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hiv的微生物學檢測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lSA)和免疫熒光試驗(lFA)ELISA用去污劑裂解HIV或感染細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細胞塗片作抗原進行抗體檢測 如果發現陽性標本應重復一次 為防止假陽性 可做Western blot(WB 蛋白印跡法)進一步確證
WB法是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將HIV蛋白進行分離 再經傳移電泳將不同蛋白條帶轉移於硝酸纖維膜上 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後 用抗人球蛋白酶標抗體染色 就能測出針對不同結構蛋白抗體 如抗gp120、gp41、p24抗體 特異性較高
用ELISA檢測p24抗原 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現抗體時 血中就有該抗原存在 由於p24量太少 陽性率通常較低 現有用解離免疫復合物法或濃縮p24抗原 來提高敏感性
用PCR法檢測HIV基因 具有快速 高效 敏感和特異等優點醫學教育網搜集l整理 目前該法已被應用於HIV感染早期診斷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常用方法為共培養法 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離單個核細胞 加PHA刺激並培養後 加人單個核細胞診斷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Ⅱ 疑似肺結核病人,應如何進行微生物學檢驗
標本標本的選擇根據感染部位。可取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腦脊液或胸、腹水。其他肺外感染可取血或相應部位分泌液或組織細胞。直接塗片鏡檢標本直接塗片或集菌後塗片,用抗酸染色。若找到抗酸陽性菌即可初步診斷。抗酸染色一般用ziehl-neelsen法。為加強染色,可用ik(intensified kinyoun)法染色。將石炭酸復紅染色過夜,用0.5% 鹽酸乙醇脫色30s,則包括大多結核分枝桿菌l型也可著色。為提高鏡檢敏感性,也可用金胺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結核分枝桿菌呈顯金黃色熒光。濃縮集菌先集菌後檢查,可提高檢出率。培養與動物試驗也必須經集菌過程以除去雜菌。腦脊液和胸、腹水無雜菌,可直接離心沉澱集菌。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等污染標本需經4% naoh(痰和鹼的比例為1:4,尿、支氣管灌洗液和鹼的比例為1:1)處理15min,時間過長易使結核分枝桿菌l型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死亡。尿標本先加5% 鞣酸、5% 乙酸各0.5ml於錐形量筒內靜置,取沉澱物處理。處理後的材料再離心沉澱。取沉澱物作塗片染色鏡檢。若需進一步作培養或動物接種,應先用酸中和後再離心沉澱。分離培養將經中和集菌材料接種於固體培養基,器皿口加橡皮塞於37℃培養,每周觀察1次。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緩慢,一般需2~4周長成肉眼可見的落菌。液體培養可將集菌材料滴加於含血清的培養液,則可於1~2周在管底見有顆粒生長。取沉澱物作塗片,能快速獲得結果,並可進一步作生化、葯敏等測定和區分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國內學者已證明結核分枝桿菌l型可存在於血細胞內或粘附於細胞表面。這種患者往往血沉加快,用低滲鹽水溶血後立即接種高滲結核分枝桿菌l型培養基能提高培養陽性率。動物試驗將集菌後的材料注射於豚鼠腹股溝皮下,3~4周後若局部淋巴結腫大,結核菌素試驗陽轉,即可進行解剖。觀察肺、肝、淋巴結等器官有無結核病變,並作形態、培養等檢查。若6~8周仍不見發病,也應進行解剖檢查。快速診斷一般塗片檢查菌數需5x103~4/ml,培養需1x102/ml,標本中菌數少於此數時不易獲得陽性結果,且培養需時較長。目前已將多聚酶鏈反應(pcr)擴增技術應用於結核分枝桿菌dna鑒定,每ml中只需含幾個細菌即可獲得陽性,且1?2d得出結果。操作中需注意實驗器材的污染問題,以免出現假陽性。又細菌l型由於缺壁並有代償性細胞膜增厚,而一般常用的溶菌酶不能使細胞膜破裂釋出dna,以致造成pcr假陰性。用組織磨碎器充分研磨使細胞破裂後,則可出現陽性。目前有條件的單位使用bactec法,以含14c棕櫚酸作碳源底物的7h12培養基,測量在細菌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14c量推算出標本中是否有抗酸桿菌,5~7d就可出報告。
Ⅲ 如何針對一名細菌感染患者進行病原生物學的診斷
摘要: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R檢測,檢測時間縮短到10 h,最低檢測限可達10cfu·g~,有研究者利用IMBS結合實時熒光定量PCR(IMBS—RT—PCR)成功檢測出了水中的輪狀病毒和草莓的諾如病毒,檢測時間大大縮短;Leon—Velarde等利用IMB8結合酶聯檢測,大大提高了沙門菌的檢測效率。3 基因檢測隨著科技水平發展,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日新月異,對病原微生物的鑒定已不再局限於對普通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的一般檢驗上,而是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核酸水平。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即基因片段都是特異的,有別於其他種或屬,檢測其特有的基因片段序列可用來鑒別病原微生物。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檢測技術逐漸代替其它檢測技術,成為臨床檢驗科和基礎實驗室對病原體的主流檢測技術。3.1 核酸雜交技術具有一定互補序列的核苷酸單鏈在液相或固相中按鹼基互補配對原則締成異質雙鏈的過程叫核酸雜交,其雜交雙方是所使用探針和要檢測的核酸。在病原微生物檢測中核酸分子雜交主要包括膜上印跡雜交和核酸原位雜交兩種。膜上印跡雜交是指將核酸從微生物細胞中分離出來,純化後在體外結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上,與存在於液相中標記的核酸探針進行雜交。核酸原位雜交是指標記的核酸探針直接與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的核酸進行雜交。探針還可以用熒游標記,在熒光顯微鏡或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下即可鑒別病原體還可顯示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核酸分子雜交檢測技術與其它方法相比顯著地優點是簡便、敏感、快速、特異。Wong 等用熒游標記2個不同的寡核苷酸探針從血液標本中檢測出假單胞菌屬和不動桿菌屬的細菌,最低檢測限為10 cfu·mL~,特異度為100% ,檢測時間不到2 h。寡核苷酸探針是針對病原體特異基因序列設計的,可以將待檢測的病原體定位在不同的分類等級,如科、屬、種、亞種「 。(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3.2 基因晶元技術基因晶元(DNA chip)又稱為DNA微陣列(DNA microarray)或DNA晶元,是生物晶元的一種 j,是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發展延伸而來的。通過微加工技術,將數以萬計甚至百萬計的基因探針即DNA片段有規律地排列成二維DNA探針陣列,固定到矽片、玻片等固態支持物上,與標記的樣品分子進行核酸雜交,用於基因檢測工作。其測序原理與核酸雜交一樣,但解決了傳統核酸雜交技術操作繁雜、檢測效率低、自動化程度不高的缺點。基因晶元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診斷上的應用,大大縮短了確診所需要的時間,而且能檢測出病原體是否耐葯、對那些抗生素耐葯、對那些抗生素敏感。Naas 等設計的基因晶元可以檢測出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屬、鮑氏菌屬中各型B一內醯胺酶類耐葯基因。蔡挺等設計的基因晶元檢測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對l7種抗菌葯物的耐葯率。Batchelor 等開發的基因晶元可以檢測出編碼耐超廣譜8.內醯胺酶、磺胺類、四環素類、氨基糖甙類等47個耐葯基因的大腸埃希菌和沙門氏菌。基因晶元技術同樣還有些問題有待解決,如提高晶元的特異性和檢測信號的敏感性,降低晶元的製作成本等,而且多數晶元都需要昂貴的檢測儀器,這些問題使得基因晶元到目前主要局限於實驗室研究而未能廣泛應用於臨床病原微生物的檢測與鑒定。(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3.3 PCR技術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在體外是用已知寡核苷酸引物引導未知片段中微量待測基因片段並進行擴增的技術。由於PCR可以對待測基因進行擴增,特別適用於病原體感染早期的診斷,但是如果引物特異性不強,可能會造成假陽性的出現。PCR技術在近20年裡發展迅速,從基因擴增到基因的克隆和改造以及遺傳分析,可靠性逐步提高。Jbara 用PCR和傳統法直接檢測75例樣本中的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與傳統方法相比,PCR檢測的特異度和靈敏度分別為87.3% 和100% 。1988年Chamberian等提出了多重PCR的概念,同一PCR反應體系裡加上二對以上引物,可同時擴增出多個核酸片段,適合大量樣本的分析與鑒定。多重PCR具有:(1)高效性,在同一反應體系內可同時檢出多種病原微生物,或對同一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型別進行分型;(2)系統性,多重PCR很適宜於成組病原體的檢測,如幾種肝炎病毒同時感染;淋球菌、梅毒螺旋體、艾滋病病毒等多重性病病原體的感染;需特殊培養的無芽胞厭氧菌感染;破傷風桿菌,炭疽桿菌,產氣莢膜桿菌,鼠疫耶爾森菌等戰傷感染細菌感染;(3)經濟簡便性,多種病原體在同一反應管內同時被檢出,節省試劑、節約費用、節省時間,為臨床提供更快更多更准確的診斷信息。Reyes等 用多重PCR從90例發熱但培養陰性的兒童細菌性腦膜炎腦脊液樣本中檢測出了腦膜炎奈瑟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特異度100% ,敏感度89%。實時熒光定量PCR,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熒光信號積累實時監測整個PCR進程。具有高度靈敏、高度特異、有效解決PCR污染問題、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實時熒光定量PCR對性病病原體早期確診、窗口期篩查、療效檢測、基因變異分析和預後評估等具有重要價值,為流行病學調查提供幫助 J。王娉等 建立了多重實時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同一體系能同時快速檢測出耐甲氧西林和產腸毒素A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熒光基團標記的特異性引物可准確反映病原體感染和葯物療效,特別適用於不可人工培養和難以培養的病原體如病毒、衣原體等感染的診斷。基因晶元技術與多重PCR結合可以通過PCR對目的基因進行放大,通過基因晶元的熒光探針增加檢測的靈敏性和特異性,使得兩種檢測技術的優勢互補,已廣泛應用於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將病原體特異性基因作為靶基因設計出引物與探針,進行多重PCR擴增,制備出寡核苷酸晶元,再對待測樣本靶基因進行多重PCR擴增,將擴增產物與病原菌多重PCR基因晶元檢測體系雜交,可根據雜交信號直觀地判讀樣品中所含病原體的種類、型別、毒力、侵襲力,從而對病原體進行檢測和鑒定。(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進展)3.4 其它基因檢測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新的基因檢測手段不斷出現。Notomi等於2000年開發出一種新的環介導恆溫核酸擴增法(1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DNA,簡稱LAMP),針對靶基因序列上6或8個特異區域設計出4或6條引物,在具有鏈置換活性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環狀結構和鏈置換對目標DNA大量擴增。短短幾年LAMP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診斷、食品檢驗、環境監測、生物安全等各方面心 ]。李蒙等 運用LAMP法60 min檢測了16例開放性傷口深部傷口感染分泌物中的破傷風芽孢梭菌,其中陽性為4例,最低檢測限為4 x 10 。有研究報道l2 用LAMP技術快速檢測了200例肺結核患者的痰標本,結核分枝桿菌的陽性檢出率遠遠高於培養法和染色法。多位點可變數目串聯重復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n—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是一種根據病原體基因組中可變數目串聯重復序列的特徵來對病原體基因分型的一種技術,廣泛應用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炭疽芽胞桿菌等的基因分型與鑒定 ⋯。4 小結與展望對病原體進行快速准確的檢測和鑒定是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首要問題。隨著生物學研究由宏觀領域向微觀領域的發展,病原體檢測方法也從組織形態學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病原微生物高通量檢測技術樣本需要量少、快速省時、無污染、診斷結果精確、自動化程度高,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進展和深入,這些高通量診斷技術和方法必將在病原微生物的診斷分析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多種檢測技術的聯合和綜合更是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Ⅳ 細菌性,病原性傳染病的微生物學診斷原則
傳染病的發病機制
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主要包括:病原體侵入人體──定位和寄居──通過各種致病因子或機體反應造成機體損傷──病原體從體內清除、排出、攜帶、潛伏或者導致患者死亡等。發病機制中的階段性與臨床表現的階段性大多數是互相吻合的,但有時並不一致。例如,在傷寒第一次菌血症時還未出現症狀,第四周體溫下降時腸壁潰瘍尚未完全癒合。
傳染病流行過程,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這三環節同時存在並相互聯系時,才能形成流行過程。如果缺乏某一環節或阻斷三者的相互聯系,流行過程就會被中斷。
二、傳染病的特徵
(一)基本特徵
1、有病原體: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它特異的病原體。比如水痘的病原體是水痘病毒,猩紅熱的病原體是溶血性鏈球菌。
2、有傳染性:傳染病的病原體可以從一個人經過一定的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每種傳染病都有比較固定的傳染期,排出病原體,污染環境,傳染他人。
3、有免疫性:大多數患者在痊癒後,都可產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
4、可以預防: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增強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5、有流行病學特徵:傳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流行過程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並表現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徵。
(二)流行特徵
1、強度特徵傳染病流行過程中可呈散發、暴發、流行及大流行。
2、地區特徵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只限於一定地區和范圍內發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於一定地區內發生,此等傳染病因有其地區特徵,均稱地方性傳染病。
3、季節特徵是指傳染病的發病率隨季節的變化而升降,不同的傳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節性。季節性的發病率升高。與溫度、濕度、傳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動有關。
4、職業特徵某些傳染病與所從事職業有關,如炭疽、布魯氏菌病等。
5、年齡特徵如某些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兒童發生率高。
三、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
是指非針對病原而對機體具有支持與保獲的治療。
1、隔離
根據傳染病傳染性的強弱,傳播途徑的不同和傳染期的長短,收住相應隔離病室。隔離分為嚴密隔離、呼吸道隔離,消化道隔離,接觸與昆蟲隔離等。隔離的同時要好消毒工作。
2、護理
病室保持安靜清潔,空氣流通新鮮,使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狀態。良好的基礎與臨床護理,可謂治療的基礎。對休克、出血、昏迷、抽風、窒息、呼吸衰竭、循環障礙等專項特殊護理,對降低病死率,防止各種並發症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3、飲食
保證一定熱量的供應,根據不同的病情給予流質、半流質軟食等,並補充各種維生素。對進食困難的病人需餵食,鼻飼或靜脈補給必要的營養品。
(二)病原與免疫治療
抗生素療法,病原療法中抗生素的應用最為廣泛。選用抗生素的原則是:
1、嚴格掌握適應症。先用針對性強的抗生素。
2、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無效不宜選用。
3、用抗生素前需要作病原培養,並按葯敏試驗選葯。
4、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未明熱患者,不宜繼續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的使用發生菌失調或嚴重副作用者,應停用或改用其它合適的抗生素。
5、對疑似細菌感染又無培養結果的危急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傳染病患者可試用抗生素。
6、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必須目的性明確。
免疫療法:
1、抗毒素(sntitoxin)用於治療白喉、破傷風、肉毒桿菌中毒等外毒素引起的疾病。
2、免疫調節劑(immunomolator),用於臨床的有左旋咪唑,胎盤肽,白細胞介素-α等。
(三)抗病毒療法
1、金鋼烷胺、金鋼烷乙胺可改變膜表面電荷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用於甲型流感的預防。
2、碘苷(皰疹凈)、阿糖腺苷、病毒唑等用於皰疹性腦炎、乙腦炎、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治療,此類葯可阻止病毒基因的復制。
3、干擾素、驟肌胞等葯用於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的治療,此類葯物通過抑制病毒基因起作用。
(四)化學療法
常用磺胺葯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氯化喹啉、伯氨喹啉治療瘧疾,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和肺吸蟲病,滅滴靈治療阿米巴病,海群生治療絲蟲病。喹諾酮類葯物如吡哌酸、甲氟哌酸、丙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等對沙門氏菌,各種革氏陰性菌、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
Ⅳ 如何通過微生物學檢測方法確定致病微生物
這在不同樣本中的確定方法是不同的,在實際工作中各種情況還是很復雜的,也需要比較多的經驗來進行判斷,並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
簡單說一下:
首先假設在樣本中檢測到明確為致病微生物的細菌,那麼就可以說明這些細菌,很可能是導致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在無菌體液中,比如血液,骨髓,腦脊液等檢測出來細菌那麼也可以明確這些細菌是導致疾病的微生物。
在含有正常菌群的體表或者體腔管道內,賤廚拉菲正常菌群,並且數量比較多的細菌,那麼這種細菌可能也是致病微生物。
Ⅵ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Ⅶ 簡述細菌性疾病微生物學檢查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能夠在得病生物體內提取出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夠引發其他目美麗病。目美麗病後症狀與感染源生物症狀相同。在目標體內仍能夠提取出相同病原微生物。
標本的採集非常重要。細菌感染通常是通過培養的方法檢測的,而病毒通常是通過抗原或者核酸來檢測的。細菌培養和鑒定,以及葯敏試驗,是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前提,好的標本決定一切,這是檢驗領域的一句俗話。
不恰當的標本、不恰當的採集時間、不規范的採集方法,可能造成假陰性,假陽性,雜菌污染等,延誤診斷,危及生命。對於嚴重感染,需要確定病原菌的,標本應該選擇細菌可能定植的部位,如深部痰液,胸水,血液等,標本提取的時間應該在抗菌葯物使用前,最好在發生寒戰的時候。
(7)染性疾病如何用微生物學檢查擴展閱讀:
菌落總數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如需氧情況、營養條件、p H、培養溫度和時間等)每克(每毫升)樣品生長出來的細菌菌落數量。國內外普遍採用此需氧平板計數法(APC)。國外用於食品、化妝品中微生物計數的螺旋平板計數法(SPC)也需(48±3)h。
這2種方法均為傳統的培養方法,操作繁瑣,費時費力。近年來,國內外技術人員研究開發了快速測試片技術、生物電化學技術、微菌落技術、發射測量法、微熱量技術、ATP 生物發光技術、色譜法等快速檢測方法,縮短了檢測時間,簡化了檢測程序。
Ⅷ 試問:最有可能感染何種細菌 應取何種標本怎樣進行微生物學檢查 寫出檢驗程序和鑒定依據
金黃色葡萄球菌
具體依據要看你們執行什麼標准了,上面都有鑒定程序和鑒定依據。
Ⅸ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任務有哪些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任務包括:
1 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特徵;
2提供快速、准確的病原學診斷;
3指導合理應用抗菌葯物;
4對醫院感染進行監控。
臨床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包括細菌學、病毒學、真菌學等。是臨床醫學的基礎之一,指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
Ⅹ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檢查基本程序是怎麼樣的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