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業場所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1.)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雜訊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2.)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3.)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貳』 請問生產環境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呢
1、生產環境即工作場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來源於(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生產環境)三個方面。
2、 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氣、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濕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雜訊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3、 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或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4、 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節因窗門緊閉而帶來痛風不良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叄』 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工作場所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下列三類:
一、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生產性毒物,如鉛、苯系物、氯、汞等;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石棉塵、煤塵、有機粉塵等 。
2、物理因素:主要為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等;雜訊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電離輻射如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其他如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原體。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不能合理地安排與勞動者身體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或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高溫輻射,寒冷季度因窗門緊閉而帶通風不良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與無毒工段安排在一個車間。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所致環境污染。
(3)工作場所的生物因素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國法律都有對於職業病預防方面的規定,一般來說,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疾病才能稱為職業病。
在生產勞動中,接觸生產中使用或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粉塵氣霧,異常的氣象條件,高低氣壓,雜訊,振動,微波,X射線,γ射線,細菌,黴菌;長期強迫體位操作,局部組織器官持續受壓等,均可引起職業病,一般將這類職業病稱為廣義的職業病。對其中某些危害性較大,診斷標准明確,結合國情,由政府有關部門審定公布的職業病,稱為狹義的職業病,或稱法定(規定)職業病。
中國政府規定診斷為法定(規定)職業病的,需由診斷部門向衛生主管部門報告;規定職業病患者,在治療休息期間,以及確定為傷殘或治療無效而死亡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或職業病待遇。有的國家對職業病患者給予經濟賠償,因此,也有稱這類疾病為需賠償的疾病。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職業病的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
『肆』 工作場所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是指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職業活動中存在的各種有害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其他職業有害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分類
分為:
1、粉塵類;
2、放射性物質類(電離輻射);
3、化學物質類;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危害因素;
7、導致職業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導致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職業性腫瘤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職業病危害因素等10大類115種。
『伍』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對職業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生物性有害因素。例如,附著於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某些動植物產生的刺激性、毒性或變態反應性生物活性物質,以及禽畜血吸蟲尾蚴等。職業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蟲,如布氏桿菌、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 GBZ 2.1-2007)的規定,工作場所空氣中白僵蠶孢子與枯草桿菌蛋白酶的容許濃度見表1。
有害因素作業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作業主要見於病原微生物實驗研究、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生物高科技產業、動物飼養與屠宰以及植物種植等相關行業。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二)醫療衛生行業
從事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的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致病性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三)生物高科技產業
以DNA重組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操作對象主要是活性有機體,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經常接觸致病性微生物或非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謝產物,有可能對其健康產生危害。
(四)動物相關行業
從事畜牧業、動物飼養、動物屠宰等動物相關行業的作業人員存在感染動物性傳染病的風險。
(五)植物相關行業
農業生產人員可能因接觸有機粉塵導致農民肺;菇類栽培、採摘工作的人員可因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誘發蘑菇肺;從事稻田作業的人員會發生各種皮膚疾患;在森林地區的作業活動中可接觸森林腦炎病毒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的損害,除引起法定職業病,如炭疽、布氏桿菌病和森林腦炎外,也是構成哮喘、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職業性皮膚病等法定職業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生物性有害因素還可導致鼠疫、口蹄疫和礦工鉤蟲病等,以及因接觸各種生物性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陸』 職業病危害來源因素有哪些
最常見的職業病危害有(具體情況可登陸中國職業病網進行參考):粉塵。各類固體粉碎、切割、研磨和粉末狀物搬運等均可產生大量粉塵。此外,生產性粉塵沉降後,由於未及時清掃或清掃措施不當引發的二次揚塵,也是粉塵污染的重要來源。
有毒有害化學物。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等氣體,以及苯、汞、二甲基甲醯胺等揮發性蒸氣,主要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另外,許多有毒化學品常溫下為液體,直接接觸造成皮膚損害或經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物理因素。高溫、雜訊(機械碰擊、氣體液體流動、電磁等都可產生雜訊)
電離輻射(如X、γ線射線)等。
生物因素。如接觸動物皮毛等可能引起炭疽。
常見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和存在的形式有哪些?
職業有害因素可來源於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方面:有的是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有的是生產中使用的輔料,有的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或副產品,有的是成品(如有機磷農葯),有的是原料中的雜質(如許多金屬中含有砷,一旦與酸作用或治煉時含砷殘渣遇水就可產生砷化氫氣體),也可以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或廢棄物(如煤燃燒過程中產生CO)。
特別提示:企業和員工一定要了解車間或崗位上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來源和存在的形式,以便針對性地採取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