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邊水生物是什麼

海邊水生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2 06:53:44

❶ 沙灘上有什麼生物

沙灘上的生物有招潮蟹、鬼蟹、寄居蟹、彈塗魚、沙蠶、濱鷸、海螺、文蛤等。

一、招潮蟹

招潮蟹得名其最大的特徵是大小懸殊的一對螯,擺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招潮蟹會做出舞動大螯的動作,因此被稱之為招潮蟹。

這個「招潮」的動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嚇敵人,或是求偶。在英文里它被稱之為提琴手蟹"fiddler crab",因為兩只螯也像是小提琴一樣。只有雄蟹擁有一隻大螯,雌蟹的兩只螯都很小。

二、寄居蟹

寄居蟹其外形介於蝦和蟹之間,多數寄居於螺殼內。體形長,分頭胸部及腹部。頭胸部具頭胸甲,但不覆蓋最後胸節。頭胸部前部較狹窄,鈣化較強,後部擴展較寬,角質或完全膜質,有明顯的頸溝。腹部長,曲卷或直伸,少數種寬短,多不對稱。

寄居蟹多產於黃海及南方海域的海岸邊,在沙灘和海邊的岩石縫里容易發現。

三、彈塗魚

彈塗魚是魚類中的天才,它們一生有很多時間都不在水裡度過。它們居住的地方長滿了紅樹林,它們很高興爬到樹干或樹枝上去。它們把腹鰭用作吸盤,用來抓住樹木,用胸鰭向上爬行。

彈塗魚的鰓的周邊長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們能屏住一次呼吸。它們爬上樹,所以能在漲潮時呆在水域外。

四、沙蠶

沙蠶棲息泥沙中,生殖季節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水。我國黃海和渤海沿岸多產,日本亦產,是釣取海魚的主要餌料。我國海濱已廣泛養殖,作為商品餌供應垂釣者。

五、海螺

海螺貝殼邊緣輪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堅厚,殼高達10厘米左右,螺層6級。多屬軟體動物腹足類,數量極少,極其罕見。

多生殖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沿海深層海水裡面,至中、晚寒武世,始漸繁盛,早奧陶世大量輻射進化,出現許多新的屬種,廣泛分布於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沿海沙灘。

❷ 請問這是什麼海洋生物在海邊抓到的

長棘海星 編輯詞條 添加義項名
B 添加義項 ?
所屬類別 : 詞條暫無分類
海星綱有棘目長棘海星科中的單型屬和單型種。又名刺冠海星。個體大,輻徑可達20厘米,腕9~20個,一般13~15個。反口面骨板間隔很寬,各板有一個長棘,棘下部有柄,棘上端十分尖銳。腕外端棘特別發達,長可達45~50毫米 。篩板6~8個 。全體紅色 。棲息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熱帶珊瑚礁環境,以石珊瑚水螅體為食。破壞珊瑚礁海岸。刺冠海星的天敵是法螺。刺冠海星是一種有毒的動物,人被棘刺後常生劇痛。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長棘海星
外文名稱
Acanthaster planci;crown of thorns starfish

外形
全體紅色
別名
刺冠海星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活習性
3生物危害
4相關新聞
折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圖)長棘海星
(圖)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為棘皮動物,個體大,多刺。

腕9~20個,一般13~15個。腕外端棘特別發達,一般輻徑45公分。

反口面骨板間隔很寬,各板有一個長棘,棘下部有柄,棘上端十分尖銳。

篩板6~8個。全體紅色。

折疊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折疊食性

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

長棘海星生活在淺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長棘海星的主要食物是珊瑚,偶有時會以貝類或其他海參為食。

長棘海星捕食珊瑚蟲時,藉助分布在腕下的半透明小足,把自己吸附在珊瑚礁表面。之後,長棘海星把胃翻倒出來,覆蓋在珊瑚礁上,同時分泌出消化液滲透到珊瑚石灰質骨骼內,液化珊瑚蟲後吸收養分。

成年長棘海星個體一般大於15厘米,單個的成年長棘海星一年要吃掉5到13平方米珊瑚。

折疊攻擊性

長棘海星是一種有毒的動物,它的毒棘有毒胞,含神經毒素。常有潛水者或漁夫不慎碰到而產生劇痛。

折疊生活史

同大部分的棘皮動物一樣,長棘海星也是從浮游生物開始,然後依序為: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海底)→終齡幼體→成體。

折疊天敵

成齡的長棘海星幾乎沒有天敵,除了大法螺之外。其未沉海底之前的幼體(浮游生物時期)易被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貝類、須鯨等捕食。

折疊編輯本段生物危害

法螺在吃長棘海星
法螺在吃長棘海星

1963年,長棘海星在某些珊瑚礁島嶼數量暴增,把成片的石珊瑚水螅體吃掉,造成活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海岸遭到破壞。當時認為是其主要天敵法螺被人捕殺之故。

20世紀70年代末,新的研究表明以前有過類似的大量增殖,其後伴有衰退期。因此20世紀60年代的突然增長似乎是其自然循環中的一個階段。但此後,長棘海星在整個南太平洋增殖,對珊瑚礁和島嶼造成威脅。

科學家試圖加以防除,用注射甲醛等方法殺死了許多。澳大利亞等國經研究後認為:長棘海星種群的爆發是由最適的水溫和較低的鹽度使同期所產的幼體得到很高的成活率所致,與人類活動無直接關系。

2012年10月8日,澳大利亞一個研究小組稱,發現一種有效殺死長棘海星的方法。研究人員培育一種培養菌,而這種培養菌可以藉助細菌感染並在至少24小時後殺死長棘海星。這種培養菌可經由受到感染的長棘海星以靠近或接觸方式感染其他長棘海星。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新聞

西沙甘泉島海域的珊瑚礁正遭受長棘海星大軍侵襲,數百平方米珊瑚礁變成白骨。

來自福建的水下攝影師張利城日前向記者反映,今年5月初,他參加西沙水下考古時,在甘泉島海域拍攝到大片珊瑚礁遭侵蝕的影像。「我當時看到白花花的一片,游近以後,看到原來有

一群群長棘海星在侵蝕珊瑚礁,數百平方米的五彩珊瑚因此變成堆堆白骨。嚴重的地方,成群結隊的海星大軍長7-8米,寬5-6米,幾乎把整個珊瑚礁完全蓋住。」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張利城至今心有餘悸。
長棘海星屬於棘皮動物,是一種狀似葵花的水生物,渾身長滿了劇毒長刺。它們吃珊瑚蟲的方法很獨特,首先把珊瑚裹住,然後翻出胃來把一個個珊瑚蟲吃掉,最後僅剩下骨骼。它吃珊瑚的同時還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吸引其他長棘海星前來一塊侵蝕珊瑚。一隻海星每年可以吃掉六平方米的健康珊瑚礁。每年三月至五月是長棘海星快速繁殖的時期。

記者從張利城提供的錄像帶上看到,長棘海星所經之處,珊瑚礁一片狼藉,原本五彩斑斕、充滿活力的珊瑚都只剩下白色的「骨架」。張利城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長棘海星繁殖很快,吃珊瑚的速度也很快,如果泛濫開來,它對珊瑚礁的影響是致命的。」因為在所有海洋生態系中,珊瑚礁區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許多海洋生物都選擇珊瑚礁作為安身立命之所,據科學家統計,超過四分之一的已知海洋魚類靠珊瑚礁生活。

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輝說,長棘海星的爆發通常沒有規律性,去年他們在西沙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科考調查時還沒發現。但長棘海星對珊瑚礁的侵蝕能力非常強,上世紀70年代,連綿二千多公里長,寬約五十多公里的澳大利亞大堡礁,曾有五分之一的面積遭受長棘海星的蹂躪。她介紹長棘海星的爆發與大法螺的瀕臨滅絕有關。大法螺是長棘海星的天敵,但人們對大法螺捕撈過度,破壞了海底的生物鏈。

黃輝說:「由於全球氣溫升高、環境污染和漁業的過度捕撈等因素,導致海洋生物衰竭,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物已不能互相制約。上世紀60―80年代,西沙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那裡是海龜的天堂,各種螺類和貝類非常豐富,但現在難覓海龜蹤影,大法螺更是幾乎找不到。這次西沙珊瑚礁遭大批長棘海星侵蝕,基本上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治理,只能等它自然消亡。」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洋環保處負責人稱,此次西沙珊瑚礁遭大批長棘海星侵蝕已警示人們,應停止對大法螺的捕撈行為,同時對污水排入大海進行控制,確保珊瑚生態系統的平衡。

❸ 海里有一種果凍一樣的透明的黏黏的是什麼水生物,會動

樽海鞘

樽海鞘[zūn hǎi qiào],英文名Salps,一種類似海蜇的動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海藻等)為食,通過吸入噴出海水完成在水中的移動。他們身體呈桶狀,且幾乎完全透明,身長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間。它是具有類似於水母的半透明、稍扁平桶狀的海洋生物。體成桶形,單體或群體營飄浮生活。背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環狀肌肉帶。作為部分生殖周期,它們形成環狀結構,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

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南大洋最多。它們的身體呈膠狀,靠吸水在水中移動,以浮游生物為食。其透明狀形態可保護自己免受天敵傷害,畢竟在水中透明是很好的偽裝。

中文學名

樽海鞘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門

尾索動物亞門

樽海鞘綱

海樽科

分布區域

通常生活在寒冷海域,南大洋最多

❹ 海水浴場旁邊的海灘上常見的綠色植物是什麼

應該是海藻。
"海藻"是海帶、紫菜、裙帶菜、石花菜等海洋藻類的總稱,是生長在海中的藻類,是植物界的隱花植物,藻類包括數種不同類以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生物。
它們一般被認為是簡單的植物,主要特徵為:無維管束組織,沒有真正根、莖、葉的分化現象;不開花,無果實和種子;生殖器官無特化的保護組織,常直接由單一細胞產生孢子或配子;以及無胚胎的形成。
海產藻類(Algae)的統稱,通常固著於海底或某種固體結構上,是基礎細胞所構成的單株或一長串的簡單植物。大量出現時分不出莖或葉的水生植物。
以海藻為名的生物囊括了很多種,這些形體差異巨大、橫跨了多種生命體,共同點主要是生活在海水中,可以通過自身體內的色素體以及光合作用來合成有機物。

❺ 海水中的微生物有哪些

海水中的微生物種類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沒有區別.
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
這些微生物由於所處的環境是低溫和高鹽,因此大多都能在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鹽濃度下生長.

❻ 水中的浮游生物,有哪些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一、浮游動物: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如:巨型浮游生物,大於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二、浮游植物:屬於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如: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❼ 拜託各位,海南岸邊碎礁石處透明的水生物是什麼

應該是海兔的未成年體。一些種類的海兔具有變色的本領,其幼體的色素很淺,身體呈現透明狀,是一種保護。
http://ke..com/view/73947.htm

❽ 海洋生物的介紹

【概述】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
海洋生物富含易於消化的蛋白質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氨基酸的組成,海洋中魚,貝,蝦,蟹等生物蛋白質含量豐富,富含人體所必需的9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許多,且易於被人體吸收.
【相關調查】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作為海獸。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
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噸~9噸,腸子有半里路長。這樣大的軀體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頭重尾輕,宛如一頭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個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氣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雖然抹香鯨的牙齒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只有下頜有牙齒,而上頜只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不過,抹香鯨習性與藍鯨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獵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難以脫身。它最喜歡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因此「練就」了一身潛水的好功夫。
在所有鯨類中,以抹香鯨的潛水為最深,可達2200米。抹香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過去人們誤以為是腦子里流出來的,所以叫它「腦油」其實「腦油」與腦無關。這是一種用處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錶、天文鍾甚至火箭,都離不了它一頭大的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這樣的油。著名的龍涎香就是這種鯨腸道里的異物,這是一種極好的保香劑,抹香鯨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橫行的暴徒——虎鯨
虎鯨也屬於齒鯨類。它體長近10米,重7噸~8噸,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鯨膽大而狡猾,且殘暴貪食,是遼闊海洋里「橫行不法的暴徒」。虎鯨的英文名稱有殺鯨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
其體側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白色區域,使它獨具一格。
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30海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頗與一種古代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相似,虎鯨因此而另有「逆戟鯨」的別名。
有牙的鯨—— 齒鯨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也是一種小型齒鯨動物。
海豚經過訓練後,不僅可以表演各種技藝,例如頂球、鑽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訓育下,它們可以充當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實驗用的火箭、導彈等,或給從事水下作業的人員傳遞信息和工具,還能進行軍事偵察,甚至充當「敢死隊」,攜帶炸葯和彈頭沖擊敵艦或炸毀敵方水下導彈發射裝置。
貌似家犬的海豹
海豹的身體不大,僅有1.5米~2.0 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
在自然條件下,海豹有時在海里游盪,有時上岸休息。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海豹的潛水本領很高,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續23分鍾。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種魚類和頭足類,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魚。
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
海獅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增加2倍~3倍。
食草的海獸——儒艮
儒艮 在我國廣東、廣西、台灣等省沿海生活著一種海獸,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南海牛」。除我國外,儒艮還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周圍的一些國家。 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
爬行動物 】
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其中與海洋有關的海龜類和海蛇類等,目前在中國海共發現有24種。
海蛇
海蛇是一類終生生活於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啟閉,吸入空氣後,可關閉鼻孔潛入水下達10分鍾之久。 我國有海蛇19種,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山東、遼寧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見的有青環海蛇、平頦海蛇和長吻海蛇。海蛇可供葯用,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滋補強身的功效。
古老而頑強的海龜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生活在我國海洋中的海生龜類有5種(全世界也只有7種),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和廣東省惠東縣港口。
海龜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其中個體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海龜之王。
【種類繁多的海魚】
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為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左右。因此,海洋魚類構成了我國海洋水產品的重要基礎。
會爬樹的魚
彈塗魚體長10厘米左右,略側扁,兩眼在頭部上方,似蛙眼,視野開闊。它的鰓腔很大,鰓蓋密封,能貯存大量空氣。腔內表皮布滿血管網,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膚亦布滿血管,血液通過極薄的皮膚,能夠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其尾鰭在水中除起鰭的作用外,還是一種輔助呼吸器官。這些獨特的生理現象使它們能夠離開水,較長時間在空氣中生活此外,彈塗魚的左右兩個腹鰭合並成吸盤狀,能吸附於其他物體上。發達的胸鰭呈臂狀,很像高等動物的附肢。遇到敵害時,它的行動速度比人走路還要快。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彈塗魚,在低潮時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灘上跳來跳去,更喜歡爬到紅樹的根上面捕捉昆蟲吃。因此,人們稱之為「會爬樹的魚」。
能發電和發射電波的魚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著會發電的電鰩,它的發電器是由鰓部肌肉變異而來的。在頭部的後部和肩部胸鰭內測,左右各有一個卵圓形的蜂窩狀的大發電器。每個發電器官最基本結構是一塊塊小板——電板(纖維組織),約40個電板上下重疊起來,形成一個個六角形的柱狀管,每側有600個管狀物,稱為電函管。其內充填有膠質物,故肉眼觀察為半透明的乳白色,與周圍粉紅色肌肉顯然不同。每塊電板具有神經末梢的一面為負極,另一面為正極,電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電量70伏特~80伏特,有時能達到100伏特,每秒放電150次。人們解剖電鰩時,發現其胃內完整的鰻魚、比目魚和鮭魚,這是電鰩放電把活動力強的魚擊昏然後吞食之。因此,電鰩有「海底電擊手」之稱。
會發聲的魚
許多魚類會發出各種令人驚奇的聲音。例如:康吉鰻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魚類發出的聲音多數是由骨骼摩擦、魚鰾收縮引起的,還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門排氣等發出種種不同聲音。
海中霸王——鯊魚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稱為「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在中國海就有70多種(全世界約有350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隻。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
鯊魚一般只吃活食,有時也吃腐肉,食物以魚類為主。
珊瑚魚的色彩與求生的偽裝
美麗的珊瑚礁吸引著眾多的海洋動物競相在這里落戶。據科學們估計,一個珊瑚礁可以養育四百種魚類。在弱肉強食的復雜海洋環境中,珊瑚魚的變色與偽裝,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達到與周圍物體亂真的地步,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頂盔戴甲的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中最大的一個門類,在目前已知的100多萬種動物中,它約佔85%。該門類動物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附肢分節,故名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5。
節肢動物中的活化石—鱟
鱟的長相既像蝦又像蟹,人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
鱟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只小眼睛,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復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復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准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葯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此外,鱟的肉、卵均可食用。
肉昧鮮美的蝦蟹
蝦蟹是節肢動物的另一家族,同屬於甲殼綱的十足目。這類動物與人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是主要的水產養殖或捕撈對象,其中尤以蝦、龍蝦和蟹等,在我國海洋漁業捕獲物中產量相當大,特別是對蝦、毛蝦、梭子蟹等,營養豐富,產值很高,地位更為重要。我國的蝦蟹種類非常多,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目前已發現的約有1000多種,其中蝦類400多種,蟹類600多種。
生活在我國海洋里的蟹的種類也特別多,有肉細味美的梭子蟹,有行走如飛的沙蟹,有能上樹的椰子蟹,還有背甲溝紋似關公臉譜的關公蟹等等。但是,蟹中之王卻是生活在日本海和白令海的高腳蟹。高腳蟹的身體有30多厘米長,一條腿就有1.5米左右,兩邊的腿伸直了差不多有4米,體重約7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蟹。
體色變換的招潮蟹
。蟹體的兩只螯長得很不對稱,一隻又粗又大,另一隻又細又小。每當潮水退落,它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灘上來回奔跑覓食。每當潮水滾滾上漲,快要淹沒它的老巢時,它又躲進洞里,在洞口高舉著那隻粗壯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歡迎潮水的到來,所以人們稱它為「招潮蟹」。這種蟹的體色能晝夜變化。白天,它是黑色的,如果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它細胞里的色素向四處擴散,猶如撐開的大黑傘一樣。到了夜間,色素顆粒收縮成一團於是體色變淺,成為青灰色。
擅長偽裝的蝦蟹
在海邊潮間帶常可抓到一種頭胸甲好似京戲中關公臉譜的蟹,名為關公蟹。關公蟹常用足抓住石塊或樹葉,把自己身體遮蓋住以便把自己巧妙地偽裝起來而避開敵害。
蜘蛛蟹長相醜陋,為何在頭胸甲上或大螯上戴上幾朵艷麗的鮮花?不,那不是花,那是海葵,俗稱「海菊花」。蜘蛛蟹靠觸手上有毒的海葵來保護自己,以避敵害,同時也可美化自己醜陋的身軀。
有一種海綿動物常附著在寄居蟹的貝殼上海綿長滿貝殼,只留下殼口讓寄居蟹自由進出寄居蟹便靠這海綿分泌的臭昧來御敵。
【五光十色的軟體動物】
在海底世界裡,有一種會給自己造「房子」的動物,它們能從自己的身體里分泌出石灰質,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棲身之地,這些動物就是貝類。因為它們的身體柔軟,所以歸屬於軟體動物。它們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貝殼。軟體動物門的種類非常多,在動物界中是僅次於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共分為7個綱,即無板綱、單板綱、多板綱、雙殼綱、腹足綱、掘足綱和頭足綱。除無板綱和單板綱之外,其餘5個綱的種類在中國海都有分布。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占我國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以上。
石鱉
石鱉屬於多板綱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們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別的貝類身體外面不是有一個就是有兩個貝殼,而在石鱉的身體背面,卻生長著覆瓦狀排列的、由8個石灰質殼片形成的一組貝殼。在這些貝殼的周圍,外套膜的表面還生有許多小鱗片、小針骨、角質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就像是一個全身披甲的武士,別的動物很難去侵犯它。
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
石鱉的身體一般很小,我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螠蟶
在沿海的泥灘上,生活著一種雙殼類,叫作「螠蟶」。它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國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體動物。
螠蟶的兩個水管很發達,它完全靠著這兩個水管與灘面上的海水保持聯系,從入水管吸進食物和新鮮海水,從排水管排出廢物和污水。螠蟶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的深度隨季節而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倍~6倍,最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我們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鉤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麼底下一定有螠蟶。這兩個小孔就是螠蟶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螠蟶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倍~3倍。
海兔
有一種叫海粉的海產品,它不僅是消炎退熱的良葯,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是我國東南沿海居民所喜愛的大眾化食品。海粉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它是一種貝類所產的卵,這種貝類就是海兔。
從外表看,海兔的體形確實像一隻兔子,所以它就獲得了這個名稱. 海兔是在淺海生活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較通暢的海灣,在低潮線附近的海藻間最多。它們以各種海藻為食,體色和花紋與棲息環境中的海藻極為相似,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隱蔽起來,使敵人不能發現。特別是海兔對它周圍環境的顏色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當它食用某種海藻之後不久,就能很快地改變為這種海藻的顏色。例如:有一種海兔,小的時候以紅藻為食,體色為玫瑰紅色;大的時候,以海帶為食的體色變為褐色,以墨角藻為食的體色變為棕綠色。
【五花八門的棘皮動物】
當你在海邊的岩礁、海藻間漫步的時候,你可以見到一些海濱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等。這些動物的身體表面都長有許多長短不一的棘狀突起,所以這些動物又叫作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身體構造比較有意思,都呈輻射對稱,主要是五輻射對稱。棘皮動物全部為海產,在陸地和淡水中絕對找不到它們的蹤影。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海共記錄到棘皮動物約600種。 下面介紹一下海星、海膽、海參。
分身有術的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一綱,下分海燕和海盤車兩科,不過人們都俗稱其為海星或「星魚」。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它們通常有五個腕但也有四六個,有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 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岩礁,大個的海星有好幾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有桔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對我們並不陌生。然而,我們對它的生態卻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動物,而且從其外觀和緩慢的動作來看,很難想像出,海星竟是一種貪婪的食肉動物,它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進化還起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它為何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原因。
海星的食物是貝類。當海星想吃貽貝時,會先用有力的吸盤將貝殼打開,然後將胃由嘴裡伸出來,吃掉貽貝的身體。所以,海星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只能曬干制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睾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
另外,海星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 全身都是刺的海膽
海膽是棘皮動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員,它長著一個圓圓的石灰質硬殼,全身武裝著硬刺。對居住在海底的「居民」來說,它是難以侵犯的,沒有哪個莽撞的傢伙敢去碰它。在我國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開始捕撈海膽;北方的大連紫海膽則是在夏秋兩季採集。這時的海膽裡麵包著一腔橙黃色的卵,卵在硬殼里排列得像個五角星。海膽的卵是一種特殊風味的佳餚,光棘球海膽、紫海膽的卵塊是名貴的海珍品。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膽都可以吃,有不少種類是有毒的。這些海膽看上去要比無毒的海膽漂亮得多。
海中珍品---海參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著一種像黃瓜一樣的動物,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是棘皮動物中名貴的海珍品。在中國海有20多種食用海參,有些價格昂貴,如刺參、梅花參、烏皺輻肛參等。
在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沿海,在海水穩靜的海灣3米-15米深的岩礁或細泥沙的海底,生活著一種身體背部布滿大大小小的圓錐狀肉刺的海參,名叫刺參。刺參是海參中最為名貴的一種。
海參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而且還是營養滋補品,對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抑制腫瘤、延年益壽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晶瑩剔透的腔腸動物】
腔腸動物在分類學上屬於低等的後生動物。刺細胞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它遍布於體表,觸手上特別多,因此腔腸動物又被稱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別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第一個綱是水螅水母綱,典型代表動物是水母和藪枝螅,中國海已記錄456 種。第二個綱是缽水母綱,典型代表動物是海蜇,中國海已記錄39種。第三個綱是珊瑚蟲綱,典型代表動物是珊瑚和海葵,中國海已記錄515種。
輕盈飄逸的水母
在那蔚藍色的海洋里,棲息著許多美麗透明的水母,它們一個個像降落傘似地漂浮在大海里,婀娜多姿的容貌使人贊嘆不絕。
美麗的「海菊花」
陸地上的菊花,秋季開放,而在煙波浩渺的海洋中,卻有一年四季盛開不敗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
海葵形態繁多,有上千種,一般呈圓筒狀,體色艷麗,基部附著在岩石、貝殼、砂礫或海底。海葵上端是圓形的盤,周圍有幾條到上千條菊瓣似的觸手,它們在水中隨波搖曳,一張一合,如花似錦。
多姿多彩的珊瑚
珊瑚蟲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擁擠固著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長,有的生成樹枝狀,枝條纖美柔韌。珊瑚的形狀美麗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狀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門。那顏色有橙黃、粉紅、淺綠、紫的、藍的、白的……五顏六色。從珊瑚的觸手數目來分,可分為兩大類——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珊瑚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旁邊,那「肚子」(內腔)里被分隔成若干小房間(消化腔),海水流過,把食物帶進消化腔吸收。活的珊瑚蟲有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
活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又不斷生長,日積月累,死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便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島。
【絢麗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遼闊而富饒的海洋里,除了生活著形形色色的動物之外,還有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人類的一大自然財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科學家們根據海藻的生活習性,把海藻分為浮游藻和底棲藻兩大類型。
浮游藻
浮游藻的藻體僅由一個細胞所組成,所以也稱為海洋單細胞藻。這類生物是一群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並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它們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又是養殖魚、蝦、貝的餌料。目前已在中國海記錄到浮游藻1817種。
底棲藻
科學家們將棲息在海底的藻類稱為底棲藻。它們在退潮時能適應暫時的乾旱和冬季暫時的「冰凍」等環境,只要海水一漲潮,它們便又開始正常的生長發育。 底棲藻的顏色鮮艷美麗,有綠色、褐色和紅色。科學家們根據它們的顏色,把海藻分為三大類:綠藻類、褐藻類和紅藻類。
綠藻
綠藻的藻體呈草綠色。綠藻約有6000種,其中90%產於淡水,只有10%生活在潮間帶或潮下帶的岩石上。

❾ 海洋生物有那些啊..

海洋生物
【概述】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種生物,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有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

【相關調查】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種類繁多的海魚】

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為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左右。因此,海洋魚類構成了我國海洋水產品的重要基礎。

會爬樹的魚

魚類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鰓。魚兒離開水,鰓絲乾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國沿海生活著一種能夠適應兩棲生活的彈塗魚。

彈塗魚體長10厘米左右,略側扁,兩眼在頭部上方,似蛙眼,視野開闊。它的鰓腔很大,鰓蓋密封,能貯存大量空氣。腔內表皮布滿血管網,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膚亦布滿血管,血液通過極薄的皮膚,能夠直接與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其尾鰭在水中除起鰭的作用外,還是一種輔助呼吸器官。這些獨特的生理現象使它們能夠離開水,較長時間在空氣中生活此外,彈塗魚的左右兩個腹鰭合並成吸盤狀,能吸附於其他物體上。發達的胸鰭呈臂狀,很像高等動物的附肢。遇到敵害時,它的行動速度比人走路還要快。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彈塗魚,在低潮時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灘上跳來跳去,更喜歡爬到紅樹的根上面捕捉昆蟲吃。因此,人們稱之為「會爬樹的魚」。

神奇的「魔鬼魚」

「魔鬼魚」是一種龐大的熱帶魚類,學名叫前口蝠鱝。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害怕,因為只要它發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於死地。所以人們叫它「魔鬼魚」。有的時候蝠鱝用它的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實際上是蝠鱝的惡作劇。


蝴蝶魚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盤中,具有一系列適應環境的本領其艷麗的體色可隨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蝴蝶魚的體表有大量色素細胞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可以展開或收縮,從而使體表呈現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魚改變一次體色要幾分鍾,而有的僅需幾秒鍾。

許多蝶蝴魚有極巧妙的偽裝,它們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過頭部的黑色條紋之中,而在尾柄處或背鰭後留有一個非常醒目的「偽眼」,常使捕食者誤認為是其頭部而受到迷惑。當敵害向其「偽眼」襲擊時,蝴蝶魚劍鰭疾擺,逃之夭夭。

蝴蝶魚對愛情忠貞專一,大部分都成雙入對,好似陸生鴛鴦,它們成雙成對在珊瑚礁中游弋、戲耍,總是形影不離。當一尾進行攝食時,另一尾就在其周圍警戒。蝴蝶魚由於體色艷麗,深受我國觀賞魚愛好的青睞。它們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館中被大量飼養。

珊瑚魚的色彩與求生的偽裝

美麗的珊瑚礁吸引著眾多的海洋動物競相在這里落戶。據科學們估計,一個珊瑚礁可以養育四百種魚類。在弱肉強食的復雜海洋環境中,珊瑚魚的變色與偽裝,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達到與周圍物體亂真的地步,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贏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刺蓋魚俗稱神仙魚,是珊硼魚中最華麗的魚。因為它們生活在比蝴蝶魚更琛而且較暗的環境中,故需展現出更加鮮明的色彩。它們中的許多魚,在幼魚的變態發育過程中,幼魚與成魚形態和色彩截然不同,同一種魚往往容易被誤認為是兩種魚。

甲尻魚的身體呈土黃色,體側有八條具有黑色邊緣的藍紫色橫帶,好似陸生之斑馬,俗稱斑馬魚。另一種神仙魚,身上的花紋好似小蟲蛀成,黑色粗紋把眼睛巧妙偽裝起來,若不仔細看,很難發現它是一條魚。

石斑魚不喜歡遠游,它們喜歡棲息在珊瑚礁的岩洞或珊瑚枝頭下面。它們是化妝高手,可以有八種體色變化,往往頃刻之間便可判若兩魚。它們具有與環境相配合的斑點和綵帶,在洞隙中靜觀動靜,遇有可食之物,便迅游而出捕促之。

淡抹粉裝的粗皮鯛,它們大都以海藻為生,體色與海藻顏色相似,身體的尾柄處長著一塊突起的骨狀物,像把手術刀,這是它們求生的武器,常用其尾鞭撻敵人,使敵害受到嚴重創傷。

在珊瑚礁的海藻叢中常生活著一種躄魚,它形成保護色和擬態,其體色和體態都與周圍的海藻色相似,將身體全部隱藏在海藻叢中,只露出由第一背鰭演變成的吻觸手,觸手端部長穗狀,形似「釣餌」,用以引誘小魚小蝦。

有美就有丑,在珊瑚礁中有一種看了令人生畏的玫瑰毒鮋,其長相醜陋,體色灰暗,間有紅色斑點。它常隱伏於珊瑚礁或海藻叢中,活像海底的一塊礁石或一團海藻,小魚小蝦游近身邊,被其背棘、頭棘刺中,便會立即死亡,成為其果腹之物。它是最劇毒的毒鮋,人被其刺傷,若不及時搶救,4個小時之內亦會死亡。

生活在海藻叢中的葉海馬,身上長有各種類似海藻的葉片狀突起,若不仔細觀察,你還會認為這是一片海藻呢!

生活在熱帶紅樹林之間的蝙蝠魚,往往像一片紅樹葉,常懶洋洋地在水中漂浮或裝死,人們誤以為是一片紅樹葉,但只要你一動它,它便迅速地遊走了。

在礁盤上的小丑魚,常與大海葵共棲,色彩艷麗的小丑魚常外出引來其他小魚小蝦,這些小魚小蝦被大海葵觸手中的刺細胞刺中便被麻痹,進而被捲入口中吞食。一旦遇險,小丑魚便鑽入大海葵的觸手叢中,成為理想的防空洞而受到保護。

會發光的魚

在海洋世界裡,無論是廣袤無際的海面,還是萬米深淵的海底都生活著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發光生物,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龍官」,整夜魚燈蝦火通明。正是它們給沒有陽光的深海和黑夜籠罩的海面帶來光明。事實上,在黑暗層至少有44%的魚類具備自身發光的本領,以便在長夜裡能夠看見其他物體,方便捕食,尋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帶魚和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魚類發光是由一種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應。發光的螢光素受到螢光酶的催化作用,螢光素吸收能量,變成氧化螢光素,釋放出光子而發出光來。這是化學發光的特殊例子,即只發光不發熱。有的魚能發射白光和藍光,另一些魚能發射紅、黃、綠和鬼火般的微光,還有些魚能同時發出幾種不同顏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種魚具有大的發光頰器官,能發出藍光和淡紅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發光點則發出黃光。

魚類發光的生物學意義有四點:一是誘捕食物,二是吸引異性,三是種群聯系,四是迷惑敵人。

形態奇特的翻車魚

翻車魚長得很離奇,它體短而側扁,背鰭和臀鰭相對而且很高,尾鰭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樣。因此,它的普通名稱也叫頭魚。

翻車魚游泳速度緩慢。它生活在熱帶海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游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明亮的光,遠遠看去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

翻車魚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魚類、海獸吃掉。而它不致滅絕的原因是所具有的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三億個卵,在海洋中堪稱是最會生孩子的魚媽媽了。

翻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國沿海有三種翻車魚,即翻車魚、黃尾翻車魚、矛尾翻車魚。

【五光十色的軟體動物】

在海底世界裡,有一種會給自己造「房子」的動物,它們能從自己的身體里分泌出石灰質,作為建築材料來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棲身之地,這些動物就是貝類。因為它們的身體柔軟,所以歸屬於軟體動物。它們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貝殼。軟體動物門的種類非常多,在動物界中是僅次於節肢動物門的第二大門。共分為7個綱,即無板綱、單板綱、多板綱、雙殼綱、腹足綱、掘足綱和頭足綱。除無板綱和單板綱之外,其餘5個綱的種類在中國海都有分布。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占我國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以上。

石鱉

石鱉屬於多板綱中原始類型的貝類,它們的顏色和岩石一樣,形狀有點像陸地上的潮蟲。別的貝類身體外面不是有一個就是有兩個貝殼,而在石鱉的身體背面,卻生長著覆瓦狀排列的、由8個石灰質殼片形成的一組貝殼。在這些貝殼的周圍,外套膜的表面還生有許多小鱗片、小針骨、角質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就像是一個全身披甲的武士,別的動物很難去侵犯它。
石鱉的種類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鹽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鹽度較高的大洋底部。
石鱉的身體一般很小,我國常見的種類其身體的長度約2~3厘米。由於石鱉是貝類中的原始類型,所以在科學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螠蟶

在沿海的泥灘上,生活著一種雙殼類,叫作「螠蟶」。它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國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體動物。

螠蟶的肉很好吃,並且價格也很便宜,所以是一種大眾化的海產食品。在我國沿海,尤其是浙江和福建兩省,都用人工方法養殖它。因為是在軟泥灘上生活,所以螠蟶的兩個貝殼很薄也很脆。貝殼的形狀近乎長方形,表面常生長一層淺綠色的薄皮。

螠蟶的兩個水管很發達,它完全靠著這兩個水管與灘面上的海水保持聯系,從入水管吸進食物和新鮮海水,從排水管排出廢物和污水。螠蟶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的深度隨季節而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倍~6倍,最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我們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鉤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麼底下一定有螠蟶。這兩個小孔就是螠蟶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螠蟶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倍~3倍。

海兔

有一種叫海粉的海產品,它不僅是消炎退熱的良葯,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是我國東南沿海居民所喜愛的大眾化食品。海粉是什麼東西呢?原來它是一種貝類所產的卵,這種貝類就是海兔。

從外表看,海兔的體形確實像一隻兔子,所以它就獲得了這個名稱。海兔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前邊的一對較短,是專司觸覺的器官;後邊的一對較長,是專司嗅覺的器官。在海兔爬行時,後邊的一對觸角向前及兩側伸展;在休息時,則直向上伸展,恰似兔子的兩只耳朵。

海兔的足很發達,其後側部向背部延伸,形成包被內臟囊的側足。它利用發達的足部在海灘上或在水面下懸浮爬行,有時還可以利用側足的運動做很短時間的游泳。

海兔的貝殼很不發達,是一個薄而透明、僅具一層角質層而且沒有螺旋的貝殼。這個貝殼完全覆蓋在外套膜之下,從外表根本看不到。

海兔是在淺海生活的貝類,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較通暢的海灣,在低潮線附近的海藻間最多。它們以各種海藻為食,體色和花紋與棲息環境中的海藻極為相似,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隱蔽起來,使敵人不能發現。特別是海兔對它周圍環境的顏色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當它食用某種海藻之後不久,就能很快地改變為這種海藻的顏色。例如:有一種海兔,小的時候以紅藻為食,體色為玫瑰紅色;大的時候,以海帶為食的體色變為褐色,以墨角藻為食的體色變為棕綠色。

【五花八門的棘皮動物】

當你在海邊的岩礁、海藻間漫步的時候,你可以見到一些海濱動物,如海星、海膽、海參等。這些動物的身體表面都長有許多長短不一的棘狀突起,所以這些動物又叫作棘皮動物。

棘皮動物的身體構造比較有意思,都呈輻射對稱,主要是五輻射對稱。棘皮動物全部為海產,在陸地和淡水中絕對找不到它們的蹤影。到目前為止,在中國海共記錄到棘皮動物約600種。 下面介紹一下海星、海膽、海參。

分身有術的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門的一綱,下分海燕和海盤車兩科,不過人們都俗稱其為海星或「星魚」。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它們通常有五個腕但也有四六個,有的多達40個腕,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 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岩礁,大個的海星有好幾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面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有桔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海星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對我們並不陌生。然而,我們對它的生態卻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動物,而且從其外觀和緩慢的動作來看,很難想像出,海星竟是一種貪婪的食肉動物,它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進化還起著非同凡響的重要作用。這也就是它為何在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原因。

捕食
人們一般都會認為鯊魚是海洋中兇殘的食肉動物。而有誰能想到棲息於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平時一動不動的海星,卻也是食肉動物呢!不過實際上就是這樣。由於海星的活動不能像鯊魚那般靈活、迅猛,故而,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它捕食時常採取緩慢迂 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將整個身體 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

我們已知海星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的捕食起著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如在美國西海岸有一種文棘海星 時常捕食密密麻麻地依附於礁石上的海虹(談菜)。這樣便可以 防止海虹的過量繁殖,避免海虹侵犯其他生物的領地,以達到保持生物群平衡的作用。 在全世界有大約2000種海星分布於從海間帶到海底的廣闊領域。其中以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的東北部太平洋水域分布的種類最多。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常常展開生與死的較量。為了逃脫海星的捕食,被捕食動物幾乎都能做出逃避 反應。有一種大海參,每當海星觸碰到它時,它便會猛烈地在水 中翻滾,趁還未被海星牢牢抓住之前逃之夭夭。扇貝躲避海星的 技巧也較獨特,當海星靠近它時扇貝便會一張一合地迅速遊走。 有種小海葵每當海星接近它時,它便從攀附的礁石上脫離,隨波逐流,漂流到安全之地。這些動物的逃避能力是從長期進化中產生的。避免了被大自然所淘汰的命運。

海星的食物是貝類。當海星想吃貽貝時,會先用有力的吸盤將貝殼打開,然後將胃由嘴裡伸出來,吃掉貽貝的身體。所以,海星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只能曬干制粉作農肥。由於它捕食貝類,故而對貝類養殖業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種棘皮動物,它們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種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過體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個腕上都有一對睾丸,它們將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樣通過長在腕兩側的卵巢排出成千上萬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從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體,也就是小海星。

有研究者發現,一些海星具有季節性配對的習性,即雄性海星趴在雌性海星之上,五隻腕相互交錯。這種行為被認為與生殖有關,但其真正的功能則尚未被確認。

另外,海星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種類的海星通過這種超強的再生方式演變出了無性繁殖的能力,它們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過大多數海星通常不會進行無性繁殖。

全身都是刺的海膽

海膽是棘皮動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員,它長著一個圓圓的石灰質硬殼,全身武裝著硬刺。對居住在海底的「居民」來說,它是難以侵犯的,沒有哪個莽撞的傢伙敢去碰它。在我國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開始捕撈海膽;北方的大連紫海膽則是在夏秋兩季採集。這時的海膽裡麵包著一腔橙黃色的卵,卵在硬殼里排列得像個五角星。海膽的卵是一種特殊風味的佳餚,光棘球海膽、紫海膽的卵塊是名貴的海珍品。在我國山東半島北部沿海,如龍口、蓬萊、威海、長島等地用海膽卵製成的「海膽醬」行銷中外。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海膽都可以吃,有不少種類是有毒的。這些海膽看上去要比無毒的海膽漂亮得多。例如,生長在南海珊瑚礁間的環刺海膽,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條紋,細刺為黃色。幼小的環刺海膽的刺上有白色、綠色的綵帶,閃閃發光,在細刺的尖端生長著一個倒鉤,它一旦刺進皮膚,毒汁就會注入人體,細刺也就斷在皮肉中,使皮膚局部紅腫疼痛,有的甚至出現心跳加快、全身痙攣等中毒症狀。

海中珍品---海參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著一種像黃瓜一樣的動物,它們披著褐色或蒼綠色的外衣,身上長著許多突出的肉刺,這就是海中的「人參」----海參。海參是棘皮動物中名貴的海珍品。在中國海有20多種食用海參,有些價格昂貴,如刺參、梅花參、烏皺輻肛參等。

我國有海蛇19種,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山東、遼寧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見的有青環海蛇、平頦海蛇和長吻海蛇。海蛇可供葯用,具有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滋補強身的功效。

古老而頑強的海龜

海龜是海洋龜類的總稱。生活在我國海洋中的海生龜類有5種(全世界也只有7種),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島和廣東省惠東縣港口,其次在海南省三亞市郊沿海和陵水縣沿海。中國海記錄的海龜有棱皮龜、海龜、蠵龜、玳瑁和麗龜等5種,都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海龜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其中個體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海龜之王。

海龜的祖先遠在2億多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古老的海龜和生代不可一世的恐龍一同經歷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海龜也開始衰落。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大自然給它們帶來的無數次厄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步履艱難地走過了2 億多年的漫長歷史征程,依然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來,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

【絢麗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遼闊而富饒的海洋里,除了生活著形形色色的動物之外,還有種類繁多、千姿百態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人類的一大自然財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科學家們根據海藻的生活習性,把海藻分為浮游藻和底棲藻兩大類型。

浮游藻

浮游藻的藻體僅由一個細胞所組成,所以也稱為海洋單細胞藻。這類生物是一群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並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它們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又是養殖魚、蝦、貝的餌料。目前已在中國海記錄到浮游藻1817種。

浮游藻的運動能力非常弱,只能隨波逐流地漂浮或懸浮在水中作極微弱的浮動。它們有適應漂浮生活的各種各樣的體形,使浮力增加。例如:有的浮游藻細胞周圍生出一圈刺毛;有的長有長長的刺或突起物,這些附屬物增加了與水的接觸面,可以產生很大的穩定性,使其能漂浮在有光的表層水中;有的結成群體來擴大表面積便於漂浮,而且它們本身個體很小,也是對漂浮生活的一種很好的適應形式。

浮游藻身體直徑一般只有千分之幾毫米,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它們的模樣,但其形狀各有特色,幾乎是一種一個樣子。它們多數是單細胞的,也有許多是由單細胞結合起來的群體,有紡錘形、扇形、星形的,有橢圓形、卵形、圓柱形的,還有樹枝狀的。

底棲藻

科學家們將棲息在海底的藻類稱為底棲藻。它們在退潮時能適應暫時的乾旱和冬季暫時的「冰凍」等環境,只要海水一漲潮,它們便又開始正常的生長發育。底棲藻大部分是肉眼能看見的多細胞海藻。小的種類成體只有幾厘米長,如絲藻;最長的可達200米~300米,如巨藻。底棲藻的形態奇形怪狀:有的像帶子,如海帶;有的像繩子,如繩藻;有的是片狀,如石蒓、紫菜;有的像樹枝狀,如馬尾藻。

底棲藻的藻體有的只有一層很薄的細胞,如礁膜;有的有兩層細胞,如石蒓;有的中空呈管狀,如滸苔;還有的藻體可分為外皮層、皮層和髓部,如海帶、馬尾藻。

底棲藻的顏色鮮艷美麗,有綠色、褐色和紅色。科學家們根據它們的顏色,把海藻分為三大類:綠藻類、褐藻類和紅藻類。

綠藻

❿ 大風過後,海邊會出現一種叫什麼的水生物

海蜇,因為在大風過後,海里的浪會很大,接著海蜇就會被沖上岸。

閱讀全文

與海邊水生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