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靜息狀態的標志是
極化與靜息電位都是細胞處於靜息狀態的標志。
細胞膜處於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一般將細胞膜外電位看作零,細胞膜內電位用負值表示。
同類細胞的靜息電位較恆定,如哺乳類動物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為-70~-90mV。安靜時,細胞膜兩側這種數值比較穩定的內負外正的狀態,稱為極化。
產生原理
1、靜息電位產生原理
細胞未受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外正內負的電位差。它是一切生物電產生和變化的基礎。當一對測量微電極都處於膜外時,電極間沒有電位差。在一個微電極尖端刺入膜內的一瞬間,示波器上會顯示出突然的電位改變,這表明兩個電極間存在電位差,即細胞膜兩側存在電位差,膜內的電位較膜外低。該電位在安靜狀態始終保持不變,因此稱為靜息電位。
2、動作電位產生原理
細胞外鈉離子的濃度比細胞內高的多,它有從細胞外向細胞內擴散的趨勢,但鈉離子能否進入細胞是由細胞膜上的鈉通道的狀態來決定的。當細胞受到刺激產生興奮時,測單一神經纖維靜息和動作電位首先是少量興奮性較高的鈉通道開放,很少量鈉離子順濃度差進入細胞,致使膜兩側的電位差減小,產生一定程度的去極化。
『貳』 什麼是靜息電位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到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由於這一電位差存在於安靜細胞膜兩側,故也稱為跨膜靜息電位。簡稱靜息電位或膜電位.
動作電位是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膜的Na+通道大量激活。細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質在膜兩側電場強度改變的影響下,蛋白質結構中出現了允許Na+順濃度差移動的孔道,也就是出現了通道的開放;這種由膜電位的大小決定其機能狀態的通道,稱為電壓依從式通道。由於膜的Na+通道大量激活,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Na+在濃度差和電位差的推動下大量地進入膜內。 Na+的內流使膜進一步去極化,又導致更多的Na+通道開放,造成Na+內流的再生性增加。 Na+的大量內流,使膜電位由負電位迅速變成正電位,形成了動作電位的去極化。
『叄』 生物中靜息電位,是內負外正還是內正外負,為什麼
生物中靜息電位是細胞膜兩側外正內負的電位差。細胞膜兩側的離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內的鉀離子高於膜外,膜內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低於膜外,即胞內為高鉀、低鈉、低氯的環境。此外,有機陰離子僅存在於細胞內。
在安靜狀態下,細胞膜對鉀離子通透性大,對鈉離子通透性很小,僅為鉀離子通透性的1/100~1/50,而對氯離子則幾乎沒有通透性。因此,細胞靜息期主要的離子流為鉀離子外流。
鉀離子外流導致正電荷向外轉移,其結果導致細胞內的正電荷減少而細胞外正電荷增多,從而形成細胞膜外側電位高而細胞膜內側電位低的電位差。
在一個微電極尖端刺入膜內的一瞬間,示波器上會顯示出突然的電位改變,這表明兩個電極間存在電位差,即細胞膜兩側存在電位差,膜內的電位較膜外低。該電位在安靜狀態始終保持不變。
(3)生物中靜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細胞膜兩側的離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內的鉀離子高於膜外,膜內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低於膜外,即胞內為高鉀、低鈉、低氯的環境。此外,有機陰離子僅存在於細胞內。
在安靜狀態下,細胞膜對鉀離子通透性大,對鈉離子通透性很小,僅為鉀離子通透性的1/100~1/50,而對氯離子則幾乎沒有通透性。因此,細胞靜息期主要的離子流為鉀離子外流。
鉀離子外流導致正電荷向外轉移,其結果導致細胞內的正電荷減少而細胞外正電荷增多,從而形成細胞膜外側電位高而細胞膜內側電位低的電位差。可見,鉀離子外流是靜息電位形成的基礎,推動鉀離子外流的動力是膜內外鉀離子濃度差。
靜息狀態下鉀離子的外流是構成靜息電位的主要因素。一般細胞內鉀離子的濃度變化非常小,因此造成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變動的主要因素是細胞外的鉀離子濃度。
如果細胞外鉀離子濃度增高,可使細胞內外的鉀離子濃度差減小,從而使鉀離子向外擴散的動力減弱,鉀離子外流減少,結果是靜息電位減小。反之,則使靜息電位增高。這個實驗也進一步說明,形成靜息電位的主要離子就是鉀離子。
『肆』 靜息狀態是什麼意思
靜息狀態,生物學上的一個狀態,指沒受刺激的狀態。
『伍』 生物 靜息狀態
A
原因:因為神經纖維膜在沒有接受刺激時它的膜通透性是很特別的,它對Ca離子想膜外排除,並且大部分Na離子留在膜外。所以膜外陽離子增多,就成了內負外正了。當受了刺激的時候,神經纖維膜的通透性就會發生改變!它Na離子的通透性增大,並且將其排進膜內,膜內的陽離子增多,就成為了內正外負!
『陸』 什麼叫靜息細胞
靜息細胞:它的就是細胞雖然處於休眠狀態,不進行生長繁殖,但仍含有各種酶系,具有氧化和發酵能力,在適宜條件下可再恢復生長。另外休止細胞反應專一性強,可以提高底物轉化率,不易染雜菌,可以減少產物對菌體生長及酶合成的抑制。
活的細胞、組織或器官興奮時,不論其外部表現如何不同,但都伴隨著有電的變化,人體多種器官和組織的電位變化,都能用專門的儀器測量並記錄下來,如心電圖、腦電圖。生物組織的電變化統稱為生物電現象。生物電與細胞膜內外離子的分布和不同狀態下細胞膜對離子的選擇通透性有關。
活細胞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叫靜息電位。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內電位較低呈負電位,細胞膜外電位較高呈正電位。當神經受到刺激時,膜的通透性發生變化,膜外的離子迅速內流,使膜內為正電,膜外為負電,這種細胞受到刺激時,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的電位差叫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產生是組織產生興奮的本質。
『柒』 生物中靜息電位是興奮嗎動作電位也是興奮嗎
靜息電位(靜態電位、靜止電位、靜止膜電位、休息電位、休息膜電位),是神經細胞處於相對安靜狀態時,細胞膜內外存在的恆定電位差;其主要來源於鈉鉀泵的活動。
動作電位(又稱閾電位)是指可興奮細胞受到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產生的可擴布的電位變化過程。
所以當靜息電位是沒有興奮。
『捌』 什麼是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他們是如何形成的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所伴隨的電現象。它與細胞興奮的產生和傳導有著密切關系。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主要出現在細胞膜兩側,故把這種電位稱為跨膜電位,主要表現為細胞在安靜時所具有的靜息電位和細胞在受到刺激時產生的動作電位。心電圖、腦電圖等均是由生物電引導出來的。
1.靜息電位及其產生原理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安靜時,存在於膜內外的電位差。生物電產生的原理可用"離子學說"解釋。該學說認為:膜電位的產生是由於膜內外各種離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況下,對各種離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對K+有較高的通透性,而膜內K+又高於膜外,K+順濃度差向膜外擴散;細胞膜對蛋白質負離子(A-)無通透性,膜內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內側,從而形成膜內為負、膜外為正的電位差。這種電位差產生後,可阻止K+的進一步向外擴散,使膜內外電位差達到一個穩定的數值,即靜息電位。因此,靜息電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2.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
細胞膜受刺激而興奮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發生一次擴布性的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是一個連續的膜電位變化過程,波形分為上升相和下降相。細胞膜受刺激而興奮時,膜上Na+通道迅速開放,由於膜外Na+濃度高於膜內,電位比膜內正,所以,Na+順濃度差和電位差內流,使膜內的負電位迅速消失,並進而轉為正電位。這種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的電位梯度,阻止Na+繼續內流。當促使Na+內流的濃度梯度與阻止Na+內流的電位梯度相等時,Na+內流停止。因此,動作電位的上升相的頂點是Na+內流所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玖』 什麼是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到刺激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由於這一電位差存在於安靜細胞膜兩側,故也稱為跨膜靜息電位。簡稱靜息電位或膜電位.
動作電位是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膜的Na+通道大量激活。細胞膜上的通道蛋白質在膜兩側電場強度改變的影響下,蛋白質結構中出現了允許Na+順濃度差移動的孔道,也就是出現了通道的開放;這種由膜電位的大小決定其機能狀態的通道,稱為電壓依從式通道。由於膜的Na+通道大量激活,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Na+在濃度差和電位差的推動下大量地進入膜內。 Na+的內流使膜進一步去極化,又導致更多的Na+通道開放,造成Na+內流的再生性增加。 Na+的大量內流,使膜電位由負電位迅速變成正電位,形成了動作電位的去極化。
靜息電位: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v。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在安靜時,存在於膜內外的電位差。 生物電產生的原理可用「離子學說」解釋。
心室肌細胞安靜時,細胞膜處於外正內負的極化狀態。靜息電位約-90毫伏。心室肌細胞靜息電位產生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濃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
其動作電位與神經纖維相比較有很大差別,表現為復極化過程有明顯特徵。通常將全過程分為0、1、2、3、4期。(1)去極化過程(0期):去極化過程形成動作電位的上升支(0期),其形成機制亦與神經纖維相同。此期電位變化幅度約120mV,持續時間1~2ms。(2)復極化過程:該過程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分為四期。1期(快速復極初期):心室肌細胞去極達頂峰後立即開始復極,膜內電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形成1期,占時約10ms。K+外流是1期快速復極的主要原因。2期(緩慢復極期):此期復極非常緩慢,膜內電位下降速度極慢,停滯在0mV左右,形成平台狀,故2期又稱平台期,歷時約100~150ms。該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區別於神經纖維和骨骼肌的主要特徵,也是動作電位持續時間較長,有效不應期特別長的原因。形成的機制是本期內有Ca2+內流和K+外流同時存在,緩慢持久的Ca2+內流抵消了K+外流,致使膜電位保持在0mV附近。3期(快速復極末期):此期膜內電位迅速下降到靜息電位水平(-90mV),形成3期,以完成復極化過程,歷時約100~150ms。K+快速外流是3期快速復極的原因。4期(靜息期):此期膜電位雖已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但在動作電位形成過程中,膜內Na+、Ca2+增多,膜外K+增多,致使膜內外的這幾種離子濃度有所改變。本期內,細胞膜離子泵積極地進行著逆濃度梯度轉運,把Na+和Ca2+排到細胞外,同時將K+攝回細胞內,以恢復細胞內外離子的正常濃度,保持心肌細胞的正常興奮能力。
心肌興奮後的有效不應期特別長,一直延長到心肌機械收縮的舒張開始以後。也就是說,在整個心臟收縮期內,任何強度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產生擴布性興奮。心肌的這一特性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心肌在自律性興奮來臨時,不能產生象骨骼肌那樣的強直收縮,從而始終保持著收縮與舒張交替的節律性活動,這樣心臟的充盈和射血才可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