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極端微生物有什麼用處
極端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壓、嗜金、抗輻射、耐乾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科學家們相信,極端微生物是這個星球留給人類獨特的生物資源和極其珍貴的科研素材。開展極端微生物的研究,對於揭示生物圈起源的奧秘,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認識生命的極限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規律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極端微生物中發現的適應機制,還將成為人類在太空中尋找地外生命的理論依據。極端微生物研究的成果,將大大促進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人類健康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利用。
Ⅱ 為什麼極端環境微生物近年來成為微生物發展的新領域
極端微生物具有獨特的基因類型、特殊的生理機制及特殊的代謝產物,它在生命起源、系統進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極端微生物存在原理,又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極端微生物的特殊機制及特殊產物,將使某些新的生物技術可能。極端微生物的應用將改變整個生物技術的面貌。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極端微生物的研究已成為微生物學發展的新領域。
極端微生物是指能夠在如高溫、高鹽、高酸、高鹼和高壓等極端環境中正常生長的微生物。因此可以說極端微生物是先鋒生物,其生存環境對普通生物而言是不可耐受的, 從含酸礦液到鹽鹼地;從高輻射低氣壓的大氣平流層,到高放射高壓的地下岩層;從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的冰川凍土,到接近沸點的溫泉和海底火山口;在這些「生命禁區」,無處不活躍著極端微生物, 極端微生物的生態、分類、代謝、進化等均與一般生物有別,並蘊藏了優異的抗逆基因資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
目前極端微生物的研究對象多集中於細菌、古生菌和真菌,並按照分類特點分為6大類群,即:嗜熱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鹼微生物、嗜鹽微生物和嗜壓微生物,現在主要研究的有:嗜熱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極端嗜酸微生物、嗜鹼微生物、嗜鹽微生物、嗜壓微生物等。
人們對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多。主要研究工作包括:①新物種的發現。②新產物的研究與生產。③極端酶結構與功能及其基因的克隆、表達。④適應機理的分子基礎及遺傳原理。⑤基因組分析
Ⅲ 極端微生物與古菌的區別
極端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壓、嗜金、抗輻射、耐乾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
古菌常被發現生活於各種極端自然環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壓熱溢口、熱泉、鹽鹼湖等,古菌的細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不受溶菌酶和內醯胺抗生素如青黴素的作用,古菌的細胞膜所含脂質與細菌的很不同,古菌的脂質是非皂化性甘油二醚的磷脂和糖脂的衍生物。古菌的細胞膜有兩種:雙層膜和單層膜。
也就是說極端微生物包含但不限於古菌。
Ⅳ 「極端微生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喜好生活在其他生物無法生存的惡劣條件中,譬如很深的地底下。沒有人認為極端微生物是來自外空的外星人,可是它們能夠在太空或某些行星的惡劣環境中生存。
Ⅳ 嗜熱菌、嗜冷菌、嗜鹼菌、嗜酸菌、嗜鹽菌、嗜壓菌等極端微生物怎麼形成的
這些極端微生物都是經過歷史的進化逐步形成,自然選擇,由於要適應環境,而不得不進化成一些極端微生物
Ⅵ 極端微生物的什麼是極端微生物
極端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壓、嗜金、抗輻射、耐乾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
Ⅶ 地底下最深外的生物是哪些
答:是一些生存在「海底黑煙囪」中的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可生存於350℃的高溫熱水及2000-3000米的深水環境中,為古老生命的孑遺。黑煙囪噴出的礦液溫度可高達350℃,並含有CH4、CN等有機分子,為非生物有機合成,如此環境可以滿足各類化學反應,有利於原始生命的生存。
在熱液系統中,幾百攝氏度的高溫足以使一般的生命細胞物質變性,然而有一類稱為嗜熱菌的微生物卻能在高溫下生活下來。同樣,在低溫、高鹼、高鹽、高壓等極端環境下也有極端的生命世界。已發現的極端生命形式包括嗜熱菌、嗜冷菌、嗜鹼菌、嗜酸菌、嗜鹽菌、嗜壓菌等,統稱為極端微生物,它們構成了地球生命的獨特風景線。
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兩大塊。一是熱液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嗜熱細菌,它們隨著其他熱液物質一起噴出海底並在熱液噴口附著並沉積下來,火山岩中也含有大量細菌。二是存在於海底沉積物和海底以下的地層中的微生物。在所謂的「洋底下的海洋」里,還是構成深部生物圈的巨大的微生物群落的聚居地。地球上有高達 2/3的微生物可能深埋在洋底的沉積物和地殼中。在一個似乎缺乏營養資源的環境下存在的這一巨大的生命體也對生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生態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大洋鑽探計劃(ODP)首次在洋底以下深逾 750米的沉積物中發現有微生物存在,對洋底深處微生物的進一步研究必將取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http://www.clr.cn/front/chinaResource/read/news-info11.asp?ID=68939
〔海底黑煙囪解開生命之謎〕
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教授李江海在對我國五台山-太行山交界區地質調查時,發現了25億年前的海底黑煙囪。同行的美、加專家充分肯定了這項科學發現。
1978年美國阿爾文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採得由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組成的硫化物。1979年又在同一地點約2610~1650米的海底熔岩上,發現了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約350℃的含礦熱液從直徑約15厘米的煙囪中噴出,與周圍海水混合後,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沉澱物主要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閃鋅礦和銅-鐵硫化物組成。這些海底硫化物堆積形成直立的柱狀圓丘,稱為「黑煙囪」。
海底黑煙囪的形成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有關。由於新生的大洋地殼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里,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溶解了周圍岩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冷卻後在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了硫化物的顆粒,形成金、銅、鋅、鉛、汞、錳、銀等多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屬礦產。目前,世界各大洋的地質調查都發現了黑煙囪的存在,並主要集中於新生的大洋地殼上。只有地球早期的環境與此類似,為此提出了原始生命起源於海底黑煙囪周圍的理論,認為地球早期水熱環境和嗜熱微生物可能非常普遍,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嗜熱微生物。
Ⅷ 極端微生物的介紹
極端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科學家們相信,極端微生物是這個星球留給人類獨特的生物資源和極其珍貴的科研素材。我國對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研究已有二十餘年的歷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學家向華研究員主持的國家863項目「海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操作系統的構建」,就是目前我國極端微生物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