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哪些研究員

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哪些研究員

發布時間:2022-08-23 07:01:09

Ⅰ 香港各個大學的情況

語言

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香港獨特的語言環境。一般香港人日常交流以粵語為主,課堂上則多用英語、粵語,偶爾也有普通話的授課。大多數教材都只用英文,圖書館也有大量的原版英語著作。如果去香港念大學,英語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香港的大學在招收內地學生之前,一般會對其進行英語水平的測試。經過筆試、口試的層層篩選,才具備去香港念書的資格。

到達香港後,一般校方會對其進行語言培訓。就讀於香港大學的黃曄丹,原先是復旦大學本科生,大二交流去香港。學校在他們到達香港的那個暑假,用兩個月的時間對其進行語言提高。除了基本英語培訓外,還給每個學生尋找了一個香港大學的學生作為buddy(同伴),讓他們平日用粵語、英語交談,以盡快適應香港的生活。

香港的大學教師一般都會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在上通史課程前(人文、社科類基礎課程)教師一般會讓學生自主選擇用哪種語言授課;而專業主修課程則一般以英文授課。

課程

香港的大學一般採取學分制。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實行三年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除主修專業以外,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各項副修專業。香港的課程設置和內地大學沒有太多區別,齊全而且合理。學生完成學分就可以獲得學士學位,成績優異者將獲相應榮譽等級。

如果有人認為,到香港讀書就是度假,吃吃喝喝然後輕松過關,那麼就錯了。本報采訪的幾位在香港念書的學生反映,在香港念書的辛苦程度絕不亞於內地。

老師上課時一般會列很多參考書出來,每本都要認真仔細去看,對於英文並不是母語的內地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很大的挑戰。每門課至少有兩個「小考試」,還要做至少兩個mini-project(小項目),以及隨堂的小測試。「小考試」一般不會很難,目的是讓每人看書溫課,但量極大,且不同的老師要求不同,有人喜歡電子版,有人喜歡手寫版。香港老師要求很高,必須嚴格按照規定不折不扣完成,不然就要影響學分、成績。

考試

香港大學的考試和內地大學有很大不同。

在香港科技大學念書的梁瑩看來,在香港考試就像過關,一到考試,不論學生還是老師都嚴陣以待。連續開一個星期的夜車,是家常便飯。

專業課和公選課放在一起,沒有先後之分。所有的課都由學校統一安排考試時間和地點。學生通過教務處網站,登錄自己的賬號查詢自己的考試時間表,非常專業化。

考試地點放在統一的大教室,可能n門放在一起考。考試的時候,很有可能你前後左右的人都在做不同的試卷,有開卷、半開卷和閉卷。所有人的座位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坐下來的時候已經有試卷了,因為各人試卷不同,無法參照他人的速度,更無法參考旁邊的答案,只有自己悶頭做題。

而考試的內容,不會超過上課講授的內容。每一門課都有往年的卷子參考,這些卷子都放在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里,對所有學生公開,可以下載、列印。

教師

香港的大學老師給人一種印象———專業。

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名牌大學內,教師質量普遍相當高,相對於內地的大學教師,香港教師的職責很明確———教好課。

在香港,很少有老師會關心學生的個人問題,除了課業范圍內的討論,他們很少和學生私下開玩笑或者談論私人生活。

許多教師甚至是「24小時上班」的,學生有任何課業上的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他們。任何學生的email他們都會非常詳細耐心地答復。和很多內地大學的老師下了課就不見蹤影的現象,完全不同。

費用

相對於內地大學5000元一年的費用,香港的學費翻了好幾個跟頭。前些年香港的大學對內地學生收取的學費維持在4萬/年,但近幾年香港的學費呈逐年上漲趨勢。據統計,在香港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可達10-12萬人民幣。

香港的大學這些年為吸引內地人才,設立了大量獎學金項目,從5000-10萬元不等。在香港大學交流念書的黃曄丹,在香港念書的3年間,就沒有花過一分錢。學校每年會撥給他們這些交流生每人8萬元的獎學金,還贈送筆記本電腦,非常輕松。

香港的消費水平比內地要高,有時候吃碗面就動輒上百。對於那些沒有爭取到獎學金的學生來說,去香港讀書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宿舍

很多內地學生反映,去香港最不適應的是無法和那邊的學生融合。前不久剛去香港中文大學念書的小陳表示,香港人非常溫文爾雅,他們說話的時候總是十分紳士,很客氣,卻無法深入交流。為解決這個問題,香港的大學想了很多辦法。

本科生在進入學校後,所在的宿舍區會舉行為期一個星期的「O-Camp」———由高年級學生帶頭,每天晚上在宿舍區舉行一系列有趣的聯誼活動。新生被要求完成各類離奇任務,比如將內衣外穿然後去街上隨便找人要求合影留念;趴在地上轉圈口中念念有詞等等。一個星期天天如此熱鬧下來,自然就和大家融為一體。

很多香港大學的宿舍是公寓式的,2—4人一間不等,收費也相應調整。大概在2000元港幣一個月,設施非常齊全。香港學生習慣過夜生活,他們通常在凌晨3點才入睡,一個宿捨生活的人如果作息不同,會比較痛苦。

校舍

香港中文大學就建在一整座山上。早晨在悅耳的鳥叫聲中醒來,推開門就可以看見整片的森林。步行去「森林中的教學樓」上課,路邊的野花一叢叢靜靜綻放,好像置身於童話故事。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求學的日子可謂「神仙生活」。

香港大學位於香港的最中心地帶,房價高達幾萬塊一平方米。然而學生們居住環境卻很寬松,每人都擁有「數百萬的房子」。出校門是最繁華的都市,進校門則是滿眼的參天古樹,在學習環境營造方面,香港的大學都竭盡全力,從不節省。

圖書館

香港的大學圖書館擁有世界水平。

圖書館的藏書非常齊全,各種原版書籍和中文書籍的數量基本對半。圖書的更新速度非常快。

對於那些有幾個版本的書,肯定可以找到齊全的版本。所有書本保護得很好,像新的一樣。

無一例外的是,香港的學校圖書館里,都有一個巨大的多媒體庫。電影、連續劇到discovery,什麼都有。平日學習累了,可以隨便進去選張喜歡的碟看,非常方便。

思維

香港人的思維方式接近於西方,這也許是很多內地學生無法適應的地方。但在香港待的時間久了,就會自然而然融合到這種中西合璧的思維模式當中。

Ⅱ 香港有個叫馬西生物科學研究院的嗎

第一,現在,世界上認知神經科學和情感神經科學研究正成為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這是國內教育科學發展邁向新階段的契機,教育科學研究不應該錯過這次機遇。
美國老布希總統宣布20世紀90年代為「腦的十年」,這並非只為加強有關腦的科學研究而提出,更重要的是要向公眾普及腦的知識,提高公眾對腦科學的關注。繼美國之後,日本和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等也相繼建立了類似的腦科學研究計劃。在「腦的十年」前後這段時間里,人類所取得的有關腦的新知識,超過歷史上所獲得的所有有關腦的知識的總和。現在腦科學發展得非常快,幾乎沒有一個發達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沒有建立腦科學方面的研究隊伍。2003年國際上成立了「國際心智、腦與教育學會」,集合了世界上一批有志於開拓這個新研究領域的一流的神經學家、教育學家,如著名教育學者加德納、費什爾,神經科學家達馬西、達翰都在其中。
最初,教育的發展主要受到哲學的指導,比如說孔子的思想直到今天還在指導教育。心理學是從哲學里分立出來的,後來發展成為心理科學,又發展成為認知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和分子生物學在過去幾十年裡取得了劃時代的進展。教育的對象既然是人,教育的執行者也主要是人,那麼它一定會隨著上述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因此我們認為,今天有可能在腦科學進步的基礎上,把從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延續下來的對教育的探討,推進到逐步地和腦科學研究相關。這是教育要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已經在逐步地變成現實。

Ⅲ 郭禮和的個人履歷

1. 基本信息
郭禮和 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免疫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0年1月出生於上海。
1964年本科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前身)生物物理化學系理化細胞專業,1968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前身)生化細胞學專業。
九三學社成員。
2. 工作經歷
1968年研究生畢業後留在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從事核酸化學和酶促合成研究工作(酵母丙氨酸tRNA人工合成),並擔任該項研究主要負責人之一。後於1980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吳瑞實驗室工作,主要對重組DNA技術進行改進和完善,尤其建立了DNA在質粒上直接進行雙鏈測序,改變了當時流行的單鏈DNA測序法,這為後來的DNA自動測序儀和基因組計劃研究發展奠定了基礎。1983年回國後開展了「人胰島素基因工程」、「人生長激素(hGH)基因工程」、「青黴素醯化酶蛋白質工程」和「轉基因兔」等研究;1986-1987年在美國貝勒醫學院進行「神經遞質轉運蛋白基因」合作研究;1991年赴香港協助建立「香港生物技術研究院」(HKIB),同時繼續進行「神經遞質轉運蛋白基因」合作研究;1993年之後相繼開展「異種器官移植」、「人源抗體轉基因鼠」、「重組染色體與基因組工程」、「神經葯物篩選」、「幹細胞與羊膜細胞」和「腫瘤免疫」等項目研究。1991-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0年研究機構調整後,工作於整合後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3. 主要學術兼職
現任國家科技部973計劃咨詢組專家、國家SFDA新葯評審專家、《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
曾被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和第三軍醫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聘為兼職或名譽教授。
原任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遺傳學會理事、上海市生物醫葯行業協會副會長、CELRESEACH編委等職。

Ⅳ 香港四大權威化驗所是哪四家

只有三家。

1、香港Zentrogene化驗所。

是老牌的DNA生物科技基因檢測機構,是香港政府及衛生署核准注冊權威基因檢測預約機構,授權指定基因化驗轉檢服務接診中心,香港唯一該行業連續五年優秀醫務誠信機構。

2、香港帝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ayago生物科技位於香港九龍灣,是香港生物科技協會的會員。它是香港一家成熟的實驗室公司,專注於將分子診斷技術應用於臨床測試服務。它是香港最早提供DNA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

3、香港精密基因實驗室。

香港精密基因組實驗室位於香港新界粉嶺樂門街17號,與Arco等已建立的實驗室相比,香港精密基因組實驗室無疑是香港基因檢測行業的新成員。

要接受香港四間主要化驗所的測試,必須符合下列准則:

1、必須通過b超確認胎齡大於7周,胚胎直徑大於10MM。

2、一年內沒有男性胎兒出生。

3、6個月無大手術、輸血、器官移植或流產。

4、常見的血型是A、B、AB或o型(rh陰性的熊貓血也有效)

5、自然受孕,非試管嬰兒。

Ⅳ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與化學科技系dr.wang是外國人嗎

馮敏,女,1974年12月生,中山大學理學博士。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先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生物醫學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進行博士後研究。2004年9月到中山大學葯學院葯劑學與制劑工程實驗室工作。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國際國內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SCI與EI收錄10餘篇.研究方向:納米粒葯物和基因葯物傳遞系統的理論與新制劑的研究講授課程::葯劑學,葯用高分子學,.葯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目前主持或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嵌合載體納米粒基因傳遞系統的構建及在基因搭橋中的作用,負責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靶向肺腺癌TK基因轉移納米粒吸入劑的研究,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乙二醇-聚乙烯亞胺/基因傳遞系統的優化及防治血管再狹窄的研究,主要成員

Ⅵ 吳家瑋的歷練

1964年以來,吳家瑋在物理研究方面發表了120篇論文及著作;在量子多體理論、統計力學、液晶、低溫物理、及表面物理上,都作了不少貢獻。在他指導下研究結業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達25人。吳家瑋曾獲頒給多種榮譽及獎狀,反映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及公職上的貢獻。其中包括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加州科學院榮譽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深圳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名譽教授、聯合國協會的羅斯福夫人人道獎、舊金山市的金鑰匙,及由舊金山市長命名的「吳家瑋日」。
1984至1986年間,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會長。1991年,獲得華盛頓大學頒發的傑出校友獎。1995年,喬治鎮學院向他頒發了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同年被深圳市政府命名為深圳市榮譽市民。1996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頒發的國際傑出服務獎、華盛頓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學位、及英國女皇頒授的CBE榮銜。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2001年,獲法國總統頒授騎士勛章「 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1988年9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後,吳家瑋擔任過香港政府工業及科技發展局和生物科技研究院監管委員會的成員,並被深圳市政府委任為高級顧問。他為多個香港、內地、和亞太區文教科技組織擔任理事或咨詢工作,包括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長江開發滬港促進會、中國內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復旦大學、華僑大學和中關村科技園區顧問委員會、巴基斯坦的Ghulam Ishaq Khan工程科學和技術大學、新加坡的世界科技出版社,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他現任新昌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非執行主席,並擔任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第一上海投資有限公司、集友銀行有限公司、萬威國際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等的非執行董事。1993年至1996年,中國政府先後委任吳家瑋為港事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預備工作委員會和籌備委員會委員。1996年,被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推選委員會委員。1998年,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2000年,被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及香港與內地科技合作委員會主席。
吳家瑋的簡歷, 分別登載於「美國名人錄」及「世界名人錄」。
基本情況
出生年 1937年 出生地 上海 教育背景 華盛頓大學 物理學博士 華盛頓大學 物理學碩士 主要工作經歷 2001年至今 香港科技大學 名譽校長名譽教授 1988-2001年 香港科技大學 首任校長 1983年 舊金山州立大學 校長(首任美國主流大學的華人校長 主要學術成就(1964年以來) 發表和出版了120部物理學論文和著作 指導25名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完成了他們的論文以及研究工作 主要社會兼職 香港瑞安集團 高級顧問 2000年 香港特區創新與技術顧問委員會 委員 2000年 當選香港內地技術合作委員會 主席 1996年 入選特區政府戰略發展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委員會 1993-1996年 被中國政府任命為香港事物顧問,預委會,籌委會,選舉委員會成員 主要榮譽 入選「美國名人錄」和「世界名人錄」 斯隆研究獎學金 美國物理學會和加州科學院獎學金 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深圳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榮譽教授 聯合國協會頒發的伊莉諾羅斯福人道主義獎 舊金山市金鑰匙獎 1991年 華盛頓大學傑出校友稱號 中國網2002年7月26日
「牽引力還需加大」——吳家瑋談香港發展知識經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2月15日新年伊始,香港股市就遇上驚濤駭浪。股市升跌,本是常事。香港股市這次雖可視為正常調整,其中卻不無令人深思之處。年初香港股市大幅起落中起主要作用的十數只科技股,目前還只是科「幻」股、「網」股,無根無底,缺少根基,玩的只是「科技概念」。這樣的炒風盛行,能有利於香港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實現經濟轉型嗎?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走訪了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
發展科技產業前途所在
1997年底金融風暴向香港襲來後,特區政府吸納了學者的建議,採取多項措施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決心帶領香港實現向知識為本、多元化發展的經濟轉型。吳先生興奮地談到,一年多來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已從學者的建議形成政府的構想,逐漸成為港人的共識,香港掀起了科技潮。在特區政府支持下,設立50億港元創新及科技基金、成立應用科技研究院、建立創新科學園區、興建「數碼港」、創建創業板股票市場、開展引進優才計劃等舉措相繼出台。他也談到,與此同時一些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紛紛轉型搞高科技,新設立的網站更令人眼花繚亂,「科技概念」炒作驚人。
他認為,這既反映了港人對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期盼,也反映出一些人急於藉此實現高增值的浮躁心理。香港是個商業社會,人們把利潤看得較重,加上港人頭腦一向靈活和實際,只要有機會賺錢,總是快人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賺取快錢的心理。一些人寧可在股市玩「科技概念」,一擲千金,在所不惜;卻不願在開發科技成果、發展科技產業上作出投資。現在香港「科技概念股」炒作成分過高,會影響真正有技術實力的科技企業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人才、資金都在尋求最佳出路,香港正面臨激烈的競爭。機遇稍縱即逝,不克服這種「賺快錢」的心理,會誤了香港的鴻圖大業。
發展資訊科技要「軟」「硬」兼施
吳家瑋對世界資訊科技的發展瞭若指掌。他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脫離不了微電子科技和材料科技。香港要發展資訊科技也要「軟」、「硬」兼施,在開發商業軟體的同時,必須注重硬體的開發。世界上資訊科技領先的地方,哪有隻搞軟體不搞硬體的?他懇切地說,高新科技的發展需要著重整體和全面,不能單靠一點一線,要有長遠的觀點,不能急功近利。香港在這些方面起步已經較遲,不能再有任何大的失誤。港人應當頭腦冷靜,認清路向,為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取得深廣的視野,制訂全盤性的策略,厚植基礎,再尋求突破。
「香港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產業的牽引力還需加大」,吳家瑋認為,「特區政府的主導作用還應加強」。他建議特區應盡快設立獨立的科技工業司,起用專家,以加強籌劃、引導和支持。「香港發展高新科技任務迫切,傳統製造業(包括境外投資)必須進行技術革新、現代化的高科技企業亟待引進及開創,服務業的科技運用成分必須大幅度提升」。他說,「這需要一批懂科學、有眼光的企業界人士推動。」然而,香港老一輩企業家的知識結構難以調整,新一代的「知本家」隊伍還未成形,市民的整體素質也亟待提高。
吳家瑋最後談到,知識經濟以人為本。香港引進優才工作已經開展,但更應注意發揮本地人才的作用。香港的8所大專院校有一支數量可觀的高精尖的教授專家隊伍,每年培養出的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數以萬計,只是缺少一批有科技工業經驗的中年創業人才。只要特區出現更好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內地優才和海外的華裔中年人才也會前來。有了這樣的環境,外來的和本地的人才和睦相處,必能發揮群聚效應,科技成果會不斷涌現,香港的高科技、高增值產業真正得到發展,香港必能真正走向知識經濟社會。

Ⅶ 求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 的黃玉山教授的具體情況

黃 玉 山 教 授 於 2006 年 4 月 10 日 就 任 科 大 行 政 及 總 務 副 校 長 , 及 生 物 學 系 教 授 。 他 於 1979 年 取 得 加 拿 大 麥 基 爾 大 學 植 物 生 化 學 博 士 學 位 , 其 後 到 多 倫 多 大 學 任 研 究 員 , 1980 年 回 港 , 先 後 在 香 港 理 工 學 院 ( 現 為 香 港 理 工 大 學 ) 和 中 文 大 學 任 教 。 黃 教 授 於 1990 年 加 入 科 大 生 物 學 系 為 創 系 教 授 , 1997 年 擔 任 協 理 副 校 長 ( 研 究 及 發 展 ) 。 1998 至 2006 年 間 , 黃 教 授 出 任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副 校 長 兼 生 物 學 講 座 教 授 , 專 責 規 劃 及 管 理 全 校 人 事 、 財 務 與 校 園 發 展 , 藉 以 支 持 大 學 的 學 術 事 務 。

黃 教 授 一 直 專 注 環 境 生 物 技 術 的 研 究 , 曾 於 國 際 學 術 期 刊 發 表 超 過 130 篇 論 文 和 多 本 專 著 , 亦 是 三 份 科 學 學 術 期 刊 的 編 輯 。 黃 教 授 積 極 參 與 制 定 香 港 教 育 政 策 和 提 升 香 港 科 技 發 展 。 現 任 公 職 包 括 環 境 咨 詢 委 員 會 副 主 席 及 大 學 教 育 資助 委 員 會 委 員 。 黃 教 授 曾 任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主 席 、 教 育 統 籌 委 員 會 委 員 及 香 港 學 術 評 審 局 委 員 。

黃 教 授 現 為 香 港 學 者 協 會 會 長 , 並 於 2008 年 1 月 獲 選 為 港 區 全 國 人 大 代 表 。

http://www.ust.hk/gb/about/senior.htm#senior03
港科大官網

Ⅷ 王駿的個人簡介

王駿,基因港(香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威斯康星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基因港旗下主要產品為NMN艾沐茵。

王駿,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留學生,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1]

現為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香港中文大學兼職教授、Hong Kong X創業平台導師。[1]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技講座教授[1],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項目生物科技組別委員。

主攻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1]科研隊伍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其中多數持有相關領域博士或碩士學位。[3]

王駿,酶法工藝尚未在製造業中被廣泛應用,其主要不僅在於酶及輔酶的制備成本高昂,而且酶反應器的效率低下。基因港多年來不斷研究新型酶,並開發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專利技術,發展出十多種生產葯品及食品的新工藝。[4]

其中一個例子是抗衰老產品「煙酶胺腺嘌呤單核酶酸」。另一個例子是天然抗氧化劑「谷胱甘酶」。

閱讀全文

與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哪些研究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