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免疫學疾病有什麼,如何區分
主動免疫也稱自動免疫,包括自然主動免疫和人工主動免疫,前者是感染後痊癒從而獲得免疫能力;人工主動免疫是指將疫苗或類毒素接種於人體,使人產生免疫力的一種預防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兩者本質上都是通過疫苗或類毒素等抗原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使機體產生抗體和記憶細胞,而非直接從體外注入抗體。
因為記憶細胞可以較長時間甚至終生在體內存活,當病原體再次侵入時,會刺激記憶細胞並引起記憶細胞迅速增分化,產生大量抗體,消滅病原體。所以,主動免疫對之後同種病原體的感染,具有高度的抵抗能力。
被動免疫包括天然被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是機體被輸入了抗體、淋巴細胞等,從而獲得的特異性免疫能力。
天然被動免疫是天然情況下被動獲得免疫力,比如母體內的抗體通過胎盤或乳汁進入孩子體內,使孩子獲得一定免疫力;人工被動免疫是用人工方法給機體直接輸入免疫物質。
與主動免疫相比,這種方式更直接的作用與病原體,不需要經過自身免疫系統較長時間的反應,因此見效快,但維持時間較短。
(1)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人工主動免疫中的疫苗有活疫苗和死疫苗。活疫苗往往是利用物理或者化學方法處理致病微生物,使其喪失或降低致病性,也可以使用與致病微生物相同種類但無致病力的微生物,比如,麻疹、脊髓灰質炎的疫苗;
死疫苗又叫類毒素疫苗,是把病原體毒性消除但仍然保留抗原特異性的生物製品,例如破傷風類毒素、白喉類毒素。此外,人工主動免疫中的疫苗還有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制備的DNA重組疫苗、核酸疫苗等。
人工被動免疫中常用抗毒素、胎盤球蛋白、抗菌血清、免疫調節劑等。抗毒素即從獲得免疫能力的生物體內提取的針對病原體的抗體;
胎盤球蛋白是從胎盤和嬰兒臍帶血製成的,主要含有丙種球蛋白,若從健康成年人血清中提取的叫人血清丙種球蛋白,這兩種提取物並不具有針對某一種病原體的作用,因此在治療某一種傳染病時效果往往不如特異性的單一抗體;
抗菌血清比如抗狂犬病的血清、抗乙型腦炎的血清等,往往是從具有免疫力的生物血液,其中含有對應的抗體的血清製成;免疫調節劑包括白細胞介素、胸腺素、干擾素等,是一類能夠增強、促進和調節免疫功能的生物製品,通常用於免疫功能低下的如惡性腫瘤、艾滋病等的治療。
『貳』 免疫系統疾病都有哪些!
常見的免疫系統疾病有:艾滋病、過敏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哮喘、慢性疲勞、II型糖尿病、枯草熱、紅斑狼瘡及多發性硬化症。其中最嚴重的是艾滋病、紅斑狼瘡,比較輕的是過敏性疾病。 具體如下: 一、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是指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質的刺激時所發生的反應.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損傷。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叫做過敏原,如花粉、室內塵土、魚、蝦、牛奶、蛋類、青黴素、磺胺、奎寧等。有些人接觸到過敏源時,在過敏原的刺激下,由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有些抗體吸附在皮膚、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細胞的表面。當相同的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就會與吸附在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使上述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等物質,引起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強、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增多等。上述反應如果發生在皮膚,則出現紅腫、蕁麻疹等;如果發生在呼吸道,則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個別病情嚴重的,可因支氣管痙攣、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三、免疫缺陷疾病
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組免疫系統功能不完善引起的疾病,因此,感染更易發生、復發更頻繁、且更為嚴重、持續時間更長。
免疫缺陷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性的。出生時就存在的免疫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的。雖然少見,卻已發現70多種遺傳性免疫缺陷疾病。某些疾病中,白細胞數目減少;另一些疾病中,數目正常但功能異常。還有一些疾病,白細胞未受影響,但免疫系統其他組成部分異常或缺失。
後天發生的免疫缺陷(獲得性免疫缺陷)通常由疾病引起。較先天性免疫缺陷更常見。某些疾病僅引起免疫系統很小的損害,而另一些可能破壞機體抵禦感染的能力。眾所周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後可患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見第187節)。病毒打擊和破壞通常抵抗病毒和真菌感染的白細胞。許多不同情況都可損害免疫系統。實際上,幾乎每種長期嚴重疾病都不同程度影響免疫系統。
『叄』 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那些
自身免疫病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就是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僅限於抗體或致敏靶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等一些其他的疾病。
二、是系統性的自身免疫病,平時最常見的就是系統性紅斑狼瘡。
自身免疫病是指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組織損害所引起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自身抗體的存在與自身免疫病並非兩個等同的概念。
自身抗體可以存在於無自身免疫疾病的正常人,特別是老年人,如抗甲狀腺球蛋白、甲狀腺上皮細胞、胃壁細胞、核DNA抗體等。
有時候受損或者是抗原性發生變化的組織,可以激發自身抗體的產生。
如心肌缺血時,壞死的心肌可以導致抗心肌自身抗體形成,但是此抗體並沒有致病作用,是一種激發性的免疫反應。
因此要確定自身免疫病的存在,第一是有自身免疫反應的存在,第二排除繼發性免疫反應的可能,第三排除其他病一的存在。
『肆』 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
常見的自身免疫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甲狀腺機能元進、青少年糖尿病、原免疫性疾病發性血小板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潰瘍性結腸炎以及許多種皮膚病、慢性肝病,等等。這些病名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很陌生. 多發性神經炎 :
各種病因均可影響周圍神經如同時發生周圍神經的廣泛損害,稱為多發性神經炎。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性的感覺、活動、皮膚色澤、出汗等改變。任何年齡的男女兩性均可發病。
病員往往先感到手足遠端的異常感覺,如針刺感、蟻走感或燒灼感等。當觸及患肢皮膚時,痛感加重。若用針輕刺患肢遠端皮膚時,病員卻感麻木,痛的感覺減弱或消失。在此前後或同時,病員感到四肢無力,可見上肢手、腕下垂,手不能握物、持筷、拿碗,下肢可見雙足下垂,不能行走。他人去活動病員肢體時,可感到手、腳松軟無力。患病時間長者,可發現四肢肌肉有萎縮,上肢主要為手部的小肌肉,下肢見小腿及足部特別細小。手足皮膚色澤也有改變,如無光澤、蒼白或青紫,許多或無汗,觸之較冷。
治療方法:
均衡飲食營養,多吃奶類和豆製品,還要保證各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補充,這對與身體也是很重要的。總之均衡營養最重要了。
適度勞逸適度勞逸是健康之母,人體生物鍾正常運轉是健康保證,而生物鍾「錯點」便是亞健康的開始。還應該堅持喝汣味紫葡茶 ,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抵抗疾病。
『伍』 免疫細胞有哪些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
免疫細胞(immune cell)俗稱白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基本成分,在體內分布很廣泛,主要是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
除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外,還有K淋巴細胞和NK淋巴細胞,共四種類型。T淋巴細胞是一個多功能的細胞群。除淋巴細胞外,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還有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抗原呈遞細胞及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
1、T淋巴細胞
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
2、B淋巴細胞
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
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
3、K淋巴細胞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
4、NK淋巴細胞
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5)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免疫細胞的原理機制
同體液免疫一樣,細胞免疫的產生也分為感應、反應和效應三個階段。其作用機制包括兩個方面:⑴致敏T細胞的直接殺傷作用。當致敏T細胞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再次接觸時,兩者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刺激作用,使靶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
引起靶細胞內滲透壓改變,靶細胞腫脹、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細胞在殺傷靶細胞過程中,本身未受傷害,可重新攻擊其他靶細胞。參與這
種作用的致敏T細胞,稱為殺傷T細胞。⑵通過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協同殺傷靶細胞。如皮膚反應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細胞易於從血管內游出。
巨噬細胞趨化因子可招引相應的免疫細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於對抗原進行吞噬、殺傷、清除等。由於各種淋巴因子的協同作用,擴大了免疫效果,達到清除抗原異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主要參與對胞內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及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參與移植排斥反應及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也可以說,在抗感染免疫中,細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參與免疫防護;又是導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細胞是細胞免疫的主要細胞。其免疫源一般為:寄生原生動物、真菌、外來的細胞團塊(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細胞)。細胞免疫也有記憶功能。
『陸』 主要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有哪些
一。
免疫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相關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免疫細胞可以分為多種,在人體中各種免疫細胞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免疫細胞(immune cell)是白細胞的俗稱,包括淋巴細胞、APSC多能細胞和各種吞噬細胞等,也特指能識別抗原、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淋巴細胞等。
T淋巴細胞:
T淋巴細胞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簡稱T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胚胎期則來源於卵黃囊和肝)。目前認為,在人體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幹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的誘導下分化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並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等進行再循環,發揮細胞免疫及免疫調節等功能。T細胞的再循環有利於廣泛接觸進入體內的抗原物質,加強免疫應答,較長期保持免疫記憶。T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又不斷在體內更新、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但目前分類原則和命名比較混亂,尚未統一。按免疫應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將T細胞分成若干亞群,一致公認的有:輔助性T細胞(TH),具有協助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細胞(TS),具有抑制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的功能;效應T細胞(TE),具有釋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細胞毒T細胞(TC),具有殺傷靶細胞的功能;遲發性變態反應T細胞(TD),有參與Ⅳ型變態反應的作用;放大T細胞(TA),可作用於TH和TS,有擴大免疫效果的作用;記憶T細胞(TM),有記憶特異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可數月至數年。其記憶細胞存活的時間則更長。
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組分,它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如直接殺傷靶細胞,輔助或抑制B細胞產生抗體,對特異性抗原和促有絲分裂原的應答反應以及產生細胞因子等,是身體中抵禦疾病感染、腫瘤形成的英勇鬥士。T細胞產生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細胞免疫的效應形式主要有兩種:與靶細胞特異性結合,破壞靶細胞膜,直接殺傷靶細胞;另一種是釋放淋巴因子,最終使免疫效應擴大和增強。
腫瘤細胞T細胞,是由胸腺內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成,是淋巴細胞中數量最多,功能最復雜的一類細胞。按其功能可分為三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它們的正常功能對人類抵禦疾病非常重要。到目前為止,有關T細胞的演化以及它與癌症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造血幹細胞又稱多能幹細胞,是存在於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其最大特點是能自身復制和分化,通常處於靜止期,當機體需要時,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為定向幹細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後,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統的血細胞系。其中淋巴幹細胞進一步分化有兩條途徑。一些幹細胞遷移到胸腺內,在胸腺激素影響下,大量增殖分化成為成熟淋巴細胞的一個亞群,被稱之為T淋巴細胞。T細胞的"T"字,是採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第二個細胞群在類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組織內受激素作用,成熟並分化為淋巴細胞的另一個亞群,被稱為B淋巴細胞。B細胞的"B"字,是採用"囊"的拉丁文第一個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鳥類特有的結構,位於泄殖腔後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人和哺乳動物無法氏囊,其類似的結構可能是骨髓或腸道中的淋巴組織(集合淋巴結,闌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細胞不產生抗體,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細胞免疫"。B細胞是通過產生抗體起作用。抗體存在於體液里,所以B細胞的免疫作用叫作"體液免疫"。大多數抗原物質在刺激B細胞形成抗體過程中;需T細胞的協助。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亦有抑制B細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細胞因受感染、輻射、胸腺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而功能降低時,B細胞因失去T細胞的控制而功能亢進,就可能產生大量自身抗體,並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同樣,在某些情況下,B細胞也可控制或增強T細胞的功能。由此可見,身體中各類免疫反應,不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液,共同構成了一個極為精細、復雜而完善的防衛體系。
B淋巴細胞
B淋巴細胞亦可簡稱B細胞。來源於骨髓的多能幹細胞。在禽類是在法氏囊內發育生成,故又稱囊依賴淋巴細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賴性淋巴細胞簡稱B細胞,是由骨髓中的淋巴幹細胞分化而來。與T淋巴細胞相比,它的體積略大。這種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增殖分化出大量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抗體並在血液中循環。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最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有關這種疾病的研究不斷涌現。在哺乳類是在類囊結構的骨髓等組織中發育的。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從骨髓來的幹細胞或前B細胞,在遷入法氏囊或類囊器官後,逐步分化為有免疫潛能的B細胞。成熟的B細胞經外周血遷出,進入脾臟、淋巴結,主要分布於脾小結、脾索及淋巴小結、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結中,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為漿細胞,合成抗體,發揮體液免疫的功能。B細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結中的數量較T細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結中的數量比T細胞少,在胸導管中則更少,僅少數參加再循環。B細胞的細胞膜上有許多不同的標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體。這些表面標志都是結合在細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2.B1細胞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B2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B細胞在體內存活的時間較短,僅數天至數周,但其記憶細胞在體內可長期存在。
K淋巴細胞
1. 又稱抗體依賴淋巴細胞,直接從骨髓的多能幹細胞衍化而來,表面無抗原標志,但有抗體IgG的受體。發揮殺傷靶細胞的功能時必須有靶細胞的相應抗體存在。靶細胞表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後,再結合到K細胞的相應受體上,從而觸發K細胞的殺傷作用。凡結合有IgG抗體的靶細胞,均有被K細胞殺傷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說K細胞本身的殺傷作用是非特異性的,其對靶細胞的識別完全依賴於特異性抗體的識別作用。K細胞約占人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10%,但殺傷效應卻很高。當體內僅有微量特異性抗體,雖可與抗原結合,但不足以激活補體系統破壞靶細胞時,K細胞即可發揮其殺傷作用。K細胞在腹腔滲出液、脾臟中較多,淋巴結中較少,胸導管淋巴液中沒有,表明K細胞不參加淋巴細胞的再循環。但K細胞的殺傷作用在腫瘤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寄生蟲免疫、移植排斥反應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重要作用,產生的免疫應答有免疫防護及免疫病理兩種類型。如靶細胞過大(寄生蟲或實體瘤),吞噬細胞不能發揮作用或靶細胞表面被抗體覆蓋,T細胞不能接近時,K細胞仍能發揮作用。腎移植中的排斥反應,機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受累器官或組織的破壞,都可能與K細胞有關。
NK淋巴細胞
1 .NK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是與T、B細胞並列的第三類群淋巴細胞。NK細胞數量較少,在外周血中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15%,在脾內約有3%~4%,也可出現在肺臟、肝臟和腸粘膜,但在胸腺、淋巴結和胸導管中罕見。
2. NK細胞較大,含有胞漿顆粒,故稱大顆粒淋巴細胞。NK細胞可非特異直接殺傷靶細胞,這種天然殺傷活性既不需要預先由抗原致敏,也不需要抗體參與,且無MHC限制。
3 .NK細胞殺傷的靶細胞主要是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較大的病原體(如真菌和寄生蟲)、同種異體移植的器官、組織等。
4.NK細胞表面受體(NKR)可以識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表達的多糖分子。NK細胞的殺傷效應是由其活化後釋放出的毒性分子介導,如穿孔素、顆粒酶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折疊肥大細胞
1.鹼性細胞在結締組織和粘膜上皮內時,稱肥大細胞,其結構和功能與嗜鹼性細胞相似。
2.肥大細胞mast cell是和血液的嗜鹼粒細胞同樣,具有強嗜鹼性顆粒的組織細胞。存在於血液中的這種顆粒,含有肝素、組織胺、5-羥色胺,由細胞崩解釋放出顆粒以及顆粒中的物質,可在組織內引起速發型過敏反應(炎症)。由於在肥大細胞上結合的IgE抗體和抗原的接觸,使細胞多陷於崩壞。
3.肥大細胞: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核小,呈圓形或橢圓形,染色淺,位於細胞中央。細胞常成堆或單個分布於血管附近。細胞呈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質中充滿大小一致,染成藍紫色的顆粒,均勻分布在核周圍。
4.肥大細胞白血病(Mast cell leukemia,MCL)又稱為組織嗜鹼細胞白血病,1957年Efrati首先提出MCL的診斷,以後陸續有報道。MCL約占惡性肥大細胞腫瘤的15%。不少病例先有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SMCD),以後轉變為白血病,少數開始即以肥大細胞白血病發病。
5.MCL是肥大細胞在體內惡性增殖的晚期表現,一般症狀與急性白血病相似,還有較特異的表現:由於肥大細胞顆粒內16性物質(組胺、肝素、a-TNF等的釋放,可引起一系列變態反應,如面色潮紅、低血壓、瘙癢或骨痛、頭痛,支氣管痙攣、呼吸困難,消化性潰瘍和消化道出血。胃腸道浸潤時可有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常見;皮膚色素性蕁麻疹少見。
6.患者一般有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總數(10-15)x109/L,肥大細胞佔5%~90%。骨髓活檢示肥大細胞明顯增多,有時可達90%(26.2%-91.8%),白血病性肥大細胞呈圓形或類圓形,染色質較細致,核仁清或不清,胞漿藍色、充滿或多或少的深紫紅色顆粒並覆蓋於核上,並易見偽足和吞噬紅細胞現象。MCL的肥大細胞超微結構:核1個或多個,偶見明顯核仁。細胞漿中含有線粒體、脂質體,顆粒內容物缺乏或顆粒中充滿小粒子及典型的卷軸樣特徵。A顆粒可見,嗜鹼粒細胞的0粒不見。
7.細胞化學特點:SBB和甲苯胺藍可著色,特異性酯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陽性,溶菌酶弱陽性;過氧化物酶和。非特異性酯酶陰性。
8.免疫表型:惡性肥大細胞表達CD9、CD33、CD44和CDll7,而不表達單核細胞相關 抗原CDl4、CDl5及嗜鹼粒細胞相關抗原CDll6、CDwl7、CDl23/IL-3RCK。同樣也缺 乏0116(CM-CSm)及皮膚肥大細胞標記抗原CD88。HLA-D、DR和CDl、Cm、 CD4、07、CDl0、CDl9、TdT均陰性,MCG-35對肥大細胞顆粒有較高特異性,培養 後的肥大細胞呈強陽性。
9.Travis等1986年提出了MCL的診斷標准:①外周血肥大細胞》10%;②白血病細胞有非 典型肥大細胞(幼稚肥大細胞)的特點;③白血病細胞有肥大細胞的組化特徵(出現異染顆 粒、特異性酯酶陽性,Pox陰性等)。臨床有肥大細胞增生及白血病的表現。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惡性肥大細胞增生症鑒別。
治療:目前尚無成功的治療方案,生存期很短(中位生存期5個月)。脾切除可暫時緩解症狀,血象可暫時回升,但患者生存期明顯縮短(平均2月)。21世紀初,人類開始的生命方舟計劃,對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的研究和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1.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亦稱巨噬細胞系統(macrophage system)體內具有強烈吞噬及防禦機能的細胞系統。包括分散在全身各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及幼稚單核細胞。共同起源於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分化發育,經幼單核細胞發育成為單核細胞,在血液內停留12~102小時後,循血流進入結締組織和其他器官,轉變成巨噬細胞。
2. 細胞質內含豐富溶酶體、線粒體及粗糙內質網,細胞表面形成小突起和胞膜皺褶。靜止時稱固著巨噬細胞,有趨化因子時便成為遊走巨噬細胞,能進行變形運動及吞噬活動。人的巨噬細胞能生活數月至數年。許多疾病能引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大量增生,表現為肝、脾淋巴結腫大。功能為吞噬清除體內病菌異物及衰老傷亡細胞;活化T.B.淋巴細胞免疫反應。在細菌或其他因子刺激下能分泌酸性水解酶、中性蛋白酶、溶菌酶和其他內源性熱原等。
二.
免疫分子並不是具有免疫能力的分子,而是廣義上具有免疫能力的物質,包括免疫細胞、免疫蛋白、免疫因子、干擾素等等
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體,是現代分子免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免疫分子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些具有結構和進化上的同源性,主要的有以下幾類:膜表面抗原受體、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抗原、白細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抗體、補體、細胞因子、抗原等。
B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變為漿細胞所產生的免疫分子--抗體。抗體後經科學證實是免疫球蛋白。由於抗原性質不同,免疫球蛋白又分為五類,分別稱為IgG、IgM、IgA、IgD、IgE。每種免疫球蛋白對相應的抗原有特異性的結合作用,使抗原(病原體)凝集、沉澱或溶解,從而消滅它們。
抗 體:構成人體的體液免疫功能。
T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免疫分子--細胞因子和補體。通過這些細胞因子(淋巴因子)發揮效應。例如移植排斥反應,遲緩過敏反應,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及變異的細胞等。抗體與抗原結合後,可激活補體,補體是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的免疫分子,能發揮溶解細菌和使被病毒感染的細胞膜破裂的作用。
淋巴因子:能促進T效應細胞的分化成熟,活化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發揮抗病毒和抗腫瘤等免疫功能。
補 體:能溶解被感染的細胞和殺菌,中和與溶解病毒,從而加強和調節抗體的免疫功能。
巨噬細胞受抗原刺激以後也能產生免疫分子--單核因子。單核因子能發揮抗病毒、抗腫瘤,促進免疫反應等作用。
單核因子:能促進白介素-1(IL-1)產生,調節淋巴細胞表面標志,如:E花環受體、補體受體、Ⅱ類抗原的表達,促進炎症反應和免疫的應答等。干擾素有抗病毒和抗腫瘤等功能。
所以免疫分子主要由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免疫分子主要有:抗體、淋巴因子、補體和單核因子。
免疫分子在抗原的刺激下,還能產生其它種類的免疫分子。隨著免疫分子醫學的研究和發展,人們將更多認識和了解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補體和HLA分子。
『柒』 免疫性疾病有哪些
免疫缺陷類:選擇性IgA缺乏症、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
免疫增多類:多發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變態反應類: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某些類型的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病、
接觸性皮炎等
『捌』 免疫疾病 有哪些
這個問題很大,簡短地說包括過敏反應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不是所有過敏反應都會引起疾病,有些人對牛奶、花粉、蝦等過敏僅僅引起不適,停止接觸過敏源,症狀就會逐漸消失,大多數過敏反應會自動消退,有的則不然,比如注射青黴素引起的過敏,若不及時救治,嚴重的會導致死亡。風濕性心臟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屬於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因為免疫功能過強,將自身的組織、細胞當作抗原給攻擊了。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是後天獲得的;復合型免疫缺陷症是遺傳的,發病早,可看做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由於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失引起的,免疫缺失的,比如艾滋病,病人因為不能抵抗任何病原體的入侵而感染多種病原體,也不能消滅體內癌變的細胞,因而並發多種疾病,導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玖』 全國卷高中生物常考的免疫缺陷病和自身性免疫病那些
1、全國卷高中生物常考的免疫缺陷病主要有:艾滋病(後天)和先天性胸腺發育不良(先天)。
免疫缺陷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主要見於嬰兒和兒童。如兒童出生後出現反復感染,就應該到醫院檢查一下免疫功能,確定是否有免疫缺陷。有免疫缺陷的兒童不能接種各種活疫苗,否則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2、常考的自身性免疫病有:重症肌無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性免疫在正常情況下,動物的免疫系統只對自身以外的異物抗原發生反應,但由於某些原因對自身構成成分引起免疫反應。
(9)免疫病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免疫缺陷的原因
免疫的作用在於能識別和排除異己物質,以達到維護機體的生理平衡和穩定的狀態。免疫反應後的結果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但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是有害的。免疫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體或抗原物質,是抗感染過程的表現。
清除體內衰老、變性細胞和一些廢用的物質成分,是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的穩定的表現;進行免疫監視,消除變性細胞,多見消除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