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學教材是如何反映大概念的

高中生物學教材是如何反映大概念的

發布時間:2022-08-24 06:39:45

㈠ 如何落實高中生物理性思維的教育

一、通過生物科學史「解讀」科學方法,重現科學巨匠的探究歷程
生命科學史是以生物科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為輪廓,以科學發展歷程中帶有重大轉折作用的課題及事件為主線,用翔實的資料論述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生動地描述科學家科學探索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作為學生實施科學探究的範例無疑是實施科學方法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關於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內容,如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遺傳物質的發現等。這些科學發現本身就是科學家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幫助學生尋著先人的足跡,在享受科學探究的快樂中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應注意的是,用科學史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要防止將科學探索的過程固定化,應以活潑多樣的形式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孟德爾分離定律的發現過程以教師的簡述為主,而自由組合定律則應以學生討論為主,特別是孟德爾應用正交和反交兩組測交實驗的結果來檢驗假設的合理性,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過知識(包括概念、原理、規律)的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品質
生物學概念是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是生物事實的抽象。藉助於這種概括、抽象的思維方式,人們找到了復雜的自然世界的簡單規律,建立了假說、模型等抽象的思維方式。
生物科學方法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從諸多事物及其變化中去尋求規律、構建科學概念。科學概念的形成,常用的科學方法策略有以下幾點。
1.建立在豐富的事實基礎上,運用歸納法提煉生成。只有相關的事例越豐富,才有可能抽象、概括,從而形成一種理性的解釋和表述,即概念的初步建立。例如,「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這是一個基於大量觀察,觀察動物、植物、其他生物的身體結構,運用歸納推理得出的一個結論。並不是只有施萊登、施旺分別用顯微鏡觀察植物、動物的結構,還有其他許多學者先後觀察了各種生物材料,才總結出這一科學概念。這樣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必須在觀察植物、動物等多種細胞基礎上,也才有可能建立這一概念。
2.概念教學時要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通過舉例演繹生成。如在學習「頂端優勢」時,可呈現幾個生活現象:園林工人修剪行道樹,對盆栽花卉進行造型等,從分析這些生活現象中獲得對頂端優勢的感性認識。以此引導學生進一步列舉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諸如「果樹整枝修剪」、「茶樹摘心」、「棉花打頂」等例子,通過這些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3 .概念教學時要重視實驗。觀察和實驗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通過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滲透作用」概念時,教師可先進行滲透裝置的演示實驗:根據觀察滲透裝置中長頸漏斗內液面的上升或下降,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對兩組實驗現象進行比較與分析,引導學生將問題的焦點集中於半透膜兩側的物質分子大小的差異,最後得出滲透作用即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並讓學生設計坐標系,用數學模型(坐標曲線)表示三種運輸方式過程中物質的濃度梯度、氧氣供應量與物質的運輸速度之間的關系。這樣的概念教學中充分「滲透」科學方法,便於生成概念。
三、通過實驗「體驗」科學方法,感受科學探究過程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回憶和解讀生物科學史中的實驗僅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小部分,學生親歷實驗是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新課標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實驗」、「做一做」,把實驗與其他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實驗成為高中生物教學中「教」的手段,也成為「學」的手段,更是學習、認識科學方法的手段。例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一節,教材重點安排學生做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的實驗,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做實驗並得出結論,從而切身體會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義。通過實驗使學生充分體會控制變數(理解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以及什麼是對照實驗),假說方法以及用圖像法(繪坐標圖區別酶和無機催化劑催化效果比較等)等科學實驗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利於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
四、通過解題「理解」科學方法,形成「生物思想方法」
「學以致用」,科學方法教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習者的科學探究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落腳點無非是解題和運用能力。近年來的生物高考試題更加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科素質和能力的考查,如科學態度、意志品質、合作精神、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方法等。以實驗題為例,從實驗設計的角度,挖掘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的合理因素,幫助學生歸納科學方法的基本過程,並加深學生對這些過程的理解,就是十分有效的科學方法指導。
①生物實驗設計的過程就是科學方法理論的應用過程,分析並完成典型的高考生物實驗設計題實際上就是一次科學方法知識的實踐和檢驗。
②高考試題的設計都比較嚴密,尤其是生物實驗的設計有較強的邏輯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③高考導向作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以高考試題的形式出現對教師和學生的引導作用非常巨大。
總之,在解題過程中要重分析、重引導、重討論、重總結,用一系列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去解決一般乃至於最困難的問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思想方法」。從這個高度去看各種具體解題方法,不過是掌握了「生物思想方法」之後的必然產物,而這一切,正是科學方法教育的最終產物。
此外,高中生物科學方法教育的策略還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運用科學方法;通過開設專題講座等第二課堂教學方式滲透科學方法;在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自主探索中總結科學方法;通過課外製作、小發明等科技活動進行科學方法教育等。

㈡ 如何讓高中生物概念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淺談高中生物概念教學

【摘要】基本概念既是知識結構的基本單元,又是人的思維活動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教師可以利用民間諺語,使得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採用設疑法有效地分解基本概念的難度;通過對比法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概念圖可使原來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

【關鍵詞】概念 教學 諺語法 設疑法 對比法 概念圖法
學科認知結構(或圖式)要以事實、概念、原理、規則等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環節。如果把知識結構比喻為一個生物體,那麼構成這個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前提條件,是培養科學素質和創新素質的基本單位。有學者曾說「概念學習是人類學習的核心」。
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概念學習尤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徵的名詞概念,它們是抽象的,學生往往不易於理解。新教學大綱對生物學的基本要求分為四個層次(知道、認識,了解、掌握),對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則要求全體學生必須掌握,說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統是由相應的模塊觀點引領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體字出現,另外在習題訓練中增加了「畫概念圖」這塊內容。從生物學科結構論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生物學科的概念體系是由一些主導概念構成基本框架,然後由此衍生出更多的從屬概念,生成生物學科概念體系的金字塔結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准確而靈活地掌握基本概念,從而達到使學生充分認識、了解生物學知識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現結合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實踐,談幾點認識與做法。
1.從生活實例中引出概念——諺語法
生物學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這些枯燥無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在一些諺語中蘊藏著許多生物學的知識。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這是生物的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反映了生物的變異現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種內斗爭;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繩」——生物的條件反射;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2.從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概念——設疑法
設疑就是根據基本概念的「內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質)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對象范圍),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設計出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現象回答,及時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結合學生基礎知識水平,教師可通過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歸納出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原料、條件及過程中的物質轉變、能量轉變,然後在掌握和理解這些知識點的基礎上可直接提出「什麼是光合作用?」此時學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還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概念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學生對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想像的過寬或過窄。例如,內環境的概念(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為防止學生把內環境中的血漿說成血液,可重點提出:血液有哪兩部分組成?(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漿)顯然血細胞不屬於內環境。
設疑是我們在上課時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設疑可以使學生產生聯想,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但必須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障礙,設計並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不可面面俱到。讓我們採取靈活、適度、明了、針對性強的設疑方法,通過學生的分析、歸納和想像,使學生准確掌握和理解生物學基本概念。
3.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對比法
對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關系密切的基本概念,從幾個方面進行逐項的對比,從中找出異同點來,以便明確其本質特徵。通過對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較清楚地加以區分。
通過前後對比,既可使學生加深對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對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復習鞏固,溫故而知新。例如,同樣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從反應場所、反應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四個方面與已學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較。通過比較,既可准確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合成糖類等有機物,並釋儲存能量的過程;同時也可加深對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兩者的關系。
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類,將類似的知識進行比較,也是形成知識結構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種的知識分布在必修和選修教材中,復習時可將它們整理在一起。
名稱原理方法優點缺點應用
雜交育種基因重組雜交→自交→篩選出符合要求的表現型,通過自交至不發生性狀分離為止使分散在同一物種或不同品種中的多個優良性狀集中與同一個體上①育種時間長②局限於同種或親緣關系較近的個體用純種高桿抗病小麥與矮桿不抗病小麥培育矮桿抗病小麥
誘變育種基因突變①物理:紫外線、射線、射線、微重力、激光等處理、再篩選
②化學: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處理,再選擇提高變異頻率,加快育種進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有利變異少,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供試材料高產青黴菌、「黑農五號」大豆品種、太空辣椒的培育
單倍體育種染色體變異①先將花葯離體培養,培養出單倍體植株②將單倍體幼苗經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獲得純合子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加速育種進程技術復雜用純種高桿抗病小麥與矮桿不抗病小麥快速培育矮桿抗病小麥
多倍體育種染色體變異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植物莖桿粗壯,葉片、果實、種子都比較大,營養物質含量提高技術復雜,發育延遲,結實率低,一般只適合於植物三倍體無子西瓜、八倍體小黑麥、四倍體水稻 轉基因育種異源DNA重組提取目的基因→裝入運載體→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表達→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種目的性強,育種周期短,克服了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技術復雜,安全性問題多轉基因「向日葵豆」,轉基因抗蟲棉
細胞工程育種細胞的全能性「去壁」→「誘融」→「組培」核移植和胚胎移植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
可應用於繁育優良動物,搶救瀕危動物技術復雜,工作量大,操作煩瑣技術要求高可育「白菜-甘藍」的培育克隆羊「多莉」
4.基本概念系統化——概念圖法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徵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於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後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能有效呈現思考過程及知識的關聯,是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教學策略。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過程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路,不斷地向網路增添新內容。
概念圖(concept map)是由美國康耐爾大學的Novak在上世紀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漸被引入課堂。概念圖的製作4個基本要素:節點、連線、連接詞、層次。構建概念圖的基本原則是:宜細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強調自主構建。
概念圖的製作步驟是:
第一步,確定主題,列出與主題相關的概念;
第二步,將列出來的概念排序: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將其餘概念一層一層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繼續往下寫,以增加更多具體的概念。用線條把概念連接起來,並用連接詞語註明連線;
第四步,尋找概念圖不同部分概念之間交叉連線的聯結,並標明連接線。
以「染色體」這一概念為核心,與「染色體」相關的概念圖。
概念圖可以用於新授課中建構知識結構,也可以用在復習課中建構知識體系。運用概念圖幫助學生復習生物知識,可以對不易理清的各種概念和原理有進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認識,還可使原來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機械的知識靈活化。既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還可以由師生共同討論完成。以構建概念圖為平台為學生創造合作、互助、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並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促進了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交流。
綜上所述,我們對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學進行了系統、全面、具體的分析與研究,總結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一般規律。但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藝術,教無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學的水平,實現課堂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㈢ 如何加深對高中生物概念的理解

影響學生准確學習高中生物課本中重要概念的緣由——學生心裡本來的固有的想法
由於現在的學生特別是農墾的學生生活范圍有限,缺少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與實踐,對真實的生物學現象基本沒有真正見過或聽過,只是在電視或者書上看過報道或者文章,這就會使他們在心裡形成不準確的,甚至是有錯誤的生物學概念。例如:脂質的概念;大部分學生一直以為脂質就是脂肪;糖的概念,一些學生一直以為都是甜的;核酸的概念,少部分學生到高三了還是理解不了核酸包括DNA和RNA以及他們的單位核苷酸的關系;藻類就是植物等等。這些不準確的概念本來就在學生心裡,會是他們高中生物概念學習很大的阻力。
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使我們對一些生物學現象進行了一些不準確的概括和稱謂,這樣的概念很多都是不準確的,例如:細胞呼吸的概念,大部分學生會誤解為我們正常進行的吸氣呼氣那種「呼吸運動」;基因重組的概念,生活中總會看到「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問其屬於哪個概念,大部分學生到了快高考都覺得屬於隨機受精。這些不準確的概念本來就在學生身邊,會是他們高中生物概念學習很大的障礙。
理解並掌握生物課本中的重要概念是新課標教學標準的基本能力目標,而且近些年來高考試題的失分原因分析表明:重要概念理解有誤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是提高解題能力基礎,因此加強概念的准確性教學勢在必行。
二、高中生物教材重要概念教學
1.帶著學生一起找概念中的關鍵詞
教師帶著學生找到關鍵詞或者關鍵字,准確理解概念的涵義和范圍概並建立概念圖似的體系,是全面分析理解概念的必要條件。例如,在理解脂質的概念時,教師帶著學生找出「一般不溶於水」、「溶於有機溶劑」、「含C、H、O」、「有的還含N、P」「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然後教師再重申脂質包括脂肪;在理解糖的概念時,教師帶著學生找出「糖類的組成元素碳、氫和氧」、「氫氧的比例」、「又稱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二糖、多糖」。然後教師要告訴學生,很多糖類都不是甜的,如澱粉、纖維素。通過找概念中的關鍵詞,學生就會知道將會在哪裡出錯,使學生心裡有了准確、清晰明了的生物概念,掌握了基礎知識。

㈣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 新課標生物里的那些模型的概念是什麼

模型是人們按照特定的科學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再現原型客體某種本質特徵(如結構特性、功能、關系、過程等)的物質形式或思維形式的類似物.作為一種現代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法,模型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抽象化,二是具體化.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原型出發,根據某一特定目的,抓住原型的本質特徵,對原型進行抽象、簡化和純化,建構一個能反映原型本質聯系的模型,並進而通過對模型的研究獲取原型的信息,為形成理論建立基礎.另一方面,高度抽象化的科學概念、假說和理論要正確體現其認識功能,又必須具體化為某個特定的模型,才能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所以,模型作為一種認識手段和思維方式,是科學認識過程中抽象化與具體化的辯證統一[1].建立模型的過程,是一個思維與行為相統一的過程.通過對科學模型的研究來推知客體的某種性能和規律,藉助模型來獲取、拓展和深化對於客體的認識的方法,就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2].
在現代生物學研究中經常使用模型方法,通過尋找變數之間的關系,構建模型,然後依據模型進行推導、計算,作出預測.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模型方法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中學生物學課程中也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指出,學生的探究活動最終應該構造一種解釋或一個模型.我國課程標准也很重視模型的教育意義:在課程目標部分對模型有了明確的要求,在具體內容標准和活動建議部分也列出了「嘗試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嘗試建立數學模型」、「製作DNA分子雙螺旋模型」等內容.高中生物學教材中,在用語言表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同時,也經常用模型來進行解釋,模型已經成為高中生物學知識內容的一部分.例如,雜交過程圖解事實上就是一個模型,它按遺傳學規律把雜交過程簡化,用以反映和解釋雜交試驗的過程和結果,並能通過演繹推理來預測某些雜交試驗的結果[3].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遺傳與進化》中,用了圖解式解釋模型來闡述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要點.在某種意義上,理解模型和進行模型建構活動是學生理解生物學的一把鑰匙.
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活動,則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的,讓學生結合具體生物學內容的學習而進行的建立模型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與科學研究中的建立模型既有聯系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以後者為基礎,它們的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應是一致的;但兩者的目的不同,建構背景不同,建構過程也不完全相同.高中學生建構模型時,多數是在背景知識清晰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當時並不清楚的DNA分子結構.他們的工作是建立當時其他科學家已經發現的事實的基礎上的:DNA分子由含有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構成的長鏈,而且A的量總是等於T的量,G的量總是等於C的量;X射線衍射法推算出該分子呈螺旋狀,而且否定了該分子是單鏈或4鏈的可能.根據這些事實,沃森和克里克採用模型方法,試探著揭示DNA分子的結構.他們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還始終聯系該分子的功能,能夠自催化(自我復制)和異催化(能作為模板合成其他分子).經過緊張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工作,他們終於成功構建了完全符合已知科學事實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在揭示DNA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模型方法實際上起到了研究綱領的作用,並形象地表現出分子結構,以方便對各種假說進行驗證.顯然,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既有對已知事實的歸納、抽象、簡化、捨去非本質屬性的過程,也有對頭腦中所構想的模型形象化、具體化的過程.所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統一[4].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模型建構活動,主要是對已知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的概念進行具體化,所建立的模型是物理模型;其主要目的顯然不是揭示DNA分子的結構,而是通過製作物理模型來再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DNA分子的結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並體驗具體化的模型的作用.
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活動,其主要價值是讓學生通過嘗試建立模型,體驗建立模型中的思維過程,領悟模型方法,並獲得或鞏固有關生物學概念.

㈤ 中學生物(高中)新課程改革趨勢

1996年5月, 國家教委頒發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以下簡稱新大綱)。同年8月, 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開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普教處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以及人教社有關負責人參加的「普通高級中學新課程方案研討會」。會上宣布將於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市開始使用新教材,進行新課程方案的試點工作。作為高中二年級開設的生物課,當前抓緊學習新大綱,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綱的要求來試用新教材進行教學,有著現實的意義。現就初學新大綱的一些體會,試對高中生物新大綱的特點做一淺析,供同行參考。

新大綱分為五部分,即教學目的、課程安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考試、考查、教學評估及教學設備,內容突出了「面向全體學生,面向21世紀」的總體要求。

依據《全日制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修訂本)》(以下簡稱舊大綱)編寫的現行高中生物(全一冊·人教版)教材內容,體系完整、知識系統性較強,內容與課時吻合。但更多講述的是經典的生物學知識,較少聯系當前迅速發展的生物科學新成果;在實驗課的安排上,僅有5 個實驗,且有一實驗為選做,實際只要求完成4個實驗, 因而不利於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和科學素質——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世界觀的培養。新大綱所反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則更新了部分傳統的理論性內容,如刪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證據」等專題,代之以「現代的生物進化觀點簡介」內容。此外,更擴展了有關環境、營養、保健等聯系實際的知識,且增強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思想教育。體現出了時代要求的特徵。現從下列7個方面來淺析其特點。

1.知識體系作了較大調整

舊大綱對高中生物必修內容側重的是講述生命科學規律,對高三年級的選修內容則為復習高二年級的知識和初中的生理衛生內容,不僅知識體系重復,更體現出是為適應高考的需要而學(選修教材內容系高考所劃定的考試范圍)。新大綱將舊大綱的8個單元調整為10個單元, 又將「生命活動的調節」內容移至「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之前講述,體系略有修改,使內容順理成章,通過各單元間內在聯系使學生接受新知識。而選修內容體系則以全新的知識為主線,選取了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如「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細胞與細胞工程」「遺傳與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綱有著適應21世紀現代化科學的特色。

2.明確提出了教學目標的三方面要求

舊大綱只是提出了教學內容,而無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新大綱則在教學目標問題上,首次從知識、思想、能力3 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知識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使學生知道如何運用生物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並對現代生物科學的新成就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繼續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加強科學世界觀教育,以形成生物的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還要加強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促進對保護生物資源之重要性的認識。

能力培養方面:由於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動較活躍,思維方式即將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和自學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和推理的科學研究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NextPage]

3.教學的知識點有所更新

新大綱對教學的知識點有較多的更新。原則是:在突出基礎性,對基礎知識進行精選的前題下,要體現出知識的先進性,要加強知識的實用性,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還要重視與九年義務教育知識的銜接性。

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指出:「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開設的一門學科類基礎課程」,說明了高中仍應著眼於基礎教育。因此,新大綱對現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識點進行了選擇,刪去了當今學術界已經不用和使用價值不大的,諸如原生質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的內容等,保留了關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結構的基本單位、關於生命活動的本質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關於生物進化和生物與環境關系等基礎性的知識,還增添了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加強了與九年義務教育知識的銜接。此外,新大綱還選擇了一些理論較淺且易被學生接受的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先進知識,如細胞的分化和衰老、細胞的癌變、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物凈化等,填補了現行生物教材在知識先進性和實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新大綱選取補充的新知識點,普遍具有實用性。除重視教材內容與生產實際、生活實際的聯系外,更從理論聯系實際出發,在講解某個知識點後,配合安排了相應的學生實驗或實習。有利於實現「要使學生……知道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應用」這一教學目的。例如,必修課中,在講「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知識點後,配有「生物組織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在講「人類遺傳病與優生」知識點後,安排有「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實習;在講「環境污染對生物的不利影響」知識點後,配合了「調查或觀察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實習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理論在實踐應用上的示例。在選修課中聯系生產和生活的新知識則更多,如「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自生固氮菌的分離實驗」「微生物的營養和生長」「學習細菌培養的基本技術實驗」「營養與健康的關系」和「幾種果蔬V[,c] 含量的測定實驗」等,都是教給學生如何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典例,體現了國際上「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現代教育思想。

5.強調科學素質的培養

舊大綱在教學目的中僅提出了關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新大綱則提出了科學素質的培養要求:「要使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學素質」。在教學目標中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學素質的培養包括了科學知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手段、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能力等方面。對於生物學科來說,通過實驗和實習,能夠兼顧多方面的科學素質培養,因而是培養科學素質的可行途徑。

從數量來看,舊大綱安排的學生實驗和實習,只有必修課的5 個(選修課的實驗為初中生理衛生課和必修課的重復)。新大綱的必修課則安排有25個實驗和實習,選修課又安排有6個。 各種不同實驗項目無疑是對各種科學方法、科學手段的培養。

從類型來看,舊大綱安排的學生實驗和實習只有一種定性的、驗證性的觀察實驗類型。新大綱的實驗類型除保留了觀察實驗,還增加了5種新實驗類型:定性分析類型(生物組織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定量分析類型(幾種果蔬V[c]含量的測定);模擬探究類型(性狀分離比例幾率的模擬,模擬通過分子雜交鑒定人與猿間的親緣關系);自行設計類型(植物向性和感應性現象的實驗設計,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基本技術類型(細菌培養的基本技術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些不同類型的實驗必然有利於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NextPage]

6.增加了靈活性

舊大綱對於每單元的知識點有較詳細且具體的規定,限制了教學內容的拓展。新大綱則是概括性地提出了應講的知識點,並未明確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在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上有著較大的伸縮餘地。例如,「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問題,教材應涉及哪些卵裂階段和有關內容,新大綱不似舊大綱有詳盡規定,因而教師教到何種程度,就有了相當的靈活性。既有利於「一綱多本」的教材編寫實施,還可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各類學校和不同學生學習情況的需要,進行靈活教學。

此外,對某些難度稍大的知識點(基因連鎖與互換規律、光合作用碳代謝類型簡介、酶工程簡介等),新大綱將之安排為選講內容,對某些需用時較長的實驗(動物激素飼喂小動物,用當地某種生物做有性雜交試驗等),新大綱又將之列為供學生選作的內容,充分顯示出新大綱有著彈性的特點。

7.完善了教學大綱的功能和作用

教學大綱應該具有4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編寫教材的依據;二是進行教學的依據;三是教學質量評估的依據;四是考試考查的依據。舊大綱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指導性較欠全面。新大綱則對課程的考試和考查做出了具體安排,對教學質量評估的目的和項目做出了明確要求,對教學要求層次做了說明,還對教學設備的配置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完善了教學大綱的功能和作用,有利於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

學習新大綱,領會新大綱的基本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新大綱的各項要求,必然會推動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作者:許傳明 山西大同教委教研室

張 埴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學

http://www.fze.gov.cn/xzzq/gzkg.htm

㈥ 怎樣在最短時間內理清高中生物學科的眾多概念

生物學是一門知識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同時,應該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既要注意學科內容的橫向比較和縱向深入,又要學會生物知識在人類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對生物學的學習,能夠端正治學態度、構建知識網路、完善理論體系、提高解題技巧,並且具有實踐能力、科技意識和創造思維。 1.端正治學態度。教師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的德育功能,結合教學實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民族為世界生命科學的發展所作出的偉大貢獻,逐步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良好品質;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對待世界、解釋現象,正確認識生物的發生和進化,知道事物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轉化的,掌握生物形態與環境的統一,構造和生理相聯系的普遍規律;能夠以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生物學家認真鑽研、勇於探索的獻身事業的精神感染自己、激勵自己。 2.構建知識網路。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抓住生命基本特徵這根主線,理清每個章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展動態。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一片。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礎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筆;又如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不知道分離規律的實質根本無法繼續學習自由組合規律。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系,使知識更加系統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並列關系,內容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因此,學生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完整的網路。 3.完善理論體系。生物學的理論是大量的,它們貫穿在各個章節之中,如細胞學說、自然選擇學說、基因理論、生態平衡理論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用科學的理論來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為什麼人會有「白化病」、「白痴病」?為什麼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麼說人不是上帝或神創造的,而是從古類人猿進化來的?為什麼人類要保護鳥類?對於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注意理論與生物基本概念的聯系。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了解內環境自穩態理論的前提是弄懂pH值、體溫、血壓、血糖、滲透壓、氧分壓、電解質濃度等;同樣,生態平衡理論的運用也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系統、食物鏈、營養級等概念的掌握。 (3)把握各理論間的聯系。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世界越來越接近真實。所以,學生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並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4.提高解題技巧。近幾年生物學高考題目主要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其中,非選擇題有填充題、分析說明題、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綜合題。題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注意審題,搞清每一道題命題教師的考核意圖;其次,要學會區分對立概念和相似概念,了解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包含關系;接著,要知道生物符號的特殊含義和正確寫法;最後,要具有分析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增長知識、熟悉理論,還應當培養實踐能力、加強科技意識、訓練創造思維能力。首先要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明確實驗的主要目的,規范實驗的操作要求,了解實驗的整個過程;其次要學會知識和理論如何與實際相結合、與生活相聯系,從而使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理論更加豐富、更加扎實、更加全面;接著要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識,隨著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發展,許多新的內容不斷湧入到考題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術、轉基因生物、環境富營養化等,因此,學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能夠關心科技時事、了解科技發展動態;最後,學生還必須經常進行擴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訓練,嘗試從一個現象聯想到另一個現象、從一種知識遷移出另一種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和理論系統化、立體化,使自己的生物學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㈦ 單元大概念架構是什麼意思

(一)學科核心素養細化。落實學科課程標准,深入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正確認識學科本質和學科核心價值,明確本學科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並細化對應至所在單元,提煉概括單元大概念,科學設定單元學習目標。(二)單元大概念架構。依據所提煉的單元大概念,架構起單元大概念統領下的單元知識結構體系、思維能力進階序列和學科素養培育路徑,設計單元學習目標、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和評價反饋一體化系統,並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學習支架和學習資源。(三)整體教學流程透視。基於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科學設計本單元教學課時安排、教學流程、教學活動及教學資源(或對教材內容整合、重構)等,以單元大概念貫穿單元教學整個過程,並體現學生習得和思維進階的具體過程。必要時可用教學流程圖或結構圖呈現。(四)作業具體內容設計。依據單元學習目標,並參照評價標准,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具體內容,要求以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為載體,設計典型的問題、任務或活動,體現作業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特徵,促進學生解決真實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闡釋作業內容設計的具體意圖,包括每項作業內容所蘊含的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等。

㈧ ☆高中生物里的概念模型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首先,模型是人們按照特定的科學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再現原型客體某種本質特徵(如結構特性、功能、關系、過程等)的物質形式或思維形式的類似物。作為一種現代科學認識手段和思維方法,模型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抽象化,二是具體化。
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構建活動,則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的,讓學生結合具體生物學內容的學習而進行的建立模型的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與科學研究中的建立模型既有聯系又不完全等同:前者以後者為基礎,它們的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應是一致的;但兩者的目的不同,建構背景不同,建構過程也不完全相同。高中學生建構模型時,多數是在背景知識清晰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目的,是為了揭示當時並不清楚的DNA分子結構。他們的工作是建立當時其他科學家已經發現的事實的基礎上的:DNA分子由含有4種鹼基的脫氧核苷酸構成的長鏈,而且A的量總是等於T的量,G的量總是等於C的量;X射線衍射法推算出該分子呈螺旋狀,而且否定了該分子是單鏈或4鏈的可能。根據這些事實,沃森和克里克採用模型方法,試探著揭示DNA分子的結構。他們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還始終聯系該分子的功能,能夠自催化(自我復制)和異催化(能作為模板合成其他分子)。經過緊張而又充滿創造性的工作,他們終於成功構建了完全符合已知科學事實的DNA分子結構模型。在揭示DNA分子結構的過程中,模型方法實際上起到了研究綱領的作用,並形象地表現出分子結構,以方便對各種假說進行驗證。顯然,建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過程,既有對已知事實的歸納、抽象、簡化、捨去非本質屬性的過程,也有對頭腦中所構想的模型形象化、具體化的過程。所以,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統一。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模型建構活動,主要是對已知DNA分子為雙螺旋結構的概念進行具體化,所建立的模型是物理模型;其主要目的顯然不是揭示DNA分子的結構,而是通過製作物理模型來再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DNA分子的結構,加深對DNA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並體驗具體化的模型的作用。
在比如說我們高中的「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也是模型的構建。

㈨ 生物選修三教材分析

一、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新教材與老教材比較分析

(一)知識點的比較分析(側重於知識點的增添和刪除部分)

第4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第1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老教材見第三章第四節部分:植物對水分的吸收

新教材
老教材

增添了「水分進出哺乳動物紅細胞狀況」的內容和圖片。(P60)
無相關內容。

增加了「資料分析: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P63)
有簡單文字敘述: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P25)

刪除了「滲透作用概念和滲透作用產生的條件」等文字內容。
有較為詳細的相關內容。(P58)

第2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老教材見第二章第一節部分:細胞膜的結構

新教材
老教材

增添了「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P65);「人鼠細胞融合實驗」(P67);
無相關內容。

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這一名詞,「糖被」概念改以小字體出現,且添加了「糖脂」這一名詞(P68);
無「流動鑲嵌模型」和「糖脂」等名詞,有正常字體顯示的「糖被「概念。(P24)

增加了「課外製作:用廢舊物品製作生物膜模型」(P69);
無相關內容。

刪除了小資料「關於細胞識別最經典的例子」。
有相關內容。(P24)

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老教材見第二章第一節部分:細胞膜的功能

新教材
老教材

明確點出了「擴散」現象,完善了被動運輸的兩種方式——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並配上了更為形象直觀的示意圖。(P70)
只有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兩種運輸方式的介紹,無協助擴散的介紹。(P24)

介紹主動運輸實例時,增添了麗藻細胞積累K+的情況(麗藻細胞液與池水的多種離子濃度比的表格)(P71),刪除了「輪藻」的圖片。
無麗藻細胞積累離子的例子,但有輪藻的圖片。(P25)

通過「知識鏈接」形式,說明主動運輸消耗的能量來自於ATP的水解,使前後知識更為連貫。(P72)
只是說到主動運輸需要消耗新陳代謝釋放的能量。(P24)

以小字顯示的形式闡述了「胞吞」、「胞吐」現象並配有相關圖片。(P72)
用「內吞」和「外排」名詞,沒有圖片。(P25)

每章節結束,均配有練習或技能訓練、本章小結。本章配有有「科學前沿——介紹水通道和離子通道的研究情況」,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P74)
章節結束有復習題和課外讀(無圖片)。(P43)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1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老教材見第三章第一節:新陳代謝與酶

新教材
老教材

使用「細胞代謝」的概念。(P78)
使用「新陳代謝」的概念。(P44)

「資料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內容翔實,生動,配有多張圖片。(P81)
「酶的發現過程」以文字敘述為主,內容較為單一。(P45)

探究實驗「比較H2O2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不但完成老教材實驗目的,且又增加了「溫度」這一變數,研究加熱對H2O2分子運動的影響,從而提出「活化能」這一新概念。(P78)
觀察驗證實驗「比較H2O2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不設「溫度」變數,也不提「活化能」這一名詞。(P46)

增添了生物實驗常用術語「控制變數」的解釋,使學生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並習得相關操作技能。(P79)
無相關內容。

相關信息「目前已發現的酶有4000多種」。(P83)
小資料「目前已發現的酶達3000多種」。(P45)

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研究環境條件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更為開放,更側重於小組的合作與交流,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嚴密的分析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P83)
「實驗五——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主要就是研究酶的專一性。(P47)

「科學·技術·社會——酶為生活添姿彩」圖文並茂,更適於中學生閱讀。(P87)
「課外讀——造福人類的酶工程」僅有文字敘述。(P49)

第2節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老教材見第三章第二節:新陳代謝與ATP

新教材
老教材

對於把ATP比喻成細胞的能量「通貨」有更為實質的解釋(吸能反應與ATP水解反應相聯系,放能反應與ATP合成相聯系)。(P89)
對於把ATP比喻成細胞的能量「通貨」的解釋是因為細胞內時刻進行著ATP和ADP的相互轉化。(P51)

圖文並茂地展示了ATP的利用實例。(P90)
簡單的文字敘述。(P51)

刪除了兩個關於ATP的小資料。
有兩個ATP的小資料。(P51)

課後練習中拓展題設計得好,真能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前後融會貫通。(P90)
無相關內容。

第3節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老教材見第三章第七節:細胞呼吸

新教材
老教材

細胞呼吸概念: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P91)
細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概念: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P72)

增添了探究實驗「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通過實驗得出細胞呼吸有兩種類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P91)
文字直接表述「細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P72)

穿插介紹了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P93)
無相關內容。

利用相關信息增補了對[H]的解釋,使學生在學習光合作用H2O光解產生的[H]時不致於混淆。(P94)
無相關內容。

資料分析「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圖文並茂。(P95)
文字說明「細胞呼吸的意義。(P74)

第4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老教材見第三章第三節:光合作用

新教材
老教材

知識點闡述的順序有較大改變。先探究捕獲光能的色素,再介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P97)
先闡述光合作用的發現,再介紹葉綠體中的色素。(P52)

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實驗中用無水乙醇來溶解色素。使用更安全,也更易於學生理解記憶。(P97)
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實驗中用丙酮來溶解色素。(P53)

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示意圖更為完善,將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一並畫出。(P99)
葉綠體中色素的吸收光譜示意圖上 只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P55)

穿插介紹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出現「類囊體」這一名詞(P99)
無相關內容。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更為詳盡和科學。(P101)
「光合作用的發現」內容敘述相對簡單。(P52)

增添實驗「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以說明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刪除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內容。(P104)
文字敘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小字敘述「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來說明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P57)

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知識點展現在本小節,從而能及時完成「自養生物」的知識建構。(P105)
「化能合成作用」在第三章新陳代謝的結束部分有介紹。(P76)

第六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第1節 細胞的增殖 ——老教材見第二章第二節:細胞增殖

新教材
老教材

增加學生實驗「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用來說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P110)
無相關內容。

刪除了三個關於細胞分裂方面的小資料。
有關於細胞分裂周期等三個小資料。(P35)

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更詳盡和清晰,增添了顯微鏡視野下統計記錄細胞數目的技術要求。(P115)
實驗三「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P39)

第2-4節 細胞的分化,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細胞的癌變 ——老教材見第二章第三節: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新教材
老教材

增加了對細胞分化根本原因的解釋: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P118)
無相關內容。

正文增加了動物細胞核全能性體現的具體例子:非洲爪蟾的蝌蚪腸上皮細胞的核移植實驗,克隆羊多利的誕生等。(P119)
通過小字內容說明動物細胞核保持著全能性,但沒有具體例子。(P41)

增加了「幹細胞」知識點的介紹。(P119)
無相關內容。

增加了「細胞衰老機制」的解釋:自由基學說、端粒學說。(P122)
相關內容非常簡單。(P43)

增加了「細胞凋亡」知識點的介紹。(P123)
無相關內容。

增加了資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防癌。(127)
無相關內容。

人教版老教材第一冊中的其他內容在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去向說明:

1.「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被調整到必修模塊生物3:穩態與環境;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被調整到必修模塊生物2:遺傳與進化。

2.「第三章 植物的礦質營養、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內容都已經沒有被編入特有章節,屬於基本被刪除內容。

(二)知識點呈現的方式比較分析

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四種知識呈現方式較為新穎,有創意,且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發展。

呈現方式之一:每章節均以「問題探討」形式引入課題,啟發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在學習過程中不間斷穿插「思考與討論」以便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和澄清相關概念。

呈現方式之二:以「資料分析」形式,利用圖、文、表等方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並獲得相關結論。如教材P63的資料分析:物質跨膜運輸的特點,利用文字和圖表,通過4個小問題的探討,歸納得出「生物膜是選擇透過性膜」這一結論。再比如教材P81的資料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這種模式呈現比原教材的呈現方式就要形象和引人入勝。

呈現方式之三:以生物科學史研究的形式來解決一些問題或告訴學生一些生物學事實。如P65「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通過七個關鍵階段的介紹,最終解決了生物膜結構的模型問題。再比如P101「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圍繞光合作用的反應物和生成物及反應條件,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展示然後通過一個實驗一個實驗後問題被解決,比較圓滿地用科學史研究的形式解決了光合作用全過程知識點的教學。老教材中也有類似內容,但內容不夠完整,且前後邏輯性也不是很強,而且全文是以介紹幾個著名實驗的形式展開,平鋪直敘。

呈現方式之四:新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點呈現方式,即通過實驗研究(側重於探究過程)來獲得相關生物技能和生物原理。如P6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過程」,把老教材中的觀察驗證實驗改變成「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進一步探究」等完整的生物學研究過程,對學生來說更富挑戰性,也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增強了學科趣味性。P91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方案較為復雜,需要時間也較長,觀察的項目和次數都有要求,最後得出結論是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都能進行細胞呼吸,也就是說細胞呼吸可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而老教材P72第一句話就直截了當告訴我們細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再比如說P104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也是通過一系列實驗,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有效而實用的措施。而老教材P57是以小字體形式直接告知。

(三)高中生物課程標准和老教材教學要求的比較分析(人教版)

高中生物課程必修模塊 生物1:分子與細胞,模塊內容包括細胞的分子組成(新教材主要體現在第2章),細胞的結構(新教材主要體現在第3章),細胞的代謝(新教材主要體現在第4、5兩章),細胞的增殖(新教材主要體現在第6章),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新教材主要體現在第6章)五部分。

本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方面最基本的知識,是學習其他模塊的基礎。高中生物課程標准(簡稱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組織好各種觀察、實驗等探究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克服對微觀結構認識的困難;鼓勵學生搜集有關細胞研究和應用方面的信息,進行交流,以豐富相關知識,加深對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認識。(摘自課標P11)

參考課標要求,再來看人教版新教材內容,我們不難發現編寫人員在設計編排過程中化了不少心血,費了不少心機,以最大限度體現課標要求。新教材每一章節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這就是「本節聚焦」。通過「本節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訴學生這一小節中我們要干什麼,具體應把握到什麼程度,都一目瞭然。

下面就新教材內容按課標要求和老教材教學要求比較差異之處進行列表分析:

新教材章節內容
新教材課標要求
老教材教學要求

第4章第1~3節
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活動建議: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
理解細胞膜的主要功能,重點分析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這兩種方式。

第5章第1節
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活動建議:探究影響酶活動性的因素)。
1.知道酶的發現;2.理解酶的概念;3.理解酶的特性。

第5章第2節
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1.理解ATP的生理功能和結構簡式2.理解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ATP的形成途徑。

第5章第3節
說明細胞呼吸,探討其原理的應用(活動建議: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

2.理解生物的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3.理解細胞呼吸的意義。

第5章第4節
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研究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1.知道光合作用的發現;

2.理解葉綠體中的色素;

3.光合作用過程的應用和重要意義。

第6章第1節
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活動建議: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對細胞的生長無要求。

第6章第2~4節
說明細胞的分化。

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活動建議:搜集有關幹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活動建議:搜集惡性腫瘤防治方面的資料)。
知道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二、新增添知識點的探討和分析

新增添知識點主要有:

第4章P65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P60水分進出紅細胞的狀況;P67人鼠細胞融合實驗。

第5章P91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P104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第6章P110實驗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P123細胞凋亡。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學教材是如何反映大概念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