1. 生物化學 肝功能實驗意義有哪些
檢查肝臟病情的常規血清生物化學試驗,可分為肝損傷性試驗和肝功能性試驗兩大類,現在混在一起叫,實際很不一樣。
肝臟的常規血清生化試驗包括哪些項目?
肝臟血清生化試驗的項目很多,主要有肝酶、膽紅素和血清蛋白。肝酶包括轉氨酶、鹼性磷酸酶和γ轉肽酶。血清肝酶(特別是轉氨酶)和膽紅素反映肝細胞損傷,表達肝臟功能狀態的意義很有限,將其列入「肝功能試驗」並不準確。真正的肝功能包括合成、分解代謝和清除毒素。臨床常規檢查的主要有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時間反映肝細胞合成白蛋白和凝血酶原的能力,白蛋白降低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表示肝功能降低、或有功能的肝細胞數減少。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肝病科方清
表示肝損傷的試驗與表達肝功能的試驗可以清楚分開,但在肝損傷(如肝炎)時,也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的異常,肝損傷愈重,肝功能降低也愈明顯。
谷丙酶升高說明什麼?
轉氨酶包括谷丙酶和穀草酶。谷丙酶存在於肝細胞漿中,血清水平升高表示酶由損傷的肝細胞滲漏,細胞膜的輕微損傷即有明顯升高,可以靈敏反映炎症活動性。升高的幅度可以從幾十到幾千:炎症活動性強的升高幅度大,起病就急;炎症活動性弱的幅度升高小,起病就慢。升高幅度大的可能發展為較重的病變,但如及時消炎降酶治療,炎症可以消退,病變未必嚴重。急性肝炎病人的谷丙酶常常上千,絕大多數幾個月就好了;許多肝硬化病人的谷丙酶只有100上下,能說比急性肝炎病情輕嗎?很多慢性肝炎病人的谷丙酶只有小幅度波動,病情卻在持續中緩慢進展,所以系列的定期檢查比一時的升高幅度更為重要。
任何組織細胞中都有谷丙酶,升高了不一定有肝臟的損傷,踢一場球腿肚子酸了,谷丙酶也升高。但肝膽系統中谷丙酶最豐富,如超過200,多數是肝膽的疾病;如超過1000, 就只能是肝膽的疾病了。
穀草酶升高說明什麼?
穀草酶只有1/5存在於肝細胞漿中,約有4/5在線粒體(細胞內管理氧化和能量的細胞器),線粒體損傷時穀草酶明顯升高,反映肝細胞病變的程度。穀草酶升高的幅度一般小於谷丙酶,如超過谷丙酶,而且長期持續,提示病變的慢性化和進展性。
酒精性和葯物性肝病時主要是穀草酶升高,故穀草酶/谷丙酶比率>1.0;病毒性肝炎時穀草酶/谷丙酶比率<1.0,但當進展至肝硬化時比率>1.0,甚至谷丙酶正常而穀草酶升高。
在許多組織中都有穀草酶,分布更廣泛,特異性就更低。急性心肌或骨骼肌損傷時穀草酶會升高。
鹼性磷酸酶升高說明什麼?
鹼性磷酸酶存在於肝、膽管、腸壁、骨骼、腎臟、胎盤和白細胞等許多組織中。正常妊娠3個月後,由於胎盤長大,血清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2~4倍,產後3周才恢復正常。在兒童和老人此酶升高,顯然與骨骼的改變相關。
如有γ轉肽酶同時升高,說明鹼性磷酸酶也來自肝膽系統,由於肝膽系統疾病而兩者升高;如果膽紅素也升高,就是肝內外的淤膽性疾病。
轉肽酶升高說明什麼?
γ轉肽酶存在於許多組織,在肝、胰和腎臟濃度很高。在肝臟疾病,γ轉肽酶升高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有30%,活動性肝硬化有50%,酒精性肝病有70%,對診斷酒精性肝病是重要的指標。
膽紅素升高說明什麼?
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相加就是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輕度升高,而轉氨酶並不升高,在正常人中並不少見;間接膽紅素升高還見於紅細胞溶解而肝細胞又代謝不了時的黃疸。直接膽紅素升高,同時有鹼性磷酸酶和γ轉肽酶升高,見於淤膽性疾病,包括膽道阻塞、淤膽性肝炎等。肝細胞的病變血清直接膽紅素和間接膽紅素都升高,黃疸型病毒性肝炎是典型的肝細胞性黃疸。
白蛋白降低說明什麼?
影響白蛋白合成的不僅是肝臟疾病,還與營養狀態、甲狀腺和糖皮質激素等相關;白蛋白降解加速見於一些疾病時從腎、小腸和腹水中丟失。因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不只取決於肝臟的功能狀態,這一試驗對於肝臟功能是非特異的。
正常成人肝臟每天合成白蛋白約10克;降解很慢,血清水平降低一半要20天。故在急性肝病時不會降低;而在慢性肝病則是一個重要的肝功能異常表現。肝硬化病人每天的合成量只有3~4克,白蛋白降低的程度反映肝病的重度和病期的長短。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說明什麼?
凝血酶原時間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的水平決定,凝血因子合成少了,凝血酶原時間就會延長,所以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病變嚴重程度和疾病後果的重要指標。
血清凝血酶原水平降低一半隻要12小時,假設肝細胞合成功能完全喪失,2日後凝血酶原下降95%,而白蛋白只下降8%,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最能反映急性嚴重肝損傷。但一般肝損害時並無改變,不是一種靈敏的肝功能試驗。
血清肝生化試驗是非特異的,非肝臟的生理和病理因素可能也會出現試驗的異常結果。所以在肝臟疾病診斷時要除外肝臟以外的原因。
2. 生物化學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
臨床生物化學是化學、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獨立科學。臨床生物化學有其獨特的研究領域、性質和作用,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較強的、邊緣性的應用學科,以化學和醫學知識為主要基礎。廣義上講,臨床生物化學是研究器官、組織人體體液的化學組成和進行著的生物化學過程,以及疾病、葯物對這些過程影響,為疾病診斷、病情監測、葯物療效、預後判斷和疾病、預防等各個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論依據。臨床生物化學除了要求應用化學與醫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外,還應與生物學、物理學、教學、電子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密切聯系,廣泛地應用這些學科領域的新成就。
1、闡述有關疾病的生物化學基礎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化學變化。這些生物化學改變可以是原發性的,也能是某種原因引起器官病損或並發症導致體液生化組成發生的一系列繼發性的改變。這部分內容又稱文為化學病理學
(c h e m i c a l p a t h o l o gy)。
2、開發應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方法和技術,對檢驗結果的數據及其臨床意義作出評價,用以幫助臨床診斷以及採取適宜的治療。這部分內容有兩方面的側重點:在闡明疾病生化診斷的原理方面,側重於論述疾病的生化機制,比較接近化學病理學的范疇,而在技術方法的開發應用方面,偏重於臨床生物化學實驗室的應用,有人稱之為臨床化學(c l i n 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其中一部分內容又稱之為診斷生物化學(di a g n o s t ic c l i ni c a l c h e m i s t r y)。
?
3. 生化全套能檢查人體哪些疾病
生化全套是什麼東西呢?生化全套檢查包括大部分的常規檢查項目,如肝功能檢查、血脂檢查就屬於其中之一,它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全面了解,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那麼通過生化全套檢查能檢查出人體哪些潛在的疾病呢?泉州延年健康管理體檢專家表示,生化全套檢查項目有很多,不同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能檢查出不同性質的疾病,下面將針對常見的幾項檢查項目來做講解。常見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以及對應可能檢查出的疾病: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或GPT) 升高:常見於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或GOT) 升高:常見於心肌梗塞發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總蛋白 增高:常見於高度脫水症(如腹瀉,嘔吐,休克,高熱)及多發性骨髓瘤。 降低:常見於惡性腫瘤,重症結核,營養及吸收障礙,肝硬化、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 增高:常見於嚴重失水導致血漿濃縮,使白蛋白濃度上升。 降低:基本與總蛋白相同,特別是肝臟病,腎臟疾病更為明顯。 5、血清鹼性磷酸酶(ALP) 升高:常見於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黃疸、急慢性黃疸型肝炎、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骨折恢復期。另外,少年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骨胳系統活躍,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綬沖液,結果可出現明顯差異。 6、血清r-谷氨醯基轉移酶(GGT或r-GT) 升高:常見於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總膽紅素 增高:常見於肝臟疾病、肝外疾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黃疸急性黃疸性肝炎、新生兒黃疸、慢性活動期肝炎、閉塞性黃疸、病毒性肝炎 膽石症、阻塞性黃疸胰頭癌、肝硬化。 8、血清直接膽紅素 增高:常見於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 增高:可以由遺傳、飲食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為增多;5.65mmol/L以上為嚴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見於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原發 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載脂蛋白B 載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結構蛋白,主要代表LDL的水平,病理狀態下APOB的變化往往比LDL明顯。 增高:常見於高脂血症、冠心病及銀屑病。 降低:常見於肝實質性病變。 11、血清總膽固醇 (1)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的判斷; (2) 高脂蛋白血症與異常脂蛋白血症的診斷及分類; (3)CHO增高或過低可以是原發的(包括遺傳性),營養因素或繼發於某些疾病,如甲狀腺病、腎病等。當CHO值在5.17-6.47mmol/L時,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邊緣;6.47-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危險水平;>7.76mmol/L為動脈粥樣硬化高度危險水平;
4. 生化全套能檢查人體哪些疾病
不少的人都做過生化全套的檢查,但是對於生化全套是檢查什麼的,能夠反應我們身體哪些地方不正常就不大清楚了。一般人不知道生化全套能夠檢查人體的哪些疾病?那麼接下來就由泉州延年健康管理體檢中心的專家給大家做個介紹。生化全套能檢查哪些疾病生化全套檢查包括大部分的常規檢查項目,如肝功能檢查、血脂檢查就屬於其中之一,它是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和對身體情況的一種全面了解,可以檢查出來潛伏的疾病。那麼通過生化全套檢查能檢查出人體哪些潛在的疾病呢?泉州延年專家表示,生化全套檢查項目有很多,不同的生化全套檢查項目,能檢查出不同性質的疾病,下面列舉部分情況。常見的幾項生化全套檢查項目可能檢查出的疾病:急慢性肝炎、葯物性肝損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膽道疾病、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腎病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燒傷,失血、骨細胞瘤、骨轉移癌、、閉塞性黃疸、病毒性肝炎 膽石症、、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肝實質性病變等疾病。關於具體的生化全套能夠檢查的疾病比較多,具體的情況需要到體檢機構進行體檢了才能夠確定你具體是否有相關的疾病,以及是什麼疾病等。 延年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健康管理、健康管家、體檢中心。 中心健檢環境優美,健檢設備先進,健檢流程科學。遵循「未來式體檢」,在整個體檢過程中,無論檢前、檢中、檢後,都由中心專人跟蹤服務。隨時解答您在體檢途中遇到的問題。中心有區別與其它醫院就診,泉州體檢行業的服務性更強更周到。
5. 生物化學在醫學的應用
生物化學,顧名思義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進程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1]
它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內各組分,如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而對於化學生物學來說,則著重於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方法來解答生物化學所發現的相關問題。[1]
中文名
生物化學
外文名
Biochemistry
核心
用化學的方法、理論研究生命
簡稱
生化
快速
導航
歷史
物質組成
物質代謝
結構與功能
繁殖與遺傳
分類
研究內容
實際應用
發展簡史
定義
生物的分支學科。它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的基礎生命科學。
拉瓦錫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植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發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
歷史
在尿素被人工合成之前,人們普遍認為非生命物質的科學法則不適用於生命體,並認為只有生命體能夠產生構成生命體的分子(即有機分子)。直到1828年,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成功合成了尿素這一有機分子,證明了有機分子也可以被人工合成。[1]
生物化學研究起始於1883年,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發現了第一個酶,澱粉酶。1896年,愛德華·畢希納闡釋了一個復雜的生物化學進程:酵母細胞提取液中的乙醇發酵過程。「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在1882年就已經有人使用;但直到1903年,當德國化學家卡爾·紐伯格(Carl Neuberg)使用後,「生物化學」這一詞彙才被廣泛接受。隨後生物化學不斷發展,特別是從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各種新技術的出現,例如色譜、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放射性同位素標記、電子顯微學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生物化學有了極大的發展。這些技術使得研究許多生物分子結構和細胞代謝途徑,如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環成為可能。[1]
另一個生物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事件是發現基因和它在細胞中的傳遞遺傳信息的作用;在生物化學中,與之相關的部分又常常被稱為分子生物學。1950年代,詹姆斯·沃森、佛朗西斯·克里克、羅莎琳·富蘭克林和莫里斯·威爾金斯共同參與解析了DNA雙螺旋結構,並提出DNA與遺傳信息傳遞之間的關系。[1]
到了1958年,喬治·韋爾斯·比德爾和愛德華·勞里·塔特姆因為發現「一個基因產生一個酶」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1988年,科林·皮奇福克成為第一個以DNA指紋分析結果作為證據而被判刑的謀殺犯,DNA技術使得法醫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2006年,安德魯·法厄和克雷格·梅洛因為發現RNA干擾現象對基因表達的沉默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獎。[1]
生物化學的三個主要分支:普通生物化學研究包括動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化現象;植物生物化學主要研究自養生物和其他植物的特定生化過程;而人類或醫葯生物化學則關注人類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生化性質。[1]
物質組成
生物體是由一定的物質成分按嚴格的規律和方式組織而成的。人體約含水55-67%,蛋白質15~18%,脂類 10~15%,無機鹽3~4% 及糖類1~2%等。從這個分析來看,人體的組成除水及無機鹽之外,主要就是蛋白質、脂類及糖類三類有機物質。其實,除此三大類之外,還有核酸及多種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維生素、激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肽、核苷酸等。若從分子種類來看,那就更復雜了。以蛋白質為例,人體內的蛋白質分子,據估計不下100000種。這些蛋白質分子中,極少與其它生物體內的相同。每一類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質,它們都是些大而復雜的分子。其它大而復雜的分子,還有核酸、糖類、脂類等;它們的分子種類雖然不如蛋白質多,但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些大而復雜的分子稱為「生物分子」。生物體不僅由各種生物分子組成,也由各種各樣有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