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0 11:30:36

⑴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內容有哪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3. 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是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引起性狀變化程度如何,都屬於進化的范圍。物種形成是指一個物種發展為另一個物種的過程。必須當基因頻率的改變突破物種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這其中不僅包括漫長的時間,較明顯的基因型和表現型變化,還應包括生殖隔離的存在。因此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而不是生物進化的必要條件。4. 生物進化的歷程

⑵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

基本觀點: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並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③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⑶ 現代生物進化論的內容

生物進化論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是關於生物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進化 (evolution)
這個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演化或發展。它的含義極其廣泛,包括天體的消長、生物的演變、社會的發展等等。狹義地說,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是指生物種群多樣性和適應性的變化,或一個群體在長期內遺傳組成上的變化。正如斯特賓斯(G.L.Stebbins,
1974)所說:「生物進化乃是生物群體的遺傳組成部分的或全部的不可逆的一系列轉變,這種轉變基本上是基於生物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改變」。生物進化的范圍很廣,包括某一物種(如馬和象)、某一類群(如鳥類和哺乳類)直至整個生物界的歷史發展。

生物是進化的。地球上原來並不存在生命
(life)。大約34億年前才出現了生命。原始的生命並不具有細胞結構,後來才出現了少數單細胞的原始類型。這類生物在適當的條件下不斷地分化、發展。一些進化到植物;另一些進化到動物直至人類。經過人們長期不斷的努力,發現並作了記錄的生物種類現在已有200多萬種。其中植物約40多萬種,動物約150多萬種,微生物約20多萬種。據格蘭特(Grant)的估計,植物界(kingdom
plantae)種的具體數量如下:

但是,上述這個數字與實際存在的種類相比,還相差很遠。據漢德勒(P.Handler)等人的估計現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約有500萬到1000萬種。而它們與曾在地球上生存後又絕滅的生物相比,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遠不到1%)。生物的進化不僅表現在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增加,也表現在生物的構造趨於復雜和不斷完善。

任何生物體都與其生活環境相聯系。許多綠草叢中的昆蟲是綠色的,沙漠中的動物是沙黃色的,北極的動物是白色的,這就是適應(adaptation);綠色植物的葉能營光合作用,脊椎動物眼的構造使它能很好地了解周圍的情況,這就是適應;某些溫泉的藻類可忍耐80℃的高溫,沙漠中的節節木(Arthrophytum
hyloxylon)根系長達4—5米,江南山區岩壁上生長的卷柏在乾旱時卷縮成一團,久旱遇雨則葉片張開欣欣向榮,故有「九死還魂草」之稱。這些也都是奇妙的適應現象。生物的進化必然與環境相適應,否則就會被淘汰。為什麼有的生物能適應環境而生存、發展,有的則不能適應而被自然界所淘汰?這就是生物進化論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進化論的提出者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J.B.Lamarck),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O.R.Darwin)為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使生物進化理論發展到了新的水平。生物進化論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物質是由非生命物質轉化來的,現代生存的各種生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生物的種類由少到多;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圖引-1)。

與進化論相對立的觀點是物種不變論。在西方,這種觀點與「神創論」(creationism)
相結合,長期阻礙進化論的發展。他們認為,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由神所創造,上帝當初創造多少物種
(species),地球上現在就有多少物種,既不增加,也不減少。顯然,這類觀點不是從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而是從某些人的主觀想像、從剝削階級的偏見出發,根據一知半解的知識和自然界的一些表面現象編造出來的唯心主義說教。但是,這種觀點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達爾文學說,從它一誕生直至近現代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攻擊和非難(圖引-2)。1972年,美國加里福尼亞教育部竟明文規定,中學生物學課本除了進化論外,必須還有神創論的內容,而且兩者的頁數要各佔一半。當局認為,神創論是科學,講授神創論便於與進化論相互補充。同時,在田納西州,進化論被禁止講授;在南加羅來納州,官方教科書上竟然不準提「進化」的術語和「達爾文」的名字。可見進化論與神創論的斗爭是長期存在的。當然,隨著科學和社會的進步,進化論的思想必然不斷深入人心。

那麼,生物進化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大體可歸納下列幾個方面:

1、地球上生命自然界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其中包括生命的起源,物種分化和形成以及人類起源等過程。

2、生物進化的機制和理論,其中包括遺傳變異(inheritable variation)、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化的方向、速度和分子基礎等;還有如生命起源(the origins of
life)、細胞起源、人類起源與進化以及物種形成中的某些理論問題。

3、生物進化與其外界環境的關系。

4、生物進化論研究的歷史,包括主要學派及其論點。

⑷ 現代進化理論基本內容

現代進化理論認為,進化是生物種群中實現的,而突變、選擇和隔離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不是個體。 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一個物種通常包括許多分布在不同地點的種群。每個種群中的個體具有基本相同的遺傳基礎,但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種群一般具有雜種性,雜種性的存在意味著等位基因的存在。 一個種群中能進行生殖的生物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的基因庫。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補等位基因中所佔的比率,稱為基因頻率。

種群的基因頻率若保持相對穩定,則該種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穩定。但在自然界中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基因型也逐漸變化。

突變引起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時普遍存在的。誠然,突變發生的自然頻率是相當低的,但是,種群是由大量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具有成千上萬基因,這樣,每一代都會產生大量的變異。

突變的結果可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是種群出現大量可遺傳變異。這些變異是隨機性的,不定向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料。

自然選擇主導著進化的方向

突變的方向是不確定性的,但一旦產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選擇的作用。自然選擇不斷淘汰不適應環境的類型,從而定向地改變種群中的基因頻率向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

自然選擇不斷地調整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定向地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那麼,自然界又如何將改變了的基因頻率在種群中相對固定下來,進而形成新的適應於環境的生物類型呢?

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隔離使不同物種之間停止了基因交流,一個種群中所發生的突變不會擴散到另一個種群中去,使不同的種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離一般分為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兩類。地理隔離是由於某些地理障礙而發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峽和遠距離都能將種群阻隔開來,使他們之間彼此不能往來接觸,失去了交配的機會。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兩個種群分別接觸不同的環境,各自積累了變異。另一方面,長期的地理隔離使相互分開的種群斷絕了基因交流,結果導致了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指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間不能雜交或雜交不育。生殖隔離又可分為受精前的生殖隔離和受精後的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的一個物種的種群就變成兩個物種的種群了。

現代進化理論
現代綜合進化理論是基因學說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綜合。這實際上是以現代遺傳學的巨大成就來補充達爾文學說中的不足。現代進化理論闡明了生物進化過程中,內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和外因(環境變化)、偶然性(突變)和必然性(選擇)的辯證關系,令人信服地闡述了進化的中心問題——物種形成的過程,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生物進化機理的認識。

⑸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有諸多流派,如綜合進化理論(現代達爾文主義)、新達爾文主義、新拉馬克主義、中性學說、驟變論等。


(一)、綜合進化理論


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1. 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代進化論克服了這個缺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代進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3.在達爾文學說中,自然選擇來自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而在現代進化論中,則將自然選擇歸於基因型有差異的延續,沒有生存斗爭,自然選擇也在進行。


? (二)、 新達爾文主義


? 新達爾文主義是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爾、德弗里斯和摩爾根等都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他們組成了新達爾文主義學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對達爾文的獲得性遺傳的思想,但同時又接受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的一般概念,並把這種選擇機制推廣到種質,提出了「種質論」,即生物體是由種質和體質組成的。種質是生殖細胞,體質是體細胞,因此,新物種的形成是由種質產生的,二者不能轉化。環境條件只能引起體質的改變而不能引起種質的變化,因此獲得性是不能遺傳的。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他提出了「遺傳因子說」,即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因子存在著。他們可以隱藏不顯,但不會消失。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因子互不幹擾彼此分離;通過因子重組再表現出來。孟德爾的觀點說明了支配遺傳性狀的是因子,而不是環境。這與達爾文獲得性遺傳的說法顯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蘭植物學家,他提出了「突變論」,他認為進化不一定像達爾文所講的那樣,通過微小變異(連續變異)而形成,他說變異可以是一種不連續的,由突變引起而直接產生新種。顯然,在德弗里斯看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並不重要,只是對突變起過篩作用。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國細胞遺傳學家。他提出了「基因論」,他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從而確立了不同基因與性狀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樣也就可以根據基因的變化來判斷性狀的變化了。摩爾根認為,生物的基因重組是按一定的頻率必然要發生的,它的發生與外界環境沒有必然的聯系。並認為,這種變異一經發生就以新的狀態穩定下來。因此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


? 新達爾文主義學派盡管提出了「種質論」「基因論」「突變論」等,但也有許多地方引起了爭論。首先,新達爾文主義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生物進化的,而進化是群體范疇的問題。因此,這一學說在解釋生物進化時,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達爾文主義學派中的多數學者,漠視自然選擇學說在進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不可能正確地解釋進化的過程。


?


(三)、新拉馬克主義(neo-Lamarckism)


通常指以獲得性遺傳為主要機制的進化學說。19世紀後期討論進化機制、當魏斯曼批評獲得性遺傳觀點時,新拉馬克主義是作為新達爾文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新拉馬克主義不全是拉馬克觀點的繼續,它主要是企圖回答達爾文所未解決的變異起源問題。例如,新拉馬克主義者科普(E.D.Cope)就斷言,變異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環境誘發或是長期習慣的結果。按照他的觀點,自然選擇只能淘汰不適應的個體,而獲得性遺傳才是「最適者」起源的真正原因。美國的小帕卡德(A.S.Packard Jr)是首先使用「新拉馬克主義者」和「新拉馬克主義」這兩個名詞的學者。


(四)、中性學說


20世紀60年代以來,基於對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的進化改變的研究,分子進化論這門新興學科開始興起。最早提出分子進化中性學說(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的是日本學者木村資生(1968年)。1969年,美國學者金(J.K.King)和朱克斯(T.H.Jukes)也發表了主張中性學說的論文,名為《非達爾文主義進化論》(non Darwinian evolution)。


中性學說的中心論點是:分子層次上的生物進化不是由自然選擇作用於有利突變引起的,而是在連續的突變壓之下,由選擇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變的隨機固定造成的。這里所說的選擇中性的突變是指對當前適應度沒有影響的突變。


(五)驟變論


驟變論的系統提出者是德弗里斯(H. de Vires)。他在月見草的研究中得到許多新的變異類型,其中有的植株粗,有的特別短,有的葉脈呈紅色。他將這些變異稱為突變,認為突變是不連續的變異,並能直接產生新種,不必像達爾文所說的需要由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現代的驟變論者主要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他們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在進化史上,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進化較為沉寂的時期,新種的化石很少;有時大量的物種化石集中出現在較短的地質年代,如寒武紀大爆發

⑹ 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

現代進化理論認為,進化是生物種群中實現的,而突變、選擇、和隔離是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 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不是個體。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一個物種通常包括許多分布在不同地點的種群。每個種群中的個體具有基本相同的遺傳基礎,但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種群一般具有雜種性,雜種性的存在意味著等位基因的存在。一個種群中能進行生殖的生物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種群的基因庫。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補等位基因中所佔的比率,稱為基因頻率。
種群的基因頻率若保持相對穩定,則該種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穩定。但在自然界中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基因型也逐漸變化。
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材料 突變引起的基因頻率的改變時普遍存在的。誠然,突變發生的自然頻率是相當低的,但是,種群是由大量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具有成千上萬基因,這樣,每一代都會產生大量的變異。
突變的結果可形成多種多樣的基因型,是種群出現大量可遺傳變異。這些變異是隨機性的,不定向的,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料。 突變的方向是不確定性的,但一旦產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選擇的作用。自然選擇不斷淘汰不適應環境的類型,從而定向地改變種群中的基因頻率向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
自然選擇不斷地調整著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定向地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那麼,自然界又如何將改變了的基因頻率在種群中相對固定下來,進而形成新的適應於環境的生物類型呢? 隔離使不同物種之間停止了基因交流,一個種群中所發生的突變不會擴散到另一個種群中去,使不同的種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離一般分為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兩類。地理隔離是由於某些地理障礙而發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峽和遠距離都能將種群阻隔開來,使他們之間彼此不能往來接觸,失去了交配的機會。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兩個種群分別接觸不同的環境,各自積累了變異。另一方面,長期的地理隔離使相互分開的種群斷絕了基因交流,結果導致了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指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間不能雜交或雜交不育。生殖隔離又可分為受精前的生殖隔離和受精後的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的一個物種的種群就變成兩個物種的種群了。

⑺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⑻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內容: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並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③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⑼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現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為:
1.過度繁殖——進化的基礎(條件)
2.生存斗爭(同種生物與同種生物,同種生物與異種生物,生物與環境)——進化的手段(動力)
3.遺傳變異——進化的內在原因(原料)
4.適者生存——進化的結果
※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過程是--自然選擇
※進化中,變異在先,遺傳在後,而起定向選擇作用的是自然環境.

⑽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①種群是生物生存和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一個物種中的一個個體是不能長期生存的,物種長期生存的基本單位是種群。一個個體是不可能進化的,生物的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自然選擇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群體。②基因庫和基因頻率
(2)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突變和基因重組

閱讀全文

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8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