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里的無脊椎動物有哪些
水母
(Jellyfish),是一種低等的海產無脊椎浮游動物,肉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Cnidaria))、缽水母綱(Scyphozoa),已知約有200種。
海綿
(Spongiatia or Sponge)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多孔動物門
桃花水母
別名:桃花魚 、降落傘魚、水螅水母 (freshwater jellyfish) ,刺胞動物門,水螅綱、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 刺胞動物門(Cnidaria)
海兔
(sea hare) ,別名:海蛞蝓 ,屬海兔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無盾目(Anaspidea),海兔科(Aplysiidae)動物的統稱。
巨型魷魚
(Giant Squid), 大小:40-60英尺(12.2-18.3米) ,全世界棲息深及10,000英尺(3048米) 這種巨型魷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之一,也是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屬於頭足綱、槍形目、巨型魷魚科
2. 無脊椎動物有哪些
最早在海洋里出現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13億~5億年前,地球上淺海廣布,水生動物大發展,成為無脊椎動物的全盛時期。這些水生動物的最大特點,是細胞有了分工從而形成了各種器官。這時的海洋世界熱鬧非凡。它們最初生活在海洋里,以後又向陸地上的江河湖泊和沼澤過渡,最終發育出氣管、肺、翅膀等適應陸上呼吸和飛行的器官,終於登陸上岸繁衍生息,這就為後來陸生脊椎動物的出現開辟了道路。
首先,海綿是最簡單的無脊椎動物,由一群無差別的細胞組成。海綿的體壁有內、外兩層,海水從它們的身體里通過時,其中的微生物和氧氣就被吸收了。大多數海綿具有骨架,有些海綿的骨架由硅構成,且比光纜構造更加完美,可以說是大自然首先「發明」了光纜。
其次,蠕蟲也是一大類十分低等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長而柔軟,全身上下沒有骨骼。在海洋生物的演化過程中,蠕蟲是比較原始的種類。不過它們比更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已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那就是,蠕蟲的身體已經有了前端和後部的區分。從海洋到陸地,從鹹水到淡水到處都有蠕蟲的分布。它們的數量不但多,而且還會發光。當年哥倫布第一次接近北美海岸的時候,曾經記錄下「海中游動的燭光」。其實,哥倫布看到的是多毛類蠕蟲的交配儀式。這種小型蠕蟲每年盛夏之夜月圓的時候,會連續幾夜遊到海面上,像參加集體婚禮一樣,舉行繁殖的典禮。
三葉蟲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它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節肢動物,全身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作三葉蟲。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滅絕。三葉蟲既會游泳,又善於爬行,所以從海底到海面,都在它的勢力范圍之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菊石。它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軟體動物,它們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繁盛於中生代,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
菊石是由鸚鵡螺(現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演化而來的,與鸚鵡螺的形狀相似,體外有一個硬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
3. 無脊椎動物有哪些
無脊椎動物的種類比脊椎動物多多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動物是無脊椎動物,呂現存動物種類的95%以上。
無脊椎動物包括以下類別:
原生動物:如變形蟲、草履蟲、眼蟲等。
腔腸動物:如珊瑚蟲、水母(海蜇)、水螅等。
線形動物:如蛔蟲、蟯蟲、絲蟲等。
扁形動物:如渦蟲、血吸蟲、絛蟲等。
棘皮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海百合等。
軟體動物:如蛤蜊、珍珠貝、烏賊、蝸牛、各種螺類、章魚等。
環節動物:如蚯蚓、螞蟥、沙蠶等。
節肢動物:這是現存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種類超過100萬種,其中昆蟲佔大多數。常見的節肢動物如蜜蜂、蒼蠅、蜻蜓、甲蟲、蝦類、蟹類、蜈蚣、蠍子、蜘蛛、鱟、鱟蟲等。
節肢動物也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等級最高的一類。
4. 常見的無脊椎動物有哪些(附英文翻譯)
1、草履蟲:Paramecium
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原生動物,它只由一個細胞構成,是單細胞動物,雌雄同體。最常見的是尾草履蟲。體長只有180至280微米。它和變形蟲的壽命最短,以小時來計算,壽命時間為一晝夜左右。因為它身體形狀從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隻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蟲。
2、水螅:Hydra
腔腸動物,身體圓筒形,褐色,口周圍有觸手,是捕食的工具,體內有一個空腔。多細胞無脊椎動物,包含有無芽體(Bud)、精巢(Testes),多見於海中,少數種類產於淡水,附著在池沼,水溝中的水草或枯葉上。
最常見的有褐水螅(H. fusca),綠水螅(H. viridis)。水螅一般很小,只有幾個毫米,需要在顯微鏡下研究。很多科學家著重研究它們為什麼老化速度極慢。
3、蚯蚓:Earthworm
俗稱地龍,又名曲鱔,是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代表性動物。蚯蚓是營腐生生活動物,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生活環境內充滿了大量的微生物卻極少得病,這數蚯蚓體內獨特的抗菌數免疫系統有關。
在科學分類中,它們屬於單向蚓目。身體呈圓筒狀(與線形動物的圓柱形區別),兩側對稱,具有分節現象:由100多個體節組成,在第十一節以後,每節的背部中央有背孔;沒有骨骼,屬於無脊椎動物,體表裸露,無角質層。
4、沙蠶:Nereid
在分類學上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遊走目、沙蠶科,俗稱海蟲、海蛆、海蜈蚣、海螞蝗。動物性釣餌的一種。身體分節明顯,體節兩側突出成具有剛毛的疣足,用以行動。
長10厘米左右。棲息泥沙中,生殖季節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水。我國黃海和渤海沿岸多產,日本亦產,是釣取海魚的主要餌料。
5、蜈蚣:Centipede
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
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
5. 常見的無脊椎動物有什麼
常見的無脊椎動物有:
1、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等單細胞動物。
原生動物門(Protozoa)是動物界的1門,為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動物。
2、腔腸動物,如水螅、海葵、海蜇等。
刺胞動物門(Cnidaria)又稱刺細胞動物門,過去稱為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因為它的含義適用於刺胞動物及櫛水母動物,所以現多已廢棄不用;刺胞動物體呈輻射或兩輻射對稱,僅具二胚層,是最原始的後生動物。
3、扁形動物,如渦蟲、絛蟲、血吸蟲等。
扁形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循環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
4、線形動物,如蛔蟲、線蟲等。
Nemathelminthes 舊稱「圓形動物門」,動物界的一門。大部分為小形的蠕形動物,體通常呈長圓柱形,兩端尖細,不分節,具原體腔,消化道不彎曲,前端為口,後端為肛門,雌雄異體。
5、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等。
環節動物門(學名:Annelida)在動物進化上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是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約有9,000種。體外有由表皮細胞分泌的角質膜,體壁有一外環肌層和一內縱肌層。通常有幾丁質的剛毛,按節排列。
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1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已有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發展了古頭足類及古棘皮動物的種類。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
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只殘存少數代表(如海豆芽)。
6. 列舉50種脊椎動物和50種無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Invertebrata) 動物界中除脊椎動物亞門以外全部門類的通稱。它們與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是:①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呈索狀,位於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動物為管狀,位於消化管的背面。②無脊椎動物的心臟位於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動物的位於消化管的腹面。③無脊椎動物無骨骼或僅有外骨骼,無真正的內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動物有內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馬克將動物界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1877年德國學者E.海克爾將柱頭蟲、海鞘、文昌魚等動物與脊椎動物合稱脊索動物門,與無脊椎動物的各門並列,把脊椎動物在分類系統中降為脊索動物門中的一個亞門,與半索動物亞門(柱頭蟲),尾索動物亞門(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並列。70年代以來半索動物已獨立成門,由於後3個類群屬於無脊椎動物范耄�庋�藜棺刀�鍤導噬習��順�棺刀�鎇敲乓醞饉�械畝�錈爬啵�嵌�鎇е械囊桓鮃話忝�疲��皇欽�降姆擲嘟自�?
無脊椎動物的種類非常龎雜,現存約100餘萬種(脊椎動物約5萬種),已絕滅的種則更多。它包括的門數因動物學的發展而不斷增加。由於對動物的各個方面研究得愈加詳盡,人們對其彼此間親緣關系的認識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門的分類地位常有更動。
原生動物門是單細胞動物,其他各門動物身體皆由多數細胞構成,統稱為後生動物。中生動物寄生於烏賊、章魚等體內,結構簡單,但生活史復雜,其親緣關系尚不肯定,暫放於原生動物與後生動物之間。
多孔動物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只有細胞水平的分化,是進化上的盲枝,又稱為側生動物。輻射對稱的腔腸動物門(又叫刺胞動物門)及櫛水母動物門動物有了初步組織的分化。扁形動物門動物開始出現兩側對稱,三胚層細胞分化成組織,並形成器官系統。扁形動物體內無體腔。線蟲動物門、輪蟲動物門等體內有假體腔(見假體腔動物)。環節動物門動物身體分節,體內有真體腔,器官系統更趨於完善,常稱為高等無脊椎動物。由它演化出的軟體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動物則是無脊椎動物最繁盛的類群。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第一大門,其中昆蟲綱有100餘萬種。軟體動物門是動物界第二大門。現存約8萬余種。其中腹足綱的種類僅次於昆蟲綱。具真體腔的無脊椎動物中,根據真體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為兩大類: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為裂體腔法形成,而棘皮動物、毛顎動物、半索動物等為腸體腔法形成(見體腔動物)。具三胚層的無脊椎動物,有的類群胚胎發育期的胚孔形成成體的口,稱為原口動物;有的類群胚孔在以後的發育中封閉,或形成幼體或成體的肛門,稱為後口動物。
無脊椎動物多數體小,但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大王烏賊屬的動物體長可達 18米,腕長11米,體重約 30噸。無脊椎動物多數水生,大部分海產,如有孔蟲、放射蟲、缽水母、珊瑚蟲、烏賊及棘皮動物等,全部為海產,部分種類生活於淡水,如水螅、一些螺類、蚌類及淡水蝦蟹等。蝸牛、鼠婦等則生活於潮濕的陸地。而蜘蛛、多足類、昆蟲則絕大多數是陸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種類中,體小的營浮游生活;身體具外殼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蝦、蟹),或埋棲於水底泥沙中(如沙蠶蛤類),或固著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壺、牡蠣等)。無脊椎動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種類,寄生於其他動物、植物體表或體內(如寄生原蟲、吸蟲、絛蟲、棘頭蟲等)。有些種類如蚓蛔蟲和豬蛔蟲等可給人音帶來危害。
地球上無脊椎動物的出現至少早於脊椎動物1億年。大多數無脊椎動物化石見於古生代寒武紀,當時巳有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及腕足動物。隨後發展了古頭足類及古棘皮動物的種類。到古生代末期,古老類型的生物大規模絕滅。中生代還存在軟體動物的古老類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漸絕滅,軟體動物現代屬、種大量出現。到新生代演化成現代類型眾多的無脊椎動物,而在古生代盛極一時的腕足動物至今只殘存少數代表(如海豆芽)。
無脊椎動物 筆石是奧陶紀最奇異而特殊的類群,自早奧陶世開始,即已興盛繁育,廣泛分布,有的固著,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奧陶紀的筆石主要是正筆石目的科屬,如對筆石(DIDYMOGRAPTUS)、葉筆石(PHYLLOGRAPTUS)、四筆石(TETRAGRAPTUS)、柵筆石(CLIMACOGRPTUS)等。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徵外,其他特徵還有:①出現明顯的頭部,中樞神經系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其後方分化出脊髓。②大多數種類的脊索只見於發育早期(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只在胚胎期出現鰓裂,成體則用肺呼吸。④除圓口綱外,都具備上、下頜。⑤循環系統較完善,出現能收縮的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用構造復雜的腎臟代替簡單的腎管,提高排泄機能,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⑦除圓口綱外,水生動物具偶鰭,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徵雖然有顯著差別,但組成軀體的器官系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動物 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類,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合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乾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展出的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動物,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最前面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合,合上裝備了牙齒。合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無合類只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而有合類可用合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繁紛的家族,在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展出的雲南魚、武定魚、般溪魚,是部份不同種類的盾皮類的頭甲。
魚類中獲得最大成功的要屬硬骨魚力軟骨魚類,二者在泥盆紀時雖在種類和數量上還遠不能與無合類的盾皮類匹比,在隨後的時間裹它們欲日益繁盛,現生的魚類都屬於這兩類。
硬骨魚類的一支,稱為肉鰭類,包括終鰭類的肺魚,因為它們的鰭具有發達的肉質柄,柄 內的骨骼和高等脊椎動物的四肢骨相似,所以科學家們相信它們中的一支是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泥盆紀晚期發展出兩棲類。因此早期終鰭魚類特別受到古生物學家的青睞。發現於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著名的揚氏先驅魚乃是當前所知最早的終鰭類代表。肉鰭類在中晚泥盆世甚是繁盛,以後逐漸衰落,現在殘存的僅有南美洲肺魚、澳洲肺魚和極為罕見的終鰭類拉蒂曼魚。
另一支硬骨魚類在古生代時身體都覆蓋厚重的菱形鱗片,因為鱗片表面敷以發亮的名為硬質的物質,所以它們被稱為硬鱗魚類。像吐魯番鱈、長興魚、重慶魚、中華弓鰭魚都是這類的代表。至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類日趨衰落,現在還生存的硬鱗魚極為稀少,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華鱘堪你硬鱗魚類中的活化石,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下,到中生代後期硬鱗魚逐漸被它們的後裔真骨魚取代。真骨魚類的鱗片由於硬質退化只保留骨質基屑,因此薄而富有韌性,既不失去鱗片保護作用,又擁脫了硬鱗的沉重負擔,增加了靈活性。所以從中生代後期至今,真骨魚類的進化中不斷完善自己,長盛不衰,由海洋到江湖河流無處不在,成為世界上最寵大的脊椎動物。展現中的狼鰭魚和昆都倫魚都是原始的真骨魚類代表。
軟骨魚類除了覆蓋身體的細小盾鱗,所有骨胳都是由軟骨組成,從不骨化。現海洋中的各種鯊魚和銀鮫,就是這類魚的代表。軟骨魚類從泥盆紀出現至今,在數量上一直沒有大起大落,只有少數種類在古生代後期至中生代早期曾入侵到淡水中。軟骨魚類局限於海洋。軟骨魚類所以能夠一直延續下來,是得益於它們是個內受精和富含蛋黃的卵,這是繁衍後代的有力保證。因為軟骨魚類骨骼為軟骨性,在化石中不易保存,所以常見的化石是牙齒和鱗片。展出的中華旋齒鯊,乃是其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旋的一部份,這類牙齒在西藏珠峰也有發現。
脊椎動物起源可能分五步
王百戰 高立勛
2003年2月28日美國《科學》雜志發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舒德乾等研究者與英、日等國學者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雲南蟲類的一個新種及其對後口動物演化的重要意義》。該成果的發布,標志著脊椎動物實證起源研究取得了進一步的重要進展。
高階元生物類別的起源歷來是進化生命科學的核心命題。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譜系總根底起源,涉及到脊椎動物兩大類群間的演化關系,因而不僅是學術界長期探索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大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科學熱點。現代動物學從各個不同層次進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較為廣泛認同的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動物演化大樹的兩大基本分支譜系中,位於後口動物譜系頂端的脊椎動物與原口動物譜系沒有直接聯系,它根植於後口動物脊椎系的演化輪廓是:從現在最低等的後口動物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為始點,先後經由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動物和脊索縱貫全身的頭索動物,最後通過脊椎和頭部構造的出現,誕生出該譜系的終端產物脊椎動物。然而學術界的共識是,這一基於現代動物學信息間接推測出來的假說到底是否可靠,還必須得到真實歷史資料的檢驗、修正和補充。
要在古生物學上進行有效的脊椎動物起源研究,應該以現代動物學信息為重要線索,在盡可能靠近脊椎動物起源的「源頭」時段探尋時做好兩件工作:首先是力求發現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接著便是以這些脊椎動物始祖為起點,向前逐步追溯它們在無脊椎後口動物中的完善的祖先序列。我國保存了五億三千萬年前的眾多精美後口動物軟軀體構造化石的澄江化石庫,恰好靠近這樣的「源頭」。為中國學者揭開這一謎團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1999年昆明魚和海口魚的發現被英國《自然》雜志評論為「逮住第一魚」,為難題的破解投進了一縷曙光。2003年初,舒德乾等人再度在《自然》雜志著文,他們通過對數百枚海口魚標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們一方面已經開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頭部感官,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無頭類的原始性器官,從而證實了它們不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而且還屬於地球上一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早期後口動物的系列性發現,不僅與現代動物學關於脊椎動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說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這「四步走」更為原始的「第一步」,從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說。這些始見於澄江化石庫地層最底部的「第一步」動物群古蟲類和雲南蟲類,是一些創生出咽腔型鰓系統的原始分節後口動物,極可能代表著學術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動物和後口動物分節的共同祖先與由於軀體特化而喪失分節性的後口動物(包括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十分有趣的是,盡管它們由於咽鰓的出現而引發了動物體在取食、呼吸等新陳代謝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為真正的後口動物,但其軀體卻仍保留著其祖先的分節性特徵。舒德干解釋說:「實際上,既出現創新特徵又繼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狀的鑲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
在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動物類群十分奇特:對1400多枚海口蟲標本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表明,它們不僅缺少脊索構造,而且在皮膚、肌肉、呼吸、循環、神經等器官系統上與脊索動物存在著根本區別;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其由6對外鰓組成的呼吸系統,這與較為高等的後口動物的內鰓迥然有別。海口蟲與同處「第一步」的古蟲動物門在軀體構型上卻相當一致:兩者皆明顯分節,而且軀體也都呈獨特的「雙重二分型」,即身體沿縱軸分為前體和後體兩大部分,而前體又被一個能自由擴張的「中帶」構造分為背、腹兩個單元。所不同的是,海口蟲兼具背神經索和腹神經索,這顯示出它比古蟲動物門稍略進步些,從而更靠近「第二步」中的半索動物。
舒德干指出,盡管我們提出了脊椎動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說,但這仍只給出了一個演化輪廓,在其相鄰演化步驟之間仍缺乏中間環節的證據。
7. 有哪些無脊椎動物
最早在海洋里出現的動物是無脊椎動物。13億~5億年前,地球上淺海廣布,水生動物大發展,成為無脊椎動物的全盛時期。這些水生動物的最大特點,是細胞有了分工從而形成了各種器官。這時的海洋世界熱鬧非凡。它們最初生活在海洋里,以後又向陸地上的江河湖泊和沼澤過渡,最終發育出氣管、肺、翅膀等適應陸上呼吸和飛行的器官,終於登陸上岸繁衍生息,這就為後來陸生脊椎動物的出現開辟了道路。
首先,海綿是最簡單的無脊椎動物,由一群無差別的細胞組成。海綿的體壁有內、外兩層,海水從它們的身體里通過時,其中的微生物和氧氣就被吸收了。大多數海綿具有骨架,有些海綿的骨架由硅構成,且比光纜構造更加完美,可以說是大自然首先「發明」了光纜。
其次,蠕蟲也是一大類十分低等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長而柔軟,全身上下沒有骨骼。在海洋生物的演化過程中,蠕蟲是比較原始的種類。不過它們比更原始的多細胞動物已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那就是,蠕蟲的身體已經有了前端和後部的區分。從海洋到陸地,從鹹水到淡水到處都有蠕蟲的分布。它們的數量不但多,而且還會發光。當年哥倫布第一次接近北美海岸的時候,曾經記錄下「海中游動的燭光」。其實,哥倫布看到的是多毛類蠕蟲的交配儀式。這種小型蠕蟲每年盛夏之夜月圓的時候,會連續幾夜遊到海面上,像參加集體婚禮一樣,舉行繁殖的典禮。
三葉蟲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它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節肢動物,全身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3片,所以叫作三葉蟲。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中,主要出現在寒武紀,延續到二疊紀末期時滅絕。三葉蟲既會游泳,又善於爬行,所以從海底到海面,都在它的勢力范圍之內。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菊石。它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軟體動物,它們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繁盛於中生代,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
菊石是由鸚鵡螺(現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演化而來的,與鸚鵡螺的形狀相似,體外有一個硬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大小差別很大,殼為幾厘米或者十幾厘米,最小的僅有1厘米,最大的比農村的大磨盤還要大。殼的形狀也是多種多樣,有三角形的、錐形的和旋轉形的,等等。旋轉形的殼在菊石中占絕大多數。
8. 無脊椎動物分為哪幾種
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及分類如下:
1、原生動物:草履蟲、變形蟲
2、棘皮動物:海星、海膽、海參
3、軟體動物:河蚌、蝸牛、魷魚
4、扁形動物:豬肉絛蟲、吸血蟲
5、環節動物:蚯蚓、螞蚱、沙蠍
6、腔腸動物:珊瑚、水母、海葵
7、節肢動物:螞蟻、蜻蜓、蠍子
8、線形動物:蛔蟲、線蟲、蟯蟲
無脊椎動物特點
不論種類還是數量無脊椎動物都非常龐大。從生活環境上看,海洋、江河、湖泊、池沼,以及陸地上都有它們的蹤跡;從生活方式上看,有自由生活、寄生生活和共生生活的種類。
從繁殖後代的方式上看,有的種類可進行無性繁殖有的種類可進行有性繁殖,有的種類既可進行無性繁殖還可進行有性繁殖,個別種類還可以進行幼體生殖、孤雌生殖等。
無脊椎動物是動物的原始形式。其種類數占動物總種類數的95%。包括原生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腔腸動物、節肢動物、線形動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