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學上說夢是怎麼產生的

生物學上說夢是怎麼產生的

發布時間:2022-08-23 22:09:09

⑴ 人為什麼會做夢呢夢是怎麼形成的

夢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夢的內容通常是非自願的。因為有些夢的內容是自己控制的。但是無論內容是是控制的還是自願的,但夢的整個過程是一種被動體驗,而非主動體驗過程。是一種神經行為也有解釋是人的潛意識突顯。研究夢的科學學科稱作夢學(oneirology)。做夢與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有關,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腦橋(pons)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痹。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時期中,不過比較少見。在進入
深度睡眠時發生的入睡狀態(Hypnogigia)被認為和作夢有關。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這些意象從平常事物到超現實事物都有;事實上,夢常常對藝術等方面激發出靈感。夢的形式包括了令人不悅的惡夢以及可能伴隨著夢遺的春夢。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做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做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做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鍾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動眼期所做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動眼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真正的做夢只有在人類身上被直接證實發生過,不過很多人相信做夢也會發生在其他動物身上。動物已經確定會有快速動眼睡眠,然而他們的主體經驗卻難以確定。平均擁有最長快速動眼睡眠時期的動物是穿山甲。哺乳類可能是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是最頻繁的做夢者,因為和他們的睡眠模式有關。
夢[1]也有人認為上述有關夢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夢只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與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夢中離奇的夢境是因人睡眠大腦意識不清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錯覺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動過速時產生的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被人追趕的離奇恐懼的惡夢,人清醒心動過慢或早博時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離奇恐懼的惡夢。夢中經常能感覺到一些人清醒時不易感覺到的輕微的生理症狀,是因人睡眠時來自外界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小,來自體內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強引起的。相關夢的研究著作有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夢因之一
夢因——夢與人的社會環境、心理因素以及形體狀況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錢鍾書在《列子張湛注~周穆王》中,對我國古代釋夢之說討論甚詳,並提出了夢或成與「想」、或成與「因」。想夢,即所謂「體氣之夢,因體內之感覺受觸而成夢」。
夢因之二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在白天,我們的左右腦中,左腦掌管理性,右腦則相當善於想像和富有創造性。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尤其是淺眠時,右腦依舊會工作,只是這時右腦沒有了左腦理性的控制,便會誕生許多稀奇古怪的事物,不再符合正常的邏輯。這就是怪夢形成的原因之一。
以上摘自
網路
個人的理解就是
夢就是人在睡眠的時候
大腦還在活動
但是是無意識的
非自主的活動
所以夢境
通常千奇百怪

⑵ 夢是怎樣形成的

進入睡眠狀態以後,大腦活動增加,神經遞質在腦內傳導更活躍,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而夢,是睡醒前幾分鍾腦內活動的殘留信號加之於正常的邏輯思維和記憶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夢並不一定完全的反映了睡醒前的腦內活動,它是在睡醒後人為加工的結果。至於能不能做同樣的夢,是可以的,神經間的一種長效增強作用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可以加強腦內特定信號傳導模式出現的概率,也就是記憶出現的概率,同時,某一段記憶被提取的次數越多,LTP也將相應得到加強,這就意味著,同一場景在睡夢中出現的次數越多,在下次睡夢中出現的概率也就相應增大。至於連續之前未完的夢境,這應於睡醒後認為加工有關,相當於你本人刺激了另一新號通路的產生概率。

⑶ 什麼是夢

夢在心理學上的一般解釋是,夢是睡眠期中,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在此心理活動中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歷程,稱為做夢(dreaming)。

拓展資料:

夢是一種奇異現象,而做夢的經驗,也是人所共有的。但在人類文化中,無論古念中外,對夢的了解,始終是一個謎。在未開發的部落社會里,往往把夢看成是神的指示或魔鬼作崇,固不足為奇。即使在現代化的文明社會里,仍然滸著對夢的諸多迷信。在我國的文化淬中,有關夢的故事更是不一而足。

諸如:庄生夢蝶、邯鄲之夢、夢筆生花、江郎才盡、南柯一夢等,都是歷來為人津津氣道的夢故事。惟中國與西方在對夢的觀念上,似乎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希臘哲人柏拉圖曾說:"好人做夢,壞人做惡。"而中國的祖先卻相信"至人無夢"。

至人者,聖人也;意指聖人無妄念,所以不會做夢。以今天心理學上對夢的科學研究發現來看,古時中西對夢的看法,實在良多誤解。根據現在心理學家的研究,無分好人壞人,無分聖賢愚魯,人人都會做夢,甚至,連動物也會做夢。由於,動物睡眠時眼球也會快速跳動(有機會你可以觀察一下狗的睡眠)。不同之處,就是動物不能在醒來之後,像人那樣"夢話連篇"而已。

夢,也有夢想的意思。古人相信,做夢總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說「夫奇異之夢,多有收而少無為者矣」認為做夢總有原因可尋。做夢的原因已知的有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的原因,但即使是在人類已知的這兩方面,人類依然無法解釋夢形成的機制原理。

夢境中所形成的事件及場景來自於 人們已有的認知以及記憶,這其中記憶所包含的內容有視覺、聽覺、觸覺、感覺。人們夢境中所出現的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基於記憶基礎的。

中國是最早對夢進行研究的國家,早在弗洛伊德2000多年之前,我們就有一本關於夢的專著——《周公解夢》。但《周公解夢》里對於夢的解釋並非是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的。基於當時的社會科學技術條件,這本書對於夢的解釋具有相當大的歷史局限性。

其中將夢賦予能夠解析人的未來禍福的能力,但是基於現今人類對於夢的認識逐漸科學,人們發現夢並不能預測人的未來禍福。這一觀點最早出於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

人在做夢時生理表現為眼球快速運動以及伴有夢話等。被人們廣泛認同的是夢發生在人睡眠狀態的淺睡眠狀態。

夢,既真實,又虛幻,這屬於心理,還是想像,人們至今還不能解釋。

⑷ 夢的由來

睡眠是產生夢的基礎。在認識夢的產生之前,先追本溯源,談一談睡眠的話題。
睡眠與死亡的過程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人在正常死亡過程中,都要經歷隱沒次第,所謂隱沒次第,就是組成肉體生命的有機質能棗地(固態性)、水(濕性)、火(熱性)、風(氣性)、識(空)五大中,前者依次隱沒於後者的過程。同樣,人們在正常進入睡覺狀態時,也要經過細微隱沒次第:頭部出現輕微沉重感,有人會不自覺地口角流涎——此即是土融入水;漸感昏沉,額頭出現熱感,眼睛閉合,眼瞼不動——此即是水融入火;自感朦朧心念,沉緩而動,呼吸清晰均勻——此即是火融入風;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融入意識,意識融入阿賴耶識,身心進入沉睡狀態——此即是風融入識;無任何分別念,完全沉浸於虛空般氛圍——此即是識融入光明。
這里所講的光明,如果我們夢中已能清明認知,那就有可能在臨終出現光明時,加以識別。但是,未曾修習夢境修法的普通人,在「識融入光明」之際,無任何感受而沉入昏睡之中,無法予以認識和把握。又因為每個人四大與風脈明點的構成基質並非完全相同。所以,在隱沒次第出現時,也有時間先後,次第交錯的差別。
另外,人在死亡過程中,一般要出現明、增、得,也就是白光、紅光、黑光三種現象。人在入睡時,也要經過細微的明、增、得(白光、紅光、和黑光)三種徵象。一般而言,人們在入睡過程中,對這三種徵象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某些較為特別的人則存在明顯感受。
喬美仁波且回顧他三十六歲時的情況時說:「我當時體弱乏力,一天到晚都在昏睡。有天深更半夜,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在半醒半睡假寐之際,眼前黑影晃動,影影綽綽,彷佛有什麼東西,我心裡感到有些驚恐,嚇得瑟瑟發抖。突然間,耳畔響起「嗚、嗚、嗚……」、「轟隆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聲音。我見到這種情形,馬上修生起次第來加以遣除,但沒有多大作用。我只好觀察自心,尋找恐懼的來源,凝視而住。這時,眼前出現一束皎潔之光,就像射進窗欞的月光一樣……我想這肯定是白光現象。我覺得自己已經死了,感到更加害怕,萬不得已放下一切,坦然安住在「恐懼」的念頭上,心中的畏懼感頓時緩解。後來,面前出現如火星四射般紅光閃爍的景象——也就是紅光現象……我又感到恐怖,仍採用前面「坦然安住」的方法予以化解。接著,身心出現從未有過的沉重感,直覺告訴我,有可能黑光現象出現了……身體動也不能動……猛然間,我內心深處有種感覺:這發生的一切,不是死亡現象……既然如此,應該醒過來!我使勁掙扎著從睡眠中醒來……
堪布鄂瓊仁波且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在年僅一歲時,受到一位仁慈的老奶奶無微不至的照看。平時,他就在老奶奶的溫暖懷抱中入睡。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夜晚我在老奶奶懷里要睡覺時,耳邊總響起『轟隆隆』的雷聲,眼前則突然出現如同太陽照射在雪山上的反光,晶亮耀眼……過了一會兒白光變成渾然一體的紅色光蘊,宛如一片彩霞紅得似火……我心裡感到一陣憋悶。忽然,藍光滾裹著白光,紅光被光蘊吸卷到裡面,瞬間,我悶絕過去了……片刻之後,我處於無有中邊的明空境界。接著,一切都充滿白、紅、黃、藍、綠五種色光,艷麗繽紛……中間是象簇簇灌木叢的光團,周圍有大大小小晶晶瑩瑩的顆顆明點,散射著無量光焰。與此同時許多狀如兵器般的束束光芒刺入眼簾,心中感到萬分恐懼……我一邊喊著奶奶,一邊嚷著:『怕、怕……』老奶奶趕緊點起酥油燈,照著我說:『不用怕,你看看不是什麼都沒有嘛!……』」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深入分析,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在睡眠中所出現的三種現象,因人而異,景象紛呈。喬美仁波且和鄂瓊仁波且的各自經歷,從總的方面看是很相似的。但若仔細觀察,將他們各自現象作比較就能發現,無論是顯現形態還是整個過程,都有許多差異。喬美仁波且顯現三種現象尚未結束,就已從睡眠狀態中蘇醒。而鄂瓊仁波且卻是三種現象結束後,進入明空無別境界,甚至與法性中陰顯相相似的光與力都出現了……
我們剛才講到的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二者,在理論上它們的出現有一定次序。然而,正如在《修行明燈論》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實際情況下它們出現沒有一定規律。無論怎樣,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都要融入阿賴耶識棗本來,阿賴耶識最終也要融入光明,但我們一般人,這一感受絲毫無法覺察到,一直都處在阿賴耶識的狀態當中。
在了解了一些有關睡眠方面的基本知識之後,我們轉入正式話題,談談夢是如何產生的……
印度仙達薄日大師講到夢的產生時說,「於此增相阿賴耶,唯生意識即成夢。」這頌偈詞是說,阿賴耶識中生起意識是夢形成的基礎。而意識包括有無分別意識和分別意識兩種。無分別意識是產生夢境現象的基源,它不存在任何辨別;分別意識是在無分別意識上生起現象之後,加以是非判斷。不論無分別意識還是分別意識,在形成夢時,往往帶有習氣成份。要形成夢,雖然也需要其它因素,但產生的主因就是迷亂的習氣。
那若巴大師指出:「晝依外境迷亂心,夜依習氣而迷失,中陰依業現錯亂。」這個意思是講,我們白天的迷亂不能排除習氣與業力的作用,但主要是受外部誘惑;夜晚的迷亂同樣不能排除外境與業力的作用,但習氣起主導作用;同理,中陰的迷亂也不排除外境與習氣的作用,但主要是受業力牽引而擾亂自心。
具有習氣的意識,自阿賴耶識生起,在風的鼓作推動下,進入身體各部位經脈網路中,從而開始作夢……
意識進入身體脈絡網中,若是清凈善脈,則是吉祥之夢;若是濁滯惡脈,則是凶險之夢……意識分別進入胃、肝、脾等內臟脈絡,就會夢到非人兇猛野獸,妖魔鬼怪。意識進入秘處脈絡,就會有男女貪欲之夢。意識進入肛門或者腳底部位脈絡,就是墮入地獄之夢。意識進入臍部脈絡,就能出現六道輪回混雜交錯的景象……
如果意識進入寬脈,就會到廣闊無垠之境;若進入窄脈,則會到狹山僻壤……意識進入活躍脈絡,會夢屋廈富廣,悅意歡喜;意識進入僵萎脈,會夢貧窮飢餓,困苦難忍……
如果以前意識早已習慣進入某一脈絡,所覺所感,就如熟人舊舍,似曾相識;如果意識進到以前很少去入的脈絡中,就會夢到人生地疏之處……
意識進入眼部脈絡,則見五顏六色,繽紛顯現;若進入耳部脈絡,則聞歌樂縈繞,聲聲不斷;若進入鼻部脈絡,則嗅氣味,知於何處;若進入舌部脈絡,則品嘗百味,享用飲食……
如果意識進入心臟前方部位脈絡中,就是去往東方之夢。意識分別進入心臟左方、右方和後方部位脈絡中,就是前往北方、南方、與西方之夢。意識進入心臟下方部位脈絡,就會夢往崎嶇峽谷、落入深洞或處在黑暗之中……意識進入心臟上方部位脈絡,就會夢到攀山上崗,或者高空飛行……
如果意識進入腦部脈絡,就會夢到憤怒像和佛殿等景象。本來,大腦是人類復雜又重要的器官,在大腦各個部位,也就是以梵穴為中心的八方區域,都存在著極其豐富敏感的脈絡群。例如,像在枕骨部位有一名叫「瓦門角」(借用某一動物之名)的脈絡,諸如此類特殊脈絡在大腦中是有許多的……由此所作之夢,也是各具特色的。
對於風推動意識進入脈絡產生夢這一觀點,一般人總感到太神秘了。往往人們對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就自以為如何如何主觀臆斷,這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並非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經驗告訴我們,因身患某些疾病,有時作些噩夢。或者,手按放在胸口,常常夢覺沉重壓迫感……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正是身體某一部位因病痛,脈絡壅塞或壓滯所致。反之,假如脈絡運行與夢之產生毫不相關。身體罹患疾病與重物按壓也就不會對夢有任何影響了棗這在西藏醫典《月光論》中有明確闡釋。

夢是生物學領域中的最大奧秘之一。多少年來。這種奇妙的生理現象,一直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不僅普通人感到困惑難解,就是對於科學家們也展得疑霧重重。然而到1900年,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師弗洛伊德開創了「夢學」的研究後,使世界各國的學者們開始正式從心理學、生理學和醫學等方面探尋做夢的機制。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同時都會感受到夢境的內容是那樣不可思議,常常會有千奇百怪的組合,突然的場景轉換,人可以飛起來、落下去,想跑又挪不開步的奇特體驗。夢境似乎沒有因果規律,也不受時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牽動著做夢者的心弦,體驗是那樣真切,情感是那樣強烈,在做夢的當時並不感到荒誕。那麼荒誕的夢境與現實生活是否有聯系呢?如果有聯系的話,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控制睡眠前後的條件來影響夢的內容呢?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們的廣泛興趣。

較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實驗室的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兩位學者。最初他們注意到,大多數剛來到睡眠實驗室的新的受試者,在敘述他們夢中的故事經歷時,常常把睡眠實驗室這個新奇的環境編入到各自的夢境情節中。很顯然,睡眠條件的改變會在夢境中得到反映。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從中獲取啟示,並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實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受試者睡眠時的環境條件,看它會不會在夢中得到相應的反映。整個實驗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繼之以強光,然後再放音樂,結果在受試者的夢境報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談到光,9%提到音樂,這些數據看來並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1966年,P•毫里設計了過量法實驗。他要求受試者在臨睡前干6小時的體力活,可是實驗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夢中根本沒有出現體力勞動的內容。毫里據此提出了「平衡互補」的理論,他認為清醒時的生活與夢境是平衡互補的,比如白天體力活幹得多了,在夢境中當然就不願幹了。

然而沒過多久,「平衡互補「理論遇到了麻煩。 1968年,生理學家陶伯做了一個用「平衡互補」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陶伯要求受試者連續兩周戴玫瑰色的眼鏡,結果他們在夢境中的景物也全部變成了玫瑰色,這顯然表明清醒時的知覺感受延續到了夢境之中。不過,如果依照「平衡互補」理論,夢境中的景物應該是補色或無色才對,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以上許多的實驗結果,使學者們做出了同樣多的、大相徑庭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似乎已經趨於明朗化,即清醒時的環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變,在夢鏡中就會增加與此有關的新內容。然而目前的問題焦點是怎樣才能確切地掌握環境刺激和夢境內容之間的必然聯系,只有做到這一步,方有可能達到控制夢境的設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論認為,夢的作用在於心理方面,做夢是為了滿足願望,只要在清醒時願望得到了滿足,夢境中就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內容。1974年。德門特精心挑選了一名受試者進行實驗。這位受試者當時的強烈願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餡餅,在當他睡眠快進入到做夢階段(眼快動睡眠期)時,三次將他喚醒,並每次都給他吃一塊餡餅。到第四次被喚醒時他說:「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煙(平時他每次就餐完畢後都喝咖啡和抽煙)。」第五次喚時他說:「餐桌上給我上了一盤面條,我把它倒過了垃圾桶。」第六次喚醒他又說:「德門特博士,我夢見我正拿餡餅在喂給你吃。」這個實驗結果表明,滿足吃餡餅的願望不能中止做夢,但是夢的主題將變為不願意再吃東西了。

後來,威特金和劉易斯兩名美國科學家利用刺激現實環境的方法來測量夢境內容。他們用的刺激物是四部電影片,一部是孕婦正在生產的過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銳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陰莖包皮; 一部是母猴將死去的小猴撕開吃掉的經過;還有一部是平淡的風景片。結果根據受試者的報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內容被較多地編入夢境,而平淡風景片則根本沒有。以上實驗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較強烈,那些刺激在夢境中出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此說法得到許多學者們的贊同。

關於人是否能控制夢境內容的問題,迄今為止能夠做出的回答僅僅是;入睡前後的外界刺激看來是可能被編入夢境的。不過涉及與此有關的各種生理機制和它的規律性,由於變化因素太多,目前還難以將它規范化。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們都感到,通過控制入睡前後的條件來影響夢境內容的實驗十分復雜和困難。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特賴特所說的那樣:「假如入睡前十分口乾,有人會夢見海洋,有人會夢見沙漠,也有人會夢見誰也無法理解的、但與口乾有聯系的某種情緒狀態。」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有一套更為精確的度量夢境內容的方法,然後才能理解夢的意義,最終達到控制夢境的目的。

⑸ 夢是如何形成的

夢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的心理分析,夢的解析當中認為夢是潛意識的表現,最終歸於性本能。我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夢越來越深入的去了解,可以簡單的說,夢是人在睡眠的時候,因為局部的大腦組織尚未完全的停止興奮活動,從而引起這種表象的活動。

夢實際上就是在環境中的一些刺激留在人的大腦皮層細胞中的一些痕跡的活動。無論外界或者是體內的刺激傳入大腦以後都會在大腦當中留下一定的痕跡,不管是聽到的、看到的、嗅到的、摸到的、想到的,還是所做到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事實上這種痕跡在白天的活動是十分活躍,我們白天工作生活都是靠這樣一種痕跡的活動來進行,不過在白天人是清醒的,能有意識的或有選擇的運用這些痕跡,從而使我們能夠集中注意力去工作學習生活。在睡眠時留在大腦當中皮層的細胞當中的痕跡活動構成各種各樣的夢境,這其實就是夢的本質。

⑹ 為什麼會做夢夢是怎麼來的給點科學的解釋吧!

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什麼意義,夢對人有什麼影響,千百年來占夢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生物學家一直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解開這個謎底的答案。
人類對做夢的較為嚴謹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1886年,夢學專家羅伯特認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百年後的1980年代又開始重新流行。在羅伯特以後不久,又出現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解夢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停地產生著願望和慾望,這些願望和慾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樣才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夢能夠幫助人排除意識體系無法接受的那些願望和慾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弗洛伊德的理論從本世紀初一直流行到60年代,後來世界上對夢的研究慢慢地離開心理學領域,進入生物學實驗室,做夢從此被視為是一種生物現象。法國里昂夢學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歇爾·儒韋是夢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專家,儒韋1959年把有夢定義為「反常睡眠」。他通過腦電圖測試發現,人每隔90分鍾就有5~20分鍾的有夢睡眠,儀器屏幕上反映的信號不同,顯示了人在睡眠中大腦活動的變化。如果在腦電圖的電波上顯示無夢睡眠時把接受測試的人喚醒,他會說沒有任何夢境;假如在顯示有夢睡眠時喚醒他,他會記得剛剛做的夢。此外,研究人員採用X線斷層攝像儀測試發現,大腦在有夢睡眠階段的圖像接近於清醒時的圖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用儀器進行測試發現,做夢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鳥類和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也都會做夢。70年代末,一位科學家通過老鼠實驗發現,有夢睡眠還和記憶有關,做夢的老鼠比被剝奪有夢睡眠的老鼠更能記住經驗,但是這一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人類,因為醫生在治療精神沮喪病人時用一種叫做單一氨氧化酶的抑制劑,這種葯完全取消人的有夢睡眠,但卻不會引起記憶紊亂。法國夢學專家儒韋認為,做夢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他把老鼠有夢睡眠中發出的信號碼進行比較,發現相同親緣系統的老鼠有近似的信號碼,這一理論又被前不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員布爾加的一項實驗證實。布爾加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生下來後就被不同地方的兩個不同家庭分別撫養大的雙胞胎竟然有相似的做夢經驗,由此證明,人的夢境表現是遺傳記憶。
另外,在剛剛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有一篇關於做夢研究的最新報告,報告的作者華盛頓神經科學研究院和馬里蘭州博才斯達國家衛生研究所的合作小組通過一台高性能神經斷層攝像儀為十來個接受實驗的人進行測試,發現他們在有夢睡眠階段大腦皮層的這個特定區域的血液循環異常加快,研究人員們由此發現,大腦中負責看夢中景象和看外部視覺景象的視覺神經系統原來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報告說,看夢的內視系統被證實獨立存在以後,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夢中會有擴大的情感,為什麼能接受那些不合理的古怪情節以及紊亂的時空觀念。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徵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⑺ 夢是怎樣產生的

睡眠是產生夢的基礎。在認識夢的產生之前,先追本溯源,談一談睡眠的話題。
睡眠與死亡的過程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人在正常死亡過程中,都要經歷隱沒次第,所謂隱沒次第,就是組成肉體生命的有機質能棗地(固態性)、水(濕性)、火(熱性)、風(氣性)、識(空)五大中,前者依次隱沒於後者的過程。同樣,人們在正常進入睡覺狀態時,也要經過細微隱沒次第:頭部出現輕微沉重感,有人會不自覺地口角流涎——此即是土融入水;漸感昏沉,額頭出現熱感,眼睛閉合,眼瞼不動——此即是水融入火;自感朦朧心念,沉緩而動,呼吸清晰均勻——此即是火融入風;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融入意識,意識融入阿賴耶識,身心進入沉睡狀態——此即是風融入識;無任何分別念,完全沉浸於虛空般氛圍——此即是識融入光明。<BR> 這里所講的光明,如果我們夢中已能清明認知,那就有可能在臨終出現光明時,加以識別。但是,未曾修習夢境修法的普通人,在「識融入光明」之際,無任何感受而沉入昏睡之中,無法予以認識和把握。又因為每個人四大與風脈明點的構成基質並非完全相同。所以,在隱沒次第出現時,也有時間先後,次第交錯的差別。<BR> 另外,人在死亡過程中,一般要出現明、增、得,也就是白光、紅光、黑光三種現象。人在入睡時,也要經過細微的明、增、得(白光、紅光、和黑光)三種徵象。一般而言,人們在入睡過程中,對這三種徵象是沒有什麼感覺的。而某些較為特別的人則存在明顯感受。<BR> 喬美仁波且回顧他三十六歲時的情況時說:「我當時體弱乏力,一天到晚都在昏睡。有天深更半夜,發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在半醒半睡假寐之際,眼前黑影晃動,影影綽綽,彷佛有什麼東西,我心裡感到有些驚恐,嚇得瑟瑟發抖。突然間,耳畔響起「嗚、嗚、嗚……」、「轟隆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聲音。我見到這種情形,馬上修生起次第來加以遣除,但沒有多大作用。我只好觀察自心,尋找恐懼的來源,凝視而住。這時,眼前出現一束皎潔之光,就像射進窗欞的月光一樣……我想這肯定是白光現象。我覺得自己已經死了,感到更加害怕,萬不得已放下一切,坦然安住在「恐懼」的念頭上,心中的畏懼感頓時緩解。後來,面前出現如火星四射般紅光閃爍的景象——也就是紅光現象……我又感到恐怖,仍採用前面「坦然安住」的方法予以化解。接著,身心出現從未有過的沉重感,直覺告訴我,有可能黑光現象出現了……身體動也不能動……猛然間,我內心深處有種感覺:這發生的一切,不是死亡現象……既然如此,應該醒過來!我使勁掙扎著從睡眠中醒來……
堪布鄂瓊仁波且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在年僅一歲時,受到一位仁慈的老奶奶無微不至的照看。平時,他就在老奶奶的溫暖懷抱中入睡。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夜晚我在老奶奶懷里要睡覺時,耳邊總響起『轟隆隆』的雷聲,眼前則突然出現如同太陽照射在雪山上的反光,晶亮耀眼……過了一會兒白光變成渾然一體的紅色光蘊,宛如一片彩霞紅得似火……我心裡感到一陣憋悶。忽然,藍光滾裹著白光,紅光被光蘊吸卷到裡面,瞬間,我悶絕過去了……片刻之後,我處於無有中邊的明空境界。接著,一切都充滿白、紅、黃、藍、綠五種色光,艷麗繽紛……中間是象簇簇灌木叢的光團,周圍有大大小小晶晶瑩瑩的顆顆明點,散射著無量光焰。與此同時許多狀如兵器般的束束光芒刺入眼簾,心中感到萬分恐懼……我一邊喊著奶奶,一邊嚷著:『怕、怕……』老奶奶趕緊點起酥油燈,照著我說:『不用怕,你看看不是什麼都沒有嘛!……』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深入分析,就會得到一個結論。每個人在睡眠中所出現的三種現象,因人而異,景象紛呈。喬美仁波且和鄂瓊仁波且的各自經歷,從總的方面看是很相似的。但若仔細觀察,將他們各自現象作比較就能發現,無論是顯現形態還是整個過程,都有許多差異。喬美仁波且顯現三種現象尚未結束,就已從睡眠狀態中蘇醒。而鄂瓊仁波且卻是三種現象結束後,進入明空無別境界,甚至與法性中陰顯相相似的光與力都出現了……

我們剛才講到的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二者,在理論上它們的出現有一定次序。然而,正如在《修行明燈論》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實際情況下它們出現沒有一定規律。無論怎樣,隱沒次第和三種現象都要融入阿賴耶識棗本來,阿賴耶識最終也要融入光明,但我們一般人,這一感受絲毫無法覺察到,一直都處在阿賴耶識的狀態當中。

在了解了一些有關睡眠方面的基本知識之後,我們轉入正式話題,談談夢是如何產生的……

印度仙達薄日大師講到夢的產生時說,「於此增相阿賴耶,唯生意識即成夢。」這頌偈詞是說,阿賴耶識中生起意識是夢形成的基礎。而意識包括有無分別意識和分別意識兩種。無分別意識是產生夢境現象的基源,它不存在任何辨別;分別意識是在無分別意識上生起現象之後,加以是非判斷。不論無分別意識還是分別意識,在形成夢時,往往帶有習氣成份。要形成夢,雖然也需要其它因素,但產生的主因就是迷亂的習氣。

那若巴大師指出:「晝依外境迷亂心,夜依習氣而迷失,中陰依業現錯亂。」這個意思是講,我們白天的迷亂不能排除習氣與業力的作用,但主要是受外部誘惑;夜晚的迷亂同樣不能排除外境與業力的作用,但習氣起主導作用;同理,中陰的迷亂也不排除外境與習氣的作用,但主要是受業力牽引而擾亂自心。

具有習氣的意識,自阿賴耶識生起,在風的鼓作推動下,進入身體各部位經脈網路中,從而開始作夢……

意識進入身體脈絡網中,若是清凈善脈,則是吉祥之夢;若是濁滯惡脈,則是凶險之夢……意識分別進入胃、肝、脾等內臟脈絡,就會夢到非人兇猛野獸,妖魔鬼怪。意識進入秘處脈絡,就會有男女貪欲之夢。意識進入肛門或者腳底部位脈絡,就是墮入地獄之夢。意識進入臍部脈絡,就能出現六道輪回混雜交錯的景象……

如果意識進入寬脈,就會到廣闊無垠之境;若進入窄脈,則會到狹山僻壤……意識進入活躍脈絡,會夢屋廈富廣,悅意歡喜;意識進入僵萎脈,會夢貧窮飢餓,困苦難忍……<BR> 如果以前意識早已習慣進入某一脈絡,所覺所感,就如熟人舊舍,似曾相識;如果意識進到以前很少去入的脈絡中,就會夢到人生地疏之處……

意識進入眼部脈絡,則見五顏六色,繽紛顯現;若進入耳部脈絡,則聞歌樂縈繞,聲聲不斷;若進入鼻部脈絡,則嗅氣味,知於何處;若進入舌部脈絡,則品嘗百味,享用飲食……

如果意識進入心臟前方部位脈絡中,就是去往東方之夢。意識分別進入心臟左方、右方和後方部位脈絡中,就是前往北方、南方、與西方之夢。意識進入心臟下方部位脈絡,就會夢往崎嶇峽谷、落入深洞或處在黑暗之中……意識進入心臟上方部位脈絡,就會夢到攀山上崗,或者高空飛行……

如果意識進入腦部脈絡,就會夢到憤怒像和佛殿等景象。本來,大腦是人類復雜又重要的器官,在大腦各個部位,也就是以梵穴為中心的八方區域,都存在著極其豐富敏感的脈絡群。例如,像在枕骨部位有一名叫「瓦門角」(借用某一動物之名)的脈絡,諸如此類特殊脈絡在大腦中是有許多的……由此所作之夢,也是各具特色的。<BR> 對於風推動意識進入脈絡產生夢這一觀點,一般人總感到太神秘了。往往人們對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就自以為如何如何主觀臆斷,這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並非如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經驗告訴我們,因身患某些疾病,有時作些噩夢。或者,手按放在胸口,常常夢覺沉重壓迫感……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正是身體某一部位因病痛,脈絡壅塞或壓滯所致。反之,假如脈絡運行與夢之產生毫不相關。身體罹患疾病與重物按壓也就不會對夢有任何影響了棗這在西藏醫典《月光論》中有明確闡釋。

夢是生物學領域中的最大奧秘之一。多少年來。這種奇妙的生理現象,一直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不僅普通人感到困惑難解,就是對於科學家們也展得疑霧重重。然而到1900年,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師弗洛伊德開創了「夢學」的研究後,使世界各國的學者們開始正式從心理學、生理學和醫學等方面探尋做夢的機制。 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同時都會感受到夢境的內容是那樣不可思議,常常會有千奇百怪的組合,突然的場景轉換,人可以飛起來、落下去,想跑又挪不開步的奇特體驗。夢境似乎沒有因果規律,也不受時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牽動著做夢者的心弦,體驗是那樣真切,情感是那樣強烈,在做夢的當時並不感到荒誕。那麼荒誕的夢境與現實生活是否有聯系呢?如果有聯系的話,人類是否可以通過控制睡眠前後的條件來影響夢的內容呢?一系列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們的廣泛興趣。
較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實驗室的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兩位學者。最初他們注意到,大多數剛來到睡眠實驗室的新的受試者,在敘述他們夢中的故事經歷時,常常把睡眠實驗室這個新奇的環境編入到各自的夢境情節中。很顯然,睡眠條件的改變會在夢境中得到反映。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從中獲取啟示,並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實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受試者睡眠時的環境條件,看它會不會在夢中得到相應的反映。整個實驗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繼之以強光,然後再放音樂,結果在受試者的夢境報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談到光,9%提到音樂,這些數據看來並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1966年,P·毫里設計了過量法實驗。他要求受試者在臨睡前干6小時的體力活,可是實驗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夢中根本沒有出現體力勞動的內容。毫里據此提出了「平衡互補」的理論,他認為清醒時的生活與夢境是平衡互補的,比如白天體力活幹得多了,在夢境中當然就不願幹了。 然而沒過多久,「平衡互補「理論遇到了麻煩。 1968年,生理學家陶伯做了一個用「平衡互補」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陶伯要求受試者連續兩周戴玫瑰色的眼鏡,結果他們在夢境中的景物也全部變成了玫瑰色,這顯然表明清醒時的知覺感受延續到了夢境之中。不過,如果依照「平衡互補」理論,夢境中的景物應該是補色或無色才對,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以上許多的實驗結果,使學者們做出了同樣多的、大相徑庭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似乎已經趨於明朗化,即清醒時的環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變,在夢鏡中就會增加與此有關的新內容。然而目前的問題焦點是怎樣才能確切地掌握環境刺激和夢境內容之間的必然聯系,只有做到這一步,方有可能達到控制夢境的設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論認為,夢的作用在於心理方面,做夢是為了滿足願望,只要在清醒時願望得到了滿足,夢境中就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內容。1974年。德門特精心挑選了一名受試者進行實驗。這位受試者當時的強烈願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餡餅,在當他睡眠快進入到做夢階段(眼快動睡眠期)時,三次將他喚醒,並每次都給他吃一塊餡餅。到第四次被喚醒時他說:「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煙(平時他每次就餐完畢後都喝咖啡和抽煙)。」第五次喚時他說:「餐桌上給我上了一盤面條,我把它倒過了垃圾桶。」第六次喚醒他又說:「德門特博士,我夢見我正拿餡餅在喂給你吃。」這個實驗結果表明,滿足吃餡餅的願望不能中止做夢,但是夢的主題將變為不願意再吃東西了。
後來,威特金和劉易斯兩名美國科學家利用刺激現實環境的方法來測量夢境內容。他們用的刺激物是四部電影片,一部是孕婦正在生產的過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銳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陰莖包皮; 一部是母猴將死去的小猴撕開吃掉的經過;還有一部是平淡的風景片。結果根據受試者的報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內容被較多地編入夢境,而平淡風景片則根本沒有。以上實驗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較強烈,那些刺激在夢境中出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此說法得到許多學者們的贊同。
關於人是否能控制夢境內容的問題,迄今為止能夠做出的回答僅僅是;入睡前後的外界刺激看來是可能被編入夢境的。不過涉及與此有關的各種生理機制和它的規律性,由於變化因素太多,目前還難以將它規范化。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們都感到,通過控制入睡前後的條件來影響夢境內容的實驗十分復雜和困難。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特賴特所說的那樣:「假如入睡前十分口乾,有人會夢見海洋,有人會夢見沙漠,也有人會夢見誰也無法理解的、但與口乾有聯系的某種情緒狀態。」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有一套更為精確的度量夢境內容的方法,然後才能理解夢的意義,最終達到控制夢境的目的。

⑻ 產生夢的成因是什麼

夢的產生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由於物理因素造成的。比如你睡著了,然後臉上被人灑了水。那你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引發了做完一場比如下雨的夢。或者說是你睡著的過程中,被人把被子揭開了。你有可能夢到自己經歷了冬天的夢,比如說下雪了,或者是天氣很冷啊。就是類似於這樣的夢。

第二個就是生理因素。比如說自己在飢餓的狀態下,你就會夢到吃飯。比如說是你胳膊疼啊,腿疼啊,你晚上就會夢到到摔跤,摔到你疼痛的部位,或者和人打架,打到了疼痛。

第三個呢,就是我們比較注意的心理因素。比如說你在日常生活中壓抑了某些自己的情緒。日常生活中你沒有辦法以正常的形式去宣洩自己的這種情緒。夢是日常情況下無法釋放的情緒,到夢中得以釋放;沒有達成的願望在夢中得到補償。

夢表述不是你意識上的想表達的東西,它到達的是你潛意識里的東西,是你內心真實的一種願望,真實的一種情緒。所以你就是日常情況下有些情緒壓抑的太狠,無法得以釋放。可能在現實情況下出現了憤怒呀、埋怨呀什麼的,這些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正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就發泄出來,還要顧及到周圍的環境,還有人際關系等等。但是這些呢,我們沒法釋放,只有壓在自己心裏面的。等到壓抑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呢,我們就會在夢中釋放出來,讓自己的內心得以平衡。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負面的情緒你一點點壓抑,讓人的這個身體會接受不了,精神上也接受不了。所以在夢中得以釋放了。通過這種情緒的一種宣洩,能夠讓能夠讓我們自己內心達到一個平衡點。否則的話,這人可能就會崩潰。

但是有一點很有意思,夢裡面所要表達的這個形式和我們現實中所表達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為什麼呢?在現實情況下,在現實生活中它會有很多的這個次序,有很多的規則,還有很多的什麼道理呀、倫理呀,這些東西規范著你。所以我們表達出來的那個意思和方式,它都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讓人看起來是有道理的,有道可循的那種。但是夢中確實不是一種形式來宣洩,來表達的。

因為在夢中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規則。在夢中所要表達的主要就是為了宣洩情緒,為了表達自己未能達成的某種願望。這是它最主要的目的。

但是夢中沒有什麼規則,沒有什麼次序。它不需要那麼多的拘束,所以它只要能以最大能量的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它就可以在自己腦海裡面肆意的去組合各種圖像和畫面。

還有一個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表達的方式,主要是以語言,但是夢中的主要表達形式是圖像和情緒。你夢中的語言比較少,不能說沒有,是比較少的。它主要是夢中的那個圖像呈現,那個畫面能讓你激發出你自己內心的感受。你可以在夢中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大笑。這樣子才能盡情地宣洩一下你內心的那種不滿的情緒,或者是比較興奮的,高興的那種情緒。

所以說夢中圖像都比較古怪,比較離奇,比較無厘頭。因為它是我們現實中經過壓抑下來的東西,它不是一時之間的可能,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經過了很多的事情壓下來的。所以這個時間跨度比較長。在這么長的時間跨度裡面,記住了那麼多的情緒,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的情況下,壓抑的這些情緒都會在夢中表達出來。

在夢中你感覺到你夢,夢了很長很長時間,其實你做夢的時間段很短,只有那麼幾分鍾。在短短的這幾分鍾裡面想描述你那麼長,那麼多的事情,那麼重的壓抑的情緒。所以它也不可能按規則,按照次序給你慢慢描述。它是各種元素積累在一起,然後怎麼樣才能激發出你內心的那種感受,它就怎麼樣去組合,把你這種現實生活中那些個元素它就任意的組合。

只要能夠激發出你最大的能量,出現那種感受,它就怎樣去組合。所以我們夢裡面常見的畫面啊,都特別的離奇古怪,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咱夢中它都有可能發生。

在夢中裡面,情緒是非常真實的。也就是在釋夢的過程中經常會問你對這個夢有怎樣的感受?因為夢境,它是對你現實中的一種誇張的加工。所以說,你夢境的東西它不真實。問你現實中的東西你想和它對接,又特別的凌亂,所以不太好找。只要去找,感受是最真實的,它沒有任何的修飾。

所以就是在夢醒的情況下,你要回過頭來去感受你夢中的感受。感受最強烈的那個情緒,最主要的那種感受,往往我們心裏面比較容易地去捕捉到。但其次的那些感受微妙,那種感受,我們也需要去捕捉。

因為我們通過這種感受,才能夠更加明確你潛意識裡面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你因為潛意識裡面所指的方向,才是你最初的方向,就是你初心想要去的方向。那個方向基本上就是說不太違背自己意願的方向,對自己來說是比較真實的方向。

所以夢中比較抓感受。所以做夢的時候,如果沒辦法去解釋自己的夢,你就去感受夢中的感受,然後去尋找現實生活中與夢境中有相同感受的地方,看看是不是能夠抓到夢裡面想要給你的那個提示的點。

還有一種夢,它是被遺忘記憶的一個重現。可能有人說:是啊,這些事情已經經歷了很久很久了,可能10年、20年,也可能這些事情都已經被自己忘掉了,為什麼夢裡面它會出現?有些人可能會直白的展示出來了,但有些人他會有比較離奇古怪的,以屏蔽的形式給你再次體現出來。就是說夢境中你看不到的,以另外一種圖片圖像的形式來表達你以前的那個記憶。

比如說曾經有個釋夢者,在感情上受過很深很深的傷,可以說是切膚之痛的那種傷。這個事情離她做夢的時間,整整隔了20年了。她這個夢境,是以她孩子來表達的,所以她一直都認為這個夢是不是預測她孩子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不好的事情發生。

從她做夢到釋夢,中間又隔了幾年。你想,但是她這個夢境在他心中記得非常非常的清晰,夢中的感受也非常非常的清楚,沒有遺忘過。她就一直想有個機會釋夢,她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一個事兒,一直她就害怕。因為關乎到她的孩子的一些問題。

所以父母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一直都揪著心。但是沒有想到,這個夢跟孩子一點關系都沒有,這個夢是表達了她20多年以前所受的創傷的一個展現。

那你很奇怪了,為什麼這么多年以前的那些夢,現在才做出來呢?而且她也告訴我她都已經把這件事情看開了,放淡了。幾乎把這事都忘了。我怎麼可能有再做這樣的夢?而且夢裡面那個傷痛,就如同當初正在受的創傷那種痛。

這個就是夢中記憶的重現。其實所有發生的一切,你忘記了並不等於它沒有發生。你的情緒,你把它壓抑下去了。你只是把它壓抑下去了。你覺得忘記了,而且這個事情你在你腦海里,在你的意識裡面已經把它忘了。其實這個夢,這件事兒對你的創傷還在。它是深深的植入了你的那個記憶裡面。你把這個情緒屏蔽掉了呀,一旦你的意識比較強大的時候,它是呈現不出來的。

但是往往在你慢慢的把這些事情給忘掉了,把這些事情淡化了的情況下,也就是相當於在你的意識層面,對於這件事情的抵抗能力不那麼強烈抵抗了,屏蔽不那麼強烈的情況下,你潛意識裡面這個情緒它才會有機會給釋放出來。

其實釋放是件好事情。這種痛痛快快地釋放,才能夠讓你徹徹底底的把這件事情給放下,也許是真正的能讓你把它放下。因為情緒你不發泄出來,它總是在壓抑,壓抑在心裏面,你無論遇到多大的力量,你把它壓下去,它還是存在的。你不讓它宣洩一下,它總是要找機會釋放的。

真的釋放出來了,就像一個瓶子,裡面有了水,你不想讓它溢出來,你不想它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你把它蓋上。但是這個瓶子是滿的,這個情緒在你的心目中它佔有一定的位置。你想有新的能量和新的東西儲存進去的時候呢,沒有位置。

就是跟這個情緒相抵觸的正能量又不太容易進去,你也不太容易接納。但是你可能就是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很煩,可是你不知道為什麼煩。你不曉得,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對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情緒會那麼大。但是在夢中,你如果把這個情緒釋放,這個壓抑的情緒真正的釋放出來的話,你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忽然把以前不能接納的一些事情,不能接納的一些情緒就能夠包容,就能夠接納。

我的一個老同學,一直比較壓抑,現實生活中總感到不順,不合群,看不慣別人的言行,不開心,郁悶。

一天他做了一個夢,把采來的鮮紅的果子放在地上踩,踩的稀巴爛。其實這個夢是比較直白的一個夢,我能感受到他的情緒。我說,你可能在生活中,工作中壓力太大了。然後我重點放在了他踩果子的情緒上面,我說你踩那個果子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特別的痛快,特別特別的開心?特別特別的解恨?

當時我沒有提醒他的時候,他沒有感覺到,他就是很奇怪我把采來的果子踩了一地臟兮兮的,腳上也臟兮兮的,看著挺惡心的,鮮紅的臟兮兮。當我他提醒這些感受,讓他把自己夢中的那些感受,在現實生活中好好體會下。去感受夢中的所有的踩果子,哪怕細微的,所有的感受都去細細再感受一遍。

然後中間可能有隔了半個多小時,他給我回了一個話:老同學,我明白了,就是你說那麼回事兒。然後哈哈大笑,他說他自己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這么痛痛快快的笑過了。他覺得這個夢釋完以後,他也體會到自己踩果子的那種所有的感受,體會完以後。他就是那種特別痛快、特別解恨、特別開心的那種情緒,那種感受。他再次體會到那種感受感受以後啊,他心裏面一下子就亮堂了。感覺他心裏面從來沒有這么亮堂過,好長時間沒有這么開心過,這么開心的笑過。

這奇怪的是什麼?從那天釋夢以後,他上班,再見那些人沒有情緒了,他覺得大家都挺好的,也沒有什麼讓他不開心的。那個同事的一些言行舉止呀,他覺得也能接受了,覺得也很正常了。他看到那些同事們的所作所為,心裏面也沒有那麼大的負面情緒。現在和他們在一起工作,覺得一下子很開心了,就是從自己心理上能跨過去了。

就是說夢中這個情緒是特別的重要。所以說通過這個踩紅果的夢啊,是你感受情緒的一個特別典型的夢。你壓抑這個情緒的,你不釋放出來,所以你沒辦法去接受和你這個壓抑情緒裡面想提出的那些事情。等你把它釋放出來了,看開了,真正的釋放出來了,而不是把它壓下去的時候,你的生活才能透過那一點點陽光,你才能看到那絲光。知道嗎?你哪怕進步一絲絲光。你的心不會那麼痛,那麼怨,就會很舒展。

這是釋夢的好處之一。

夢啊是潛意識里的一個真實的表達,也是通往你潛意識裡面一個最捷徑的途徑。每次釋夢,其實也就相當於給自己做一次心理咨詢。因為夢是比較直接的針對你內心的痛點,直擊了你內心的痛點。然後在釋夢的過程中,直接的,或者是直觀的放到那個痛點上進行釋放。是釋放也罷,是咨詢也罷,都是讓你直面這個痛點。就是你夢中對你內心傷痛的一個直接的表達,可以直接看到你這個痛點的來源在哪裡。

通過這個來源,這個線索,不需要拐彎抹角,經過排查,那個排查,去針對你心理問題進行咨詢,或者是進行成長和療愈。

閱讀全文

與生物學上說夢是怎麼產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