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 急!急急!!!
現代生物技術在帶給人類新的社會、經濟效應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由於生物技術的對象是生命,使其因在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人為的相互轉移,目前人類對這種基因調整後的結果尚無十足的把握』,因而其負面影響可能會超越以往任何一種技術,可能危及生命或環境;另4方面則與人類自身的問題有關,社會存在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很難確保他們對生物技術成果進行正確合理的操作和運用,進而危害人類和社會安全。
一、生物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有:細胞i程育種、胚胎技術繁殖、生物農葯及畜禽疫苗、轉基因動植物等。
(一)生物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 基因表達調控是個復雜的生命現象。目前,由於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對基因的活動方式了解還不夠透徹,當一種轉基因農作物研製成功時,雖能確保轉入基因的安全性,但其對其他基因的影響及長期累積的後果卻很難在當時弄清。因此,人們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重組後的結果。學者們提出生物技術最有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人類和環境造成二些不良後果:
1.轉基因農作物的毒性問題。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使用細菌和病毒作載體,通過啟動基因和標記基因實現新物種的培育。在基因轉移中使用最多的是反轉錄病毒和病毒『,它們可能誘發癌症和其他疾病。啟動基因是轉錄脫氧核糟核酸的引發基因,它可以使基因連續不斷地表達(多達10d舊次)。由於它具有很強的突破物種之間的屏障的能力,因此可能使抗病毒系統不起作用,並與其他病毒重新組合,產生傳染性更強的病毒。
2.轉基因生物帶來的抗葯:性和過敏性問題「研究表明,棉鈴蟲已對轉基因抗蟲棉產生抗性。轉基因抗蟲棉對第一、第二代棉鈴蟲有很好的毒殺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鈴蟲已對轉基因棉產生抗性。專家警告,如果這種具有轉基因抗性的害蟲變成對轉基因表達蛋白具有抗性的超級害蟲,就需要噴灑更多的農葯,將會對農田和自然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此外,轉基因活生物體及其產品作為食品進入市場,可能對人體產生某些毒理作用和過敏反應。例如,美國S11ARMNK玉米嵌人了很強的BT毒素,這種玉米僅獲准作為動物飼料。但2叨O年9月,發現這種玉米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並產生過敏反應。最終,含有這種玉米的食物被大批處理掉,造成巨大損失。又如,轉入的生長激素類基因可誘發對抗生家產生抑制力的病毒或細菌。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後,自身體內會產生對抗生素的抵抗力,降低抗生素類葯物的效力。
3.轉基因生物的環境生態問題。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轉基因農作物可能會長期依賴化學製品,並可能使毗鄰植物成為轉基因作物,甚至使雜草對除草劑產生抗性而成為「超級雜草」,從而嚴重威脅其他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生存。有實例證明,當油菜田裡存在野芥菜或小麥田裡存在聯體羊草時·,便會發生上述情況,而且雜草一旦對除草劑產生抗性後,經過代代遺傳,其新生代雜草將完全改變性質。美國純種試驗公司發現,他們培育的基因改良新草種,其花粉能飄到300米甚至900米以外。種植在距轉基因西紅柿地1.2公里外的傳統西紅柿,其後代約有35%—72%的概率含有轉基因成分。·由此,造成嚴重的基因污染問題,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二)轉基因農作物安全發展的情況。
人們對生物製品給人類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只能進行某種程度的預期。我們應看到,轉基因農作物的出現,首先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它的負面影響只是發展中的問題。它對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解決人口增長和食物不足的尖銳矛盾有重大意義。因此,不同的國家對轉基因技術有不同的期待。有些國家可能關心利用其改善食品質量,有些國家也許關心提高農作物產量。現在,世界各國對轉基因研究的態度分為兩大陣營:
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群體,包括阿根廷、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主要致力於加強轉基因作物研究及其應用,也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應用最廣泛及出口最多的國家;二是以歐盟、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對轉基因作物持審慎態度,同時這些國家也認識到轉基因作物巨大的經濟價值,因而並末因此放鬆研製開發。其實真正的利害沖突在於轉基因作物引發的國際貿易戰,後者拒絕的不是轉基因作物本身,而是極力主張限制轉基因作物的進口。
二、現代生物技術對醫療及社會的影響 現代生物技術在基因診斷治療技術,如基因預測、基因預防、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基因疫苗、定製葯物,延緩衰老和「返老還童」技術、記憶葯物、細胞及組織器官的修復及再生等醫療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而爭論較多的是基因治療、克隆人及胚胎幹細胞問題。· , ,(一)基因治療的風險。
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基因導人受體細胞,並使之有效表達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技術。
1.目前基因治療主要通過病毒載體格基因導人人體,表達出所需要的蛋白質,以控制人體特定細胞與器官的形成與運作。從技術過程來說,科學家還沒有開發出有效的載體,保證能夠把設計的基因在有效的基因表達時間段內傳送到細胞中的預想位置,而且尚無法控制基因信息安裝出錯的情況。因此,目前對改變遺傳基因技術的要求是,通過同源基因重組技術而不是添加外來基因的手段,以此來減少醫原性危害並增強基因表達的正確性。
2.基因導人造成的遺傳改變將決定個體遺傳前途而且會跨代遺傳。科學家認為,在涉及導人基因的人體實驗時,必須強調其多代遺傳穩定性b尚需經過印—80年,在獲得具有多代遺傳實驗的數據後才能使用。
3.利用體細胞與胚細胞進行基因治療,在添加外來基因時容易產生醫原性基因損傷或某種基因紊亂。此外,在動物體內清除與某種疾病相關的基因的同時,也有可能清除了該基因給動物所帶來的其他好處。
目前基因療法尚處於研究階段,曾有過基因治療致死的先例,在以基因修飾的病毒作新基因的裁體取代原基因時,也出現因過敏致死的病例。
(二)克隆人及胚胎於細胞引發的問題。
於細胞是指存在於早期胚胎、脊髓、臍帶、胎盤和部分成年人組織或器官中的尚未分化的細胞,它能夠發育成多種人體組織和器官,這對於有效地用於受損組織與器官的替代、修復、移植或再生具有極好的前景,成為許多疑難病症的新型治療方式。而利用胚胎於細胞克徑胚胎,可以克隆出人。1四9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公布的當年世界科學進展的評定結果,幹細胞研究名列十大科學進展首位,超過舉世矚目耗資巨大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科學界又把對人體的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治療性克隆主要是指利用克隆人的胚胎於細胞,通過動物培育出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這種用人自體的細胞進行器官克隆,既克服了異體器官移植會產生的排異反應,還解決了器官來源問題。目前,全世界有很多實驗室在開展克隆人體器官的研究,正在實驗室中培植的人體器官有心臟、肝臟、胰腺、乳房、皮膚、骨酪、角膜等。其中,由實驗室培育的克隆胸骨、血管、皮膚和神經組織正在進入人體實驗階段。生殖性克隆指通過克隆而發育成長為完整的個人。就目前看,生殖性克隆和治療性克隆都存在一定問題,引起了一系列倫理學和社會學問題。
這個是負面影響
② 生物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首先,生物技術對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它可以改善農業生產,解決食品短缺問題,目前,世界人口仍然在大量地增加,許多國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然而,耕地面積不但不會增加,反而還有減少的趨勢,因此,用現代生物技術增加糧食產量是必經之路。具體的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對生物進行基因轉移,使生物體獲得新的優良品性,培育抗逆的作物優良品系。目前設計的作物種類有馬鈴薯、油菜、煙草、玉米、水稻、番茄、甜菜、棉花、大豆等。對我國來說,人多地少,國家對生物技術極為重視,已經培育了水稻、棉花、小麥、甘蔗、橡膠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系,有效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二、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對優良品種進行大量的快速無性繁殖,實現植物種苗的工業化生產。利用植物微繁殖技術還可以培育出不帶病毒的脫毒苗,由於植物的根尖或莖尖分生細胞常常是不帶病毒的,用這種細胞在試管中進行無菌培養而繁育的小苗也是不帶病毒的,減少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這一生物技術也廣泛應用於花卉、果樹、蔬菜、葯用植物和農作物快速繁殖,實現商品化生產,提高經濟效益。
三、利用生物技術還可以培育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的作物新品種。
四、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固氮,減少化肥的使用量。現代農業均以化學肥料為施肥肥料,化肥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土地的板結和土壤肥力的下降,化肥的生產也導致了環境的污染。科學家正在利用生物技術將具有固氮能力的細菌的固氮基因轉移到作物的根際周圍的微生物體內,期待微生物固氮,減少化肥使用,既可以減少經濟化肥,又可以預防環境污染。
五、利用生物技術發展生物農葯,生產綠色食品。由於化學農葯的毒副作用以及篩選新農葯的艱難,生物農葯的研究開發和利用顯得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生物技術也利用於發展畜牧業生產。畜牧業在國家經濟比例中佔有重要位置,對國民經濟的提高有很大支持作用。但是由於森林和草原資源有限,新型病毒的感染,傳統的畜牧業發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利用生物技術將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動物的大量快速無性繁殖。「多莉」的產生,意味著動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同樣有可能進行動物的大量快速的無性繁殖,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動物也可能將向植物一樣無性繁殖,快速擴大規模,減少生長周期,節省飼料,提高經濟效益。二、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動物的優良品種或優良草種。科學家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將與動物優良品質有關的基因轉移到動物體內,使得動物獲得新的優良品質。目前,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培育了轉基因羊、兔子、小鼠、豬、魚等多種動物新品系,使它們具有更優良的品質。在這些優良品質的動物中,它們的抗病性、抗感染性得到提高,不容易發生瘟病,而且許多人類食用的動物蛋白質含量增加,脂肪量下降,提高人類健康。同時,科學家也致力研究優良草種和飼料,讓動物減少患病,增強免疫力,更快的生長,而且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由於品質的優良,畜牧業更加走向高端市場或國外,將有力帶動養殖戶和農場經濟效益的提高,創造更多經
濟價值和社會財富。 其次,生物技術對社會的發展也有很深刻的影響。 一方面,利用生物技術,可以提高生命質量,延長人類壽命。生物技術在醫葯領域的應用以及新葯物開發、新診療技術、預防措施、新的治療技術方面發展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生物技術開發奇特而又貴重的新型葯物。生物技術葯物中最為熟悉的是抗生素,每年市場銷售額就超過100億美元,自從美國1977年採用大腸桿菌生產人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開辟葯物生產的新紀元,人類利用生物技術生產新型葯物的努力就一直在延續。由於生物葯品在治療許多惡性疾病方面比傳統葯品效果更顯著,使得人們對生物葯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世界上許多國家生產出基因工程葯物,並用於治療癌症、艾滋病、矮小症等疾病,全球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物制葯產值越來越多,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使得基因工程葯物的產業前景十分光明。
二、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疾病的預防和診斷,科學家研製出許多新型疫苗進入人體試驗,有效控制了一些傳染性疾病。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可以生產單克隆抗體,既可以用於疾病治療,又可以用於疾病診斷。又如基因晶元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高通量、高特異性的DNA診斷新技術,用途十分廣泛。
三、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基因治療,導入正常的基因來治療由於基因缺陷而引起的疾病,目前已有設計惡性腫瘤、遺傳病等多個治療方案在實施中。四、人類基因組計劃,利用生物技術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的基因組,將使人們深入認識到許多困擾人類的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 另一方面,利用生物技術將能夠解決能源危機,治理環境污染。眾所周知,目前世界的能源危機普遍存在,能源短缺嚴重,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能源,特別是石油和煤炭能源,它們不可再生。隨著社會的發展,帶來了環境嚴重破壞、污染的問題,亟待解決。
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 聯系實際 談談生物技術對現代社會有何影響
現代生物技術在人類生活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是在傳統生物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DNA重組技術的建立為標志,以現代生物學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基因或基因組為核心,生物技術產業以基因產業為核心,並輻射到各個生物科技領域。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進步,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巨大。生物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人們的健康和食品匱乏等常見的生活問題,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難題。解決環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大類,其中,生物法應用最為普遍。生物技術在能源開發,廢水處理,塑料處理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物能以其可再生,無公害等優點,在能源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已經可以利用現存的植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生物能源是指通過生物的活動,將生物質、水或其他無機物轉化為沼氣、氫氣等可燃氣體或乙醇、油脂類可燃液體為載體的可再生能源。
分子生物技術已經成為醫學領域極其有力的研究工具之一,在醫學研究中,基因工程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核酸序列測定技術,基因診斷與基因體外擴增技術,生物晶元技術,分子納米技術在幫助人們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疾病診斷和葯物研製與開發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問題的發展,科學的應用生物知識,將生物技術的作用發揮到最優。
④ 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生物工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農業、工業、醫學、葯物學、能源、環保、冶金、化工原料等。它必將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生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世界面臨的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等問題的解決提供美好的前景。
⑤ 論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有哪些
生物技術的利與害
專家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
現代生物技術已逐漸進入人類生活,但它在應用中是否安全呢?專家建議採取預防手段是必要的,但不必誇大其危害。目前還找不到一個生物技術真正導致危害的實例。
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較晚,目前的生物產品大多屬無風險的Ⅰ級,極少部分屬於低度風險的Ⅱ級,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現代生物技術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將人類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有專家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
生物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例如利用基因治療疾病、製造生物葯品、種植轉基因作物等,都將給人類帶來福音。
不久前,俄羅斯醫學家成功地將小鼠的胰島素移入一位患病兒童的體內,用於疾病的治療。這種被稱為基因治療的現代生物技術,是將有特定基因的細胞移入人體缺乏此種基因的器官內,以彌補病人的遺傳性基因缺陷。今後基因治療將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癌症、艾滋病、乙肝等疑難雜症。
製造生物葯品是生物技術醫學利用的另一重要方面。13年前第一種生物葯品--用於治療糖尿病的人造胰島素問世。目前,美國已有1300多家公司投入這項研製,約有50%的新葯是生物葯。在中國,業已開發出ɑ-干擾素等生物葯品。
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的大量施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使人類糧食供給陷入新的危機。而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可以大量用於作物的抗病毒、抗蟲性、抗除草劑和抗真菌細菌病害,給農業帶來持續增產;運用轉基因手段,還可以在體外將不同種屬植物的基因分子以特殊的方法連結,構成一種新的基因分子,突破了傳統育種技術只能在同種屬內植物間進行的限制,創造出新優質高效品種。同時,它還可以對果實延熟保鮮,提高作物的抗寒抗鹽性。
據統計,1997年,全世界種植轉基因玉米320多萬公頃,平均增產7%,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1300萬美元。而1998年全世界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已達2780萬公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如計入使用生物技術後化肥農葯污染減少的環境效益,無疑是一個更誘人的數字。
此外,生物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在食品開發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世界各國紛紛將現代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據悉,中國業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
不知不覺中,生物技術走入人類前行的進程。但迅猛發展的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還是禍?它的應用是否安全呢?專家建議採取預防是必要的,但不必誇大其危害。
70年代初,當科學家第一次利用重組基因技術把大腸桿菌的λ噬菌體病毒和猿猴的SV40病毒構建成重組基因分子時,人們產生了一種恐懼,用這種方法會不會製造出人類無法控制的超級病毒或者超級生物,給人類和自然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於是科學家開始關注現代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即生物安全。
專家們認為,現代生物技術存在著廣泛性、潛在性、長期性的危險,可能會出現影響環境中非目標性生物生態結構,改變物種的競爭關系,出現轉基因植物雜草化和部分產品的毒性、致病性和過敏性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看待這些潛在的危險呢?專家們認為,生物技術的潛在危險應當引起重視,採取預防手段是必要的,但不要誇大生物技術的危害。一些可預見到的潛在危險通過生物安全手段是可以避免的,並不象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例如,轉基因植物的雜草化問題,現在的大多數栽培作物經人工馴化後,在自然條件下已失去適應性和自然競爭能力,其退化為雜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涉及生物安全性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基因漂移。轉基因作物會不會發生基因漂移,改變非目標生物的生態結構和物種的競爭關系?基因漂移只能在親緣關系較近的種屬之間進行,有的作物與其屬於同一種的雜草親戚,如十字花科的油菜,它的基因有可能會轉移到此類雜草上,增加了雜草的抗蟲或抗除草劑的能力,提高其生存適應性。在種植這種轉基因作物時,一般會採取各種物理或生物的隔絕等安全措施,如使轉基因作物與雜草的花期錯開,漂移是可以避免的。我國現在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和玉米在我國都沒有與其同屬一個種的雜草,不會發生基因漂移。但在墨西哥,許多野生的玉米是雜草,種植轉基因玉米時就需要採取安全措施。
目前,現代生物技術的確會對農業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如抗蟲害的轉基因作物的長期大量種植,會使作為清殺對象的目標害蟲發生群體改變,產生抗性,更難清殺。國外目前採用「避難所」的安全措施,在種植轉基因作物同時也種植一定數量的常規作物,使轉基因作物上的有抗性的害蟲與常規作物上無抗性的害蟲共同繁殖,以稀釋這種抗性基因,延緩抗性出現,為研製開發新的抗蟲害基因爭取時間。
在生物技術開發中,要注意避免人為擴大生物的毒性、過敏性,致病性。美國一實驗室曾試圖用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作基因工程,後來發現2S清蛋白是一種過敏源,重組其基因,全使一些原本不含該過敏源的生物也具有過敏性,擴大了過敏的范圍,出於生物安全的考慮,實驗最終被停止了。
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較晚,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不到全世界總面積的0.01%,生物產品也相對較少。依據1993年12月原國家科委發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生物產品按其風險大小劃為四個等級。目前我國的生物產品大多屬無風險的Ⅰ級,極少部分屬低風險的Ⅱ級,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目前在世界范圍,我們還找不到一個生物技術真正導致危害的實例,因為人們在生物技術發展的初始階段,就認識到其潛在的危險,而加以防範。隨著生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生物安全日益顯露其重要性,它將不再局限於生物技術本身,而在國際貿易、基因資源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預計下一個世紀,生物技術將逐步商品化和產業化,生物安全將不僅是生物技術開發利用的科學管理規范和對未知危險的防範,還將成為其產品商品化和產業化的重要保障
⑥ 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已經或將要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克隆為例。 克隆對自然、社會和倫理的影響:正是以多利羊的誕生為契機,世界范圍內開展開了一場關於克隆技術,尤其是克隆人的自然、社會和倫理影響的大討論。下面這種觀點帶有普遍性,即克隆動物是可以的,克隆人是不能允許的。反對克隆人既是出於科學的理由,也是出於倫理學的理由。我們的倫理學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的進步而發展。只有以克隆形式產生的人比有性生殖更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才能克隆人。人類社會曾經存在過多種婚姻形式,古代社會的血婚制是近親結婚的,科學表明,近親結婚產生的子代基因純度高,一些致病的隱性基因一旦結合,就會出現遺傳的疾病症狀,不利於子代的生存。因此,雜交具有遺傳優勢,現代人普遍禁止近親結婚。現代的婚姻模式比古代要科學。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區別於低等生物的顯著標志。進化史表明,有性生殖明顯加速了生物進化的速率,克隆作為無性生殖手段,如果應用於人類,那麼必將導致人類基因的純化,降低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根據混沌原理,人類無法完全預測未來的生存環境,一些在特定條件下有很強適應優勢的性狀在變化了的環境條件下,可能是導致其滅亡的根據,因此,人克隆人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從技術上看,人類要完全克隆自己也難以實現,這是因為克隆的成功率很低,克隆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染色體畸變和DNA突變,即產生大量的先天殘疾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具有遺傳劣勢的個體會遭到無情的淘汰。但對人而言,人道主義的原則,現代的醫療技術,能使這些具有明顯遺傳劣勢的人活下來從而導致人類遺傳性的退化。即使人類能成功地克隆自己,也將阻塞人與其他物種共同進化的通路,因為遺傳突變是生物進化的源泉。從中國的倫理看,人類從總體上克隆自己與中國人的以血緣紐帶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價值體系和基本結構形式構成直接沖突。中國人一向以傳宗接代、天倫之樂作為人生的首要義務和樂趣,家庭和家族一直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單位。克隆人類會導致家庭的解體,人類不求助於異性即可以產生後代,那麼兩性之間就不再存在子代血緣紐帶關系。如果人類僅僅允許部分人克隆自己或為了自己的目的克隆人,那將對人生平等的價值及由此而建立的社會結構形式產生根本性沖擊。從理論上講,克隆能使個體的遺傳基因完全的傳遞給子代,基因從本質上具有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如果人人都爭相剋隆,那麼誰來決定哪些人可以克隆?克隆人的標準是什麼?此外,假設克隆人問世以後,克隆人的身份問題,克隆人的社會地位、權力問題以及克隆人會不會遭到社會的歧視等問題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難題。
克隆對社會觀念改變的影響: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確實需要轉變觀念。我們要轉變將傳宗接代作為生活首要目的觀念,進而要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傳宗接代是生物的本能,人類的文明表現在於超越原始本能。一些落後地區,為了傳宗接代,往往以換婚、轉婚的形式決定子女的命運,導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並導致人口數量的劇增,給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的低生育率,和落後地區的高生育率也不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一些明顯帶有遺傳疾病的人口大大降低了人群的遺傳素質,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以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們的價值標准,那麼,我們就不難明白以下幾點:一是培養疾病基因的後代不僅不利於人類群體的生存,也不利於個人和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二是一旦後代出現遺傳疾病,就必須依靠現代醫學手段,藉助外源性基因進行治療以提高生存質量;此外,人類計劃建立基因庫可保證人類種質資源的多樣性,以利於可持續發展。對於個體而言,克隆帶來了相同,但對於整個民族而言,克隆並不排斥多樣性。因為克隆的是不同的個體,變異的可能性並沒有減少,相反,由於科技手段的介入,我們可製造更豐富的多樣性。多樣性是一種本來的自然狀態,自然狀態是多樣性的。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多樣性能夠帶來天然的極大的穩定性。我們的社會就是由具有各種各樣的智慧、素質和體制的人組成,正是這種多樣性造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和互補狀態。
從價值取向的角度看,人類不能僅僅把克隆技術當作滿足一時需要的手段和工具將其應用到它所能達到的一切領域,而不顧及人類可持續性發展戰略。必須注意區分研究和應用之間的界限,科學研究考慮的是符合規律性,而技術的運用必須考慮到符合目的性,即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容易滋長人的貪得無厭的欲求,而無節制地濫用技術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只有充分協調好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暫時價值與長遠價值之間的關系,把有利於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們的價值評判標准,克隆技術本身才會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發揮出它的巨大潛力。
克隆技術的應用為人類解決人口生存質量和資源缺乏等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然而,克隆技術本身,尤其是克隆人的負面效應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要把是否有利於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克隆技術應用的價值標准,使這些高科技術更好地為人類和社會服務
⑦ 生物技術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計算機「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使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受到世人的關注。本文將要討論的是生物技術、人工智慧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
使人類社會在宇宙中生存.發展下去應是人類奮斗的第一目的,這一目的是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如何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增加人類在宇宙中生存下去的概率就必須不斷提高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要提高這種能力最關鍵的就是人類智力的提高,增加人類智力有最基本的兩種方法,1.提高個人的智力。2.通過提高人工智慧實體(比如智能計算機)的智力水平而使人類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1』方法又可分為生物技術履行人腦來提高個人的智力。
人腦是生命長期進化的產物,在進化過程中人腦的組成「材料「受到了種種限制(比如,人腦必須含有水.DNA.蛋白質等物質)而且記憶的基本單位的功能也受到了遺傳的限制,因而必然限制了人腦的功能,人腦的智力水平也就受到了限制(如運算速度.記憶能力等受到的限制)不管人工智慧實體的思維能力能否超過人腦,至少通過生物技術改造過的人腦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人工智慧實體的智力能超過生物技術改造過的人腦,我們便應全力發展人工智慧並限制生物技術對人的改造。這是因為一方面製造人工智慧實體並不是人,它們享受的權力極有限,易被人類控制,而且我們可從法律上規定在製造人工智慧實體時必須使人工智慧實體存在的第一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生存,因而從理論上說只要方法得當,人工智慧不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由於製造人工智慧實體所需「材料」和製造環境的選擇餘地,比生物技術改造人腦受到的限制小(比如:用軟體編寫記憶的基本功能單位時,由於它們之間的聯系及它們的功能可根據需要任意編寫,且能方便的修改它們,而人腦的基本記憶單位則受到種種限制,因而從理論上說編寫的智能軟體其功能可超過人)因而人工智慧實體的智力水平應最終能超過生物技術改造過的人腦。
在人工智慧實體的影響下,對人類來說比較理想的未來社會應是,1、任何有獨立意志的人工智慧實體,其存在的第一目的是為了人類生存的更好。2、人工智慧實體的智力水平已大大超過人,在生產領域,人的各種能力都已被效率更高且成本低廉的機器及人工智慧實體代替,人對生產力發展的貢獻已可匆略不計,因而人類已無必要從事生產勞動,進行生產勞動只是個人的興趣或愛好而已。3、在不影響人類生存的情況下人類的各種慾望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
在人工智慧實體的智力超過人之前,人工智慧的發展會經過那幾個階段呢?發展人工智慧人類應注意那些問題呢?
根據計算機的特點我認為1、人工智慧實體將首先在精確思維能力上超過人,然後在模糊思維能力上超過人。2、由於創造力是個性化的產物,較高的創造力不是復制及經驗的吸收所能產生的,它需要通過個性化的學習來獲得,而個性化的學習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因而人工智慧實體在創造力上全面超過人將需要較長的時間。一旦人工智慧實體的創造力超過人其智力水平也就能遠遠超過人。
發展人工智慧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使人工智慧實體生存的第一目的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否則人工智慧實體就將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2、要使人工智慧的研究迅速發展必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人工智慧如不能帶來利潤是沒有人願意投資的。只有讓人工智慧實體參與生產、研究才能產生利潤。而人工智慧實體參與生產研究必然會擠占人的工作崗位(使人工智慧實體完全代替人從事生產研究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從而加重失業危機,可能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不利於社會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因而有必要在不影響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提下根據人工智慧、生產力、生產關系、道德、文化的發展狀況適當限制人工智慧進入某些領域。在不影響人工智慧發展的前提下應禁止人工智慧進入那些即使人工智慧進入對人類的生存能力也無多大影響的領域,如:文化、體育市場。
3、為了盡可能減輕人工智慧的發展對社會穩定及科技發展的負影響,我們應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在培養人才時亦應注重創造力的培養。
在世界經濟越來越一體化的情況下,為應付以上挑戰促進即能影響人類未來又能影響人的眼前利益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必須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最後讓我們預測一下人工智慧及人工智慧影響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
1、十年內人類將編寫出能學習、思維的軟體,並能迅速提高其智力水平,其順序是從需要精確思維的行業到需要模糊思維的行業,從低創造力的行業到高創造力的行業。
2、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各國政府得從有人工智慧參與生產的商品中適當收稅以補貼失業人員,同時限制人工智慧實體進入文化、體育等行業,禁止人工智慧實體擁有感情。並對違反這些規定的個人或組織、國家進行嚴厲處罰。
3、各國政府將對人工智慧的發展進行監控,並從法律上規定任何具有獨立意志的人工智慧實體其存在的第一目的和行為動力應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否則應禁止其具有獨立思考行為能力。
4、當廉價的人工智慧實體在智力上超過人後,人類參不參加生產對生產力的影響可能已不大,按勞分配將失去其意義,這時人類將根據當時的資源狀況、科技水平、生產、消費情況採取新的分配方式。
⑧ 生物技術對生活的影響
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在農業中的應用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近年來糧食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而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大大緩解了糧食的供給壓力。如雜交水稻、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的出現,提高了這些農作物的產量。基因重組技術可以將具有抗病蟲害的基因如蛋白酶抑制劑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導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中,提高農作物的抗病、抗蟲性。細胞工程技術可以進行農作物的育種。另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生物農葯如蘇雲金菌,可以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避免農葯的殘留和環境的污染。
(2)在食品領域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也極為普遍。如啤酒、酸奶、醬油等食品的生產中都應用了微生物發酵,且若利用基因工程對發酵菌種進行改造,可提升菌種的性能。蛋白質工程對凝乳酶性質的改良,更加便利了乾酪的生產。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還可以快速准確的進行食品檢測,如PCR技術可以用來檢測病原微生物和是否存在外源基因,免疫分析可以進行農作物的葯物殘留檢測。
(3)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
目前,環境治理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其中生物法應用的較為普遍。如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厭氧生物處理法可以進行污水處理。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出的降解性能高的菌種,進行固定化提高菌體密度後,對於有毒或難降解廢水的處理有很好的效果。利用微生物進行堆肥處理則可以將固體廢棄物轉化為肥料。另外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的指示生物針可以用來監測環境的污染情況,甚至吸收污染物。
(4)在醫學領域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分子生物醫學技術取得突破後,為醫學的發展打開了嶄新的局面。如利用微生物生產的抗生素、酶制劑、酶抑制劑等葯品。利用基因工程可以降低葯物的生產風險。而利用生物晶元則可以精確的發現致病基因,再通過修飾致病基因或開發相應基因葯物進行治療。
⑨ 生物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生物技術對於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應對人類所面臨的食品短缺、健康問題、環境問題及經濟問題的挑戰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許多國家都將生物技術確定為增強國力和經濟實力的關鍵性技術之一。
美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內研究人員達10萬人,並制定了《美國的生物技術研究計劃》,雜交制種的先鋒公司、卧薪嘗膽的杜邦公司、敢為人先的孟山都公司等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日本在20世紀成立了生命科學部,制定了日本的《人類前沿科學計劃》,並且提出「生物產業立國」,從事生物技術的科研人員達7萬人,佔全日本整個科技隊伍的15。
法國成立了國家生物技術林木世界委員會,歐共體成立了歐洲生物工程協調機構及生物工程聯合會,俄羅斯也制定了《俄羅斯的生物技術開發計劃》。
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生物技術領域正展開著激烈的競爭和角逐,也可以這樣說,生物技術震撼了人類社會。以基因工程為先導的生物技術將要影響和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前途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