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00字初中生物小論文怎麼寫
寫作思路:根據題目要求,以初中生物小論文作為主題,首先寫出摘要,可以以初中生物是教師眼中的「豆芽科」作為入手點,來強調出下文的生物學的重要性並展開論點,正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已經發展成多學科綜合滲透的高科技領域,而且成為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但是,縱觀中學教師和學生對生物的態度,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生物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前途不容樂觀。由於近些年生物沒有被列入中考范圍,所以生物學科在我國初中教學中一直被定位為「小學科」,是教師眼中的「豆芽科」,是學生眼中的「副科」。
應該如何改變生物教學現狀呢?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好生物呢?核心問題就是:糾正教師和學生的錯誤觀念,擺正生物學科的地位。
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1、認識生物技術的重要性。提高生物技術發展水平,是提高我國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生物技術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對提高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具有強有力的促進作用。生物學已經成為21世紀的帶頭學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為21世紀的龍頭產業,生物科技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依據。
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突破已經使生物學這門古老學科煥發了青春。隨著它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作為葯學、農學、環境等學科的基礎,更為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材料與工程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地給學生展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生物科技成就,讓學生認識生物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使學生改變對生物課程的態度,以便在以後的學習中打消生物是「小學科」的觀念。
2、認識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性。初中生物課程是初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學生生物思維的重要途徑,對我國以後生物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於前幾年全國上下大興素質教育,呼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中考不再考生物學科,只在初二下學期結業;
使得生物學科在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尷尬。許多學校生物專業的教師紛紛改行,生物學科成了「捎帶」、「搭配」,以致教師和學生忽視了生物學習的重要性,致使生物學科教學現狀令人擔憂,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令人擔憂。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教師就必須轉變觀念,重新認識生物學科的重要地位。
2. 急求兩篇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你要是老師的話幹嘛不自己寫啊 鄙視作弊的人 中國的教育已經很差了 你··· ···
3. 急需一篇高中生物論文 在線等
高中生物論文
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的開發利用
【摘 要】針對生物新課程教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其進行問題的調查、分析,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學校進行新一輪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的開發研究,促進高中生物教與學方式變革、優化課堂教學。
【關鍵詞】生物新課程教材;校本資源;整合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一)生物新課程教材有許多優點,但對於鄉鎮中學的學生、教師而言,由於教學設備的相對落後,信息量不充分,學生體驗不足,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
從2008年9月採用了生物新課程教材後備課組成員在校內外展開調查而表明,大多生物教師對新課程在體現新課程理念方面的變化給予了肯定,學生在課堂氣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學習興趣等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備課組成員通過與部分教師、學生的座談發現,我們學校作為農村學校,而且又是普通中學的一所高中學校,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生物新課程有許多優點,但對於鄉鎮中學的學生、教師而言,由於教學設備的相對落後,信息量不充分,學生體驗不足,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
(二)生物新課程教材的問題太側重於大城市的實際,而偏離了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實際;另外,有些例子又過於理想化。因此生物新課程教材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發現配套資源不完善;對教學內容難度把握不準;缺乏新課程實施的指導等。
生物新課程教材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對新課程教材中用來引入的例子,我們的教師大部分的看法是:34.5%的認為「足夠多了,切合學生的實際」,46.9%的認為「改編一下即可」,7.1%的認為「根本不合用,按教師的想法重新編擬例子」.因此在生物新課程教材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教師明顯感覺到配套資源不完善;對教學內容難度把握不準;缺乏新課程實施的指導等.據我們調查的生物教師們反映,新教材的問題太側重於大城市的實際,而偏離了農村,另外,有些例子又過於理想化。用一位老師的話說「顯然新教材是給大城市學生使用的(有點過激,但是也有不少老師有這種說法)」.因此我們備課組成員認為:生物新課程教材進一步推廣時應注意:加強與新課程教材相關資源的建設,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學校(箬橫中學、大溪中學等)進行新一輪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的開發利用研究.
(三)加強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是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根據學校的適應需要而出發的,是勢在必行。
具體適應需要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生物校本教材資源的使用是要學生在生物新課程學習中能輕輕鬆鬆地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掌握知識,並且能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生物校本教材資源是教師為順利完成教材內容,為使學生順利接受知識,所利用的一切資源。它包括生物課堂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小實驗的補充;生物新課引入的問題、故事;章節練習題,學生課外探究活動的計劃等。所採用手段包括:CAI課件、錄像帶、投影片、自製教具以及外出參觀等,因此生物校本教材資源的使用是要學生能輕輕鬆鬆地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掌握知識,並且能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2、生物校本教材資源在配合生物新課程教材下能與農村中學學生成長的需要相一致,能與農村中學的教育目標相一致。
開發符合農村高中生物新課程教材的校本課程,必須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指向人的發展,指向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指向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張揚。只有在這一理念下,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關系,才能使三者相輔相承,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農村中學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就業技能的鍛煉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惟有如此,生物校本課程在配合生物新課程教材下才能與農村中學學生成長的需要相一致,才能與農村中學的教育目標相一致。加強與生物新課程教材相關資源的建設, 製成與我們這樣學校實際教學相適應的每一節課的CAI課件、幻燈片、課前小故事、課後的思考題、探究方案等
3、生物校本教材資源的開發對浙科版統編生物新課程教材和大綱起到補充、印證、豐富和發展作用。
生物校本教材資源的開發建設要遵循調查研究,尊重事實的原則,經過細致的研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反復對比,力求真實可靠,對統編教材和大綱起到補充、印證、豐富和發展作用每學期在校內開展一次新課程的教學活動的課堂問卷調查和學生對新課程教材實施中的滿意度問卷調查,為生物校本教材資源利用和開發提供保障。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坐落在農村,學生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這一代的學生基本上獨生子女,從小受各方面的寵愛,生性有點嬌懶,家長管製得也少,而且生源相對重點中學來說文化基礎很薄弱,因此在生物新課程教材實施時,在選擇校本教材內容和編排校本教材內容要注重兩點:其一,將現實資源的發掘與統編教材、大綱要求結合起來,作為統編教材的必要補充。其二,把對文獻資料的運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運用恰當地結合起來,引導師生充分關注。
4、利用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開發為生物校本教材資源與生物新課程教材的整合利用奠定基礎。
校外成熟的條件性課程資源雖然相對稀缺,但素材性課程資源卻十分豐富,如何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協調利用機制,這也是有機整合農村高中學校生物校本教材建設資源的一個重要困難;另外,在學校廣泛自主地進行生物校本教材開發之後,如何盡快建立對學校校本教材建設的指導、管理和評估機制顯得日益迫切,從而能很好的整合到新課程的教學中。
因此我們備課組成員認為:生物新課程教材進一步推廣時應注意:加強與生物新課程教材相關資源的建設,即在本校及其他高中學校進行新一輪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的開發研究,同時意識到需要教師的大量心血,它需要教師的大量積累,從生活中收集材料,從學生中收集材料,從各種報刊、雜志中收集材料,從電腦中收集材料。然後進行加工整理,製成與我們這樣學校實際教學相適應的每一節課。
二、策略與實踐
(一)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的策略
1、准確理解生物新課程教材《標准》對模塊式的課程和教材設置的要求
高中生物學新課程由三個必修模塊和三個選修模塊組成。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塊對於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學習這些內容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動的規律,理解科學的本質、過程和方法,了解並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發展中的應用。屬於公民素養的基本要求。選修模塊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選修模塊分別側重生物技術、生物學與社會和生物科技進展,為學生選擇學業和職業方向提供幫助。但生物科學的內容浩如煙海,發展迅猛,課標模塊內容與課標要求是否存在落差,這還必須通過實踐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模塊內容的設置。
2、研究生物教科書內容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生物教科書
生物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的新特點: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突出科學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深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改革教材的呈現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改進作業系統,促進評價的改革。在次建議各校高中新課程實驗年級備課組要至少備齊5個版本的教材。對比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對知識內容的選擇、編排和呈現方式等,加深理解高中生物新課標對知識內容的要求,並依據課標優化組合不同教材的課程資源市高中新課程實驗年級中心組要組織專門的研究小組進行研究,並及時地將研究結果通過全市教研活動提供給各校參考。要摒棄過去那種「輕大綱,重教材」、「教學就等於教教材」的舊觀念,樹立「以課標為基本依據,以教材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來進行教學」的新觀念。
(二)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的實踐--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優化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得以真正落實的重要保證。
1)感知和體會知識內容的變化
1.知識體系的變化
按課標要求,不再是普通生物學體系. 每個模塊的教材各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並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確定知識內容的呈現順序,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知識體系。
2.處理好基礎性和先進性的關系
知識內容的深難度總體上維持在現行教材水平,避免出現深難重。基礎不等於經典。基礎性應當是現代意義上的基礎性。如免疫。通道蛋白、人類蛋白質組計劃、DNA指紋技術、基因治療、恢復生態學等。選修課集中體現先進性,同時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基礎性與先進性之間有時矛盾,要靈活變通。如水分子的跨膜運輸。讓學生搜集最新進展的資料。
2)、探究能力目標和內容的變化
1.加強科學方法教育,關於科學方法的內容《分子與細胞》——觀察和實證,《遺傳與進化》——假說—演繹,《穩態與環境》——系統分析、 建立數學模型。
2.改進探究活動的設計。安排豐富多樣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過程,領悟和運用方法.
3.鼓勵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在資料分析、小資料、技能訓練、練習、自我檢測等欄目中,有許多關於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思考題,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方法,活躍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教材呈現方式的變化
生物新課程加強內容的引導性和開放性,促進探究性學習, 變單純的敘述式為圖文結合,增設重要欄目。①有些問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究;②探究活動的寫法重在引導,探究的課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作過死的規定;對於難度較大的探究活動,教材提供了參考案例; ③介紹生物科學上目前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或存在的爭議,體現科學體系的開放性;吸引學生興趣,提高思維的活躍程度,促進探究性學習。
我們備課組通過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的整合利用盡可能地縮小《標准》的理念與教學實踐之間的落差,促進高中新課程實驗穩步地開展。具體實踐的理論指導及實際操作如下:
1、提倡多種教學方式(包括校本教材探究實驗的開展)在新課程教材的實際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優化教學過程。
新課程提倡新的學習方式並不是否定傳統的學習方式,而是要發揮不同學習方式的優勢,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課型、學校條件、學生情況等對傳統的和新型的學習方式進行優化組合,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1)組織好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高中新課程標准將「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理念,必將有力地推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但教材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存在著相當的困難。這些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的落差,需要教師去彌補,即利用當地的課程材料,當地的生態環境及與社會生產、生活有關的生物學問題;為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備課組成員在生物學科中嘗試實施開展了新課程校本教材探究實驗--體驗制備真核細胞三維結構模型的製作比賽並在校園進行展覽,取得相當好的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該學科的興趣。
(2)把握生物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對實際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生成」實質上是「放羊」,是放棄教學的責任和教師的責任,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死氣沉沉的,這樣的「預設」不僅會嚴重束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成」能力,而且會慢慢扼殺師生的創新精神、探究慾望和生命活力。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既要切實改變課堂教學中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對只求生成忽視預設的現象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成效與分析
我們發現新課程教材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中新課程教學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中也存在許多問題。
1.教育觀念滯後的問題
由於傳統的習慣勢力,部分老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是把知識結構、難點和重點反復掂量,圍繞它考慮教學過程如何展開,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的實現.只有對課程目標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使教學活動的組織符合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
2.各校的課程資源問題
現在各學校教學硬體還不很足,不少教師過去是僅僅依據一本教科書、一冊教參,就年復一年地教下去。現在實行新的課程標准,必須依託豐富的課程資源,一方面教師有責任發掘和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但更重要的方面是學校要有相應的投資和建設。各校應盡可能地完善圖書資料、實驗室及相應的器材,還有網路資源等,至少為各備課組配齊5套不同版本的教材。
新的課程標准與原來執行的教學大綱,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新課標是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而制訂的。執行這個課程標准,對於課程管理部門、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研究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於教材編寫者和課程的教師,都是全新的任務。教學活動是極富創造性的活動,同一內容的教學,不同教師都會有自己的教學策略、方法和風格,可以說,教學活動也是極富個性化的活動。但不管什麼樣的創造,不管什麼樣的個性,都應該是更出色地達到新課程的目標。
(二)對高中新課程教學與校本教材資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對策。
在高中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尋找有效的策略,揚長避短,盡量把該模塊開設模式不利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一般地說,我們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1)應把把宣傳和計劃做在前,整體安排高中新課程兩年教學;
(2)對《標准》和教科書的研究應比實施提早,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和尋找對策;
(3)在新課程教材的實施中適當結合老教材知識;
(4)適時的針對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編想應的校本練習資源;
(5)為適應新課程教材的改革趨勢,經常在本校開展各種校本探究實驗;
(6)在課余開設各種選修,在學生選擇特長科目發展方向時,給予及時的指導;等等。
參考文獻:
1、王斌華著 《校本課程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程功、陳仙梅 主編《教育心理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4年
3、王少非 主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4、李建剛 《現代教學理論與實踐》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5、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6、靳玉東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生物化學論文 比較淺顯簡單的 選修課要寫 謝謝了
我就是學生物科學的 這人佔了一份 你自己再整整 祝你好運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動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行如發酵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
編輯本段
分類
生物化學若以不同的生物為對象,可分為動物生
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蟲生化等。若以生物體的不同組織或過程為研究對象,則可分為肌肉生化、神經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學等。因研究的物質不同,又可分為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學等分支。研究各種天然物質的化學稱為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各種無機物的生物功能的學科則稱為生物無機化學或無機生物化學。60年代以來,生物化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產生了一些邊緣學科如生化葯理學、古生物化學、化學生態學等;或按應用領域不同,分為醫學生化、農業生化、工業生化、營養生化等。
編輯本段
研究內容
生物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
生物體的化學組成
除了水和無機鹽之外,活細胞的有機物主要由碳原子與氫、氧、氮、磷、硫等結合組成,分為大分子和小分子兩大類。前者包括蛋白質、核酸、多糖和以結合狀態存在的脂質;後者有維生素、激素、各種代謝中間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還有各種次生代謝物,如萜類、生物鹼、毒素、抗生素等。
雖然對生物體組成的鑒定是生物化學發展初期的特點,但直到今天,新物質仍不斷在發現。如陸續發現的干擾素、環核苷一磷酸、鈣調蛋白、粘連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有的簡單的分子,如作為代謝調節物的果糖-2,6-二磷酸是1980年才發現的。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會發現新的功能,20世紀初發現的肉鹼,50年代才知道是一種生長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種載體。多年來被認為是分解產物的腐胺和屍胺,與精胺、亞精胺等多胺被發現有多種生理功能,如參與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的調節,對DNA超螺旋起穩定作用以及調節細胞分化等。
新陳代謝與代謝調節控制
新陳代謝由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組成。前者是生物體從環境中取得物質,轉化為體內新的物質的過程,也叫同化作用;後者是生物體內的原有物質轉化為環境中的物質,也叫異化作用。同化和異化的過程都由一系列中間步驟組成。中間代謝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學途徑的。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質的異化是各自通過不同的途徑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後再氧化生成乙醯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最後生成二氧化碳。
在物質代謝的過程中還伴隨有能量的變化。生物體內機械能、化學能、熱能以及光、電等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變化稱為能量代謝,此過程中ATP起著中心的作用。
新陳代謝是在生物體的調節控制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這種調控有3種途徑:①通過代謝物的誘導或阻遏作用控制酶的合成。這是在轉錄水平的調控,如乳糖誘導乳糖操縱子合成有關的酶;②通過激素與靶細胞的作用,引發一系列生化過程,如環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醯化反應對糖代謝的調控;③效應物通過別構效應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如終點產物對代謝途徑第一個酶的反饋抑制。生物體內絕大多數調節過程是通過別構效應實現的。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種多樣功能與它們特定的結構有密切關系。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有催化、運輸和貯存、機械支持、運動、免疫防護、接受和傳遞信息、調節代謝和基因表達等。由於結構分析技術的進展,使人們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們的各種功能。酶的催化原理的研究是這方面突出的例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分4個層次,其中二級和三級結構間還可有超二級結構,三、四級結構之間可有結構域。結構域是個較緊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區域,連結各結構域之間的肽鏈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允許各結構域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相對運動。蛋白質的側鏈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快速運動之中。蛋白質分子內部的運動性是它們執行各種功能的重要基礎。
80年代初出現的蛋白質工程,通過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基因,獲得在指定部位經過改造的蛋白質分子。這一技術不僅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也開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質的廣闊前景。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為闡明基因的本質,了解生物體遺傳信息的流動作出了貢獻。鹼基配對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這是核酸作為信息分子的結構基礎。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有不同的構象,J.D.沃森和F.H.C.克里克發現的是B-結構的右手螺旋,後來又發現了稱為 Z-結構的左手螺旋。DNA還有超螺旋結構。這些不同的構象均有其功能上的意義。核糖核酸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蛋白體核糖核酸(rRNA),它們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新近發現個別的RNA有酶的功能。
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也是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於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調控正從多方面探討。如異染色質化與染色質活化;DNA的構象變化與化學修飾;DNA上調節序列如加強子和調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轉譯過程中的調控等。
生物體的糖類物質包括多糖、寡糖和單糖。在多糖中,纖維素和甲殼素是植物和動物的結構物質,澱粉和糖元等是貯存的營養物質。單糖是生物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寡糖在結構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寡糖和蛋白質或脂質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由於糖鏈結構的復雜性,使它們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對於細胞專一地識別某些物質並進行相互作用而影響細胞的代謝具有重要作用。從發展趨勢看,糖類將與蛋白質、核酸、酶並列而成為生物化學的4大研究對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學結構一經測定,就可在實驗室中進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類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於了解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有些類似物由於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應用價值。通過 DNA化學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應用於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及其類似物。
酶學研究
生物體內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取
決於酶的結構。酶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反應動力學及作用機制、酶活性的調節控制等是酶學研究的基本內容。通過 X射線晶體學分析、化學修飾和動力學等多種途徑的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酶的作用原理已經比較清楚。70年代發展起來的親和標記試劑和自殺底物等專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劑已成為探討酶的活性部位的有效工具。多酶系統中各種酶的協同作用,酶與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應用蛋白質工程研究酶的結構與功能是酶學研究的幾個新的方向。酶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和醫學上的應用一直受到廣泛的重視。
生物膜和生物力能學
生物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一般也含有糖類,其基本結構可用流動鑲嵌模型來表示,即脂質分子形成雙層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與脂質相互作用並可側向移動。生物膜與能量轉換、物質與信息的傳送、細胞的分化與分裂、神經傳導、免疫反應等都有密切關系,是生物化學中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
以能量轉換為例,在生物氧化中,代謝物通過呼吸鏈的電子傳遞而被氧化,產生的能量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而貯存於高能化合物ATP中,以供應肌肉收縮及其他耗能反應的需要。線粒體內膜就是呼吸鏈氧化磷酸化酶系的所在部位,在細胞內發揮著電站作用。在光合作用中通過光合磷酸化而生成 ATP則是在葉綠體膜中進行的。以上這些研究構成了生物力能學的主要內容。
激素與維生素
激素是新陳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激素系統和神經系統構成生物體兩種主要通訊系統,二者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70年代以來,激素的研究范圍日益擴大。如發現腸胃道和神經系統的細胞也能分泌激素;一些生長因子、神經遞質等也納入了激素類物質中。許多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經測定,它們主要是多肽和甾體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變膜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細胞的酶系,還有些是影響基因的表達。維生素對代謝也有重要影響,可分水溶性與脂溶性兩大類。它們大多是酶的輔基或輔酶,與生物體的健康有密切關系。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生物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數百萬種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並在大約40億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生物化學的發展為這一學說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例如所有種屬的 DNA中含有相同種類的核苷酸。許多酶和其他蛋白質在各種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中都存在並具有相近的氨基酸序列和類似的立體結構,而且類似的程度與種屬之間的親緣關系相一致。DNA復制中的差錯可以說明作為進化基礎的變異是如何發生的。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時,需要更多的酶和其他蛋白質,基因的重排和突變為適應這種需要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見,有關進化的生物化學研究將為闡明進化的機制提供更加本質的和定量的信息。
方法學
在生物化學的發展中,許多重大的進展均得力於方法上的突破。例如同位素示蹤技術用於代謝研究和結構分析;層析,特別是70年代以來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體系性能的高效液相層析以及各種電泳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的分離純化和一級結構測定;X射線衍射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晶體結構的測定;高解析度二維核磁共振技術用於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分析;酶促等方法用於DNA序列測定;單克隆抗體和雜交瘤技術用於蛋白質的分離純化以及蛋白質分子中抗原決定因子的研究等。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廣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學各個領域滲透,不僅使許多分析儀器的自動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分析,結構預測以及結構功能關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學今後的繼續發展無疑還要得益於技術和方法的革新。
5. "生物學科論文的格式是什麼 "
要是課程論文的話應該不同學校要求不一樣吧。。要是發表論文的話去相應的期刊主頁上有規范的模板和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