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安全食品知識講座哪裡找
一、食物中毒的分類特點有哪些?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二、個人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1、飯前便後要洗手;
2、煮熟後放置2小時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凈並去除外皮後才食用;
4、不購食來路不明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5、不購食無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小店或路邊攤點上的食品(尤其是這些店、攤上沒有密封包裝的食品);
6、不吃已確認變質或懷疑可能變了質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食品;
三、家庭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除按照「個人對食物中毒的預防」的方法做外,家庭所有成員還要做到如下十點:
1、間使用過農葯的蔬菜要在用葯15天後才採食;
2、所有蔬菜先用清水浸泡30分鍾以上並反復沖洗後再食用;
3、腌制食品時不投亞硝酸鹽等防腐劑或色素,家中不存放亞硝酸鹽,以防不慎而誤食;腌菜時選用新鮮菜、多放鹽,至少腌30天以上再食用;
4、農葯、化肥、柴(煤)油、滅蚊(蠅)劑等有毒、有害物品不放在糧食倉庫里,而且要關鎖好,不讓小孩接觸到,以防造成意外污染食品而發生食物中毒事故。
5、煮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按板需保持清潔干凈;加工盛放生食與熟食的器具應分開使用。加工、貯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開。
6、正確烹調加工食品。隔夜食品、動物性食品、生豆漿、豆角等必須充分加熱煮熟方可食用。
7、冰箱等冷藏設備要定期清潔,冷凍的食品如果超過3個月最好不要食用。
8、不要採集、購買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不認識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9、在外面吃飯,盡量不要到無證飲食場所。
10、家庭自辦宴席時,主辦者應了解廚師的健康狀況,並臨時隔離加工場地,避免閑雜人員進入。
四、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因素有:
1、 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 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 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 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 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 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 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 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 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五、發生食物中毒時怎樣進行急救?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最好馬上到醫院就診,不要自行服葯,若無法盡快就醫,可採取如下急救措施:
1、催吐:如食物吃下去的時間在1至2小時內,可採取催吐的方法,取食鹽20克,加開水200毫升,冷卻後一次喝下;如不吐,可多喝幾次,以促嘔吐。
亦可用鮮生薑100克,搗碎取汁用200毫升溫水沖服。如果吃下去的是變質的葷食,則可服用「十滴水」來促進嘔吐。也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喉嚨,引發嘔吐。
2、導瀉:如果病人吃下食物的時間超過兩小時,且精神尚好,則可服用些瀉葯,促使中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一般用大黃30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選用元明粉20克,用開水沖服即可緩瀉;老年體質較好者,也可採用番瀉葉15克,一次煎服,或用開水沖服,亦能達到導瀉的目的。
3、解毒:如果是吃了變質的魚、蝦、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釋後一次服下。此外,還可採用紫蘇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誤食了變質的飲料或防腐劑,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質的飲料灌服。
六、中小學生常見食品衛生安全誤區有哪些?
一是食品中的添加劑未引起高度重視。「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國家規定標準的,很多上櫃台的兒童食品也確實符合有關標准,但食之過量,會引起不少副作用。
二是分不清食品的成分和功能。不少家長往往分不清奶乳製品與乳酸菌類飲料,乳酸菌飲料適用於腸胃不太好的兒童,兩者選擇不當,反而會引起腸胃不適等症狀。
三是過分迷信洋食品。從有關部門的抽查結果可以看出,進口兒童食品也並非100%完美。客觀地講,如今的國產兒童食品,從質量和包裝上來看,比前幾年已有很大的進步,有不少已達到出口標准,因而不能迷信於一個「洋」字。
四是用方便麵代替正餐。方便麵是在沒有時間做飯時偶爾用來充飢的食品,其中以麵粉為主,又經過高溫油炸,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均嚴重不足,營養價值較低,還常常存在脂肪氧化的問題,常常食用方便麵會導致營養不良。
五是多吃營養滋補品。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熱能、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主要是通過一日三餐獲得的。各種滋補營養品的攝入量本來就很小,其中對身體真正有益的成分僅是微量,有些甚至具有副作用。
六是用乳飲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飲料代替水果。現在,家長們受廣告的影響,往往用「鈣奶、果奶」之類的乳飲料代替牛奶,用果汁飲料代替水果給孩子增加營養。殊不知,兩者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飲料根本無法代替牛奶和水果帶給孩子的營養和健康。
七是用甜飲料解渴,餐前必喝飲料。甜飲料中含糖達10%以上,飲後具有飽腹感,妨礙兒童正餐時的食慾。若要解渴,最好飲用白開水,它不僅容易吸收,而且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廢物,不增加腎臟的負擔。
八是吃大量巧克力、甜點和冷飲。甜味是人出生後本能喜愛的味道,其它味覺是後天形成的。如果一味沉溺於甜味之中,兒童的味覺將發育不良,無法感受天然食物的清淡滋味,甚至影響到大腦的發育。同時甜食、冷飲中含有大量糖分,其出眾的口感主要依賴於添加劑,而這類食品中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低,會加劇營養不平衡的狀況,引起兒童虛胖。
九是長期食用「精食」。長期進食精細食物,不僅會因減少B族維生素的攝入而影響神經系統發育,還有可能因為鉻元素缺乏「株連」視力。鉻含量不足會使胰島素的活性減退,調節血糖的能力下降,致使食物中的糖分不能正常代謝而滯留於血液中,導致眼睛屈光度改變,最終造成近視。
十是過分偏食。兒童食物過敏者中大約30%是由偏食造成的。因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可使人體細胞發生中毒反應,長期偏食某種食物,會導致某些「毒性」成分在體內蓄積,當蓄積量達到或超過體內細胞的耐受量時,就會出現過敏症狀。大量研究資料顯示,不科學的飲食作為一個致病因素,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並不比細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小。
七、中小學生購買食品應注意哪些問題?
1、到正規商店裡購買,不買校園周邊、街頭巷尾的「三無」食品。
2、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盡量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品牌。
3、仔細查看產品標簽。食品標簽中必須標註:產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標准號等。不買標簽不規范的產品。
4、食品是否適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隨從廣告,廣告的宣傳並不代表科學,是商家利益的體現。
八、中小學生應注意哪些飲食衛生習慣?
1、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一些飲料含有防腐劑、色素等,經常飲用不利於少年兒童的健康;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的傳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凈後再吃,以免造成農葯中毒;
4、選擇食品時,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5、盡量少吃或不吃剩飯菜,如果吃剩飯菜,一定要徹底加熱,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無衛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魚片、生荸薺;
7、不吃無衛生保障的街頭食品;
8、少吃油炸、煙熏、燒烤的食品,這類食品如製作不當會產生有毒物質。
九、中小學生吃甜食多多益善嗎?
夏日飲品中富含糖分,孩子多吃後易患皮膚炎症和多種疾病。在夏日過多攝取糖分,還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從而打破血液正常的酸鹼平衡,使孩子變成酸性體質的人。有醫學資料表明,70%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的人身上,這無疑使孩子成了疾病「溫床」。除了上述影響,許多飲料中還缺乏孩子發育所必需的蛋白質與脂肪,喝得過多,將影響孩子吃正餐,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喝飲料每天最好不超過100毫升。
預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講究個人衛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發,勤換床單和被蓋(一月一次)。保持教室、宿舍及環境的清潔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不暴飲暴食的良好習慣。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溫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從食品標簽上注意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
1 認識食物中毒特徵。潛伏期短:一般食後幾分鍾到幾個小時發病。
胃腸道症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
2 提高自我救護意識出現上述症狀,應懷疑是否食物中毒,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3 預防發生食物中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
4 不吃生、冷、不清潔食物。
5 不吃變質剩飯菜。
B. 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
演講稿具有宣傳、鼓動、教育和欣賞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講者的觀點、主張與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以及讀者,使他們信服並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歡迎借鑒參考。
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範文
同學們: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在自然災害多發、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的中國,心理危機是十分現實的威脅。“中國人所面臨的心理危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恰當的心理疏導,短期的心理危機會演變成長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師楊宏飛這樣告誡道。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1993年就已預測:精神神經疾病佔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比例,將從上世紀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國疾病總負擔中佔到第一位。
西班牙《薈萃》月刊7月號發表的文章說,人類進入精神疾病時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礙疾病今後幾年將大幅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自2001年以來已把關注精神疾病問題作為它的主要任務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今後10~20年內,全球將有1/5的人罹患各種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項將源於心理因素。還有的統計結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殺傾向。
據天津精神衛生國際論壇公布的數字,目前我國許多17歲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專家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醫院曾經對部分小學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5.1%的中小學生有抑鬱心境,其中男孩多於女孩,並隨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上升,面臨小學畢業和即將參加中考的孩子產生抑鬱的比例最高。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常務委員、天津市安定醫院馮志穎教授指出,現在絕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可許多孩子都認為,父母、老師、親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道道繩索、一座座大山。長期的壓力得不到宣洩,孩子就會進入心理亞健康狀態,出現自卑自責、喪失學習興趣、思維聯想困難、精力食慾減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殺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情緒障礙、行為問題、人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幾種類型,這些問題正威脅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馮教授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一個系統工程,家長能夠做到的就是給孩子減壓,同時接受一些“心理調養”方面的教育,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進行疏導。他警告說,過大的學習壓力只能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更嚴重的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鬱症。衛生局健康播報: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鬱症。北京市衛生局發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報稱,近期一項北京地區抑鬱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有60萬人曾經或正在患抑鬱症,而在北京地區的大學生中,抑鬱症患者不少於10萬人。其中62.9%從未求診或接受治療。很多抑鬱症患者寧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願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視,結果延誤了治療,導致抑鬱障礙更加嚴重。
(一)我國兒童心理存兩大缺陷
目前,我國兒童的心理發展普遍存在著兩大缺陷:一是創造力低於計算能力,二是對長輩及他人的施愛行為反應遲鈍、冷淡,共情能力差。這是著名心理學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課題中引人注目的結論。
近年來,國內外很多專家都對我國兒童心理與行為進行過不同方式的調查和測試,取得了上萬條數據。“兒童心理與行為研究”是教育部重點研究課題,沈德立主持這項研究已達十年之久,出版相關專著300多萬字。沈德立說:“創造力與共情能力差作為共性問題出現,表明在少年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的認知普遍存在誤區。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國民素質的提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成人對兒童心理與行為認知存在八大誤區,正是這八個誤區導致大人對孩子“愛”之愈深,孩子對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給孩子包辦一切,且過分地關注孩子表面的東西,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沒有給孩子搭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二是使本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識。
學校、家庭教育的八個誤區
重成功輕失敗:關注成功重於面對失敗(忽視了失敗對於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質輕精神:關注物質需求重於精神需求(忽視了高層次的精神領域的發展)
重結果輕過程:關注學習結果重於學習過程(忽視了成長和積累的過程)
重智商輕情商:關注智力因素重於非智力因素(忽視了情感和意志品質的培養)
重答案輕問題:關注‘是什麼’重於‘為什麼’(忽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重行為輕心理:關注外顯行為重於內隱心理(忽視內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輕個性:關注共性問題重於個性問題(忽視兒童的個性化表達)
重說教輕交流:關注單向說教重於雙向交流(忽視孩子的主體地位)
心理學家俞國良教授表達了與沈德立同樣的憂慮,並以他對世界各國兒童進行的比較調查結果提供佐證:一是目前我國兒童的運算能力在世界被調查國家中名列前茅,創造力卻位居其後;二是在我國,問及父母最關心的問題時,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讓孩子幸福成長,而孩子卻回答:父母只關心我的“分數”。在問及老師是否愛自己的學生時,95%的老師回答是愛。但只有5%的學生認為老師愛他們。
(二)學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
中小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由於特殊的家庭結構和教養方式,存在著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對他們共同的人格缺陷進行了解和分析。
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去考慮問題,堅信自己的判斷,往往不屑考慮別人的意見或做法,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日常處事唯我獨尊,很少顧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兒階段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進入童年期,隨著兒童認知水平和交際水平的發展,逐步實現脫中心化,並且發展出良好的夥伴關系。但是,由於獨生子女獨特的家庭結構,他們從小沒有兄弟姐妹,一個人獨享父母的關愛,再加上祖父母的溺愛,使得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強化而固著下來,成為一種人格缺陷,並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務中,在與同學的交往中表現出自私和狹隘的弱點。如果不及時加以克服,輕則對今後的社會交往帶來不利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生活,重則可能引發人際沖突,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直接原因。
2、自私利已。在現今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願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裡等著看別人的笑話。這樣的學生不願幫助別人,什麼也不願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願與他溝通,有什麼復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3、缺乏同情心。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孔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於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可我們身邊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而有的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們故意引盲人到一個石頭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邊的同學都指責他們,可他倆卻笑著跑了。
分析以上這些孩子的行為,我們在氣憤之餘,更多的是感到悲哀。當今的世界仍存在著太多的苦難,我們的孩子們都不能去感受它,關注它,那麼當苦難降臨到他們頭上時,他們又將如何去承受這一切呢?
4、心理脆弱。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動強度低,心理耐受力差,應對挫折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在面臨強大的精神刺激時往往難以承受,會誘發過度的應激反應。例如某少女因為同學的一句玩笑而耿耿於懷,誘發了精神分裂症;某些學生因為老師的嚴厲批評而走上了輕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學和老師的不當言行之外,更多的是這些同學的心理承受力太差,過分敏感,不能及時降解心理壓力,以致引發嚴重的心理障礙。我們不僅要問:面對風雲變幻的世界,面對危機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靈又怎能抵禦人生的風暴,抵達輝煌的巔峰呢?獨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成長過程中過多的溺愛和過少的競爭,剝奪了他們經受困難和挫折歷練的機會,他們就像生長在溫室里的鮮花,弱不禁風,難以承受風霜雨雪的考驗。
5、自製力差。自製力即心理自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對個體而言,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行為的方式和思維的方向及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自製力差的兒童,往往表現為情緒沖動、難於克制,不恰當的情感表達方式,注意力分散,行為過度和行為失當。如任其發展容易誘發多動傾向和品行問題,也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尤其在人際交往中,自製力的缺乏會引發不應有的沖突。自製力的缺乏一方面與溺愛式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他們由於從小缺乏嚴格的約束,表現出行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長採用極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導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長的暴力行為也許無意中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一旦有機會,他就會把這種沖動行為發泄到其他人身上。
6、動機缺失。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學習缺乏興趣,行為懶散,不能專注於學習活動,無法完成作業,成績較差。無論教師和家長如何要求,都難於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行為主義認為,人同動物一樣,會把在先前經驗中產生的無助感遷移和泛化到後來相似的情境中,而且通過觀察別人的反復受挫,自己也能“學會”這種無助感,這叫做“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動機缺失,實際上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他們當初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充滿熱情,但是由於學習上一時的失利(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完成作業等),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應有的理解,相反卻遭到了斥責甚至體罰,這種情況反復出現,就使其“學會”了挫敗和無助感,長此以往,必然使其喪失學習的動機和興趣,無助感的泛化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後果——生活無力綜合征。
關於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
追求健康長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願望。那麼,這個願意能不能實現呢?怎樣實現呢?歡迎大家和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生物學原理測算,人的自然壽命可以達到120歲,甚至更長。但現實中99.9%的人不能享盡天年。去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百歲老人有22萬,我國僅有2萬,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100萬人中,只有少數人是因車禍等意外事故死亡,其他人基本上都是生病死亡。
人怎麼就生病了呢?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美國最著名的醫學專家傑弗遜·稀摩告誡我們:“找出生活中不健康問題之所在,比生病後找個名醫更重要。”那麼,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科學家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分兩大類,那就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而且生物因素所佔比重為20%,非生物因素所佔比重為80%。
生物因素包括:①細菌。如大腸桿菌、結核桿菌。②病素。如流感、肝炎、非典等。③寄生蟲。如蛔蟲、蟎蟲、螵蟲等。以前,這些因素引起的疾病一定要經過葯物治療才能痊癒。現在,歐森瑞公司的臭氧納米高能活化保健水機就能為我們全方位解決這個問題。
非生物因素包括:①環境污染——即工廠排放的三氣、汽車尾氣、燃燒垃圾產生的毒氣和工業三廢,化肥、農葯滲入,人畜生活廢水,以及家庭裝修、上網、手機等輻射等。我國人群中80%以上的人患病原因,1/3以上人的死亡原因是由所污染的水造成的。②糧食、蔬菜、水果——化肥農葯殘留,肉蛋——添加劑、激素、瘦肉精、催化劑、方便麵、冷凍食品、甜蜜劑、防腐劑。③不良生活習慣:酗酒、吸煙、不講衛生等。④心理社會因素:心胸不夠開朗,泡網吧、酒吧,性生活不檢點誘發的艾滋病等。
找出問題容易,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以上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種種因素,有的問題能夠解決,但好多是我們力不能及的。例如,你能不讓汽車跑嗎?你能不讓農民打葯用化肥嗎?不能!怎麼辦?順其自然、聽之任之嗎?不!我們是四肢健全、大腦發達的人,我們要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那就是自我保健。
21世紀最好的保健醫生是我們自己——這是新世紀健商文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面對21世紀人類抵抗疾病和維護健康的策略葯物佔60%,非葯物佔40%。在人類回歸自然的呼聲中,醫葯界大力提倡開展自然療法。如水療、食療、葯療、遠紅外療、磁療、理療等。
目前,我認為: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也是最緊迫的應當是水療。因為,李時珍說過:“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因為,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內70%是水,各內臟器官有70-80%是由水構成的,就連骨頭也含有22%的水。血液中含有80-90%的水,新陳代謝這個人類最基本的活動要通過水的運動來實現。
各種物質如蛋白質、澱粉、脂肪等必須溶於水中才能被血液運到全身各個組織。水在溫度調節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發汗、散熱、降溫等,水是人體潤滑劑,能起到滋潤皮膚、眼睛、口腔、腸胃等作用。
總之,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療效的奇葯。所以,人不可一日無水,人缺水2%即感到口渴,缺水10%處於昏迷狀態,缺水20%即死亡。一個正常人每天需要2500毫升不,而且50%靠飲用水獲得。
人與水的關系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所面臨的飲用水是什麼狀況呢?目前我們自來水的凈化殺菌過程,主要是通過施加氯氣完成的。但氯氣與水中的有機物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有機化合物——三氯甲烷這一公認的致癌物質(做實驗1證明自來水中有三氯甲烷)。
有人說,我們把自來水燒開了飲用。但自來水加溫後,水中氧氣揮發,人所需的礦物質也沉澱於壺底。因此,涼開水澆花不長、養魚不活。並且,水中的三氯甲烷也隨著水溫的升高而升高,能直接導致心血管病和肝病的產生。
自來水漂白對人體有害,燒開喝又缺氧,雙缺礦物質。那麼,我們喝什麼呢?有人說,我們喝純凈水吧。可是,純凈水抽去了水中的礦物質,改變了水的分子架構,導致其生理功能降低,純凈水只解決了水的污染問題,而沒有解決水的退化問題,是缺氧、缺少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沒有能量的水。而且,純凈水呈酸性,與人體體液相悖。有人說,我們喝桶裝水吧。可是,桶裝水的水質質量令人非常擔憂。《齊魯晚報》曾經報道,315前夕,質量檢查監督部門對濟南桶裝水市場進行突擊檢查時發現,15個品牌的桶裝水中竟有14種不合格!
那麼,什麼樣的水才是好水呢?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好的飲用水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不含細菌病毒。
2、不含有毒化學物質和重金屬。
3、必須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4、水分子團小、活性強。
5、呈弱鹼性7
6、含有充足的O2。
有這樣的水嗎?這樣的水到哪兒去找呢?下面我給大家做三個實驗①飲用水能量測試實驗②飲用水酸鹼性測試實驗③飲用水分子團大小檢測實驗。
實驗證明,凈泉牌保健水,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好飲用水的要求,是最經濟、最實惠、買得起、用得起的健康水、優質水,是真正的生命之源——萬能水,是追求健康長壽之人的必然選擇,凈泉水機是追求健康長壽之人的理想選擇。
什麼是凈泉呢?是一種略帶有草鮮味的不穩定的氣體(雷電過後,有時人們可以聞到它的氣味),在常溫下可以自行還原為O2和O。當臭氧以水為媒體並與水共存時,可與水中的絕大多數有機物進行強烈反應,並因此而起到除色、除臭、除味、除藻,氧化重金屬、分解有機會、降解農葯效果(小魚能活過來、余火能燒起來,都是因為O2充足的緣故)。是一種廣譜、高效快速的殺菌劑,可以迅速殺滅人和動物致病的各種病菌、病毒、病原體及微生物,縣滅菌時間迅速,是氯的300-600倍,紫外線是3000倍。常見的大腸桿菌、糞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殺滅率在99%以上。還可以殺滅肝炎病毒、感冒病毒等,在室內空氣中彌漫快而均勻,消毒無死角。可預防疾病交叉感染,清除卧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等處的異味。氣體對室內的被褥、衣物、地毯、衣櫃、鞋櫃、錢幣等具有殺菌、消素、防霉、除塵的功效。我國有些地區陽光日照時間少,濕度大,空氣污染較嚴重,更能顯示出它的特殊作用。!
形成所謂“凈泉水”。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將“凈泉水”稱為“萬能水”。它的殺菌速度比氯快許多倍。
凈泉水可對婦女、兒童使用的內衣、內褲、尿布、包被等進行殺菌消毒處理,能起到特別明顯的保健作用。
凈泉水可對瓜果蔬菜、海產品、肉類進行殺菌消毒,防腐保鮮,清除異味。同時具有降解瓜果、蔬菜表面殘留含磷農葯的功能。其原理是:用凈泉水浸泡10分鍾後,凈泉在其極強的氧化性和滲透力的作用下,通過水的傳遞作用,滲透到菜果中打斷農葯化肥的化學鍵,使有毒物質分解成無毒物質,使有機合成的毒物還原成本來的物質。
利用凈泉水,可以清潔皮膚、保養皮膚、減輕化妝品對皮膚的刺激。利用凈泉水冷敷、浸泡燙傷、割傷、撞傷,可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利用凈泉水洗泡,可以防止皮膚病及真菌引起的腳氣類疾病,同時還可以利用臭氧水洗頭,可以清除頭發毛細孔處的污垢,減少掉發。
兒童健康知識講座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各位家長們:
大家好!今天承蒙鄭老師的委託,在這里和家長朋友們共同交流一下關於兒童的學習和行為教育。
我認為在兒童天性未被污染前,必須要有心靈的培養以及品德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一直持這樣觀點:學會做人是第一重要的,然後才是長知識長本領。對人不尊重,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要教育兒童尊重他人,人人都喜歡尊重,尊重是和他人交往的先決條件。教育兒童在社會上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個乞丐都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在學校要尊敬老師,愛護同學,和同學和睦相處,哪怕是反對我們的同學,也要關心、愛護他們,讓他時刻記住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在父母教育他的時候,他應該恭敬的聽從;父母責備他的時候,要讓他心悅誠服的接受;不許和父母頂嘴,即便是父母說的不完全正確,也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找適當的時間在與父母進行溝通;每次外出、回來時都要向父母告之,讓家長放心。在幼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講話時要和顏悅色,聲調柔和,讓聽到的人有個親切的感覺;教他在長輩面前要謙虛,不可高聲講話,尖酸、刻薄、下流的話堅決革除。讓兒童從小成為一個心胸寬廣,不為了一個字、一個詞從對與錯之間斤斤計較,有一顆包容別人的心。
在日常生活的具體事情當中,讓兒童為自己去嘗試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要求兒童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不挑食,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求兒童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認真完成作業,自己檢查作業; 要求兒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自己的衣物,洗碗筷,倒垃圾,兒童在學校,父母應教導他做值日生、班幹部應盡職盡責,做清潔衛生不能偷奸耍滑。看到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應該努力去做,對別人的恩惠要知恩報答,教育他不可自私自利,要養成借別人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私自隱藏和損壞。
在學習上,要認真聽老師講課,不許東張西望,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學的深刻,記的扎實,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習時書桌要整潔,坐姿要端正,用過的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後復習。
當然大多數家長都很關注自己兒童的分數,我也是家長,完全可以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規律性,影響分數的因素很多,兒童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個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正確地看待分數,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問題,家長朋友們!作為家長,可以沒文化,但是不可以用不良行為來影響兒童,最好在的老師就是家長。在兒童學習的同時也要尊重兒童,尊重一切與文化有關的事物,作為家長一定不能在一旁打電腦、看電視、玩麻將、、、要為兒童創造學習的氛圍,給兒童做一個好榜樣。當兒童遇到失敗的時候,一定要與他共同尋找失敗的原因,千萬不能在對他施加壓力,必要時可以採取賞識的教育,幫助他重新找回自信。
一個人要有生活的目標,學習也是這樣,也要有一個學習目標,訂一份本學期的學習計劃,不要盲目學習,合理應用時間,完成了這一個小小的目標,就會有一個更大的目標,一步一步,踏踏實實,最終登上成功的巔峰。
我想,要想培養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兒童,必須一切都要從小抓起,從頭抓起。每個兒童都有天賦,都是天才,在座的各位家長,只要你堅信,自己的兒童永遠是最棒的,相信你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C. 小學生春季傳染病防控及飲食飲水知識講座,快,現在就要
春季冷暖空氣交匯,天氣多變忽冷忽熱,適宜多種病原微生物孳生繁殖。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加之外出踏青旅遊的人員增多,若不注意保養,很容易患上傳染病。每年春天,各大醫院的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門診往往人滿為患,有人因此把春季戲稱為「多病之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月報告全國發生病毒性肝炎99984例,其中死亡74例;麻疹9501,死亡6例;痢疾10198例,死亡3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217例,死亡8例;傷寒783例,流行性乙型腦炎1例,霍亂1例。為此,傳染病專家提醒人們,春季是多種傳染性疾病的好發季節,大家要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既不要盲目恐慌,又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採取積極預防、綜合控制的措施,御病原於身體之外。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四種
解放軍302醫院雜病科主任、主任醫師趙敏介紹,春季容易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有4種:
麻疹:原本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兒常見傳染病,是一種發熱伴出疹性的疾病,但因兒童普遍接種過麻疹疫苗,因此目前成人麻疹病例較多。此病在發熱同時伴有呼吸道的其他症狀,如咳嗽、流涕、打噴嚏、眼睛發紅且分泌物增多等,在發熱的第4天左右,從耳後、發根處出疹,隨後波及到全身。麻疹本身並不可怕,但此病可以合並肺炎、喉炎、腦炎和心功能不全等並發症,如發生在小兒身上可危及生命。成人麻疹的症狀比較嚴重,但預後較好,並發症相對較少。
腮腺炎:俗稱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多種腺體的疾病,臨床上可見腮腺炎、頜下腺炎、睾丸炎以及胰腺炎等。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帶毒者是該病傳染源,病毒通過空氣飛沫侵入健康人體的口腔、鼻腔黏膜後大量繁殖,然後進入血液,經血液循環到達腮腺使腮腺產生病變;另一途徑是病毒經腮腺管口直接侵犯腮腺而發病。因此,呼入含有腮腺炎病毒的空氣飛沫或接觸了流腮患者最近使用過的食物、餐具、玩具等均可染病。流腮患者的突出表現就是發熱和耳下腫痛。該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多見,但對流腮缺乏抵抗力的成人也可染病。由於腮腺炎病毒能夠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如防護不當可造成局部流行,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如幼兒園、學校、軍營等。此病發病時除發熱外,還伴有局部腺體的腫脹與疼痛,小兒還可合並腦膜炎,成人多發生胰腺炎和睾丸炎。
流腦: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簡稱,此病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經呼吸道傳播的一種化膿性腦膜炎。傳染源為病人或帶菌者,患病人群以15歲以下青少年和兒童居多,6個月至2歲小孩患病率最高。腦膜炎雙球菌常隱藏於患者和帶菌者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過咳嗽、噴嚏、說話等產生的飛沫傳播,進入人體呼吸道引起感染。這種病原菌目前已知至少有A、B、C、D等13個血清群。在我國,90%以上的流腦病例是由A群腦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腦一般2~3月份為高發季節,可出現地方性流行,經常有散發病例的出現。流腦的潛伏期是1~10天,一般為2~3天。該病一般表現為突然高熱、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精神不振、頸項強直,重者可出現昏迷、抽搐,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空氣飛沫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日常的密切接觸也可傳染。患者通過咳嗽、說話、打噴嚏等方式將帶有病毒的飛沫排入空氣中,當抵抗力低下的人吸入了帶有病毒的空氣,就可能被感染。另外,風疹患者糞便及尿中排除的病毒可污染食具、衣物、用品等發生接觸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4天~21天,平均18天。其主要表現是在發病前1~2天內可有低熱、頭疼、厭食、倦怠、咽痛、咳嗽、噴嚏等上呼吸道症狀。通常在發熱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出現皮疹,一天內皮疹從面部開始,按軀干、四肢的順序迅速遍及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沒有皮疹。
腸道傳染病不容小覷
該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姜天俊介紹,春季容易流行的腸道傳染病主要有6種:
細菌性痢疾:這是天氣轉暖時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是進食不潔食品後感染痢疾桿菌所致。病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排出,易感者通過污染的手、生活接觸、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借蒼蠅等方式傳播。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大便下墜感,可伴隨惡心、嘔吐、口乾、渾身無力等表現。
食物中毒:春季來臨,氣溫逐漸回升,細菌易繁殖,外出旅遊的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餐飲業超負荷運行,給疾病的傳播造成可乘之機,人群吃進了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均可發病。潛伏期短,一般為數小時至2天,最短為1小時。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低熱或高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水樣便、黏液便、膿血便或血水樣便),嚴重者可引起脫水、血壓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病情的輕重與攝入的細菌數量以及人體防禦功能等因素有關,故同餐人群可集體發病。
霍亂:是一種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進食含有霍亂弧菌的不潔飲食後感染發病。病情發展迅速,如不及時救治,可死於多器官衰竭,且傳播快,可大規模流行。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其列為兩種甲類傳染病之一。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經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為3小時至7天,主要表現為嚴重的腹瀉和嘔吐,吐瀉物可以表現為米泔水樣,一般無腹痛、無發熱,嚴重者可發生失水性休克、皮膚干皺、口渴唇乾。
急性腸炎:「拉肚子」在生活中極為常見。急性腸炎就是「拉肚子」中最常見的疾病。一旦人們暴飲暴食,進食腐敗、污染的食物,經常發生的就是急性腸炎。多由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現主要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傷寒:進食含有傷寒桿菌的不潔食物後發病。潛伏期10天左右,其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食物型暴發流行可短至48小時,而水源性暴發流行時間可長達30天。主要表現為持續發熱、皮疹、精神抑鬱等。傳染源為病人及帶菌者。病人從潛伏期開始可從糞便排菌,從病程第1周末開始從尿排菌,故整個病程中均有傳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內傳染性最大。傷寒桿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的糞、尿排出後,通過污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蟑螂等媒介而傳播。
甲型肝炎:進食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食品1月左右後發病,病毒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他們從糞便中排出的大量病毒會污染水源、食物及周圍環境,正常人群一旦接觸這些污染物,就可能導致發病。潛伏期大約為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多數病人起病時類似感冒或胃病,有發熱、怕冷、疲乏無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厭油等現象。一般患者幾日後會退燒,但尿色漸深,出現眼黃、皮膚黃疸,肝區疼痛等,此時肝功異常(轉氨酶高達幾百、甚至幾千單位,膽紅素明顯升高)、肝脾腫大。
根據以上傳染病的防控
1.加強個人防護。多鍛煉身體,加強營養,多喝白開水。對以發病的兒童要加強防護和隔離。可勸其回家養病。
2.注意室內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辦公室、家居、公共場所要隨時通風,尤其在學校或醫院發現有感冒病人時更應使空氣流通,防止大面積傳播。
D. 如何學好微生物
沒錯 概念很多 但其實並不亂 。都是有章可循的。因為微生物注重分類,要抓住這一點。上課要注意聽講 不要一味地抄筆記 ,還要多動腦 重要的是要聯系微生物實驗 實驗可以說比理論課還要重要 多回憶實驗中所看到的現象 操作等。生物和化學 和 英語有一個共同點 就知識點比較雜 這樣的話應對的一個方法就是要經常鞏固之前的學習內容 多看看筆記 多背背什麼的 做到溫故知新~~~平時最好經常上網查點資料 這樣有助於提高興趣,有問題再簡單的也要問 不要覺得丟人 。把問題丟掉不理就不對了。還可以問問學得好的學姐和學長 可以知道重點在哪裡和學習的一些訣竅什麼的~~ 嘻嘻 。大概就是這樣 希望你喜歡並學好這一科 很有意思的 ~~~
E. 呼吸道傳染病健康知識講座
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
冬春交替之際天氣忽冷忽熱,人體免疫系統不能及時適應氣候變化,加之病毒、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較冬季更加活躍,就容易患病;隨著春天到來,人們的外出活動開始增加,此時四處飛揚的花粉,很可能引起對花粉有過敏體質的人致病。頻繁的外界接觸容易使病原在狹小空間里相互傳播,春季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許多傳染病同時又能引起其他較危重的並發症。學校這種人員比較密集、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現更是比較容易傳播,會對廣大師生的工作學習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春季常見的傳染病及其預防措施有所了解。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病症的症狀和防治措施。
一、春季常見傳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占傳染病之首位。隨著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圍的爆發,我國現流感也逐步呈現出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主導流感病毒,這也必將成為未來流感預防的重點。
2、流腦(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它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較強。流腦發病初期類似感冒,流鼻涕、咳嗽、頭痛、發熱等。病菌進入腦脊液後,頭痛加劇,嗜睡、頸部強直、有噴射樣嘔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狀。
3、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的卵園形的小水皰,24小時後水皰變渾濁,易破潰。接受正規治療後,如果沒有並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癒。
4、流行性腮腺炎
俗稱「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傳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癒。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預後良好,病後有持久的免疫力。
5、風疹
風疹是一種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春季是風疹的高發季節。開始一般僅有低熱及很輕的感冒症狀。多在發病後1到2天出現皮疹,出疹迅速由面部開始發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時間,發熱即出疹,熱退疹也退,這些是風疹的特點。枕後、耳後、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是本病常見的體征。風疹無需要特殊治療,診斷明確後,在家觀察,做好皮膚、口腔的清潔護理,給以易消化富有營養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靜休息。
6、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癒。典型的臨床症狀可概括為「三、三、三」,即前驅期3天:出疹前3天出現38度左右的中等度發熱,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口腔頰粘膜出現灰白色小點(這是特點);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體溫升高達40度左右,紅色斑丘疹從頭而始漸及軀干、上肢、下肢;恢復期3天:出疹3-4天後,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皮膚留有糖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麻疹是通過呼吸道飛沫途徑傳播,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發病者極少見。未患過麻疹又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個月~5歲幼兒發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病原體在傳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組織中生存、繁殖,並且能夠通過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蠅、虱等),直接或間接地傳播給健康人。
當在講話、咳嗽、打噴嚏時,通過唾液飛沫、空氣飛沫將病菌傳播給他人。
(2)灰塵傳播:患者的痰液、鼻涕里都含有大量病菌,由於平時不注意衛生,隨地吐痰、擰鼻涕。
(3)直接接觸傳播:手是傳染病菌最直接的途徑。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患者手上都沾有大量病菌。他們所接觸的物品表面都留下大量病菌。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例如,未出過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二、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
1、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病原體在傳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組織中生存、繁殖,並且能夠通過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蠅、虱等),直接或間接地傳播給健康人。
2、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病原體傳播的主要途徑有:
(1)飛沫傳播:
三、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控制傳染源
不少傳染病在開始發病以前就已經具有了傳染性,當發病初期表現出傳染病症狀的時候,傳染性最強。因此,對傳染病人要盡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是傳染源,也要及時地處理。這是預防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2、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是講究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體喪失感染健康人的機會。
3、保護易感者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並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對易感者本人來說,應該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四、預防傳染病的10大注意點
1、開窗行動: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要注意保持室內溫度的相對恆定。早晨要注意開窗換氣,吐故納新,經常保持室內衛生清潔、空氣新鮮。
2、增減行動:春天的氣溫變化較大,同時,人體抵抗力也處於低下的狀態。因此,一定要隨著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的發生。
3、鍛煉行動:堅持每天半小到1小時有氧運動。
4、洗手行動:飯前便後、外出歸來要立即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最好每天用清水洗眼睛、鼻腔兩次以上,保征眼和鼻的衛生。
5、飲食行動:要合理膳食,增加營養,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不食、不加工不清潔的食物,拒絕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及吃帶皮水果,不喝生水。
6、規律行動: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處事不要過激,應做到心胸開闊,心平氣和,情緒樂觀,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7、就診行動:一旦發現自己或周圍人出現發燒、四肢酸痛、咳嗽、流鼻涕、打噴嚏、全身出現皮疹或皮膚黏膜出現淤斑、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等症狀時,要立即到醫院就診。
8、保護行動:在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要做好自我保護。到醫院看病時,接觸傳染病病人時盡量戴口罩;年老體弱者、孩子、孕婦要盡量少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如商場、電影院等;實踐證明,接種疫苗是預防相應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
F. 怎樣學好醫學免疫與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其主要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因其研究范圍廣、發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機能,又涉及它與人體的相互作用,並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緊密聯系,內容豐富,機理復雜,許多學生反映該學科難學。因此,如何教與學好這門學科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教與學相輔相承。現僅就如何學習這門課程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目的是前提
要學好一門課程,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科的性質及其重要性,才會有學習的動力,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樣,你才能認真地、刻苦地去鑽研它。這就要求你要聽好第一堂即「緒論」的講解,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的興趣。明確醫學微生物學僅為病理學、葯理學、預防醫學等基礎學科打基礎,且與臨床各學科緊密聯系,故有「橋梁」學科之稱。如病理學中的「炎症」、葯理學中「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預防醫學中「流行病的病因病機」都與微生物密切相關;各種傳染病如霍亂、結核、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及目前正流行的「非典」等都是微生物所致,它們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要診斷、治療、控制與消滅傳染病,必須掌握相關的理論與技術。 微生物所致疾病涉及臨床各學科,將來要當好醫生,為人類健康事業做貢獻都離不開微生物學的知識與技能。
二、認真聽課是基礎
目前,「講課」仍是高校教學中最普遍採用的教學形式,教師經過熟悉、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課堂上講清重點、難點,學生認真聽課,適當作筆記,課後加以復習、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許多問題學生自學難以弄懂,通過教師的講解,可加深理解,便於記憶。所以聽好每堂課是學好該課程的基本要求。
三、學習得法是關鍵
有些學生很認真聽課,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個人的記憶、思維、綜合等能力不同之外,學習方法也很重要。學習方法不對頭,死記硬背,抓不住重點,往往事與願違,事倍功半;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因此,學習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這里,結合醫學微生物的專業特點,談談學習的方法:
(一)聽課三要素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外,與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及學習方法也密切相關。聽課要做到以下三點:
1.精聽:就是要注意力集中,特別要注意授課教師反復強調的問題,抓住重點,聽懂難點。
2.巧記:即在聽課時適當作筆記,而不是全部抄錄講課內容。可在教材中巧設符號標志,如:列出小標題;使用不同的字體;不同顏色的字;突出關鍵詞語;使用不同的下劃線等,由於符號標志有助於對教材的理解,使之對內容又便於課後復習。符號可根據個人喜好靈活運用。
3.釋疑:這里有兩層含意,一是課前預習教學內容,帶著問題聽課,二是聽課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在聽課中不斷得到答案,這樣可大大提高對教學內容的課堂吸收率。
(二)學習八要點
⒈基本概念要記牢:微生物學中有許多名詞概念,有些也是臨床常用的,如消毒、滅菌、菌血症、毒血症、膿毒血症等等,都有必要反復復習,牢固掌握。
⒉特殊特徵勿忘掉:病原菌的種類多,教材中編排及講解時是分開敘述,但它們的生物學性狀既有共同點也有特殊性,要全部記住,確實很難。學習時注意記住它們各自的突出特點。如破傷風桿菌有芽胞,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強;腦膜炎雙球菌有自溶酶,在外界低抗力弱;結核桿菌耐乾燥,在乾燥的痰液中存活時間長,在傳播上很重要等等。
⒊共同特徵條理化:因各種微生物的致病性很復雜,如一種細菌可引起多種病症,某種病症也可由多種病原體所致。不少學生反應很難記,老師改卷中也常碰見學生把甲菌的特點答作乙菌的「張冠李戴」現象。在學習時要注意把相似的性質,分散在各章節的內容條理歸納,即俗話說的「梳辮子」,如哪些細菌主要以外毒素致病?它們具什麼特點?哪些細菌既有內毒素又可產生外毒素?哪能些細菌可引起敗血症?哪些細菌可引腦膜炎?等等。這樣既便於掌握它們的共性,又有利於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⒋比較鑒別不可少:微生物學中有些內容須對比分析,這樣就更易於掌握它們的特點。如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特點:內毒素與外毒素的特點等等,「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自然就記住了它們的不同點。
⒌致病機理列表記:各種病菌原體的致病機制或致病特點都是學習的重點,且這些內容很都復雜,教師講解時多採用圖表講解,復習時也應列出圖表,這樣可化繁為簡,一目瞭然,既便於掌握全面,又記住各步要點。
⒍唯物辨證看問題: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機體,能否致病,不僅取決於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還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況,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復雜的過程,且矛盾的雙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受到社會因素、自然條件、環境因素等影響。如鼠疫桿菌、天花病毒都屬於甲類病原體,具有極強的致病性,但通過人類的努力,鼠疫、天花這兩種烈性傳染病早已得到控制與消滅。而目前正在流行的「非典」病菌原體SARS病毒,過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傳染性弱,不具流行性,且SARS病毒在不同的人其感染的嚴重程度也不盡一致等等。因此,我們不僅在學習微生物學中,且在今後的醫療實踐中都要學用辨證唯物主義觀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⒎理論實驗相結合: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認真積極上好實驗課,不僅可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與掌握,且也是學習掌握基本技能的極好機會,通過實驗,還有利於培養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應認真學習,積極動手,真實地記錄、正確地分析判斷實驗結果,獨立完成實驗報告。
⒏能力培養最重要: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自學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研究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等等。愛因斯坦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醫學是研究疾病的防治問題,為了揭示復雜疾病過程中的內在聯系,提高醫療預防工作的質量,及時搶救病人並使之轉危為安,必須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師的的指導與培養外,個人的訓練至關重要。如前面所述,聽課及實驗中獨立思考,正確地分析判斷實驗結果,獨立完成實驗報告,還可自學相關的課外書,如「微生物與人類」、「現代微生物學」,參加課外興趣小組,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要學好微生物學,首先要重視學習,系統聽好課,且聽課、實驗、自學、復習都要講究方法,掌握要領,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G. 微生物學怎麼學啊
生物:
對生物課的學習不能按照數理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學習方法上應該和地理有點類似。數理化一節課上講解的知識點不多,對一個重點知識會反復的在課堂上做題訓練。而生物一節課上的知識點很多,可以不誇張的說,老師說得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是一個考點。而且課時緊張,不能在課堂上鞏固練習。所以課後的練習一定要認真做,有不懂的要馬上問。 生物的題目從一開始就比較具有綜合性,一個題目會涉及到許多知識點。這種知識點的聯系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或者是補充的,很多學生不聽課,自己看書,結果書看了,題不會做。也有學生上課只聽課本上有的內容,課本上沒的以為是不重要的,就沒聽。這些都應該避免。
學習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於思考。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真進行觀察和實驗 。
3.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 。
總之,是個積累的過程,你了解的越多,學習就越好,所以多記憶,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祝學習成功!
H. 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知識講座內容
食品衛生安全知識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一、造成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
1、食品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莽草、發芽的馬鈴薯、木薯、苦杏仁、河豚魚、湟魚、毒蚌等。
2、食品被有害有毒物污染,如化學毒物、有害生物污染。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5、使用了腐敗變質的原料。
6、剩餘食物未重新加熱。
7、誤用有毒有害物。
8、不適當的貯存。
9、食品加工烹調不當。
10、個人衛生素質差。
二、食物中毒分類
1、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特點:以胃腸道症狀為主,常伴有發熱,其潛伏期相對於化學性的較大。
(2)真菌毒素與真菌食品中毒,特點:中毒發生主要通過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調方法加熱處理不能破壞食物中的真菌毒素;沒有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一般都是小分子化學物,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生長繁殖及產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因此中毒往往有較明確的季節性和地區性。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數分鍾至數小時;常有群體性,病人有相同的臨床表現;中毒程度嚴重,病程長,發病充及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地區性均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剩餘食品、嘔吐物、血和尿等樣品中可以檢測出有關化學毒物;誤食混有強毒的化學物質或食入被有毒化學物污染的食物;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一般不伴有發熱。
三、禁止采購的食品
1、腐敗變質、油質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司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曾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製品;
3、超過保質期或者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要求的食品。
四、為什麼說剩菜應徹底加熱後才能食用
各種剩菜應盡早放入冰箱冷藏,再食用時應徹底加熱,這是消除微生物的最好辦法,剩菜在貯存時微生物也許已經生長繁殖,因為適宜的貯存僅能減慢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滅它們。所以剩菜應盡量當餐食用。徹底加熱是指食品所有部位的溫度至少達到70℃以上。通常情況下,這樣可保證食品衛生質量。
但是新鮮蔬菜最好不隔夜、隔餐食用。各種葉菜尤其如此,如白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鹽,吃剩的白菜經過一夜後,由於細菌的作用,無毒的硝酸鹽會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使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症狀,亞硝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
五、為什麼說有些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具有潛在危險性
我們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鬍子、觸摸口部、抓癢,這些動作若與做飲菜連在一起,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於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我們在製作食品時應避免這些小動作,若發覺有這些動作應立即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尤其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的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六、為什麼應避免用手去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
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洗後,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污染了細菌,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這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該戴手套(如果食物是已包好或需要再煮的可不用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後,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
2、在處理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每小時一次)。
4、用過後的手套不能再用。
七、為什麼烹調方法不當,可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類等動物蛋白,火候超度,容易產生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禽畜肉類、魚肉類,不可爆炒,燒焦後更不宜吃。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因此應少食或不食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切後擱置時間過長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因此蔬菜應現洗、現切、現炒、現吃,這樣既避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也減少了營養素的損失,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嚴禁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品,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麼會出現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有中毒的食物,並且該食物中帶有足夠劑量的致病因子,具備了這兩條,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經分析,引起食物中毒常見的有十大因素:
1、不適當地冷藏食物(冷藏溫度不夠);
2、在室溫下貯藏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帶范圍內);
3、過早地准備食物(使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時間);
4、不適當地冷卻食物(冷卻時間過長);
5、不適當地加熱食物(加熱不徹底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衛生制度不健全,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不適當地解凍食物(在室溫條件下解凍);
9、食品加工或製作人員有感染並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I. 我要准備微生物學病毒講座,高分尋求素材
簡單理解
病毒,是一類不具細胞結構,具有遺傳、復制等生命特徵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製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所以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概述
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活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多數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其主要特點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病毒的分類:
病毒類型:DNA病毒、DNA和RNA病毒、RNA病毒
病毒的形態
(1) 球狀病毒;(2)桿狀病毒;(3)磚形病毒;(4)有包膜的球狀病毒;(5)具有球狀頭部的病毒;(6)封於包含體內的昆蟲病毒電腦病毒。
病毒的大小
較大的病毒直徑為300-450納米,較小的病毒直徑僅為18-22納米
病毒的組成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成。有些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
病毒的復制過程叫做復制周期。其大致可分為連續的五個階段:吸附、侵入、脫殼、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的裝配與釋放
結構
最簡單的病毒中心是核酸,外麵包被著1層有規律地排列的蛋白亞單位,稱為衣殼。構成衣殼的形態亞單位稱為殼粒,由核酸和衣殼蛋白所構成的粒子稱為核衣殼。較復雜的病毒外邊還有由脂質和糖蛋白構成包膜。核殼按殼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為3種模式:二十面體對稱,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螺旋對稱,如煙草花葉病毒;復合對稱,如 T偶數噬菌體。在脂質的包膜上還有1種或幾種糖蛋白,在形態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昆蟲病毒中有1類多角體病毒,其核殼被蛋白晶體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體。
病毒出現假說:
1.蛋白質、核酸遺失說:
大生物(此處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區別於病毒的肺細胞結構生物)由於細胞脫落和破裂,導致游離的蛋白質和DNA、RNA的出現,在某種情況下,這些蛋白質由於化學作用形成了一個內部可容納小分子的結構,很多這樣的蛋白質,裡面裹著DNA或者RNA,甚至單獨的蛋白質和單獨的DNA、RNA游離,這些散落的游離的分子,有一些個別的和大生物細胞膜有親和性,大生物細胞通過吞噬作用使其進入細胞,其DNA、RNA得以表達,然後通過進化形成現在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說: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體,早在沒有細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時的病毒還只限於蛋白質和核酸,沒有表現出病毒的寄生特徵,當細胞體生物出現之後,個別這種蛋白質和核酸或他們的復合體表現出寄生性,後續過程同上。
編輯本段來源
在病毒大家庭中,有一種病毒有著特殊的地位,這就是煙草花葉病毒。無論是病毒的發現,還是後來對病毒的深入研究,煙草花葉病毒都是病毒學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起著與眾不同的作用。
1886年,在荷蘭工作的德國人麥爾(Mayer)把患有花葉病的煙草植株的葉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煙草的葉脈中,能引起花葉病,證明這種病是可以傳染的。通過對葉子和土壤的分析,麥爾指出煙草花葉病是由細菌引起的。
1892年,俄國的伊萬諾夫斯基(Ivanovski)重復了麥爾的試驗,證實了麥爾所看到的現象,而且進一步發現,患病煙草植株的葉片汁液,通過細菌過濾器後,還能引發健康的煙草植株發生花葉病。這種現象起碼可以說明,治病的病原不是細菌,但伊萬諾夫斯基將其解釋為是由於細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細菌致病說的極盛時代,伊萬諾夫斯基未能做進一步的思考,從而錯失了一次獲得重大發現的機會。
1898年,荷蘭細菌學家貝傑林克(Beijerinck)同樣證實了麥爾的觀察結果,並同伊萬諾夫斯基一樣,發現煙草花葉病病原能夠通過細菌過濾器。但貝傑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煙草花葉病株的汁液置於瓊脂凝膠塊的表面,發現感染煙草花葉病的物質在凝膠中以適度的速度擴散,而細菌仍滯留於瓊脂的表面。從這些實驗結果,貝傑林克指出,引起煙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有三個特點:1,能通過細菌過濾器;2,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繁殖;3,在體外非生命物質中不能生長。根據這幾個特點他提出這種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神奇的病毒「誕生」了!
幾乎是同時,德國細菌學家勒夫勒(Loeffler)和費羅施(Frosh)發現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過細菌濾器,從而再次證明伊萬諾夫斯基和貝傑林克的重大發現。
「virus」一詞源於拉丁文,原指一種動物來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遺傳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但至今對它還沒有公認的定義。最初用來識別病毒的性狀,如個體微小、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能看到、可通過細菌所不能通過的濾器、在人工培養基上不能生長、具有致病性等,現仍有實用意義。但從本質上區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徵是: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病毒缺乏獨立的代謝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中,利用細胞的生物合成機器來復制其核酸並合成由其核酸所編碼的蛋白,最後裝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單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從細胞到細胞或從宿主到宿主傳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詞的涵義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增殖方式是獨具特點的,只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復制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它的特點是:只含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不含有功能性核糖體或其它細胞器;RNA病毒,全部遺傳信息都在RNA上編碼,這種情況在生物學上是獨特的;體積比細菌小得多,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不能在無生命的培養基中增殖,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系統復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或稱病毒體(完整的病毒顆粒是指成熟的病毒個體)。
由於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於培養和定量,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後,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實踐方面,病毒的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如病毒疫苗的發展,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等。1982 年將資料齊全而能分類的病毒劃分為7大群:(雙鏈)ds DNA,有包膜;(雙鏈)ds DNA,無包膜 ;(單鏈)ss DNA ,無包膜;(雙鏈)ds RNA,有包膜;(雙鏈)ds RNA,無包膜; (單鏈)ss RNA,有包膜;(單鏈)ss RNA,無包膜。
編輯本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