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報告怎麼寫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菌落總數測定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食品中菌落總數(Aerobic plate count)的測定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食品中菌落總數的測定。
2 術語和定義
2.1 菌落總數 aerobic plate count
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如培養基、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等)培養後,所得每g(mL)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
3 設備和材料
除微生物實驗室常規滅菌及培養設備外,其他設備和材料如下:
3.1 恆溫培養箱:36 ℃±1 ℃,30 ℃±1 ℃。
3.2 冰箱:2 ℃~5 ℃。
3.3 恆溫水浴箱:46 ℃±1 ℃。
3.4 天平:感量為0.1 g。
3.5 均質器。
3.6 振盪器。
3.7 無菌吸管:1 mL(具0.01 mL 刻度)、10 mL(具0.1 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頭。
3.8 無菌錐形瓶:容量250 mL、500 mL。
3.9 無菌培養皿:直徑90 mm。
3.10 pH 計或pH 比色管或精密pH 試紙。
3.11 放大鏡或/和菌落計數器。
4 培養基和試劑
4.1 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見附錄A 中A.1。
4.2 磷酸鹽緩沖液:見附錄A 中A.2。
4.3 無菌生理鹽水:見附錄A 中A.3。
5 檢驗程序
菌落總數的檢驗程序見圖1。
圖
1 菌落總數的檢驗程序
6 操作步驟
6.1 樣品的稀釋
6.1.1 固體和半固體樣品:稱取25 g 樣品置盛有225 mL 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的無菌均質杯內,8000 r/min~10000 r/min 均質1 min~2 min,或放入盛有225 mL 稀釋液的無菌均質袋中,用拍擊式均質器拍打1 min~2 min,製成1:10 的樣品勻液。
6.1.2 液體樣品:以無菌吸管吸取25 mL 樣品置盛有225 mL 磷酸鹽緩沖液或生理鹽水的無菌錐形瓶(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無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勻,製成1:10 的樣品勻液。
6.1.3 用1 mL 無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 樣品勻液1 mL,沿管壁緩慢注於盛有9 mL 稀釋液的無菌試管中(注意吸管或吸頭尖端不要觸及稀釋液面),振搖試管或換用1 支無菌吸管反復吹打使其混合均勻,製成1:100 的樣品勻液。
6.1.4 按6.1.3 操作程序,制備10 倍系列稀釋樣品勻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 次1 mL 無菌吸管或吸頭。
6.1.5 根據對樣品污染狀況的估計,選擇2 個~3 個適宜稀釋度的樣品勻液(液體樣品可包括原液),在進行10 倍遞增稀釋時,吸取1 mL 樣品勻液於無菌平皿內,每個稀釋度做兩個平皿。同時,分別吸取1 mL 空白稀釋液加入兩個無菌平皿內作空白對照。
6.1.6 及時將15 mL~20 mL 冷卻至46 ℃的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可放置於46 ℃±1 ℃恆溫水浴箱中保溫)傾注平皿,並轉動平皿使其混合均勻。
6.2 培養
6.2.1 待瓊脂凝固後,將平板翻轉,36 ℃±1 ℃培養48 h±2 h。水產品30 ℃±1 ℃培養72 h±3 h。
6.2.2 如果樣品中可能含有在瓊脂培養基表面彌漫生長的菌落時,可在凝固後的瓊脂表面覆蓋一薄層瓊脂培養基(約4 mL),凝固後翻轉平板,按6.2.1 條件進行培養。
6.3 菌落計數
可用肉眼觀察,必要時用放大鏡或菌落計數器,記錄稀釋倍數和相應的菌落數量。菌落計數以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6.3.1 選取菌落數在30 CFU~300 CFU 之間、無蔓延菌落生長的平板計數菌落總數。低於30 CFU 的平板記錄具體菌落數,大於300 CFU 的可記錄為多不可計。每個稀釋度的菌落數應採用兩個平板的平均數。
6.3.2 其中一個平板有較大片狀菌落生長時,則不宜採用,而應以無片狀菌落生長的平板作為該稀釋度的菌落數;若片狀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餘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勻,即可計算半個平板後乘以2,代表一個平板菌落數。
6.3.3 當平板上出現菌落間無明顯界線的鏈狀生長時,則將每條單鏈作為一個菌
2. 如何根據生理生化反應鑒定微生物
生態學特徵以及血清學反應。如是酵母菌,常稱為該種生物的生活周期或生活史,還要注意是成醭狀。它先後對芽孢桿菌。雖然它們的蛋白質分子結構各異,但可以作為「屬」的分類特徵。 6。 (3)與溫度和氧氣的關系 測出適合某種微生物生長的溫度范圍以及它的最適生長溫度、CO2。近年來,在此基礎上。 2:在一定的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特徵、顏色等,包括外形,樣品少,同時也有助於微生物間系統發育關系的探索,經過不同的發育階段;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情況,仍無法分辨它們、生活史 生物的個體在一生的生長繁殖過程中、構造、有機酸,將其分為6個細胞壁(cell wall)類型、大小、硝酸鹽和銨鹽利用情況等)、微量好氧、形狀,根據細胞壁(cell wall)的氨基酸組成,寄主范圍以及致病的情況),或對同種微生物分型、形狀,有人對18個屬的放線菌的細胞壁(cell wall)進行了分析、排列等。然而利用抗原與抗體的高度敏感特異性反應。 用已知菌種、DNA鹼基比 DNA鹼基比[(G+C)mol%]、型或菌株微生物鑒別方法——傳統方法 在傳統的分類鑒定中。利用這一特性、是否有嗜鹽性等)。若兩個樣品的吸收光譜完全相同,這種方法簡便快速,能否使牛奶凝固。 各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就可用來鑒別相似的菌種、各種糖類的利用情況等)。 2、邊緣、環狀還是島狀。 根據有關學者的試驗表明。因此、黏稠度。 1,如是否產生H2S,每種物質的化學結構都有特定的紅外光譜,孢子的數目,原核生物變化范圍是20-78%、生理生化反應特徵,把它作為區分「屬」的依據之一,各種噬菌體有其嚴格的宿主范圍,培養基的顏色等。 該法常用於腸道菌,與待鑒定的對象是否發生特異性的血清學反應來鑒定未知菌種,細胞構造,能否還原硝酸鹽、形態學特徵 (1)細胞形態 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外形大小,看它是好氧、氣味、邊緣,有無芽孢和莢膜、酵母菌進行分類,我們把這些依據作為鑒定項目、紅外光譜IR 一般認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型或菌株製成的抗血清,已將傷寒桿菌、乳酸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況(pH情況,紅外光譜技術被應用到微生物的分類中、隆起情況、隆起。 3、對噬菌體的敏感性 與血清學反應相似、滲透壓情況(是否耐高滲、水分程度等),可以初步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微生物分類鑒定的主要依據是形態學特徵、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生理生化反應特徵 (1)利用物質的能力 包括對各種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為唯一碳源、氣相色譜GC 4、高效液相色譜HPLC 5;(A+T+G+C)% 該比值的變化范圍很大,可以用某一已知的特異性噬菌體鑒定其相應的宿主、兼性好氧;在一定的斜面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苔特徵、對噬菌體的敏感性等。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 4、凍化等。 (2)代謝產物的特殊性 這方面的鑒定項目非常多、光澤。利用此法,放線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狀、微生物鑒別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 1,包括是否產生菌膜。它比單純用形態進行分類更全面,如黏細菌就是以它的生活史作為分類鑒定的依據、形狀、生態學特徵 生態學特徵主要包括它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寄生還是共生,生活史有時也是一項指標、質譜分析MS 三: (G+C)mol%=(G+C)/,反之亦然,藉助於紅外線光譜區分屬內的種和菌株是困難的、細胞壁(cell wall)組分分析 細胞壁(cell wall)組分分析首先應用於放線菌分類中。 二,近年來又應用於放線菌分類中、微生物鑒別方法——新技術新方法 1,均勻渾濁還是發生沉澱。在分類鑒定中、對生長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長因子以及需要什麼生長因子等),不僅可以初步了解各屬菌的細胞成分的化學性質。 3、吲哚,結合形態特徵提出了相應的科屬檢索表。在鑒定時、正反面顏色、醇、質地,又根據細胞壁(cell wall)的糖的組成分成4個糖類型、大小、芽孢的大小和位置、血清學反應 很多細菌有十分相似的外表結構(如鞭毛)或有作用相同的酶(如乳酸桿菌屬內各種細菌都有乳酸脫氫酶),但在普通技術下(如電子顯微鏡或生化反應)、肺炎鏈球菌等菌分成數十種菌型,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和鑒定工作;在半固體培養基上經穿刺接種後的生長情況、對各種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顏色和表面特徵等。對氧氣的關系,以G+C物質的量分數(mol%)表示,革蘭氏染色反應。 (2)群體形態 群體形態通常是指以下情況的特徵,有無氣泡、鞭毛著生部位和數目。 5、噬菌體和病毒的分類鑒定,包括生長程度、耐氧還是專性厭氧,能否運動、透明度、最低生長溫度和最高生長溫度,真核生物的變化范圍為30%-60%、能源的要求(光能還是化能。這種過程對特定的生物來講是重復循環的、氧化無機物還是氧化有機物等),結果較好
3. 微生物檢驗原始記錄表怎樣填寫
按標准要求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把需要體現的信息最好都設計在表裡,包括檢品名稱、檢品編號、實驗開始日期,實驗標准、實驗依據、實驗方法、實驗需要的儀器(培養箱溫度,顯微鏡編號等),各種微生物檢驗每一步驟的結果數據等。
4. 微生物的染色的實驗總結怎麼寫
如果是革蘭氏染色,還可以寫一些在實驗過程中的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比如說,乙醇脫色要掌握好時間、製片的時候菌液濃度不宜過高、固定的時候注意不要把菌燙死、沖水的時候不要直沖……好久之前做過的了 ,都有點忘了!
如果想湊字的話,把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結構區別寫上,因為結構不同,所以和染料結合也不同,這是根本。
5. 高中生物實驗報告怎麼寫
高中生物實驗報告怎麼寫
1. 實驗目的: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實驗原理:碘遇澱粉變藍;光合作用產生澱粉
實驗器材:長勢良好的天竺葵一盆
實驗步驟: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摘取一片葉子,用不透光的紙對葉片進行部分遮光處理並置於陽光下,1h後用碘對葉子處理後發現不遮光的部分變藍,而遮光部分無明顯變化,證明只有不遮光部分產生了澱粉
實驗結論:光的確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2.實驗目的:光和作用速度受光照強度影響
實驗原理:
實驗器材:長勢良好的植物
實驗步驟:取兩片大小相同的葉子,置於錐形瓶,一瓶放在陰涼處,一瓶放在光照下,連一個裝滿水並倒置於水缸的量筒,化學實驗測收集氣體的那個你會吧?
3不是與2一樣的嗎?
4.光合作用速度受溫度影響
基本同2,改變溫度
5.光合作用速度與二氧化碳濃度有關
基本同2,改變二氧化碳濃度
6.實驗目的:測定光合作用速度
實驗原理:植物葉片的主脈兩側對稱部分葉面積基本相等,其形態和生理功能也基本一致.用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葉柄或莖的韌皮部,保留木質部,以阻斷葉片光合產物的外運,同時保證正常水分供應.然後,將對稱葉片的一側取下置於暗中,另一側留在植株上保持光照,繼續光合作用.一定時間後,測定光下和暗中葉片的乾重差,即為光合作用的積累的干物質量.通過公式計算出光合速率.乘以系數後還可計算出C02的同化量.
實驗器材:任選戶外一種植物.剪刀. 4塊濕紗布.帶蓋磁碟.30個小紙牌,去戶外之前用鉛筆編號(1~15;1~15).鑷子.打孔器.鉛筆.記號筆.12個稱量瓶.烘箱.分析天平.乾燥器. 5%三氯乙酸.
6. 酵母rna的提取及組分鑒定實驗報告怎麼寫
酵母rna的提取及組分鑒定實驗報告如下:
一、實驗目的。
1、掌握稀鹼法提取酵母RNA勺原理和方法。
2、掌握紫外線(UV吸收法測定核酸濃度的原理)。
3、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計勺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廣泛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細胞、微生物體內。對核酸的研究是更深入研究生命體的基本前提之一。研究核酸需要純度很高的核酸,所以核酸的提取方法也就在生物學研究中相當重要。
本次實驗提取酵母的核糖核酸(RNAo RNA,離體後穩定性很差,含量低,所以在提取的時候就要注意防止核酸的降解和變性,防止過酸、過鹼、避免劇烈攪拌,尤其重要的是防止 RNA酶的作用。本實驗是醫葯衛生領域與大工業生產的基礎方法。
核酸(RNA都是由核苷酸組成的多聚核苷酸化合物,而核苷酸是由糖、鹼基和磷酸以等分子比例構成的,故測定組成核苷酸的任意一種組分即可以測定生物體內核酸的含量或者是提取出來的核酸的含量。
提取RNA勺方法很多,在工業生產上常用的是稀鹼法和濃鹽法。前者是利用鹼使細菌細胞壁溶解,是RNA釋放出來,後者是在加熱的條件下,利用高濃度的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胞壁溶解,是RNA釋放出來,後者是在加熱的條件下,利用高濃度的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RNA釋放出來。
使用濃鹽法提取RNA勺時候應該注意掌握溫度,直接至90~100C浸提,避免在20~70C的時間過長,因為這是磷酸二酯酶和磷酸單酯酶的作用活躍的溫度范圍,會使RNA降解而降低提取率。這兩種方法是從廢棄的啤酒酵母中提取RNA勺一般方法。
但是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如濃鹽法提取的RNA屯度高,而稀鹼法提取的時間短,提取率高,更利於工業化生產。
RNA 在260nm處有最大吸收峰,一定濃度范圍內其濃度與吸光度成正比,故可以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通過比色來測定RNA含量。
由於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也有光吸收,對RNAM定有一定的干擾作用,但蛋白質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 處,如同時測定280nm的光吸收,通過計算可消除其對 RNA測定的影響。因此如其中含有蛋白質時必須同時測定280nm和260nm 的吸光度,可通過計算測定溶液中 RNA的含量。
三、實驗器材。
電子天平、離心機、量筒、燒杯、錐形瓶、紫外分光光度計、容量瓶(100mL、移液管(5ml)、試管和試管架、PH 1-14試紙。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rna
7. 醫學微生物學格蘭染色實驗報告怎麼寫
革蘭染色法
【步驟】:製片、染色、鏡檢
1、製片
塗片 :取潔凈載玻片一張,用接種環取生理鹽水2環,置於玻片上,接種環滅菌後,取細菌培養物少許與鹽水混勻,並塗成均勻薄膜塗片。如用液體材料,如痰、尿液、膿汁等可直接塗片,不必加生理鹽水。
乾燥 :塗片最好在室溫下自然乾燥,必要時可將標本面向上,小心間斷地在弱火高處烘乾,但切勿緊靠火焰將塗膜烤枯。
固定:塗片乾燥後,將標本片在酒精燈上快速的來回通過三次,共約2s~3s,注意溫度不可太高,以塗片塗膜的反面觸及皮膚覺輕微燙覺即可。
固定目的:①殺死細菌;②使菌體與玻片粘附較牢,在染色時不致被染液和水沖掉;③菌體蛋白變性易著色。
2、染色
結晶紫初染 1 min → 盧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 95%酒精脫色 30sec~1 min → 稀釋石炭酸復紅復染 1 min,油鏡觀察
【原理】:
①革蘭陽性細菌細胞壁結構較緻密,肽聚糖層厚,脂質含量少,乙醇不易滲入;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較疏鬆,肽聚糖層少,脂質含量多,乙醇易滲入。
②革蘭陽性菌的等電點低,革蘭陰性菌的等電點較高,在相同pH條件下,革蘭陽性菌所帶負電荷比革蘭陰性菌多,與帶正電荷的結晶紫染料結合較牢固不易脫色。
③革蘭陽性菌細胞內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鎂鹽,可與結晶紫和碘牢固的結合成大分子復合物,不易被乙醇脫色;而革蘭陰性菌細胞內含極少量的核糖核酸鎂鹽,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復合物分子也較小,故易被乙醇脫色。
【結果觀察】:紫色為陽性,紅色為陰性
【影響因素】
①操作因素:塗片太薄或太厚,固定時菌體過分受熱,以及脫色時間長短,都會影響染色結果
②染液因素:所有染液應防止染液蒸發而改變濃度,特別是盧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後易失去媒染作用;塗片積水過多會改變染液濃度,影響染色效果
【意義】:
①鑒定細菌:可將細菌分為革蘭陽性菌(紫色)和革蘭陰性菌(紅色),
②觀察致病性:大多數G+菌以外毒素為主要致病物質,而G- 菌以內毒素為主要致病物質。兩者的致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③參考選擇抗菌葯物:大多數G+菌對青黴素、頭孢菌素等敏感;大多數G- 菌對氨基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敏感。
【用途】:一般細菌學檢查或鑒定
我這個比較簡單概括,你最好詳細化,比如染色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