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農葯如何影響影響生物

農葯如何影響影響生物

發布時間:2022-08-26 20:49:10

㈠ 農葯對農田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

農葯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使用為人類帶來了好處,但是,也產生了一些長期的、潛在性的生態影響,在整個生物圈內,甚至在極地的某些動物組織、土壤、空氣和水系中,都有農葯的殘留。在生態系統中,由於農葯的不斷積累和濃縮,必然影響系統本身的種類組成、群體數量,破壞生態平衡。與其他生態系統相比,農田生態系統又由於是農葯直接使用的對象,具有作用方式直接,數量大,濃度高以及使用頻繁的特點。因此,農葯帶來的生態效應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農田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水稻田、池塘和「三園」等生態系統類型。不同的生態系統中農葯的生態影響又有各自特點。但是對農田生態系統來說,最主要的環境介質是土壤,農葯對不同生態系統中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具有共性。

(1)農葯對農田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農葯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是農葯對生態因子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動物、植物的影響和生物富集作用。這其中又以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影響最大,帶來的生態效應也最嚴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是調節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田間噴灑農葯時的葯液流失、土壤葯劑處理或化學灌溉以及使用後所拋撒的廢棄農葯,所造成的殘留農葯破壞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使敏感性的菌種受到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種群趨於單一化,土壤中的農葯濃度超過一定界限,土壤的某些生物(細菌、放線菌、真菌或無脊椎動物)就會死亡或生命過程(土壤呼吸、結瘤、氮素礦質化等)的強度降低。農葯通過影響個別土壤生命過程而影響土壤的功能,降低土壤的可利用性。農葯對生物的毒害可能嚴重影響土壤生物群落結構,干擾食物鏈,使生物多樣性水平降低,生態失去平衡。持久性較長的農葯可能減少特定生物種群的數量,嚴重時可導致系統中種的消失。

①農葯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土壤微生物在作物生長、產率和土壤肥力上扮演重要角色。農葯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為復雜,取決於農葯種類、土壤組成和性質等多種環境因素。同時,由於不同種類微生物對農葯吸收和代謝途徑上的差異,因此對一種微生物具有抑製作用的污染物對另外一種微生物的生長卻有可能產生刺激作用。農葯對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原因在於膜結構的破壞和細胞生命代謝的抑制等方面,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因此受到延遲或終止,因而農葯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數量的變化上。這種影響作用的大小取決於農葯和微生物的種類,並受到土壤環境狀況的制約。不同類型的農葯對土壤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影響。殺蟲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很小,殺菌劑和某些除草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明顯。Martin(1996)研究發現艾氏劑、狄氏劑、氯丹、DDT和毒殺芬對沙質土中細菌和真菌的數量均不產生影響;即使有時農葯在短時間內引起土壤中微生物數量的變化,但是一般經過3~4周後又恢復正常。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影響最為顯著的是各種殺菌劑,殺菌劑在殺死引起農作物病害的微生物的同時,也對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結構產生影響。用於浸種的殺真菌劑進入土壤後對根瘤菌有抑製作用,100mg/L的克菌丹和滅菌丹能顯著抑制Rhizobiumtrifolii的生長;甲萘威則可以顯著減少豌豆和大豆根瘤的數量。但也有一些殺真菌劑對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不明顯。農葯對微生物的生長也施加重要影響。

②農葯對土壤動物的影響:農葯殘存在土壤中,對土壤中的原生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以及其他節肢動物等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有機磷農葯廢水灌溉對土壤動物群落的影響的研究表明,土壤動物種類和數量隨著農葯影響程度的加深而減少,有一些種類甚至完全消失。農葯污染對土壤動物的新陳代謝以及卵的數量和孵化能力均有影響。由於不同土壤動物對不同農葯脅迫作用的抵禦能力不同,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無疑會對土壤動物的群落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會引起優勢種群的改變。同時,還會使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多樣性降低。農葯污染使生物種類由復雜變為簡單。有研究發現,農葯對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和種類都有影響。如每667m2使用300~600g除草劑西瑪津,土壤中無脊椎動物的數量減少33%~50%。使用農葯較多的土壤引起土壤中的蚯蚓大量死亡,死亡率高達90%。

(2)農葯對水稻田生態系統的影響。水稻田中的作物、土壤、水以及各種生物(魚、浮游動物、浮游植物等)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更為復雜,使農葯對水稻田生態系統造成的生態效應也更有其獨特之處。

①農葯對水稻田中浮游生物的影響:在水稻田中使用的除草劑滅草特的濃度為20μg/mL的時候能夠抑制固氮藍綠藻(Anabaenadoliolum)的生長。這種藻類在熱帶地區的稻田中對維持土壤肥力起到關鍵作用。較低的農葯濃度(0.05μg/mL)則對藻類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亞致死濃度(5μg/mL)暴露48h能夠改變藻細胞的組成,減少了細胞的蛋白質和藻膽素含量,最後導致固氮能力受損。

殺蟲劑是對浮游動物群落產生最大影響的農葯種類,其中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的毒性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機氯和有機磷殺蟲劑。在浮游動物群落中,水蚤是最為敏感的種類,然後是橈腳類動物,而介形亞綱動物(Ostracods)是最不敏感的品系。蔡道基(1997)研究表明,輪蟲(水輪蟲、旋輪蟲、短輪蟲)、原生動物(變形蟲、草履蟲、棘尾蟲)、橈足類(鏢水蚤、劍水蚤)和枝角類(水蚤、秀體水蚤)等4類浮游動物對塘水中溴氰菊酯反應有較大差異。溴氰菊酯對輪蟲無影響,其危害程度以枝角類最嚴重,其次是橈足類,原生動物受害較輕。在排水後幾個小時內,塘水中的浮游動物就有明顯下降,24h達到了危害高峰,枝角類幾乎全部受抑制,橈足類的現存量約1%,原生動物也減少到50%以下。24h到1周後迅速增長,2周後已恢復到原有水平,說明溴氰菊酯未對浮游動物造成持久的、不可逆的毒性效應。

②農葯對水稻田中其他生物的影響:低濃度的克百威(1mg/kg)和丁草胺(1mg/kg)可增加黃松稻田土壤產甲烷菌種群數量和甲烷排放通量。而高濃度時(>10mg/kg)則表現為抑製作用。加入量越大,農葯在水稻田土壤中的滯留時間也越長,對黃松稻田土壤產甲烷菌數量和甲烷排放通量的抑製作用越大。水稻田含1mg/kg濃度的丁草胺和克百威能夠刺激土壤反硝化細菌的生長及其反硝化活性,高濃度時有明顯抑製作用,14d左右抑製作用達到最大,然後逐漸減輕,最後呈現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水稻田使用殺蟲劑硫丹、久效磷、甲胺磷、甲基對硫磷、二嗪磷3~5d後,水稻田中除魚之外的其他捕食昆蟲的動物,比如甲蟲(Micraspsisspp.)、黑肩綠盲蝽(Cytorhimislividipenis)以及蜘蛛種群的數量下降90%。噴灑殺蟲劑引起田間一些害蟲種群的增長,起因是使用殺蟲劑後農業生態系統中天敵種群急劇減少,與許多害蟲相比,天敵對殺蟲劑要敏感的多。農葯能夠引起一些天敵昆蟲如草蛉、寄生蜂發育歷程的改變,並影響生長發育,甚至導致畸形。天敵種群的減少導致了捕食壓力的減輕,因此,引起農田中目標害蟲或非目標害蟲的暴發。在農田生態系統中受此影響明顯的是有益節肢動物蜘蛛。通過對稻田蜘蛛優勢種和目標害蟲空間生態位的研究發現,殺蟲雙在低濃度時能較大增加稻田蜘蛛的空間生態位寬度及蜘蛛與害蟲的比例相似性指數,且蜘蛛空間生態位寬度的增加幅度大於害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空間生態位寬度與害蟲的比例相似性指數逐漸減少,直至恢復到未施葯的水平。通過系統的研究發現,在合適的低劑量農葯作用下,蜘蛛能維護較高的相對活力約1周的時間,通過對蜘蛛控制害蟲的生物量測定,發現低劑量的殺蟲雙能顯著增加天敵對害蟲的捕食量。

③農葯對水稻田養魚的影響:大多水稻田還承擔養魚的功能。魚對農葯的生物富集作用大大增加了農葯的生態影響。有機氯農葯是最有代表性蓄積性強的品種。也有研究表明,稻田中按推薦用量噴施溴氰菊酯類農葯防治稻田害蟲,對稻田養魚無明顯影響。同時,由於溴氰菊酯農葯在魚塘中殘留時間很短,未對浮游生物造成持久的不可逆的毒性效應,且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當魚塘水中的農葯消解後,浮游生物可以迅速恢復。

㈡ 農葯對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農葯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對土壤、水源、空氣等污染,不科學合理使用則會加劇污染,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葯對土壤的污染農葯進入土壤的途徑有三種情況:①是農葯直接進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劑、防治地下害蟲的殺蟲劑和拌種劑,這些農葯基本上全部進入土壤;②是防治病蟲害噴撒到農田的各類農葯。它們的直接目標是病、蟲、草,目的是保護作物,但有相當部分農葯落於土壤表面或落於稻田水面而間接進入土壤;③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由於農葯本身不易被陽光和微生物分解,對酸和熱穩定,不易揮發且難溶於水,故殘留時間很長。這些累積的農葯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揮作用。目前大豆田長期使用高殘效除草劑的地塊,導致玉米等經濟作物無法調茬,大豆也表現根系發育受阻、生長緩慢,個別地塊出現大量死苗現象,導致減產、減收甚至失收。

(2)農葯對大氣的污染農葯微粒和蒸汽散發空中,隨風飄移,污染全球。農葯對大氣污染的程度還與農葯品種、農葯劑型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易揮發性農葯、氣霧劑和粉劑污染相當嚴重,長殘留農葯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風速起著重大作用,高風速增加農葯擴散帶的距離和進入其中的農葯量。

(3)農葯對水體的污染水體中農葯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葯;含農葯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葯,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葯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葯的生活污水等都時刻為害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於水面;為防除渠道、河流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葯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有一些農葯葯液配製點有不少葯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後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葯工具的隨意清洗也造成水質污染。

㈢ 農葯的危害

一、農葯對人體危害的主要表現形式。三種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三致」危害。

  1. 急性中毒.農葯經口、吸呼道或接觸而大量進入人體內,在短時間內表現出的急性病理反應為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往往導致神經麻痹乃至死亡,甚至造成大面積死亡,成為最明顯的農葯危害。

  2. 慢性危害.長期接觸或食用含有農葯殘留的食品,可使農葯在體內不斷蓄積,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可影響神經系統,破壞肝臟功能,造成生理障礙,影響生殖系統,產生畸形怪胎,導致癌症。

  3. 致癌、致畸、致突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根據動物實驗確證,18種廣泛使用的農葯具有明顯的致癌性,還有16種顯示潛在的致癌危險性。其中二溴氯丙烷可引發男性不育,對動物有致癌、致突變作用。三環錫、特普丹對動物有致畸作用。二溴乙烷可使人、畜致畸、致突變。殺蟲脒對人有潛在的致癌威脅,對動物有致癌作用。

二、主要農葯的潛在危害。

  1. 有機磷類農葯,作為神經毒物,會引起神經功能紊亂、震顫、精神錯亂、語言失常等表現。

  2. 擬除蟲菊脂類農葯,一般毒性較大,有蓄集性,中毒表現症狀為神經系統症狀和皮膚刺激症狀。

  3.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機氯農葯。有機氯農葯隨食物途徑進入人體後,主要蓄積於脂肪中,其次為肝、腎、脾、腦中。通過人乳傳給胎兒引發下一代病變。

三、農葯中毒的表現和原因。輕者表現為頭痛、頭昏、惡心、倦怠、腹痛等,重者出現痙攣、呼吸困難、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四、農葯對土壤的危害

  1. 農葯對農田理化性質的影響。被農葯長期污染的農田土壤會出現明顯酸化;土壤養分(氮,磷,鉀等)隨污染程度加重而減少;土壤空隙度變小,從而造成土壤結構板結。

  2. 農葯對土壤生物的影響。土壤動物的豐度是沃土的重要標致。農葯作為害蟲的殺手,對其它益蟲,有益的動物也不心慈手軟。農葯在土壤中的殘留將對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動物以及其它的節肢動物,如步甲,虎甲,螞蟻,蜘蛛,環節動物,如蚯蚓,軟體動物,如蛞蝓,線形動物,如線蟲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有機磷農葯污染的土壤中,動物種群的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

  3. 農葯對作物的影響。殘存於土壤中的農葯對作物生長十分不利。過量濫用除草劑,或者用含除草劑量很高的廢水灌溉農田,會對作物生長產生重創。

五、農葯對孕婦、胎兒的危害。農葯的污染可以造成男性生育能力的下降,還能引起癌症和其他內臟損害。兒童處於生長發育期,生長迅速的細胞較成人比較靜止的細胞更易受到致癌農葯的影響。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婦女妊娠期接觸農葯,流產、早產、死胎和先天性畸形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農葯可使基因正常控制過程發生轉向或胎兒生長遲緩,從而造成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愚型等結構或功能異常。嚴重的可使胎兒發育完全停止,發生流產、早產或死胎。

拓展資料

  1. 農葯,是指農業上用於防治病蟲害及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葯劑。廣泛用於農林牧業生產、環境和家庭衛生除害防疫、工業品防霉與防蛀等。農葯品種很多,按用途主要可分為殺蟲劑、殺蟎劑、殺鼠劑、殺線蟲劑、殺軟體動物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按原料來源可分為礦物源農葯(無機農葯)、生物源農葯(天然有機物、微生物、抗生素等)及化學合成農葯;

  2. 按化學結構分,主要有有機氯、有機磷、有機氮、有機硫、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醯胺類化合物、脲類化合物、醚類化合物、酚類化合物、苯氧羧酸類、脒類、三唑類、雜環類、苯甲酸類、有機金屬化合物類等,它們都是有機合成農葯;根據加工劑型可分為粉劑、可濕性粉劑、乳劑、乳油、乳膏、糊劑、膠體劑、熏蒸劑、熏煙劑、煙霧劑、顆粒劑、微粒劑及油劑等。

㈣ 農葯對果園生態系統有什麼影響

農葯是防治果樹病蟲害必須採取的措施。農葯在果園生態系統中主要是對果樹和天敵的影響。農葯對果樹的影響分為直接和間接影響兩部分。農葯對果樹的直接影響來自於農葯施用後一部分滲透到組織內部,在植物體內輸導,造成不同程度的葯害。農葯發生急性葯害可使葉片、果實出現斑點、黃化、失綠、枯萎、卷葉、落葉、落果等;慢性葯害可使果樹光合作用減弱、花芽形成推遲、果實成熟延遲,味道、色澤惡化,甚至導致果樹死亡。間接影響主要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果園土壤的農葯可殺滅土壤微生物,從而影響土壤的腐熟和通透性,破壞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造成土壤板結,影響果樹生長發育,降低果實品質。

農葯對果園生態系統最大的生態效應還是表現在它對天敵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分直接和間接兩種作用。前者是田間施葯或是殘留農葯直接殺死在地面活動的天敵,如某些甲蟲或蜘蛛。施用廣譜性農葯防治害蟲的同時,也消滅了天敵。即使是採用選擇性農葯,也會不同程度地殺傷天敵,這種現象在捕食性天敵中表現尤為突出。後者是間接消滅天敵。由於施葯消滅了害蟲,使寄生在害蟲體內的寄生性天敵同樣被消滅。而殘存的害蟲仍可依賴作物為食料,重新迅速繁衍起來,而以捕食害蟲為生的天敵,在施葯後,當害蟲為恢復大量繁殖以前,由於食物短缺,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在施葯後的一段時間內,在天敵與害蟲之間未建立新的生態平衡之前,有可能發生害蟲的再猖獗。天敵的消失破壞了生物鏈,造成果園生態平衡的破壞,同時使害蟲產生了抗葯性,導致害蟲種群數量急劇上升;長期使用同種農葯防治害蟲,還會導致主要害蟲被控制,而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甚至可使原來捕食害蟲的種類轉為害蟲,產生新的害蟲群體。另外,果園中食蟲鳥會因為食用被農葯殺死的昆蟲後中毒死亡,造成果園生態系統平衡的進一步破壞。一般來說,生物源農葯對天敵的殺傷力輕,化學源農葯殺害天敵重。化學源農葯對天敵的殺傷力亦有較大差異。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對天敵毒性最大,其次為擬除蟲菊酯類農葯,而昆蟲生長調節劑對天敵則比較安全。

㈤ 農葯的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什麼樣的破壞

在大量和高濃度使用農葯時,固然消滅了一些害蟲,但也同時殺傷了許多有益昆蟲,影響了以這些昆蟲為生的鳥、魚、蛙等生物,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過去未構成嚴重危害的病蟲害大量發生。此外,農葯的不當使用也可以直接造成害蟲迅速繁殖。另外,在農葯生產、施用量較大的地區,鳥、獸、魚、蠶等非有害生物傷亡事件也時有發生,這進一步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閱讀全文

與農葯如何影響影響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