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包括對實驗人員、實驗室,乃至環境保護的要求。
生物安全一般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世界通用生物安全水平標准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建立的。
根據操作不同危險度等級微生物所需的實驗室設計特點、建築構造、防護設施、儀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可以分為基礎實驗室-一級生物安全水平、基礎實驗室-二級生物安全水平、防護實驗室-三級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護實驗室-四級生物安全水平。
(1)生物安全正確的行為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於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
國際上對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別重視是在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此次大會簽署的兩個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均專門提到了生物技術安全問題。
從1994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秘書處共組織了10輪工作會議和政府間談判,為制訂一個全面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做准備,為了盡快擬定議定書初稿,還召開了4次關於《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特設專家工作組」會議。
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後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特別會議及其「續會」,130多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會議討論有關問題,其中歐盟15國最為積極,環境部長全部到會,美國副國務卿參加了此次會議。
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終於在2000年5月15日至26日在內羅畢開放簽署,其後從2000年6月5日至2001年6月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
2. 為解決好生物安全問題,我們人人有責,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做好哪幾
1、增強生物安全意識,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能因為「口腹之慾」而肆意沖破生物安全的防線;
2、要當好「行動者」,從自身做起,不濫食野生動物,不捕獵售賣珍惜、瀕危野生動物,不攜帶未經檢驗檢疫的動植物入境,等等,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生活習慣;
3、要當好「監督員」,積極主動承擔公民義務,不僅是自己不為不做,而且要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堅決抵制和及時制止。
(2)生物安全正確的行為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安全是檢驗防控和治理能力的一張「考卷」,生物安全是其中的一道「必答題」。生物安全,牽涉你我;築牢防線,人人有責。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每個人都能當好生物安全的明白人、行動者、監督員,每個人都能支個招、出份力、搭把手,那麼我們就能答好生物安全的「必答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3. 生物安全有哪些
生物安全,簡單說,就是生物體對其他生態環境因素,尤其是對我們人類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體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後對人是否還依然安全。
生物安全這個詞彙最多出現在關於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爭論中,其他的比如生物引種等也需要評價其生物安全性。
我們知道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經過千萬年的相互競爭相互影響,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各個物種在他們原本的生活區域內相生相剋,不會出現某一物種突然占據優勢,對其他物種全面壓倒克制的情況;可是由於我們人類活動對自然界施加了越來越多的影響,使得某些物種的生活環境、區域等發生大的變化,使得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是破壞了生物安全性。
典型的生物安全的負面案例就是越來越多的生物入侵,比如發生在我國的水葫蘆、福壽螺、紫莖澤蘭、馬纓丹等都是著名的生物安全事件。
還有高科技的產物,各種轉基因作物,他們也都有著各種潛在的生物安全風險,因此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各方面熱烈的爭論。
4. 生物安全法第26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是: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實施生物安全監督檢查,可以依法採取下列措施:
1、進入被檢查單位、地點或者涉嫌實施生物安全違法行為的場所進行現場監測、勘查、檢查或者核查;
2、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
3、查閱、復制有關文件、資料、檔案、記錄、憑證等;
4、查封涉嫌實施生物安全違法行為的場所、設施;
5、扣押涉嫌實施生物安全違法行為的工具、設備以及相關物品;
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措施。
有關單位和個人的生物安全違法信息應當依法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是為維護國家安全,防範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護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技術健康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的法律。
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物安全應當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風險預防、分類管理、協同配合的原則。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生物安全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國家生物安全領導體制,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國家鼓勵生物科技創新,加強生物安全基礎設施和生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生物產業發展,以創新驅動提升生物科技水平,增強生物安全保障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生物安全,是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從事下列活動,適用本法:
(一)防控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
(二)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
(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四)人類遺傳資源與生物資源安全管理;
(五)防範外來物種入侵與保護生物多樣性;
(六)應對微生物耐葯;
(七)防範生物恐怖襲擊與防禦生物武器威脅;
(八)其他與生物安全相關的活動。
5. 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標准操作程序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科瓦特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的良好工作行為
B.2.1建立並執行准入制度。所有進入人員要知道實驗室的潛在危險,符合實驗室的進入規定。B.2.2確保實驗室人員在工作地點可隨時得
B.2.1 建立並執行准入制度。所有進入人員要知道實驗室的潛在危險,符合實驗室的進入規定。
B.2.2 確保實驗室人員在工作地點可隨時得到生物安全手冊。
B.2.3 建立良好的內務規程。對個人日常清潔和消毒進行要求,如洗手、淋浴(適用時)等。
B.2.4 規范個人行為。在實驗室工作區不要飲食、抽煙、處理隱形眼鏡、使用化妝品、存放食品等;工作前,掌握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的良好操作規程。
B.2.5 正確使用適當的個體防護裝備,如手套、護目鏡、防護服、口罩、帽子、鞋等。個體防護裝備在工作中發生污染時,要更換後才能繼續工作。
B.2.6 戴手套工作。每當污染、破損或戴一定時間後,更換手套;每當操作危險性材料的工作結束時,除去手套並洗手;離開實驗間前,除去手套並洗手。嚴格遵守洗手的規程。不要清洗或重復使用一次性手套。
B.2.7 如果有可能發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質濺出,要佩戴防護眼鏡。
B.2.8 存在空氣傳播的風險時需要進行呼吸防護,用於呼吸防護的口罩在使用前要進行適配性試驗。
B.2.9 工作時穿防護服。在處理生物危險材料時,穿著適用的指定防護服。離開實驗室前按程序脫下防護服。用完的防護服要消毒滅菌後再洗滌。工作用鞋要防水、防滑、耐扎、舒適,可有效保護腳部。
B.2.10 安全使用移液管,要使用機械移液裝置。
B.2.11 配備降低銳器損傷風險的裝置和建立操作規程。在使用銳器時要注意:
a) 不要試圖彎曲、截斷、破壞針頭等銳器,不要試圖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取下針頭或套上針頭護套。必要時,使用專用的工具操作;
b) 使用過的銳器要置於專用的耐扎容器中,不要超過規定的盛放容量;
c) 重復利用的銳器要置於專用的耐扎容器中,採用適當的方式消毒滅菌和清潔處理;
d) 不要試圖直接用手處理打破的玻璃器具等(參見附錄C),盡量避免使用易碎的器具。
B.2.12 按規程小心操作,避免發生溢灑或產生氣溶膠,如不正確的離心操作、移液操作等。
B.2.13 在生物安全櫃或相當的安全隔離裝置中進行所有可能產生感染性氣溶膠或飛濺物的操作。
B.2.14 工作結束或發生危險材料溢灑後,要及時使用適當的消毒滅菌劑對工作表面和被污染處進行處理(參見附錄C)。
B.2.15 定期清潔實驗室設備。必要時使用消毒滅菌劑清潔實驗室設備。
B.2.16 不要在實驗室內存放或養與工作無關的動植物。
B.2.17 所有生物危險廢物在處置前要可靠消毒滅菌。需要運出實驗室進行消毒滅菌的材料,要置於專用的防漏容器中運送,運出實驗室前要對容器進行表面消毒滅菌處理。
B.2.18 從實驗室內運走的危險材料,要按照國家和地方或主管部門的有關要求進行包裝。
B.2.19 在實驗室入口處設置生物危險標識。
B.2.20 採取有效的防昆蟲和嚙齒類動物的措施,如防蟲紗網、擋鼠板等。
B.2.21 對實驗室人員進行上崗培訓並評估與確認其能力。需要時,實驗室人員要接受再培訓,如長期未工作、操作規程或有關政策發生變化等。
B.2.22 制定有關職業禁忌症、易感人群和監督個人健康狀態的政策。必要時,為實驗室人員提供免疫計劃、醫學咨詢或指導。
6.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
生物安全防護措施主要是指生物實驗室的防護措施。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進行分級,一共分為四級。
一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危害較低,不具有對健康成人、動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 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 在這個水平中需要的防範問題的生物危害性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手套和一些面部防護。在一般情況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開放(但分別註明)廢棄物容器。實驗後洗凈程序與我們在許多方面對現代日常生活對於微生物的預防措施皆相同。實驗室環境中使用的所有細胞和/或細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須經過高壓釜的滅菌消毒處理。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程序中必須經由普通微生物學或相關科學訓練的科學家監督且必須事先訓練之。
二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潛在危險的致病因子,對健康成人、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中生存。適合它的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和病毒但僅造成輕微的疾病給人類,或者是難以於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存活,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 A型流感、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 痳疹病毒、艾滋病毒,羊搔癢症, 抗葯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實驗人員與處理病原體人員需為特定培訓和高級培訓的科學家;實驗時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採取極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預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物理遏制設備進行可以創建;在可能造成傳染性氣融膠或噴霧被製造時必須在二級生物安全櫃進行。
三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對動植物和環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治療措施。該級別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葯物設施,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這些病原體包括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可能導致人類嚴重的致命性疾病,但已經有治療法包含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 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 東部馬腦炎病毒, 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對於致病性和潛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體的具體培訓,且必須被對於此方面有經驗之適任科學家之監督。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過程是在生物安全櫃,專門設計的通風櫃,或備有其他物理抑制裝置/穿著適當的個人防護衣物和設備的人員進行。該實驗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設計特點。
四級:對人體、動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或未知的、危險的致病因子。沒有預防治療措施。此級別需要處理危險且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法,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當處理這類生物危害病原體時必須且具強制性地使用獨立供氧的正壓防護衣。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安全防範措施。多個氣密鎖將被廣泛應用並被電子保護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空氣和水的服務,將和來自生物安全實驗室將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消除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當一個病原體被懷疑或可能有抗葯性時都必須在BSL-4實驗室進行處理,直到有足夠的數據得到確認必須在此規格實驗室持續工作,或移交至一個較低水平的實驗室。 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對於他們在處理極其危險的傳染性有具體和深入的培訓並且理解的標准和特殊的措施、抑制配備與設計特色。他們將會受到受過訓練與實地處理這些病原體的合格科學家的監督且實驗室的出入受到實驗室主管的嚴格控制。實驗室必須建立防止污染的協議,經常使用負加壓設備並准備或採用一個特定設備操作手冊,如此一來即使實驗室受到損害,會嚴重抑制透過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的爆發,而工作領域內的所有活動只限於III級生物安全櫃,或II級生物安全櫃一且只有配有生命支持系統與正壓通風的人才能使用。
7. 生物安全包括哪些內容
生物安全是指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以及轉基因生物的跨境轉移可能會對生物的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各類轉基因或生物體,釋放到環境中可能對生物多樣性構成潛在的風險與威脅。轉基因生物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以下幾點影響,第一是轉基因生物對目標生物的影響。第二增加目標害蟲的抗性。第三是轉基因生物體的抗逆性狀將會變成超伋雜草,從而影響威脅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長和生存。第四是對生物多樣性,現代環境的影響,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野生近緣種的遺傳多樣性。第五是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和影響。
8. 養殖場生物安全措施有哪些
養雞場做好生物安全的幾點措施:
1 、科學設計和建造雞舍
1.1 場址的選擇在雞舍的建造過程中,根據法律法規要求,應充分考慮防疫要求,離居民區和其他養殖場區不少於300m,距離屠宰場、畜產品加工場、畜禽加工廠、畜禽交易市場、垃圾場,風景旅遊區等區域不少於1000m,如條件允許還需遠離野鳥集中區。選擇地勢較高的區域,有利於排水。正確選址有利於減少接觸到傳染源,利於雞群健康。
1.2廠區的布局 場內建築設施按管理區、生產區和隔離區三個功能區布局,各功能區界限分明。管理區應位於生產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上風向及地勢較高處,隔離區應位於場區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及地勢較低處。各個功能區相對獨立,並有防疫隔離帶或隔離設施。
1.3 場區建築內容 管理區包括工作人員的生活設施、辦公設施、生產輔助設施等;生產區主要包括雞舍(雞棚)及有關生產輔助設施;隔離區包括獸醫室、隔離觀察室、病死雞無害化處理設施,糞便污水處理設施等。
1.4設立凈道和污道雞場與外界應有專用道路相連,場內道路分為凈道與污道,兩者嚴格分開,不得交叉、混用。人員、飼料等進出走凈道,雞、糞便、墊料及廢棄物運輸走污道。
2、做好消毒、隔離工作
生產區應與外界相對隔離,運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要切斷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可能是人、物品、車輛以及空氣、野鳥、老鼠、害蟲等,所以需要相對做好防護措施。
2.1做好人員選場消毒工作人員的流動性非常大,接觸范圍也很廣,可能你的員工經常去市場接觸到其它家禽,或者自己家裡面飼養了幾只雞,如果到飼養場區不經過嚴格的處理,往往會給雞群的健康帶來威脅,所以養殖場裡面要制定嚴格的進場制度,即飼養管理人員進場都必須經過消毒、淋浴、更衣(最好穿專門的隔離服),穿場區的雨靴。這一制度需要切實落實,一視同仁,無論是員工還是老闆,只要進場都要執行這一制度。
2.2做好物品的進場的消毒工作養殖場的物品進出很多,如飼料、墊料、器械、員工生活物品、大到一輛汽車,小到一隻小包,這些物品進入生產區都要嚴格的消毒,如飼料、墊料的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器械物品的紫外線消毒,具體操作步驟如下:2.2.1 高錳酸鉀、甲醛熏蒸消毒是利用甲醛與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甲醛氣體,持續一定時間後殺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按每平方米兩倍計量的甲醛和高錳酸鉀,即149的高錳酸鉀兌28ml的甲醛,注意先放高錳酸鉀,後倒甲醛,容器最好選擇陶瓷的或玻璃的。確保熏蒸空間密封性好,濕度以60%-80%為好,持續時間超過30min。2.2.2 紫外線消毒是利用適當波長的紫外線能夠破壞微生物機體細胞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結構,造成生長性細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細胞死亡,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紫外線消毒技術是基於現代防疫學、醫學和光動力學的基礎上,利用特殊設計的高效率、高強度和長壽命的UVC波段紫外光照射流水,將水中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水藻以及其他病原體直接殺死,達到消毒的目的。持續時間必須達到30rain。
2.3每棟雞舍門口應設立腳踏消毒盆和洗手消毒生產區的飼養人員是定員定棟,即一般情況下,禁止進入其他雞舍(除集中工作如疫苗、轉群),包括每棟雞舍的設備工具,都為單獨使用,但這也要同樣做好進出雞舍消毒工作。雞場技術管理人員常常要去好幾棟雞舍,在進入雞舍裡面去接觸到雞群、墊料、羽毛等,為避免雞舍之間的交叉感染,更好做好這一工作,這一行為需要制度化,同進場消毒一樣嚴格要求。
2.4做好野鳥、老鼠害蟲的控制 這些對養殖場構成巨大的生物安全威脅,由於它們存在行動時間不固定並且流動性大,數量多,這給消滅它們帶來一定的難度。
2.4.1 做好野鳥控制 因麻雀等野鳥可能攜帶高致病性的病毒,如禽流感、新城疫等,雞舍進風口需要用防雀鐵絲網做好防護工作,避免麻雀等野鳥進入雞舍,同時雞場裡面的綠化樹木不要栽種高大的樹木,主要以矮小樹木為主,管理人員還應經常檢查防雀網的完好性。
2.4.2做好老鼠害蟲的控制 老鼠經常咬壞飼料包裝袋,偷吃、污染飼料,晚上還在雞舍活動,驚擾雞群,給雞群造成應激。實踐證明,很多病毒、細菌、寄生蟲均由養殖場害蟲帶毒者或作為中間宿主進行傳播。需要經常保持養殖區的干凈、整潔、衛生,場區裡面盡可能的做好地面的硬化工作,防止老鼠打洞,同時也便於清掃和消毒。
定期使用殺鼠劑,特別是飼料、墊料倉庫等。
2.5做好車輛的消毒工作公司的車輛往返於各個雞場和其他地方,如飼料車就頻繁的往返於飼料廠和其他雞場之間。如不徹底的做好消毒工作,後果不堪設想。
2.5.1 雞場消毒池 每個雞場應建有能淹沒大車半個輪子的消毒池,確保車輛整個輪子都能得到充分的浸泡消毒。需要選擇一些長效光譜的消毒劑,如強鹼(NaOH)、酚類,這些消毒葯作用時間一般可以持續在3-5d。
2,5.2 立體消毒立體消毒是全方位的消毒車輛,現在雞場的運輸車輛基本是全封閉的,這就為全方位的消毒創造基本的條件,這種消毒方法是用噴頭把消毒葯噴到車輛的每個部位,讓車輛全方位消毒,特別是車輛下面的底盤。此種消毒方法最好在密封的空間執行,避免外界如風、下雨影響噴霧效果。
2.6確保飲水質量水對於生命體非常重要,是構成生命所必須的物質,安全、衛生、優質的水源是我們所追求的,當然,雞也不例外。
2.6.1 引進外來地表水地表水如河水、雨水等,這些對於南方水量充足的地方可以考慮,但由於外界水源含有水質、雜質、細菌等,在進場前必須做好凈化消毒工作,投人較大。一般有其他水源時建議使用其他水源,如深井水、自來水。
2.6.2場裡面的深井水因雞場用水比較多,現在中大型雞場基本上有自己的深水井,地下水水源較大,隨著近年來大力打井,水源已經下降不少,需要合理保護,地下水含有許多重金屬離子,如鈣、鎂、鐵離子含量較高,使用時最好做好凈化和過濾。
2.6.3 自來水 自來水一般都經過消毒處理,如加氯,安全、衛生、便利,但由於價格較高,雞場的用水量比較大,並且在集中疫苗時不適合飲用自來水,所以自來水使用較少。
3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
現在國內的很多養殖場,都沒有採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在一個場區,通常有好幾批雞群,這給防疫帶來很大的被動。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是,飼養是在某一飼養單元內,同一品種、同一日齡的種禽,在同一天內轉進,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後,又在同一天轉出。
3.1 利於疫苗接種,同時產生抗體 新支二聯、新城疫凍干苗採用滴眼或者飲水的方法免疫,對於群體的雞而言,最好是同時、同量的接種疫苗,產生抗體時間同步,雞群得到全面保護。顯然對於不同日齡的種雞,很難做到這一點。
3.2 保持雞群良好的均勻度無論是商品雞還是種雞,都要追求良好的均勻度,均勻度是整個雞群生長發育的一個狀態,毫無疑問,均勻度表現在胴體質量、生產性能、雞群體質上。
3.3便於管理 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有利於管理,如雞場的清洗和徹底消毒,同時同劑量的給葯,以及料量、集體工作的安排。所以,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不僅有利於計劃制定,更重要的是便於生物安全控制,有利於雞群的生長生產,提高雞群免疫力,減少易感動物。建議有條件的養殖場盡量使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
4引進健康的苗雞
上面的內容主要敘述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然而傳染源有時不為人為所控,其實,對於引種來說,可以降低傳染源的風險。
4.1 引進健康苗雞的重要性健康苗雞的母源抗體較高,有利於抵擋疫病風險,更重要的一點是,健康苗雞沒有攜帶一些遺傳疾病如白血病、慢性呼吸道、白痢、傳染性貧血,有些病原微生物是由於孵化場不衛生而攜帶的,如大腸桿菌、弧菌,這些都給後期帶來不小的飼養難度,有的可能「全軍覆沒」。
4.2怎樣才能辨別健康苗雞
4.2.1 選擇正規大廠家的品牌雞苗一般品牌雞苗都有質量保證,在種雞飼養方面,防疫程序比較規范,相對減少了垂直傳播疾病的風險,同時,孵化操作過程也嚴格按照防疫制度執行,在此階段感染的比例較少,並且運輸過程得到有效的保障,即使是苗雞出現問題,大廠家也會很好的做好苗雞的服務工作,給養殖戶很好的建議,幫助養殖戶減少損失。
4.2.2考察供貨公司 在確定要飼養雞苗時,特別是第一次合作,盡可能的去供貨公司考察一下,主要看公司的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如條件允許的話,還應查看雞場雞群情況、孵化操作情況和雞場飼養及與管理人員交流,對雞群、孵化管理掌握情況。4.2.3 查看雞苗狀態健康的雞苗應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眼睛黑而有光,絨毛覆蓋良好,叫聲清脆響亮,臍部癒合良好,不應有站立不起、企鵝狀、大肚雞、丁臍等。注意要查看大群,而非個體情況,並根據比例來判斷這批雞苗情況怎樣。抽查樣本越多,越有代表性,一般抽查在5%~10%左右。
4.2.4均勻性體重均勻的雞苗來自同一批產蛋雞群,有利於養殖戶飼養,同時降低疫病風險,建議養殖戶在飼養苗雞時盡可能的選擇同一批次的雞苗,一些大型養殖孵化場應根據來自不同雞場的種蛋單獨孵化,有利於提高苗雞質量。
5 了解當地疫病流行情況
養殖場應根據當地流行病學來制定雞場免疫計劃,合理組織免疫,及時了解本地區疫病流行情況,並相應做好防護措施,減少損失。及時和本地區其它雞場做好溝通,了解情況。
6 總結
眾所周知,控制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減少易感動物,本文主要圍繞這三個方面來展開說明。詳細地做好雞場生物安全工作,確保設備到位,增強員工責任心,把關嚴格,雞群的健康生長才能不斷提高。
9.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正式實施,具體規定了些什麼
規定個人有權舉報危害生物安全的行為;個人應當配合做好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等工作;不得編造、散布虛假的生物安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