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的用處
當然有利了
1 人體腸道的微生物可以通過代謝產生維生素供人體利用
2 通過微生物的發酵,可以釀造酒,製造酸奶等等
3 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可以製造大量葯物
Ⅱ 微生物對人的好處
微生物的分布很廣泛,雖然它們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們也常常使工業器材受到腐蝕,使食品及原料腐敗和變質,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體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 1 、微生物的作用 1.1 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在生物圈內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以異樣型微生物為主的分解者,在有機物的礦質化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於生產者一起共同推動著生物內的物質循環,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例如,在碳素循環中,地球上 90% 的 co 2 是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在氮素循環中,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都有微生物的活動;在磷和硫的循環中同樣也需要各種微生物的活動. 1.2 微生物與污水處理 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在眾多的污水、廢水處理方法中,生物學的處理方法因具有經濟方便、效果好的突出優點而被廣泛應用.在污水的生物學處理過程中,微生物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將水體中的含碳有機物分解成 CO 2 、 H 2 s 、 CH 4 等氣體;將含氮有機物分解成氨、硝酸、亞硝酸和氮;能使汞、砷等對人類有毒的重金屬鹽在水體中進行轉化,以便於回收或除去,使許多病原性寄生生物常因與環境不適而死去. 1.3 有益於人體健康 人體腸道中含有很多種微生物,其中主要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變形菌、糞產鹼菌、產氣莢膜梭菌、乳酸桿菌和螺旋體等.人體為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這些細菌生活在腸道中能合成核黃素、維生素 B12 維生素 K 等多種維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體吸收利用. 2 、微生物的污染 2.1 工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各種工業器材,如金屬、儀表、電訊器材、絕緣材料和紡織品等,它們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種種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機物質,因此,都會受到微生物的侵蝕,使之老化變質. 2.1.1 鋁及其合金製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蝕.例如,曾發生過飛機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銅綠色假單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蝕而漏油.飛機機翼的內鋁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蝕.鋼鐵及其製品因長期與水或土壤接觸,受到鐵細菌、硫細菌、硫酸還原細菌等的作用而腐蝕.電子設備、集成電路、絕緣材料等均可受到黴菌的侵蝕,由於黴菌的菌絲能導電,因此常能引起有關設備的失靈. 2.1.2 羊毛、棉紗、尼龍、聚制脂及其製品,也常受到微生物的侵蝕.污染漾奶、毛的微生物主要有銅綠色假單胞桿菌、微球菌、枯草桿菌、麴黴、青黴等.污染棉織品的主要是纖維素分解菌群的微生物.污染尼龍的有球二孢和紅麴黴等.微生物不僅能使纖維及其製品變質,而且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例如,微球菌能使人的頭部生白斑,銅綠假單胞菌與支氣管炎、咽炎和耳、鼻、眼的炎症有關. 2.1.3 玻璃及其製品和顯微鏡、望遠鏡及照相機等器材的光學部分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都會由於麴黴、青黴等的生長繁殖而受腐蝕. 2.2 農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糧、油原料極其製品,含有豐富的養分,它們是微生物的天然營養基地,如果其他條件適宜,黴菌、細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就會迅速地繁殖起來. 2.2.1 肉、蛋、奶、水果和蔬菜等食品的表面都生活著很多的微生物,如果保存不當,常引起食品的變質和腐敗. 2.2.2 罐頭是人們保存食品的方法之一,但肉類罐頭中存在著枯草桿菌、梭菌等菌群.由於芽孢的抗熱性很強,在罐頭製作過程中雖然經過了高溫處理,而在一些肉類罐頭中仍能檢測出嗜熱脂肪芽孢桿菌、耐熱厭氣性的腐敗梭菌等,它們是造成罐頭腐敗的主要原因. 3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3.1 防止貯糧霉變和真菌黴素污染的措施是:入倉前應降低糧食的含水量,除去破損、色變和霉變的籽粒;入倉後應創設乾燥、低溫和缺氧的環境,使黴菌失去生長繁殖的條件. 3.2 工業器材的防腐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分別採用對人和動物安全性高的高效殺菌劑,選用抗微生物腐蝕性的材料及含抗菌物質的材料做成塗膜,使器材和微生物隔離,以防止微生物的危害
Ⅲ 為什麼微生物是如此重要
為什麼微生物是如此重要
人身體中的微生物大多是細菌,一般根據營養方式分類別有:寄生,共生,腐生三種。寄生的一般使人患病,它們是只有靠動植物體內的營養物質生存的。共生類這種微生物和寄主,他們無法離開對方,對對方都有利,一旦離開他們都將無法生存。腐生類不在人體中,他們是自然界的分解者,我也不多解釋了,總之要正確對待,根據他們的類別來對待
Ⅳ 微生物對人有什麼好處
有益菌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抵抗病原菌的侵襲,合成人體需要的B族維生素,產生在機酸,刺激腸壁蠕動促進排便,防止便秘。抑制腸道中的腐敗,凈化腸道環境,分解有毒致癌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血液膽固醇以及延緩衰老等。
人體腸道中含有很多種微生物,其中主要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變形菌、糞產鹼菌、產氣莢膜梭菌、乳酸桿菌和螺旋體等。人體為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這些細菌生活在腸道中能合成核黃素、維生素 B12 維生素 K 等多種維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體吸收利用。
Ⅳ 請問微生物對人類有什麼益處
微生物的分布很廣泛,雖然它們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們也常常使工業器材受到腐蝕,使食品及原料腐敗和變質,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體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
1 、微生物的作用
1.1 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在生物圈內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以異樣型微生物為主的分解者,在有機物的礦質化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於生產者一起共同推動著生物內的物質循環,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例如,在碳素循環中,地球上 90% 的 co 2 是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在氮素循環中,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都有微生物的活動;在磷和硫的循環中同樣也需要各種微生物的活動。
1.2 微生物與污水處理
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在眾多的污水、廢水處理方法中,生物學的處理方法因具有經濟方便、效果好的突出優點而被廣泛應用。在污水的生物學處理過程中,微生物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將水體中的含碳有機物分解成 CO 2 、 H 2 s 、 CH 4 等氣體;將含氮有機物分解成氨、硝酸、亞硝酸和氮;能使汞、砷等對人類有毒的重金屬鹽在水體中進行轉化,以便於回收或除去,使許多病原性寄生生物常因與環境不適而死去。
1.3 有益於人體健康
人體腸道中含有很多種微生物,其中主要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變形菌、糞產鹼菌、產氣莢膜梭菌、乳酸桿菌和螺旋體等。人體為這些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這些細菌生活在腸道中能合成核黃素、維生素 B12 維生素 K 等多種維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體吸收利用。
2 、微生物的污染
2.1 工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各種工業器材,如金屬、儀表、電訊器材、絕緣材料和紡織品等,它們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種種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機物質,因此,都會受到微生物的侵蝕,使之老化變質。
2.1.1 鋁及其合金製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蝕。例如,曾發生過飛機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銅綠色假單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蝕而漏油。飛機機翼的內鋁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蝕。鋼鐵及其製品因長期與水或土壤接觸,受到鐵細菌、硫細菌、硫酸還原細菌等的作用而腐蝕。電子設備、集成電路、絕緣材料等均可受到黴菌的侵蝕,由於黴菌的菌絲能導電,因此常能引起有關設備的失靈。
2.1.2 羊毛、棉紗、尼龍、聚制脂及其製品,也常受到微生物的侵蝕。污染漾奶、毛的微生物主要有銅綠色假單胞桿菌、微球菌、枯草桿菌、麴黴、青黴等。污染棉織品的主要是纖維素分解菌群的微生物。污染尼龍的有球二孢和紅麴黴等。微生物不僅能使纖維及其製品變質,而且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例如,微球菌能使人的頭部生白斑,銅綠假單胞菌與支氣管炎、咽炎和耳、鼻、眼的炎症有關。
2.1.3 玻璃及其製品和顯微鏡、望遠鏡及照相機等器材的光學部分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都會由於麴黴、青黴等的生長繁殖而受腐蝕。
2.2 農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糧、油原料極其製品,含有豐富的養分,它們是微生物的天然營養基地,如果其他條件適宜,黴菌、細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就會迅速地繁殖起來。
2.2.1 肉、蛋、奶、水果和蔬菜等食品的表面都生活著很多的微生物,如果保存不當,常引起食品的變質和腐敗。
2.2.2 罐頭是人們保存食品的方法之一,但肉類罐頭中存在著枯草桿菌、梭菌等菌群。由於芽孢的抗熱性很強,在罐頭製作過程中雖然經過了高溫處理,而在一些肉類罐頭中仍能檢測出嗜熱脂肪芽孢桿菌、耐熱厭氣性的腐敗梭菌等,它們是造成罐頭腐敗的主要原因。
3 、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
3.1 防止貯糧霉變和真菌黴素污染的措施是:入倉前應降低糧食的含水量,除去破損、色變和霉變的籽粒;入倉後應創設乾燥、低溫和缺氧的環境,使黴菌失去生長繁殖的條件。
3.2 工業器材的防腐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分別採用對人和動物安全性高的高效殺菌劑,選用抗微生物腐蝕性的材料及含抗菌物質的材料做成塗膜,使器材和微生物隔離,以防止微生物的危害。
FROM:http://www.hde.gov.cn/other/jxyj/zhongxue/word3/untitled.htm
Ⅵ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微生物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一般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下面就具體從醫療保健、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幾個方面分析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一)微生物與醫療保健
首先,微生物學對於醫療保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英國醫生受到巴斯德胚種學說的影響,發明了石炭酸手術消毒法,為降低手術感染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三十年間,由於微生物學各種方法的出現,許多嚴重危害人畜的病原微生物被分離出來,如炭疽芽胞桿菌、麻風分枝桿菌、肺炎鏈球菌、傷寒沙門氏菌、結核分枝桿菌、鼠疫巴斯德氏菌等。科學家經過十幾年努力發明了減毒型牛痘結核桿菌製成的bcg,讓人類在病原菌的面前,有了主動性。通過對微生物的代謝的研究,發現一種鹼性染料可以抑制微生物四氫葉酸的產生,令微生物死亡,化學治療劑磺胺類葯物大量出現。上世紀初的青黴素的出現,引發了發掘抗生素寶庫的熱潮,鏈黴素、氯黴素等相繼出現。如今,基因工程菌葯物的應用,更是帶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商業價值。
其次,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愛美女性,愛美是一門一生的必修課,所以自然的就將微生物與醫療保健的關注點放在了微生物與美容養顏上。微生物酵素可調節血壓、調節腸胃功能、調節免疫功能、護肝、治療糖尿病的保健功效,微生物酵素的美白、抗衰老、去痘和防腐的美容功效。微生物酵素就是益生菌。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而發揮有益作用,達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狀態的活菌制劑及其代謝產物,益生菌存在於地球上的各個角落裡面,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強大的青竹緣活性益生菌,就包括了以上各類微生物組成的活性益生菌。
(二)微生物與工業生產
微生物的特點是種類多、分布廣、生長迅速、繁殖速度快、代謝能力強、適應性強、容易培養。工業生產中,可根據微生物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就能被利用,有的需要對分離到的野生菌株進行人工誘變,得到突變株才能被利用。當前發酵工業所用的菌種總趨勢是從野生菌轉向突變菌,自然選育轉向代謝育種,從誘發基因突變轉向基因重組的定向育種。由於發酵工程本身的發展以及基因工程的介入,藻類、病毒等也正在逐步地變為工業生產用的微生物。工業生產常用的微生物
1.細菌
細菌(bacteria)是自然界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類微生物,屬單細胞原核生物,比較典型的二分分裂方式繁殖。細胞生長時,環狀DNA染色體復制,細胞內的蛋白質等組分同時增加一倍,然後在細胞中部產生一橫段間隔,染色體分開,繼而間隔分裂形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如間隔不完全分裂就形成鏈狀細胞。
工業生產常用的細菌有:枯草芽孢桿菌、醋酸桿菌、棒狀桿菌、短桿菌等。用於生產澱粉酶、乳酸、醋酸、氨基酸和肌苷酸等等。
⒉酵母菌
酵母菌(yeast)為單細胞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主要分布於含糖較多的酸性環境中,如水果、蔬菜、花蜜和植物葉子上,以及果園土壤中。石油酵母較多地分布在油田周圍的土壤中。酵母菌多為腐生,常以單個細胞存在,以發芽形式進行繁殖,母細胞體積長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發芽。芽長大的同時母細胞縮小,在母子細胞間形成隔膜,最後形成同樣大小的兩細胞,如果子芽不與母細胞脫離就形成鏈狀細胞,稱為假菌絲。在發酵生產旺期,常出現假菌絲。
工業上用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假絲酵母、類酵母等。分別用於釀酒、製造麵包、生產脂肪酶(lipase)以及生產可食用、葯用和飼料用酵母菌體蛋白等。
⒊黴菌
黴菌(mould)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凡生長在營養基質上形成絨毛狀、網狀或絮狀菌絲的真菌統稱為黴菌。黴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大量存在於土壤、空氣、水和生物體內外等處。它喜歡偏酸性環境,大多數為好氧性,多腐生,少數寄生。黴菌的繁殖能力很強,它以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進行繁殖,多以無性孢子繁殖為主。其生長方式是菌絲末端的伸長和頂端分支,彼此交錯呈網狀。菌絲的長度既受遺傳性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其分支數量取決於環境條件。菌絲或呈分散生長,或呈菌絲團狀生長。
工業上常用的黴菌有:藻狀菌綱的根霉、毛霉、犁頭霉,子囊菌綱的紅麴黴,半知菌類的麴黴、青黴等。它們可用於生產多種酶制劑、抗生素、有機酸及甾體激素(steroid hormone)等。
⒋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因菌落呈放線狀而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尤其在含有機質豐富的微鹼性土壤中較廣。大多腐生,少數寄生。放線菌主要以無性孢子進行繁殖,也可借菌絲片段進行繁殖。後一種繁殖方式見於液體浸沒培養中。其生長方式是菌絲末端伸長和分支,彼此交錯成網狀結構,成為菌絲體。菌絲長度既受遺傳性的控制,又與環境相關。在液體浸沒培養中由於攪拌器的剪切應力作用,常常形成短的分支旺盛的菌絲體,或呈分散生長,或呈菌絲團狀生長。它的最大經濟價值在於能產生多種抗生素(antibiotic)。從微生物中發現的抗生素,有60%以上是放線菌產生的,如鏈黴素、紅黴素、金黴素、慶大黴素等。常用的放線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屬:鏈黴菌屬、小單孢菌屬和諾卡菌屬等。
⒌擔子菌
所謂擔子菌(basidiomycetes)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菇類(mushroom)微生物。擔子菌資源的利用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如多糖、橡膠物質和抗癌葯物的開發。近幾年來,日本、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對香菇的抗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香菇中1,2-β-葡萄糖苷酶及兩種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
⒍藻類
藻類(alga)是自然界分布極廣的一類自養微生物資源,許多國家已把它用作人類保健食品和動物飼料。培養螺旋藻,按乾重計算每公頃(1 ha = 104 m2)可收獲60 t,而種植大豆每公頃才可收獲4 t;從蛋白質產率來看,螺旋藻是大豆的28倍。培養珊列藻,從蛋白質產率計算,每公頃珊列藻所得蛋白質是小麥的20~35倍。此外,還可通過藻類將CO2轉變為石油,培養單胞藻或其它藻類而獲得的石油,可占細胞乾重的5%~50%,合成的油與重油相同,加工後可轉變為汽油、煤油和其它產品。有的國家已建立培植單胞藻的農場,每年每公頃地,培植的單胞藻按5%干物質為碳水化合物(石油)計算,可得60 t石油燃料。此項技術的應用,還可減輕因工業生產而大量排放CO2造成的溫室效應。國外還有人從「藻類農場」獲取氫能的報道,大量培養藻類,利用其光合放氫來獲取氫能。
作為大規模生產,對菌種則有下列要求
(1)原料廉價、生長迅速、目的產物產量高;
⑵易於控制培養條件,酶活性高,發酵周期較短;
⑶抗雜菌和噬菌體的能力強;
⑷菌種遺傳性能穩定,不易變異和退化,不產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質和毒素,保證安全生產。
(三)微生物與農業生產
微生物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如耕作層土壤、動物胃腸道等均是由多種微生物共同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里有有益微生物,也有一些有害的微生物種類,如病原菌、腐敗細菌等,這些微生物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如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增加,就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根據這種現象人們有目的地篩選出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種類,並加以培養繁殖製成有益生物菌制劑。將有益生物菌制劑施入土壤則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效養分含量,減少病害的發生,提高農產品品質。例如微生物肥料。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是化肥會削弱莊稼生產能力、加劇環境污染、浪費大量緊缺資源等弊端。微生物肥料在維系與提高土壤生產力、改善農產品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以及夯實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實現「綠色工程」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未來肥料的優良選擇。
(四)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和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是21世紀全球性的一項戰略任務,微生物可在其中發揮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例如1利用微生物肥料、殺蟲劑或農用抗生素等來取代會嚴重污染環境和不可降解的化學肥料或化學農葯2利用微生物生產的PHB、PHB或聚乳酸製造易降解的醫用塑料、快餐盒等製品以減少「白色污染」3利用微生物的降解、氧化等生化活性來凈化生活污水、有毒工業污水和生活有機垃圾4利用微生物來檢測環境的污染度,如用艾姆氏方法檢測「三致」物質,利用EMB培養基檢測飲用水等樣品中的腸道菌群,以及利用發光細菌來檢測水源的污染度等。
(五)微生物與生命科學基礎研究
微生物學促進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微生物對生命科學研究技術做了重大貢獻由於微生物學的消毒滅菌,分離培養等技術的滲透和應用的拓寬及發展,動植物細胞可以再培養在平板或三角瓶里,可以再顯微鏡下分離。今天的轉基因動物,轉基因植物的轉化技術也源於微生物的理論和技術。微生物的重大發現導致了DNA重組技術和遺傳工程的出現,使整個生命科學翻開了新的一頁,也將使人類定向改變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環境的夢想成為現實。微生物一方面在與其他學科交叉和相互促進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在生命科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Ⅶ 人體為什麼會遭受微生物入侵
人在出生時身體上是沒有微生物的,但隨後幾小時內,微生物便通過呼吸、母乳等各種渠道進入人體、占據合適的位置開始生息繁衍,這便是人體正常微生物的來源,並非所有微生物都能在人體順利定殖,比如皮膚上分泌的油脂就能殺傷一些微生物,唾液中除營養外也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質,能在人體上定殖的微生物都是能克服人體這些阻障的種群,這或許也可以看成人體對微生物的選擇吧,科學家懷疑,對於那些人體需要的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人體可能通過某種化學信號不斷地與它們對話,這樣就可引導它們到達合適的位置定居,若非此,很難解釋微生物那麼精確地定位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為何不對付這些外來者等一系列問題,科學家現在發現一些哺乳動物腸道組織甚至發生了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的變化,這更堅定了科學家的這種想法。
(7)人體為什麼需要微生物擴展閱讀:
人體許多部位都生活著微生物,其中以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最多、種群最豐富,大約80%的人體正常微生物都集中在這里,它們的數量超過100萬億個(這個數字大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總重量超過一公斤,種類有四五百種,絕大部分是不需要氧氣的厭氧細菌。人的皮膚上也生活著許多微生物(膚表微生物),有細菌也有真菌,人體汗液中的無機離子和有機物是這些微生物愜意的食物,唯一令膚表微生物感到缺憾的是皮膚上的水分太少,不時要忍受乾渴的折磨,視水分的充足程度,每平方厘米皮膚上的微生物從1萬到100萬不等,膚表微生物容易被水洗脫,淋浴可除掉絕大部分膚表微生物,但8小時內皮膚上又可迅速重建起一個蓬勃的微生物世界。口腔是微生物生存的好地方,唾液給這里的微生物帶來豐富的營養和充足水分、口腔高低不平的表面又為各類微生物提供了棲身之所,因此近百種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都能在這里安詳地生活,此外,鼻腔、咽腔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也是一些微生物定居的場所,人體的胃不是微生物的好去處,這里沸騰著的胃酸使大部分微生物都受不了,因此在這里僅生活有少量的耐酸細菌和酵母菌,它們粘附在胃壁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