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洋中生物資源有哪些

海洋中生物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7 23:19:44

⑴ 海洋生物資源有哪些

魚類資源
它是海洋生物資源中最重要的一類,如1981年世界海洋漁業捕獲量為6670萬噸,魚類為 5757萬噸,占 89%。魚類中以中上層種類為多,占魚類捕獲總量的70%左右。主要是鯷科(Engraulidae)、鯡科(Clupeidae)、鯖科(Scombridae)、鰺科(Carangidae)、竹刀魚科 (Scomberesocidae)、胡瓜魚科(Osmeridae)和金槍魚科(Thunnidae)等的種類;底層魚中,產量最大的是鱈科 (Gadidae),其次是鮃鰈類。 經濟魚類中年產量超過100萬噸的約10種。這10種中,除狹鱈(明太魚;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鱈(Gas morhua)為底層或近底層種外,其餘8種都是上層魚類,它們是遠東沙瑙魚(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魚(S.sagax)、毛鱗魚(Mallotus villosus)、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魚 (Trachu-rus murphi)、 秘魯鯷(Engraulis rigens)、沙丁魚(Sardina pilchars)、大西洋鯡(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這10種魚的產量占海洋魚類產量的三分之一,可見它們在漁業上的重要地位。 從捕獲魚類的食物對象劃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魚類比例最大,約佔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魚類約佔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魚類約佔20%;食海洋底棲生物的魚類約佔4%;剩下的1%則食各種類群的生物。 海洋魚類資源由於管理不當、利用不合理,有許多種的產量已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如狹鱈、大西洋鱈、大西洋毛鱗魚、太平洋的鮐魚和秘魯鯷等。這說明世界傳統魚類的資源開發已經比較充分,有些種的開發已經過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要擴大魚獲量寄希望於發現和開發遠洋、深海的魚類資源。
軟體動物資源
是魚類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動物資源。據不完全統計,1981年世界海洋軟體動物資源采捕量約為469萬噸,占海洋漁業捕獲量的7.0%。其中頭足類(槍烏賊、烏賊和章魚)的年產量約為 130~150 萬噸。頭足類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區)常有極大的數量,能夠形成良好的漁場。但因對其種群結構及棲息移動規律了解較少,資源尚未很好開發利用,仍有較大潛力。自70年代後期以來,雙殼類的產量增長很快,僅牡蠣、扇貝、貽貝的年總產量就約 200萬噸,各種蛤類約120萬噸。
甲殼動物資源
1981年其產量為 310萬噸,在海洋漁業捕獲量中僅佔5%。但在經濟上很重要,特別是對蝦類(主要是對蝦、新對蝦、鷹爪蝦等屬)和其他游泳蝦類(主要是褐蝦和長額蝦科),1980年的產量已達170萬噸,比1976年的130萬噸,增長三分之一。蟹類產量也穩步增長,1975年約為40萬噸,1981年已超過80萬噸。南極磷蝦 (Euphausia superba)為主的浮游甲殼類每年約產45萬噸,可望有大的增長。蝦、蟹的市場價格超過魚類的很多倍,是目前頗受重視的一個類群。由於它們的壽命短,再生力強,因而已成為人工增養殖的對象。
哺乳類動物
包括鯨目(各類鯨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鰭腳目(海豹、海象、海獅)及食肉目(海獺)等。其皮可製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煉工業用油。其中鯨類年捕獲量約2萬頭;
海洋植物
以各類海藻為主,主要有硅藻、紅藻、藍藻、褐藻、甲藻和綠藻等11門,其中近百種可食用,還可從中提取藻膠等多種化合物。當前世界海洋生物資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撈對象僅限於少數幾種,而大型海洋無脊椎動物、多種海藻及南極磷蝦等資源均未很好開發利用;捕撈范圍集中於沿岸地帶,僅佔世界海洋總面積7.4%的大陸架水域,卻佔世界海洋漁獲量的90%以上。據估計,海洋中有機物平均單產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億噸碳轉化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魚產品約2億噸,迄今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的途徑為一開發遠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魚類及大型無脊椎動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處的資源。二開發海洋食物鏈級次較低的種類,如南極磷蝦資源。三大力發展大陸架水域的海水養殖和增殖業(如放養魚、貝類和蝦等),實現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此外,鯨類的產量每年約 2萬多頭,也是不可忽視的海洋生物資源。但已捕撈過度,破壞嚴重。 中國海洋捕撈業歷史悠久,但直到20世紀40年代,全國水產量每年只有50多萬噸。50年代有了較大提高,達200萬噸,60年代超過 200萬噸,70年代增到350多萬噸,但質量下降。渤海、黃海、東海的許多傳統性捕撈對象(如真鯛、小黃魚、大黃魚、鰳魚、鱈魚、鮃鰈類等)資源已嚴重衰落,出現了與世界各海域傳統漁場類似的情況。

⑵ 海洋中蘊含的資源有什麼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海洋中幾乎有陸地上有的各種資源,而且還有陸地上沒有的一些資源。目前人們已經發現的有以下六大類:
??1、石油、天然氣。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可采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1350億噸;世界天然氣儲量255~280億立方米,海洋儲量佔140億立方米。上世紀末,海洋石油年產量達3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我國在臨近各海域油氣儲藏量約40~50億噸。由於發現豐富的海洋油氣資源,我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五大石油生產國之一。
??2、煤、鐵等固體礦產。世界許多近岸海底已開採煤鐵礦藏。日本海底煤礦開采量占其總產量的30%;智利、英國、加拿大、土耳其也有開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鐵礦之一。亞洲一些國家還發現許多海底錫礦。已發現的海底固體礦產有20多種。我國大陸架淺海區廣泛分布有銅、煤、硫、磷、石灰石等礦。
??3、海濱砂礦。海濱沉積物中有許多貴重礦物,如:含有發射火箭用的固體燃料鈦的金紅石;含有火箭、飛機外殼用的鈮和反應堆及微電路用的鉭的獨居石;含有核潛艇和核反應堆用的耐高溫和耐腐蝕的鋯鐵礦、鋯英石;某些海區還有黃金、白金和銀等。我國近海海域也分布有金、鋯英石、鈦鐵礦、獨居石、鉻尖晶石等經濟價值極高的砂礦。
??4、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多金屬結核含有錳、鐵、鎳、鈷、銅等幾十種元素。世界海洋3500~6000米深的洋底儲藏的多金屬結核約有3萬億噸。其中錳的產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鎳可用25000年。我國已在太平洋調查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其中有30多萬平方公里為有開采價值的遠景礦區,聯合國已批准其中1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分配給我國作為開辟區。富鈷錳結殼儲藏在300~4000米深的海底,容易開采。美日等國已設計了一些開采系統。
??5、熱液礦藏。是一種含有大量金屬的硫化物,海底裂谷噴出的高溫岩漿冷卻沉積形成,已發現30多處礦床。僅美國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儲量就達2500萬噸,開采價值39億美元。
??6、可燃冰。是一種被稱為天然氣水合物的新型礦物,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由碳氫化合物與水分子組成的冰態固體物質。其能量密度高,雜質少,燃燒後幾乎無污染,礦層厚,規模大,分布廣,資源豐富。據估計,全球可燃冰的儲量是現有石油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在上世紀日本、前蘇聯、美國均已發現大面積的可燃冰分布區。我國也在南海和東海發現了可燃冰。據測算,僅我國南海的可燃冰資源量就達700億噸油當量,約相當於我國目前陸上油氣資源量總數的1/2。在世界油氣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可燃冰的發現又為人類帶來新的希望。
??由於人類對兩極海域和廣大的深海區還調查得很不夠,大洋中還有多少海底礦產人們還難以知曉。
大陸架是陸地在海中的延續,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的大陸架極其寬闊,上面鋪蓋著億萬年來的沉積物,在這里生物繁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礦藏,經過初步普查,我國已發現300多個可供勘探的沉積盆地,面積大約有45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海相沉積層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從6億歲的老地層到最新的地層中,都發現了油氣或油氣顯示,儲藏油的構造很多。
我國近海已發現的大型含油氣盆地有10個,它們是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台灣西部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琉東南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盆地和台灣淺灘盆地。已探明的各種類型的儲油構造400多個。根據科學家估算,我國的海洋石油儲量可達22億噸,天然氣儲量達480億立方米,而且各個大海區不斷有新的油氣田發現。據估計,我國的海底石油資源儲量約佔全國石油資源儲量的10%-14%;
我國的海底天然氣資源量約佔全國天然氣資源的25%-34%。該數據為我國海上油氣開發展示了可觀的前景。

⑶ 海洋里有哪些生物資源

海洋里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據調查,海洋里的動植物多達幾十萬種,僅魚類就有二萬五千多種。可供提煉蛋白質和抗菌素葯物的生物就更多了,達三十多萬種。中西葯中所用的上百種海味以及魚肝油、精蛋白和胰島素等葯物都來自海洋生物。可供食用的水產資源,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以開發三十多億噸。目前人類每年的捕撈量僅為七千萬噸至九千萬噸,還不到其中的三十分之一。

⑷ 海洋有什麼資源

一、生物資源

據統計,海洋中有魚類、貝類等動物和藻類等植物20餘萬種。在古代,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就捕魚蝦,以海洋生物作為食物的重要來源。到20世紀80年代,海洋水產品產量已達到 6 000多萬噸,佔世界水產品總量的85%以上。水產品作為人類的食品,潛力還很大。

例如,僅南大洋的磷蝦,據統計常年可維持在幾十億噸,若每年捕幾億噸,即可滿足全人類對水產品的需求。許多海洋生物還是重要的醫葯原料和工業原料。貝殼、珊瑚可加工成很受歡迎的工藝品。海鳥糞是極好的肥料。

二、礦產資源

人們最熟悉的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海底石油已探明的藏量佔世界總藏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海底固體礦物如煤、鐵等已發現的有20多種,其中多金屬結核平鋪深海底,總量達1萬億噸以上,含有錳、鐵、銅、鈷、鎳等多種金屬。

三、化學資源

海水中有豐富的化學物質,如氯化鈉、鎂、澳、碘、鉀、金、鈾等。其中氯化鈉總儲量可達4億億噸;鈾的儲量約40億噸,是陸地儲量的四千多倍。

四、動力資源

海洋中的波浪、潮汐、海流等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利用波浪、潮汐、溫差、鹽度差可以發電。據估計,僅潮汐一項每年可能的發電量就比人類有史以來已消耗的能量總和還要大 100倍。

五、水資源

海水本身就是重要的資源。海水可以在工業上用於冷卻,在生活上用於沖廁等。在陸地淡水資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海水取之不盡,海水淡化的前景越來越大。

六、空間資源

當今,陸地已全部被人類佔有,許多資源已感不足,而人口還在不斷地增長。只有海洋和宇宙空間是兩個待開發的領域。

比較來說,海洋對人類活動更為現實一些。事實上,人們在海洋空間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圍海造地、灘塗利用、淺海養殖、跨海架橋、開鑿海底隧道、海洋運輸、建人工島、發展海洋旅遊業等。隨著科學技術和海洋開發利用的發展,海洋將越來越成為人類活動的空間。

⑸ 海底有什麼資源

海底石油

埋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不論其生成環境是否屬於海洋環境,都將列入海底石油資源。

近四十多年來海上石油勘探工作查明,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據1979年統計,世界近海海底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2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萬億立方米,占當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探明總可采儲量的24%和23%。

海底有石油,這在過去是不大好理解的。自從19世紀末海底發現石油以後,科學家研究了石油生成的理論。在中、新生代,海底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擠壓,形成許多沉積盆地,在這些盆地形成幾千米厚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的遺體(它們在特定的有利環境中大量繁殖),以及河流從陸地帶來的有機質。這些沉積物被沉積的泥沙埋藏在海底,構造運動使盆地岩石變形,形成斷塊和背斜。伴隨著構造運動而發生岩漿活動,產生大量熱能,加速有機質轉化為石油,並在圈閉中聚集和保存,成為現今的陸架油田。

我國沿海和各島嶼附近海域的海底,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外國有人估計中國近海石油儲量約100~250萬噸,無疑我國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

渤海是我國第一個開發的海底油田。渤海大陸架是華北沉降堆積的中心,大部分發現的新生代沉積物厚達4000米,最厚達7000米。這是很厚的海陸交互層,周圍陸上的大量有機質和泥沙沉積其中,渤海的沉積又是在新生代第三紀適於海洋生物繁殖的高溫氣候下進行的,這對油氣的生成極為有利。由於斷陷伴隨褶皺,產生一系列的背斜帶和構造帶,形成各種類型的油氣藏。東海大陸架寬廣,沉積厚度大於200米。外國人認為:東海是世界石油遠景最好的地區之一;東海天然氣儲量潛力可能比石油還要大。

南海大陸架,是一個很大的沉積盆地,新生代地層約2000~3000米,有的達6000~7000米,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岩系。生油岩層厚達1000~4000米,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區。因此,某些國外石油專家認為,南海可能成為另一個波斯灣或北海油田。

海上石油資源開發利用,有著廣闊的前景。但是,由於在海上尋找和開採石油的條件與在陸地上不同,技術手段要比陸地上的復雜一些,建設投資比陸地上的高,風險要比陸地上的大,因此,當今世界海洋石油開發活動,絕大多數國家採取了國際合作的方式。

我國為了加快海上石油資源開發,明確規定我國擁有石油資源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合作區的海域和資源、產品屬我國所有;合作區的海域和面積大小以及選擇合作對象,都由我國決定等一系列維護我國主權和利益的條款。合理利用外資和技術,已成為加速海上石油資源開發的重要途徑。

眾所周知,隨著世界上工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礦產資源消耗量急劇增加,陸地礦產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日趨短缺、衰竭。人們唯有把佔地球表面積71%以上的海洋,作為未來的礦產來源。

海底礦產

海底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石油、天然氣外,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至今已發現海底蘊藏的多金屬結核礦、磷礦、貴金屬和稀有元素砂礦、硫化礦等礦產資源達6000億噸。若把太平洋底蘊藏的一百六十多億噸多金屬結核礦開采出來,其鎳可供全世界使用兩萬年;鈷使用34萬年;錳使用18萬年;銅使用1000年。更為有趣的是,人們發現海底錳結核礦石(含錳、鐵、銅、鈷、鎳、鈦、釩、鋯、鉬等多種金屬)還在不斷生長,它決不會因為人類的開采而在將來消失。據美國科學家梅魯估計: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不斷生長。假如我們每年僅從太平洋底新生長出來的錳結核中提取金屬的話,其中銅可供全世界用三年;鈷可用四年;鎳可以用一年。錳結核這一大洋深處的「寶石」,是世界上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然而要從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採取錳結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定要有先進的技術才行。目前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辦到。我國也已基本上具備了開發大洋錳結核的條件,到21世紀,可望實現生產性開采。

地球上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的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從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不可限量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每年可提供給人類夠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可以說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食物寶庫。

在很久以前,人類就已經開始食用海洋食品了。古埃及人曾在尼羅河和地中海上捕魚,並試圖在池塘里進行人工養殖,因為魚類是他們蛋白質的最佳來源。古希臘人也廣泛地利用魚類和貝類,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他們將魚類和貝類製作成美味的罐頭以及咸干魚。

雖然人類在歷史上很早就開始食用海洋食品,但追溯到幾百年前,幾乎還沒有關於世界海產品捕獲量方面的資料。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那是因為人們對海洋食品的營養成分還沒有全面的了解,也還不知道它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以至於許多年來海洋食品一直未受到重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通過研究發現,海洋食品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類脂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都是人類生長發育、健康長壽的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海洋食品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絕佳的營養來源。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們常食用的藻類有:藍藻中的地木耳、發菜、葛仙米、大螺旋藻;綠藻中的綠紫菜、苔菜、石蒓;紅藻中的紫菜、石花菜;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大多數海藻性甘、味寒、屬咸,是人們頗為喜愛的產品。

藻類食品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具體如下:

蛋白質:不同種類的藻類植物其蛋白質含量也不同。一般綠藻和紅藻的含量高於棕色海藻。綠藻的蛋白質含量介於10%~26%之間(乾重),而紅藻的含量更要高一些,紅藻的有些種類的蛋白含量可達到47%,遠遠超過了黃豆的蛋白質含量。海藻的蛋白質含量會跟隨季節發生變化,通常冬季末和春季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夏季的蛋白質含量較低。

糖類:藻類植物的糖類含量較高,多數是有粘性的糖類。這些糖不易消化,作為熱源其營養價值不高,但具有調理腸胃的作用。

維生素:藻類富含多種維生素,其中β-胡蘿卜素含量最高,特別是紫菜,每100克干製品含量可達11000國際單位。

灰分:藻類植物普遍都含有豐富的灰分,如發菜中的鈣含量可達2.5%,海帶中則為1.3%;紫菜中含鉀量達1.6%,海帶中則為1.5%;海藻中碘含量高,如海帶為0.2%~0.5%,裙帶萊為0.02%~0.1%,碘對預防甲狀腺腫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藻類植物,在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潑的當屬動物資源,其中有1.5~4萬種魚類,對蝦等殼類2萬多種,貝殼等軟體動物8萬多種,還有鯨、海參、海豹、海象、海鳥等,構成了生機勃勃的海洋世界。在海洋水產業中,魚類是水產品的主體,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世界各地從海洋中捕撈的大量水產品中,90%以上是魚類,其餘為鯨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魚類種類繁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種之多。魚類全身是寶,營養價值信用證高,味道鮮美,經常食用可健腦益智。

說到水產品,就不能不提魚、蝦、蟹,它們可謂是席上珍饈。其中生長在南極的一種磷蝦含水分80%、蛋白質12%、脂肪3%、灰分3%,其蛋白質含量是牛肉的20倍,因此被譽為「21世紀的流行食品」。

貝類種類繁多,生活在各個海區,較容易找到,所以人們很早就開始捕獲它們,其中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是鮑魚、貽貝、扇貝、蟶子、牡蠣、魷魚等。它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倍受人們的喜愛。

我們知道,海洋世界存在著多條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會出現貝類,有了貝類就會出現小魚乃至大魚……世界上大部分漁場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類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只有靠近陸地的大海才具備這樣的條件。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硅、磷等元素,但它們無法浮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深海水自動上升至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富饒的漁場。

綜合考慮,一般溫帶海區的漁場較多。這是因為,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此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很豐富,所以此處也可形成不可多得的漁場。

從廣泛意義上說,世界有五大漁場,它們分別是:

一、北太平洋漁場: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海道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2.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3.西北大西洋漁場: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4.東北大西洋漁場: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5.東南大西洋漁場: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世界上大多數漁場在水深幾百米以內海域,80%的面積屬於大陸架淺海。那麼,怎樣才能讓海洋深處的海水上升到表面層,從而形成有利漁場的條件呢?海洋學家們找到了突破口,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然後在那裡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將加工後的貝類喂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有關專家認為,海洋食品庫擁有著巨大的潛力。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其中有16.7噸還具有較大的商業競爭力。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往往會遇到一些不可想像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如何產生呢?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還很難滿足這一需求。

不過,車到山前必有路,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其中的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層(熱源)和深層(冷源)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也就是說,設計的海洋漁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從而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據專家介紹,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漁場的養殖,每年可得各類海產品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透過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並不是不可實現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具備如此大的能力,而海洋產業可以將這一任務分擔起來,而傳統的漁業已達到或超過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們只有轉向於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上來,巨大的海洋生物資源,等待著人類去探索與開發。

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寶貴資源,只要我們能合理的開發、利用,它將循環不息地為人類所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下個世紀人類的重要資源供應地。

⑹ 海洋生物資源有哪些

海洋生物資源又稱海洋水產資源。指海洋中蘊藏的經濟動物和植物的群體數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斷更新的海洋資源。

⑺ 海洋資源有哪四大資源

海洋資源包括了海洋礦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生物(水產) 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海洋資源主要是指儲藏於海洋環境中可以被人類利用的物質和能量,以及與海洋開發有關的海洋空間。

海洋資源有哪四大資源

海洋礦物資源主要包括了石油、煤、鐵、鋁釩土、錳、銅、石英研等礦物材料。

海水化學資源主要包括了氯、鈉、鎂、硫、碘、鈾、金、鎳等金屬元素。

海洋生物(水產) 資源包括了海藻,以及各種魚類、貝類、蝦、蟹、海參、鯨等海洋生物。

閱讀全文

與海洋中生物資源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