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圈的組分是永恆不變的嗎
1.生態系統的組成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不論是簡單還是復雜,都是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
(1)非生物環境
非生物環境,即無機環境。包括太陽能、熱量、水、CO2、O2、N2、各種礦物鹽類、其他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生物生長的基質和媒介。它們既是構成生物生長代謝的材料,同時也構成生物的無機環境。太陽能是驅動所有生態系統運轉和全球氣候系統變化的主要能源,為生物生長提供所必需的熱量。岩石、土壤、空氣和水構成了生物生長的基質和媒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空間。水、CO2、O2、N2、各種礦物鹽類則是生物代謝的基質。
(2)生產者
生產者是指綠色植物和某些能進行光合作用和化學能合成作用的細菌(自養生物)。它們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把從外界攝取的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將能量儲存起來,供自身或其他生物需要。太陽能和化學能只有通過生產者,才能不斷進入生態系統,成為消費者和分解者惟一的能源。
(3)消費者
消費者由動物組成,它們只能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消費者可分為草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草食動物也稱為初級消費者,以植物為食,直接從中獲取能量。肉食動物也稱次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或相互為食。雜食動物也稱兼食性動物,既吃植物又食動物。
(4)分解者
分解者也稱還原者,是分解動植物殘體的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和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如白蟻、蚯蚓等)。它們靠分解生態系統中產生的廢物和死亡機體中獲取能量,把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和元素,釋放回環境中去,供植物再使用,故稱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㈡ 化學中的「組分」是什麼意思
組分,指混合物(包括溶液)中的各個成分。例如黑火葯中的炭、硫黃和硝酸鉀,蔗糖溶液的蔗糖和水等。
組分的數目稱組分數,在相律中常用符號C表示。
對於有化學反應的系統,組分數=物種數(S)-獨立的化學平衡數(R)-獨立濃度限制條件(R'),即C=S-R-R'。
以水為例,它是單相系統,組分為H₂O,故C=1。
(2)生物中組分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化學平衡
根據吉布斯自由能判據,當ΔrGm=0時,反應達最大限度,處於平衡狀態。化學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應為前提的。可逆反應是指在同一條件下既能正向進行又能逆向進行的反應。絕大多數化學反應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程度上達到平衡。
從動力學角度看,反應開始時,反應物濃度較大,產物濃度較小,所以正反應速率大於逆反應速率。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濃度不斷減小,產物濃度不斷增大,所以正反應速率不斷減小,逆反應速率不斷增大。當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時,系統中各物質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反應達到了平衡。
19世紀50-60年代,熱力學的基本規律已明確起來,但是一些熱力學概念還比較模糊,數字處理很煩瑣,不能用來解決稍微復雜一點的問題,例如化學反應的方向問題。
當時,大多數化學家正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也有一些人試圖解決化學反應的方向問題。這種努力除了質量作用定律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人試圖從別的角度進行反應方向的探索,其中已有人提出了一些經驗性的規律。
㈢ 生物實驗中什麼叫實驗組什麼叫對照組應該怎樣區分
生物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設計對照實驗(或稱對照組),如何確定對照組呢?對此,好像大家沒有一致的認識。由於人們對生物實驗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認識的差異,常常會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爭論不休,特別是在對照組的確定上出現較大分歧。其實很多的老師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都比較模糊。下面是一些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提出來請大家共同來探討。
看法一:在實驗中,首先根據題意確定實驗變數,即本實驗的結果的差異或者說結果的變化是由於誰造成的,這個變化的因素就是實驗變數,那麼對實驗變數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有些是進行另外的處理,也是對照組。
看法二:空白對照好理解,若是條件對照就不清楚了。如教材上光合作用的發現實驗中,一張葉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個是對照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實驗組,沒光的就是對照組)。又如研究酶的活性,一個是37
℃,一個是80
℃,又是哪一個是對照組?(溫度通過變化是相互對照。最後得出結論。)
看法三:單組單變數對照實驗:施加變數的為實驗組,不施加變數的是對照組;多組多變數對照實驗:所有組都既是實驗組也是其它組的對照組。
看法四:我覺得對照組就是一個參照物,一般沒有變化或一直變化的為對照組。
看法五:弄清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首先你要明確本實驗的實驗目的,你准備施加何種實驗條件來達到這個目的?這一組就是實驗組。其次,為了更好的使實驗組具有說服力,你要設對照組。無論是空白對照還是條件對照等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那就是襯托。
看法六:這就要看你的實驗目的了。如果你是為了證明酶在80
℃條件下的催化特性,那麼37
℃的是對照。如果你為了證明酶在37
℃條件下的催化特性,其他任何溫度的實驗都是對照。
上述說法中,我們不難看出,由於確定對照實驗的依據不同,導致了對對照實驗確定的混亂狀況。
為了弄清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幾個概念。什麼是空白對照?什麼是條件對照?
現代漢語詞典上「對照」一詞是這樣解釋的,【對照】①互相對比參照。②(人或事物)相比;對比。而【空白】是指(版面、書頁、畫幅等上面)空著,沒有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我們生物學上的「對照」通常是指「空白對照」,應該是不包含實驗所研究的對象、條件等因素的,作為「空白對照」,它的實驗結果應該是預知的。而「條件對照」則是研究在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嚴格意義上講各組都是實驗組,而各組之間則是相互對比參照,互為對照組或實驗組。因而「條件對照」的實驗結果則是不明確的,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出。下面我們結合幾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㈣ 生物的膜組分是什麼
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鑲嵌有蛋白質和糖類(統稱糖蛋白)的磷脂雙分子層,起著劃分和分隔細胞和細胞器作用生物膜,也是與許多能量轉化和細胞內通訊有關的重要部位,同時,生物膜上還有大量的酶結合位點。細胞、細胞器和其環境接界的所有膜結構的總稱。
簡單來說就是:蛋白質+磷脂+糖類
當然還有另一種解釋:緊密黏附於(復用醫療器械表面)並且難以去除的,細菌團塊與細胞外基質的復合體。通俗地說,生物膜是由細菌在其分泌的粘液(粘多糖)內形成的結構。包裹著細菌的生物膜為細菌提供了保護,使得後者很難被清除。
㈤ 生物成分是什麼
——生物成分【釋義】指的是分解者,消費者,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與非生物成分相對。【解釋】①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包括一切能進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 藻類和地衣。②消費者,是指直接或間接利用生產者所製造的1有機物質為食物和能量來源的生物,主要指動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類和病毒等。③分解者,亦稱還原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 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
㈥ 分子生物學實驗中PCR各組分的作用
PCR,即鏈式酶聚合反應,反應管中各組分如下:
擴增緩沖液:
緩沖液有助於酶的穩定,是給聚合酶提供一個最適合酶催化反應條件;
4種dNTP混合物:
四種脫氧核苷酸,是DNA的原料;
引物:
DNA合成不能從零開始,必須要有引物,從引物末端開始延伸,合成整條鏈;
模板:
DNA合成需要模板鏈;
Taq
DNA聚合酶:
催化PCR反應,該酶是從Thermus
aquaticus細菌中提取的特殊的耐熱DNA聚合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溫而不失活,不需要每個循環加酶,使PCR技術變得非常簡捷、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Mg2+:
Mg與dNTP以及DNA模板結合形成復合體,只有這種復合體才能被DNA聚合酶識別;
加雙或三蒸水:
調節反應體系的濃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