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洋浮游生物及分類是什麼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海洋浮游生物
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海洋浮游生物水母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對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國J.V.湯普森和1845年德國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第一階段偏重於採集觀察、形態分類,其中1889年德國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調查隊及其編寫的《浮游生物調查成果》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義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灣動植物志》和摩納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納哥王子科學調查成果》,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第二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成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它們的時空分布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各種環境因子對各類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等,代表性著作有《飛馬哲水蚤的生物學》等。6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驗生態進行,並發展到現場大容器控制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
海洋浮游動物
種類組成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
浮游植物種類較為簡單,大多是單細胞植物,其中硅藻最多,還有甲藻、綠藻、藍藻、金藻等。
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游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一類浮游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徵(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則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即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海洋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以及減輕比重增加浮力。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結成帶狀,海鏈藻結成鏈狀,星桿藻連成星狀等。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
減輕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樣。①產生氣、油等比水輕的物質。如管水母類僧帽水母群體頂端有一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氣囊,橈足類的哲水蚤體內有一個狹長的油囊,浮游硅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油點或脂肪酸。②分泌膠質。如浮游海樽類有發達的膠質囊。③增加水分。浮游動物的含水量一般都高於底棲動物,如水母類的含水量高達96%以上。④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游腹足類軟體動物的貝殼都比底棲種類的輕薄,有孔蟲的外殼上遍布小孔,毛顎類動物無骨骼組織。
時空分布、平面分布按照緯度的不同,浮游生物可分為寒帶種(分布於北冰洋和南大洋)、溫帶種(分布於北、南溫帶海域)和熱帶種(分布於熱帶海域)。這3類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寒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少,每個種的數量大;而熱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多,每個種的數量少;溫帶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每個種的數量,都介於前兩類之間。發生上述分異現象的主要因子是溫度。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廣鹽性種類分布較廣,一般生活在近海,稱為近岸浮游生物;狹鹽性種類分布較窄,大多生活在外海,稱為大洋浮游生物。
海洋大量浮游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浮游生物的平面分布還與海流密切相關,根據其分布能為探索不同水團、海流的流向和分布提供材料。如管水母類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在東海可作為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浮游生物數量的平面分布並非均勻,常有密集成斑塊狀的分布現象。其成因或是風力、湍流以及水的富營養化,或是生殖、索餌活動。
垂直分布浮游植物由於進行光合作用,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稱為真光層)。藍藻大多分布於真光層的上部,硅藻則可分布在整個真光層。浮游動物在上、中、下各個水層都有分布,但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原生動物、輪蟲類、水母類、枝角類、浮游腹足類及浮游幼蟲一般分布在上層,它們與浮游植物統稱為上層浮游生物。深海磷蝦等種類潛居深海,被稱為深海浮游生物。其他各類浮游生物則可棲息於各個水層。在1000米以內的水層中,浮游動物的磷蝦類、橈足類等種類有隨著深度而增多的趨勢,但其數量卻隨深度而減少。此外,近年來微分布的研究引起了重視,它研究棲息在0~1米表層水中的生物種類組成和數量變動。影響這個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是風力。
各類浮游動物的垂直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引起變化最大的是晝夜垂直移動(一般白天下降,夜晚上升)。根據英國F.S.羅素提出的「最適光度假說」,浮游動物常棲息在光度對其生命活動最為合適的水層里,光度的晝夜變化促使浮游動物進行晝夜垂小丑魚藉助海葵護身
直移動。一般來講,上層水中的種類和數量在夜晚顯著增加。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溫度(溫躍層能阻礙一些浮游動物上升到表層)、鹽度(鹽躍層對河口小型浮游動物的垂直移動也有阻礙作用)和食料等,也能影響晝夜垂直移動的幅度。
內外條件的變化也會引起浮游動物垂直分布的變動。①生殖引起的變化。如有些浮游甲殼動物在生殖期上升到表層產卵;而浮游有孔蟲在生殖時卻將殼上的刺吸收後,沉到中、下層。②發育引起的變化。如浮游動物幼體由於趨強光性和攝食浮游植物,棲息於上層;成體則由於背光性或趨弱光性,移棲中、下層。③攝食引起的變化。如中、下層的植食性浮游動物,晚間因需攝食浮游植物,上升到表層;中、下層的肉食性毛顎類因追逐餌料動物,夜晚隨橈足類上升至表層。④天氣引起的變化。如不少趨弱光性的浮游動物在陰天棲息於上層,而在晴天又移居中、下層。⑤海流引起的變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層的浮游動物帶到上層等。
蝦虎魚魚小蝦同居
季節分布在北溫帶海域的春季,因為表層水溫升高、光照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形成一年中的第一次數量高峰。高峰之後,由於營養鹽大量消耗,浮游植物的繁殖受到限制,加上植食性浮游動物的大量捕食,使浮游植物的數量在夏季急劇減少。秋季,營養鹽含量經積累又復增多,浮游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形成一年中的第二個高峰(但數量已不如第一個高峰)。在冬季,浮游植物又復減少。上述變動是浮游植物季節變化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種類的季節交替,如夏季硅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為甲藻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能大量繁殖。北溫帶海域浮游動物的季節分布與浮游植物大致相似,但數量高峰的出現稍晚於浮游植物,一般是緊接在浮游植物高峰之後。因為浮游植物高峰的出現提供了大量餌料,植食性浮游動物才得以大量繁殖。浮游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如以橈足類為食的毛顎類,數量高峰常稍遲於橈足類。可見除溫度外,食料也是影響浮游動物季節分布的外界因子。
上述北溫帶海域浮游生物的季節分布,由於一年中出現春、秋兩個數量高峰,稱為雙周期型。在寒帶海域,不論是浮游植物還是浮游動物,一年中只在夏季出現一個短暫的高峰,稱為單周期型;其他季節由於光照太弱或光照完全消失,溫度太低,生物無法繁殖。在熱帶海域,由於環境因子整年比較穩定,所以浮游生物的分布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潔蟹爬進鰻魚嘴覓食物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海洋食物鏈中,浮游植物是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成為食物鏈的第一環節(也稱第一營養階層)。浮游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影響著植食性浮游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而後者又影響著肉食性小型動物的產量(三級生產)和肉食性大型動物的產量(終級生產)。這4級生產的數量逐級減少,構成數量或生物量的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的產量(包括初級和次級生產)是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魚類和其他經濟水產動物的產量。
在能量流動中,浮游植物把吸收的日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植食性浮游動物攝取浮游植物後獲得能量,並通過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將能量傳遞下去,逐級減少,構成能量金字塔。因此,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拳擊蟹拿海葵防天敵
研究意義和展望浮游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製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游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游生物對環境的污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狹溫、狹鹽性浮游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游硅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沉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志,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
皇帝蝦借勢大型海洋動物
對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游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和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志。⑦浮游藍藻的固氮作用。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分布於海水中和濕土上,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食料。硅藻死亡後,遺留的細胞壁沉積成硅藻土,可作耐火、絕熱、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供過濾糖汁等用。約11000種,大多水生,幾乎在所有的水體里都生長,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潮濕處。
浮游硅藻
浮游硅藻是水生動物的食料,是海洋中的主要的初級生產力。分類學家們一般認為硅藻來源於鞭毛藻,為一個特殊的分支。有現在生存的和化石的種類。根據殼面花紋的排列,將本門分為中心綱和羽紋綱。
主要特徵
浮游硅藻植物細胞壁富含硅質,硅質壁上具有排列規則的花紋。殼體由上下半殼套合而成。色素體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同化產物為金藻昆布糖。藻體一般為單細胞,有時集成群體。細胞壁里有兩片硅質殼,一大一小,像盒子一樣套在一起。兩片硅質殼,大的套在外面,叫上殼,較老;小的在裡面,叫下殼,較年輕。
形態結構
1.細胞壁:無色、透明。外層為硅質,內層為果膠質。細胞壁含果膠和二氧化硅,質堅硬,常由套合的兩瓣組成,並有呈輻射對稱(輻射硅藻目)或左右對稱(羽紋硅藻目)排列的花紋。
(1)殼面和帶面:細胞壁的構造像一個盒子,套在外面的較大,為上殼;套在裡面的較小,為下殼。硅藻上﹑下殼相互套合。上殼和下殼都不是整塊的,皆由殼面和相連帶兩部分組成。殼面平或略呈凹凸狀,殼面邊緣略有傾斜的部分,叫殼套;與殼套相連,和殼面垂直的部分,叫相連帶,亦稱帶面。
硅藻
(2)間生帶:有些種類在殼套與相連帶之間具有間生帶,凡貫殼軸較長的種類都有間生帶,其數量有1~2條或多條。花紋形狀主要有三類:魚鱗狀,如卡氏根管藻;環狀,如桿線藻;領狀,如環形婁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3)隔片:具間生帶的種類,有向細胞腔內伸展成片狀的結構,稱隔片。如果隔片一端是游離的,稱為假隔片,如斑條藻;如果隔片從細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則稱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間生帶和隔片都具增強細胞壁的作用。
(4)突出物:硅藻細胞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種多樣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膠質線等。它們有增加浮力和相互連接的作用。
突起:是細胞壁向外的頭狀突出物,如彎角藻。
刺:一般細而不長,末端尖,其數目、長短不一,最粗大的刺如雙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較小的刺如圓篩藻的緣刺。
毛:為較細長的突出物,長度常為細胞直徑的數倍,有的種類在粗毛里還有色素體,這是毛與刺的最大區別。此外還有膜狀突起(如太陽漂流藻)和膠質線、膠質塊等膠質突起(如海鏈藻)。
硅殼硅藻
(5)花紋:硅藻細胞壁上都具排列規則的花紋,主要有點紋,為普通顯微鏡下可分辨的細小孔點,單獨或成條(點條紋);線紋,這是由硅質壁上許多小孔點緊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法分辨而是一條直線狀;孔紋,為硅質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硅藻綱的孔紋基本為六角形,其結構很復雜;肋紋,為硅質壁上的管狀通道,內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硅質大量沉積而增厚。
放大200倍的一種海洋硅藻
(6)三軸和三面:按硅藻細胞的方位分為縱軸、橫軸和貫殼軸。由縱軸和橫軸形成上、下殼面。由縱軸、貫殼軸形成長軸帶面。由橫軸、貫殼軸形成短軸帶面。從殼面看,稱殼面觀;從帶面(殼環面)看,稱帶面觀(側面觀)。殼面和帶面形狀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硅藻類殼面呈輻射對稱,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紋硅藻類,殼面一般細長,呈兩側對稱,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橢圓形等。帶面(殼環面)一般為長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縱軸:為殼面中央的縱線,又稱頂軸、長軸。
橫軸:為殼面中央的橫線,又稱切頂軸、短軸。
貫殼軸:是上、下殼面中心點的相連線,又稱殼環軸。
2.色素體:硅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卜素,岩藻黃素、硅藻黃素等。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形狀有粒狀、片狀、葉狀、分枝狀或星狀等。
3.同化產物:主要是油滴,在顯微鏡下觀察,油點常呈小球狀,光亮透明。
4.細胞核:硅藻有一個細胞核,常位於細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細胞中,常被擠到一側。用甲基藍或尼羅藍稀溶液染色,可見到細胞核。
生殖方式
浮游硅藻常用一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里,各產生一個新的下殼。盒面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面。殼面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上下相連帶總稱為殼環,這個面稱殼環面。有些種類,如根管藻,在殼環面細胞壁上還有很多次級相連帶,或稱間板。細胞質和一般植物細胞相似。生殖方法有營養生殖,形成復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1.營養生殖
為硅藻最普通的一種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細胞的原生質略增大,然後核分裂,色素體等原生質體也一分為二,母細胞的上、下殼分開,新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
形成的兩個細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殼,這樣形成的兩個新細胞中,一個與母細胞大小相等,一個則比母細胞小。這樣連續分裂的結果,個體將越來越小。這在自然界和室內培養的硅藻可見到。
2.復大孢子
硅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到一個限度,這種小細胞不再分裂,而產生一種孢子,以恢復原來的大小,這種孢子稱為復大孢子。復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無性和有性兩種。
(1)無性方式是由營養細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綱的變異直鏈藻。
(2)有性方式通過接合作用,藉助運動或分泌膠質使個體接近,然後包圍於共同膠質膜內,進行接合。
3.小孢子
多見於中心硅藻的一種生殖方式,細胞核和原生質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個不等小孢子,每個小孢子具1~4條鞭毛,長成後成群逸出,相互結合為合子,每個合子再萌發成新個體。
4.休眠孢子
這是沿海種類在多變的環境中的一種適應方式。休眠孢子的產生常在細胞分裂後,原生質收縮到中央,然後產生厚壁,並在上、下殼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種棘刺。當環境有利時,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復原有形態和大小。
分類概述
根據殼的形狀和花紋排列方式,浮游硅藻分成兩個綱:中心硅藻綱和羽紋硅藻綱。
圓篩藻
中心硅藻綱的花紋輻射呈對稱排列。細胞呈圓盤形、圓柱形或三角形、多角形等。細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沒有殼縫或假殼縫,不能運動。中心硅藻大多分布於海水中,淡水種類很少。本綱分成三個目。
1.圓篩藻目
單細胞,或以殼面相連成鏈狀或靠膠質絲連成鏈狀,或埋於膠質內。細胞常為圓形、鼓形、圓柱形或透鏡形等。橫斷面為圓形。殼緣平滑,有的種類殼緣具小刺。常見屬有直鏈藻屬、圓篩藻屬、小環藻屬、海鏈藻屬、指管藻屬、冠蓋藻屬、輻桿藻屬、漂流藻屬、婁氏藻屬(凸盤鏈藻屬)、骨條藻屬、細柱藻屬和環毛藻屬。
根管藻
2.根管藻目
細胞殼面大多橢圓形,少數圓形。貫殼軸伸長而呈管狀,常有各種形狀的間生帶。殼面突起呈半球形、錐形和斜錐形等,末端常有小刺。常見屬有根管藻屬。
3.盒形藻目
單細胞或形成鏈狀群體。細胞形狀像一袋麵粉或小盒子狀,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還具小刺。殼面為橢圓形或多角形。大部分在海洋中營浮游生活。有的種類能分泌膠質,營回著生活。淡水種類極少。常見屬有角毛藻屬、半管藻屬、四棘藻屬、彎角藻屬、盒形藻屬、雙尾藻屬、三角藻屬。
生態意義
1.分布特點
硅藻廣泛分布於海水和半鹹水中。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組成者,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2.生態特點
魚池清塘排水後,往往最先生殖的是菱形藻、小環藻等硅藻。這類既能浮游又能底棲(附生)的兼性浮游植物,大量產生可能與淺水、光照好及清塘後水中硅酸鹽含量豐富有關。硅藻一年四季都能形成優勢種群。有明顯的區域種類,受氣候、鹽度和酸鹼度的制約。有的種可作為土壤和水體鹽度、腐殖質含量和酸鹼度的指示生物。
3.餌料價值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
硅藻土
4.硅藻土
硅藻死亡後的硅質外殼大量沉積海底形成的硅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硅。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化石硅藻對石油勘探有關的地層鑒定及古海洋地理環境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危害
(1)赤潮:海洋環境如果受到富營養污染或其他原因污染,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條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和海鏈藻等生殖過盛,形成赤潮,使水質惡劣,對漁業及其他水產動物帶來嚴重危害。
(2)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並密集在一起,會阻礙或改變鯡魚的洄遊路線,降低漁獲量。
浮游甲藻
浮游甲藻是藻類植物的一門。多數為具雙鞭毛的單細胞個體,常有纖維素的細腦壁,壁上有花紋,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呈三角形、球形和針形,前後或左右略扁,前、後端常有突出的角。細胞核大,有核仁和核內體。細胞質中有大液泡,有的有眼點。載色體金褐色,有一個或多個,含葉綠素A、C和多量的類胡蘿卜素、硅甲黃素、甲藻黃素、新甲藻黃素及環甲藻黃素;少數種類無色,腐生或寄生。貯藏食物為澱粉或油類。繁殖方法為分裂和產生孢子,有性生殖極少見。分布於池塘、湖泊和海洋中。多數甲藻對光照強度和水溫范圍要求嚴格,在適宜的光照和水溫條件下,角藻屬
甲藻在短期內大量繁殖,造成海洋赤潮。生活在淡水中的甲藻喜在偏酸性水中生活。水中含腐殖質酸時,常有甲藻存在。有的也在硬度大、鹼性水中生活。除少數種類外,為魚類能消化的食料。利用某些甲藻晚上發光的特性以探索和追蹤魚群的方法,已在海洋漁業生產上受到重視。甲藻是重要的浮游藻類之一,甲藻死後沉在海底形成生油地層中的主要化石。
甲藻的代表屬有多甲藻屬、角甲藻屬和裸甲藻屬。
浮游綠藻
浮游綠藻是藻類植物的1門。主要特徵有:①光合作用色素是葉綠素和β-胡蘿卜素及幾種葉黃素;②貯藏食物主要是澱粉;③在生活史中,產生具有頂端著生的,多為2~4根等長鞭毛的游泳細胞;④有性生殖很普遍,為同配、異配或卵配。藻體有單細胞、群體、絲狀體、葉狀體、管狀多核體等各種類型。
本門約8600種,從兩極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絕大多數種類產於淡水,少數產於海水,浮游和固著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還有氣生的種類,有的與綠水螅共生,少數種寄生或與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絲狀綠藻與附生的硅藻
生活史
浮游綠藻有3種類型:①單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是合子是雙倍的,合子在萌發時即進行減數分裂,這一類型的綠藻很多,如衣藻。
②雙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有配子是單倍的,減數分裂只在形成配子時進行,這一類型的例很少,如傘藻。以上兩型都沒有世代交替。
③雙單倍體的或稱單雙倍體的藻體型,這一類型的綠藻有世代交替,即在生活史中,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交替出現——有性世代的植物體即配子體產生單倍的配子,配子結合成為雙倍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為無性世代的植物體即孢子體產生孢子,減數分裂在產生孢子的過程中進行,孢子又發育成為配子體,如此循環往復。有不少的綠藻屬於此一類型,例如石蒓。
細胞結構
浮游綠藻有單細胞的,群體的或多細胞的;群體定型或不定型;多細胞個體為球形、分枝和不分枝的絲狀、扁平葉片狀、杯狀和空管狀;除極少的例外,綠藻的營養細胞多具有細胞壁,細胞壁的外層是果膠質,內層是纖維質;剛毛藻屬、鞘藻屬和毛鞘藻屬的細胞壁還有幾丁質,松藻目細胞壁的最內層由胼胝質構成;通常具有一至多個細胞核,有液泡。
在一些群體的團藻類有明顯的胞間連絲。每個營養細胞都具一至數個色素體,色素體的形狀多樣,有杯狀、星狀、帶狀、片狀、網狀和粒狀等;絕大多數種類的營養細胞含有一至多個蛋白核,少數種類沒有。游動細胞具有2、4條或更多的等長的鞭毛。
繁殖方式
浮游綠藻的繁殖方式有3種:①營養繁殖。絕大多數單細胞種類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新個體,絲狀的或其他形
Ⅱ 室外魚池水變綠了怎麼處理
1、生物控制:就是使用水蚤(魚蟲)把小球藻吃掉,使用前提是池裡沒有吃水蚤的魚類等。
2、控制鹽度:小球藻是窄鹽性生物,對鹽度的增加很敏感,在水裡加鹽去除綠藻。
3、用除藻劑:雖然可以除藻,但因為是有毒葯劑,對魚對草都有害。
4、減少光照:很多養殖場建遮陽棚,既可以減少光照,同時可以避免一些其他的污染。
5、建立過濾系統:將藻類、氨氮、硝酸鹽、懸浮物等統一消除,減少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成氨和磷酸鹽的機會,使水質變得更加清澈。
6、用紫外線殺菌:用UV紫外線殺菌燈控制水體中的微生物過度繁殖非常有效,一般1-2天就可以殺滅水體中的各種微生物,而且對消化系統破壞較小,尤其在生物性混濁的爆發期殺菌清水的效果非常明顯,對付綠藻特別有效(綠藻爆發也是生物性混濁的一種),但是UV紫外線殺菌手段不宜常用,使用時要避免直接照射魚兒。
Ⅲ 影響生物生存環境的主要因素
各種水生生物,包括底棲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們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與溫度、深度、光照、含鹽度、底質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關。對於陸生及水生生物來說,除溫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濕度、水陸分布及空氣條件等對它們的生活也起著很大的影響。下面將一些重要的環境因素及其對生物的影響概述如下。
溫度 溫度是決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溫度主要來自陽光的照射,一方面它隨著緯度及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又隨水體深度的不同而改變,一般來說表層水體的溫度變化較大,底層水體的溫度較穩定。海水中僅在250~300m以上的水層才有季節性溫度的變化,其下水層溫度終年無大變化。另外,局部地區由於有大洋暖流通過,或因海底火山噴發或熔岩作用影響,可造成局部增溫,有利於某些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陸地的溫度除了受緯度的控制外,還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溫度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溫度也控制著生物的分異度和分區,分異度是指在一定環境中生物種類的多少。一般來說,溫度高的地區生物的種類也就越多,分異度也就越高;溫度低的地區生物種類就少,生物的分異度也就越低。如極地的生物種類比熱帶生物種類明顯減少。分異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生物礁,生物礁發育在溫暖、清澈、鹽度正常的熱帶、亞熱帶淺海環境里。現代生物礁的分布嚴格受緯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8°之間的熱帶淺海。因此通過對地層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時期熱帶的位置。溫度控制生物群分區的現象十分明顯,不同溫度氣候帶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於生物所產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因此溫度又控制和影響著生物的繁殖。
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變化影響到其他一系列的環境因素,深度與壓力呈正比,與光線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圍內海水的深度又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由於深度會影響光線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著各類生物特別是綠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類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15~50m左右藻類最為豐富。另外,由於光線中不同波長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類型的藻類在分布深度上的差異。如淺海近岸處生長藍綠藻,在其下20~30m以褐藻最多,而紅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m左右。水深控制著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勢必影響其他以植物為食的草食性動物的分布,並最終影響到肉食性動物的分布。深度對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過和深度有關的透光度、壓力、鹽分、溫度、溶解氧及食物供應等對物種的分布施加影響。圖1-14表示的是各種底棲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況。
光線 光線與水深及水體的清澈度有關。與光照條件直接相關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據水體中光照強度的強弱可分三帶:①強光帶,自水面至水深80m左右,本帶內光線充足,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都很豐富;②弱光帶,自80m以下至200m左右,此帶內浮游植物已大量減少(但紅藻和硅藻較發育);③無光帶,在200m以下,此帶為黑暗區,植物絕跡,動物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層中海生藻類化石的存在是淺海環境的重要標志。對於陸生生物來說,有的動植物喜歡陰濕的環境,而有的則喜愛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圖1-14 各種底棲生物與深度的關系
(轉引自楊式溥,1993)
鹽度 正常海水的含鹽度為35‰,乾旱地區海水的鹽度高於此值,如紅海北部可達40‰。在河流入海口,由於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區海水的鹽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鹽度海水中生物種類多樣,但當海水的鹽度升高或降低時,便出現海水的咸化或淡化,這都會引起生物在種類和數量上的變更,常表現為生物種類貧乏。只能適應正常鹽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稱為窄鹽性生物,如大多數的造礁珊瑚、具鉸綱的腕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及棘皮動物等。能夠適應鹽度變化范圍較寬的生物稱為廣鹽性生物,如雙殼類。各種無脊椎動物和藻類植物與海水含鹽量的關系如圖1-15所示。
底質 水中底棲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環境物質稱為底質。底質一般分為硬底質和軟底質。硬底質如岩石、各種貝殼和其他堅硬的物體;軟底質為含有各種砂礫、細砂和淤泥的沉積物。不同的底質有不同的動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貝殼上附著有許多藻類及各種具有固著能力的無脊椎動物,在潮間帶各種硬底質中還可見鑽孔生物;在砂質軟底中則以潛穴為主;泥質軟底中常有豐富的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甲殼類。
氣體 海水中主要氣體有氧、氮、二氧化碳,此外還有硫化氫、甲烷及氨等。後三種氣體對大多數生物是有害的,在滯流的深水及閉塞的海灣中,由於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對底棲生物的生長極為不利,只在上部水層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現代海洋中缺氧海區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時期的海相沉積中,也出現過缺氧的還原環境,如華南志留紀早期形成的黑色筆石頁岩,岩石中有機質含量高,而且常見還原礦物黃鐵礦,生物化石主要為浮游型的筆石類。對於陸生生物來說,大氣中各種有害氣體(如SO2)也會危及它們的生存。
圖1-15 主要無脊椎動物和藻類化石分布與含鹽度的關系
(轉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海拔高度 同一緯度地帶由於海拔的高低也會造成生物(特別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帶現象。高原地區由於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動植物種類的減少。隨著海拔的逐漸降低,氣候由乾冷轉向溫濕,植物由針葉、細葉類向闊葉類轉化,同時植物種類也逐漸增多。如現代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為一些草本植物和細葉的紅柳灌木叢,缺乏高大的喬木。
生物因素 主要表現在各類生物獲取食物的相互關繫上,這些關系包括獲取食物的機制、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及共生關系等。有人將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間的關系稱為共生(mutualism);只對其中一方有利的稱為共棲(commensalism);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的稱為寄生。在所有這些關系中,食物鏈的關系最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來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構成一種食物鏈的關系。在這種食物鏈的關系中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脅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沒有狼,羊就會肆意繁殖,毀壞草地,最終危及自身生存。故從某種程度上說「狼吃羊又有利於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層中的各種化石,在未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之前,可統稱為伴生生物。圖1-16表示的是一個簡化了的食物網關系。
圖1-16 一個簡化的食物網
(轉引自武漢大學等,1978)
1—檜樹;2—草本植物;3—節肢動物;4—兔;5—嚙齒動物;6—食肉獸類
Ⅳ 豐年蟲 廣鹽性 狹鹽性
從一些資料來看應該是廣鹽的
豐年蟲又稱鹽水豐年蝦,它是一種世界性分布廣泛耐高鹽的小型甲殼動物,分類上屬於節肢動物門,有鰓亞門,甲殼綱,鰓足亞綱,無甲目,鹽水豐年蟲科。豐年蟲作為一種重要的餌料生物,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的重視。
豐年蟲有以下特點:對不良環境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高,它的休眠卵又可以長期保存,需要時可以隨時孵化獲得幼蟲,初孵僅需18—30小時。
豐年蟲卵是指由豐年蟲所產生的休眠卵,目前世界上已經記載的豐年蟲卵有100多個品系。無節幼體具有大量的卵黃,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蛋白質約含60%、脂肪約含20%), 其成體所含營養成份也很高,因此豐年蟲是魚、蝦和蟹等幼體和成體的極好的餌料。據報道,當前世界上85%以上的水產養殖動物的育苗都以豐年蟲作為餌料的來源。
-------------------------------------------------------------------------------
豐年蝦(Artemia)又稱鹹水豐年蝦(Brine Shrimp),分布甚廣,除兩極地區外,在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含有碳酸鹽、硫酸鹽和氯化鈉的湖泊中,以及沿海鹽田等高鹽水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全世界已報導的豐年蝦產地有500多處。目前豐年蝦卵產品主要來自中國、美國、伊朗和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的不同地理品系,其中以美國加里佛尼亞的舊金山灣、大鹽湖以及中國東部沿海鹽田、青海、西藏和新疆南部鹽湖出產的豐年蝦卵品質最優。可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生產豐年蝦卵的大國之一。
Ⅳ 綠水快速變清放多少鹽,綠水怎麼變清
綠水放鹽一般根據水的體積不同,放入的量也不一樣,但濃度一般都是在5%左右。不過,雖然這個濃度可以除藻,對於魚類來說也是致死的,所以下鹽前需要將魚兒撈出,而且得到的清水也不能用來養魚。想要讓綠水變清,最好通過加強過濾、養一些吃藻的魚類,或用戊二醛等除藻。綠水一般是由於缸內的藻類太多導致水體變色造成的,由於藻類是窄鹽性生物,對鹽度的增加很敏感,所以可以通過加鹽的方式將其清除。通常情況下,水體的鹽度要達到5%左右才能有效除藻。需要注意的是,下鹽除藻只針對淡水藻類,海藻是無效的,而且下鹽前需要撈出缸里的魚,這個鹽度也會導致魚兒死亡。
1、加強過濾:想要讓綠水變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強過濾。加大過濾設備的功率,一般三四天就能改善水質了。不過過濾設備時間長了,也會有堵塞的情況,這個時候需要清洗或更換濾棉,不然除藻的效率就會大大的降低。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也是比較常見的除藻方法,無論是水中的微生物,還是一些食藻的魚類蝦類,都可以養在裡面,它們會自己將水藻清除,不過時間上要慢一些。不過混養有一定的風險,而且有的魚只吃藻,沒有藻就會餓死。
3、下葯除藻:葯物除藻也是比較常見的方法,常用的有戊二醛、硫酸銅等,不過要注意用量和濃度,用的多不僅會除藻,對缸里的其它生物也會起到一定的危害,甚至會導致魚兒死亡。
Ⅵ 魚缸的水很綠對魚好嗎
綠水是一種常見的水質問題,用肉眼觀察,魚缸中的水整體呈現綠色,因此而得名。雖然綠水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會嚴重影響美觀,對於偏重觀賞價值的觀賞魚來說更是阻礙了觀賞。
綠水之所以呈綠色,是因為水體中含有大量的小球藻,這些小球藻就是使水體呈現綠色的根本原因。
小球藻(俗稱為綠藻〉是五億四千多年前就已經在地球上繁衍的生物。它是一種單細胞的綠色微藻類,不管是生態環境的巨變,還是自然災害的侵襲,都沒能毀滅它,並且其穩定的基因始終沒有發生改變。這種生物直到一百多年前,人類發明了顯微鏡,且具有600倍以上的顯微鏡片以後,才被發現其直徑只有3-8微米,呈圓球形,故被稱為小球藻(綠藻)。而魚 缸中所出現的綠水現象,是由各種不同的單細胞綠藻如小球藻、衣藻等所引起,其中小球藻占絕大多數,所以小球藻通常就是造成綠水的「罪魁禍首」。
小球藻是一種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養生長繁殖。它們的出現對觀賞魚而言,確實有礙觀賞。
其實這些礙眼的小球藻可以穩定並凈化水質,同時吸收並轉化有毒物質。 這些對於魚缸來說是有利的,但是從觀賞角度考慮,就要積極想辦法去除且阻止綠水的發生。
小球藻生活在淡水中,它藉助陽光、水和二氧化碳,以每隔20小時分裂出4個細胞的旺盛繁殖能力,不停地將太陽能量轉化生成蘊涵多種營養成分的藻體,並在增值中釋放出大量的氧氣;而它的光合能力高於其它植物10倍以上。
如果小球藻的生長受到限制,通常藻細胞的數量能穩定維持2-3個星期, 如果在此之後還沒有利於小球藻生長的環境,它們就會大量死亡,細胞數 目迅速減少。飼主往往會利用各種辦法來去除綠水,但是就算方法正確,小球藻還會繼續存在半個月,這也就是大家覺得綠水很頑固的原因之一。
小球藻在含有豐富有機物的水中生長最為迅速,可以形成優勢種類,因為 有機物會被細菌分解成氨,最後形成硝酸鹽,這些都是小球藻的食物來 源。在食物豐富、光源充足的情況下它們會不斷分裂,導致一天之內水體 突然變綠。根據資料顯示,限制小球藻生長的主要因素是氮和磷之間的比 例,當它們的比例大致達到7.1 : 3.0時,小球藻生長速度最快。一般情況 下,魚缸中的磷含量並不高,所以就算在氮比較高、水比較肥的情況下, 綠水也不會發生。
治本方法
①建立完善的過濾系統將氨、硝酸鹽消除
加強物理過濾,盡量把食物殘渣和魚只糞便過濾掉;定期洗棉,這樣能減少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成氨和磷酸鹽的機會。
②減少有機物來源
減少魚只的飼養密度,減少餵食,並且定時定量的換水。
③適當光照
小球藻在強光下會發生強烈的光合作用、快速生長,再加上過長的照明時 間,長期如此一定會爆發綠水。因此魚缸應盡可能避免放在可長時間被陽光直射的地方。
治標方法
①用殺菌燈
UV殺菌燈可以破壞生物DNA,既可以殺菌也能消滅藻類,因此可以用它 來消除水中的單細胞小球藻。一般來說,大約3天左右綠水就會消失,最 慢也不會超過10天。但從長遠考慮,並不建議長期使用UV燈,因為它殺 死的不光是小球藻,還有很多有益細菌。
②用凝結劑
能將浮游性的藻類凝結過濾掉,但不推薦使用,使用過多會對魚只造成危害。
③生物控制
讓水蚤把小球藻吃掉。從稻田弄點水蚤放到缸中,它們會慢慢吃掉小球 藻,前提是缸里沒有吃水蚤的魚只。這個方法實際並不好操作,尋找水蚤 和不讓它被其他魚只吃掉都是不好控制的問題。
④鹽度控制
小球藻是窄鹽性生物,對鹽度的増加很敏感,所以在水裡加鹽對綠水消除很有幫助。不過同時要注意,缸中不能有魟魚或是水草,否則必然是弊大於利。
⑤用除藻劑
雖然可以除藻,但不建議使用,因為這是一種葯劑,對魚只和草類都有傷害。
⑥抑制生長
減少光照,適當控制餵食,加強換水。這種方法比較安全,缺點是改善綠水的時間較長。
Ⅶ 魚塘里的水變綠了該怎麼辦
觀賞魚
很多飼養魚類的新手們都有一個共同煩惱,魚缸中的水很容易變成綠色,縱使勤換水結果還是一樣,搞得新手們都頭大了,想要解決魚缸水變綠這個問題首先要找出原因,然後才對症下葯:
一、魚缸的水渾濁有幾種可能性:
1.你的魚缸可能受到的光線照射時間過長。
2.你的魚缸是否有蓋,如果是,你要將它打開,因為你的水中可能有氯氣了。
3.你的魚缸的水是否每天都更換新水?(適量)
4.換入魚缸的新水是否經過了12小時的沉澱?
二、解決方法:
1.將魚缸遠離陽光,改用魚燈照射。
2.早晚各換一次水。每次的抽水量是整體的五分之一即可。
3.在魚缸中加入過濾器。
4.市場中有一種養魚專用的濾水濟。
使用方法:按照你魚缸的比例將濟體均勻撒入缸內,就讓過濾器去濾掉雜質。
5.要定期用棉布擦拭魚缸的內壁。
Ⅷ 水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分析
沉積盆地中水介質物理-化學條件,包括水深、溫度、鹽度、氧化還原電位(Eh)及酸鹼度(pH)等。這些因素直接控制水體溶解物質的化學沉積分異作用及沉積礦產的形成、生物的繁殖等狀況。
1.pH值和Eh值的推斷
一般說來,沉積物不是在氧化條件下形成的就是在還原條件下形成的。對氧化還原極為敏感的是變價元素(如Fe、Mn等)的化合物。常用的標志是含鐵的自生礦物,由氧化條件至還原條件出現次序為:
沉積學及古地理學教程(第二版)
還可根據沉積物的顏色來判斷氧化、還原條件,一般黑色、綠色代表還原條件,紫紅色、紅色代表氧化條件。但紅色沉積物在埋藏後可以還原成為灰、綠灰、灰黑等還原色。
確定pH值的標志:酸性pH<7,中性pH=7,鹼性pH>7。判斷沉積環境pH值的直接標志是一些指示礦物,如碳酸鹽礦物、含鐵礦物和黏土礦物(表10-2)。含煤沼澤環境形成於強酸性水介質,常與白鐵礦相伴生,而海相的頁岩中常伴生黃鐵礦,說明海洋環境是中性或弱鹼性的水介質條件。
表10-2 判斷水介質酸鹼度的主要礦物標志
(據劉寶珺和曾允孚,1985)
2.確定古鹽度的標志
海水的正常含鹽度為3.5%,半封閉的水盆地的鹽度變化范圍很大,可以淡化也可以咸化。古代沉積水介質的含鹽度通常利用自生礦物和古生物類型進行推斷。
(1)古生物標志
根據生物化石組合可以分析其生活環境的鹽度。窄鹽性的生物群如鈣質紅藻、鈣質綠藻、鈣質有孔蟲、鈣質海綿、珊瑚、苔蘚蟲、腕足類、棘皮類、掘足類、頭足類等反映海水的鹽度正常;典型的半鹹水生物群有雙殼類、腹足類、介形蟲、腮足類、硅藻、蠕蟲管及藍藻等。典型的超鹹水生物群在大的類別上與半鹹水生物群沒有多大差別。淡水生物群常見的有藍藻、硅藻、輪藻、普通海綿、蠕蟲管等以及雙殼類、腹足類、介形蟲等。在鹽度增高的情況下,窄鹽性生物減少,廣鹽度的雙殼類、腹足類和介形蟲類等增加,在超鹽度水中,只剩下少數的喜鹽生物如魚類中的Gasterosteus(棘魚),在鹽度更高的超鹽水中,就只能見到某些綠藻類。
(2)沉積標志
隨著盆地內水介質含鹽度的增加,而形成一系列化學成因礦物,其沉積順序為方解石→白雲石→天青石→石膏→石鹽。特別是含自生天青石、螢石、重晶石的白雲岩,與蒸發岩共生的正玉髓為形成於超鹽度條件下的指示物。海綠石、膠磷礦物形成於正常含鹽度的海水中。
沉積岩的某些結構與構造與鹽度有關。在超鹹水或清水環境中形成的鮞粒呈放射狀,而不是同心狀的。在淺水地區,由於蒸發速率高,使水體的鹽度增高,當超過沉積物孔隙水中的鹽度時,形成收縮裂隙並被沉積物充填。從超鹽度的薩希哈環境到正常海洋環境,隨著鹽度的降低,而脫水裂隙減少。藻席構造發育程度也能相應指示古鹽度,藻席常被潛穴及食草的生物破壞,當鹽度增高時,潛穴及食草生物減少,而藻類生長繁盛,形成發育的藻席。
3.古水深分析
古水深分析對再造沉積盆地的古環境和研究盆地構造具有重要意義,確定絕對水深較困難,經常是確定相對深度。確定古水深的標志包括自生礦物標志、地球化學標志、生物學標志和沉積學標志等,其中前三個方面在第五章中已介紹,此處著重介紹確定古水深的沉積學標志。
一般情況下,從岸線的淺水到廣海的深水環境,沉積物的粒度從粗粒沉積物變為細粒的沉積物。但也有不少例外的情況,如由於濁流的搬運沉積,深海地區也可出現粗粒沉積物。
一些特殊的岩石類型常形成於一定的環境,也可以作指示深度的標志。如蒸發岩在乾燥氣候條件下的局限濱岸水體及附近的潮坪環境中形成,水深不超過幾米;鮞粒灰岩常形成於攪動的溫暖淺水環境,水深不超過10~15m;珊瑚、苔蘚蟲、層孔蟲、海綿等造礁生物在波浪帶生長,形成的礁灰岩水深不超過10~50m;深水環境中多軟泥沉積及硅質沉積,碳酸鹽岩沉積少,並常出現濁流沉積。
沉積構造是指示水深的良好標志,如雨痕、乾裂及鹽晶痕等層面構造及鳥眼構造等是反映沉積物露出水面的標志。流動構造如交錯層理、波痕及水平層理等存在與否,結合沉積物的特點,可以區分出浪基面以上的動水環境或浪基面以下的靜水環境。艾倫(J.R.L.Allen,1967)曾指出,較大型的交錯層理的層系厚度是平均水深的一種函數,層系組愈厚,水也愈深(圖10-3)。丘狀交錯層理出現在陸棚地區,形成的深度在正常浪基面和風暴浪基面之間,水深不超過200m。
圖10-3 水深和層系厚度間的關系
(據J.R.L.Allen,1963;轉引自劉寶珺和曾允孚,1985)
實點為海和河口灣;空心圈為河流
Ⅸ 魚池水變綠用什麼辦法消除
一、魚池消除綠水方法治本方法:
1, 建立完善的過濾系統將氨,硝酸鹽消除。包括加強物理過濾,盡量把食物糞便殘骸過濾掉,定期洗棉,這樣能減少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成氨和磷酸鹽的機會。
2,減少或降低有機物來源。包括減少魚的飼養密度,減少餵食。勤換水。
3,光照要適當。小球藻在強光會發色強烈的光合作用,快速生長。在加上照明時間過長,一定會爆發綠水。尤其是魚池放在陽光直射到的地方。
二、治標方法:
1,用殺菌燈:UV殺菌燈可以破壞生物DNA,可以殺菌也可以消滅藻類,可以用它來消除水中的單細胞小球藻。一般來說大約在3天左右綠水就可以消失,,最慢也不會超過10天。其實我個人是不太建議用UV燈,因為他殺死的不光是小球藻還有很多有益的細菌。
2,用凝結劑:把浮游性的藻類凝結過濾掉,不推薦使用,過多對魚有害。
3,生物控制:使用水蚤把小球藻吃掉,前提是池裡沒有吃水蚤的魚。
4,鹽度控制:小球藻是窄鹽性生物,對鹽度的增加很敏感,所以在水裡加鹽對綠水消除很有幫助。
5,用除藻劑:雖然可以除藻,但不建議使用,因為這是一種葯劑,對魚對草都有害。
6,抑制生長:可以減少光照,減少餵食,加強換水,比較安全,缺點是時間會比較長。
Ⅹ 家裡養錦鯉的魚缸水很容易變綠
水變綠是綠藻大量繁殖的原因。
消除綠水方法
一、治本方法:
1,建立完善的過濾系統將氨,硝酸鹽消除。包括加強物理過濾,盡量把食物糞便殘骸過濾掉,定期洗棉,這樣能減少有機物被細菌分解成氨和磷酸鹽的機會。
2,減少或降低有機物來源。包括減少魚的飼養密度,減少餵食。勤換水。
3,光照要適當。小球藻在強光會發色強烈的光合作用,快速生長。在加上照明時間過長,一定會爆發綠水。尤其是魚缸放在陽光直射到的地方。
二、治標方法:
1,用殺菌燈:UV殺菌燈可以破壞生物dna,可以殺菌也可以消滅藻類,可以用它來消除水中的單細胞小球藻。一般來說大約在3天左右綠水就可以消失,最慢也不會超過10天。
2,用凝結劑:把浮游性的藻類凝結過濾掉,不推薦使用,過多對魚有害。
3,生物控制:使用水蚤把小球藻吃掉,從稻田弄點水蚤放到缸中,他們會慢慢吃掉,前提是缸里沒有吃水蚤的魚。這個方法實際不太好操作,尋找水蚤和不讓他們吃掉都是個問題。
4,鹽度控制:小球藻是窄鹽性生物,對鹽度的增加很敏感,所以在水裡加鹽對綠水消除很有幫助。不過同時要注意你的缸中不能有魟魚,或是水草,鹽對他們也有害。
5,用除藻劑:雖然可以除藻,但不建議使用,因為這是一種葯劑,對魚對草都有害。
6,抑制生長:可以減少光照,減少餵食,加強換水,比較安全,缺點是時間會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