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致癌的因素有哪些
(1)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主要包括:亞硝基化合物,高脂肪物質,高濃度酒精等。其中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在不新鮮的食品如腐爛變質的食物中含量較高,人體在有萎縮性胃炎或胃酸分泌不足時,胃將亞硝基化合物的前體物合成為亞硝基化合物。
(2)食品污染物中的致癌物主要包括:
家用殺蟲劑,家用的洗滌劑可能含有致癌的化合物,與這些接觸的食品可被污染。
一些激素類制劑可通過獸醫治療或飼料添加劑進入食用家禽家畜體內,從而誘發與內分泌系統有關的腫瘤。
一些食品包裝材料含有多環節羥基類物質,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如食品包裝袋、包裝紙等。
空氣中的致癌物質通過土壤、水等途徑蓄積於食物中。
(3)食物中的添加劑,如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調味劑及其他添加劑中含有的亞硝胺類物質。
(4)食品加工儲存時導致的致癌物,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環芳羥基類致癌物,霉變的大米、玉米、豆類中所含的黃麴黴素對人和動物都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一、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
(1)亞硝基化合物
是食品中的一種常見的致癌物,在動物體內、人體內、食品及環境中皆可由其前體物質(胺類、亞硝酸鹽及硝酸鹽)合成,這些前體物質可在多種食品中出現,尤其是質量較差的不新鮮食品如剩菜、腐爛的蔬菜等。人體合成亞硝基化合物的主要部位是胃,尤其當萎縮性胃炎或胃酸不足時,可由唾液咽下的亞硝酸鹽及食物中胺類合成,在動物及人胃液中都曾測出過亞硝基化合物。
(2)高脂飲食 研究發現,長期高脂肪飲食容易發生乳腺癌、子宮癌、大腸癌。這在—些發達國家尤其明顯。
(3)高濃度酒精 酒精是表面消毒劑,高濃度的酒精可以使消化道粘膜表面的蛋白質變性,而增加腫瘤的發病率。
二、食品污染物中的致癌物
(1)許多食品可被大氣中的多環芳烴污染,這類物質已被證實具有致癌作用,尤其是苯並芘具有強致癌活性。這類物質多來源於採暖系統、工業系統和交通運輸的污染,這些物質不僅通過大氣還可通過水、土壤等途徑積苦於食物中。
(2)許多食品如穀物、瓜果、蔬菜可被農葯所污染,生活當中常用的殺蟲劑、洗滌劑中都可能含有致癌性化合物。
(3)一些激素類制劑,可通過獸醫治療或加入飼料而進入動物體內。當人們食用這些畜禽時,便可攝入殘留在這些畜禽體內的激素。觀察表明雌激素和孕激素均能誘發與內分泌系統有關的腫瘤。
(4)一些食品包裝材料如塑料袋、印有文字圖案的紙張、包裝箱上的石蠟等都可能含有多環芳烴類物質,均有潛在的致癌性。
三、食品添加劑中的致癌物
食品添加劑包括防腐劑、食用色素、香料、調味劑及其他添加劑。目前市場上許多袋裝食品含有防腐劑,而防腐劑內含有大量亞硝胺類物質,這類物質有明顯的促癌作用。
四、食品加工、貯運時導致的致癌物
在熏制食品和鹽腌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環芳烴類致癌物。並且,高濃度的鹽份不但能降低胃粘液蛋白的濃度,破壞胃粘液屏障的保護作用,使進入消化道的致癌物直接進入胃粘膜,從而誘發癌症;另一方面,高鹽食物也能造成胃粘膜潰爛,引起癌症的發生。酸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可與胺類中的二級胺結合而生成致癌性極強的亞硝胺類化合物。胺類不僅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而且黴菌常能促使食物中的二級胺含量大大增加。
食物貯運不當可能會霉變,霉變的大米、玉米、花生中所含有的黃麴黴毒素對人和動物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貳』 致癌因素有哪些 必須要注意的七大致癌因素
常見的致癌因素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三類.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是放射性,約占人類腫瘤病因的5-10%,生物性致癌因素主要是致瘤性病毒,如熱帶性惡性淋巴瘤(Burkitt氏瘤)及鼻咽癌,可能與E-B病毒有關,生物性致癌約占腫瘤病因的5%左右,由於遺傳因素引起的腫瘤不超過5%,其餘約80%的腫瘤是由於化學致癌物引起的。
『叄』 生物性致癌因素有哪些
生物性致癌因素有哪些
職業性致癌因素可分為三類:
1.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強電源、紫外線等。
2.化學因素,如氯乙烯、鉻、鎳、氡氣等。
3.生物因素,如各種致癌病毒。由職業性致癌因素引起的癌症叫職業性癌症。
這些致癌物主要是通過吸入、經口、皮膚接觸等途徑進入人體。相關癌症的潛伏期往往很長,比如肺癌、膀胱癌等可能長達十幾二十年,因此必須注意日常防護。
『肆』 致癌有哪些因素
1、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紫外線、熱輻射、慢性機械性和炎性刺激、異物等。
2、化學因素:現已知對動物可致癌的化學物質多達近3000種,其中肯定對人有致癌作用也有數十種。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黴菌、寄生蟲感染可以致癌。
4、遺傳因素:已知少數腫瘤具有遺傳性,與基因有關。
5、激素:內源性和外源性激素與某些癌(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等)有關。
6、營養因素:營養過多或缺乏對腫瘤發生可能有關。
7、社會因素:各種致病物質的擴散與社會密切相關,精神心理因素也與癌症有關。
『伍』 主要的生物致癌因素有哪些
1.病毒 科研人員已發現許多病毒與人類癌症的發生有關。愛潑斯坦巴爾皰疹病毒(E.B.病毒)與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鼻咽癌有關。目前認為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與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不同型的乳頭瘤病毒還與皮膚腫瘤、舌癌、喉癌等有關。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與肝細胞癌的形成有關。艾滋病毒常引起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 2.黴菌(真菌) 某些黴菌與癌症的發生有十分明確的關系,如黃麴黴菌、雜色麴黴菌能產生黃麴黴毒素可能引起肝癌,鐮刀菌產生的T-2毒素在實驗動物體內可誘發胃癌、胰腺癌和腦部腫瘤。產生灰黃黴素的青黴菌可誘發小鼠甲狀腺癌或肝癌。實驗還證明了河南省林州市(林縣)食物中幾種常見的黴菌,如串珠鐮刀菌、雜色麴菌、圓弧青黴、婁地青黴、念珠菌、白地霉等均可促進食物內亞硝胺的形成,鐮刀菌的代謝產物和亞硝胺有協同致癌作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了互隔交鏈孢霉與鐮刀菌與人食管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3.細菌——幽門螺桿菌(HP),一些科學家認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胃炎、胃潰瘍、胃癌有一定關系。用某些抗生素殺滅螺桿菌可降低胃炎、胃癌的發生率。幽門螺桿菌感染不但直接損傷胃粘膜,改變胃酸分泌的生理功能,還有證據表明螺桿菌的空泡毒素及基因毒素可使細胞內染色體損傷和脫氧核糖核酸鏈斷裂。不少學者認為螺桿菌可能是胃癌早期階段的始發(開始引發癌症的)因素。 4.其他 體內某些寄生蟲與某種癌症有關,例如我國「日本血吸蟲病」患者中有的發生結腸癌和直腸癌,中東地區的「埃及血吸蟲病」可引起膀胱癌。中華分支睾肝吸蟲的感染可能引起肝臟的膽管細胞癌。
『陸』 致癌因素有哪些
一、外源性致癌因素:
1、物理性致癌因素:熱、慢性機械刺激、紫外線等長期慢性刺激。如食管癌長期吃過熱、過硬的食物的不良生活習慣。慢性機械刺激-舌癌常發生在齲齒、斷齒、或不合適的假牙長期磨擦之處,膽囊結石常合並膽囊癌,用鈍刀剃頭的伊斯蘭教徒經常刺激頭皮常發生頭皮癌,多胎多產引起子宮頸裂傷引致宮頸癌,陰囊挫傷可致睾丸腫瘤,不少骨肉瘤和乳腺癌患者也有外傷史。長期大量接觸X線或紫外線照射(長期暴嗮)可使皮膚發生鱗狀細胞癌。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如開采放射性礦山或長期在那裡居住的居民。
2、化學性致癌因素:化學元素鉻可致肺癌;鎳可致肺癌、鼻咽癌;長期接觸砷可引起皮膚癌和肝癌;鎘可致前列腺癌,其他如鉛、鐵、鋅、硫、鉬等也可引起腫瘤。空氣、水污染如煤的燃燒、汽車尾氣—是環狀碳氫化合物(3-4苯並芘)如肺癌城市高於農村,如掃煙囪的工人易患陰囊癌,接觸煤焦油易患皮膚癌;吸煙和被動吸煙—苯並芘、甲苯、二甲基亞硝胺、硫氰酸鹽引致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胰腺癌、膀胱癌等,亞硝胺化合物能誘發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結腸癌。
3、生物致癌因素:病毒--皰疹樣病毒(EB病毒)與鼻咽癌、乳腺癌、白血病、宮頸癌、惡性黑色素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多發性B細胞淋巴瘤、博基特淋巴瘤和某些肉瘤有關;單純皰疹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與舌癌、喉癌、宮頸癌有關;C型RNA病毒與白血病有關;B型RNA病毒與乳腺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與卡波濟氏肉瘤有關;黴菌—一些糧食、食品添加劑、蔬菜中含有黴菌如黃麴黴菌、鐮刀菌、交鏈孢屬和雜色麴黴菌等其中黃麴黴菌產生的黃麴黴毒素有較強的致癌作用,與肝癌、胃癌有關;寄生蟲:肝血吸蟲與肝內膽管癌發病有關,日本血吸蟲病人中與直腸癌、結腸癌有關。某些葯物也可致癌。
二、內源性致癌因素:
1、內分泌功能紊亂:性激素紊亂與乳癌和子宮腫瘤有關,男性性激素紊亂與前列腺癌有關;
2、神經精神因素:長期精神過度緊張易患腫瘤。
3、遺傳因素;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結腸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遺傳傾向或家族聚集性
4、免疫狀態:機體免疫系統具有識別異常突變細胞或腫瘤細胞的作用,並將其消滅或破壞,以防止腫瘤的發生,這就是免疫監視功能。機體內的T淋巴細胞能識別腫瘤細胞,在接受腫瘤細胞的刺激後,轉化為能攻擊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致敏淋巴細胞,有著免疫監視機能。胸腺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器官,實驗證明胸腺及與之有關的細胞免疫在抑制腫瘤生長中起主要作用。一部分淋巴細胞只有在胸腺體液因子作用下,才能分化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胸腺摘除的動物和胸腺先天發育不全者,都出現細胞免疫缺陷,而腫瘤發生率也增高。有人測定隨年齡增長胸腺逐漸萎縮,胸腺素水平進行性下降,腫瘤發生率也增高,除了致敏的T細胞外,K細胞、NK細胞及巨噬細胞也有殺傷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機能。由B細胞分化而成的漿細胞,產生對各種腫瘤細胞起破壞作用的特異性抗體,在抗腫瘤體液免疫方面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腫瘤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補體依賴細胞毒抗體,當抗體與腫瘤細胞結合後在補體存在下,可有效地破壞腫瘤細胞;又如抗腫瘤的IgG型抗體可以幫助K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當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時,常可引起淋巴網狀系統及與病毒相關的腫瘤。繼發性免疫缺陷可見於醫源性免疫缺陷,如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者易發生腫瘤,大量放、化療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在原有腫瘤被有效治療的同時產生另一種腫瘤。這可能由於長期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葯物損害淋巴網狀系統免疫監視功能,降低機體對腫瘤細胞或突變細胞的監視作用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約有10萬億個細胞,一個人每天可能有數以萬計的細胞由於種種外因和內因發生惡變,但被人體強大的防衛免疫系統不斷消滅或抑制,一般不會發病。如果由於種種原因如營養不良,身體衰弱,長期過度疲勞或精神緊張和精神創傷等破壞了免疫系統,結果機體對腫瘤細胞「監控失靈」,腫瘤細胞乘機大量滋長,其速度超過了免疫系統識別、清除腫瘤細胞的速度,這時,腫瘤就會發生。
正是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經過相當長的過程,使組織、器官的細胞引起進行性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最終演變成癌。這一期間稱誘導期,一般長達15-30年。
『柒』 有哪些東西容易致癌
1、哪些日常化學物質可能誘發癌症?
現在已知誘發癌症的化學物質已有一千多種。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日常所見的有。
(1)多環性碳氫化合物 如煤焦油、瀝青、粗石蠟、雜酚油、蒽油等,這些物質中含有3,4-苯並芘,是一種重要的致癌物質,煙草中的含量也不少。
(2)染料 如偶氮染料、乙苯胺、聯苯胺等,均有較強的致癌作用。
(3)亞硝胺 有自然界存在的數量較少,但通過細菌的作用,在人體內可以合成大量的亞硝胺,是消化系統癌症的重要致癌物質。
(4)黴菌毒素 是某些黴菌的代謝產物,可以致癌,如黃麴黴毒素等。
(5)其它無機物 如砷、鉻、鎳等及其化合物,以及石棉均有致癌作用。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著化學致癌物質,但不能說癌症都是化學物質引起的。即使化學致癌物在癌症的發生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它也必須遵循量變到質變的原則。在一定條件下,化學致癌物質長期反復作用之後,達到了一定的量,才能夠發生質的變化而誘發癌症。
2、哪些物理因素可以引起癌症?
可以引起癌症的物理因素有:慢性機械刺激、紫外線、放射性物質、燒傷等,都和癌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由於義齒和齲齒的長期機械刺激,可以引起口腔和舌癌。人體體表長期接受陽光(紫外線)照射後,可以引起皮膚癌。男性生殖器包皮過長,易患陰莖癌;女性宮頸慢性炎症,易發生宮頸癌等,均和慢性刺激有一定的關系。放射性致癌物質的致癌作用,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長崎、廣島兩地的原子彈受害者,白血病和皮膚癌的發病率明顯地高於其它地區。實驗證明,一次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後,常可誘發白血病。長期小劑量放射後,常可誘發肝癌、肺癌、乳腺癌以及其它軟組織的惡性腫瘤。
一般來說,物理性的致癌因素,是容易預防的,只要人們有一定的認識,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防癌的效果是相當顯著的。
3、生物性致癌因素都有哪些?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
已經證明有30餘種150餘株病毒可以造成動物腫瘤。從動物致癌的實驗中已經得到確切的結論。在實驗動物身上,還能把腫瘤培養成功。病毒能引起人類腫瘤,如EB病毒與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有關,C型RNA病毒與白血病有關。單純皰疹病毒Ⅱ型與子宮頸癌有關其致癌機理可能是病毒的遺傳物質(DNA)嵌入到人體正常細胞的DNA中(稱整合),致使正常細胞發生畸變而導致癌的發生。
大約有十餘種黴菌可能引起癌症,黴菌產生的毒素有很強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其中以黃麴黴素致癌能力最強,以白地黴菌毒素的促癌作用最強。黃麴黴素廣泛存在於霉變的花生、玉米、大米、豆類食品中,可以誘發肝癌及腎、肺、胃、皮下組織的腫瘤。
臨床觀察表明,中華分支睾吸蟲與原發性肝膽管癌的發生有關,動物實驗也成功地誘發了肝膽管癌,其致病機理可能與蟲體的機械刺激及蟲體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有關。血吸蟲病與大腸癌密切有關,原因是血吸蟲病在病人的大腸粘膜下產卵,局部形成卵包,刺激組織增生,誘發腸癌。
4.職業性致癌因素及其預防方法是什麼?
所謂職業性致癌因素,是指在勞動過程中,可能引起勞動者發生腫瘤的各種因素。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害物質出現在生產過程中,已經證明其中有多種物質有致癌或促癌作用,而重要的是電離輻射及化學致癌物。常見的有:鉻、鎳、砷、石棉、煤油、煤焦油、煤燃燒及其產物、苯、芳香胺害、氯乙烯、各種電離輻射(X線、放射線)、紫外線等。
職業性癌症常見於皮膚、泌尿道及呼吸道,因為這些部位經常與致癌物接觸(如皮膚),或者致癌物及其代謝產物吸收(如皮膚、呼吸道)與排泄(如泌尿道)時接觸。
生活中常吃的哪些食物容易致癌?
大多數科學家估計:80%的癌是環境因素造成的,而人們的膳食可能與50%的癌症有關。究竟哪些食物與致癌有關呢?目前得到公認與以下食物有關。
(1)食物中誘變劑含量增高的 如烤餅、烤魚、烤肉等。
(2)食物中污染物質增高 如蔬菜、瓜果中的殺蟲劑,食品中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
(3)油炸、熏烤食品 如油條、炸魚、烤羊肉串、烤雞、烤鴨等,在此類食品製作過程中,不僅能降低食品的營養成份,破壞維生素A、B、C等,同時可產生具有較強致癌作用的有害物質。
(4)高脂肪膳食 在癌高發區及某些國家調查表明,脂肪、肉類、食糖攝入量高的,結腸癌、乳腺癌、宮頸癌等發病率也高。
所以,為了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從點滴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防癌於未然。
13.哪些癌與膳食關系密切?
癌的種類繁多,人的每個器官都有可能發生癌。研究資料表明,不是所有的癌都與膳食有密切的關系,但有些癌可能與膳食有關,甚至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1)食道癌與下列膳食因素有關
①既飲酒又吸煙的人發生食道癌的機會更大。
②食物中微量元素鉬含量低的地區,食道癌高發。
③膳食中新鮮的綠葉蔬菜和水果攝入不足,導致維生素A、維生素C缺乏,食道癌的發病率高。
④以小麥、玉米為主食,鋅、鎂和煙酸攝入較少的地區居民,易發食道癌。
⑤常吃腌鹹菜和發霉的食品,攝入較多的亞硝胺類致癌物,誘發食道癌。
⑥有喝熱稀飯、熱茶、熱咖啡習慣的人易發食道癌。
(2)胃癌
①喜食熏制食品的人易發胃癌。
②經常吃腌制蔬菜和干咸魚可誘發胃癌,可能是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和亞硝酸所致。
③攝入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較少的居民,胃癌發病率高。
④每天喝兩杯牛奶可預防胃癌的發生。
(3)結腸癌與直腸癌
①膳食纖維攝入少。富含纖維的食品有:全谷類糧食、豆類、蔬菜、水果,捲心菜對預防大腸癌尤為明顯。
②攝取動物脂肪多(主要是牛、羊肉脂肪)的人易患大腸癌。
③通過各種肉類、蛋類、攝入的膽固醇多可能與結腸癌發生有關。
④經常喝啤酒或其它酒精飲料的人,結腸癌發病率高。結腸癌與直腸癌多發生於40歲以上。
(4)肝癌
①食用發霉的食物,食物常常被黴菌污染,並產生有致癌作用的黴菌毒素(如黃麴黴毒素)最容易受黴菌素污染的食品有花生、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油。
②食用含致癌毒素的植物。如:含蘇鐵素的蘇鐵堅果,黃樟茶中的黃樟腦。
③大量要飲酒可引起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
④患乙肝型肝炎的人同時接觸黃麴黴毒素更容易發生肝癌。
(5)乳腺癌
①高脂肪攝入多的婦女易患乳腺癌,這些脂肪主要來自牛、羊肉和其它肉類。
②過度肥胖的人,乳腺癌的發病率高。肥胖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其中攝食過多的主要原因。
③纖維攝入低可使雌激素從糞便中的排泄量減少。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雌激素具有誘發乳腺癌的作用。
(6)肺癌
深綠色和黃色蔬菜及水果攝入少,是主要的膳食因素。這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源-β胡蘿卜素。吸煙是肺癌發生的重要原因,凡是由吸煙引起肺癌的人大多是那些同時維生素A(包括β胡蘿卜素)攝取不足的人。
(7)膀胱癌
①與肺癌的研究資料一樣,維生素A攝入不足與膀胱癌發生有關。
②攝入糖精、咖啡和蕨菜可能誘發膀胱癌,但證據不確切。
14.生活中還有哪些因素與癌症有關?
(1)報紙包食物可得癌 生活中常有人利用廢舊報紙、雜志包裝食物,這是極不衛生的現象。因為這些廢舊報紙上均有黑色油墨印的字,印劇廠採用的油墨原料基本上都含有毒物質,如苯、甲苯、二甲苯、聚氯乙烯、糊狀樹脂等。用廢舊報紙包裝食物,易污染食品,使人體受害。據報道,有的毒素能引起人體細胞的癌變,有的甚至能破壞細胞的癌變,有的甚至能破壞細胞的遺傳基因,危害下一代。
(2)吃熱燙食物易引起癌 據臨床觀察,大多數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多有長期食用熱燙食物的例史。熱燙食物對食管和胃粘膜的灼燒作用,久之會導致食道上皮細胞的惡變。據報道我國華北食管癌高發區就與當地居民喜食熱飲有關。
(3)睡熱炕易患癌 嚴寒的冬季,我國北方人總喜歡睡熱炕取暖,睡熱炕的人易患臀部皮膚癌,即"炕癌"。這是一種特發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是熱炕長期刺激皮膚,引起皮膚組織增生性改變,細胞增生快而造成。這是物理致癌因素之一。
(4)農葯DDV、DDT能引起癌症 目前我國廣泛的DDV(敵敵畏)、DDT(滴滴涕)來殺蠅蚊及防治農作物的蟲害。這些農葯有一定的毒性,使用不當就可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誘發癌症。已有DDV、DDT慢性中毒而誘發肝癌的報道。
(5)大氣污染可致癌 世界調查結果證明:大氣污染與肺癌的高發有明顯關系。城市的肺癌發病率明顯高於農村2-3倍,城市發達程度與肺癌的發病率成正比關系。可見,大氣污染與癌發病率有關。
『捌』 引起癌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癌症的發生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和自己的免疫機能缺陷,有關系,有些和家族的遺傳史j遺傳基因有關系。因為和工作的環境和現在日益嚴峻的空氣質量都是有很大的關系的。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工作中也要嚴格注意自身的身體保護。
『玖』 引發癌症的成因有哪些
1.外源性因素
(1)生活習慣 如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約1/3因癌症而死亡的患者與吸煙有關,吸煙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攝入大量烈性酒可導致口腔、咽喉、食管惡性腫瘤的發生。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的發病率。飲用污染水、吃霉變食物可誘發肝癌、食管癌、胃癌。
(2)環境污染與職業性 空氣、飲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世界衛生組織已公布的與環境有關的致癌性物質包括:砷、石棉、聯苯胺、4-氨基聯苯、鉻、乙烯雌酚、放射性氡氣、煤焦油、礦物油、偶聯雌激素等等。環境中的這些化學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過體表、呼吸和消化道進入人體,誘發癌症。
(3)天然及生物因素 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條件下紫外線可引起皮膚癌。生物因素主要為病毒,其中1/3為DNA病毒,2/3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RNA病毒如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與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有關。此外,細菌、寄生蟲、真菌在一定條件下均可致癌,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有關系,埃及血吸蟲病被證實可誘發膀胱癌,黃麴黴菌及其毒素可致肝癌。
(4)慢性刺激與創傷 創傷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燒傷深瘢痕和皮膚慢性潰瘍均可能發生癌變等。
(5)醫源性因素 如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膚癌、白血病等;細胞毒葯物、激素、砷劑、免疫抑制劑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2.內源性因素
(1)遺傳因素 真正直接遺傳的腫瘤只是少數不常見的腫瘤,遺傳因素在大多數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是增加了機體發生腫瘤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謂的遺傳易感性,包括染色體不穩定、基因不穩定以及微衛星不穩定。如家族性結腸腺瘤性息肉者,因存在胚系細胞APC基因突變,40歲以後大部分均有大腸癌變;Brca-1、Brca-2突變與乳腺癌發生相關,發生率達80%以上。
(2)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惡性腫瘤,如丙種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AIDS(艾滋病)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率明顯增高。但大多數惡性腫瘤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機體免疫系統,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3)內分泌因素 體內激素水平異常是腫瘤誘發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