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鮮美的肉湯放置久了會變酸,這是微生物搞的「惡作劇」.這些微生物來自哪裡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巧妙
(1)甲圖A瓶用酒精燈高溫加熱即高溫滅菌,因此A瓶內無菌,而B沒有高溫滅菌,因此B瓶內有細菌,故肉湯仍然保鮮的是A瓶;將其瓶頸打斷後,空氣中的細菌進入了肉湯,並大量繁殖,使肉湯變質.
(2)甲組實驗所控制的變數是細菌的有無,乙圖中A瓶空氣能進入瓶中而細菌會落在彎曲部位,不能進入;B瓶將瓶頸打斷,空氣中的細菌可以落入肉湯,因此它們的控制變數也是細菌的有無;而甲圖中控制改變數的方法則是A瓶煮沸,B瓶不做任何處理.
(3)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復多次,檢驗實驗結果是否一致;所以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需要要經過多次重復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這個實驗證實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4)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巴斯德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A正確.
(5)高溫可以殺死細菌等微生物,因此利用酒精燈和其他儀器將試管內的肉湯煮沸,其主要目的是高溫殺滅肉湯內的細菌等微生物.
(6)細菌等微生物的生活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和營養物質等條件,試管的肉湯中有水分和豐富的營養物質,因此除實驗裝置中給出的細菌生活的基本條件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彎曲的玻璃管可以把空氣中的細菌等微生物阻擋在試管之外,從而使得B試管中的肉湯保持新鮮.
(7)該實驗是利用酒精燈和其他儀器將試管內的肉湯煮沸,即高溫滅菌.通常保存盒裝或袋裝牛奶也是利用的高溫滅菌法,又叫巴斯德消毒法.
故答案為:
(1)A,細菌
(2)B,A瓶煮沸,B瓶不做任何處理
(3)是
(4)A
(5)殺滅肉湯內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
(6)適宜的溫度阻止外界細菌進入瓶內
(7)盒裝或袋裝牛奶
❷ 微生物學之父將鵝頸瓶中的肉湯煮沸的目的是
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微生物是肉湯中自發產生的(即自然發生論)。1859年,巴斯德將肉湯裝入曲頸瓶殺菌,結果放在曲頸瓶里煮過的肉汁,由於不再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經過4年仍沒有腐敗,另一放在直頸瓶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這就可以解釋萬物都不是自然會發生的,即使細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實驗與見解,很快得到大眾的信服。也因為巴斯德的這個發現,人們才知道傷口的腐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細菌在作怪。消毒與預防的方法就在醫界盛行起來。
所以,巴斯德將裝在曲頸瓶里的肉湯煮沸的目的是檢驗其中引起腐敗的微生物是否是自然產生的。實驗結果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發生論。
❸ 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的肉湯實驗為什麼要將肉湯煮沸
高溫可以殺死肉湯中原有的微生物,肉湯成為無菌。把一份放入密閉的容器內,這份肉湯接觸不到空氣中的細菌。另一個不密封就可以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密封的肉湯沒有變質,而不密封的肉湯變質了。說明密封的沒有和空氣接觸的肉湯中不能產生細菌——細菌不是自己無中生有的產生的,而是之前有被污染的。這一份肉湯和不密封的條件相比較,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就是是否和空氣接觸。所以就說明了肉湯出現細菌的原因就是所接觸的空氣中有細菌羅。
如果不煮沸肉湯,很可能肉湯本身有細菌,那就不能說明細菌從哪裡來了。這個是生物上很有名的實驗——巴斯德肉湯實驗,從而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
❹ 巴斯德的肉湯實驗分為那6個環節
只有五個環節。巴斯德的科學研究的過程概括為以下5個基本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
探究實驗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六大步。
巴斯德將營養液(如肉湯)裝入帶有彎曲細管的瓶中,彎管是開口的,空氣可無阻地進入瓶中,而空氣中的微生物則被阻而沉積於彎管底部,不能進入瓶中。巴斯德將瓶中液體煮沸,使液體中的微生物全被殺死,然後放冷靜置,結果瓶中不發生微生物。
實驗結論和影響:
巴斯德這個簡單但是具有說服力的著名實驗,證實了微生物只能從微生物產生而不能自然地從沒有生命的物質發生。從此,人們開始認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滅過菌的物質在適當保護下將保持無菌狀態,除非有人去感染它。巴斯德奠定了這個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
❺ 什麼是肉湯培養基主要是怎麼解釋!
1、用途:用於分子生物學中大腸桿菌的培養 配方:(g/L)
胰蛋白腖
酵母浸粉
氯化鈉
pH值7.0 ± 0.1
10.0
5.0
10.0
25℃
原理:
蛋白腖、酵母浸粉提供氮源、維生素和生長因子;氯化鈉維持均衡的滲透壓;葡萄糖提供碳源。
用法:
稱取本品 25.0g,溶解於1000ml 蒸餾水中,分裝,121℃高壓滅菌 15 分鍾,備用。
質量控制:
在36±1℃培養18-24小時。
質控菌株 菌株編號 生長情況 其它特徵
金黃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 渾濁
大腸埃希氏菌 ATCC25922 +++ 渾濁
沙門氏菌 ATCC14028 +++ 渾濁
銅綠假單胞菌 CMCC10104 +++ 渾濁
2、配方:(g/L)
月示蛋白腖 10.0
牛肉浸粉 1.0
氯化鈉 5.0
葡萄糖 5.0
酚紅0.018
pH值7.4± 0.1
原理:
月示蛋白腖、牛肉浸粉提供氮源、維生素和生長因子,氯化鈉維持穩定的滲透壓,葡萄糖提供碳源,酚紅是指示劑。
用法:
稱取本品2.1克,溶解於100ml蒸餾水中,分裝試管,每管3ml。121℃高壓滅菌10分鍾備用。
質量控制:
接種蠟樣芽孢桿菌,厭氧條件下35℃培養24h,培養基由紅色變為黃色
3、菌種 細菌
中文名 營養肉湯(NB)
英文名 Nutrient Broth
用途 一般細菌培養,轉種,復壯,增菌等(GB標准)
配方(g/L) 蛋白腖 牛肉粉氯化鈉 pH值7.2±0.2 10.0 3.0 5.0 25℃
原理 蛋白腖和牛肉膏粉提供氮源、維生素、氨基酸和碳源;氯化鈉能維持均衡的滲透壓。
用法 稱取本品18.0g,加熱溶解於1000ml蒸餾水中,分裝三角瓶或試管,121℃高壓滅菌15分鍾備用。
質量控制 在36±1℃培養18-24小時。質控菌株菌株編號生長情況其它特徵
❻ 肉湯瓊脂培養基是用作什麼細菌培養
肉湯瓊脂培養基即在肉湯中加如瓊脂讓其凝固,其實就是普通營養瓊脂了。
如果不加瓊脂,則為液體,用於營養要求不高的細菌增菌,多數是已經分純的細菌進行增菌,因為普通肉湯沒有選擇性,只要是營養要求不高的細菌都可以生長。
如果加了瓊脂,冷卻後即凝固,這種瓊脂一般用於細菌菌落計數,即計算每克(毫升)樣品中可以產生多少個菌落,是微生物指標中的一項重要的衛生指標。也可以用於營養要求不高的細菌劃線培養,但剛才也說了,由於沒有選擇性,一般只用於已經分純的細菌,否則將有大量雜菌生長。
❼ 什麼是環境肉湯菌群
嗯,沒有聽說過有環境肉湯菌群這個專有名詞,我孤陋寡聞了吧。。。。但是猜測題主可能在哪裡看到有這么說的了,就大概推測著答一下。
菌群的定義是指:大量真菌或細菌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團時叫做菌群。生活在健康動物各部位、數量大、種類較穩定、一般能發揮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種群叫做正常菌群。如果正常菌群與宿主間或正常菌群各菌種間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菌群失調,致病作用就會顯著,嚴重者引起二重感染。
所以菌群是有好有壞的,種類也很多。
環境肉湯菌群。從字面上來看,我就胡亂理解為肉湯在一定環境下滋生的菌群。很多科學家都拿食物做過微生物的菌群實驗。
比如,尼達姆的實驗中,將肉湯倒入燒杯,蓋上軟木塞,煮沸兩次,但幾天後有很多微生物。他們是由空氣中漂浮的微生物、孢子或芽孢進入肉湯並繁殖。有一個題目是說,煮沸的肉湯中的微生物不可能來自以下哪個選項: a軟木塞 b空氣 c外界環境 d肉湯
D 煮沸已經完成了滅菌
如果因為ABC出現微生物,屬於操作上的失誤
所以肉湯本身滅菌之後是沒有菌群的,是外界環境導致菌群的生長。
呃。。。。。大概是這樣吧。
❽ 巴斯德做微生物實驗,為什麼肉湯要煮沸
這是一個對照實驗。實驗組是不密封的那個,對照組是密封的一個。高溫可以殺死肉湯中原有的微生物,肉湯成為無菌。把一份放入密閉的容器內,這份肉湯接觸不到空氣中的細菌。另一個不密封就可以接觸到空氣中的細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密封的肉湯沒有變質,而不密封的肉湯變質了。說明密封的沒有和空氣接觸的肉湯中不能產生細菌——細菌不是自己無中生有的產生的,而是之前有被污染的。這一份肉湯和不密封的條件相比較,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就是是否和空氣接觸。所以就說明了肉湯出現細菌的原因就是所接觸的空氣中有細菌羅。
如果不煮沸肉湯,很可能肉湯本身有細菌,那就不能說明細菌從哪裡來了。這個是生物上很有名的實驗——巴斯德肉湯實驗,從而證明了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