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通過動作調整降低大腦體內的生物電流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人體任何一個細微的活動都與生物電有關。外界的刺激、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眼睛開閉、大腦思維等,都伴隨著生物電的產生和變化。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後,感覺器官就會產生興奮。興奮沿著傳入神經傳到大腦,大腦便根據興奮傳來的信息做出反應,發出指令。然後傳出神經將大腦的指令傳給相關的效應器官,它會根據指令完成相應的動作。這一過程傳遞的信息——興奮,就是生物電.綜上所述我認為下列幾種人體內生物電特別厲害:"胖子暴躁的人長期從事體育健美方面教育的人心理素質不強(急躁)的人"還有些自己可以向上述方面想.
② 為什麼說生物電可以幫助減肥
在使用減肥儀器減肥的過程中,生物電減肥也是減肥儀器中的一種方法,生物電是如果幫助減肥,達到減肥的效果呢?
肥胖的現像主要體現在身體脂肪過厚和身體內在的不健康這兩方面,當使用生物電的功能來幫減肥,可以對肥胖的人起到以下幾點的功效:
1.當因身體不健康而倒至肥胖,生物電可以通過手柄作用於身體,讓身體的的基能通暢,打開因不健康造成的穴位,同時又能疏通身體的經絡,讓身體的各個機能正常的工作,從而解決亞健康身體肥胖.
2.生物電通過手柄作用於身體減肥主要是通過低頻脈動電流使原有脂肪中絕大部分的三酸甘油脂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並使之離開脂肪細胞,然後進一步的將脂肪酸和甘油化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減肥的作用.
所以說生物電對於減肥,還是起到不小的作用的.
③ 如何屏蔽生物電
屏蔽生物電腦電信號,極易屏蔽受低頻電磁波的干擾。生物電極可以用於感測存在於身體內的各種電信號,諸如心電信號和腦電信號。這些身體信號在強度上非常低,並且因此受到來自各個源的電干擾。
如來自手機、電腦、工業交流電以及其他電器產生的電磁波的干擾、以及患者衣物所產生的靜電的干擾。尤其是腦電信號,極易受低頻電磁波的干擾。因此急需要一種能夠屏蔽此類電磁波的裝置,以保護身體信號尤其是腦電信號免其干擾。
生物電特點
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它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物理一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
有些植物受刺激後會產生運動反應。這時,往往出現可傳導的電位變化。例如,含羞草受刺激時,葉片發生的閉合運動反應,就能傳播相當的距離。在這一過程中,由刺激點發生的負電位變化,可以每秒2到10毫米的速度向外擴布。
電位變化在1到2秒內達到最大值,其幅值可達50到100毫伏。但恢復時間長,需幾十分鍾才能回到原來的極性狀態,這一段負電位變化時期就是它的不應期。
④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的定義分類表現原理
生物電現象是生物機體進行功能活動時顯示出來的電現象,它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細胞的生物電現象主要表現為安靜時膜的靜息電位(Resting Potential) 和受到刺激時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
1.靜息電位 安靜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如圖1-2 A、B所示,將連結示波器上的二個電極中的一個作為參考電極,置於槍烏賊巨大神經軸突的表面,另一個電極末端連接直徑不到1微米的微細探測電極,該電極准備插入到神經纖維膜內。當微電極尚在細胞膜外面時,只要細胞未受到刺激或損傷,無論微電極置於細胞膜外任何位置,示波器上始終記錄不到電位差,表明膜外各點都呈等電位;當微電極刺破細胞膜進入軸突內部時,示波器上立即顯示一個突然的電壓降,並穩定在這一水平上,表明膜內外兩側有電位差存在,且膜內電位較膜外為負。如果規定膜外電位為零,則膜內電位值大多在-10—-100mv之間。例如,上述的槍烏賊巨大神經軸突,其靜息電位為-50—-70mv,哺乳動物神經和肌肉的靜息電位為-70—-90mv,人的紅細胞則為-10mv等等。
大多數細胞的靜息電位是一個穩定的直流電位,只要細胞末受到外來的刺激並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靜息電位就穩定在一個相對恆定的水平上。生理學將靜息電位存在時膜兩側所保持的內負外正狀態,稱為膜的極化(Polarization)。在一定的條件下,如細胞受到刺激,膜的極化狀態就可能發生改變。如膜內電位負值減小,稱為去極化或除極化(Depolarization);相反,如膜內電位負值增大,稱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膜去極化後,復又恢復到安靜時的極化狀態,則稱復極化(Repolarization)。
圖 1-2 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2.動作電位 如果緊接上述實驗,給予神經軸突一次有效刺激(上圖C、D),則在示波器上可記錄到一個迅速而短促的波動電位,即膜內、外的電位差迅速減少直至消失,進而出現兩側電位極性的倒轉,由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變成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然而,膜電位的這種倒轉是暫時的,它又很快恢復到受刺激前的靜息狀態。膜電位的這種迅速而短暫波動,稱為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如圖1—3所示,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分為上升支和下降支兩個部分。上升支又稱動作電位的除極相,其膜內電位由靜息時的-70—-90mv上升到+20—+40mv。下降支又稱復極相,它包括迅速復極和緩慢復極兩個過程。由動作電位的除極相至復極相的迅速復極,持續時間非常短,如本實驗的神經纖維,此時間約0.5—2.0ms,因而在圖形上形似於尖鋒狀,稱為鋒電位(Spike Potential)。鋒電位以後的緩慢復極, 持續時間較長,其變化著的電位稱為後電位(Afterpotential), 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續時間約5—30ms的負後電位(Negative Afterpotential), 再出現一段延續時間更長的正後電位(Positive Afterpotential)。動作電位的主要部分是鋒電位,故動作電位又稱鋒電位。動作電位產生後,可沿著細胞膜迅速傳播,從而使整個細胞都經歷一次產生動作電位過程。
圖 1-3 單一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實驗模式圖
(二)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的機制
關於膜電位的產生機制,目前證據比較充分,並為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是霍奇金(Hodgkin)的離子學說。該學說認為,生物電的產生依賴於細胞膜兩側離子分布的不均勻性和膜對離子嚴格選擇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條件下的變化,而膜電位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離子的跨膜運動。
表 1-1,是對膜內、外幾種離子成分進行精細測定的結果。由表可見,在正離子方面,細胞內K+的濃度比細胞外高得多,相反,細胞內Na+的濃度比細胞外低得多,在負離子方面,細胞外Clˉ的濃度比細胞內的濃度為高。
然而,離子分布的這種不均勻,只為離子的跨膜運動提供了梯度,至於能否擴散和擴散量的大小則取決於膜對相應離子的通透性,或離子通道開放的程度。
大量研究證實,神經、肌肉的細胞膜上都有Na+通道和K+通道,靜息時膜主要表現K+通道的部分開放,即對K+有通透性,於是,膜內高濃度的K+離子順著本身的濃度梯度向膜外擴散,而膜內的負離子大多數為大分子有機磷酸和蛋白質的離子,它們不能隨K+外流。K+外流的結果使膜外聚集較多的正離子,膜內則為較多的負離子,形成膜兩側的電位差,其極性為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當膜內外的電位差達到某一臨界點時,該電位差又阻止K+進一步的外流。當膜的K+凈通量為零,膜兩側的電位差穩定在一個水平時,即是靜息電位。可見,靜息時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和K+的外流是靜息電位形成的原因。
動作電位的成因起自於刺激對膜的去極化作用。當膜去極化達到某一臨界水平時(具有這種臨界意義的膜電位,稱閾電位),膜對Na+和K+的通透性會發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變化。開始,膜的Na+通道被激活,Na+通道突然打開,使膜對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Na+ 藉助於電化學梯度迅速內流,導致膜內極性急劇減少,進而出現極性倒轉,呈現出膜內為正、膜外為負的反極化狀態。此時膜兩側的電位差亦阻止Na+內流。 當電場力的作用足以阻止Na+的繼續內流時,Na+凈通量為零,膜兩側形成Na+的平衡電位,該電位相當於動作電位的鋒值。由此可見,動作電位上升支的形成是膜對Na+通透性突然增大和Na+的迅速大量內流所致。然而膜對Na+ 通透性增大是短暫的,當膜電位接近鋒值水平時,Na+通道突然關閉,膜對Na+通透性回降,而對K+通透性增高,K+的外流,又使膜電位恢復到內負、外正的狀態,形成動作電位下降支。在動作電位發生後的恢復期間,鈉泵活動也增強,將內流的Na+ 排出,同時將細胞外K+移入膜內,恢復原來離子濃度梯度,重建膜的靜息電位。
上述動作電位的成因,已被一些實驗所證實。例如,改變細胞外液鈉的濃度,動作電位幅度增大,相反減少細胞外液鈉的濃度,動作電位的幅度減少,說明動作電位相當於鈉的平衡電位。
根據動作電位成因的分析,還可以說明各類可興奮細胞動作電位的某些共同特徵。例如,不論使用何種性質的刺激,只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它們在同一細胞所引起的動作電位的波形和變化過程是一樣的,並在刺激強度超過閾值,即刺激強度再增加,動作電位幅度不變。這種現象被稱為「全或無」現象。因為,動作電位只是由閾電位觸發的,至於動作電位所能達到的大小,則決定於當時膜兩側離子濃度比和膜對離子的通透性,而不決定於刺激所提供的能量。
在闡述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形成時都提及膜的離子通道。現代生理學的研究表明,所謂膜的離子通道實際上是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上的特異性蛋白質(簡稱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它的專一性或對離子的選擇通透性,即通道蛋白能提供膜的特殊孔道,有選擇性地允許某種帶電離子順濃度梯度移動。通道蛋白的這一特徵已被實驗所證實。例如,河豚毒素可選擇性阻斷膜對鈉的通透性,但不影響鉀的通透;四乙胺和4-氨基吡啶可選擇性阻斷鉀的通透性,而不影響鈉的通透。二是它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被「激活」、「失活」或「關閉」。靜息時大多數通道是關閉的,只有當受到刺激時才被打開或激活,此時通道蛋白的結構中出現允許某種離子通過的孔道。根據激活方式不同,離子通道可分兩大類,即電壓依從性的和化學依從性的。電壓依從性通道對膜電位的變化很敏感,如前已述及的鈉通道,當膜電位去極化達到一定水平時,該通道即被激活。化學依從性通道受化學物質(主要是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遞質)的控制,而膜電位的變化對它們沒有直接影響。如興奮在神經-肌肉接點傳遞中運動終板上的乙醯膽鹼受體通道。離子通道開放的時間極短,如鈉通道常在1ms.內就轉入失活。通道失活是不同於關閉的另一種機能狀態。關閉時可轉入激活狀態,相當於細胞的靜息期或相對不應期,而失活時,則無論遇到什麼刺激都不能轉入激活狀態,相當於興奮後的絕對不應期。
(三)動作電位的傳導
動作電位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可傳導(Conction)性,即細胞膜任何一處興奮時,它所產生的動作電位可傳播到整個細胞。如圖1-4所示,對於一段無髓鞘神經纖維,當膜的某一點受到刺激產生動作電位時,該點的膜電位即倒轉為內正外負,而鄰近未興奮部位仍維持內負外正的極化狀態,於是,興奮部位和鄰近未興奮部位之間將由於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局部電流在膜外由未興奮部位流向興奮部位,在膜內電流方向則相反。這種局部電流構成了對鄰近未興奮部位膜的刺激,而導致興奮的閾電位水平一般都很低,這種刺激足以使鄰近未興奮部位產生動作電位,與此同時,原興奮部位開始復極化,興奮也就由原興奮部位傳至其鄰近部位。這一過程在細胞膜上是連續進行下去,表現動作電位不斷向前傳導,直至傳遍整個細胞。
圖 1-4 動作電位傳導原理示意圖
上述動作電位傳導機制雖然以無髓鞘神經纖維為例,但動作電位在其它可興奮細胞的傳導,基本上遵循同樣的原理,比較特殊的是有髓鞘神經纖維的傳導。有髓鞘神經纖維被多層較厚的髓鞘所包裹,每段髓鞘間有一個稱為郎飛結的低阻抗區,動作電位產生後,局部電流是由一個郎飛結跳躍到鄰近郎飛結的。因此,有髓鞘神經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方式是跳躍式的。這種傳導方式大大加快了興奮的傳導速度。
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動作電位,習慣上稱神經沖動。對神經沖動的進一步觀察表明,動作電位在神經纖維的傳導具有以下特徵:①生理完整性。神經傳導首先要求神經纖維在結構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由於一些原因(如纖維切斷、機械壓力、冷凍、電流、化學葯品作用等)致使神經纖維局部結構或機能發生改變,神經的傳導則中斷。②雙向傳導。刺激神經纖維的任何一點,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均可沿纖維向兩側方向傳導,這是因為局部電流可向兩側傳導的緣故。③不衰減和相對不疲勞性。在傳導過程中,鋒電位的幅度和傳導速度不因傳導距離增大而減弱,也不因刺激作用時間延長而改變。這是因為神經傳導的能量來源於興奮神經本身。④絕緣性。在神經干內包含有許多神經纖維,而神經傳導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絕緣性主要由於髓鞘的作用。
(四)局部興奮
動作電位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刺激的強度必須達到閾值水平,如果刺激的強度小於閾值,雖然不能引起可傳播的動作電位,但並非對細胞不產生影響。實驗證明,此時受刺激局部Na+通道可被少量激活,使膜對Na+的通透性輕度增加,造成原有靜息電位的輕度減少。由於這種電位變化小,而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圍,故稱為局部反應(Local Response)或局部興奮。局部興奮本身雖然未能達到閾電位所需要的去極化程度,不能觸發動作電位的產生,但它使膜電位距閾電位的差值減小,這時如果膜再受到適當刺激,就比較容易達到閾電位而產生興奮。
閾下刺激引起的局部興奮有下列特點:①不是「全或無」的,它可隨著刺激強度增加而增大。②只能向鄰近細胞膜作電緊張性擴布。③沒有不應期。④有總和現象。如在第一個閾下刺激引起的局部興奮未消失前,緊接著給予第二個閾下刺激,兩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興奮可疊加起來,這種局部興奮的總和為時間總和;同樣,在相鄰細胞膜同時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閾下刺激時,它們所引起的局部興奮也可以疊加起來,稱為空間總和。局部興奮的總和,可使膜電位接近直至達到閾電位水平,從而觸發擴布性興奮。
唔,這是奧賽的內容,可能比較難,想要詳細了解的話可以去找幾本書來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誰能控制生物電
不能,人體沒有積蓄電能的器官或組織帶你走一道:
一、認識人體生物電 「電」對大家來說是最熟悉的,現代生活誰都離不開它,它每天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方更和歡樂,「人體生物電」對一些人可能有點陌生,其實是我們不太注意它的存在,不了解它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它對我們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植物有植物電、動物有動物電、人體有生物電,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有電產生,宇宙間除了星球還有宇宙線、宇宙場、宇宙光、微波、電磁波、靈波(生物波)。正如馬克思所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件事物的發生、變化不伴隨著電現象的產生」。仿生學研究發現,最小的細菌消耗葡萄糖而產生電,這就是所謂「生物電」原理,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新陳代謝及一切活動都產生電,「心電圖」是心臟跳動產生的電波、「腦電圖」是大腦活動是產生的腦電波。電生理學發現「人體橫膈肌及其動作神經能產生較大的肌電,這就是人體內的發電機。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馬科伯克博士的實驗證明:哺乳類動物的腦內,有神經細胞傳遞電信號的結構,並且不是單傳而是互傳。當腦部生長腫瘤時,腦電波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說明腫瘤細胞沒有發電能力,那麼,正常體細胞是怎樣產生電的?細胞浸浴在細胞液中,細胞膜的內外存在許多帶電離子(鉀離子、鈉離子、氯離子等),鉀離子主要在細胞內,鈉離子主要在細胞外,在安靜狀態時,這些離子相對穩定,當受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通透力發生變化,各種離子便活躍起來,在細胞膜內外川流不息,出現鉀鈉離子交換,便產生了生物電。 現代生理學研究發現,人體所有器官都會產生生物電現象,並且以電的形式——動作電位,通過相應的神經纖維把興奮傳導到大腦中樞,大腦中樞以動作電位的方式,把神經沖動信號通過相應的神經纖維傳到效應器,從而產生器官或組織的功能活動。 人體各部的電位不同,表現為電壓梯度,這些不同的電位形成了人體電場。這個包括了各器官電場的人體電場,不僅與人的心理因素有關(情緒激動時強、低落時弱)。而且與生理現象有關。 人體生物電在現代醫學上早已廣泛應用,如大家所熟悉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胃電圖、……等這些「生命的足跡」就是醫生診斷疾病的科學依據。但這僅僅是用於檢查診斷的手段,如何將人體生物電應用於臨床治療,很少有人問津,至於它對許多疑難病的特殊效果更是鮮為人知。 二、人體生物電與疾病 1、電—磁轉換與生理變化 電動生磁,磁動生電,這是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原理,近代磁療的興起,也是應用這一原理,磁和電的關系是表裡關系,磁體是外加磁源,穴位是生物電流的觸點,經絡是傳輸電流的通道(生物電波)。當磁場作用於穴位,電壓、電位就發生變化,激發生物電流產生電磁波,然後傳到全身的經絡,傳到中樞神經形成刺激,對病變部位進行調整。 根據生物磁學的理論,病變是人體內磁場失調造成,人體代謝活動的結果,會產生頻率不同、波形各異的生物電流和生物電磁場,外加磁場作用於經絡穴位上對體內磁場失調給予補償、調整,使不正常的高級神經活動恢復平衡,協調興奮和抑制的過程,就能防病治病。 一切生命現象(肌肉運動、大腦興奮、抑制、神經傳導)都與電子的傳遞有關,如:血管內含有水和鉀、鈉、鎂、鈣等多種無機鹽類物質, 當磁力線與血管成垂直方向運動時,便產生電磁流體力學現象,產生微電流,磁場可導致生物電量和質的變化, 人體中有順磁性物質(鐵、氧、鎂等)可被磁化,而磁化了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加速,代謝功能得到加強。人體磁場增強,可使單核吞噬系統功能加強,,白細胞就活躍、健壯,便可對炎性病症產生效果。在微循環中,血球是在一層靜電的磁墊上流過毛細血管的, 所以改變生物電流或生物磁場,便可改變微循環。 2、信息傳遞與疾病 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精密的自動調節、自動控制系統,每一個器官也是一個自控系統,它們有明確的分工、獨立的職能、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大腦是總指揮系統,它接收全身各部門的信息和外界的各種信息,經分析處理後再發出指令,指揮各部門協調工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對某些部門造成影響。這也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思想和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人體這樣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做到各部門完全協調一致,不出現任何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必須努力減少錯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人的正常壽命應在125~175歲,為什麼多數人活不到正常壽數?疾病造成的;健康專家又說了:多數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這話很有道理,既然不知道錯誤改正也就不存在了。 既然電場、磁場影響生理變化,就會影響疾病。在活體中各器官乃至每個細胞、細胞內的各種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所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都是動態分析,在運動、變化中信息的傳遞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中醫講的「不通」其中包含了信息傳遞障礙這層意思。所以疾病的形成,除了與生物電場、生物磁場的強度的關,還與各器官、各細胞間的信號傳遞有關。據研究發現,抑制癌基因信號傳遞障礙錯誤可能引發癌變,胃細胞和小腸細胞間的通訊障礙可導致霍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重肌無力、無名痛等很多疾病與信息傳遞障礙有關。 造成信號傳遞障礙及錯誤的原因很多, 如:營養不良、體內某些元素不足或超標、長期接觸某些有害物質、外傷、手術後遺症、長期服葯、電磁輻射、運動不足或過量、睡眠不足或過長,精神緊張、生氣等…… 如果已形成生物電場(生物磁場)失調或信息傳遞失誤,就應該藉助外加生物電進行補償或調整,使其恢復正常。 三、人體生物電療法為什麼能治病 人體生物電療法基於外加電場(磁場),對人體電場(磁場)的影響和人體電場與疾病的關系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屬於中醫學的外治范疇,因為能量級高,所以能夠快速打通經絡、穴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增強筋骨、平衡人體生物電場,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激活神經細胞、恢復傳導功能。 人體生物電療法即將220V交流電經人體調控為人體容易接受的生物電流,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或順經上穴,根據不同的病症、部位,使用不同電流、電壓同時配合不同手法施治,一般在幾十幾秒至幾十幾分鍾便可打通經絡,產生明顯效果。
⑥ 如何除去人體靜電
聽電視上講:要是人體總是有靜電。可以攜帶一個小型的電池,如果靜電來了,就把電池的正極對准發電處,這樣可以吸走身上的電量~
⑦ 我能控制生物電,請問如何加大我身上的生物電
能量,增加身體裡面的能量。電流訓練,電壓負荷,慢慢的不斷突破自我。用電的時候身體有一種麻麻的感覺,你可以一邊充電一邊訓練自己。同時也可以用微弱的電流近距離刺激大腦,讓大腦從麻痹狀態中間適應這個過程,這樣就像按摩一樣,讓全身心去掌握它。相信你也發現了,用電的時候只能對家電有反應,如此微弱的電想要得到真正的提升很難,但是你可以自身佩戴一個大型電池,一邊對身體充電一邊使用電能。長期使用電能,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身體麻木昏昏沉沉的時候最好停下,適當的適用有利於身心健康。
⑧ 生物電會讓血小扳減少嗎
神經系統以神經細胞的電傳導為基礎,生物電並無害啊,怎麼會影響血液中的細胞數量
⑨ 生理學中生物電是如何產生的
生物電現象:細胞在靜息或活動狀態下所伴隨的各種電現象(離子電流、溶液導電、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等)總稱為生物電現象。
(一)靜息電位
1.概念
靜息電位是指細胞未受刺激時,存在於膜內外兩側的電位差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表現:細胞同側表面上各點間電位相等,細胞內外兩側存在電位差。所有動物細胞(及絕大多數植物細胞)的電位為外正內負。不同細胞靜息電位值不同。但每種細胞靜息電位值一般是穩定的。
2.形成機制
「膜學說」認為是由於膜內外兩側離子分布的不均勻以及細胞膜的選擇通透性。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對鉀離子有相對中等的通透性,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只及前者約1/100等。
K+在濃度差作用下向細胞外擴散,並滯留在細胞外表面形成向內的電場,當達到電-化學平衡時,K+凈流量為零。因此,可以說靜息電位相當於K+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電位。
(二)動作電位
1.概念
細胞膜受到刺激後,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膜兩側電位所發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轉和復原。
特點:①波幅大小與刺激強度無關,②可沿細胞表面進行不衰減傳導,③不能融合。
2.形成機制
先弄懂幾個相關概念:
極化: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外為正電位、膜內為負電位的狀態,稱為極化。
去極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損傷後,膜內外的電位差逐漸減小,極化狀態逐步消徐,此種過程稱為去極化。
超極化:原有極化程度增強,靜息電位的絕對值增大,興奮性降低的狀態。
復極化:由去極化狀態恢復到靜息時膜外為正、膜內為負的極化狀態的過程,稱為復極化。
鋒電位:構成動作電位主要部分的一次短暫而尖銳的脈沖樣變化,是細胞興奮的標志。
後電位:繼鋒電位後所出現的電位波動。可分為負後電位(去極化後電位)和正後電位(超極化後電位)。它代表細胞興奮後興奮性的恢復過程。
動作電位產生的機制與靜息電位相似,都與細胞膜的通透性及離子轉運有關。
(l)去極化過程
當細胞受刺激而興奮時,膜對Na+通透性增大,對K+通透性減小,於是細胞外的Na+便會順其波度梯度和電梯度向胞內擴散,導致膜內負電位減小,直至膜內電位比膜外高,形成內正外負的反極化狀態。當促使Na+內流的濃度梯度和阻止Na+內流的電梯度,這兩種拮抗力量相等時,Na+的凈內流停止。因此,可以說動作電位的去極化過程相當於Na+內流所形成的電-化學平衡電位。
(2)復極化過程
當細胞膜除極到峰值時,細胞膜的Na+通道迅速關閉,而對K+的通透性增大,於是細胞內的K+便順其濃度梯度向細胞外擴散,導致膜內負電位增大,直至恢復到靜息時的數值。
可興奮細胞每發生一次動作電位,總會有一部分Na+在去極化中擴散到細胞內,並有一部分K+在復極過程中擴散到細胞外。這樣就激活了Na+-K+依賴式ATP酶即Na+-K+泵,於是鈉泵加速運轉,將胞內多餘的Na+泵出胞外,同時把胞外增多的K+泵進胞內,以恢復靜息狀態的離子分布,保持細胞的正常興奮性。如果說靜息電位是興奮性的基礎,那麼,動作電位則是可興奮細胞興奮的標志。
3.動作電位時相與興奮性時期
(1)動作電位時相
①鋒電位
上升支:去極化,反極化
下降支:復極化始段、中段
②後電位
負後電位:復極化末段
正後電位:超極化
(2)興奮性時期
①絕對不應期
②相對不應期
③超常期
④低常期
⑩ 生物電對人體的好處有哪些壞處有哪些以及如何操作
生物電對人體的好處有哪些壞處有哪些以及如何操作
認識人體生物電 「電」對大家來說是最熟悉的,現代生活誰都離不開它,它每天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方更和歡樂,「人體生物電」對一些人可能有點陌生,其實是我們不太注意它的存在,不了解它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它對我們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植物有植物電、動物有動物電、人體有生物電,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有電產生,宇宙間除了星球還有宇宙線、宇宙場、宇宙光、微波、電磁波、靈波(生物波)。正如馬克思所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一件事物的發生、變化不伴隨著電現象的產生」。仿生學研究發現,最小的細菌消耗葡萄糖而產生電,這就是所謂「生物電」原理,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新陳代謝及一切活動都產生電,「心電圖」是心臟跳動產生的電波、「腦電圖」是大腦活動是產生的腦電波。電生理學發現「人體橫膈肌及其動作神經能產生較大的肌電,這就是人體內的發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