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多細胞生物形態和什麼有關

多細胞生物形態和什麼有關

發布時間:2022-08-17 08:02:20

㈠ 根據什麼認為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

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其證據是:
一、古生物學方面:古代動、植物的遺體或遺跡經過千百萬年地殼的變遷或造山運動等被埋在地層中形成了化石。已經發現在最古老的地層中化石種類也是最簡單的。在太古代的地層中有大量有孔蟲殼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層中動物的化石種類也較復雜並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發展的順序。說明最初出現單細胞動物,後來才發展出多細胞動物。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發展也不例外。
二、形態學方面:從現有動物來看,有單細胞動物、多細胞動物並形成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在原生動物鞭毛綱中有些群體鞭毛蟲,如團藻,其形態與多細胞動物很相似,可推測這類動物是從單細胞動物過渡到多細胞動物的中間類型,即由單細胞動物發展成群體以後又進一步發展成多細胞動物。
三、胚胎學方面:在胚胎發育中多細胞動物是由受精卵開始,經過卵裂、囊胚、原腸胚等一系列過程逐漸發育成成體。多細胞動物的早期胚胎發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據生物發生律,個體發育簡短地重演了系統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明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並且說明多細胞動物發展的早期所經歷的過程是相似的。有機體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機體的逐步發育同植物和動物在地球歷史上相繼出現的次序之間有特殊的吻合。正是這種吻合為進化論提供了最可靠的根據。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是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代表了生物進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一切高等生物雖然都是多細胞的,但發展是不平衡的。動物的發展水平遠遠高於植物,它們進化發展的速度也遠較植物為快。動物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有對稱的體型,兩側對稱的體型不僅有利於活動,且促使身體分為前後、左右和背腹。在進化過程中神經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漸向前端集中形成了頭部。對稱體型和頭部的形成是動物體復雜化的關鍵,一切高等動物以至於人都是在這一體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細胞動物在形態結構上雖然有的也較復雜,但它只是一個細胞本身的分化。它們之中雖然也有群體,但是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細胞,一般還是獨立生活,彼此間的聯系並不密切,因此在發展上它們是處於低級的、原始階段,屬於原生動物。

㈡ 多細胞生物體的各種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有較大差異,原因是 A細胞分裂 B細胞分化 c細胞生殖 D細胞增

應選B

細胞分化是在個體發育中,由相同細胞經分裂後逐漸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在細胞分裂中,所產生的新細胞,起初在形態、結構方面都很相似,並且都具有分裂能力。不過隨著分裂的連續進行,後來除了一小部分細胞仍然保持著分裂能力以外,大部細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而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生物體的各種組織就是通過細胞分化而形成的。

至於A細胞分裂和D細胞增殖,指的是簡單的細胞數量上的增加。比如細菌等單細胞的生物,就是依靠細胞分裂和增殖,使個體數量增加,但它們之間形態,結構和功能是完全相同的。C細胞生殖的概念與細胞增殖是類似的。

㈢ 不同生物細胞的大小與形態和功能有什麼聯系

細胞形態結構影響細胞功能。

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有球形、桿狀、立方形、梭形、多角形和圓柱形等,這些細胞形狀一方面取決於多功能性的適應,另一方面亦受表面張力、胞質的粘滯性、細胞膜的堅韌程度以及微管和微絲骨架的影響。

不同的細胞大小相差很大,如人的卵細胞直徑只有0.1mm,而鴕鳥的卵細胞直徑可達12-18cm,大多數細胞直徑為4-10μm。同等類型的細胞大小是相近的,如人、馬、豬、牛和小鼠的肝細胞大小基本相同,不依照生物體個體的大小而增大或者是減小。

除病毒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等,都是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的。

(3)多細胞生物形態和什麼有關擴展閱讀

(1)細胞核:基因的轉錄,將遺傳信息從細胞核傳遞到細胞質。

(2)核糖體:通過翻譯將氨基酸合成為多肽。

(3)內質網:對多肽進行初步加工(如折疊、糖基化等),形成較成熟的蛋白質,再以囊泡的方式運送至高爾基體。

(4)高爾基體:將較成熟的蛋白質再加工為成熟的蛋白質,並以囊泡的方式運輸到細胞膜與之融合。

(5)細胞膜:胞吐作用,將蛋白質分泌到細胞外成為分泌蛋白。

(6)線粒體:為各項過程提供能量。

㈣ 細胞形狀多種多樣與結構、功能有沒有關系為什麼

當然有關系啊。細胞形態的差異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基因為什麼要選擇性表達,因為細胞要履行他該有的職責,同時受到他周圍環境的各種刺激變成他應該變成的樣子。例如,紅細胞個小,扁平,便於其交換氧氣和在血管通行。巨噬細胞大,而且表面觸角多,是為了更多的接受抗原刺激,更快更高效的進行免疫反應。

㈤ 生物體含有多種不同形態的細胞,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是細胞的分化造成的,生物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新陳代謝,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化學反應,需要不同的部位來完成!!

㈥ 細胞的形狀多種多樣與細胞的什麼之間有密切關系

細胞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球體、多面體、紡錘體和柱狀體等。由於細胞內在的結構和自身表面張力,以及外部的機械壓力,各種細胞總是保持自己的一定形狀。細胞的形狀和功能之間有密切關系。例如,神經細胞會伸展幾米,這是因為伸長的神經細胞有利於傳導外界的刺激信息。高大的樹木為什麼能鬱郁蔥蔥,這是因為植物內的導管、篩管細胞是管狀的,有利於水分和營養的運輸。一般來說,細菌等絕大部分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由一個細胞組成,即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與高等動物則是多細胞生物。細胞可分為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兩類,但也有人提出應分為三類,即把原屬於原核細胞的古核細胞獨立出來作為與之並列的一類。研究細胞的學科稱為細胞生物學。細胞體形極微,在顯微鏡下始能窺見,形狀多種多樣。主要由細胞核與細胞質構成,表面有細胞膜。高等植物細胞膜外有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質體,體內有葉綠體和液泡,還有線粒體。動物細胞無細胞壁,細胞質中常有中心體,而高等植物細胞中則無。細胞有運動、營養和繁殖等機能。
自然界中細胞的形狀多種多樣,往往隨著生長和分化而有很大的不同,尤其與細胞的功能關系更為密切。本文僅就與細胞形狀有關的幾個問題,略談一二,供讀者教學時參考。一、細胞形狀的類型構成生物體的各種細胞,由於自身因素和周圍環境因素的不同,也就形成了細胞形狀的多樣性。依據細胞形狀的可變與否,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變形細胞,絕大多數生物體內的細胞都屬此類,這類細胞成熟以後都有特定的形狀。其中,具有游離表面的細胞,多呈球形或卵形,而存在結合面的細胞,由於細胞間的緊密連接,往往形成多面體、柱狀體、紡錘體及不規則體。

㈦ 關於單細胞與多細胞生物

在動物界里除了單細胞動物外,其餘都是多細胞動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是生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代表了生物進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一切高等生物雖然都是多細胞的,但發展是不平衡的。動物的發展水平遠遠高於植物,它們進化發展的速度也遠較植物為快。動物的基本特點之一是有對稱的體型。兩側對稱的體型不僅有利於活動,且促使身體分為前後、左右和背腹。在進化過程中,神經感官和取食器官逐漸向前端集中,形成了頭部。對稱體型和頭部的形成是動物體復雜化的關鍵。一切高等動物以至於人都是在這一體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下面是由單細胞動物到多細胞動物的主要過渡類別及特點.
原生動物:單細胞動物在形態結構上雖然有的也較復雜,但它只是一個細胞本身的分化。它們之中雖然也有群體,但是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細胞,一般還是獨立生活,彼此間的聯系並不密切,因此在發展上它們是處於低級的、原始階段。
後生動物Metazoa:絕大多數多細胞動物,這和原生動物的名稱是相對而言的。
中生動物(Mesozoa):認為中生動物介於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之間。有學者將原生動物、中生動物、後生動物並列為3個動物亞界。現在一般認為中生動物為動物界中的一門。中生動物是一類小型的內寄主動物。結構簡單,已知約50種,分為菱形蟲綱(Rhormbozoa)和直泳蟲綱(Orthonecta)。
菱形蟲綱(Rhormbozoa):包括雙胚蟲(dicyemida)和異胚蟲(heterocyemida)兩類。菱形蟲綱的動物寄生在頭足類軟體動物的腎內,體長約0.5mm~10m。蟲體由20—40個細胞組成,細胞數目在每個種內是恆定的。這些細胞基本上排列成雙層,但又不同於高等動物的胚層。外層是單層具纖毛的體細胞,包圍著中央的一個或幾個延長的軸細胞。體細胞具營養的功能,軸細胞具繁殖功能。同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生活史較為復雜。
直泳蟲綱(Orthonecta):寄生在多種海生無脊椎動物體內(如扇形動物、紐形動物、環節動物、雙殼貝類及棘皮動物)。成蟲多數雌雄異體,外層亦為單層具纖毛的體細胞,體細胞中央圍繞著許多生殖細胞(卵或精子)。少數種類成蟲雌雄同體,其精細胞在卵細胞的前方,沒有軸細胞。性成熟後雄性個體釋放精子到海水中,精子進入雌性個體內與卵受精,並在雌體內發育成具纖毛的幼蟲(一層纖毛細胞包圍幾個生殖細胞)。幼蟲離開母體又感染新奇主。當幼蟲侵入寄主組織,其外層具纖毛的細胞消失,生殖細胞多分裂形成多核的變形體(plasmodium)。變形體由無性的碎裂方法產生很多變形體,然後由它們發育成雌、雄個體。
近十餘年來對中生動物的系統發育、亞顯微結構、生理、生殖、發育、生態以及生化分類等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對中生動物的系統發育關系仍存在著爭議。有些學者認為它是退化的扁形動物,甚至認為可以作為一綱列入扁形動物門。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生動物是原始的種類,是由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進化來的,或認為是早期後生動物的一個分支。近年來經生化分析表明,中生動物細胞核DNA中鳥嘌呤和胞嘧啶的含量(23%)與原生動物纖毛蟲類的含量相近,而低於其它多細胞動物者,包括扁形動物者(35%~50%)。因此認為中生動物和原生動物的纖毛蟲類的親級關系較近,更可能是真正原始的多細胞動物。至於中生動物和後生動物是否各自獨立地來於原生動物的祖先,或中生動物確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蟲?還不很清楚。由於中生動物有著長期的寄生歷史,是動物界中極為特殊的類群,其分類地位尚難確定。
多細胞動物起源的證據
(一)古生物學方面
古代動、植物的遺體或遺跡,經過千百萬年地殼的變遷或造山運動等,被埋在地層中形成了化石。已經發現在最古老的地層中化石種類世是最簡單的。在太古代的地層中有大量有孔蟲殼化石,而在晚近的地層中動物的化石種類也較復雜,並且能看出生物由低等向高等發展的順序。說明最初出現單細胞動物,後來才發展出多細胞動物。
(二)形態學方面
從現有動物來看,有單細胞動物、多細胞動物,並形成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在原生動物鞭毛綱中有些群體鞭毛蟲,如團藻,其形態與多細胞動物很相似,可推測這類動物是從單細胞動物過渡到多細胞動物的中間類型,即由單細胞動物發展成群體以後又進一步發展成多細胞動物。
(三)胚胎學方面
在胚胎發育中多細胞動物是由受精卵開始,經過卵裂、囊胚、原腸胚等一系列過程,逐漸發育成成體。多細胞動物的早期胚胎發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據生物發生津,個體發育簡短地重演了系統發展的過程,可以說明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並且說明多細胞動物發展的早期所經歷的過程是相似的。

三、多細胞動物起源的學說
(一) 群體學說(colonial theory) 認為後生動物來源於群體鞭毛蟲,是當代動物學中最廣泛接受的學說。這一學說是由赫克爾(Haeckel,1874)首次提出,後來又由梅契尼柯夫(1887)修正,海曼(Hyman,1940)又給以復興。
1.赫克爾的原腸蟲學說 認為多細胞動物最早的祖先是由類似團藻的球形群體,一面內陷形成多細胞動物的祖先。這樣的祖先,因為和原腸胚很相似,有兩胚層和原口,所以赫克爾稱之為原腸蟲(gastraea)。
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蟲學說(實球蟲或無腔胚蟲學說) 梅契尼柯夫觀察了很多低等多細胞動物的胚胎發育,他發現一些較低等的種類,其原腸胚的形成主要不是由內陷的方法,而是由內移的方法形成的。同時他也觀察了某些低等多細胞動物,發現它們主要是靠吞噬作用進行細胞內消化,很少為細胞外消化。由此推想最初出現的多細胞動物是進行細胞內消化,細胞外消化是後來才發展的。海契尼柯夫提出了吞噬蟲學說,他認為多細胞動物的祖先是由一層細胞構成的單細胞動物的群體,後來個別細胞攝取食物後進入群體之內形成內胚層,結果就形成為二胚層的動物,起初為實心的,後來才逐漸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這種假想的多細胞動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蟲(phagocitella)。
這兩種學說雖然在胚胎學上都有根據,但在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中,多數是像梅契尼柯夫所說的由內移方法形成原腸胚,而赫先爾所說的內陷方法很可能是以後才出現的。所以梅氏的學說容易被學者所接受。同時梅氏的說法看來更符合機能與結構統一的原則。不能想像先有一個現成的消化腔。而後才有進行消化的機能。可能是由於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消化機能,同時逐漸發展出消化腔的。
從現有的原生動物看,其中鞭毛類動物形成群體的能力較強,如果原始的單細胞動物群體進一步分化,群體細胞嚴密分工協作,形成統一整體,這就發展成了多細胞動物。但是單細胞動物群體多種多樣,有樹枝狀、扁平和球形的,前二者其個體在群體中的連接一般較疏鬆。根據多細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形狀看,球形群體(類似團藻形狀)與之一致,因此,群體學說認為由球形群體鞭毛蟲發展成為多細胞動物符合於生物發生律。此外,從具鞭毛的精子普遍存在於後生動物,具鞭毛的體細胞在低等的後生動物間也常存在,特別是在海綿和腔腸動物,這些也可作為支持鞭毛蟲是後生動物的祖先的證據。梅契尼柯夫所說的吞噬蟲,很像腔面動物的浮浪幼蟲,它被稱為浮浪幼蟲樣的祖先(planuloid ancestor)。低等後生動物是從這樣一種自由游泳浮浪幼蟲樣的祖先發展的。根據這種學說,腔腸動物為原始輻射對稱,可以推斷它直接來源於浮浪幼蟲樣的祖先。扁蟲兩側對稱是後來發生的。
3.Barnes(1987)認為,團藻樣動物雖被作為鞭毛蟲群體祖先的原型,但是這些具有似植物細胞的自養有機體不可能是後生動物的祖先,超微結構的證據表明,領鞭毛蟲(choanflagellates)原生動物更可能是後生動物的祖先。領鞭毛蟲有些是單體的,有些是群體的。
4.Otto Butshli(1883)扁囊胚蟲(Plakula)學說,認為原始的後生動物是兩側對稱的有兩胚層的扁的動物,稱此動物為扁囊胚蟲。根據Butshli的看法,扁囊胚蟲通過腹面細胞層的蠕動、爬行、攝食,最後該動物背腹細胞層分開成為中空的,這樣逐漸地腹面的營養細胞內陷形成消化腔。同時產生了內外胚層,形成了兩胚層動物。這里所提的扁囊胚蟲與現存的扁盤動物絲盤蟲(trichoplax)是相似的。有些學者認為絲盤蟲是扁囊胚蟲現存種類的證據。
(二)合胞體學說(syncytial theory)
這一學說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認為多細胞動物來源於多核纖毛蟲的原始類群。後生動物的祖先開始是合胞體結構,即多核的細胞,後來每個核獲得一部分細胞質和細胞膜形成了多細胞結構。由於有些纖毛蟲傾向於兩側對稱,所以合胞體學說主張後生動物的祖先是兩側對稱的,並由其發展為無腸類扁蟲,認為無腸類扁蟲是現在生存的最原始的後生動物。對該學說,持反對意見者較多,因為任何動物類群的胚胎發育都未出現過多核體分化成多細胞的現象,實際上無腸類合胞體是在典型的胚胎細胞分裂之後出現的次生現象。最主要的反對意見是不同意將無腸類扁蟲視為最原始的後生動物。體型的進化是從輻射對稱到兩側對稱,如果認為無腸類扁蟲兩側對稱是原始的,那麼腔項動物的輻射對稱倒成為次生的,這顯然與已揭明的進化過程是相違背的。
(三)共生學說(Symbiosis theory)
認為不同種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發屬成為多細胞動物。這一學說存在一系列的遺傳學問題,因為不同遺傳基礎的單細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細胞動物,這在遺傳學上是難以解釋的。

㈧ 細胞形態結構與其功能及位置有何關系(急求!!!請大家辦法幫忙,不勝感激!)

1.核纖層

定義:位於細胞核內核膜下與染色質之間的、由中間纖維相互交織而形成的一層高電子密度的蛋白質網路片層結構。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對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調節作用。2.接觸抑制

定義:將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進行體外培養時,分散貼壁生長的細胞一旦相互匯合接觸,即停止移動和生長的現象。3.動力蛋白臂

定義:附在纖毛外周二聯絲(微管二聯體)上的由動力蛋白組成的側臂。4.細胞識別

細胞識別是指細胞對同種或異種細胞、同源或異源細胞的認識。多細胞生物有機體中有三種識別系統:抗原-抗體的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細胞間的識別。5細胞質

定義:細胞中包含在細胞膜內的內容物。在真核細胞中指細胞膜以內核以外的部分,內含有細胞器和細胞骨架等結構。6嵴

線粒體內膜向基質折褶形成的結構稱作嵴(cristae),嵴的形成使內膜的表面積大大增加。線粒體內膜的嵴上有許多排列規則的顆粒稱為線粒體基粒7.胞間連絲貫穿細胞壁溝通相鄰細胞的細胞質連線。為細胞間物質運輸與信息傳遞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連接兩細胞內質網的連絲微管。8.質粒細菌細胞內一種自我復制的環狀雙鏈DNA分子。能穩定地獨立存在於染色體外,並傳遞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體上。現在常用的質粒大多數是經過改造或人工構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組DNA技術中重要的工具。

9.白色體

質體的一種,不含色素,多存在於植物的分生組織和儲藏組織中,分布在植物體內不見光的部位,具有製造和儲藏澱粉、蛋白質和油脂的功能。這類質體是由於前質體在發育分化過程中一直處於黑暗中,發育的順序發生了改變,使內部的膜結構形成了片層體。

10.類囊體類囊體在葉綠體基質中,是單層膜圍成的扁平小囊,也稱為囊狀結構薄膜。沿葉綠體的長軸平行排列。類囊體膜上含有光合色素和電子傳遞鏈組分,光能向化學能的轉化在此上進行,因此類囊體膜亦稱光合膜大概就這些了!

閱讀全文

與多細胞生物形態和什麼有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