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的觀點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的觀點

發布時間:2022-08-23 18:53:50

㈠ 深生態學的基本原則

深生態學家們希望作為深生態學的「最高規范」的「自我實現」和「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觀念,能促使人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環境價值觀,大量降低其人口數量,大規模地自覺減少其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並從根本上變革經濟、政治、社會和技術制度,以維護人與自然萬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完整。為了比較完整地表達深生態學的基本環境價值理念,1984年4月,喬治·塞遜斯和阿恩·納斯在加里福尼亞州的一個名叫「死谷」的野營地相聚,共同總結了15年來對深生態學原則的思考,提出了深生態學的著名「八大基本原則」:
①人類與非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與繁榮具有自身內在的、固有的價值。非人類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他們對於滿足人類期望的有用性。
②生命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有價值的,並有助於人們認識它們的價值。
②人們除非為了滿足生死攸關的需要,否則無權減弱這種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④人類生活和文化的繁榮是與隨之而來的人類人口的減少相一致的。非人類生活的繁榮要求這種減少。
⑤目前人類對非人類世界的干涉是過分的,並且這種過度干涉的情形正在迅速惡化。
⑥因此,政策必須改變。這些政策影響基本的經濟、技術和意識形態的結構。事情變化的結果,將與現在的情形有深刻的區別。
⑦這種觀念的變化主要在於對「生活質量」(富於內在價值情形)的贊賞,而不是堅持追求一種不斷提高著的更高要求的生活標准。人們將認識到「大」(big)與「棒」(great)的巨大差別。
⑧同意上述觀點的人們有責任直接地或間接地去努力完成這個根本性的轉變。
深生態學的上述兩個「最高規范」和八個基本原則,集中反映了深生態學理論的本質特點。它們既是一種新型的環境價值理念,又是一種環境保護運動的行動綱領。

㈡ 深生態學的最高規范

阿恩·納斯為深生態學理論創立了兩個「最高規范」(ultimate norms)或「直覺」(intuitions):「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和「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這兩個最高規范是深生態學環境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要正確評價深生態學理論,務須對深生態學的最高規范及其基本原則,有一個全面的、客觀的了解。 深生態學家認為,深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規范,需要人類的現有精神有一種進一步的成熟和成長,需要一種超越人類的包括非人類世界的確證。必須以一種超越狹隘的當代文化假設、價值觀念、時間與空間的俗常智慧來審視自我。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有希望達到完全成熟的人格(Personhood)和獨特性(uniqueness)。
納斯指出,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經歷了從本能的自我(ego)到社會的自我(self),再從社會的自我,到形而上的「大自我」(Self)即「生態的自我」(ecological self)的過程。這種「大自我」,或「生態的自我」,才是人類真正的自我。這種自我是在人與生態環境的交互關系中實現的。比爾·迪伏和喬治·塞遜斯在闡述「自我實現」這一最高規范時指出,一個有教養的、非主宰的社會能幫助個人從「真實的作品」(real work)變成一個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真實的作品」可以象徵地簡稱為「大自我中的小自我」(self-in-Self)。而「大自我」(Self)則代表著大自然原始的整體。深生
態學「自我實現」這一最高規范所要強調的是:個體的特徵與整體的特徵密不可分;「自我與整個大自然密不可分」。人的自我利益和生態系統的利益是完全相同的。 「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是深生態學倡導的另一個最高規范。它要強調的是,在生物圈中所有的有機體和存在物,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的一部分,在內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每一種生命形式在生態系統中都有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都有「生存和繁榮的平等權利。」納斯把這種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看作是「生物圈民主的精髓。」
深生態學的生物中心主義平等理論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類與非人類、有機體與無機體)有其自身的、固有的、內在的價值。深生態學家認為,這是「以一種超越我們狹隘的當代文化假設、價值觀念和我們時空的俗常智慧來審視」,而得到的直覺.而無需依靠邏輯來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一切存在物對生態系統來說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發展來看,一切生命形式都有其內在目的性,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深生態學堅持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觀,在環境倫理學意義上,具有鮮明的「生物中心主義」或「反人類中心論」的傾向。深生態學家都十分贊賞萊昂波特的見解:人類是生物共同體的「普通公民」(plain citizens),而不是大地的主宰和凌駕於其他所有物種之上的「大地主人」(lord and master)。
深生態學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是與它的總體意義上的自我實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比爾·迪伏和喬治·塞遜斯指出:「這一總體意義上的自我實現的觀念是,假如我們傷害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時,我們便是在傷害我們的自身。一切生命沒有高低貴賤的分界線,並且每一種事物都是互相關聯的。而且,在我們所覺察到的作為個別的有機體和存在物的范圍內,這一認知吸引我們去尊敬所有的人類與非人類享有作為整體的部分的個體的自我權利,而沒有感到要去建立把人類置於最高層次的種類等級制度的需要。」
生物中心主義平等這一直覺或規范的實際涵意,是建議通常應該以對其他物種和地球產生最小的而不是最大的影響的方式來生活。深生態學家明白,當生物中心主義的平等在實踐上所展開的時候,人類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的矛盾。為此,深生態學首先把人類的「生死他關的需要」(vital needs)、「基本的需要」與「邊緣的、過分的、無關緊要的」需要區別開來。人類有著壓倒一切的、生死他關的、對一個健康和高質量的自然環境的需要。為此,深生態學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格言:「手段簡單,目的豐富。」(Simple in Means,Rich in Ends.)它對占統治地位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消費觀提出疑問,挑戰去過簡單而又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

㈢ 舉例說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學內涵

我國從1994年提出生態美學論題,至2000年以來進入較為集中的研討時期,迄今已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四次,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理論成果,逐漸成為理論熱點之一,引起廣泛重視。回顧這近十年的歷史,目前有這樣六個方面的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一,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的意義和理論內涵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生態美學以及生態美學能否成立仍是引起關注的首要問題。我想從目前看,我們之所以要研究生態美學至少有這樣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生態美學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環境文化、這一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社會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之一。胡錦濤總書記最近指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積極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發展具有更加堅實的基礎。」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10月29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一文指出:「環境文化是人類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又說:「生態危機產生環境文化,環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態文明。環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進文化。」毫無疑問,生態美學是環境文化這一人類新文化運動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而其意義自是十分明顯。二是生態美學是當前伴隨著哲學領域從19世紀中葉以來即已開始的理論形態轉型而產生的當代美學革命的新方向。這就是突破近代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以主客二分為特點的認識論思維模式。由尼采發軔,提出「上帝已死」、即理性終結的重要命題。而至20世紀中期福柯又在《詞與物》中提出「人的終結」、即「人類中心主義」結束的重要結論。標志著當代哲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哲學根據。誠如著名的《綠色和平哲學》所說,這「與哥白尼天體革命一樣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哥白尼告訴我們,地球並非宇宙中心;生態學同樣告訴我們,人類也並非這一星球的中心」。因此,生態美學的提出就必然意味著一場新的美學革命已經開始。對於生態美學的內涵,有狹義的將其界定為人與自然處於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之說,而我更主張從廣義的角度將其界定為包含人與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均處於和諧協調的審美狀態的生態存在論審美觀。其典範表述即為海德格爾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戲說」。
二, 關於生態美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問題
目前,生態美學能否成立的核心問題是其最重要的哲學——美學原則「生態中心主義」原則能否成立。無疑,這一原則是對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原則的突破。但分歧很大,爭論頗多。對於「生態中心主義」的批評集中在這一原則是否具有「反人類」的理論傾向。美國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中指出:「深層生態主義者把我們人類說成是一種全球癌症。」他認為,這是一種「反人類」的有害傾向。到底如何理解「生態中心主義」呢?它是不是真的「反人類」?這就牽涉到對「生態中心主義」所包含的最重要的「生態平等」原則的理解。如果「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絕對平等,也就是說人與萬物絕對平等,人不能觸動萬物。那就在實際上否定了人的吃穿住行的生成權利,這就是一種反人類的理論。但是,「生態中心主義」的「生態平等」是一種相對的平等。也就是當代生態理論家萊切爾.卡遜和阿倫.奈斯所說,「生態平等」是一種萬物所具有的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平等,以及在「生物環鏈」中所應享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同樣,人類也享有自己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吃穿住行等生存發展的平等權利。所以,當代生態理論家大衛.雷.格里芬指出,人類「必須輕輕的走過這個世界,僅僅使用我們必須使用的東西,為我們的鄰居和後代保持生態平衡。」從這種「生態環鏈」之中的相對的「生態平等」出發,「生態中心主義」主張「普遍共生」與「生態自我」的原則,主張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將人類的「自我」擴大到自然萬物,成為人與自然是主體間平等對話的關系、即「主體間性」關系。因此,在「生態中心主義」理論之中,人類不僅不以自然為敵,而且成為自然之友,自然也在廣義上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 關於「自然的復魅」
所謂「魅」,即是遠古時代科技不發達之時,人們將自然現象看作「神靈的憑附」,主張「萬物有靈」。遠古的神話就同這種「魅」緊密向關。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現象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有神秘之感,這就是「自然的祛魅」。20世紀後期,人們又提出「自然的復魅」問題。它是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自然的復魅」不是回到遠古落後的神話時代,而是對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統治下迷信於人的理性能力無往而不勝的一種突破。主要針對科技時代工具理性對人的認識能力的過度誇張,對大自然的偉大神奇魅力的完全抹殺,從而主張一定程度的恢復大自然的神奇性、神聖性和潛在的審美性。所謂「大自然的神奇性」,即指大自然對人類永遠有一種神奇之感,科技的發展無法窮盡其秘密。所謂「大自然的神聖性」,即指大自然是人類生命之源,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因此,人類應該恢復對大自然的神聖的敬意。所謂「大自然潛在的審美性」,即指大自然所特具的蓬勃的生命力、斑斕的色彩與對稱比例,成為人的審美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潛在條件,必須給予充分重視。
四, 關於生態批評中的綠色原則
生態美學的重要實踐形態即是生態批評。生態批評遵循一種「綠色原則」。美國的傑.帕理尼將其概栝為,行為主義和社會責任的回歸、唯我主義傾向的放棄、與寫實主義的重新修好以及與掩藏在符號海洋之中的岩石、樹木和江河及其真實宇宙的重新修好等五項原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美國生態批評的現實。但從理論上來說具有相當的片面性。特別是對抹殺人與動物區別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全盤肯定和對傳統現實主義的無條件弘揚,以及對現代派藝術誇張變形技巧的全盤抹殺等等,都具有相當的片面性。因此,我們認為,生態批評的原則應該著眼於宏觀,從文化批評的角度和生態中心主義與生態審美觀的基本理論出發,加以確定。由此,可概栝為尊重自然、生態自我、生態平等與生態同情四項原則。所謂「尊重自然」應該是生態美學和生態批評的首要原則,針對長期以來人類對自然的輕視和掠取,從自然是人類生命與生存之源的角度,人類都應該對自然持有十分尊重的態度。所謂「生態自我」,即將「自我」從局限於人類的「本我」擴大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大我」,說明其他生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實現自我的權利。所謂「生態平等」,即是前已說到的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均享有在「生物環鏈」之中所應有的平等權利,是一種人與自然的「普遍共生」。所謂「生態同情」,即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對萬物生命所懷抱的仁愛精神,是一種終結關懷的情懷和悲憫同情的博愛。
五,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問題
關於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態智慧的評價目前也有分歧。蒙培元同志在《新視野》發表了一篇文章《為什麼說中國哲學是深層生態學》,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給於了全面的肯定。我是在總體上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的。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就是極富深刻內涵的深層生態學,成為當代深層生態學和生態美學的重要源頭之一,並將成為其豐厚的理論寶庫。我們可以粗略地看一下老莊道家六個有關生態問題的重要觀點。一,「道法自然」,即從宇宙萬物誕育生存總根源上揭示人與自然普遍共生、無為不爭的普遍規律;二,「道為天下母」,從人與萬物都根源於「道」,闡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重要思想;三,「萬物齊一」,從「道」的「自然無為」本性闡述萬物無貴賤高下之分均具有其「內在價值」的道理;四,「天倪」論,揭示了萬物「不形相禪始卒若環」的生物環鏈思想;五,「心齋」與「坐忘」,揭示了通過「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超然物外的修養達到生態存在論審美境界的過程;六,「至德之世」的理想生態社會,不僅揭示了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必然產生「天難」的嚴重生態危機,而且表述了建立「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生態社會的理想。由以上介紹可知,中國古代老莊道家生態理論已達到非常高的深層生態學的理論水平。
六, 關於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
馬克思的實踐觀是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主客二分哲學的重要突破,將其機械的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加以拋棄而代之以主觀能動的社會實踐。它同時又同西方當代哲學——美學強烈的唯我主義意識性形成明顯的反差,因而更顯示其強烈的當代指導意義。但我們長期以來卻以主觀與客觀、唯物與唯心的傳統主客二分認識論對其解讀,實際上是一種誤讀。馬克思的實踐觀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認識論,而是包含著濃厚的存在論內涵,無論是他對人類歷史第一前提的闡述、對「異化」的批判以及對人的社會性的論述都沒有離開當代存在論的視角。所以,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實踐觀的重要內涵是實踐存在論。而且,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理論內涵。例如,他對「徹底自然主義」的強調就包含著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自然是人類社會實踐重要因素的生態意識。而在論述「美的規律」時涉及到「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包含著動物的「直接的肉體需要」,就說明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了自然的內在價值。他對「異化」的論述則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生產中「自然與人的異化」的批判。以上觀點都說明,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包含著濃烈的生態意識。而且,由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1845年寫就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相繼寫作的,具有必然的緊密聯系性。因此,我認為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領會更能全面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這樣,就可把馬克思的實踐觀表述為: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按照美的規律建造。這樣完整的表述的唯物實踐觀必然的包含了濃郁的生態審美意識,成為實踐存在論生態審美觀。[繆]

㈣ 什麼是生態從生態學的觀點分析生態平衡、城市生態運行過程

摘要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㈤ 生物與人類的生命平等

以辛格(P.Singer)為代表的動物解放論認為,我們應當把「平等的關心所有當事人的利益」這一倫理原則擴展應用到動物身上去,我們有義務停止我們那些給動物帶來痛苦的行為; 而以雷根(T.Regan)為代表的動物權利論認為,我們之所以要保護動物,是由於動物和人一樣,擁有不可侵犯的權利,動物也擁有值得我們予以尊重的天賦價值,這種價值賦予了它們一種道德權利,即獲得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決定了我們不能把動物僅僅當作促進我們的福利的工具來對待,就像我們不能以這種方式來對待其他人那樣,並認為動物權利運動「力圖實現的一系列目標,包括:1、完全廢除把動物應用於科學研究[的傳統習俗];2、完全取消商業性的動物飼養業;3、完全禁止商業性的和娛樂性的打獵和捕獸行為。」
生物平等主義

生物平等主義主張將道德關懷的范圍擴充至所有的生命,代表性的思想有泰勒(P.Taylor)的「尊重大自然」觀點和施韋澤(A.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觀點。

泰勒把生態系統描繪成一個「由植物和動物組成的、聯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聯邦。」所謂尊重大自然,就是把所有的生命都視為擁有同等的天賦價值和相同道德地位的實體,它們都有權獲得同等關心和照顧。
而敬畏生命的基本要求是: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滿懷同情地對待生存於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一個人,只有當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視為神聖的,把植物和動物視為他的同胞,並盡其所能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生命的時候,他才是道德的。認為在生活的過程中,一個人確實要偶爾地殺死其他生命,但是,這樣做必須是為了促進另一個生命,並且要對「被犧牲的生命懷著一種責任感和憐憫心」。

㈥ 阿提費爾德的理論為何是生物都有價值但不平等

阿提費爾德也是生物中心主義立場的持有者,其思想主要通過對生態倫理學領域的眾多熱點問題以及對各個生態倫理學流派的理論評述和批判體現出來。阿提費爾德的理論主張有一種博採眾家之長的綜合性,大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無感覺生物的道德地位。阿提費爾德認為所有有感覺的生物和絕大多數無感覺的生物都具有道德地位,都應該受到道德關懷,也就是說基本上承認所有生物都具有道德上的重要性。阿提費爾德認為,目的與利益同生命活動的能力或主體性聯系在一起,不僅有感覺的動物存在著自己的利益,就是無感覺的植物也存在著自己的利益。沒有感受性的樹有營養和生長的能力,有呼吸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它們的這些能力和性質決定了它們的利益。可以說,對於實現生命主體的目的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就是生物主體的利益,如食物、空氣、水等就是滿足動物生存目的必需的環境和條件。

第二,反對生物平等主義和整體主義。阿提費爾德的生態倫理學立場比較復雜,他基本上贊同生物中心主義將所有有生命的物體都納入道德關懷的范圍的觀點,但卻反對生物中心主義的另一重要內涵——生物平等主義。他對生物平等主義的反對集中體現在他對泰勒的批評中。阿提費爾德認為他的詰難已經使生物平等主義的不合理性充分地展現出來了:所有生物都具有內在價值並不意味著所有生物的內在價值都是平等的,就算所有生物的內在價值都是平等的,也不意味著所有生物的道德重要性是同等的。阿提費爾德還有一個鮮明的態度就是反對生態倫理學上的整體主義,對整體主義價值觀的批判貫穿了他對很多問題的討論。他認為,只有個體事物才有可能具有內在價值,而具有道德地位的事物不外是有其自身的善的個體事物。

第三,原則和有限性。阿提費爾德贊同辛格的利益平等原則,但是他認為辛格的這一原則必須應用於一個更廣的生物范圍,並且應用於更多樣的利益。阿提費爾德的種際道德的總原則是:相同的利益應該給予相同的考慮,當較大能力的實現被危及時,較大能力得到有限考慮。

第四,發展與環境主義。發展和環境的關系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問題之一。阿提費爾德在進行了大量的生態倫理和價值論的理論探討之後,將視線轉向了這一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盡管他仍然是偏重於從理論的角度來闡述這一實踐問題。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往往看到的是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敵對關系。阿提費爾德提出,環境主義者應該支持發展,而發展主義者也應該支持環境主義。

㈦ 什麼是深層生態學:人類的自我

實現離不開大自然深層生態學是生態中心主義中的另外一種重要倫理觀點。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於1974年創立深層生態學。奈斯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了我們人類超越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動物、植物和生態系統均具有內在價值,並非僅有工具性價值。例如熱帶雨林中的昆蟲與植物的多樣性應受到保護,並非這些生物可能產生抗癌物質,而是這種多樣性具有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權利。同樣的,河流和湖泊應有清潔的水,因為有清潔的水,人類方可使用於飲用及游泳,而魚類也要享用清潔的水。

深層生態學包括兩個基本的倫理規范:第一,每一種生命形式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若無充足理由,我們沒有任何權利毀滅其他生命。第二,隨著人們的成熟,他們將能夠與其他生命同甘共苦。前一規范即生物圈平等主義,後一規范即自我實現論。

深層生態學的生物圈平等主義與生物平等主義的基本精神是大致相通的,它的獨特貢獻是自我實現論。深層生態學所理解的「自我」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大我」,而不是狹隘的「自我」或「本我」。自我實現的過程,也就是逐漸擴展自我認同的對象范圍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將體會並認識到:其一,我們只是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而不是與大自然分離的、不同的個體;其二,我們作為人和人的本性,是由我們與他人以及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關系所決定的。因此,自我實現的過程,也就是把自我理解並擴展為大我的過程,縮小自我與其他存在物的疏離感的過程,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的利益的過程。

深層生態學認為今日的環境危機是起源於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現今所採取解決環境危機的方法是基於淺層生態學的。以人類中心倫理的膚淺方法解決污染和資源問題,這是無濟於事的方法。深層生態學者認為環境危機的解除唯有憑借改變現代人的哲學觀點、改變個人和文化的意識形態結構,培養生態良知,以及認識下列基本原理:地球上的人類與其他生物均有內在價值(或天賦價值),其他生物的價值不能以對人類是否有實用價值予以衡量;生命的豐富性或多樣性是其內在價值的實現;人類沒有權利減少生命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除非為了自身維持生命的需要;人類生命與文化的繁榮只能容納少量人口的存在;目前人類對非人類世界正進行激烈的干擾,且情況正繼續惡化中;現有政策必須改變,這種改變影響經濟的、技術的和意識形態結構的改變;意識形態的改變主要在贊賞生活的品質,而不是提高生活水準;贊同上述原理的人有義務直接地或間接地推動所需要的改變。

深層生態學者認為在自然界中,人類與其他生物具有同等的價值,而物種間的競爭是正常的、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人類使用葯物消滅蚊蠅和細菌就是一種自然的競爭,並不是人類超越自然及統治萬物。但是人類技術的進步,常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侵害其他生物存在的權利。由於人類的生存賴於自然界眾多生物間的互依關系,消滅了其他物種或摧毀了生態系統,人類本身的生存亦失去保障。因此我們人類並非超越自然,而是自然的一分子;我們人類必須學會謙遜,尊重自然。

㈧ 生態倫理學中的基本概念是什麼

生態倫理學,既沿用了傳統倫理學的許多術語,也創造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工具。生態倫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個流派,也都有其明確的主張,形成了各種類別。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態倫理學,我們有必要對幾個基本概念進行解釋和說明。

1?道德代理人道德代理人,是指任何一種擁有這樣一些能力的存在物,根據這些能力,該存在物能夠做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為來,能夠承擔某些義務和責任,並對其行為後果負責。這些能力包括:判斷正確和錯誤的能力;權衡贊成和反對某些選擇的道德理由的能力;根據這種權衡的結果做出決定的能力;擁有為實現這些決定所需要的決心和意志,為自己那些尚未履行義務的行為做出解釋的能力,等等。很明顯,並非所有人都是道德代理人;只有那些心理健全、具有一定理性的人才具備成為道德代理人的資格。那些不能用理性控制其行為的人(如嬰兒、精神病患者、痴呆症患者)不是道德代理人,我們不能要求他們真正理解道德行為的全部含義,也不能要求他們承擔其行為的道德責任。

2?道德顧客道德顧客,是指那些道德代理人對之負有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且可以對之做出正確或錯誤行為的存在物。大多數生態倫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存在物要想成為道德顧客,它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利益、價值和目的。但對任何一個存在物的利益,不同的生態倫理學家(特別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家)往往有不同的解釋。有的生態倫理學家則認為,一個存在物只要擁有自己的價值或天賦價值,它就有資格成為道德顧客。泰勒指出:「對道德顧客來說,最具倫理意義的事實或許就是:道德代理人能夠從道德顧客的角度看問題,並能夠站在道德顧客的角度做出應如何對待道德顧客的決定。隱含在這一命題中的倫理含義是:把促進和保護道德顧客的完整存在(而非做出決定的道德代理人的福利)視為判斷問題的標准。」

3?道德地位道德地位,是指一個存在物在道德代理人的道德生活中所佔有的地位。按照湯姆·里根的說法,「一個存在物擁有道德地位,並且僅當它是這樣一個存在物的時候:在我們決定我們是否應該採取某個行動或接受某項政策時,我們會從道德上考慮這個行動或政策給該存在物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某個存在物自身的利益或價值當作判斷一個行為或規則是否符合道德的一個因素時,該存在物就獲得了一種道德地位,成為道德共同體的一個成員。道德王國中的所有道德顧客擁有平等的道德地位,都是道德王國中的成員。一個存在物的道德地位是對道德代理人的一種約束因素,它要求道德代理人必須要用道德來約束其對擁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做出的行為。

4?天賦價值天賦價值,也稱為固有價值或內在價值,是指一個存在物只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目的本身來加以維護,它就擁有天賦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是一個存在物從它存在的那天起就擁有的。里根和泰勒就是這樣來理解「生命主體」和「生物的目的中心」的天賦價值的。他們使用這一概念的目的,是為突破西方倫理學(特別是康德的理論學說)只把人當作內在價值來加以維護的局限。西方生態倫理學所理解的「目的」是較為寬泛的。一個自然存在物,只要它擁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自我繁衍能力、生態學意義上的自我維持傾向、控制論意義上的自動平衡功能,它就是一個擁有自身目的的、具有天賦價值的存在物。

5?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又稱為人類中心論,它是西方傳統的倫理思想,它把人類視為自然的征服者和統治者,把自然界排除在道德范圍之外,認為道德是調節人際關系的規范,維護人的利益是道德的目的,而自然界則只是滿足和實現人類慾望和需要的工具。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要點是:只有人才是道德主體,一切非人存在者都不是道德主體。換言之,只需對人講道德,對一切非人存在者皆不必講道德,即道德關系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與其他存在者之間(或其他存在者彼此之間)不存在道德關系,只有人類社會才是道德共同體,任何其他存在者都不可能構成道德共同體。人類中心主義按照其形成時間,可分為古典人類中心主義(又具體地分為自然目的論、神學目的論、二元論和理性優越論幾種論調)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內部,由於對待自然態度的顯著差異,一般地區分為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和弱式人類中心主義。

6?自然目的論自然目的論學說認為,其他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因而我們對它們不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

7?神學目的論神學目的論學說認為,上帝、天使、人、動物、植物與純粹的物體組成了一個等級性的存在鏈;在這個存在鏈中,上帝是最完美的,人次之。其他存在物的完美程度取決於它們與上帝接近的程度,而那些較不完美的存在物應服從那些較完美的存在物。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是其代表人物。

8?二元論二元論認為,人是一種比動物和植物更高級的存在物,因為人不僅具有軀體,還擁有不朽的靈魂或心靈,而動物和植物只具有軀體。其代表人物是笛卡兒。

9?理性優越論理性優越論認為,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員,因而只有人(因其擁有理性)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動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們對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會直接影響理智世界的實現,因而把它們僅僅當作工具來使用是恰當的。理性優越論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在近代,康德是理性優越論的代表人物。

10?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強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是世界的絕對的「主人」,人有權任意支配、統治、處置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強式人類中心主義是無條件地、機械地強調人類的至上性,強調人類是世界的唯一主宰,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是決定其他自然物是否具有存在價值的標准。

11?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弱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在生態系統中,人雖然居於主導地位,是管理者,但決不意味著人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不守自然規律而隨心所欲地驅使自然、安排自然。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以全球意識、生態意識、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等為具體的觀念性構成要素。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和終極價值,但也同時承認自然的權益及內在價值,這就把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有機地統一在了一起。

12?動物中心主義動物中心主義,是指把動物納入到道德關懷的范圍。人的活動除了會影響到其他人,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動物,動物的權利問題是生態倫理學要討論的具體問題之一,它被作為生態倫理學打破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道德體系的突破口。動物中心主義,最初是從人類中心主義中的動物保護思想中產生的,但與人類中心主義中的保護動物思想又有著顯然的區別。尤其是以澳大利亞學者彼得·辛格為代表的動物解放論和以美國哲學家湯姆·里根為代表的動物權利論,確立了真正的動物中心主義。動物中心主義,是從人類中心主義中的動物保護思想脫胎,經歷了近代的「仁慈主義」後,最終形成了動物解放論和動物權利論的倫理觀點。

13?仁慈主義仁慈主義,是指人類應該善待動物,認為動物也應像人一樣享有「天賦的權利」,因而也必須承認它們是權利主體。17~18世紀,歐美一些思想家提出了這種理論主張。

14?動物解放論動物解放論,是指將道德關懷拓展到動物,人類要把動物從附屬的地位解放出來。其代表性人物是彼得·辛格,他所著的《動物解放》一書,把動物保護運動推向了一個從關注動物的福利到關注動物的權利的新的階段,其理論的哲學基礎是18世紀的傑羅米·邊沁的功利主義。動物解放論認為,感受苦樂的能力是擁有利益的充分條件,也是獲得道德關懷的充分條件,由於動物能夠感受到苦樂,所以動物應該獲得解放。

15?動物權利論動物權利論,是指動物同樣擁有一種天賦權利。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哲學家湯姆·里根,他於1983年發表了《為動物權利辯護》,被認為是從哲學角度最徹底地反思「動物的權利」的著作。他認為,只有假定動物也擁有權利,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人類對動物的無謂傷害。動物權利論認為,所有那些用來證明尊重人的天賦權利的理由都同樣適用於動物。

16?生物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是指所有生物都應該被歸入倫理關懷的范圍。許多生態倫理學家認為,只將動物納入道德視野還不夠寬闊,對動物之外的生命還缺乏必要的道德關懷。生物中心主義認為,人類的道德關懷不僅應該包括有感覺能力的高級動物還應該擴展到低等動物、植物以及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身上。只有這樣,人類才能超越任何類型的中心主義,不賦予任何存在物以本體論的優先地位,走向珍視萬物的全新時代。生物中心主義主要分為史懷哲的敬畏生命的倫理理念和泰勒的尊重大自然的倫理思想。

17?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指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滿懷同情地對待存在於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意志。阿爾伯特·史懷哲是其代表人物,他認為,善的本質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的本質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

18?尊重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是指人類應該認識到,人只是地球生物共同體的一個成員,與其他生物是密不可分的;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的有機構成要素;每一個有機體都是生命的目的中心;人並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優越。保羅·泰勒是該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只有通過拋棄人的優越性的觀念,來接受物種平等的觀念,才能實現對大自然的尊重。

19?生態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就是一種將道德關懷對象確定為無生命的生態系統、自然過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生態倫理學流派。生態中心主義認為,生態倫理學必須是整體的,即它不僅要承認存在於自然客體之間的關系,而且要把物種和生態系統這類生態「整體」視為擁有直接的道德地位的道德顧客。生態中心主義是基於自然世界具有內在價值的哲學前提,主要包含大地倫理學和深層生態學,以及對兩者均有繼承和發展的自然價值論。

20?大地倫理大地倫理,是指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福祉具有意義,而且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責任。其代表人物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他認為人類應擴大社區的范圍,涵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整個說就是大地。人類只是這社區的成員之一,必須尊重與他一起生存的其他成員,而且要尊重生命聯合體本身。而人只要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他就有義務尊重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和共同體本身。

21?深層生態學深層生態學,是指整個生物圈都是平等的,每一種生命形式都擁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若無充足理由,人類沒有任何權利毀滅其他生命,要求人類要與共同體中的其他生命同甘共苦。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於1974年創立深層生態學,她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人類超越自然的態度。

22?自然價值論自然價值論,是指大自然本身就具有不依賴於人類的內在價值。人們對於大自然負有道德義務,這是以大自然具有的客觀價值為基礎的。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是自然價值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價值就是自然物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創造性屬性,這些屬性使得自然物不僅極力通過對環境的主動適應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協同進化也使得大自然本身的復雜性和創造性得到增加,使得生命朝著多樣化和精緻化的方向進化。

㈨ 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觀點

(社會心理學)<單選題>生物平等是()生態學觀點。
A. 膚淺的
B. 淺層次的
C. 中等深度的
D. 深層的
答案:D

閱讀全文

與生物平等是什麼生態學的觀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