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進化的歷程有多少年

生物進化的歷程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8-16 14:16:17

⑴ 簡述地球上生物進化的歷程

生物進化實際上就是不斷創造,從生命早期的單細胞生物,到目前最復雜的人,這種天壤之別,只有創造才能將其實現。只要看看生物多樣性,這一生物進化的成果,就可以領略生物進化的啟示。根據今天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情況,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能量、多樣性、適應性這三個關鍵因子在起主要作用。
(1)能量。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越來越高,能量越來越充沛,生物多樣性也在增加,從寒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生物多樣性是逐漸增加的,其中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最高[19],這充分體現了能量是復雜系統創造力動力的作用、
(2)多樣性。多樣性是復雜系統創造力的條件。生物進化史,就是一幅生物圈這一復雜系統展示其非凡創造力的畫卷。縱觀生物進化歷程,可以發現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第一,生物個體結構復雜性和多樣性增長的趨勢。第二,從時間順序上看,生物圈的創造力不是勻速的,而是呈加速度方式發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生物類群在生命史上出現較晚,生物結構越復雜,進化出現的時間越晚;二是生物多樣性在生命史早期較為單調,越到晚期越豐富。
這說明生命簡單的時候,多樣性不高,創造力不強,而當多樣性逐漸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復雜性和多樣性會以爆發的形式出現,創造力極大增加。
(3)適應性。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適應則生存,不適應則消失或被改變。因此,達爾文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作為動物進化的動力。在人類社會中,民族也好,個體也好,越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存同樣才越容易。可是,如果自然進化的動力真是「適者生存」的話,就不可能進化出人類。因為,人類在早期既沒有尖爪利齒攻擊獵物,又無厚皮硬殼防護自身,也不像馬和鹿那樣擅長奔跑,根本不是很多猛獸的對手。而真正適應環境的是細菌和一些低等植物,它們才應該是自然選擇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適應各種難以想像惡劣環境的能力,這是人類所無法相比擬的。可是進化的結果卻恰恰選擇了人,人成為地球的主宰。
可見,當一個物種完全適應某一個環境,或者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這個物種都能完全適應的時候,那麼,這個物種就沒有必要產生重大變異來適應環境,這就是變形蟲幾十億年來,不管地球環境如何變化,其形狀基本不變的原因。但是人則不行,因為人很不適應環境,正是因為不適應,人類才加速改變,不斷創造。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系統越適應,創造力越低。相反,系統對環境不適應,就能造成一種促進變化的壓力,系統變異會越多,創造力就越強,恰恰是不適應引發了創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一個復雜系統的創造力與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樣性成正比,與其適應性成反比。

⑵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拜託各位了 3Q

生命的起源 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上的環境與現在 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噴出的氣體,如水蒸 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當時的大氣中沒有游離 的氧。這些氣體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下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 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 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 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可以說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生物進化的歷程 原始的生命,又經過極其漫長的歷程,才逐漸進化成為現在這樣豐富多採的 生物界。概括地說,原始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能自養)的原始 藻類,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不能自養)的原始單細胞運動。這些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 就分別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下圖)。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示意圖 植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類,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適應 陸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使原來的不毛之地開始披上了綠裝。但是,它們的生殖還 都需要有水的環境,後來,一部分原始的蕨類植物進化成為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它們的生殖完全脫離了水的限制,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動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單細胞動物,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 為種類繁多的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等, 這幾類動物的結構越來越復雜,但是,它們大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後來發展到了原始的節 肢動物,它們有外骨胳和分節的足,比如昆蟲等,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脫離了水生環境。 地球上最早出來的脊堆動物是古代的魚類。以後,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某些魚類進化成為原 始的兩棲類,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 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人類的出現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人體具有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哺乳動物的基 本特徵,這說明人類與哺乳運動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而在哺乳動物中,類人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 要算是最近的了。例如,類人猿中的黑猩猩,無論是在血型、骨胳(下圖)、內臟器官的結構和功 人和黑猩猩的骨骼 能上,還是在面部表情和行為上,都與人類很相似。此外,人類學家的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人類和類 人猿是近親,二者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 原來,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圖)。 後來,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 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人類。那麼,其他地區的森林古猿 呢?他們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絕滅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的類人猿。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逐漸能夠直立行 走,而前肢則能夠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 (右圖)。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它們逐漸學會 了製造簡單的工具。久而久之,人類祖先的雙手變得越來 越靈巧,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還產生 了語言和意識,逐漸形成了社會。就這樣,經過極其漫長 的歲月,古猿逐步進化成為人。

⑶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上的環境與現在

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噴出的氣體,如水蒸

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當時的大氣中沒有游離

的氧。這些氣體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下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

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

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

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可以說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又經過極其漫長的歷程,才逐漸進化成為現在這樣豐富多採的

生物界。概括地說,原始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能自養)的原始

藻類,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不能自養)的原始單細胞運動。這些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

就分別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下圖)。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示意圖

植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類,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適應

陸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使原來的不毛之地開始披上了綠裝。但是,它們的生殖還

都需要有水的環境,後來,一部分原始的蕨類植物進化成為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它們的生殖完全脫離了水的限制,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動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單細胞動物,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

為種類繁多的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等,

這幾類動物的結構越來越復雜,但是,它們大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後來發展到了原始的節

肢動物,它們有外骨胳和分節的足,比如昆蟲等,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脫離了水生環境。

地球上最早出來的脊堆動物是古代的魚類。以後,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某些魚類進化成為原

始的兩棲類,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

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人類的出現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人體具有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哺乳動物的基

本特徵,這說明人類與哺乳運動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而在哺乳動物中,類人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

要算是最近的了。例如,類人猿中的黑猩猩,無論是在血型、骨胳(下圖)、內臟器官的結構和功

人和黑猩猩的骨骼

能上,還是在面部表情和行為上,都與人類很相似。此外,人類學家的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人類和類

人猿是近親,二者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

原來,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圖)。

後來,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

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人類。那麼,其他地區的森林古猿

呢?他們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絕滅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的類人猿。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逐漸能夠直立行

走,而前肢則能夠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

(右圖)。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它們逐漸學會

了製造簡單的工具。久而久之,人類祖先的雙手變得越來

越靈巧,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還產生

了語言和意識,逐漸形成了社會。就這樣,經過極其漫長

的歲月,古猿逐步進化成為人。

⑷ 生物進化的歷程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現年代少於400萬~300萬年, 這個物種腦容量很小, 雄性明顯遠比雌性為大, 被稱為"露西"(Lucy)的年輕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亞出土, 由於骨骼較為完整, 使人能確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蹣跚, 科學家從肩胛骨及臂骨分析發現: 南方古猿仍保持靈長類遠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後發現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據推測: 身高為145厘米, 雄性平均體重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腦容量為現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壯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齒的產生, 它們開始以硬質及多且纖維的植物為食。它們已經有明顯的社會關系, 能製造及使用簡單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現於250萬年前, 工具亦有明顯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邊器, 此外, 還在古猿遺址中發現獸骨與角器等。在屏障東部成功進化的大量粗壯型南方古猿最終不敵天然的災害: 300萬年前突然爆發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東非大裂谷的火場中, 這是人類進代歷史上一場大浩劫。 鮑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為稱東非人, 被認為是粗壯南方古猿的地理變異種。

纖細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屬(Homo)的古猿,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以採集植物的塊莖和野果為食, 它們可能還會拾取死獸分吃屍肉, 為了保障足夠的食物來源, 開始出現了狩獵,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驢成為了獵殺的對象, 同時為了防止大型肉食動物的侵襲, 它們會有守望相助的義務, 它們經過一系列的自然適應,成功演變向人的發展方向 。距今350萬~150萬年前, 這種南方古猿以雙足行走的穩健演化, 使它們成功地晉身為人類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製造工具的人種, 它為人屬的最原始的成員, 腦容量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語言能力。從他們的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 可以聯想人類的祖先已經學會敲打石塊製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擊獸骨或宰割獸肉。從發掘場地得知: 能人曾與幾種不同種類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屬共存於同一場所中, 由於他們有各自的生活習性, 沒有戰斗的考古被發現, 甚至發現有能人與後代直立人共存的紀錄。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 能人最終全為直立人所取代, 成為人類的主流。
當直立人出現時, 人類史己經有漫長的歲月, 他們承繼了其先驅的技能, 並加以改良, 那時候人類懂得用火, 也能象現代人般進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製作石器, 從腦髗骨的結構可以確定他們有語言的能力, 從最豐富的北京直立人遺址中發現近10萬件石器製品和用火痕跡, 以及百多種動物化石, 從燒骨而知他們已有熟食的習慣, 狩獵的結果使人類有肉食的傾向, 肉食對人體的影響可分為: 大腦能攝取更多營養, 從而促進咦韉男

⑸ 人類進化了多少年

根據古生物學研究的成果,人類的祖先—森林古猿生活在1400萬至800萬年以前,而人類直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在400萬至190萬年以前。猿人生活在170萬年至20萬年前。這中間有兩個空白期:從古猿到南猿之間空缺400萬年,從南猿到猿人之間空缺20萬年。

⑹ 生物的進化過程是什麼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

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

(6)生物進化的歷程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生物進化差異性產生原因:

多細胞生物既有時間上的分化,又有空間上的分化。在個體的細胞數目大量增加的同時,分化程度越來越復雜,細胞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而且同一個體的細胞由於所處位置不同而在細胞間出現功能分工,頭與尾、背與腹、內與外等不同空間的細胞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胚胎發育不僅需要將分裂產生的細胞分化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特異的細胞類型, 同時,要將一些細胞組成功能和形態不同的組織和器官,最後形成一個具有表型特徵個體。

⑺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什麼

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狀態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7)生物進化的歷程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志留紀生物——

生命在志留紀(距今4.43億~4.17億年)得到穩步發展,熱帶前海地區發育出珊瑚、海綿和苔蘚蟲。海蠍中的翼肢鱟達到了一定數量,並很快取代了在奧陶紀大滅絕中受到重創的房角石海洋霸主的地位。

同時出現了真正的蠍子,如史上體型最大的蠍子——布龍度蠍子,它具有現代蠍子沒有的鰓,並且擁有良好的視力,可以藉此尋找食物。在上述節肢生物的威脅下,當時許多魚類都進化出了保護性的盔甲,擁有了更先進的器官。

⑻ 動物的進化歷程

一、無脊椎動物的演化歷程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是單細胞的原生動物。
多細胞動物是由原始的單細胞動物演變而來的。一般認為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原始的鞭毛蟲類,因為它們有許多種類表現出向多細胞狀態發展的傾向,如團藻、空球藻等。
低等多細胞動物有多孔動物和腔腸動物。它們具有內外兩胚層。內胚層是由囊胚細胞內陷或移入形成。在多孔動物,內胚層圍的原腸腔不具有消化能力,只有細胞內消化,被認為是進化過程的側生動物;而在腔腸動物,原腸腔即消化循環腔,原腸胚的開口則成為將來的口。腔腸、扁形、原腔、環節、軟體、節肢動物等各門動物都為原口動物。
扁形動物是無體腔的三胚層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在個體發育上都有擔輪幼蟲期,被認為是由原始的擔輪動物祖先演變而來的。
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有許多共同特點,如相似的體形,兩側對稱,分節現象,鏈狀神經系統,因此節肢動物被認為是由古代的環節動物演變而來的。
在棘皮動物、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它們的口是在原口的相對的一端發生的,原口封閉為肛門,而在相對的一端發生口,故稱為後口動物。
後口動物中棘皮動物雖體呈輻射對稱,但幼體是兩側對稱的,這說明其祖先仍然是兩側對稱的動物。棘皮動物的幼蟲和半索動物的幼蟲很相似,這說明兩者的親緣關系。
二、脊椎動物的演化
從進化的過程和規律看,脊椎動物應該是從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的,其間一定具有許多中間類型的階段。由於無脊椎動物沒有堅硬的骨骼,所以只有從比較解剖學和比較胚胎學方面的材料來尋找演化的線索。
脊椎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具有脊索、咽腮裂和背神經管,因此脊椎動物與原索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原始無頭類,推測可能發生在寒武紀。原始無頭類演化出前端具有腦、感官和頭骨的原始有頭類,即成為脊椎動物的祖先。而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可能是原始無頭的兩個特化分支。
脊椎動物的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水中的演化;從水中到陸地的演化——兩棲類、爬行類的演化;鳥類和哺乳類的演化。
(一)魚類的起源和演化
原始有頭類可分為兩支:一支比較原始,無上下頜,如出現於古生代奧陶紀的甲胄魚,興盛於志留紀和泥盆紀,它們的身體外被笨重的骨甲,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不久就被淘汰。現存的只有七腮鰻和盲鰻等少數,由於無上下頜,只好過著半寄生的生活。
另一支產生了上下頜,能主動的生活,成為了魚類的祖先。
最早的原始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出現於古生代的志留紀,興盛於泥盆紀。其特徵是體小,梭形,外被有堅厚斜方形鱗片,內骨骼為軟骨,歪尾形。在志留紀及泥盆紀,尚分化出原始軟骨魚類,如裂口鱉,形狀似現代鯊魚,體被盾鱗,歪尾形,它們是現代鯊魚的始祖。
由古軟骨魚類演化為原始的硬骨魚類。它們可能是志留紀後期與棘魚類近似的種類演化來的。原始的硬骨類一支進化為輻鰭亞綱,一支進化為總鰭亞綱和肺魚亞綱。古代鰭亞綱以鱈總目的魚類為代表。中生代空棘目的水神魚,被認為是總鰭亞綱的活化石。雙鰭肺魚可認為是肺魚亞綱的祖先。
(二)兩棲類、爬行類的起源和進化
從水棲生活轉入陸棲生活,因古總鰭魚類具有內鼻孔,偶鰭的結構和五趾型的四肢相似,以後由於環境的變化,逐漸變為原始的兩棲類。蚓螈為現代無尾目的祖先,而另一支殼椎類的兩棲類,演化為現代的有尾目和無足目。
爬行動物是石炭紀末期由古代迷齒亞綱的始椎類兩棲動物發展而來的。蜥螈(或稱西蒙龍)有古代兩棲類的許多特徵,如頸部不明顯,但其枕骨髁、脊柱和附肢骨與爬行類相似,可以算是兩棲類和爬行類之間的類型。杯龍類似乎是爬行類祖先的基幹,所以的各類爬行動物直接或間接的為杯龍類的後裔。
(三)鳥類、哺乳類的起源和演化
鳥類和爬行類在形態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皮膚乾燥,缺乏腺體,羽毛和鱗片同源,頭骨都有一個枕骨髁,產大型的羊膜卵,體內受精等,可以說明其間的親緣關系。化石始祖鳥全身被羽,前肢為翼,但尾長,指端具爪,具齒,這些特徵,可進一步說明鳥類是從爬行類進化來的。不具齒的今鳥亞綱的鳥類可以按是否具有龍骨而分為平胸類和突胸類,企鵝類是早期突胸類的一支。
哺乳類的起源比鳥類早,是在古生代由原始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哺乳類的祖先是爬行類的獸齒類,這類動物的牙齒都是三椎齒結構,並有了分化,以後的哺乳動物的牙齒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一支發展成現代的原獸亞綱,一支發展成後獸亞綱和真獸亞綱。古食蟲目是類似小型鼠類的哺乳動物,在白堊紀,其經輻射發展為現代哺乳動物的多數目和原始猴類。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
由簡單到復雜,
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陸生。
或者多關注人與自然和動物世界節目,你就會了解很多。

閱讀全文

與生物進化的歷程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