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生物進行分類的辦法有好多,你知道的有哪些
林奈的生物分類方法和分類原則,對生物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奠定了科學生物分類學的基礎。現在對生物分類有了統一的規定,即用7個等級將生物逐級分類。這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一個「界」含有多個門,一個「門」含有多個綱,以此類推,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每種生物在分類系統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❷ 在生物學中,生物的分類方法是什麼
生物分類法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生物學用來對生物的物種歸類的辦法。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的系統,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分子系統學應用了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生物分類法屬於分類學以及生物系統學。
最流行的分類是五界系統。首先根據核膜結構有無,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原核生物為一界。真核生物根據細胞多少進一步劃分,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某些生物歸入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餘下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又根據它們的營養類型分為植物界(Kingdom Plantae),光合自養;真菌界(Kingdom Fungi),腐生異養;動物界(Kingdom Animalia),異養。
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❸ 生物可以怎樣分類,有多少中分類方式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國生物特有性程度較高,特有種超過一萬種,如銀杏、水杉、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等。
一、人為分類法
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生物體的簡單特徵,將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就是人為分類法。該法不能如實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如糧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於方便實用,至今在生產栽培和經濟利用上仍有重要價值。
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分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類法
用科學的方法從形態、生理、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來確定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系統地位。這種分類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間親緣關系以及種族發生的歷史,基本上反映了動物界的自然類緣關系,所以稱之謂自然分類法。
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提出一種分類系統,能夠准確的解析而又客觀地反映生物之間親緣關系和進化次序。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生物分類學綜合運用了形態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胚胎學、遺傳學、生態學、孢粉學、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生物化學、免疫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也用於分類學的研究。更准確地反映生物間的進化關系和親緣關系。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是現代分類的基本格局
分類的7個等級自上而下依次為: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根據生物在分類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關系的親疏遠近
月季與玫瑰為同屬
月季與玫瑰,蘋果,梨為同科
月季與虎耳草為同目
由此可見,
月季與玫瑰的關系要比月季與虎耳草的關系
更親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級是
種
等級越高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較低等的等級包含的種類就較少,但彼此的機構特徵卻越相似
貓 月季
界——動物界 植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被子植物門
綱——哺乳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食肉目 薔薇目
科——貓科 薔薇科
屬——貓屬 薔薇屬
種——貓 月季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准。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日、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系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系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種和屬的學名後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標明來源,便於查找文獻。變種學名亦採取三名制,分類名稱要求穩定,一個屬或種(包括種下單元)只能有一個學名。一個學名只能用於一個對象(或種),如果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者,便是「異物同名」,必須於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對象,而其他的同名對象則另取新名。這叫做「優先律」,動物和植物分類學界各自製訂了《命名法規》,所以在動物界和植物界間不存在異物同名問題。「優先律」是穩定學名的重要措施。優先律的起始日期,動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細菌則起始於1980年1月1日。
鑒定學名是取得物種有關資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類,只要鑒定出其分類隸屬,亦可預見其一定特徵。分類系統是檢索系統,也是信息存取系統。許多分類著作,如基於區系調查的動植物志,記述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動植物種類情況,作為基本資料,都是為鑒定、查考服務的。
物種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
物種概念反映時代思潮。在林奈時代,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同種個體符合於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淵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古老的概念,應用到整個分類系統,概念假定所有階元系統中的各級物類單元,都各自符合於一個模式。
物種的變與不變曾經是進化論和特創論的斗爭焦點,是勢不兩立的觀點。但是,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系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決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分類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區分物種和歸合物種,前者是種級和種下分類,後者是種上分類。種群概念提高了種級分類水平,改進了種下分類,其要點是以亞種代替變種。亞種一般是指地理亞種,是種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區別特徵和分布范圍。亞種分類反映物種分化突出了物種的空間概念。
變種這一術語過去用得很雜,有的指個體變異,有的指群體類型,意義很不明確,在動物分類中已廢除不用。在植物分類中,一般用以區分居群內部的不連續變體。生態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態特徵的種內類型,常用於植物分類。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單元稱為品種。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系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系,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盡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系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徵對比是分類的基本方法。所謂對比是異同的對比:「異」是區分種類的根據,「同」是合並種類的根據。分析分類特徵,首先要考慮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徵。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鳥類的翼和獸類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徵」。恆溫在鳥獸是各別起源,並非來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徵」。系統分類採用同源特徵,不取非同源性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著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系統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最初的問題產生於中間類型,如眼蟲綜合了動植物兩界的雙重特徵,既有葉綠體而營光合作用,又能行動而攝取食物。植物學者把它們列為藻類,稱為裸藻;動物學者把它們列為原生動物,稱為眼蟲。中間類型是進化的證據,卻成為分類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系統解決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採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只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苗、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著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系統,最後產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態系統的三個環節。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應自己,又供應異養生物。菌類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動物亦是異養生物,它們是消費者,是地球上最後出現的一類生物。
即使沒有動物,植物和菌類仍可以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具備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能夠完成循環過程中合成與分解的統—。但是,如果沒有動物,生物界不可能這樣豐富多彩,更不可能產生人類。植物、菌類和動物代表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或三大方向。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系統。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❹ 生物種類分類方法
人為分類法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草本生物、木本生物;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分類學家根據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類群進行分類。達爾文進化論的確立,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現存生物種類和類群的多樣性是古代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進化來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親緣關系。分類學應該反映這種親緣關系,反映生物進化的脈絡。
植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是以植物的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方法,但主要以花、果實和種子作為主要依據。
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依據的特徵是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胚胎發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以及生態上的相互作用。
生物的一般分類層次: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生物的具體分類層次:總界(Superkingdom)、界(Kingdom)、門(Phylum)、亞門(Subphylum)、總綱(Superclass)、綱(Class)、亞綱(Subclass)、總目(Superorder)、目(Order)、亞目(Suborder)、總科(Superfamily(-oidae))、科(Family(-idae))、亞科(Subfamily(-inae))、屬(Genus)、亞屬(Subgenus)、種(Species)、亞種(Subspecies).生物是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組成,也就是動物、植物、微生物,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植物有藻類植物、苔癬、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草本植物屬於種子植物)、微生植物;動物有哺乳動物、兩棲動物、海洋動物、微生動物;微生物有真菌、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放線菌、病毒。生物的基本物質和主要結構(病毒除外)生物細胞里的基本物質是:水、營養物質、線粒體、核酸,植物還有葉綠素。生物細胞的主要結構是: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植物還有細胞壁、葉綠體 、液泡(胚泡)。
❺ 生物分類方法有哪幾種主要依據是什麼
一、生物分類單位
1.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2.最基本單位——科
二、生物分類依據
生物在形態結構上特徵
❻ 生物的歸類方法,按用途分有哪幾種
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和寵物等。
按照形態結構特徵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按生活環境劃分為:水生生物、陸生生物等。
歸類指根據不同的特徵(性質、特點、用途和關系等)將多種物體逐一放到所屬類型中的過程。生物歸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活環境和方式等對生物分類的方法。
(6)生物中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分類方法
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生物進行過分類。從歷史發展上看,在分類方法上有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兩種,這兩種方法也代表了分類工作發展的兩個階段。
1、人為分類法
主要是憑借對生物的某些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的認識將生物進行分類,而不考慮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和演化發展的本質聯系,因此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大都屬於人為分類體系。
2、自然分類法
植物的自然分類法以植物的形態結構作為分類依據,以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作為分類標準的分類方法。從生物進化的理論得知,種類繁多的植物,實際上是大致同源的。物種之間相似程度的差別,能夠顯示出它們之間親緣關繫上的遠近。判斷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根據植物之間相同點的多少。
動物的自然分類方法更加復雜,主要是根據同源性進行分類。分類學家必須考慮多種多樣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結構、功能、生物化學、行為、營養、胚胎發育、遺傳、細胞和分子組成、進化歷史及生態上的相互作用。特徵越穩定,在確定分類時就越有價值。
❼ 生物的分類方法
生物分類也稱生物分類學。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界有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18世紀瑞典植物學家林奈(1707—1778)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將生物劃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
1969年,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將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五界。
❽ 生物的歸類方法有多少種都 有那幾種
生物的歸類方法有2種。
1、人為分類法,就是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經濟用途的認識等將生物進行分類,不去考慮生物的親緣關系和演化發展中的聯系,根據這種關系所建立的分類體系就屬於人為分類體系。
2、自然分類法,最早可以追溯到達爾文時期。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確立了進化論。從那時起,人們開始認識到,現存的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從古代生物中經過了幾十億年進化而逐漸形成的。各個生物物種之間還存在著不同程度關系。
公認根據生物從屬關系可以分為七個階梯的生物分類系統,分別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種」就是物種的意思,這是生物分類系統的基本單位。血緣關系比較接近的種,歸在一起稱為屬;血緣關系比較近的屬,歸在一起稱為科。以此類推,科類屬於目,目類屬於綱,綱類屬於門,門類屬於界。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進展,生物分類的層次不斷增加,在七個級別上下又增添了不少單元,比如總綱、亞綱、次綱、總目、亞目等等。
(8)生物中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生物分類的意義
所謂生物分類,就是一種研究生物的方法。人們根據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為多個「種」和多個「屬」等不同等級;並且對每一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進行了科學的描述,目的是為了理清不同類群的進化關系。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就是科學界的分類依據。
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叫做「種」,分類等級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就少;而分類等級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就多。生物分類的意義十分重要,它能夠幫助人類了解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❾ 生物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生活環境,將生物劃分為
按照生活環境,可以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1、陸生生物,泛指在陸地上生活的生物。陸地氣候相對乾燥,與此相適應,陸生動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陸地上的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於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
2、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類水體中的生物的總稱。水生生物種類繁多,有各種微生物、藻類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種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其生活方式也多種多樣,有漂浮、浮游、游泳、固著和穴居等。有的適於淡水中生活,有的則適於海水中生活。
(9)生物中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陸生生物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1、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如爬行動物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有外骨骼;
2、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多種運動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躍、奔跑等,以便覓食和躲避敵害;
3、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蚯蚓例外,靠體壁呼吸);
4、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對多變的環境做出及時的反應。
水生生物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1、不同功能的水生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構成特定的生物群落,不同生物群落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進行著相互作用、協調,維持特定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過程,對水環境保護起著重要作用。
2、水生生物有的適於淡水中生活,有的則適於海水中生活。
❿ 目前為止的生物分類方法有哪幾種
目前為止的生物分類方法等級包括域(總界)、界、門、綱、目、科、屬、種;在每一級里,都可插入一個亞級。
說明:
分類等級包括域(總界)、界、門、綱、目、科、屬、種。在每一級里,都可插入一個亞級。
種是最小的生物單位。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點也越多。
域是生物分類法中最高的類別。作為比界高的分類系統,稱作「域」(Domain)或者「總界」(Superkingdom)。這三域分別命名為細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詳細分類:
域、界、門、亞門、總綱、綱、亞綱、總目、目、亞目、總科、科、亞科、總屬、屬、亞屬、總種、種、亞種。
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