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色鏡片是什麼
黃色鏡片是變色鏡片的一種。黃色鏡片可吸收100%的紫外線,可讓紅外線和83%的可見光穿透鏡片,最大的特點在於吸收了大部分的藍光。此類鏡片不屬於太陽鏡片,因為其幾乎不減少可見光,但在多霧和黃昏時刻,黃色鏡片可以提高對比度,提供更准確的視像,所以又稱為夜視鏡。
防藍光,我們使用的許多電子產品都會產生藍光,對眼睛有害。黃色鏡片可以吸收藍光,從而達到防藍光的效果。
吸收紫外線。如果戶外紫外線強,可以使用黃色鏡片,這會對紫外線的吸收有一定的影響。讓紅外線穿透鏡頭。如果需要紅外掃描或人臉識別,黃色鏡片可以讓它穿透鏡片而不影響使用,並過濾掉可能造成傷害的藍光。
2、黃色鏡片是什麼說法二,不能夜間視線更清楚。在一些黃色鏡片眼鏡商家宣傳中會提到,黃色鏡片的夜視鏡可以提升夜間視力,《美國醫學會雜志·眼科學卷》研究發現,此種眼鏡並無此功能相反還會損傷視力。經過實驗得出結論,戴黃色鏡片眼鏡的人並不能更快注意到行人,帶黃色鏡片不能提高夜間駕駛安全性;
3、黃色鏡片是什麼說法三,網紅墨鏡。網路中很多網友都在推薦黃色鏡片墨鏡,黑色大框非常顯臉小,平時及時穿的很普通帶上一副黃色墨鏡時尚感立馬就來了,有網友用陳奕迅的的歌詞表達了帶黃色鏡片的體驗感,沒有帶之前是「陽光多燦爛」,戴過之後就是「夕陽無限好」了,可以說是非常實用了。
❷ 在陽下作彩虹實驗,用到什麼鏡片
三棱鏡
❸ 做生物實驗時,應該怎樣規范的使用顯微鏡
首先摘下鏡頭蓋,放入鏡頭。將鏡頭提起,所選物鏡與載物板上的小洞對准,將標本放在小洞中央部分。將鏡頭放下,至物鏡在標本1或2毫米處。光學顯微鏡需要調節載物板下的鏡片直至光束對准載物板上的小洞對准。觀察時,鏡壁對准自己,用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稍閉。先用左手調節粗螺旋鈕,找到標本,再用左手調節精確螺旋鈕,直至觀察到清楚的標本像。
❹ 食品微生物實驗觀察細菌時為何使用油鏡,它與乾燥系物鏡使用方法有何不同
油鏡,光學顯微鏡之一,使用時,鏡頭浸入油中(通常是香柏油),用於觀察較細微的結構,是實驗室常用的顯微鏡之一,清晰度略高於普通光學顯微鏡,用於觀察衣原體,細菌,細胞器等.
油鏡的透鏡很小,光線通過玻片與油鏡頭之間的空氣時,因介質密度不同,發生折射或全反射,使射入透鏡的光線減少,物象顯現不清.若在油鏡與載玻片之間加入和玻璃折射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則使進入透鏡的光線增多,視野亮度增強,使物象明亮清晰.
由於細菌體積微小,故在細菌的形態學研究中,經常需要藉助顯微鏡油鏡,才能比較清楚地進行觀察.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油鏡的使用及保護法.
————————————————
油鏡使用注意:
(1)在使用油鏡之前,必須先經低、高倍鏡觀察,然後將需進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視野的中心.
(2)將集光器上升到最高位置,光圈開到最大.
(3)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頭離開通光孔,在需觀察部位的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然後慢慢轉動油鏡,在轉換油鏡時,從側面水平注視鏡頭與玻片的距離,使鏡頭浸入油中而又不以壓破載玻片為宜.
(4)用左眼觀察目鏡,並慢慢轉動細調節器至物象清晰為止.
如果不出現物象或者目標不理想要重找,在加油區之外重找時應按:低倍→高倍→油鏡程序.在加油區內重找應按:低倍→油鏡程序,不得經高倍鏡,以免油沾污鏡頭.
(5)油鏡使用完畢,先用擦鏡紙沾少許二甲苯將鏡頭上和標本上的香柏油擦去,然後再用乾擦鏡紙擦乾凈.
——————————————
(一)油鏡頭的識別:
各接物鏡的放大率可由其外形辨認,鏡頭長度越大,鏡片直徑越小,放大倍數大;反之,放大倍數小.油鏡頭長度大於低、高倍鏡,鏡頭下緣一般刻有一圈黑線或白線,並刻有100×、1.25或oil等字樣.
(二)油鏡的使用法:
1、使用顯微鏡油鏡時,必須將顯微鏡端正直立桌上,不得將鏡臂彎曲,使載物台傾斜,以免香柏油流溢,影響觀察,污染檯面.
2、對光:
採用天然光為光源時,宜用平面反光鏡;若用人工燈光時,則用凹面鏡.
首先打開光圈,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集中於集光器.可根據需要,上下移動集光器和縮放光圈,以獲得最佳光度.
一般用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物象或用油鏡檢查不染色標本時,需下降集光器並適當地縮小光圈,使光度減弱;若用油鏡檢查染色標本時,光度宜強.應將顯微鏡亮度開關調至最亮,光圈完全打開,集光器上升至與載物台相平.
3、調焦距:
A、將標本片放載物台上,用標本推進器固定,將欲檢部分移至接物鏡下.先用低倍鏡找出標本的位置,然後提高鏡筒,在標本的待檢部位滴鏡油一滴,再換油鏡觀察.
B、轉動粗調節器使載物台徐徐上升(或使鏡筒漸漸下降),直至油鏡頭浸沒至油中.此時眼睛應從側面觀察,以免壓碎標本片和損壞鏡頭.
C、然後雙眼移至接目鏡,一面從接目鏡觀察,一面反方向緩慢地轉動粗調節器(下降載物台,或上升鏡筒),當出現模糊物象時,換用細調節器,轉動至物象清晰為止.
D、觀察完畢,應先提高鏡筒,並將油鏡頭扭向一側,再取下標本片.油鏡頭使用後,應立即用擦鏡紙擦凈鏡頭上的油.若鏡油粘稠干結於鏡頭上,可用擦鏡紙蘸少許二甲苯擦拭鏡頭,並隨即用乾的鏡紙擦去殘存的二甲苯,以免二甲苯滲入,溶解用以粘固透鏡的膠質物,造成鏡片移位或脫落.
❺ 長期在日光燈強烈的燈光下工作,戴什麼眼鏡可以減少燈光對眼鏡的傷害
這種材料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通常分為無色和苶色兩種。材質不易磨損,熱膨脹系數小。由於它對紫外線具有特有的透明度,佩戴時容易引起疲勞。另外,由於水晶這種材質密度不均勻,鏡片常含有雜質,使用時容易產生雙折射現象。俗稱克賽片,在白托鏡片材料中添加Ceo2和Mno2,可提高紫外線可以收能力。此種鏡片在日光和白熾燈下均呈淡紅色,故又稱紅片。它對350A以下的紫外線均可可以收,透光率為88%以上。
❻ 常用的光學顯微鏡的鏡片是什麼
C
因為:
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後,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並且開始真正地用於科學研究試驗。關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於 1632 年出生於荷蘭的德爾夫特市,從沒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是一個對新奇事物充滿強烈興趣的人。一次,他從朋友那裡聽說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可以磨製放大鏡,用放大鏡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他對這個神奇的放大鏡充滿了好奇心,但又因為價格太高而買不起。從此,他經常出入眼鏡店,認真觀察磨製鏡片的工作,暗暗地學習著磨製鏡片的技術。 功夫不負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終於製成了一塊直徑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鏡,並做了一個架,把這塊小透鏡鑲在架上,又在透鏡下邊裝了一塊銅板,上面鑽了一個小孔,使光線從這里射進而反射出所觀察的東西。這樣,列文虎克的第一台顯微鏡成功了。由於他有著磨製高倍鏡片的精湛技術,他製成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顯微鏡。 列文虎克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下功夫改進顯微鏡,進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觀察了解神秘的微觀世界。為此,他辭退了工作,專心致志地研製顯微鏡。幾年後,他終於制出了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的顯微鏡。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後,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顯微鏡的發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用顯微鏡發現,各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細菌引起的。這就導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檢查、種痘和葯物研製的成功。 據說,列文虎克是一個對自己的發明守口如瓶、嚴守秘密的人。直到現在,顯微鏡學家們還弄不明白他是怎樣用那種原始的工具獲得那麼好的效果的參考資料.
❼ 顯微鏡的反光鏡使用
裝在鏡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它有平、凹兩面,其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經通光孔照明標本,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於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
顯微鏡的反光鏡是一個可以隨意轉動的雙面鏡,直徑為50mm,裝在鏡座上面,一面為平面,一面為凹面,其作用是將從任何方向射來的光線經通光孔反射上來。
(7)生物實驗強光使用什麼鏡片擴展閱讀:
光學顯微鏡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范圍。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
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❽ 初一生物 顯微鏡詳解
光學顯微鏡■中文名稱
顯微鏡
■英文名稱
microscope
■儀器概述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楊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1微米,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mm。國內主要生產廠家上海光學儀器廠 等
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除一般的外,主要有:
①暗視野顯微鏡:一種具有暗視野聚光鏡,從而使照明的光束不從中央部分射入,而從四周射向標本的顯微鏡。
②熒光顯微鏡:以紫外線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體發出熒光的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是在1931年在德國柏林由克諾爾和哈羅斯卡首先裝配完成的。這種顯微鏡用高速電子束代替光束。由於電子流的波長比光波短得多,所以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達80萬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納米。1963年開始使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更可使人看到物體表面的微小結構。
■主要用途
顯微鏡被用來放大微小物體的圖像。一般應用於對生物、醫葯、微觀粒子等觀測。
(1)利用微微動載物台之移動,配全目鏡之十字座標線,作長度量測。
(2)利用旋轉載物台與目鏡下端之游標微分角度盤,配全合目鏡之址字座標線,作角度量測,令待測角一端對准十字線與之重合,然再讓另一端也重合。
(3)利用標准檢測螺紋的節距、節徑、外徑、牙角及牙形等尺寸或外形。
(4)檢驗金相表面的晶粒狀況。
(5)檢驗工件加工表面的情況。
(6)檢測微小工件的尺寸或輪廓是否與標准片相符。
[編輯本段]【儀器結構】
■光學顯微鏡結構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
◆機械部分
顯微鏡結構圖(1)鏡座:是顯微鏡的底座,用以支持整個鏡體。
(2)鏡柱:是鏡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連接鏡座和鏡臂。
(3)鏡臂:一端連於鏡柱,一端連於鏡筒,是取放顯微鏡時手握部位。
(4)鏡筒:連在鏡臂的前上方,鏡筒上端裝有目鏡,下端裝有物鏡轉換器。
(5)物鏡轉換器(旋轉器):接於棱鏡殼的下方,可自由轉動,盤上有3-4個圓孔,是安裝物鏡部位,轉動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當聽到碰叩聲時,方可進行觀察,此時物鏡光軸恰好對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轉換物鏡後,不允許使用粗調節器,只能用細調節器,使像清晰。
(6)鏡台(載物台):在鏡筒下方,形狀有方、圓兩種,用以放置玻片標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們所用的顯微鏡其鏡台上裝有玻片標本推進器(推片器),推進器左側有彈簧夾,用以夾持玻片標本,鏡台下有推進器調節輪,可使玻片標本作左右、前後方向的移動。
(7)調節器:是裝在鏡柱上的大小兩種螺旋,調節時使鏡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動。
①粗調節器(粗螺旋):大螺旋稱粗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台作快速和較大幅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調節物鏡和標本之間的距離使物象呈現於視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鏡時,先用粗調節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細調節器(細准焦螺旋):小螺旋稱細調節器,移動時可使鏡台緩慢地升降,多在運用高倍鏡時使用,從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並藉以觀察標本的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結構。
◆照明部分
裝在鏡台下方,包括反光鏡,集光器。
(1)反光鏡:裝在鏡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轉動,它有平、凹兩面,其作用是將光源光線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經通光孔照明標本,凹面鏡聚光作用強,適於光線較弱的時候使用,平面鏡聚光作用弱,適於光線較強時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於鏡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鏡和光圈組成,其作用是把光線集中到所要觀察的標本上。
①聚光鏡:由一片或數片透鏡組成,起匯聚光線的作用,加強對標本的照明,並使光線射入物鏡內,鏡柱旁有一調節螺旋,轉動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調節視野中光亮度的強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鏡下方,由十幾張金屬薄片組成,其外側伸出一柄,推動它可調節其開孔的大小,以調節光量。
◆光學部分
(1)目鏡:裝在鏡筒的上端,通常備有2-3個,上面刻有5×、10×或15×符號以表示其放大倍數,一般裝的是10×的目鏡。
(2)物鏡: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別。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的放大倍數與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如物鏡為10×,目鏡為10×,其放大倍數就為10×10=100。
■電子顯微鏡結構
電子顯微鏡由鏡筒、真空系統和電源櫃三部分組成。鏡筒主要有電子槍、電子透鏡、樣品架、熒光屏和照相機構等部件,這些部件通常是自上而下地裝配成一個柱體;真空系統由機械真空泵、擴散泵和真空閥門等構成,並通過抽氣管道與鏡筒相聯接;電源櫃由高壓發生器、勵磁電流穩流器和各種調節控制單元組成。
◆電子透鏡
電子透鏡是電子顯微鏡鏡筒中最重要的部件,它用一個對稱於鏡筒軸線的空間電場或磁場使電子軌跡向軸線彎曲形成聚焦,其作用與玻璃凸透鏡使光束聚焦的作用相似,所以稱為電子透鏡。現代電子顯微鏡大多採用電磁透鏡,由很穩定的直流勵磁電流通過帶極靴的線圈產生的強磁場使電子聚焦。
◆電子槍
電子槍是由鎢絲熱陰極、柵極和陰極構成的部件。它能發射並形成速度均勻的電子束,所以加速電壓的穩定度要求不低於萬分之一。
[編輯本段]【成像原理】
光學顯微鏡成像原理光學顯微鏡成像原理
使用無限遠光學系統的顯微鏡主要由物鏡、管鏡和目鏡組成。標本經物鏡和管鏡放大後,形成放大倒立的實象;實象經目鏡再次放大後,形成放大的虛象。
標本(AB)在物鏡(Lo)焦點上,通過物鏡(Lo)和管鏡(Le)在象方形成放大倒立的實象(A』B』);靠近人眼一方的目鏡(Le)對中間象(A』B』)再次放大,在明視距離(對人眼來說約為250mm)處形成一個虛象(A」B」)。
人眼通過顯微鏡所觀察到的象就是一個被放大了的虛象A」B」。
電子顯微鏡成像原理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現在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300萬倍,而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率約為2000倍,所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就能直接觀察到某些重金屬的原子和晶體中排列整齊的原子點陣。
[編輯本段]【修理維護】
■顯微鏡的維護
1、經常性的維護
(1)防潮如果室內潮濕,光學鏡片就容易生霉、生霧。鏡片一旦生霉,很難除去。顯微鏡內部的鏡片由於不便擦拭,潮濕對其危害性更大。機械零件受潮後,容易生銹。為了防潮,存放顯微鏡時,除了選擇乾燥的房間外,存放地點也應離牆、離地、遠離濕源。顯微鏡箱內應放置1~2袋硅膠作乾燥劑。並經常對硅膠進行烘烤。在其顏色變粉紅後,應及時烘烤,烘烤後再繼續使用。
(2)防塵光學元件表面落入灰塵,不僅影響光線通過,而且經光學系統放大後,會生成很大的污斑,影響觀察。灰塵、砂粒落入機械部分,還會增加磨損,引起運動受阻,危害同樣很大。因此,必須經常保持顯微鏡的清潔。
(3)防腐蝕 顯微鏡不能和具有腐蝕性的化學試劑放在一起。如硫酸、鹽酸、強鹼等。
(4)防熱 防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熱脹冷縮引起鏡片的開膠與脫落。
2、光學系統的擦拭
平時對顯微鏡的各光學部分的表面,用干凈的毛筆清掃或用擦鏡紙擦拭乾凈即行。在鏡片上有抹不掉的污物、油漬或手指印時,鏡片生霉、生霧以及長期停用後復用時,都需要先進行擦拭再使用。
(1)擦拭范圍 目鏡和聚光鏡允許拆開擦拭。物鏡因結構復雜,裝配時又要專門的儀器來校正才能恢復原有的精度,故嚴禁拆開擦拭。
拆卸目鏡和聚光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a、小心謹慎。
b、拆卸時,要標記各元件的相對位置(可在外殼上劃線作標記)、相對順序和鏡片的正反面,以防重裝時弄錯。
c、操作環境應保持清潔、乾燥。拆卸目鏡時,只要從兩端旋出上下兩塊透鏡即可。目鏡內的視場光欄不能移動。否則,會使視場界線模糊。聚光鏡旋開後嚴禁進一步分解其上透鏡。因其上透鏡是油浸的,出廠時經過良好的密封,再分解會破壞它的密封性能而損壞。
2.擦拭方法先用干凈的毛筆或吹風球除去鏡片表面的灰塵。然後用干凈的絨布從鏡片中心開始向邊緣作螺旋形單向運動。擦完一次把絨布換一個地方再擦,直至擦凈為止。如果鏡片上有油漬、污物或指印等擦不掉時,可用柳枝條裹上脫脂棉,蘸少量酒精和乙醚混合液(酒精80%,乙醚20%)擦拭。如果有較重的霉點或霉斑無法除去時,可用棉簽蘸水潤濕後粘上碳酸鈣粉(含量為99%以上)進行擦拭。擦拭後,應將粉末清除干凈。鏡片是否擦凈,可用鏡片上的反射光線進行觀察檢查。要注意的是,擦拭前一定要將灰塵除凈。否則,灰塵中的砂粒會將鏡面劃起溝紋。不準用毛巾、手帕、衣服等去擦拭鏡片。酒精乙醚混合液不可用的太多,以免液體進入鏡片的粘接部使鏡片脫膠。鏡片表面有一層紫藍色的透光膜,不要誤作污物將其擦去。
3、機械部分的擦拭
表面塗漆部分,可用布擦拭。但不能使用酒精、乙醚等有機溶劑擦,以免脫漆。沒有塗漆的部分若有銹,可用布蘸汽油擦去。擦凈後重新上好防護油脂即可。
■機械裝置故障的排除
1、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2、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3、物鏡轉換器故障的排除
物鏡轉換器的主要故障是定位裝置失靈。一般是定位彈簧片損壞(變形、斷裂、失去彈性、彈簧片的固定螺釘松動等)所致,更換新彈簧片時,暫不要把固定螺釘旋緊,應按本節「三(二)2」先作光軸校正。等合軸以後,再旋緊螺絲。若是內定位式的轉換器,則應旋下轉動盤中央的大頭螺釘,取下轉動盤,才能更換定位彈簧片,光軸校正的方法與前面相同。
4、聚光器升降機構故障的排除
這部分的主要故障也是自動下滑。排除方法如下:
(1)直筒顯微鏡聚光器的升降機構如圖10-3-2所示:1. 5.賽璐珞墊圈 2.大頭螺釘 3.偏心式齒桿套 4.齒桿 6.升降手輪 7.雙眼螺母
調整時,一隻手用雙眼螺母扳手插入手輪端面上的雙眼螺母內,另一隻手用螺絲刀插入另一端的大頭螺釘槽口內,用力旋緊即可制止下滑。
(2)斜筒顯微鏡聚光器的升降機構如圖10-3-3所示:
調整時,首先用螺絲刀把雙眼螺母中間的駐螺2退出1~2圈,軸承墊圈3是與駐螺2壓緊配合的,因此,也會跟著它一起退出,並脫離齒桿10的端面。然後,用雙眼螺母扳手把雙眼螺母1向調節座5旋進。同時,用另一隻手轉動手輪,進行試驗,直到升降機構松緊合適,又能停留在任意位置上時,才停止雙眼螺母的旋進。最後,再把駐螺旋入,使軸承墊圈接觸齒桿10就行了。
這樣調整之所以能夠排除故障,是因為調節座5的內孔是錐形的。錐形軸套4在軸向有槽口,如圖10-3-4所示。當雙眼螺母1向里旋進時,將錐形套向里頂,使錐形套在前進時,槽口變小,內孔收縮,將齒桿10夾得更緊,加大了齒輪轉動的摩擦阻力,從而制止自動下降。
生物顯微鏡常見故障的排除
一、 常見故障的排除
1.鏡筒的自行下滑:這是生物顯微鏡經常發生的故障之一。對於軸套式結構的顯微鏡解決的辦法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用雙手分別握住兩個粗調手輪,相對用力旋緊。看能否解決問題,若還不能解決問題,則要用專用的雙柱板手把一個粗調手輪旋下,加一片摩擦片,手輪擰緊後,如果轉動很費勁,則加的摩擦片太厚了,可調換一片薄的。以手輪轉動不費力,鏡筒上下移動輕松,而又不自行下滑為准。摩擦片可用廢照相底片和小於1毫米厚的軟塑料片用打孔器沖制。
第二步:檢查粗調手輪軸上的齒輪與鏡筒身上的齒條嚙合狀態。鏡筒的上下移動是由齒輪帶動齒條來完成的。齒輪與齒條的最佳嚙合狀態在理論上講是齒條的分度線與齒輪的分度圓相切。在這種狀態下,齒輪轉動輕松,並且對齒條的磨損最些�現在有一種錯誤的做法,就是在齒條後加墊片,使齒條緊緊地壓住齒輪來阻止鏡筒的下滑。這時齒條的分度線與齒輪的分度圓相交,齒輪和齒條的齒尖都緊緊地頂住對方的齒根。當齒輪轉動時,相互間會產生嚴重的磨削。由於齒條是銅質材料的,齒輪是鋼質材料的。所以相互間的磨削,會把齒條上的牙齒磨損壞,齒輪和齒條上會產生許多銅屑。最後齒條會嚴重磨損而無法使用。因此千萬不能用墊高齒條來阻止鏡筒下滑。解決鏡筒自行下滑的問題,只能用加大粗調手輪和偏心軸套間的摩擦力來實現。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齒條的分度線與齒輪的分度圓相離。這時轉動粗調手輪時,同樣會產生空轉打滑的現象,影響鏡筒的上下移動。如果這通過調整粗調手輪的偏心軸套,無法調整齒輪與齒條的嚙合距離。則只能在齒條後加墊適當的薄片來解決。加墊片調整好齒輪與齒條嚙合距離的標準是:轉動粗調手輪不費勁,但也不空轉。
調整好距離後,在齒輪與齒條間加一些中性潤滑脂。讓鏡筒上下移動幾下即可以了。最後還須把偏心軸套上的兩只壓緊螺絲旋緊。不然的話,轉動粗調手輪時,偏心軸套可能會跟著轉動,而把齒條卡死,使鏡簡無法上下移動。這時如果轉動粗調手輪力量過大的話,可能會損壞齒條和偏心軸套。在旋緊壓緊螺絲後,如果發現偏心軸套還是跟著轉的話。這是由於壓緊螺絲的螺絲孔螺紋沒有改好所造成的。因為廠家改螺紋是用機器改絲的,往往會有一到二牙螺紋沒改到位。這時即使壓緊螺絲也旋不到位,偏心軸套也就壓不緊了。發現這種故障,只要用M3的絲攻把螺絲孔的螺紋攻穿就能解決問題。我用此方法徹底解決了我校30台生物顯微鏡偏心軸套跟轉的問題。
把以上這些步驟都一一做好後,鏡筒自行下滑問題基本上是徹底解決了。
2.遮光器定位失靈:這可能是遮光器固定螺絲太松,定位彈珠逃出定位孔造成。只要把彈珠放回定位孔內,旋緊固定螺絲就行了。如果旋緊後,遮光器轉動困難,則需在遮光板與載物台間加一個墊圈。墊圈的厚薄以螺絲旋緊後,遮光器轉動輕松,定位彈珠不外逃,遮光器定位正確為佳。
3、物鏡轉換器轉動困難或定位失靈:轉換器轉動困難可能是固定螺絲太緊。使轉動困難,並會損壞零件。太松,裡面的軸承彈珠就會脫離軌道,擠在一起,同樣使轉動困難;另外彈珠很可能跑到外面來,彈珠的直徑僅有一毫米,很容易遺失。固定螺絲的松緊程度以轉換器在轉動時輕松自如,垂直方向沒有松動的間隙為准。調整好固定螺絲後,應隨即把鎖定螺絲鎖緊。不然的話,轉換器轉動後,又會發生問題。
轉換器定位失靈有時可能是定位簧片斷裂或彈性變形而造成。一般只要更換簧片就行了。
4.目鏡、物鏡的鏡片被污染或霉變:大部分顯微鏡使用一段時間後都會產生鏡片的外面被沾污或發生霉變。尤其是高倍物鏡40X ,在做《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時,極容易被糖液污染。如鏡頭被污染不及時清洗干凈就會發生霉變。處理的辦法是先用干凈柔軟的綢布蘸溫水清洗掉糖液等污染物,後用干綢布擦乾,再用長纖維脫脂棉蘸些鏡頭清洗液清洗,最後用吹風球吹乾。要注意的是清洗液千萬不能滲入到物鏡鏡片內部。因為為了達到所需要的放大倍數,高倍物鏡的鏡片,需要緊緊地膠接在一起。膠是透明的,且非常暴�一旦這層膠被酒精、乙醚等溶劑溶解後,光線通過這兩片鏡片時,光路就會發生變化。觀察效果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在清洗時不要讓酒精、乙醚等溶劑滲入到物鏡鏡片的內部。�
5.鏡架、鏡臀傾斜時固定不住:這是鏡架和底座的連接螺絲松動所致。可用專用的雙頭板手或用尖咀鉗卡住雙眼螺母的兩個孔眼用力旋緊即可。如旋緊後不解決問題,則需在螺母里加墊適當的墊片來解決。
��
若是目鏡、物鏡鏡頭內部的鏡片被污染或霉變,就必須拆開清洗。目鏡可直接擰開拆下後進行清洗。但物鏡的結構較復雜,鏡片的疊放,各鏡片間的距離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精度也很高。生產廠家在裝配時是經過精確校正而定位的。所以拆開清洗干凈後,必須嚴格按原樣裝配好。
生物顯微鏡的鏡片都是用精密加工過的光學玻璃片製成的,為了增加透光率,都需在光學玻璃片的兩面塗上一層很薄的透光膜。這樣透光率就可以達到97%— 98%。這一層透光膜表面很平整光滑,且很暴�一旦透光膜表面被擦傷留有痕跡,它的透光率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觀察時會變得模糊不清。所以在擦拭鏡片時,一定要用干凈柔軟的綢布或干凈毛筆輕輕擦拭,若用擦鏡紙擦拭則更要輕輕擦拭,以免損傷透光膜。
[編輯本段]【使用方法】
■低倍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放置:顯微鏡平時存放在櫃或箱中,用時從櫃中取出,右手緊握鏡臂,左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實驗台上,鏡座後端距桌邊1-2寸為宜,便於坐著操作。
(2)對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動旋轉器(切忌手持物鏡移動),使低倍鏡對准鏡台的通光孔(當轉動聽到碰叩聲時,說明物鏡光軸已對准鏡筒中心)。打開光圈,上升集光器,並將反光鏡轉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右眼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方向,直到視野內的光線均勻明亮為止。
(3)放置玻片標本:取一玻片標本放在鏡台上,一定使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彈簧夾夾住,然後旋轉推片器螺旋,將所要觀察的部位調到通光孔的正中。
(4)調節焦距:以左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地上升至物鏡距標本片約5毫米處,應注意在上升鏡台時,切勿在目鏡上觀察。一定要從右側看著鏡台上升,以免上升過多,造成鏡頭或標本片的損壞。然後,兩眼同時睜開,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左手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下降,直到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象為止。
如果物象不在視野中心,可調節推片器將其調到中心(注意移動玻片的方向與視野物象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視野內的亮度不合適,可通過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開閉光圈的大小來調節,如果在調節焦距時,鏡台下降已超過工作距離(>5.40mm)而未見到物象,說明此次操作失敗,則應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鏡台。
■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選好目標: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把需進一步觀察的部位調到中心,同時把物象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
(2)轉動轉換器,調換上高倍鏡頭,轉換高倍鏡時轉動速度要慢,並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頭碰撞玻片),如高倍鏡頭碰到玻片,說明低倍鏡的焦距沒有調好,應重新操作。
(3)調節焦距:轉換好高倍鏡後,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此時一般能見到一個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將細調節器的螺旋逆時針移動約0.5-1圈,即可獲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調節器!)
如果視野的亮度不合適,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調節,如果需要更換玻片標本時,必須順時針(切勿轉錯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標本。
想讓像變大就要使物鏡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像變小則反之……
❾ 中考生物實驗用4倍顯微鏡還是10倍的
目鏡和物鏡
目鏡*物鏡=倍數
顯微鏡上有兩種鏡片,一種是目鏡,就是靠近眼睛的鏡片,一種是物鏡,就是對著所觀察物體的鏡片,兩種鏡片是都標有乘以多少的數字,比如目鏡所標的是*10。而物鏡上所標的是*20。那麼這個顯微鏡的實際放大倍數就是10*20=200倍了。一般來說目鏡是不更換的,要進行不同倍數的顯微操作,只改變物鏡就可以了,一般的顯微鏡一般有三到5個物鏡,現在比較流行的物鏡配製是4倍,10倍,40倍,和100倍,另一個物鏡位空著。使用時只需要轉動一下就行,非常方便的。
學生顯微鏡目鏡10倍和16倍, 物鏡配製是4倍,10倍,40倍,
❿ 有沒有什麼境片或什麼眼境可以擋住強光或減弱強光,使強光不那麼耀眼。而且還能看得很清晰前面
駕駛員用的偏光鏡,就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眼鏡店都有賣的!
當然,最好的擋強光的眼鏡是電焊眼鏡,或者電焊帽上的鏡片,可以直接看日食的!不過不在強光的環境下,滿足不了您看前面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