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生物參與了珊瑚礁的形成
參與了珊瑚礁的形成的生物主要是珊瑚蟲和海葵。
㈡ 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礁是由珊瑚蟲死亡後的骨骼形成的。珊瑚蟲是腔腸動物門里的一個大家族,稱為珊瑚蟲綱,它們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擁擠地固著在岩礁上。新生的珊瑚蟲就在死去的珊瑚蟲的骨骼上生長。它們有的生成樹枝狀,有的像一個個蘑菇,有的像人的大腦,有的像鹿角,有的似喇叭,顏色有淺綠、橙黃、粉紅、藍、紫、白等等,真是五花八門、五顏六色,非常好看。珊瑚蟲的觸手很小,都長在口的旁邊,海水流過時,觸手將海水中的食物送進口中,然後在消化腔里被吸收。珊瑚蟲有從海洋里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老的珊瑚蟲死去了,新的珊瑚蟲又長了出來,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它們的石灰質骨骼也不停地積累下去,逐漸地形成了珊瑚礁。
㈢ 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著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著大量的珊瑚蟲。
珊瑚是非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組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接,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㈣ 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時期的礁,在中三疊世以前的各時代,造礁生物種類很多;中三疊世以後,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為主,故統稱為生物礁。
(4)有哪些生物參與了珊瑚礁的形成擴展閱讀:
珊瑚礁的基本種類:
1、岸礁
沿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亦稱裙礁或邊緣礁。現代最長的岸礁沿紅海沿岸發育,綿延約2700多公里,分布水深約36米。中國台灣恆春半島和海南島沿岸也有岸礁發育。
2、堡礁
又稱堤礁,是離岸有一定距離的堤狀礁體,它與陸地隔以澙湖。現代規模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堡礁,全長約2000公里,分布水深約30米。堡礁位於大陸架的邊緣,它在大洋與大陸架的淺水之間形成了一個屏障。堡礁可以是因為大陸下沉由裙礁演化而成。最著名的堡礁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3、環礁
礁體呈環帶狀圍繞澙湖,有的與外海有水道相通。環礁直徑在幾百米至幾十公里,形態多樣。已知的環礁有330個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信風帶和印度洋熱帶海域。環礁多坐落在大洋火山錐上,孤立於汪洋大海之中,展布受洋底火山作用的控制,某些也可在大陸架上見到。
4、點礁
即斑礁,是堡礁和環礁澙湖中的礁體,大小不等,形態多樣。
5、平頂礁
假如海底有平坦的、珊瑚礁生長的條件,那麼就能夠形成平頂礁。平頂礁有時有些地方可以伸出水面,在那裡形成沙灘和小島,而在這些沙灘和小島附近又可以形成裙礁。在平頂礁的中部可能形成礁湖。環礁的內部也可能有平頂礁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珊瑚礁
㈤ 珊瑚礁形成的因素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形成珊瑚礁的條件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鈣骨骼堆積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膠體,即所謂的"珊瑚礁"。珊瑚礁的形成,除了造礁珊瑚扮演關鍵角色之外,還需加上其他生物,例如:貝類、石灰藻、有孔蟲等分泌鈣質骨骼的膠結作用,並且經過長期的累積,才可形成巨大的地質構造-珊瑚礁。珊瑚礁形成的基本條件是珊瑚的建造作用必須高過其他生物的破壞作用。在光照充足、海域溫度適宜而無污染的海域,珊瑚的造礁作用旺盛,就是珊瑚礁形成的良好環境。由於受到各地環境因素及地質作用的影響,因此在不同地區常形成不同形態的珊瑚礁。
在熱帶海洋中,觸目皆是一塊塊巨大的珊瑚礁石或珊瑚構成的島嶼。這些礁石和島嶼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岩石所成,實際上它們是由從古至今的珊瑚蟲建造的。珊瑚蟲是一種海洋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形,輻射對稱,上端有口,口周圍有幾條觸手,下端有基盤,起固定作用,體壁有內外胚層夠呈。外胚層能分泌石灰質或角質的骨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珊瑚。
珊瑚蟲生長和繁殖都很快,群體不斷出芽。當珊瑚蟲死亡後,它們的子孫即在起祖先的“遺骨”上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年深日久,日積月累,珊瑚蟲群體逐漸在海島四周或海邊堆積,形成一塊塊說大的礁石或一座座島嶼。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是澳大利亞東北部部名的大保礁,它寬約56千米,長達2040千米,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天然屏障。此外,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中國南海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都是由造珊瑚礁的骨骼堆積形成的島嶼。凡是能造礁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不能造礁的珊瑚稱為非礁珊瑚。在珊瑚礁的周圍,由許多藻類和海洋動物,它們夠成珊瑚礁生物群落。這些藻類在珊瑚蟲製造骨骼時,會排放二氧化碳來製造養分,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而珊瑚蟲會吸收這些氧。所以珊瑚礁就像熱帶雨林一般,能製造生物生存所所需要的氧,被稱為“海洋的熱帶雨林”。
珊瑚對人類有許多益處。珊瑚島可供人類居住;其礁石燒成石灰,可用於建築。古珊瑚礁和現代珊瑚礁可以形成儲油層,對開採石油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發現和開採的礁型大油田即有十多個,可采儲量達50億噸。軟珊瑚、柳珊瑚等是非常好的葯材。珊瑚有黃、白、紅和藍色,其形狀千姿百態,是天然裝飾品等。但由珊瑚礁形成的暗礁,也常會給航行中的艦船帶來沉船之災。
簡要
造礁珊瑚對水溫、鹽度、水深和光照等條件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
水溫
珊瑚生長的水溫約為20~30°C。J.D.米利曼認為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長發育的最佳水溫,韋爾斯認為最
佳水溫上限可達29°C。熱帶海區,這一最佳水溫出現在冬季和春季,因而許多學者認為冬季珊瑚生長最快。海南島和西沙群島水溫平均為25~27°C,屬珊瑚生長最佳水溫范圍,但海南島的季節變化大,水溫不穩定,對珊瑚生長有抑制
作用。海南島和台灣的珊瑚礁被稱為“高緯度珊瑚礁”。
鹽度
造礁珊瑚生長在鹽度為27~40的海水中,最佳鹽度范圍是34~36。南海鹽度為34,屬最佳鹽度范圍,海南島沿岸有淡水注入,鹽度略低,為32左右。
水深
一般認為造礁珊瑚生長的水深范圍是 0~50米,最佳水深為20米以淺。許多學者認為這實際上是與造礁珊瑚共生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深度。
光照
也是蟲黃藻光合作用的需要,一般熱帶光照強,時間長,平均光照率在50%以上,有利於珊瑚礁的發育。
風和風浪
一般迎風浪一側礁發育較好。新月形和馬蹄形礁體的凸面是迎風迎浪的。如果風浪有季節性變化,礁的形狀會出現雙馬蹄形。所以根據古代礁的形態可判斷古風向。過強的風浪使珊瑚蟲難以在基底上固著,不發育礁。
河流
河流入海處,海水鹽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濁度高,海水透明度低,會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處一般不發育岸礁,如海南島的岸礁在河口區缺失。
海平面變動
當海面穩定時,珊瑚礁平鋪發展,但厚度不大;當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時,形成的礁層厚度較大,礁體可發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體可深溺於海面以下成為溺礁。當海面下降或地殼上升時,形成的礁層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體可高出海面成為隆起礁。這種影響因素對古代礁意義較大。
海底地形
無論在大洋或淺海區,珊瑚礁總是生長於海底的正地形上,如大洋中的平頂海山、海底火山、大陸架的邊緣堤以及構造隆起上。由於在不同的海底地形上水動力作用不盡一致,因此地形特徵有時對礁體發育有很大影響。如極淺的平緩海底往往形成離岸礁;而岸坡較陡,則礁體緊貼岸線發育。珊瑚在海底營固著生活,在堅硬的岩石基底上發育較好,部分屬種也可在水下砂坎上發育,說明對底質有一定的選擇。
藻類與物種
蟲黃藻與造礁珊瑚共生,它吸收造礁珊瑚排出的 CO2,為珊瑚蟲提供鈣質,形成骨骼中甲殼質(幾丁質)的有機成分,它們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紅藻中的珊瑚藻是完全鈣化藻,可形成層狀骨架,參與造礁。藻屑是珊瑚礁中常見的組分,一般佔20~50%。藻類還可粘結礁骨架和生物屑,並有富鎂作用,形成高鎂方解石。但鑽孔藻(Bringalgal)在珊瑚礁中起破壞作用。
深水物種
許多石珊瑚也可以在水溫20°C以下成長和成礁。不像熱帶的珊瑚,它們不使用陽光作為首要能源,而是使用周圍水裡的營養。與熱帶的珊瑚礁相比這些珊瑚礁的生長非常緩慢。比如在歐洲的沿海從伊比利亞半島直到北角有一圈這樣的珊瑚礁圍繞。形成這些珊瑚礁的主要物種是Lophelia pertusa和Madrepora oculata。
典型的珊瑚礁位於水深200至1000米之間,至今為止被發現的最深的深水珊瑚礁達3000米。40米以上還沒有發現有屬於這些屬的珊瑚生存。
深水珊瑚礁尤其受到現代化的捕魚技術的威脅。深水拖網可以在幾分鍾內破壞整個在數千年裡緩慢成長起來的珊瑚礁。
熱帶物種
水溫常年高於20°C的地區熱帶珊瑚礁的珊瑚只能在水溫高於20°C的地區生存。這些石珊瑚與蟲黃藻共生,因此它們需要充分的陽光,它們因此生活在水深50米以上的水中。因此熱帶珊瑚礁一般位於北緯30°至南緯30°之間。熱帶珊瑚礁的總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它們每年約堆積6.4億噸的碳酸鹽。
熱帶珊瑚礁分兩類:
沿岸沉積形成的珊瑚礁位於大陸架的淺水中。由於淡水帶來的營養物質這些珊瑚礁營養比較豐富。因此這些珊瑚礁中往往以軟珊瑚和藻類植物為主。
㈥ 珊瑚礁是怎樣形成的
珊瑚礁的形成
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鈣骨骼堆積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膠體,即所謂的"珊瑚礁"。珊瑚礁的形成,除了造礁珊瑚扮演關鍵角色之外,還需加上其他生物,例如:貝類、石灰藻、有孔蟲等分泌鈣質骨骼的膠結作用,並且經過長期的累積,才可形成巨大的地質構造-珊瑚礁。珊瑚礁形成的基本條件是珊瑚的建造作用必須高過其他生物的破壞作用。在光照充足、海域溫度適宜而無污染的海域,珊瑚的造礁作用旺盛,就是珊瑚礁形成的良好環境。由於受到各地環境因素及地質作用的影響,因此在不同地區常形成不同形態的珊瑚礁。
在熱帶海洋中,觸目皆是一塊塊巨大的珊瑚礁石或珊瑚構成的島嶼。這些礁石和島嶼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岩石所成,實際上它們是由從古至今的珊瑚蟲建造的。珊瑚蟲是一種海洋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形,輻射對稱,上端有口,口周圍有幾條觸手,下端有基盤,起固定作用,體壁有內外胚層夠呈。外胚層能分泌石灰質或角質的骨骼,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珊瑚。
珊瑚蟲生長和繁殖都很快,群體不斷出芽。當珊瑚蟲死亡後,它們的子孫即在起祖先的「遺骨」上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年深日久,日積月累,珊瑚蟲群體逐漸在海島四周或海邊堆積,形成一塊塊說大的礁石或一座座島嶼。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島是澳大利亞東北部部名的大保礁,它寬約56千米,長達2040千米,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天然屏障。此外,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中國南海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都是由造珊瑚礁的骨骼堆積形成的島嶼。凡是能造礁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不能造礁的珊瑚稱為非礁珊瑚。在珊瑚礁的周圍,由許多藻類和海洋動物,它們夠成珊瑚礁生物群落。這些藻類在珊瑚蟲製造骨骼時,會排放二氧化碳來製造養分,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而珊瑚蟲會吸收這些氧。所以珊瑚礁就像熱帶雨林一般,能製造生物生存所所需要的氧,被稱為「海洋的熱帶雨林」。
珊瑚對人類有許多益處。珊瑚島可供人類居住;其礁石燒成石灰,可用於建築。古珊瑚礁和現代珊瑚礁可以形成儲油層,對開採石油有重要意義。目前已發現和開採的礁型大油田即有十多個,可采儲量達50億噸。軟珊瑚、柳珊瑚等是非常好的葯材。珊瑚有黃、白、紅和藍色,其形狀千姿百態,是天然裝飾品等。但由珊瑚礁形成的暗礁,也常會給航行中的艦船帶來沉船之災。
救救「海上長城」-珊瑚礁
張小明
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和「海上長城」等美譽,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珊瑚在長達2.5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沒有能讓珊瑚滅絕。但是,最近數十年,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洋魚類的濫捕濫殺,對珊瑚礁的掠奪性開采,使珊瑚礁出現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的威脅。
珊瑚礁正失去斑斕色彩
珊瑚樵在全球海洋中所佔面積雖不足0.25%,但超過四分之一的已知海洋魚類靠珊瑚礁生活,並相互依存。珊瑚美麗的顏色來自於體內的共生海藻,珊瑚依賴體內的微型共生海藻生存,海藻通過光合作用向珊瑚提供能量。如果共生藻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現如今,色彩斑斕的珊瑚正在逐步失去其光彩,面臨生存的威脅。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珊瑚褪色變白的?
一些專家認為,珊瑚礁面臨的最大威脅,仍然是過度濫采和氣候變化。義大利熱那亞大學生態學教授維耶蒂在熱那亞舉行的一次海洋學會議上介紹他的研究成果時說,由於地中海水溫升高,珊瑚體內的微型海藻大量死亡,使珊瑚顏色變淡,珊瑚生長受到影響。維耶蒂教授說,最近十幾年來,地中海海水溫度大幅升高,導致很多水生動物大量死亡。1999年夏末,利古里亞海大量軟體動物死亡,有的品種完全滅絕。據觀測,當時這一地區海水水溫比平均溫度高出4攝氏度。
美國科學家最近又發現,海水渾濁、對陽光的透射能力下降,也會使珊瑚礁面臨威脅。據最近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在佛羅里達群島,美國海洋學家發現一部分珊瑚礁難以得到充足的陽光,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只能免強維持生存,無法繼續增長。此外,陽光不足還迫使珊瑚向淺水區遷移,而這些水域的海浪會毀壞珊瑚礁。他們說,巴哈馬群島的部分珊瑚礁也面臨同樣問題。有關研究發表在《實驗海洋生物學及生態學》雜志上。過去20年來,沿海地區開發、海岸侵蝕、水體污染、海藻增加等因素使一些海域的海水透明度明顯下降。
病毒襲擊珊瑚礁岌岌可危
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衰退著,其中最隱匿凶險的原因之一是一種快速蔓延的致死性細菌感染-黑帶病( b lack band disease,BBD)。一旦珊瑚死亡,許多藻類、海綿和魚類就得把根部或頭部扎到沙子里。如今,研究人員首次鑒定出了與此病相關的細菌-它們已經遇到了對手,而且會發現它們的對手可能就是我們人類。
自從1972年人們首次在貝里斯和佛羅里達附近的珊瑚礁上發現黑帶病以來,該病已出現在世界各地。這種病得名於一簇長有數十種不同微生物的黑色細菌。以往的研究已將這種病與水溫升高和富含沉積物、毒素或污水的廢物聯系起來,但科學家們尚未弄清導致這種疾病的確切原因。為了找出「嫌疑分子」,伊利諾大學的地質學家和微生物學家在 C uraoa的St.Annabaa加勒比海港口收集了4700多個健康、患病和死亡的珊瑚樣本及相應的水樣,以及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區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純凈水樣。結果證明,形成黑色帶叢的絲狀細菌是一些親緣關系很近的藻青菌類。他們還發現,患上黑帶病的珊瑚樣本包含一些存在於下水道中的致病細胞。這些患病樣本還包括了其他在該病中發揮作用的細菌-例如和魚類疾病有關的細菌。
三成海洋生物「無家可歸」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發現,1/3以上的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危險地區。許多海洋物種以散布於世界各地的少數珊瑚礁為棲息地。這些物種過多依賴這些受限制的危險性極大的棲息地。領導這項研究的約克大學羅伯茨博士說,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海洋生物將開始滅絕。羅伯茨博士是代表「國際資源保護」組織進行這項研究的。該組織的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科學家們最近在美國麻省波士頓「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上討論了這個研究發現,並首次確定了全球珊瑚礁十大重點保護區。
科學家們首次列出了前10名世界上最脆弱的珊瑚礁熱點地區,其總面積只佔海洋面積的0.017%,但卻包含了世界上34%的海洋特有物種,它們的生活地域有限。根據危險等級排名,世界最脆弱的珊瑚礁重點保護區依次位於菲律賓、幾內亞灣、印尼的翼他群島、印度洋的南馬斯克林群島、南非東部、北印度洋、日本及中國南部、維德角群島、西加勒比海、紅海和亞丁海。
摘自《科技日報》
㈦ 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礁是形成: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們世代交替增長,最終生長到低潮線。地質時期的礁,在中三疊世以前的各時代,造礁生物種類很多;中三疊世以後,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為主,故統稱為生物礁。
珊瑚礁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
珊瑚礁及其潟湖沉積層中,還有煤炭、鋁土礦、錳礦、磷礦,礁體粗碎屑岩中發現有銅、鉛、鋅等多金屬層控礦床。珊瑚灰岩可作燒石灰、水泥的原料,千姿百態的珊瑚可作裝飾工藝品,不少礁區已開辟為旅遊場所。
呈台地狀高出附近海底,但無潟湖和邊緣隆起的大型珊瑚礁,也稱桌礁。點礁,即斑礁,是堡礁和環礁潟湖中的礁體,大小不等,形態多樣。
㈧ 珊瑚礁中有哪些生物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動物形成的一種結構,這個結構可以大到影響其周圍環境的物理和生態條件。在深海和淺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們是成千上萬的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此外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
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對生成礁的鈣物質長期積累沉積的結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質遺骸和石灰質藻類堆積而成的一種礁石。世界上珊瑚礁多見於南北緯30°之間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為多。按形態劃分有:裾礁(岸礁)、堡礁、環礁、桌礁及一些過渡類型。珊瑚礁生長速度一般為每年2.5厘米左右。有些珊瑚礁厚度很大,系因珊瑚礁生長發育過程中礁基不斷下沉或海面不斷上升所致。
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只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珊瑚從古生代初期開始繁衍,一直延續至今,可作為劃分地層、判斷古氣候、古地理的重要標志。珊瑚礁與地殼運動有關。正常情況下,珊瑚礁形成於低潮線以下50米淺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殼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則標志該處地殼下沉。
㈨ 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
造礁珊瑚的生長速度並不快。塊狀種類年增長不過數厘米,板狀者年增長4~5厘米,枝狀者年增長10厘米以上。珊瑚群體能像樹上長芽一樣在邊緣上長出芽體,每個芽體就變成新的珊瑚蟲。這樣,子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幾世同堂,使珊瑚不斷擴大,群體之間不斷重新聚合,且不斷增高加寬,常言道積沙成丘,無數小珊瑚體就逐漸形成巨大的珊瑚礁。
珊瑚礁
珊瑚礁的形成並非全是珊瑚蟲的功勞,還有許多生物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珊瑚藻分泌的鈣質鞘和珊瑚的骨骼很相似,能緊緊附在岩石表面。多孔螅也能分泌碳酸鈣形成骨骼,和石珊瑚長在一起。海綿中有些種類亦有鈣質、硅質或角質骨骼,亦有造礁作用。
珊瑚礁有大有小,離海岸有遠有近,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岸礁。它沿海岸或島嶼周圍延伸,像一條彩裙,又像一道堅實的屏障,保護著海岸免受海浪的沖擊,有人又叫它裙礁。紅海沿岸的岸礁有2700多千米長。第二類是堡礁。它與海岸隔海相望,其間隔有幾十米深的礁湖,大致與海岸平行延伸。如,世界著名的是澳大利亞大堡礁。第三類叫環礁,它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環形,如島嶼下沉,周圍的珊瑚礁就是環礁。全世界有330多個環礁,最大的如馬紹爾群島上的誇賈林環礁,面積在1800平方千米以上。
未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稱作暗礁,也被稱作航海者的墳墓。因為稍有不慎,船就容易觸礁沉沒。由於珊瑚蟲還能進行有性繁殖,受精卵在消化腔中發育成浮浪幼蟲,由口部排出隨水漂流,不斷擴大其分布范圍,所以靜卧海底的沉船用不了多久也會長滿珊瑚。
埃及金字塔被詩人昂蒂伯特於公元前200年稱作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但最高的「法老」胡夫的金字塔也不過高146.6米,與太平洋上的任何一個環礁都無法相比。大堡礁和珊瑚海被國際環境保護、教育、潛水、考古及博物組織於1989年9月評為世界水域七大奇觀之一。它的確當之無愧。澳大利亞東北海域的大堡礁,南北長達2000千米,東西寬65千米,低潮時露出水面的面積有8萬多平方千米,儲存的礁石可以建造800萬座金字塔。這些礁石是一個個小珊瑚蟲建造而成,所以珊瑚礁的歷史都比較悠久,長達幾千年、幾萬年甚至百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