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鏡檢塗片步驟
塗片是將微生物培養物塗在載波片上,用來觀察死的微生物。微生物剛放到波片上是活的,但經過固定步驟就將其殺死了。如果塗片太厚,就難以觀察單個細胞,如果太薄,就可能找不到微生物。如果將塗片時攪動太厲害,又會破壞原來細胞的排布。塗片後應使其完全風干。然後將其快速通過火焰3~4次,這個過程成為熱固定。若固定主要目的有三個:1.殺滅微生物,2.使微生物黏附在載波片上,3.使菌體跟容易染色。如果載波片還沒在完全風乾的時候將其在火焰上移動,菌體就會煮沸二被破壞。如果熱固定不夠,菌體就無法粘在載波片上,在後續步驟中容易被沖洗掉。
2. 生物里的鏡檢是什麼
生物里的鏡檢是在顯微鏡下檢查。
鏡檢一詞更多時候不是用在生物上,
而是用在醫學檢查上,
及醫學研究上。
3. 微生物鏡檢的化驗怎麼做
做微生物鏡檢首先要對微生物進行培養,
1.一般適溫培養18-24h,
2.革蘭氏染色: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
3.乾燥,鏡檢。
4. 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步驟
一、用臟手上的細菌制裝片:
1、收集手上細菌,用少量無菌水(可用冷開水代替)沖洗臟手,讓洗手的水流到培養皿中。這些臟水就是細菌培養液。
2、製取細菌裝片,取甲、乙兩塊潔凈的載玻片,分別在兩玻片的中央各滴一小滴細菌培養液;然後在甲片上蓋好蓋玻片後直接用600倍的顯微鏡觀察。
(用稍偏暗的視野,調節到位可以看到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很容易看到活動的微生物,這樣對兒童更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如果你想進一步放大並會操作,選定觀察的物象後,可把此物象移到視野正中央,再轉換更高倍數的鏡頭觀察即可。
3、在乙片的細菌培養液滴上滴一小滴龍膽紫染色液,用牙簽將細菌培養液和龍膽紫液攪勻、並將液滴推開,再用酒精燈加熱液滴(約5秒鍾)後讓它自然晾乾(約5分鍾)。
再用600倍的顯微鏡直接觀察,既可以看到染成深藍色的多種細菌和其它微生物。不過此時看到的微生物都已死亡、並被固定,因此看不到它們的活動狀態。
二、製取洗手後的對照裝片。
1、洗手-----將手用香皂洗干凈,用潔凈的干毛巾揩乾手;
2、收集細菌培養液-------用少量無菌水沖洗雙手,讓洗手液流入潔凈的培養皿中;
3、制細菌裝片-----製片過程與以上裝片過程相同,參照製片即可。
(4)如何做微生物鏡檢擴展閱讀:
細菌的基本形態與大小
(1)球菌:
球菌是外形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的細菌,直徑0.5~1微米,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單球菌:單獨存在,如尿素小球菌;②雙球菌:如肺炎雙球菌;
③鏈球菌:如乳酸鏈球菌;④四聯球菌:形成的4個細胞排列在一起,成田字,如四聯球菌;
⑤八疊球菌:如尿素生孢八疊球菌;⑥葡萄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
(2)桿菌:
外形為桿狀的細菌稱桿菌,常有長寬接近的短桿或球桿狀菌,如甲烷短桿菌屬(Methano—brevibacter);
長寬相差較大的棒桿狀或長桿狀菌,如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梭狀桿菌(Bacteriumfusiformis);
分枝狀或叉狀菌,如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竹節狀(兩端平截),如炭疽芽孢桿菌(Bacillusanthracis)等。
按桿菌細胞的排列方式不同則有成對的雙桿菌、呈鏈狀的鏈桿菌,另外,常有柵狀、「八」字狀以及由鞘衣包裹在一起的絲狀等多種。典型的桿菌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鏈桿菌、變形桿菌[2]。
(3)螺旋狀:
螺旋狀的細菌稱螺旋菌,一般長5~50微米,寬0.5~5微米,根據菌體的彎曲可分為:
①弧菌(Vibrio):螺旋不足一環者呈香蕉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②螺菌(Spirillum):滿2~6環的小型、堅硬的螺旋狀細菌,如小螺菌(Spirillumminor);
③螺旋體(Spirochaeta):旋轉周數多(通常超過6環)、體長而柔軟的螺旋狀細菌,如梅毒螺旋體(TreponemaPallim)。
5. 怎麼製作微生物的製片,然後用顯微鏡觀察
(1) 以油性簽字筆在載玻片之背面畫個圈 並寫上所要鑒定之細菌的名稱。
,
(2) 在圓圈正面滴上一滴水,水滴越小滴越好,如有需要,可將多餘的水
擦去。
(3) 用牙簽沾取一點菌落塗於載玻片正面的圓圈中(勿沾取太多的細菌)。
(4) 待塗布的菌液完全風乾後(切記不可用火燒乾,以免破壞細菌細胞壁的
結構),讓載玻片在火上來回數次,使細菌固定(每次通過火焰後均需
稍冷卻,載玻片之溫度以不燙手為原則)。
一)正置顯微鏡
1、安放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使鏡體保持直立。桌面要清潔、平穩,要選擇臨窗或光線充足的地方。單筒的一般放在左側,距離桌邊3~4厘米處。
2、清潔
檢查顯微鏡是否有毛病,是否清潔,鏡身機械部分可用干凈軟布擦拭。透鏡要用擦鏡紙擦拭,如有膠或粘污,可用少量二甲苯清潔之。
3、對光
鏡筒升至距載物台1~2厘米處,低倍鏡對准通光孔。調節光圈和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弱時用凹面鏡,反光鏡要用雙手轉動。
若使用的為帶有光源的顯微鏡,可省去次步驟,但需要調節光亮度的旋鈕。
4、安裝標本
將玻片放在載物台上,注意有蓋玻片的一面一定朝上。用彈簧夾將玻片固定,轉動平台移動器的旋鈕,使要觀察的材料對准通光孔中央。
5、調焦
調焦時,先旋轉粗調焦旋鈕慢慢降低鏡筒,並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物鏡貼近玻片標本,然後左眼自目鏡觀察,左手旋轉粗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物像時停止,再用細調焦旋鈕回調清晰。
操作注意:不應在高倍鏡下直接調焦;鏡筒下降時,應從側面觀察鏡筒和標本間的間距;要了解物距的臨界值。
若使用雙筒顯微鏡,如觀察者雙眼視度有差異,可靠視度調節圈調節。另外雙筒可相對平移以適應操作者兩眼間距。
6、觀察
若使用單筒顯微鏡,兩眼自然張開,左眼觀察標本,右眼觀察記錄及繪圖,同時左手調節焦距,使物象清晰並移動標本視野。右手記錄、繪圖。
鏡檢時應將標本按一定方向移動視野,直至整個標本觀察完畢,以便不漏檢,不重復。
光強的調節:一般情況下,染色標本光線宜強,無色或未染色標本光線宜弱;低倍鏡觀察光線宜弱,高倍鏡觀察光線宜強。除調節反光鏡或光源燈以外,虹彩光圈的調節也十分重要。
(1)低倍鏡觀察
觀察任何標本時,都必須先使用低倍鏡,因為其視野大,易發現目標和確定要觀察的部位。
(2)高倍鏡觀察
從低倍鏡轉至高倍時,只需略微調動細調焦旋鈕,即可使物像清晰。
使用高倍鏡時切勿使用粗調焦旋鈕,否則易壓碎蓋玻片並損傷鏡頭。
轉動物鏡轉換器時,不可用手指直接推轉物鏡,這樣容易使物鏡的光軸發生偏斜,轉換器螺紋受力不均勻而破壞,最後導致轉換器就會報廢。
(3)油鏡的觀察
先用低倍鏡及高倍鏡將被檢物體移至視野中央後,再換油鏡觀察。油鏡觀察前,應將顯微鏡亮度調整至最亮,光圈完全打開。
使用油鏡時,先在蓋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鏡油),然後降低鏡筒並從側面仔細觀察,直到油鏡浸入香柏油並貼近玻片標本,然後用目鏡觀察,並用細調焦旋鈕抬升鏡筒,直到看清標本的焦段時停止並調節清晰。
香柏油滴加要適量。油鏡使用完畢後一定要用擦鏡紙沾取二甲苯擦去香柏油,並再用乾的擦鏡紙擦去多餘二甲苯。
7、結束操作
觀察完畢,移去樣品,扭轉轉換器,使鏡頭V字型偏於兩旁,反光鏡要豎立,降下鏡筒,擦抹乾凈,並套上鏡套。
若使用的是帶有光源的顯微鏡,需要調節亮度旋鈕將光亮度調至最暗,再關閉電源按鈕,以防止下次開機時瞬間過強電流燒壞光源燈
6. 微生物鏡檢的化驗怎麼做
做微生物鏡檢首先要對微生物進行培養,
1.一般適溫培養18-24h,
2.革蘭氏染色: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
3.乾燥,鏡檢。
7. 微生物鏡檢塗片步驟
單染色法,以觀察菌體形態為主。
1、把泡在酒精中的片子用鑷子夾出,放在酒精燈上點燃,去掉片子上的酒精及油脂。
2、片子冷卻後,蘸一接種環發酵液,均勻地塗在片子上。
3、塗後的片子,於酒精燈火焰上過幾遍,使所塗的細菌固定在片子上,注意,片子溫度不易過高,以不燙手背為主,溫度過高,會使菌變形,影響觀察結果。
4、片子塗菌的位置,滴幾滴結晶紫染液,使染液完全覆蓋住所塗的菌,染1分鍾左右。
5、用水沖洗片子至無紫色水流下後,進行火焰烤乾。
6、鏡下觀察。在塗點處滴1滴香柏油,於油鏡下觀察菌體形態。
8. 怎樣做微生物的鏡檢
取一滴試液,放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放顯微鏡下看就行了。如果需要計數,就是用血球計數板。這是最簡單的了,不過這樣恐怕看不出什麼啊。光是看形態來判斷種類嗎?
9. 做微生物實驗的步驟
操作步驟
1.塗片將培養14—16小時的枯草芽孢桿菌和培養24小時的大腸桿菌分別作塗片(注意塗片切不可過於濃厚),乾燥、固定。固定時通過火焰1—2次即可,不可過熱,以載玻片不燙手為宜。
2.染色
(1)初染
加草酸銨結晶紫一滴,約一分鍾,水洗。
(2)媒染
滴加碘液沖去殘水,並覆蓋約一分鍾,水洗。
(3)脫色
將載玻片上面的水甩凈,並襯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剛剛不出現紫色時為止,約20—30秒鍾,立即用水沖凈酒精。
(4)復染
用番紅液染1—2分鍾,水洗。
(5)鏡檢
乾燥後,置油鏡觀察。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呈紫色。以分散開的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反應為准,過於密集的細菌,常常呈假陽性。
(6)同法在一載玻片上以大腸桿菌與枯草芽孢桿菌混合製片,作革蘭氏染色對比。
革蘭氏染色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酒精脫色程度,如脫色過度,則陽性菌可被誤染為陰性菌;而脫色不夠時,陰性菌可被誤染為陽性菌。此外,菌齡也影響染色結果,如陽性菌培養時間過長,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陰性反應。
10. 疑似肺結核病人,應如何進行微生物學檢驗
標本標本的選擇根據感染部位。可取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腦脊液或胸、腹水。其他肺外感染可取血或相應部位分泌液或組織細胞。直接塗片鏡檢標本直接塗片或集菌後塗片,用抗酸染色。若找到抗酸陽性菌即可初步診斷。抗酸染色一般用ziehl-neelsen法。為加強染色,可用ik(intensified kinyoun)法染色。將石炭酸復紅染色過夜,用0.5% 鹽酸乙醇脫色30s,則包括大多結核分枝桿菌l型也可著色。為提高鏡檢敏感性,也可用金胺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結核分枝桿菌呈顯金黃色熒光。濃縮集菌先集菌後檢查,可提高檢出率。培養與動物試驗也必須經集菌過程以除去雜菌。腦脊液和胸、腹水無雜菌,可直接離心沉澱集菌。痰、支氣管灌洗液、尿、糞等污染標本需經4% naoh(痰和鹼的比例為1:4,尿、支氣管灌洗液和鹼的比例為1:1)處理15min,時間過長易使結核分枝桿菌l型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死亡。尿標本先加5% 鞣酸、5% 乙酸各0.5ml於錐形量筒內靜置,取沉澱物處理。處理後的材料再離心沉澱。取沉澱物作塗片染色鏡檢。若需進一步作培養或動物接種,應先用酸中和後再離心沉澱。分離培養將經中和集菌材料接種於固體培養基,器皿口加橡皮塞於37℃培養,每周觀察1次。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緩慢,一般需2~4周長成肉眼可見的落菌。液體培養可將集菌材料滴加於含血清的培養液,則可於1~2周在管底見有顆粒生長。取沉澱物作塗片,能快速獲得結果,並可進一步作生化、葯敏等測定和區分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國內學者已證明結核分枝桿菌l型可存在於血細胞內或粘附於細胞表面。這種患者往往血沉加快,用低滲鹽水溶血後立即接種高滲結核分枝桿菌l型培養基能提高培養陽性率。動物試驗將集菌後的材料注射於豚鼠腹股溝皮下,3~4周後若局部淋巴結腫大,結核菌素試驗陽轉,即可進行解剖。觀察肺、肝、淋巴結等器官有無結核病變,並作形態、培養等檢查。若6~8周仍不見發病,也應進行解剖檢查。快速診斷一般塗片檢查菌數需5x103~4/ml,培養需1x102/ml,標本中菌數少於此數時不易獲得陽性結果,且培養需時較長。目前已將多聚酶鏈反應(pcr)擴增技術應用於結核分枝桿菌dna鑒定,每ml中只需含幾個細菌即可獲得陽性,且1?2d得出結果。操作中需注意實驗器材的污染問題,以免出現假陽性。又細菌l型由於缺壁並有代償性細胞膜增厚,而一般常用的溶菌酶不能使細胞膜破裂釋出dna,以致造成pcr假陰性。用組織磨碎器充分研磨使細胞破裂後,則可出現陽性。目前有條件的單位使用bactec法,以含14c棕櫚酸作碳源底物的7h12培養基,測量在細菌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14c量推算出標本中是否有抗酸桿菌,5~7d就可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