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的珍惜生物分別生活在哪裡世界珍稀動植物分布在什麼地方
1)大熊貓:亦稱貓熊。哺乳動物。體肥胖,形似熊,長約1.5米,肩高約66厘米。眼周、耳、前後肢和肩部黑色,其餘均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時也吃小動物。善於爬樹,性孤獨,不群棲。僅產於我國四川、陝西、甘肅的少數地方,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2)朱䴉:鳥類。雄鳥體長近80厘米,雌鳥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紅色,頸部有若干延長而下垂的柳葉形羽毛,額、眼周、頭頂、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脛為紅色。生活於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棲於高大喬木上,以蟹、蛙、小魚、田螺、甲蟲等為食。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3)金絲猴:亦稱仰鼻猴。哺乳動物。體長約70厘米,尾長與體長相等或更長些。背部有發亮的長毛,臉兩側、胸及後腿毛赤色。生活於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棲,以野果、嫩芽、竹筍為食。分布於四川、甘肅和陝西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4)白頭葉猴:哺乳動物。體長約50厘米,頭小,尾較體長,四肢細長。頭白,有毛冠,體背的毛較腹面長而密。生活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中,群棲樹上,很少下地,以野果、葉、花等為食。產於我國雲南、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國一類保護動物。(此外還有黑葉猴,也是一類保護動物。)
(5)羚牛:亦稱扭角羚。哺乳動物。長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達350公斤。尾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黃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棲於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覓食,吃青草、樹枝、竹筍等。分布於我國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6)白鰭豚:又稱白暨豚。哺乳動物。體長1.5米~2.5米,頭圓,嘴長,約30厘米。體背面淡藍灰色,腹面白色,鰭白色。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洞庭湖、錢塘江中。我國特產動物,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7)黑頸鶴:鳥類。大型涉禽,體長約1.4米。頭、頸及飛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體羽灰白色,外觀黑白分明,易於識別。主要棲息在生長較高水草的沼澤地,以魚、蛙、螺、蝦等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澤繁殖,遷徒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越冬。鶴類中唯一的高山種,我國一類保護動物。
(8)揚子鱷:爬行動物。長2米余,背面角質鱗有六橫列。背部暗褐色,有黃斑和黃條;腹麵灰色,有黃色小斑和橫條;尾部有灰黑相間的環紋。前肢五指,無蹼;後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澤底部,以魚、蛙、小鳥及鼠類為食,冬季蟄居穴中。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我國特有,一類保護動物。
水生珍稀野生動物
揚子鱷:又稱鼉<tuó>爬行綱,我國特產珍稀動物,棲息於池沼底部,以魚、蛙、小鳥為食。7月繁殖,產卵,以日光和雜草腐熟孵化。雌鱷護巢性強。 大鯢:娃娃魚,兩棲綱,世界最大的兩棲類,我國特有,棲息於山地溪流,晝伏夜出,捕食魚蝦昆蟲,體外受精,廣布我國,以華中和華南多;叫聲類嬰兒。
鳥類
卷羽鵜鶘——別名塘鵝、鵜鶘,屬於鵜鶘科,學名為 Pelecanus onocrotalus。大型涉禽。全長約180厘米。全身灰白色。枕部羽毛延長捲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嘴的下面有一個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皮囊。嘴、眼周裸皮及喉囊黃色,腳肉色。棲息於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並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後,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產於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腳鰹鳥——別名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sula。 游禽。全長75厘米左右。通體大部呈白色。雄鳥兩翅黑褐色。雌鳥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臉側裸皮黃色。嘴灰藍,基部轉為粉紅或僅稍綴以紅色。腳紅色。營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長,善飛行。繁殖期從3月至初秋。營巢於石灘或島嶼上的矮灌木和喬木上,偶亦在地面築巢。每窩產卵1~2枚,橢圓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雛期間,親鳥反芻胃內食物哺喂雛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鰹鳥,屬於鰹鳥科,學名為 Sula leucogaster。游禽。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冬候鳥,營海洋群集生活,善游泳,以魚為食。繁殖習性似紅腳鰹鳥。產於西沙群島。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東方白鸛——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禽。全長約120厘米。體羽白色。眼周紅色,前頸下部有飾物。肩羽、翅覆羽、飛羽黑色,具光澤。嘴長而粗壯,黑色。腿、腳紅色。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吃魚。蛙、昆蟲等。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我國東方白鸛約有2500~3000隻。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鸛——別名烏鸛,屬於鸛科,學名為 Ciconia nigra。 大型涉禽。全長約110厘米。嘴長而粗壯。上體、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綠色光澤。眼周裸皮紅色。胸以下的下體白色。嘴和腳紅色。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涉水取食魚、蛙、蛇和甲殼動物。4月份開始繁殖,在岩崖縫隙中或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3~6枚,乳白色,有少量淺橙黃色隱斑塊。孵卵期31~34天。65~70日齡的幼鳥有飛翔能力。在東北、河北、新疆及甘肅北部繁殖;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朱䴉——別名朱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Nipponia nippon。 全長79厘米左右,體重約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體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紅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初級飛羽基部粉紅色較濃。嘴細長而未端下彎,長約18厘米,黑褐色具紅端。腿長約9厘米,朱紅色。棲息於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圍游盪。4~5月份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細斑。由雙親孵化及育雛,雛鳥約在30天後破殼,經哺育約40天後離巢。產於陝西省洋縣秦嶺南麓。朱䴉是稀世珍禽,過去在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曾有較廣泛的分布,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本世紀70年代野外已無蹤影。我國鳥類學家經多年考察,於1981年5月在陝西省洋縣重新發現朱䴉種群,也是世界上僅存的種群。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䴉——屬於䴉科,學名為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大型涉禽。全長約7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頭與上頸皮膚裸露,呈黑色。背及頸的下部有灰色飾羽(冬季無)。嘴長而下彎,黑色。腳黑色。棲息於河、湖岸邊及沼澤濕地。涉水啄食小魚等水生動物。繁殖期兩性共同在近水岸邊大樹上築巢,每窩產卵2~4枚,淡藍色,有少許斑點或無斑點。在東北北部繁殖;廣東、福建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琵鷺——別名篦鷺、琵琶嘴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leucorodia。 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築巢於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在東北、華北、西北一帶繁殖;長江下游和華南一帶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黑臉琵鷺——別名黑面琵鷺,屬於䴉科,學名為 Platalea minor。 大型涉禽。全長約80厘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厘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塗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產於東北至華南沿海、長江流域、海南島、台灣、香港。黑臉琵鷺現存約400隻,主要分布於我國、俄羅斯、朝鮮及日本。在我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但迄今尚無確證。我國發現的大部為遷徙及越冬種群,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塗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
⑵ MC我的世界手機版裡面那個很大的綠色方塊生物是什麼在哪裡可以見到還有那個蠢魚呢
是史萊姆,打死他會變成四個小的,打死了小的會掉落粘液球。至於那個蟲。要看運氣了。它可以躲藏在方塊里。如果你破壞了它躲藏的方塊。那麼他就會出來攻擊你。而且附近的那些蟲也會從方塊里出來攻擊你。
⑶ 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綠色植物作為生產者,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石,為生物圈內其他的成分提源供有機物以維系生物圈的穩定;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大氣的氣體成分,用以維持大氣圈的穩定,也是為了維持生物圈的穩定;
在生物進化中綠色植物提供的氧氣生成了臭氧層,為生物進化中的「水生到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動物要消耗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必須靠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維持地球大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平衡。人類的食物絕大多數直接(糧食蔬菜水果)或間接(肉類)都來自綠色植物。
生長習性
喜陽光,但在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
在我國南方,它的開花期為3至5月及8至12月,從播種到開花僅需70天,早春育苗在大棚內不加溫即可,晚霜後定植庭院、花壇或盆栽。
綠色植物喜歡綠色,希望讓觀賞他的人能夠看到綠色,所以它吸收綠色以外的其他六中單色光進行光合作用,反射出的光便是綠色光。
⑷ 在森林中的綠色生物貼近地面的是草地在往上是灌木還是喬木影響植物分布的主要
考點: 群落的結構特徵 專題: 分析: 1、群落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主要受陽光的影響,動物主要受食物和棲息空間的影響.2、群落水平結構: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鹼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 在森林群落中,喬木、灌木、草本植物三類綠色植物在空間位置配備上形成了有序的組合,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這種分布可有效避免植物間對光照等的競爭,合理利用環境資源,提高群落的光合產量.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群落結構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群落的空間結構特徵.
⑸ 水中游的綠色生物是什麼
水黽
水黽是水生半翅目類昆蟲, 半翅目,水黽科
漢語拼音:shuǐ miǎn
科別:水黽科
學名:Aquarlus elongatus
棲息環境:棲息於靜水面或溪流緩流水面上。
外形特徵:身體細長,非常輕盈;前腳短,可以用來捕捉獵物;中腳和後腳很細長,長著具有油質的細毛,具有防水作用。體色黑褐色,體長約22mm。
食物來源:落水的小蟲體液或死魚體。吃食的時候,嘴成管狀,吸食。
通常群棲,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經年可見。水黽的雌蟲產卵時會把卵產於植物或水下的枯枝敗葉上,卵孵化後若蟲先沉入水底,不久即浮向水面,隨著其他個體活動,在水面上活動的速度很快,雌蟲產卵後不久死去。
水黽是一種在湖水、池塘、水田和濕地中常見的小型水生昆蟲,身長大約1厘米,可在水面劃行。
它有6條細長的腿,足上有纖毛。
水黽的種類不同,大小也不一樣,一隻中等大小的水黽重約30毫克,比水輕,所以,它在水面上行走時,不會沉入水中。
此外,水黽足的附節上,生長著一排排不沾水的毛,所以,與足接觸的那部分水面會下凹,但它的足尖不會沖破表面張力。水黽長有三對足,三對足的分工也很明確,前足用來捕食,中足用來劃分和跳躍,後足用來在水面滑行,這樣它就可以在水面上自由自在的行動了。
但是,如果往水裡加一點中性洗滌劑,就會削弱水的表面張力,這時,走在水面的水黽足上的毛被沾濕,足沖破了表面張力而穿入水中,水黽就會沉入水中,當水黽沉下去後,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水黽就再也浮不上來了。
小型水生昆蟲水黽被喻為「池塘中的溜冰者」,因為它不僅能在水面上滑行,而且還會像溜冰運動員一樣能在水面上優雅地跳躍和玩耍。
它的高明之處是,既不會劃破水面,也不會浸濕自己的腿。水黽不但對人類無害,反而能捕殺害蟲或成為魚類的食餌
當水黽五齡若蟲時,經過蛻皮變成成蟲時,經常可看到它們有交尾的情形。雄蟲會爬到雌蟲上方約三十分鍾。 當水黽的成蟲交尾後,雌蟲主要的工作便是產卵。它喜歡在小而細的 水草莖稈上產卵。
⑹ 生物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范指一些能通過葉綠素或者其他一些色素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換為有機物的植物體!一般情況下,綠色植物顧名思義是外顯綠色的植物,但不能以全蓋偏!還有一點,不要認為能將無機物轉為有機物的就是綠色植物!根瘤菌就是特例!綠色植物有:大部分的樹,海澡,和厥類植物!
求採納
⑺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其中前三類因為通過孢子進行繁殖,所以又稱為孢子植物。
1.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具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2.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且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水的環境。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二、種子植物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如:松、杉、柏、銀杏、蘇鐵)
種子的結構會畫圖並填出名稱見P85
菜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1片)、胚乳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三、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種子是完整的並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植株的生長
▲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植株生長需要量大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花的結構(課本102)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要區別)。
六、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會影響植物的分布。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莖的結構包括木質部和韌皮部。在二者之間有形成層,形成層不斷的分裂,能使莖不斷長粗。有些植物莖中沒有形成層,因而不能長得很粗。
莖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4、葉片的結構: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生產者)。
七、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光照的部位(對照組)和不照光的部位(實驗組)是不是都產生澱粉。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便於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澱粉遇碘液變藍,說明葉片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澱粉等有機物,並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並釋放出氧氣的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澱粉),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用來構建植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最後)
▲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理解)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鬆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於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九、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人均森林面積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5 。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⑻ 海邊石頭上長得像珊瑚形狀的綠色生物是什麼,可以動,還可以噴出液體!密集很嚇人!
這是綠色蜂巢珊瑚,屬於一種熒光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