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人類如何認識生物進化的

人類如何認識生物進化的

發布時間:2022-09-13 09:29:05

⑴ 簡述生物進化歷程

生物進化實際上就是不斷創造,從生命早期的單細胞生物,到目前最復雜的人,這種天壤之別,只有創造才能將其實現。只要看看生物多樣性,這一生物進化的成果,就可以領略生物進化的啟示。根據今天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情況,我們同樣可以發現能量、多樣性、適應性這三個關鍵因子在起主要作用。
(1)能量。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越來越高,能量越來越充沛,生物多樣性也在增加,從寒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生物多樣性是逐漸增加的,其中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最高[19],這充分體現了能量是復雜系統創造力動力的作用、
(2)多樣性。多樣性是復雜系統創造力的條件。生物進化史,就是一幅生物圈這一復雜系統展示其非凡創造力的畫卷。縱觀生物進化歷程,可以發現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第一,生物個體結構復雜性和多樣性增長的趨勢。第二,從時間順序上看,生物圈的創造力不是勻速的,而是呈加速度方式發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復雜結構的生物類群在生命史上出現較晚,生物結構越復雜,進化出現的時間越晚;二是生物多樣性在生命史早期較為單調,越到晚期越豐富。
這說明生命簡單的時候,多樣性不高,創造力不強,而當多樣性逐漸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復雜性和多樣性會以爆發的形式出現,創造力極大增加。
(3)適應性。對於一個系統而言,適應則生存,不適應則消失或被改變。因此,達爾文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作為動物進化的動力。在人類社會中,民族也好,個體也好,越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生存同樣才越容易。可是,如果自然進化的動力真是「適者生存」的話,就不可能進化出人類。因為,人類在早期既沒有尖爪利齒攻擊獵物,又無厚皮硬殼防護自身,也不像馬和鹿那樣擅長奔跑,根本不是很多猛獸的對手。而真正適應環境的是細菌和一些低等植物,它們才應該是自然選擇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適應各種難以想像惡劣環境的能力,這是人類所無法相比擬的。可是進化的結果卻恰恰選擇了人,人成為地球的主宰。
可見,當一個物種完全適應某一個環境,或者說不管環境如何變化,這個物種都能完全適應的時候,那麼,這個物種就沒有必要產生重大變異來適應環境,這就是變形蟲幾十億年來,不管地球環境如何變化,其形狀基本不變的原因。但是人則不行,因為人很不適應環境,正是因為不適應,人類才加速改變,不斷創造。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系統越適應,創造力越低。相反,系統對環境不適應,就能造成一種促進變化的壓力,系統變異會越多,創造力就越強,恰恰是不適應引發了創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啟示,一個復雜系統的創造力與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樣性成正比,與其適應性成反比。

⑵ 怎麼認為人類是動物進化而來的呢!

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來看,認為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根據已發現的古猿和古人類化石材料,最早的人類可能在距今300萬年或400萬年之前出現。

人類起源過程分為三大階段,古猿階段,能製造工具的人的階段,後階段包括猿人和智人兩大時期;它們又分為早期和晚期兩個階段。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一書,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列舉許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未能正確解釋古猿如何演變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1876年他寫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類從動物狀態中脫離出來的根本原因是勞動,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勞動。文章論述了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古代的類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後來一部分古猿為尋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動,逐漸學會用兩腳直立行走,前肢則解放出來,並能使用石塊或木棒等工具,最後終於發展到用手製造工具。與此同時,在體質上,包括大腦都得到相應的發展,出現了人類的各種特徵。恩格斯把生活在樹上的古猿稱為「攀樹的猿群」,把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稱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夠製造工具的人稱作「完全形成的人」。隨著化石材料的不斷發現,測定年代方法的不斷改進,人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也不斷深化。盡管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已經可以大致勾劃出人類起源和發展的線索。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於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信念。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醫生,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

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並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 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這樣,他可以繼續他對博物學的愛好而又不至於使家族蒙羞,但是達爾文對自然歷史的興趣變得越加濃厚,完全放棄了對神學的學習。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

對於婚姻大事,達爾文也有著科學家的謹慎。他拿了一張紙,中間劃條線,線的一邊寫結婚的好處,另一邊寫單身的好處。達爾文感嘆不結婚太孤單,然後連寫三個「結婚」-證明完畢,必須結婚。達爾文顯然是個性格溫和的人,喜歡和女人閑聊,他就是要找傳統的賢妻良母。他並不是沒有別的選擇。朋友家的三位女兒,個個博學聰明,能跟他辯論哲學和科學,更能容納他的。他找上了從小認識的表姐愛瑪·韋奇伍德。愛瑪比達爾文大一歲,她的父親是達爾文母親的弟弟。愛瑪一口答應達爾文的求婚——這個愛聽女人嘮叨的男人,女孩子似乎都當他理想丈夫材料。雖然愛瑪擔心死後會和丈夫永遠分手,她將上天堂,不拜上帝的丈夫則不知去何方,她也只是要求達爾文對信仰保持開放心態。兩個半月後,他們就結婚了。

女兒安妮的去世未能摧毀達爾文的婚姻。在愛瑪的時代,女兒安妮的病故很容易被認作是對自己「不道德」行為的懲罰,比如說,嫁了一個不信上帝的男人。但愛瑪從未如此認為。兩人都深愛安妮。眼見安妮停止呼吸,達爾文自己也病倒在床。他對愛瑪說:我們更要互相珍重。愛瑪答道:你要記住,你永遠是我最珍貴的寶藏。每到周日,他陪著愛瑪和孩子走到教堂。妻子帶孩子進去做禮拜,達爾文卻孤身在鎮中散步。

愛瑪未必同意《物種起源》中自然選擇的觀點(而不是上帝創造),或許她都未必感興趣。但也正因為如此,愛瑪可以代表當時的未受過科學教育的信教大眾,對《物種起源》手稿作出第一反應。愛瑪仔細閱讀了手稿,改正拼寫,改正標點,並建議達爾文將一些容易刺激信徒和教會的段落寫得語氣溫和一些,論據更清楚一些。如果當初不結婚的那一欄里理由再多一些,如果達爾文保持單身,繼續生活在倫敦的知識分子中間,如果不是和愛瑪結婚,他很可能寫出一本較為激烈的書。由於愛瑪的參與,對書中觀點的爭論,多少能擺脫感情的羈絆,而集中於事實和邏輯。

《物種起源》初版於1859年。十二年後,達爾文又出版了《人類的由來》一書。不管人猿同源如何有爭議,《人類的由來》一書,顯然對達爾文夫妻的感情毫無影響。這本書出版後不久,他們存活下來的最大的女孩子埃蒂嫁人了。達爾文告訴她:我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要完全歸功於你的母親-你應以母親為榜樣,你的丈夫將會愛你有如我愛你的母親。

達爾文早於愛瑪十四年去世。有一個傳說,說他在去世前皈依了信仰。或許,是為了安慰愛瑪的天堂不得相見的悲傷?沒有這回事。在愛瑪的日記里,未曾發現此類記錄。達爾文至死是一個堅持自己立場的科學家。

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他在隨「小獵犬號」環球旅行時,隨身帶了幾只鳥,為了喂養這些鳥,又在船艙中種了一種叫草蘆的草。船艙很暗,只有窗戶透射進陽光,達爾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戶的方向彎曲、生長。但後來幾十年間,達爾文忙著創建進化論,直到其晚年,才著手進行一系列實驗研究向光性的問題,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運動力》一書中總結了這些實驗結果。達爾文是用草的種子做這些實驗的。草的種子發芽時,胚芽外面套著一層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護胚芽在出土時不受損傷。達爾文發現胚芽鞘是向光性的關鍵。如果把種子種在黑暗中,它們的胚芽鞘將垂直向上生長。如果讓陽光從一側照射秧苗,胚芽鞘則向陽光的方向彎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用不透明的東西蓋住,雖然光還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彎曲。如果是用透明的東西遮蓋胚芽鞘,則胚芽鞘向光彎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彎曲。達爾文推測,在胚芽鞘的尖端分泌一種信號物質,向下輸送到會彎曲的部分,是這種信號物質導致了胚芽鞘向光彎曲。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立志成為一個促進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家。1838年,他偶然讀了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從中得到啟發,更加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周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紀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也就是說,亞當和夏娃故事根本就是神話。達爾文領悟到生存斗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然而,他對發表研究結果抱著極其謹慎的態度。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出於年輕的博物學家R.華萊士的創造性頓悟的壓力,加之好友的鼓動,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作為一個不求功名但具創造性的人,達爾文迴避了對其理論的爭議。當宗教狂熱者攻擊進化論與《聖經》的創世說相違背時,達爾文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⑶ 不知道人類進化論,誰告訴我

以下是有關進化論內容的一些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一)進化論產生的背景 19世紀中葉,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創立了科學的進化論。達爾文在他的進化論中唯物地闡明了生物進化的原因(機制),從而摧毀了神創論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達爾文之所以能在這個時期完成進化論是有其歷史背景的。
首先,這是因為自然科學到了這個時期已經積累了充分的事實,證明有機界存在著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19世紀中葉,古生物學、地質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細胞學等學科所提供的豐富資料,為科學進化論的產生准備了條件。

1831年達爾文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旅行。在歷時五年之久的航行考察實踐中,使他獲得了地質、古生物、植物、動物等多方面極為豐富的實際知識,為他以後從事生物進化理論的總結,提供了直接的感性知識源泉。他在自然界觀察到的無數事例,不能不使他對主張物種不變的神創論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達爾文在考察結束時已經形成了物種變化的觀點,但是物種為什麼能發生變化,變化的規律是什麼?達爾文當時還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達爾文繼科學考察之後,又轉而深入社會生產實踐。當時英國有發達的畜牧業和園藝業,蓬勃開展的育種工作給達爾文提供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條件。人類的育種實踐,有以下兩個特點:(1)生物在人的有意識的控制下所發生的變異,比起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變異要迅速,而且也更明顯;(2)在人的控制下所引起的變異,比較容易看到新性狀的形成與人對它的要求有關。這就是說:我們比較容易看到一個新品種是如何形成的。達爾文認識到研究育種工作的實踐經驗有助於解決進化的機制問題。他當時這樣寫下:「我開始觀察的時候,便覺得細心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會給了解這個難解的問題提供最良好的機會。果然使我沒有失望……。」

在總結育種實踐的經驗和他自己的科學實驗中,達爾文逐步形成了人工選擇的學說。

(二)達爾文進化論的基本內容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關於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學說。他是首先形成了人工選擇的學說,然後進而建立自然選擇的學說。因此先把人工選擇學說作一簡單說明。

1.人工選擇學說:達爾文在研究家畜和作物品種起源時,首先發現每一種家畜和作物都有許多品種,他認為不論品種有多少,它們之間的差異可以很大,但這些品種都來自一個或少數幾個野生種。如家鴿的品種很多(達爾文當時搜集的鴿子有150個品種),但它們都起源於一種,即野生的岩鴿;家雞的品種很多,但都來源於共同的祖先,即野生的原雞。

不同的品種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達爾文認為:家養生物的各種品種,是人類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而創造出來的。所謂選擇,就是人類根據他們的要求和愛好把符合要求的個體變異保存下來,並讓它們傳種接代,把不符合要求的個體淘汰。通過遺傳與變異的累積,逐漸形成各種品種。這樣看來,新品種的形成包括3個因素:即變異、遺傳與選擇。變異在這里起著提供材料的作用,沒有變異就沒有選擇的原材料;選擇保留了對人有利的變異,淘汰對人不利的變異,沒有選擇,就沒有變異的定向發展;遺傳起著保持鞏固變異的作用,沒有遺傳,就沒有變異的積累。

人工選擇學說的建立對達爾文進一步探討物種起源問題有很大的幫助,使他聯想到,在自然界是否也有類似的選擇過程呢?進一步的研究使達爾文確信:各物種的起源也是由於在自然界存在著同人工選擇相似的選擇過程。從而建立了自然選擇的學說。

2.自然選擇學說:自然選擇學說是達爾文根據以下3個觀察到的事實和由此而得出的兩個推論而建立的。

首先,達爾文發現各種生物都有很高的繁殖率,如果自然界沒有限制生物繁殖的因素,那末每個物種都有按幾何級數(2、4、8、16、32、64……)迅速繁殖後代的趨勢。例如象(是動物界中生殖緩慢的),從一對雌雄象開始,到750年之後,將產生出1900萬頭象。一對麻雀,在10年之後,將繁殖出2750億個子孫。

達爾文觀察到的第二個事實是: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數量,一般說來,在一定時期內都保持相對穩定。盡管生物的繁殖潛力是巨大的,而實際上,動物的卵子(或植物的種子)不一定都能發育,幼體不一定都能成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淘汰掉了。

達爾文注意到的第三個事實是:生物普遍地存在著變異。親代與子代並不完全相同,同一親代所生的子代也總有差異。事實上,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的。

達爾文從觀察到的3個事實中得出了兩個推論:

第一個推論:在自然界物種的巨大繁殖潛力之所以未能實現,乃是由於生存斗爭(strugglefor existence)。正因為,一方面生物具有高度繁殖力,另一方面,生存條件不允許生物所產生的後代都能生存下來,因此,生物必然總是在生存斗爭中,或者與無機環境作斗爭,或者與不同種生物斗爭(種間斗爭),或者與同種的其它個體作斗爭(種內斗爭)。達爾文認為「最劇烈的斗爭,差不多總是發生在同種的個體,因為它們居住在同一地域,取食於同樣食料,遭受到同樣威脅。」

第二個推論: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得到最好的機會保存自己和生育後代;相反地,那些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就會遭到淘汰。達爾文把生存斗爭所引起的這個過程稱為「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或「適者生存」。

通過長期的、一代一代的自然選擇,物種的變異被定向地積累下來,逐漸形成了新的物種,推動著生物的進化。

以上就是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要點。

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達爾文進化論,第一次對整個生物界的發生、發展,作出了唯物的、規律性的解釋,推翻了特創論等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在生物學中的統治地位,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個革命變革。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它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3大發現之一(這3大發現是: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達爾文進化論)。

盡管受當時科學水平上的限制,達爾文學說中有個別的錯誤觀點,也留下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管這個理論在細節上還會有什麼改變,但是總的說來,它現在已經把問題解答得令人再滿意沒有了。」達爾文進化論奠定了人類對生物進化認識的基礎,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我們必然會更加深入地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

⑷ 怎樣證明地球上的生物是進化而來的

如果只有重現地球生命近40億年的歷史才叫「證明」,那窮盡人類文明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以可觀測的證據證實生物演化的趨勢,那現代科學早就已經給出了證明。

化石證據

化石是現代科學家了解十幾萬年以前生物的主要依據,因為現代技術最多隻做到過在十數萬年的化石中找到基因碎片。從地球生命歷史來看,生物的種類最開始是比較少的,因為接近40億年的生物化石很少,而地球歷史上又經歷過數次生命大滅絕和大爆發,大滅絕好說,是環境不適宜生物生存導致的,可大爆發是為什麼?

陸地生物擁有十分相似的胚胎發育規律,在受精卵早期的時候,蛙等兩棲動物,兔子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十分相似,胚胎的相似部位分化為新的器官和組織,在哺乳動物中,胚胎的各部分發育規律十分相似,只是不同動物胚胎發育的時間不大相同,最後的結果當然也有區別。對動物胚胎發育規律的研究,也可以用於間接研究人類胚胎的發育過程,在過去也獲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生物技術證據

技術源於科學發現,現代生物學技術已經可以從生物的基因層面改變基因的表達,產生自然界原本不具有的生物,技術的實用性源於科學理論的正確性,很難以一個錯誤的開端搞出一個正確的技術,就像永動機一樣,從科學理論上都是不可以實現的,至今也沒有人搞出來。

地球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證據非常多,只是由於知識傳播的限制,還有很多人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但是在生物學界,基本上已經沒有科學家質疑,而且在主流的生物學雜志中,已經沒有了直接懷疑整個進化論理論體系的文章發布,只有少數科學家因為個人發現,對以往進化論的某些方面有疑問。

⑸ 大家都是怎樣看物種的進化現象呢

相對安全的環境生命繁衍生息較快,相對動亂惡劣的環境生命消亡的也快。溫室里的花朵成長明顯,成活率高,繁衍快優點顯著,缺點也顯著缺少了保護消亡的也最快。一個比喻並沒有別的意思,城市裡的孩子與鄉村裡的孩子都是人,假如父母不在家一年,鄉村娃與城市娃,都能活下去,但鄉村一切靠勞動沒有半點便利,城市多少還有便利。多得就不講了。軍事上攻擊先城市,後鄉村,那裡人多,消亡的也多,那裡人少,消亡的也少。物竟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進化好比人類的戰爭,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不負責的事物更多,有了智慧不用在有益而是有害,該生該死該滅亡該存活,不都是由自己決定嗎!路上有條蛇🐍,心善的放當沒看見,不善的當蛇羹。大草原上的獅子遇到了人,勇敢的吃獅,不勇敢的成獅腹中餐。每日宿山中朝致來打獵,你為養你生它命就該絕,待到它為養它生你命就該絕,再到它不為它生,你命不想絕都不行。到了只有人的一天,只有人害人,誰都救不了自己。

⑹ 現代科學是怎樣解釋生物如何進化的

要回答題主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清楚“現代科學”的概念,通常認為從19世紀末期開始進入了現代科學發展期,物理、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都有了質的變化。所以,要回答“現代科學是怎樣解釋生物如何進化的”,需要從19世紀末期以來分不同階段的不同解釋來詳說。

而且,物種、進化、演化、基因、基因突變、遺傳漂變、基因遷移、選擇等概念,也還是解釋生物進化的基本概念。

⑺ 談談你對生物進化的理解.

進化論從提出到現在,經歷了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但是進化論已經過多次改動,因為事實不斷指向原有的「創造」

在世界各地出土了上億噸的化石之後,進化所謂的中間環節(Missing Link)始終沒有找到。我們現在所擁有所謂中間環節,比原先更少。因為我們發現了其中很多是偽造的。有人將人的頭骨合在一個猩猩的下巴上,冒充中間環節,結果過了四五十年才被人發現。

以下內容我是復制與我對另外一個問題的答案,因為我覺得你們問的內容相近,所以就復制一部分
(http://..com/question/129098507.html)

進化論的變化機制有很大的問題,主要來說分為「突變」和「自然選擇」兩種,但是兩種方式都有問題。

**************所謂漸變就是「自然選擇」,叫Natural Selection*****

有些生物他們有有利於生存的特質,就在自然選擇中存活下來,所以我們今天可以看到,那些不利的生物就被淘汰了。

但是:

當某個生物適應環境時,它已經擁有了某些有利於生存的「特質」。所以,它就適應環境生存下來了。那麼這些特質哪裡來的呢?是上一代適應環境的物種遺傳下來的,那麼上一代的這些「特質」哪裡來的呢?是適應環境得來的。這就成為了一個循環論證,變為一個哲學,或者邏輯上的問題。

另外還有人認為某些器官多用就發達,少用就退化,這是對的。但是無論發達還是退化,這些後天的使用與不使用都不會影響到DNA的變化,所以這些發達,或退化的特點都不會有遺傳性(就像以前生物書上的,一個長頸鹿脖子本來很短,然後為了吃到高處的樹葉,脖子就越變越長。其實這個為了吃高處樹葉的長頸鹿,脖子可能會長那麼一點點,但是這不可能改變它的基因,下一代的長頸鹿還會是短脖子的。)

******************然後是突變,叫Mutation*****

突變的概率是10的7次訪分之一,有害突變的概率是有益突變概率的1000倍,也就是,突變1001次,1000次是有害的,1次是有益的。那麼你覺得這可以導致進化嘛????其實,突變是人類現在3500種遺傳性疾病的元兇。(這就為什麼不能近親結婚,因為近親結婚會導致遺傳性疾病表現出來,就是兩個隱形基因相結合)所以相信我不用多做解釋,你就可以明白,突變之可能導致人類的退化。如果還有認為突變可以導致進化的,那麼他可以每天站在 X 光前面照射,這樣可以大大增加突變概率,而最終導致他的進化。haha

************************************************

所以,建議你可以去看看相關資料,你可以上Google,搜索「answers in genesis 中文」,裡面有不少常見的問題,可以幫助你認識,為什麼世界是創造的。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不夠專業可以直接上 answers in genesis 主頁

⑻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

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那時候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上的環境與現在

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溢。從火山噴出的氣體,如水蒸

氣、氨、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當時的大氣中沒有游離

的氧。這些氣體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下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

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

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

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可以說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生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生命,又經過極其漫長的歷程,才逐漸進化成為現在這樣豐富多採的

生物界。概括地說,原始生命由於營養方式的不同,一部分進化成為具有葉綠素(能自養)的原始

藻類,另一部分進化成為沒有葉綠素(不能自養)的原始單細胞運動。這些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

就分別進化成為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下圖)。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示意圖

植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類,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為適應

陸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使原來的不毛之地開始披上了綠裝。但是,它們的生殖還

都需要有水的環境,後來,一部分原始的蕨類植物進化成為原始的種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它們的生殖完全脫離了水的限制,更加適應陸地生活。

動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單細胞動物,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逐漸進化成

為種類繁多的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和環節動物等,

這幾類動物的結構越來越復雜,但是,它們大都需要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後來發展到了原始的節

肢動物,它們有外骨胳和分節的足,比如昆蟲等,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脫離了水生環境。

地球上最早出來的脊堆動物是古代的魚類。以後,經過極其漫長的年代,某些魚類進化成為原

始的兩棲類,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

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復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總之,生物的進化歷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人類的出現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人體具有體溫恆定、胎生、哺乳等哺乳動物的基

本特徵,這說明人類與哺乳運動有著較近的親緣關系。而在哺乳動物中,類人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

要算是最近的了。例如,類人猿中的黑猩猩,無論是在血型、骨胳(下圖)、內臟器官的結構和功

人和黑猩猩的骨骼

能上,還是在面部表情和行為上,都與人類很相似。此外,人類學家的研究也充分證明了人類和類

人猿是近親,二者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

原來,人類和類人猿都起源於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裡過著樹上生活(圖)。

後來,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在這些地區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

地面上來尋找食物,經過漫長的年代,它們就逐漸進化成現代的人類。那麼,其他地區的森林古猿

呢?他們仍然生活在森林裡,經過漫長的年代,有的絕滅了,有的就逐漸進化成了現在的類人猿。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逐漸能夠直立行

走,而前肢則能夠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

(右圖)。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它們逐漸學會

了製造簡單的工具。久而久之,人類祖先的雙手變得越來

越靈巧,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這個過程中,它們還產生

了語言和意識,逐漸形成了社會。就這樣,經過極其漫長

的歲月,古猿逐步進化成為人。

⑼ 生物進化的證據在哪

現在的科學家們不僅接受了生物進化的理論,而且找到了大量的證據來證實它。

最直接和最可靠的證據是古生物學研究中挖掘出來的大量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古代生物的遺體、遺骸和生物活動的遺跡、遺物的總稱。在不同的地質年代所發現的不同化石,就是在地球演變的不同時期各類生物發生和發展的真實記錄。因此化石是能夠證明生物進化的最有說服力的歷史證據之一

通過化石人們了解到,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古代,地球上沒有生命存在。目前已知最早的生命痕跡,出現在34億年前。元古代開始出現一些原始動植物,主要是單細胞綠藻、原生動物和腔腸動物。古生代的化石非常豐富,幾乎所有無脊椎動物門類都能找到其化石的代表。有一種屬於節肢動物門的古生物叫三葉蟲。它的甲殼容易存留成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小動物在寒武紀初期即已出現,寒武紀晚期發展到高峰,志留紀以後逐漸衰亡,二迭紀未完全絕滅。前後長達幾億年,品種多達一萬種,所以有人稱那個時代為「三葉蟲時代」。

古生代中期是魚類的極盛時期。古生代末期兩棲類高度發展,同時出現了原始的爬行類和原始的裸子植物。中生代是爬行類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這一代的中期,恐龍稱霸於世,廣布於水陸空各個領域。新生代出現了現代類型的生物,恐龍等大型爬行類和裸子植物基本滅絕,代之而起的是鳥類、哺乳類和被子植物。在新生代後期距今200~300萬年前,生物進化達到高峰,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

化石的發現和研究,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地球上各類生物並非在同一時期出現,而是有早有晚。越是早期地層發掘的化石構造越簡單;越是晚期地層發掘的生物化石構造越復雜,和現在的生物類型越相似。演變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種類也由少到多。這清楚地說明,生命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是不斷前進的,各類生物都是通過億萬年的逐漸進化發展才形成的。

一些過渡類型的生物化石更能說明問題,比如始祖鳥化石,兼有鳥類和爬行類兩類動物的特徵,表明鳥類是從古代爬行類動物演化來的。各種各樣馬的化石多達數百種,按地質年代順序排起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始祖馬、漸新馬、中新馬、上新馬直到現代馬的整個變化過程。

此外還有一些器官,在某些生物體內十分發達有用,而在另一些生物體內卻顯著退化,變得無用,這叫做「痕跡器官」,像人的闌尾。從痕跡器官的存在可以追溯物種進化的歷史。鯨的體內留有後肢骨的痕跡,說明鯨起源於陸生脊椎動物。蟒蛇光溜溜的,一條腿也沒有,但體內卻有四肢的痕跡,說明它起源於四足動物。

通過發掘化石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是很有說服力的,但這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任何一個結論的作出,都要經過艱苦的發掘和認真的考證。自從近幾年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中華龍鳥」和「孔子鳥」的化石後,一場關於「究竟誰是鳥類真正始祖」的爭論就開始了。但不少中外科學家在看了中華龍鳥的化石後,認為這是一種恐龍的化石而不是鳥類的化石。而孔子鳥與始祖鳥雖然都生活在中生代晚侏羅紀,但孔子鳥化石所在地層的地質年代稍晚於始祖鳥。因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早的過渡類型的鳥類化石還是德國的始祖鳥。不過這場爭論還在繼續中。

比較解剖學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上,有些位置相當的器官,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內部結構卻基本一致,而且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相似的起源,這樣的器官叫「同源器官」。例如鳥類的翅膀和哺乳類的兩個前肢。這說明,它們都起源於原始的爬行類。與此相反,有些器官外形相似,功能也相同,但內部構造和胚胎發育中的起源都不同,這叫做「同功器官」。例如鳥類的翅膀和蒼蠅的翅膀。這說明這些生物並非從同一祖先發展而來,它們的器官是在適應外界環境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趨向於一致,形成了相似的形態。

胚胎學的證據更加有趣。一切高等動物、植物的胚胎發育都是從一個受精卵開始的,這似乎可以說明高等生物起源於低等的單細胞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在成熟的生物個體形態上,差別非常大。但是觀察它們的早期胚胎,卻相似到難以辨認的程度。胚胎早期,各種高等生物都有鰓裂和尾巴,頭大,身體彎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才顯現出不同的形態。這說明脊椎動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人類是從有尾巴的動物進化來的。這個現象正是德國的赫胥黎、海克爾在1866年提出的「生物發生律」,也叫「重演律」的佐證。這是由於生物在個體發育中迅速地重現了祖先的主要演化階段,這種重演現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進化有力而又有趣的證據。

此外細胞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也都能為進化論提供證據。例如可以從生物染色體的數目和形態上研究物種間的親緣關系。染色體數目相同,形態相近,說明它們在物種上有非常近的親緣關系。如果用血清比較法進行鑒別,會發現狗和狼的親緣關系比較近,而與狐狸和牛的親緣關系就比較遠。先進的科學技術所提供的各種精細的測試手段為研究物種關系和生物進化打開了方便之門。

物種在地理分布上的特點也從某個側面證實了進化的過程。比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有很多袋鼠、袋狼等有袋類動物和鴨嘴獸、針鼴等單孔類動物,但很難見到胎盤類動物。這說明胎盤類的哺乳動物最初出現在北方大陸上,後來逐漸向南方推移。但紐西蘭陸地在中生代的侏羅紀就脫離大陸而去,澳大利亞陸地在中生代白堊紀前也與北方大陸分離,所以北方大陸上的新物種無法進入遠隔重洋的地區,這才使隔離出去的陸地上仍然保持著原始哺乳動物物種的水平。

總之,各種各樣無以數計的證據都為生物進化這一科學理論作了很好的說明。在令人信服的科學理論和有力證據的支持下,生物進化論和細胞學說一起成為近代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並帶動和引導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學科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⑽ 人們通過什麼來了解地球的歷史及生物進化的信息

科學家的猜測,並無實據。
人類出現了數百萬年,是根據古人類的骨骼化石判定的。而人類真正有文字記載和歷史記載,不過是五千年前。
最早是非洲的古埃及,有記載的也不到一萬年。
地球活了42億年,人類的歷史相比地球的壽命真的微不足道。地球生命很可能是有周期性的輪回,終有一日,人類會與恐龍一樣,消失在地球上。
恐龍的滅亡,是氣候原因,或是天敵原因,或是隕星撞擊緣故。如果人類以後會滅亡,估計也和恐龍滅亡差不多。

閱讀全文

與人類如何認識生物進化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