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理性污染與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如何區分有何特點
物理性污染的特點是:(1)在環境中不會有殘余物質存在。(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聲、光、熱、電磁場等在環境中永遠存在,它們本身對人無害,只是在環境中的量過高或過低才會造成污染或異常。
而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點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隨時間增長而累積,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並且可以擴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質的污染。
❷ 食品污染按其性質不同可分為什麼污染
◆生物性污染:
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菌者和病畜、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必要的加熱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核和布氏桿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
黴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受黴菌污染的農作物、空氣、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部分黴菌菌株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有毒代謝產物,即黴菌毒素(見黴菌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如黃麴黴毒素和單端孢黴菌毒素,對人畜都有很強的毒性。一次大量攝入被黴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會造成食物中毒;長期攝入小量受污染食品也會引起慢性病或癌症。有些黴菌毒素還能從動物或人體轉入乳汁中,損害飲奶者的健康。
微生物含有可分解各種有機物的酶類。這些微生物污染食品後,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生長繁殖,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可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腐敗變質。
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絛蟲、旋毛蟲、中華枝睾吸蟲和蛔蟲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過病人或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後再使家畜、魚類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糧食和各種食品的貯存條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種倉儲害蟲。例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和蟎類;魚、肉、醬或鹹菜中的蠅蛆以及咸魚中的干酷蠅幼蟲等。棗、栗、餅干、點心等含糖較多的食品特別容易受到侵害。昆蟲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壞,但尚未發現受昆蟲污染的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顯著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主要是指病原體的污染。細菌、黴菌以及寄生蟲卵侵染蔬菜、肉類等食物後,都會造成食品的污染。在受潮霉變的食物上,能生長一種真菌——黃麴黴。黃麴黴能產生一種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這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致癌力比苯並芘高4000倍。黴菌毒素的污染,可能是世界上某些濕熱地區肝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放射性污染
使用放射性物質的生活活動和醫療、科學實驗的放射性廢物排放,以及意外事故中放射性核素的滲漏,均可通過食物鏈各環節污染食物。特別是魚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以致超過安全限量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多數屬於鈾、釷、錒三系,三系起始元素為鈾238、釷232、鐳235。各系中包括許多子體(如鐳226、釙210等),另有少數元素不屬於三系如鉀46、銣87等。存在於地殼中還有一些元素如碳14和氚是宇宙線作用於大氣中穩定性元素的原子核而產生的。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廣泛分布於空氣、土壤和水中,構成了自然界的天然輻射源,它們與穩定性同位素一樣參予外環境與生物體問的物質自然交換過程,所以在動植物組織內均有放射性核素存在,即為動植物性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本底。由於環境中放射性核素分布不同,不同地區食品中的放射性核素量不相同,同一地區不同食品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亦有較大差異。
食品中重要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
鉀40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半衰期1.3×109年,是通過食品進入人體量最大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估計成人每日約攝入0.085Bq,全身劑量為200μGy/年,主要存在於軟組織中,骨含量只為軟組織的四分之一。在天然鉀中,鉀40含量穩定,為0.0118%,故可從食品總鉀估算鉀40含量。
二、放射性核素對食品的污染
食品可以吸附或吸收外來的(人為的)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於自然放射性本底,稱為食品的放射性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來源於三個方面。空中核爆炸試驗 核廢物的排放 意外事故
三、放射性核素向食品轉移途徑
環境中放射性核素通過食物鏈各環節向食品轉移污染食品。由於動物的生活環境、生理特點各不相同,受到污染程度也有差異,全面評價食品放射性污染應予考慮。放射性核素向食品轉移的途徑有:
(一)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
放射性核素進入水體後根據其化學性質溶於水或以懸浮狀態存在,可附著於水生生物體表逐步向內滲透,或通過魚鰓、口腔進入魚體。浮游生物表面積較大,可吸附相當大量放射性物質。放射性物質可從水直接進入水生植物組織內,魚及水生動物可直接吸收,又可通過食餌攝入。低等水生生物為魚及水生動物的主要食餌,它們通過食物鏈的污染具有生物富集的重要意義。
(二)向植物的轉移
放射性核素進入植物的途徑是通過沉降物、雨水和污水將放射性核素帶到植物表面,並滲透入植物組織即直接污染;植物根系也可從土壤中吸收放射性核素即間接污染。放射性核素在植物表面聚集和向內轉移的量與氣象條件、核素理化性質、植物種類和農業生產技術等因素有關。雨水沖刷可降低植物表面污染量,葉類植物表面積大易聚集較多的放射性核素;帶纖毛的籽實和帶殼的產品污染量較低。放射性核素中碘131易被植物吸收,銫137,鍶90易從葉部向內部組織轉移,有些易從根系吸收,其吸收速度順次為鍶89,鍶90>=碘131>鋇140>銫137>釕106>鈰144,釔90>鈈238。土壤中的鈣和鉀影響鍶9和銫137向植物轉移。鍶90在含鈣低的砂土中比含鈣高的粘土中更易進入植株,在土壤中加石灰,硫酸鈣和鉀肥可使鍶90和銫137進入植株的量降低。土壤中加腐植質,或當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穩定性同位素含量增加時,均可減低植株從土壤的吸收量。放射性核素在土壤表層吸附較多深耕可將大部分放射性核素埋入深層,使根須短的植物如水稻吸收量減低。
(三)向動物和人體的轉移
環境中放射性核素通過牧草、飼料、飲水等途徑進入禽畜體內,儲留於組織器官中,半衰期長的鍶90、銫137以及半衰期短的鍶89、鋇140等對動物的污染是食物鏈中重要的核素。這些核素還可進入奶及蛋中。這兩種都是嬰幼兒及病人的重要食物。環境中放射性核素通過各環節的轉移最終均會到達人體,在人體內儲留造成潛在的危害。
放射性核素尚可引起動物多種基因突變及染色體畸變,即使小劑量也對遺傳過程發生影響。人體通過食物攝入放射性核素一般劑量較低,主要考慮慢性及遠期效應。即使偶然事故也不能忽視其嚴重性。
◆化學性污染
主要指農用化學物質、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容器和工業廢棄物的污染,汞、鎘、鉛、砷、氰化物、有機磷、有機氯、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及其它有機或無機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造成化學性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農業用化學物質的廣泛應用和使用不當。2)使用不合衛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劑。3)使用質量不合衛生要求的包裝容器,如陶瓷中的鉛、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單體都有可能轉移進入食品。又如包裝蠟紙上的石蠟可能含有苯並(a)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紙張中可能含有多氯聯苯,它們都特別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4)工業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❸ 什麼是水體生物性污染,它分為哪些類型
一、水體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到水的利用價值,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二、自然界中的水體污染,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各種污染類別。
1、從污染源劃分,可分為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環境污染物的來源稱為污染源。點污染是指污染物質從集中的地點(如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口門)排入水體。它的特點是排污經常,其變化規律服從工業生產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規律,它的量可以直接測定或者定量化,其影響可以直接評價。而面污染則是指污染物質來源於集水面積的地面上(或地下),如農田施用化肥和農葯,灌排後常含有農葯和化肥的成分,城市、礦山在雨季,雨水沖刷地面污物形成的地面徑流等。面源污染的排放是以擴散方式進行的,時斷時續,並與氣象因素有聯系。
2、從污染的性質劃分,可分為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是指水的渾濁度、溫度和水的顏色發生改變,水面的漂浮油膜、泡沫以及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增加等;化學性污染包括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污染,如水中溶解氧減少,溶解鹽類增加,水的硬度變大,酸鹼度發生變化或水中含有某種有毒化學物質等;生物性污染是指水體中進入了細菌和污水微生物等。
三、造成原因
1、造成水體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向水體排放未經妥善處理的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施用化肥、農葯及城市地面的污染物被水沖刷而進入水體;隨大氣擴散的有毒物質通過重力沉降或降水過程而進入水體等。
2、污染水體的物質成分極為復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無機無毒物、無機有毒物、有機無毒物、有機有毒物、石油類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放射性污染物、熱污染等。
無機無毒物如:砂、土等顆粒狀的污染物,一般和有機顆粒性污染物混合在一起,統稱為懸浮物(SS)或懸浮固體,使水變渾濁。
四、防治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從安徽巢湖取的藍藻水樣(左)與飲用水對比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狀況與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匹配。中國的主要農業灌溉區和需水工業大多集中於北方,而中國水資源分布卻是南多北少,導致中國北方水環境嚴重惡化,因此,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勢在必行。具體來說,一是在北方地區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盡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產業;二是加強對老企業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三是採取「分散集團「的產業布局原則。
2、建立水資源保護區
為從整體上解決中國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必須有計劃地建立不同類型和不同級別的水資源保護區,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主要包括:A、流域水資源保護區;B、山區和平原水資源保護區;C、大型水利工程水資源保護區;D、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區。將各區內水資源的分配、水費、排污費的收取、治污資金的籌集有效地統一起來,就能夠實現從局部到整體治理步驟的實現,從而解決中國水環境問題。
3、染源管理
國家權力機關為了處理社會發展和水體污染的關系,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依據法律和有關環境保護標准對水體污染源排入水體的污染物的種類、特性、濃度、排放總量,以及排放時間、地點和密集程度等進行限制、監督,並對污染源的規劃和布局、廢水治理措施和處理程度等進行指導和協調。
❹ 物理性污染與化學性污染生物污染有何區別
物理型污染是由物理性指標引起的污染,包括色度和濁度物質污染、懸浮固體污染、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化學型污染是由化學物質引起的污染,由酸、鹼、有機和無機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是由生物指標引起的污染,比如:細菌、病毒等微生物。
❺ 生物性水污染包括那些方面 要如何檢測
——生物性污染——
生活污水,特別是醫院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污染水體後,往往可以帶入一些病原微生物。例如某些原來存在於人畜腸道中的病原細菌,如傷寒、副傷寒、霍亂細菌等都可以通過人畜糞便的污染而進入水體,隨水流動而傳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發現。某些寄生蟲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也可通過水進行傳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對水體的污染也是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的一大課題。
生物性的水污染指標之意義及影響
(1)大腸菌類: 大腸菌類系大腸菌與大腸茵類似性質細菌之總稱。細茵學上定義為普通棲於人畜盲腸管內之格蘭姆染色陰性,無芽孢之桿菌類,能分解乳糖而生成酸及氣體。大腸菌類有下列幾種特性,常用於給水之污染指模。 a.數量大,易檢出。 b.大腸菌較一般致病菌生存力強可顯示污染的久暫。 c.檢驗簡單且很快得到結果。 d.極少量即可檢出。 e·大腸菌類可為糞便污染的指標。
(2)細菌總數: 細菌總數指平面培養上之聚落數,常以此為水質判定的標准,細菌總數愈多表示污染愈嚴重。
(3)水生物: 水中生物對水質有不同的敏感度,一般潔凈的水中生物種類多而數量少,而受污染的水生物種類減少但數量增多,但若受到嚴重污染時,較高等的水生物無法生存。
(4)優養生物: 若水中含有過多的養分,致藻類、岸生植物水草的繁殖,形成優養化,間接影響動物性浮游生物、魚及底棲生物等的采殖,因水的營養程度不同,優養生物的種類及數量也不同。因此可藉此特性判斷水的營養態及污染的程度。
❻ 生物性危害包括哪些如何防止微生物導致的中毒
生物與生物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任何一種生物受到影響,其他生物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受到影響的。那麼對於人來說,某些生物對人的危害有哪些呢?主要有:
1、某些兇猛的動物捕食、攻擊人類;
2、某些生物給人類帶來疾病,如禽流感等;
3、微生物、病毒寄生對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
其中,微生物、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比較突出。生活中,如何防止微生物中毒呢?
1、不吃不清潔的食物,如青菜要洗干凈,不要生吃;
2、不吃變質的食物;如過夜的食物不要吃,購買食品要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
3、長時間裸露的食物慎吃。如牛奶開瓶後,最好短時間內喝完;喝水的杯子要加蓋,等
❼ 水質污染的類型有幾種有什麼危害
水質污染類型:(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體後引起的嗅覺、味覺、外觀、透明度等方面的惡化;
(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進入水體後改變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熱,放射性物質,油、泡沫等污染。
(3)化學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體後改變了水的化學特徵。如酸鹼鹽,有毒物質,農葯等造成的污染。
(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直接或間接地傳染各種疾病。
❽ 什麼是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機體對人類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
生物性污染 (biotic pollu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後,直接成間接地使人感染或傳染各種疾病。衡量指標主要有大腸菌類指數、細菌總數等。
特點
一是預測難,人們對外來生物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入侵難以作出預測。
二是潛伏期長,一種外來生物侵入之後,其潛伏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此,難以被發現,難以跟蹤觀察。
三是破壞性大,外來生物的侵入,在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破壞了該生態系統中各類生物的相互依存關系,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❾ 物理性污染的特點,與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
答:(1)特點:
①物理污染是能量的污染。
②物理性污染是局部性的,區域性和全球性污染較少見。
③物理性污染在環境中不會有殘余的物質存在,一旦污染源消除,污染也就消失。
(2)不同點:
第一,物理性污染是局部性的,區域性和全球性污染較少見。
第二,物理性污染在環境中不會有殘余的物質存在,一旦污染源消除以後,污染也就消失。
而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環境中有了有害物質和生物,或者環境中的某些物質超過正常含量。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質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