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對土壤有什麼作用
動物除以糞便五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並通過啃食和搬運促進有機殘體外,還有有些動物如蚯蚓,白蟻還可以通過對土壤的攪動,改變出了的結構孔隙度
2. 簡述氣候,生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光有氣候和生物是不夠的。
土壤母質在氣候、生物、地形、時間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逐漸形成土壤。母質、氣候、地形、時間、人類活動等就叫成土因素。
1。母質: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是土壤的骨架,也是礦質營養主要的最初的來源。
2。氣候:水、熱等氣候條件不僅直接參與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物風化作用。
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直接和間接地參與礦物的各種風化作用,只有母質中出現了生物,才開始了成土過程,可以說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
4。地形:地形的作用在於使母質進行再分布,如侵蝕、搬運和沉積等,並對地面接受水分和熱量產生影響。
5。時間: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大約每一百萬年只能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
4
種成土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的。
6。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加快了土壤的形成,並使其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也可能使土壤退化,如今全球的荒漠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3. 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有哪些
1、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畜牧業聞名的國家,眾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億公斤的糞便,使得牛糞堆積在草場上,風干硬化,牧草被遮壓且枯死,草場上出現了塊塊禿斑,草場退化嚴重,蒼蠅成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後來,澳大利亞從我國和其他國家引入屎克螂,因為屎克螂主要以牛羊糞便為食物,且把它們的卵產在糞便中,滾成一個大的糞球,這樣就幫助澳大利亞人「打掃了衛生」,使草原又恢復了生機。
2、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類特殊生物。它們生活在看有表面,能夠加速岩石的風化足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為動植物在陸地上定居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3、微生物能夠將環境中的有機物分解,如將一些動植物殘體分解成無機物,凈化環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還能將無機物轉化成植物生長的有機物,有利於物質的循環,如果沒有微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質將難以循環,壞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4、蚯蚓沒有眼睛,善於鑽土,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泄物還有大量的氮、磷、鉀,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機雜質,幫助我們處理了垃圾,改善了環境,是人類的好幫手。
5、北極熊厚厚的脂肪層,可以起到保溫作用,適應寒冷的北極環境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
4. 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有哪些
1、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1)生物的數量可以影響環境的濕度和溫度。動物呼出二氧化碳,吸入空氣,調節環境中的水汽和溫度,也是生態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2)微生物能夠將環境中的有機物分解,如將一些動植物殘體分解成無機物,凈化環境,有的微生物如固氮微生物還能將無機物轉化成植物生長的有機物,有利於物質的循環,如果沒有微生物的作用,地球上物質將難以循環。
(3)植物可以利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和氧氣,凈化空氣中的污染物,使空氣清新,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1)野鼠會在地上打洞,以槽子草根作為主要食物,長時間下來,使得草原土地沙化,塌陷。
(2)蚯蚓長期生活在土壤中,蚯蚓的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蚯蚓排出物還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3)在一些沙漠等地區會出現自然災害,採用植樹造林的方法,可以防風固沙,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4)螳螂可以清楚草原上堆積的動物糞便,從而改良土壤,保護草場。
5. 近來,蚯蚓遭「滅絕式」捕殺,這對土壤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在野外土壤中,蚯蚓不僅能夠給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養分,也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氣和透水性,使土壤變得更加肥沃。這種捕殺方式不僅會對土壤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從長遠來看,對於土壤的肥力以及種植產業來說,也是巨大的負面影響。
蚯蚓作為自然土壤當中存在已久的相關生物,和土壤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促進關系,許多土壤正是因為有了蚯蚓的存在,才會變得土地肥沃河更具有種植性,這種捕殺方式忽略了蚯蚓對於土地的作用,蠻橫無理的做法只會對土地的長遠發展造成負面危害。
個人談談對於此事的看法。
雖然相關的媒體報告認為是因為中葯材的缺乏而導致了野外蚯蚓的捕殺增多,但在我看來,中葯市場一直都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情況,地龍也就是蚯蚓的產量,也有人工在進行種植。這完全可以滿足中葯市場的需求,個人了解的其他信息中,這種蚯蚓漲價的情況,可能是由於醫療和保健行業對蚯蚓的需求量產生了上漲。伴隨著資本炒作的相關問題,因為這種情況是要堅決反對和注意的,普通人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環境影響。
6. 土壤生物有哪些類型它們對土壤理化特徵的影響如何
土壤中肉眼無法分辨,只能藉助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的活有機體。多為單細胞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5大類群。
主要功能表現在:
1、參與土壤有機物的礦化和腐殖化,以及各種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
2、參與土壤營養元素的循環,促進植物營養元素的有效性;
3、根際微生以及與植物共生的微生物,能為植物直接提供氮、磷和其他礦質元素及各種有機營養;
4、能為工農業生產和醫葯衛生提供有效菌種;
5、某些抗生性微生物能防治土傳病原菌對作物的危害;降解土壤中殘留有機農葯、城市污物和工廠廢棄物等,降低殘毒為害;
6、某些微生物可用於沼氣發酵,提供生物能源、發酵液和殘渣有機肥料。
(6)有哪些生物對土壤有影響擴展閱讀
種類與功能
在已知的生物體內的近2000種酶中,現已發現約有40餘種存在於土壤內。其中,研究得最多的土壤酶類是氧化還原酶類和水解酶類;對轉移酶類和裂解酶類研究較少;異構酶類和接觸酶類則尚未涉及。
人們曾從土壤中提取出了脲酶、尿酸鹽氧化酶、蛋白酶、磷酸二酯酶、β-葡糖苷酶和某些氧化酶類;最近,又提取出了具有蔗糖酶、纖維素酶、酸性和鹼性磷酸酶以及β-葡糖苷酶活性的復合酶製品。土壤中最常見的酶類及其功能列於表3。
7. 簡述氣候,生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光有氣候和生物是不夠的。
土壤母質在氣候、生物、地形、時間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逐漸形成土壤。母質、氣候、地形、時間、人類活動等就叫成土因素。
1。母質: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是土壤的骨架,也是礦質營養主要的最初的來源。
2。氣候:水、熱等氣候條件不僅直接參與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物風化作用。
3。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直接和間接地參與礦物的各種風化作用,只有母質中出現了生物,才開始了成土過程,可以說沒有生物就沒有土壤。
4。地形:地形的作用在於使母質進行再分布,如侵蝕、搬運和沉積等,並對地面接受水分和熱量產生影響。
5。時間: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大約每一百萬年只能形成
1
厘米厚的土壤。母質、氣候、生物、地形
4
種成土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深化的。
6。人為因素:人類活動,加快了土壤的形成,並使其朝著更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也可能使土壤退化,如今全球的荒漠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8. 土壤中有哪些常見的污染物質
土壤中的污染物質一般指影響土壤正常作用的外來物質。這些物質會改變土壤的主要成分,影響樹體的生長與果品質量。當有害物質通過果品進入人體後,就會影響人體的健康。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過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作為生產投入物而進入土壤。一般來說,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含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值時,就會被植物吸收而積累到樹體中,在果實中累積,進而危害人體的健康。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物質,主要有以下幾類。
(1)有機物類
污染土壤的有機物主要是有機化學農葯和除草劑等,如有機氯農葯六六六、SST和艾氏劑等;有機磷農葯如對硫磷和馬拉硫磷等;氨基甲酸酯農葯或除草劑;苯氧羧酸類除草劑,如2,4-D;2,4,5-T等,在土壤中難以分解、殘留時間較長的農葯或除草劑,均可形成對土壤的污染。
工業中的「三廢」,也有許多有機污染物,如酚、油脂、多氯連苯和苯並芘等,也易於進入土壤並長期積累而成為有機污染物。在生活污水中常用的洗滌劑、塑料、糞便及油脂等,也會成為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
(2)重金屬類
造成土壤污染的重金屬有汞、鎘、鉛、銅、錳、鋅、鎳,還有砷等,由於這些物質在土壤中不易被微生物分解,長期積累後,則很難徹底消除。重金屬污染土壤主要是通過含有重金屬的污水灌溉,含有重金屬的粉塵降落到土壤上,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渣的肥料施用和施用含有重金屬的農葯制劑等引起。
(3)放射性物質
污染土壤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是指核爆炸後降落的污染物,如原子能所排出的液體、氣體中的廢棄物,通過自然降落、雨水沖刷與廢棄物的堆積而污染土壤等。
(4)化學肥料
在生產上大量使用含氮、磷的化學肥料,造成土壤中積累過盛,導致土壤污染。特別是大量施用銨態氮肥,銨離子能夠置換出土壤膠體上的鈣離子,造成土壤顆粒分散,從而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硫酸銨、氯化銨等生理酸性肥料使用過多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的區系改變,促使土壤中病原菌數量增多。同時磷肥亦是土壤中有害重金屬的一個重要污染源,磷肥中含鉻量較高,過磷酸鈣中含有大量的鎘、砷、鉛,磷礦石中還有放射性污染,如鈾、鐳等。過量使用鉀肥會使土壤板結,並降低土壤pH,從而影響植物生長。氯化鉀中氯離子對果實及其他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均有不良影響。
(5)致病微生物
在人畜糞便、生活污水及醫院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當人體接觸被這些污染的土壤後會感染上各種細菌和病毒;若食用被污染土壤所生產的果品時,則會威脅到人體的健康。因此,在靠近醫院、蓄禽養殖場及使用城鎮污水灌溉的果園,應特別注意水源是否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