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與微生物的關系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類與微生物和平共處,相互制葯,相互依存,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動態平衡稱為微生態平衡,影響其微生態平衡的因素有外環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環境主要是通過改變宿主的生理功能產生的。
如正常菌群,通過產生細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謝產物,以及爭奪營養,空間爭奪以阻止過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穩定性。生態平衡時,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營養、免疫、消化等。
二、微生物對人類的益處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須,如果自然界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進行代謝,人類及動物也難以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酒類、醋類、醬油類,各種淹製品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法製造出來的。
三、微生物對人類的害處
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態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形成生態失衡,而導致疾病。這樣在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
(1)3微生物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
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微生物的這一特性使其在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如發酵、單細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貳』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人類與微生物是和平共處,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微生物對人類的益處: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須,如果自然界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進行代謝,人類及動物也難以生存。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發生感染性疾病。寄居在人體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能抵抗病原微生物。這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就可能產生疾病。
微生物對人類的害處
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態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形成生態失衡,而導致疾病。這樣在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比如說,身體長期使用抗生素,把"壞"的菌群消滅了,同時也把"好"的菌群也殺死了,這時身體就出現"菌群失調"狀態,就會"生病",因此要補充益生菌。
『叄』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如下:
一般而言,人類與微生物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因為一方面,微生物可以引起食品的腐敗變質,造成食品工業生產的大量損失,可以引起人和動植物的病害,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造福人類,對人類的生活、生產極為有利,如利用微生物可以製造肥料、飼料、食品、醫葯及化工原料。
微生物的繁殖: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
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肆』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微生物是以其生存演算法與人類發生關聯,或共存,或共生,或共爭,或共占,當然也不排除生死博弈。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但無論生存還是發展都離不開安全的保障,可見「生存安全」與「發展安全」是人類至高的優先議題。
然而,人類從生物圈脫穎而出演進為人之時,並不知曉微生物與地球生態圈以及與人類自身的共處與共生關系,也不知曉微生物世界潛藏著巨大的威力與進化的可能,特別是微生物之「微」往往使得人類忽視其存在,忽視其作用,忽視其可以成為人類的重要幫手。
對我們來說,微生物群落是一個如此陌生與神秘的世界,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值得去重視、去探索的未知領域。
用「非傳統占爭」的非傳統安全思維來重新認識微生物,更有助於我們認識人類與微生物的復雜關系,有助於在防控微生物對人類可能帶來危害的同時,與微生物「和平共處」與「和合共生」,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想。
『伍』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舉例
一、人類與微生物和平共處,相互制葯,相互依存,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狀態
在人身體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統、咽喉腔、眼結合膜、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為長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機體防禦機能正常時是無害的,稱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對人體有益無害,而且是必須的。正常菌群是由相當固定的細菌組成,有規律地定居於身體一些特定部位,成為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常菌群數量是巨大的,大約為1014個左右,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的適應和自然選擇,正常菌群中不同種類之間,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正常菌群、宿主與環境之間,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中,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因此,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正常菌群對宿主表現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還有一種稱為過路菌群,又稱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潛在致病性細菌所組成,來自周圍環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體存留數小時,數天或數周,如果正常菌群發生紊亂,過路菌群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間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體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層菌膜屏障。通過拮抗作用,抑制並排斥過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調整人體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狀態。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產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營養作用,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如雙岐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種人體生長發育必須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營養並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
4、排毒作用,如雙岐桿菌能使腸道過多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下降到正常水平,減少內毒素的吸收。
5、抗腫瘤作用,能降解、清除體內的致癌因子,激活體內的抗腫瘤細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雙歧桿菌能刺激腸道產生免疫球蛋白,還能及時清除體內的自由基,產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動態平衡稱為微生態平衡,影響其微生態平衡的因素有外環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環境主要是通過改變宿主的生理功能產生的,如正常菌群,通過產生細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謝產物,以及爭奪營養,空間爭奪以阻止過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穩定性。生態平衡時,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營養、免疫、消化等。生態失調可因慢性病,癌症,手術,輻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應用等引起。
二、微生物對人類的益處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須,如果自然界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進行代謝,人類及動物也難以生存。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發生感染性疾病。在正常情況下,寄居在人體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能抵抗病原微生物。寄居在腸道中的大腸埃希菌還能向宿主提供必須的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B12,維生素K和多種氨基酸等營養物質。
在醫學工業方面,有許多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例如青黴素就是青黴菌(屬真菌類)的代謝產物。也可以應用微生物製造維生素、輔酶、ATP等葯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的酒類、醋類、醬油類,各種淹製品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發酵法製造出來的。
三、微生物對人類的害處
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態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形成生態失衡,而導致疾病。這樣在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這種特定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寄居部位的改變,如大腸埃希氏菌從原寄居的腸道進入泌尿道,或手術時通過切口進入腹腔,血液等。
2.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劑,如激素及抗癌葯物和放射治療,都可造成全方位的免疫功能降低,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原寄居的部位穿過粘膜等屏障,進入組織或血流出現各種病症,嚴重的可導致敗血症而死亡。
3.正常菌群失調,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種之間的比例發生較大幅度變化而超出正常范圍的狀態。
菌群失調時,往往可引起嚴重感染或重疊感染。這一現象是在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發生了另一種新致病菌的感染,例如銅綠假單胞菌,嗜麥牙假單胞菌,洋蔥假單胞菌等,都在應用大量三代頭孢菌素或碳青酶希類抗菌素類時發生的,這一現象十分普遍。其機理是應用這些抗菌葯物後,大多數正常菌群被殺或被抑制,而處於少數劣勢的菌群或外來耐葯菌趁機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見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假單胞綠膿桿菌等。
四、全力以赴維持人體與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
只有維持人體與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狀態,才能使人體不會患感染性疾病,其原則是:順應微生態平衡自然規律,因勢利導,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提高免疫及扶植正常菌群,提高定植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保護微生態環境 (1)宿主的病理狀態常常引起微生態失調,因而須除去病理狀態,有利於保持微生態環境。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部位疾病都可能伴有微生態失調,為使微生態恢復正常,治癒或緩解這些原發病是不可少的,例如胃酸缺乏或肝臟疾患常引起小腸上部的細菌過度生長,引起腸道疾病,只有治癒胃酸缺乏症和肝臟疾病,才能根除小腸疾病,否則單純治療小腸疾病,就達不到治療的目的。(2)清除體內的異常解剖結構,宿主體內的異常解剖結構也是引起微生態環境失衡常見的病因,如胃切除,腸切除,結腸換置術等都可造成解剖結構的異常,導致正常菌群失調,惡性貧血,維生素缺乏症,吸收不良綜合征,而菌群失調又可作為二次性原因引起惡性貧血等疾病。
2.增強宿主免疫力 如果宿主免疫力下降,則容易誘發菌群失調使細菌毒素產生和積累過多,對宿主產生不利影響,可見宿主高的免疫力能減少內源性感染的發生。另外宿主的營養狀態也是保持宿主與正常菌群平衡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或營養變化都會影響正常微生物菌群,導致菌群失調。加強與改善營養狀態,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3.合理使用抗菌葯物 抗菌葯物的濫用、亂用或不合理應用會造成以下的惡果(1)使微生態失衡,菌群失調,抗菌葯物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殺死了致病菌的「天敵」—有益菌(正常菌群)。體內某一部位的細菌被殺死後,體內其它部位的或體外的細菌就會乘虛而入(過路菌)進入機體,大量繁殖引起機體發病。如常見的二重感染,偽膜性腸炎,急性出血性腸炎,念珠菌感染等,胃腸道感染。不合理的應用抗生素易引起維生素B族和K缺乏等。(2)對抗生素耐葯,不少人將抗菌葯物當做「萬金油」,無論什麼病不分青紅皂白,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都使用抗菌葯物,而認為越高檔越好,劑量越大越好。豈不知細菌要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體內的基因就會發生突變,以抵抗抗菌葯物殺滅,這就是細菌的耐葯,這也是一種自然現象。然而由於濫用、亂用及不合理的應用就加速了細菌的耐葯性的發生,而且有些細菌逐漸演化為「超級菌」。(3)加重機體的毒性反應,如神經系統毒性反應,造血系統反應,肝、腎毒性反應,胃腸道毒性反應等,這些毒性反應加重了機體損傷的反應,同時也損害了微生態的平衡。
4.採用微生態療法,微生態平衡療法是指促進正常微生物與宿主及環境構成的微生態失調轉變為正常平衡的醫療措施,包括兩大措施(1)應用抗菌葯物的生態療法,即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選擇性殺滅或抑制致病菌,防止內源性感染。(2)應用微生態調節劑的生態療法,微生態調節劑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因子等。
採用微生態療法,特別是在胃腸系統菌群失衡治療中獲得了成功,其它系統中的微生態療法正在研究。
『陸』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微生物簡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一般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下面就具體從醫療保健、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幾個方面分析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一)微生物與醫療保健
首先,微生物學對於醫療保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英國醫生受到巴斯德胚種學說的影響,發明了石炭酸手術消毒法,為降低手術感染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三十年間,由於微生物學各種方法的出現,許多嚴重危害人畜的病原微生物被分離出來,如炭疽芽胞桿菌、麻風分枝桿菌、肺炎鏈球菌、傷寒沙門氏菌、結核分枝桿菌、鼠疫巴斯德氏菌等。科學家經過十幾年努力發明了減毒型牛痘結核桿菌製成的bcg,讓人類在病原菌的面前,有了主動性。通過對微生物的代謝的研究,發現一種鹼性染料可以抑制微生物四氫葉酸的產生,令微生物死亡,化學治療劑磺胺類葯物大量出現。上世紀初的青黴素的出現,引發了發掘抗生素寶庫的熱潮,鏈黴素、氯黴素等相繼出現。如今,基因工程菌葯物的應用,更是帶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商業價值。
其次,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愛美女性,愛美是一門一生的必修課,所以自然的就將微生物與醫療保健的關注點放在了微生物與美容養顏上。微生物酵素可調節血壓、調節腸胃功能、調節免疫功能、護肝、治療糖尿病的保健功效,微生物酵素的美白、抗衰老、去痘和防腐的美容功效。微生物酵素就是益生菌。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而發揮有益作用,達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狀態的活菌制劑及其代謝產物,益生菌存在於地球上的各個角落裡面,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強大的青竹緣活性益生菌,就包括了以上各類微生物組成的活性益生菌。
(二)微生物與工業生產
微生物的特點是種類多、分布廣、生長迅速、繁殖速度快、代謝能力強、適應性強、容易培養。工業生產中,可根據微生物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微生物。有的微生物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就能被利用,有的需要對分離到的野生菌株進行人工誘變,得到突變株才能被利用。當前發酵工業所用的菌種總趨勢是從野生菌轉向突變菌,自然選育轉向代謝育種,從誘發基因突變轉向基因重組的定向育種。由於發酵工程本身的發展以及基因工程的介入,藻類、病毒等也正在逐步地變為工業生產用的微生物。工業生產常用的微生物
1.細菌
細菌(bacteria)是自然界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類微生物,屬單細胞原核生物,比較典型的二分分裂方式繁殖。細胞生長時,環狀DNA染色體復制,細胞內的蛋白質等組分同時增加一倍,然後在細胞中部產生一橫段間隔,染色體分開,繼而間隔分裂形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如間隔不完全分裂就形成鏈狀細胞。
工業生產常用的細菌有:枯草芽孢桿菌、醋酸桿菌、棒狀桿菌、短桿菌等。用於生產澱粉酶、乳酸、醋酸、氨基酸和肌苷酸等等。
⒉酵母菌
酵母菌(yeast)為單細胞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主要分布於含糖較多的酸性環境中,如水果、蔬菜、花蜜和植物葉子上,以及果園土壤中。石油酵母較多地分布在油田周圍的土壤中。酵母菌多為腐生,常以單個細胞存在,以發芽形式進行繁殖,母細胞體積長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發芽。芽長大的同時母細胞縮小,在母子細胞間形成隔膜,最後形成同樣大小的兩細胞,如果子芽不與母細胞脫離就形成鏈狀細胞,稱為假菌絲。在發酵生產旺期,常出現假菌絲。
工業上用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假絲酵母、類酵母等。分別用於釀酒、製造麵包、生產脂肪酶(lipase)以及生產可食用、葯用和飼料用酵母菌體蛋白等。
⒊黴菌
黴菌(mould)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凡生長在營養基質上形成絨毛狀、網狀或絮狀菌絲的真菌統稱為黴菌。黴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大量存在於土壤、空氣、水和生物體內外等處。它喜歡偏酸性環境,大多數為好氧性,多腐生,少數寄生。黴菌的繁殖能力很強,它以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進行繁殖,多以無性孢子繁殖為主。其生長方式是菌絲末端的伸長和頂端分支,彼此交錯呈網狀。菌絲的長度既受遺傳性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其分支數量取決於環境條件。菌絲或呈分散生長,或呈菌絲團狀生長。
工業上常用的黴菌有:藻狀菌綱的根霉、毛霉、犁頭霉,子囊菌綱的紅麴黴,半知菌類的麴黴、青黴等。它們可用於生產多種酶制劑、抗生素、有機酸及甾體激素(steroid hormone)等。
⒋放線菌
放線菌(actinomycetes)因菌落呈放線狀而得名。它是一個原核生物類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尤其在含有機質豐富的微鹼性土壤中較廣。大多腐生,少數寄生。放線菌主要以無性孢子進行繁殖,也可借菌絲片段進行繁殖。後一種繁殖方式見於液體浸沒培養中。其生長方式是菌絲末端伸長和分支,彼此交錯成網狀結構,成為菌絲體。菌絲長度既受遺傳性的控制,又與環境相關。在液體浸沒培養中由於攪拌器的剪切應力作用,常常形成短的分支旺盛的菌絲體,或呈分散生長,或呈菌絲團狀生長。它的最大經濟價值在於能產生多種抗生素(antibiotic)。從微生物中發現的抗生素,有60%以上是放線菌產生的,如鏈黴素、紅黴素、金黴素、慶大黴素等。常用的放線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屬:鏈黴菌屬、小單孢菌屬和諾卡菌屬等。
⒌擔子菌
所謂擔子菌(basidiomycetes)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菇類(mushroom)微生物。擔子菌資源的利用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如多糖、橡膠物質和抗癌葯物的開發。近幾年來,日本、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對香菇的抗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香菇中1,2-β-葡萄糖苷酶及兩種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
⒍藻類
藻類(alga)是自然界分布極廣的一類自養微生物資源,許多國家已把它用作人類保健食品和動物飼料。培養螺旋藻,按乾重計算每公頃(1 ha = 104 m2)可收獲60 t,而種植大豆每公頃才可收獲4 t;從蛋白質產率來看,螺旋藻是大豆的28倍。培養珊列藻,從蛋白質產率計算,每公頃珊列藻所得蛋白質是小麥的20~35倍。此外,還可通過藻類將CO2轉變為石油,培養單胞藻或其它藻類而獲得的石油,可占細胞乾重的5%~50%,合成的油與重油相同,加工後可轉變為汽油、煤油和其它產品。有的國家已建立培植單胞藻的農場,每年每公頃地,培植的單胞藻按5%干物質為碳水化合物(石油)計算,可得60 t石油燃料。此項技術的應用,還可減輕因工業生產而大量排放CO2造成的溫室效應。國外還有人從「藻類農場」獲取氫能的報道,大量培養藻類,利用其光合放氫來獲取氫能。
作為大規模生產,對菌種則有下列要求
(1)原料廉價、生長迅速、目的產物產量高;
⑵易於控制培養條件,酶活性高,發酵周期較短;
⑶抗雜菌和噬菌體的能力強;
⑷菌種遺傳性能穩定,不易變異和退化,不產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質和毒素,保證安全生產。
(三)微生物與農業生產
微生物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如耕作層土壤、動物胃腸道等均是由多種微生物共同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里有有益微生物,也有一些有害的微生物種類,如病原菌、腐敗細菌等,這些微生物之間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如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增加,就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根據這種現象人們有目的地篩選出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種類,並加以培養繁殖製成有益生物菌制劑。將有益生物菌制劑施入土壤則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效養分含量,減少病害的發生,提高農產品品質。例如微生物肥料。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是化肥會削弱莊稼生產能力、加劇環境污染、浪費大量緊缺資源等弊端。微生物肥料在維系與提高土壤生產力、改善農產品品質、降低病蟲害發生、保護農田生態環境以及夯實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實現「綠色工程」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未來肥料的優良選擇。
(四)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和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是21世紀全球性的一項戰略任務,微生物可在其中發揮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例如1利用微生物肥料、殺蟲劑或農用抗生素等來取代會嚴重污染環境和不可降解的化學肥料或化學農葯2利用微生物生產的PHB、PHB或聚乳酸製造易降解的醫用塑料、快餐盒等製品以減少「白色污染」3利用微生物的降解、氧化等生化活性來凈化生活污水、有毒工業污水和生活有機垃圾4利用微生物來檢測環境的污染度,如用艾姆氏方法檢測「三致」物質,利用EMB培養基檢測飲用水等樣品中的腸道菌群,以及利用發光細菌來檢測水源的污染度等。
(五)微生物與生命科學基礎研究
微生物學促進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為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微生物對生命科學研究技術做了重大貢獻由於微生物學的消毒滅菌,分離培養等技術的滲透和應用的拓寬及發展,動植物細胞可以再培養在平板或三角瓶里,可以再顯微鏡下分離。今天的轉基因動物,轉基因植物的轉化技術也源於微生物的理論和技術。微生物的重大發現導致了DNA重組技術和遺傳工程的出現,使整個生命科學翻開了新的一頁,也將使人類定向改變生物、根治疾病、美化環境的夢想成為現實。微生物一方面在與其他學科交叉和相互促進中,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在生命科學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柒』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是什麼
人類與微生物是和平共處,相互制約,相巨依存,處於一種動平衡狀態。
微生物對人類有害處也有益處。微生物對人類的害處是: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的生態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打破,形成生態失衡,而導到疾病。這樣在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
比如說:身體長期使用抗生素,把壞的菌群消滅了同時也把好的菌群也殺死了,這時身體就出現菌群失調狀態,就會生病因此要補充益生菌。
微生物的益處是: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動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如果自然界沒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代謝,人類及動物也能以生存。
正常清況下人體不會發生廢染性疾病,寄居在人體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能抵抗病原做生物。這是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就可能產生疾病。
『捌』 誰能向我介紹下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各類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如下:
一、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由於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異性,因此人們常常根據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對病毒進行分類,如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細菌病毒(噬菌體)等。
有害的一面: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並危及其健康。例如:人類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流感等,動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煙草花葉病、馬鈴薯退化病等。
有利的一面:
利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特點,防治某些細菌對人類的感染;利用一些昆蟲病毒殺滅害蟲;利用病毒侵染其他生物的特點,進行基因片段的轉移,開展生物學的研究等。
二、原核生物(主要是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除一部分致病菌外,大多數細菌對人類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例如:
1、湖底和沼澤淤泥中的細菌產生天然氣;(甲烷菌)
2、利用某些細菌的發酵製造醋、味精等調味品和酸奶、泡菜等腌制食品;(乳酸菌)
3、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為豆科植物提供其生長所需要的氮素營養;
4、腐生細菌把各種生物體的殘骸分解後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和利用的物質,在地球的物質循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菌物(包括酵母菌和黴菌)與人類的關系
有利的一面:
1、食用、入葯;
2、其發酵作用可用於釀造酒、醋、醬油、腐乳和生產麵包、饅頭;
3、廣泛應用與化學工業;
4、分解動植物殘體,參與物質循環。
有害的一面:
1、引起食物的霉爛;
2、導致人類的某些疾病,中毒等。
『玖』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為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
(9)3微生物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有哪些擴展閱讀
特性:
1、嗜鹽性
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點。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長必需海水。海水中富含各種無機鹽類和微量元素。鈉為海洋微生物生長與代謝所必需此外,鉀、鎂、鈣、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
2、嗜冷性
90%海洋環境的溫度都在5℃以下,絕大多數海洋微生物的生長要求較低的溫度,一般溫度超過37℃就停止生長或死亡。
3、嗜壓性
海洋中靜水壓力因水深而異,水深每增加10米,靜水壓力遞增1個標准大氣壓。海洋最深處的靜水壓力可超過1000大氣壓。深海水域是一個廣闊的生態系統,約56%以上的海洋環境處在100~1100大氣壓的壓力之中,嗜壓性是深海微生物獨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