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體是如何抵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
人體的免疫系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和人體的其他系統一樣,人體的免疫系統也是由一些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組成。人體的免疫器官有脾、淋巴結、胸腺、骨髓、扁桃體,這些器官好比是國防部隊的大本營和指揮部,它們可以在發現「敵人」或發動「戰爭」時隨時「調兵遣將」;組織是指人體內(特別是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內)存在的許多無被膜的淋巴組織,它們就像國防部隊的在「要塞」地區的「基地」,有了這些組織的「把守」,「敵人」很難「攻」進來;細胞主要指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粒細胞,它們是國防部隊中和敵人「作戰」的「士兵」;分子主要指免疫球蛋白、補體、淋巴因子以及特異性和非特異性輔導因子、抑制因子等參與機體免疫應答的物質,這些分子物質是「士兵」們釋放出來打擊「敵人」的「武器」。這些「國防部隊」廣泛分布在全身各處,分工精細,錯綜復雜,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發揮保護我們機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人體的免疫系統都有哪些作用呢?
人體的免疫系統從三個方面來發揮它的「國防」作用。一是抵禦外來的敵人,也就是防禦功能,它可抵抗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侵入我們的機體。這種能力過低,人體就會反復發生各種感染;但能力過高,人體又易發生變態反應。二是維護內部的穩定,也就是自身穩定功能,它可清除體內衰老、死亡或損傷的細胞的能力,保持體內細胞的健康。如果這種能力超常,把自己身體內的正常細胞也當作衰老的或損傷的細胞來清除,也就是對自己的正常細胞發生了免疫功能,這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三是監視體內細胞的變異,也就是免疫監視功能,這種功能可以識別和消滅體內產生的突變細胞。在外界環境影響下、病毒細菌的作用下,體內經常發生一些細胞的變異,這些變異細胞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腫瘤細胞。體內的免疫監視功能可及時發現這種異常細胞,並及時將其清除。如果這種功能下降,人體就會發生腫瘤。這些功能多麼像國家的軍隊一樣:對外,防禦敵人;對內,維持穩定、清除異己。
人體是如何發揮免疫功能的呢?
人體的免疫功能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人類在長期發育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天然的防禦功能。這種免疫功能是先天就有的,它是由人體正常的解剖結構、生理功能或體液因素所組成的。這種防禦功能沒有特殊的針對性,無論什麼樣的「敵人」它都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例如我們的皮膚,可以阻擋微生物進入體內,胃酸可以殺死進入胃腸道的細菌,白細胞可以吞噬進入血液的細菌等等。它們是人體的一道道防線,就像我們國防部隊的工事,無論哪一道防線受到破壞都會使人得病。特異性免疫是人在出生後的生活過程中接觸了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質後產生的。它是由T淋巴細胞(簡稱T細胞)、B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在外來的「敵人」誘導下產生的一種針對性很強的免疫能力。例如我們注射了乙肝疫苗,人體只對乙型肝炎產生了免疫能力,但仍有可能感染甲型肝炎;我們得過麻疹,就有了對麻疹的抵抗力,以後就不會再得麻疹了。這好比國防部隊針對敵人的導彈製造出的反導彈;針對敵人埋下的地雷,製造出的掃雷器,能非常准確無誤地消滅敵人,可以說是體內國防力量的尖端。
這種特異性免疫能力是如何產生的呢?
當作為抗原的「敵人」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後,與作為「士兵」的免疫活性細胞相接觸,這些分工很精確的「士兵」有的可以吞噬「敵人」,有的可以把「敵人」的特性「暴露」出來,有的能把「敵人」的信息傳遞給其他免疫活性細胞,這叫做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感應階段」(識別「敵人」階段)。識別了「敵人」後,這些免疫活性細胞就被「激活」了,它們中的B細胞可以產生一種特異性的抗體(體液免疫),T細胞可以產生許多淋巴因子(細胞免疫),這種抗體和淋巴因子是消滅「敵人」的「武器」,可以直接「殺滅」「敵人」。還有一些淋巴細胞轉化成為「記憶細胞」,等下次「敵人」一進入體內就可立即「投入戰斗」。這叫做特異性免疫應答的「反應階段」(准備「武器」階段)。最後,這些免疫活性細胞使用它們不同的「武器」,或者直接殺傷(消滅)「敵人」,或者中和(瓦解)「敵人」,或者幫助其他細胞發揮作用,這叫做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與「敵人」「作戰」階段)。
人們常把心臟和中樞當作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系統,但沒有軍隊就沒有國家,沒有免疫系統,機體就很容易發生感染或癌變,也就沒有了生命!目前為止,除了艾滋病毒以外,還沒有一種病原微生物能夠鑽入我們的免疫系統進行破壞活動呢!
② 細菌進入人體,人體將如何抵擋
登錄
細菌入侵
人體是如何抵抗細菌入侵的?
最新研究發現,有些病毒或細菌可能會通過欺騙免疫系統來達到入侵的目的,如何阻止這類威脅呢?
3 個回復
知因人 知因人
多重保護啊,皮膚一般即使細菌入侵進入體內,人體的吞噬細胞等更能就會被刺激啟動,幫助人體清除這些細菌,防止人體犯病。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人體虛弱的時候,抵禦能力就可能低細菌可能會通過欺騙免疫系統來達到入侵的目的,要阻止這類威脅,就需要採取補體系統的幫助。
機體通過免疫系統抵抗病原菌入侵。
病原菌的致病物質可分為毒素和侵襲力兩大類。毒素對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壞機體的結構和功能。侵襲力本身無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機體的生理防禦屏障,並可在機體內繁殖並擴散。
免疫即生物體能夠辯認自我與非自我,對非我做出反應以保持自身穩定的功能。免疫應答十分復雜,其過程分為感應階段、反應階段和效應階段。
感應階段是機體接受抗原(細菌)刺激的階段。巨噬細胞在此階段起重要作用,抗原進入機體後,一般到達周圍淋巴器官,在那裡發生免疫應答。巨噬細胞將抗原信息傳遞給T細胞,引起細胞免疫。大多數引起體液免疫的抗原,也要經巨噬細胞處理後,將抗原信息傳遞給輔助性T細胞,再傳給B細胞,少數抗原可不經巨噬細胞,直接刺激B細胞,由抗原誘導免疫應答。免疫活性淋巴細胞表面有抗原受體,所以能夠識別抗原,當它們結合後,抗原刺激細胞增殖、分化而產生免疫應答。
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後,即活化進入反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 T細胞轉化為淋巴母細胞,再增殖、分化,成為有免疫效應的致敏淋巴細胞。B細胞被活化後,轉化為漿母細胞,再增殖、分化為漿細胞,分泌抗體。致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是終末細胞,不再分化,壽命短,只有幾天。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細胞,在分化過程中,還有一部分細胞在中途停頓下來,不再增殖分化,成為記憶細胞,在體內能較長時間存在。當再次受到同種抗原刺激時,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分別產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體。
在免疫應答的效應階段,抗原成為被打擊的對象。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都可以與抗原結合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當同種抗原再次侵入機體時,致敏 T細胞可直接作用於抗原,同時釋放多種淋巴因子消滅抗原,行使細胞免疫功能。抗體也可直接作用於抗原,或與巨噬細胞、補體等協同作用,消滅或破壞抗原,完成體液免疫作用
有些病毒或細菌可能會通過欺騙免疫系統來達到入侵的目的。如皰疹病毒
皰疹病毒進入機體後躲藏在細胞中,以後常常又重新出現引起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和癌症等疾病。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小鼠皰疹病毒是用一種模擬宿主細胞自身蛋白質的分子來幫助自己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的。
這一發現還表明,免疫系統的一個分支-補體系統在控制皰疹病毒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補體是指存在於正常人或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經活化後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包括30餘種可溶性蛋白和膜結合蛋白,稱為補體系統。補體系統是迄今所知機體中最復雜的一個限制性蛋白水解系統,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吞噬和溶解靶細胞。因此,是機體免疫防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消除外來抗原的侵害,維護機體內環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補體系統含有20多種可以運送到血液中的蛋白質。當這些蛋白被某些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激活後,就會在病毒或感染病毒細胞的細胞膜上「糾結「為一體,在細胞膜上「打洞」從而溶解和吞噬細胞。
通過操縱這個補體系統,有一天我們也許能夠開發出更好的治療皰疹病毒感染的療法。
0
③ 我們的人體是如何抵抗微生物的感染的
①在飲用水中存在諸如病毒和病原原生動物(隱孢子蟲、賈第蟲等)之類微生物,即使含量很少,只要有單個病原體進入人體,就會感染患病,這要比飲用水中存在微量有機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更大.②隨著環境和生活方式變化,人與微生物的關系也在變化.結果在通常情況下,因環境條件變化和人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原來無病原性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症增加;即無病原性微生物變為病原體.③來自人類糞便的病原微生物以及人、畜共患的感染症比以前有所增多.④根據水源和飲用水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數量、特性及其危害調查研究,發現賈第蟲、隱孢子蟲、彎曲桿菌屬及各種病毒引起水系傳染病的可能性最大.
④ 機體有哪些防線參與抵禦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通過人體自身免疫
其中有有三道防線
1是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如胃酸)
2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吞噬細胞)
3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體液免疫是:
抗原入侵人體→→→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使抗原決定簇暴露出來,呈遞)→→→→→→→T淋巴細胞→→(呈遞)→→B淋巴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然後被
↓ ↑ ↓ ↑(分化) 吞噬細胞吞噬
→→分泌淋巴因子加強→→ →為記憶B細胞
注:有時抗原也會直接刺激 ↑刺激
B淋巴細胞但很少 ↑
抗原2次入侵
細胞免疫是抗原進入細胞時發生的
抗原入侵人體→→→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使抗原決定簇暴露出來,呈遞)→→→T淋巴細胞→→(分化)→效應T淋巴細胞→→→接觸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激活靶細胞內溶酶細胞裂解
↓ ↑ (分化)
記憶T淋巴細胞
↑
抗原2次入侵
⑤ 機體是怎樣抵禦病原微生物的
通過人體自身免疫
其中有有三道防線
1是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如胃酸)
2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吞噬細胞)
3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體液免疫是:
抗原入侵人體→→→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使抗原決定簇暴露出來,呈遞)→→→→→→→T淋巴細胞→→(呈遞)→→B淋巴細胞→→(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然後被
↓ ↑ ↓ ↑(分化) 吞噬細胞吞噬
→→分泌淋巴因子加強→→ →為記憶B細胞
注:有時抗原也會直接刺激 ↑刺激
B淋巴細胞但很少 ↑
抗原2次入侵
細胞免疫是抗原進入細胞時發生的
抗原入侵人體→→→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使抗原決定簇暴露出來,呈遞)→→→T淋巴細胞→→(分化)→效應T淋巴細胞→→→接觸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激活靶細胞內溶酶細胞裂解
↓ ↑ (分化)
記憶T淋巴細胞
↑
抗原2次入侵
⑥ 免疫系統如何讓抵禦外來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人體免疫系統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
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第二道防線
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第三道防線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的: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
免疫細胞(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1.吞噬細胞 2.淋巴細胞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 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⑦ 通過傷口入侵的病原體,人體是如何發生抗感染免疫的
這說起來就復雜了 首先人體有兩套防禦系統 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一)屏障結構
皮膚粘膜屏障:健康完整的皮膚和粘膜是阻止病原菌侵入的強有力屏障。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一定抗菌作用。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有豐富的粘膜相關淋巴樣組織和腺體,能分泌溶菌酶以及在胃酸、唾液、淚液等體液內均有SIgA等抗菌物質,表明粘膜屏障的重要性,已提出「粘膜免疫系統」的概念。血腦屏障:一般由軟腦膜、脈絡叢的毛細血管壁及其壁外的星狀膠質細胞所構成的膠質膜組成。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從血液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保護作用。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部分羊膜組成。正常情況下,母體感染時的病原生物及其有害產物不易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
(二)吞噬細胞
病原微生物穿過體表屏障向機體內部入侵、擴散時,機體的吞噬細胞及體液中的抗微生物因子會發揮抗感染作用。人體內專職吞噬細胞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吞噬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還有嗜酸性粒細胞;另一類是大吞噬細胞即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包括末梢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淋巴結、脾、肝、肺以及漿膜腔內的巨噬細胞、神經系統內的小膠質細胞等。
⒈吞噬過程 當病原體通過皮膚或粘膜侵入組織後,中性粒細胞先從毛細血管游出並集聚到病原菌侵入部位。其殺菌過程的主要步驟:①趨化與粘附。吞噬細胞在發揮其功能時,首先粘附於血管內皮細胞,並穿過細胞間隙到達血管外,由趨化因子的作用使其作定向運動,到達病原體所在部位。②調理與吞入。體液中的某些蛋白質覆蓋於細菌表面有利於細胞的吞噬,此稱為調理作用。具有調理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IgG1、IgG2和補體C3。經調理的病原菌易被吞噬細胞吞噬進入吞噬體,隨後,與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內的多種酶類起殺滅和消化細菌作用。③殺菌和消化。吞噬細胞的殺菌因素分氧化性殺菌和非氧化性殺菌兩類。
⒉吞噬作用的後果 ;病原菌被吞噬後經殺死、消化而排出者為完全吞噬。由於機體的免疫力和病原體種類及毒力不同,有些細菌雖被吞噬卻不被殺死,甚至在細胞內生長繁殖並隨吞噬細胞遊走,擴散到全身稱為不完全吞噬。
(三)組織和體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質正常人體的組織和體液中有多種抗菌物質。一般在體內這些物質的直接作用不大,常是配合其他殺菌因素發揮作用。
特異性免疫
機體經病原微生物抗原作用後,可產生特異性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抗體主要作用於細胞外生長的細菌,對胞內菌的感染要靠細胞免疫發揮作用。
(一)體液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致病機制,主要是引起感染部位的組織破壞(炎症)和產生毒素。因此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應答在於排除細菌及中和其毒素。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⒈抑制細菌的吸附 ;病原菌對粘膜上皮細胞的吸附是感染的先決條件。這種吸附作用可被正常菌群阻擋,也可由某些局部因素如糖蛋白或酸鹼度等抑制,尤其是分布在粘膜表面的SIgA對阻止病原菌的吸附具有更明顯的作用。
⒉調理吞噬作用 ;中性粒細胞是殺滅和清除胞外菌的主要力量,抗體和補體具有免疫調理作用,能顯著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效應,對化膿性細菌的清除尤為重要。
⒊溶菌作用 ;細菌與特異性抗體(IgG或IgM)結合後,能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最終導致細菌的裂解死亡。
⒋中和毒素作用 ;由細菌外毒素或由類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的抗毒素,主要為IgG類,可與相應毒素結合,中和其毒性,能阻止外毒素與易感細胞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使外毒素不表現毒性作用。抗毒素與外毒素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隨血循環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⑧ 在面對病毒的入侵時,人類的身體都是如何產生抵抗的
最近我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可謂是來勢兇猛,病毒這個話題也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生命。不過由於我們人體有自身的免疫系統可以戰勝大部分病毒,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抵抗病毒的。
特異性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病毒表面有抗體,抗體會刺激免疫系統形成記憶細胞以及效應B細胞,效應B細胞可以產生獨特的抗體與其抗原特異性結合從而達到清除抗原的目的,這就是體液免疫。而細胞免疫就是當人體內的T細胞接受到抗原的刺激後,會特定的轉化為效應T細胞。如果再有相似的抗原侵入人體,效應T細胞就會直接會對抗原有殺傷作用。
其實病毒雖然有很大的殺傷力以及傳染性,但是也會被治癒的,希望當病毒來臨時大家不要恐慌,祝願大家身體都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