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品安全中常見的三種危害是什麼,針對顯著危害或不顯著危害分別的控制措施是什麼
首先是發胖,致癌
油炸食品的害處
肉類和糧食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重金屬污染,但含量很小,同一鍋油反復被用來炸這些肉類、糧食,無形中油就成了這些重金屬
物質的「濃縮劑」,使溶解在油里的這些物質越來越多,這些物質又進入到後炸的食品中,最終進入人體,而這些物質中含有大量致癌物
。
油炸食品對人體有害還是沒有害的關鍵是食用油的用法。眾所周知,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多環芳香烴類物質-3,4一苯並芘,它是一種強致癌物,既污染大氣,又危害人體健康。
食用油加高溫後產生「油煙」中就含有這類物質。食物經油炸後,在濃油煙的環境下停留時間過久,或炸食物用油因長期不更換,被3,4一苯並芘污染,用這樣的油炸食物,長期食用對人體有害。因此,不宜長期食用油炸食品。
B. 防控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的措施主要為
防控食品受到病原菌污染的措施主要為:
1、保持加工場所清潔衛生,防止滋生蚊蠅,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
2、嚴格清洗和消毒餐飲具,加工工用具及容器;
3、嚴格執行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患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嚴格執行加工人員個人衛生制度。
食品安全標准如下:
1、食品相關產品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重金屬,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2、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3、專供嬰幼兒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4、對於營養有關的標簽,標識,說明書的要求;
6、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7、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8、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劑必須詳細列出;
9、食品中禁止使用的非法添加的化學物質。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一)通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或者接到舉報發現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
(二)為制定或者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准提供科學依據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
(三)為確定監督管理的重點領域、重點品種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
(四)發現新的可能危害食品安全因素的;
(五)需要判斷某一因素是否構成食品安全隱患的;
(六)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認為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六條 食品安全標准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限量規定;
(二)食品添加劑的品種、使用范圍、用量;
(三)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的營養成分要求;
(四)對與衛生、營養等食品安全要求有關的標簽、標志、說明書的要求;
(五)食品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
(六)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
(七)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食品檢驗方法與規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內容。
C. 怎樣控制食品污染的措施
由食品污染導致的各種疾病發生率出現上升趨勢,甚至出現了一些罕見的和奇特的疾病,殘酷的事實已到了令人焦慮的程度。為了控制食品污染,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源頭上控制食品污染食品污染產生的一個原因就是環境污染,空氣質量下降,水污染,土壤污染,環境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越來越多,這直接導致了合乎標準的安全食品變得越來越少。另外,在食品生產的過程中,各種人為的因素是食品發生污染的另一個原因。因此,要控制食品污染,就要從源頭上進行控制。
要控制食品污染,必須要控制環境污染,這在前面的環境污染控制部分進行了介紹。至於食品生產過程中的人為污染因素,則要通過法律和相關行業標準的建立,來對食品安全提出可測量的目標,進而控制住食品污染的問題。
二、程序上控制食品污染要在程序上控制食品污染,就要從原材料的選擇、食品的保存、細菌的殺滅三個方面入手。
1?原材料的選擇食品的原材料大多帶有一定的細菌,不同生產狀況下細菌的種類和數量均不盡相同,很多情況下,原材料在采購後可能會存放一段時間,細菌可能會增長繁殖,經過一定的存放時間、存放溫度,其最終細菌的數量往往決定於食品的初始菌數,因此在購買原材料時,就應該控制食品的細菌污染。
在無法判斷哪些食品清潔狀況好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新鮮的原材料,因為新鮮食品存放時間短,細菌繁殖的代數少,無論如何其細菌數量也比不新鮮食物少。
2?食品的保存微生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條件,當條件不利時,微生物可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因此通過控制食品的儲藏條件可達到延緩細菌增殖的目的。
控制食品的含水量:降低食品的水分含量可使微生物的生長受到抑制,該法適宜於水分含量低的食品如糧食、餅乾等,如糧食中的水分含量在13%以下時,可阻止微生物的生長。為控制含水量,購買這類食品後應儲存於通風乾燥處,塑膜包裝食品在開袋後不可存放過久,同時避免一次購買過多。
提高食品的滲透壓:提高食品的滲透壓可使細菌脫水而受到抑制,提高滲透壓可通過鹽腌與糖漬的方法。一般食品中食鹽含量達到8%—10%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繁殖,鹽腌食品常見的有咸魚、鹹肉、鹹蛋、鹹菜等。糖漬食品是利用高濃度(60%—65%以上)糖液,作為高滲溶液來抑制微生物繁殖,但此類食品還應該密封和在防濕條件下保存,否則容易吸水,降低防腐作用。常見的糖漬食品有糖煉乳、果脯、蜜餞和果醬等。
降低食品的儲存溫度:低溫環境中大多數微生物的生長受到抑制,而且食品中的酶活性也受到抑制,從而延緩食品的腐敗變質。根據儲藏的溫度可以分為冷藏和冷凍兩種方式。冷藏是指在高於食品的冰點溫度下儲藏的方法,主要用於新鮮水果蔬菜的保藏,對食品的風味及營養成分破壞不大,可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新鮮度。冷凍是將食物中所含大部分水分凍結成冰,即將食品溫度降低到低於食品汁液的凍結點,由於缺水和低溫,大大限制了食物中微生物的生存,同時殺死部分微生物。
使用抑制微生物的化學物質:某些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在食品中添加這類物質能控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主要有添加防腐劑、熏制和酸防腐幾種方式。
防腐劑是指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物質。常用的防腐劑有苯甲酸及其鈉鹽、山梨酸及其鹽類、丙酸及其鹽類、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及乳酸鏈球菌素等。
3?細菌的滅殺食品在加工、儲藏、運輸、銷售過程中完全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幾乎是不可能的,食品的原材料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微生物,清除與殺滅微生物的目的在於去除致病菌與腐敗菌,以減少微生物造成的人體傷害。
去除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種,洗滌是應用最廣泛、也最有效的除菌方法。實驗證明,用干凈的水沖洗蘋果,可除去蘋果表面95%以上的微生物。有些食品如液體食品不能採用洗滌的方法,可採用過濾的方法去除微生物。
某些食品不適宜採用去除微生物的方法,或除菌效果不理想,食品中仍存在微生物時,可採取微生物殺滅的措施,在食品加工中常利用除菌與殺菌相結合,以達到安全食用的目的。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熱處理和輻射殺菌兩種方式。熱處理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的處理方法,熱處理使細菌菌體蛋白變性凝固,細菌因細胞內的代謝停止而死亡。由於熱殺菌對食品的性狀、營養等破壞較大,近年來輻射殺菌的應用越來越多,輻射殺菌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發生分子躍變時釋放的射線來進行細菌殺滅。
三、加強食品污染監管除了要對食品衛生加強控制,減小食品污染發生的機會,對食品污染加強監管是有效降低食品污染對人類健康危害的途徑。食品發生污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食品污染的漠視。對於全社會成員而言,尤其是對於食品管理部門的人員來說,是否擁有食品衛生安全的意識尤為重要。然而現實中,管理人員卻存在著食品安全意識嚴重滯後和管理混亂的情況,特別是由於監管不力,執法不嚴,致使一些不法商販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違規添加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
因此,要注意加強法治監管和打擊力度,以保證食品的安全。2009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新法規的一些亮點引人關注,比如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統一食品國家安全標准、取消食品「免檢制度」、確立民事賠償優先原則、權益受損消費者可要求十倍賠償、民事賠償優先、「問題食品」代言者承擔連帶責任、保健食品宣傳不得涉及治療功能、規范食品添加劑使用等。這部法律的出台和實施將為系統有序地解決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為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開啟了一個新階段。
D. 控制和防止食品污染,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SSOP衛生標准操作程序
確保與食品接觸的水和冰的食用安全
確保與食品接觸的表面干凈衛生
防止食品間交叉污染
確保操作人員手的清洗消毒,衛生間的消毒
預防消毒用品,冷凝水,潤滑劑及其他物理,化學,生物對食品的污染
正確存放使用和標注有毒有害物質
預防和消除鼠蟲害
保持食品企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E. 如何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生物性危害
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生物性危害方法:
第一,加工前,要對設備,環境等進行全方位消毒,包括噴灑一些專業的試劑等,徹底清潔
第二,如果你的食品要進行包裝的話,建議在包裝過程中要進行必要的消毒(如巴氏消毒)
第三,在加工過程中,如果你的食品要儲存很長時間的話,建議添加一定的保鮮添加劑(在國家合理添加的添加劑范圍內)
食品加工過程中的主要危害: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
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
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F. 食品微生物控制方法
一般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由原料自帶、環境污染、生產過程不衛生、從業人員不注意個人衛生、儲運條件不達標等,應該針對各種情況進行控制。
1.首先要注意原材料的選擇與處理,減少微生物的來源。
2.食品工廠應建在遠離重工業區,周圍不應有農葯廠、化肥工廠、垃圾場、糞場、污水坑及大醫院等。以免受到廢水、廢氣、廢渣和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污染,對食品加工廠本身的污染物也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3.食品生產的場所,應符合衛生要求,易於清洗消毒,空間可採用空氣過濾器,造成潔凈的生產環境;保持生產車間四周牆壁、天花板和地面等六面清潔,生產設備應該經常清洗消毒,以減少微生物孳生的場所;嚴格執行各項生產衛生制度。生產中應注意簡化工藝,縮短生產流程,做到生產自動化、密閉化和連續化,盡量減少食品在空間暴露的時間,做到不接觸或少接觸人手和其他未經消毒的物品,這是降低微生物污染食品,提高食品質量的有效措施;加強用水的管理和處理。
4.食品從業人員必須身體健康,並經常對從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體檢,以便及時排除患者及病原菌攜帶者對消費者健康的威脅。從業人員應勤理發、剪指甲、洗手、洗澡,保持個人衛生;工作衣帽、口罩等要經常清洗,保持清潔,特別是操作前雙手的清洗和消毒更為重要。
5.應該嚴格按照相關標准儲運食物,防止霉變。
G. 防止食品生物性污染的措施
防止黃麴黴毒素污染食品的首要措施是防止食品受黃麴黴菌及其毒素的污染,並盡量減少黃麴黴毒素隨同食品攝入人體的可能。具體措施如下:
(1)食品防霉:控制糧食的水分,注意低溫保藏和通風。
(2)去除毒素:主要是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方法將毒素去除,或者採用各種方法來破壞毒素。
(3)制定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最高允許量標准。如我國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允許量標准如下: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不得超過20μg/kg;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超過10μg/kg;其它糧食、豆類、發酵食品不得超過5μg/kg;嬰幼兒奶粉及嬰兒代乳食品不得檢出。
H. 食品中的生物性的危害有哪些有什麼控制方式
其它食源性疾病食物過敏暴飲暴食二、細菌性食物中毒及其控制《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的定義是: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
I. 食品生產過程中對於微生物引起的危害可採取哪些控制措施
首先要找出可能造成微生物危害的關鍵點,再對症下葯。
一般食品工廠可能造成微生物危害的關鍵點有:原料采購與保存方式;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衛生狀況;生產設備清洗消毒狀況;食品包裝及儲存狀況。
相應的措施包括:嚴格按照食品生產要求采購合格原料。原料在進廠後按照保存條件要求進行保存,以免原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生產前和生產結束後,對生產車間內部環境進行清潔和滅菌消毒,在生產進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生產設備在生產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內外清洗消毒,保證設備和容器內部沒有微生物污染。食品在包裝前要對產品和包裝物進入滅菌處理,確保包裝食品清潔無菌或符合產品標准中的微生物指標要求。產品入庫後要嚴格按照產品的儲存要求進行保存,如溫度、濕度、光照條件等。
差不多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