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

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12 01:21:12

1. 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有:
1、動物:科學家們把現存的人類已知的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科學家已經鑒別出469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鯉魚、黃魚等魚類動物,蛇、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青蛙、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鳥類以及紅熊貓等哺乳類動物等。
2、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
3、真菌: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4、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5、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2. 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有哪些

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有:

1、動物:科學家們把現存的人類已知的動物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科學家已經鑒別出46900多種脊椎動物。包括鯉魚、黃魚等魚類動物,蛇、蜥蜴等爬行類動物,青蛙、娃娃魚等兩棲類動物,鳥類以及紅熊貓等哺乳類動物等。

2、植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 000個物種。

3、真菌: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4、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5、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3. 地球各個時期的代表生物有哪些

看下面的地球地質年代表,其中有兩欄就是當時的代表性生物。

地質年代表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4宙14代12紀。即早期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以後顯生宙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共3個紀。每個地質年代單位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

地球大約誕生於46億年前,當時地球上沒有生物。

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類似於現在細菌的單細胞生物化石,其地質年代大約在距今36億年前。屬於元古代。

此後直到距今約25億年前,才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類,地球上才出現了游離氧氣。它們是地球上所有植物的祖先。另外的單細胞生物沒有進化出光合作用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好氧生物成為現在所有動物的祖先。它們仍都是單細胞生物。

到距今約12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多細胞生物,主要是多細胞藻類植物和海洋中的多細胞動物,類似於現在的海綿動物和腔腸動物。

到距今約6億年前,地球進入古生代,在古生代震旦紀,海洋中出現了數量和種類眾多的藻類植物。進入寒武紀後,由於地球上氧氣含量劇增,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了以三葉蟲為代表的海洋節肢動物,還有鸚鵡螺、菊石、海百合等。這個時代是無脊椎動物的時代。

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時,藻類植物開始進軍陸地,進化為原始陸生植物,也就是苔蘚類植物。志留紀時原始脊椎動物出現,它們是各種原始魚類,但海洋節肢動物依舊占據優勢,並開始隨著植物向陸地遷移。

在距今4.05億年至3.5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低矮的苔蘚類植物已經進化為高大的蕨類植物,並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動物中出現了大量的陸生節肢動物。海洋中珊瑚、菊石、節肢動物繁盛,魚類大量出現,使泥盆紀成為魚類的時代,並開始嘗試登陸。到泥盆紀後期,最早的兩棲動物出現了。

此後是石炭紀。石炭紀距今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生活在陸上的昆蟲,如蟑螂類和蜻蜓類,是石炭紀突然崛起的一類陸生動物,它們的出現與當時茂盛森林密切相關,其中有些蜻蜓個體巨大,兩翅張開大者可達70cm。巨型馬陸、巨型蜘蛛等也出現在這一時期。

石炭紀之後是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9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植物中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代的面貌。動物中,魚類繼續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出現了似哺乳動物的獸孔類爬行動物。在二疊紀晚期,發生了二疊紀大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估計地球上有90%的物種滅絕,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三葉蟲就是在這時完全滅絕了。由此,地球進入了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總體來說,整個中生代是爬行動物橫行的時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海洋中的魚龍、天空中的翼龍,和陸地上各種各樣的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裸子植物仍占據著重要地位。動物中,除了占據絕對優勢地位的爬行動物外,躲過了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的一部分兩棲動物仍然存在;哺乳動物出現;鳥類也進化完成。

到6500萬年前,按照最流行的說法,隨著一顆直徑約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生態發生巨變,包括恐龍在內的所有大型爬行動物完全滅絕,為哺乳動物的進化騰出了巨大的空間。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至今)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總共包括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開花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統治了地球。

新生代中的第四紀(可劃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開始於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並未確定,如今仍然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到全新世時,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

4. 生物的種類有哪些

沒細胞結構的:病毒
有細胞結構的:1.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藍藻,支原體,衣原體
2.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

5. 學習任務中國新生代劃分及生物界

【任務描述】 ①了解新生代地質特徵;②掌握新生代的地質時代劃分;③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鑒定代表性化石。

一、新生代地質特徵

新生代古生物、古地理、古氣候、古構造較中生代均發生了重要變化。生物界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大發展為特徵,因此,新生代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其中第四紀由於人類的出現和發展,稱為人類時代。古氣候的重要事件是第四紀冰川的形成(表9-2)。古地理、古構造的重要變革發生在中國古大陸的西南緣和東南緣:在西南緣由於始新世晚期印度板塊與古亞洲板塊的最終對接碰撞,導致古近紀以來青藏高原的急劇抬升(喜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在東南緣最重要的事件是大陸邊緣裂陷和弧後擴張,並形成了許多規模大、沉積厚的盆地,如渤海灣盆地、東海盆地和南海盆地,它們蘊藏了我國重要的油氣資源。

二、新生代地質時代劃分

新生代延續時間約65Ma,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內部進一步劃分為7個世(表9-3)。

三、新生代生物界

新生代的生物界較中生代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子植物的繁盛,哺乳動物的興起,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發展,並逐漸形成了現代的生物界面貌,因此,人們又將新生代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

表9-2 中國冰期劃分及對比

(據閔隆瑞,2005)

表9-3 新生界地層劃分

(據全國地層委員會,2001)

(一)脊椎動物的演化

古近紀早期是古有蹄類及肉齒類(古老類型)是以植物為食的有蹄哺乳動物。與後來的有蹄類(奇蹄類、偶蹄類)相比,個體較小,齒比較原始,四肢和腳粗短,比較笨拙。包含幾個平行進化的不同類別,主要是鈍腳類、踝節類、裂齒類和恐角類等(圖9-4)。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極度發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漸新世大都滅絕。如我國古新世的Bemalambda (階齒獸),個體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 (冠齒獸)。此外,亞洲特有的Anagalida (亞獸類),在我國華南有不少發現。肉齒類也是已滅絕的古老類型哺乳動物,在古近紀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 (鬣齒獸)。

圖9-4 古近紀哺乳動物

(據溫獻得,1998)

古近紀中、晚期奇蹄類高度發展和食肉類繁榮時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現。而奇蹄類是演化發展的極盛時期,大部分奇蹄類在古近紀末期滅絕。而馬卻適應得很好。雷獸類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現於始新世早期,到漸新世中期發展到繁盛頂峰時,但很快滅絕。兩棲犀類Amynodontidae是已絕滅奇蹄類的另一代表,到漸新世不久即滅絕。

新近紀是偶蹄類大發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時期,動物總貌與現代更為接近。偶蹄類一般每腳有2或4或個趾,腳的中軸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數具有反芻功能。偶蹄類與奇蹄類都於始新世興起,但古近紀是奇蹄類的繁榮時期,而偶蹄類在新近紀大為繁盛(如長鼻類)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齒及頭骨方面。由於象的演化快,分布廣(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層劃分意義。肉食類繼續發展,奇蹄類中的馬及犀等在鑒定地層時代上仍比較重要。

漸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齒象、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齒象,逐漸演化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紀、新近紀也有其重要意義,到第四紀演化為真馬(圖9-5)。新近紀時食肉類也繼續發展,如狗、狼、劍齒虎等均很繁盛。

總的來講,歐亞、北美、北非的哺乳動物面貌大體一致,說明各大陸間有陸地相連,但是大洋洲情況特殊,古近紀、新近紀時只發育了無胎盤類的有袋類和單孔類,這個特點並保持至今,這是由於大洋洲大陸一直為太平洋海水所隔絕的緣故。

(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更替和發展

海生無脊椎動物最主要的特點是原生動物的發展,如底棲的 Nummulites (貨幣蟲)(圖9-6 之1)和Globigerina (浮游抱球蟲)(圖9-6 之2)極為繁盛,因此許多文獻中曾將古近紀稱為貨幣蟲紀。貨幣蟲為大型原生動物,具灰質外殼,常堆積成貨幣蟲灰岩,和它們在一起的尚有Lepidocyclina (鱗環蟲)和Discocycling (盤環蟲)等重要屬種。這些原生動物大量分布於南方溫暖的淺海和濱海地區。

應指出與南方貨幣蟲等發育的同時,北方發育著硅藻Fennales (圖9-6 之3),它們是一種浮游生物,古近紀及以後各時期皆甚繁多,聚集而形成硅藻土。

此外,古近紀、新近紀還大量發育著海綿、六射珊瑚、雙殼類、腹足類、海膽等。軟體動物中,菊石類絕跡。雙殼類和腹足類仍然繁盛,它們除在海中外,也生活於河湖沼澤地帶。海生化石代表見圖9-6 之3,4,5,6,7。

陸相介形類,古近紀、新近紀時十分繁盛,在油田常被用作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工具。化石代表見圖9-6 之8,9,10,11,12,13。

圖9-5 馬的演化

(據Ch.Pomerol,1973,簡化)

(三)被子植物的發展及地理分區

被子植物在新生代佔主要地位並得到突發演化,裸子植物和蕨類等只佔次要地位。古近紀被子植物基本上是喬木,到新近紀,植物界已基本上由現代屬組成,並有大量的現生種。

中國古近紀、新近紀植物群有兩個發展階段。古近紀是木本植物大展階段,以木本被子植物的喬、灌木繁盛為主。新近紀是草本植物大發展階段,草本植物逐漸增多,大量的現代種屬出現。

古近紀、新近紀的植物地理分區,一般分為泛北極植物區、熱帶植物區及南極植物區。而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半球組成不同,有人進一步分為次一級的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

泛北極植物區屬溫帶型,以落葉喬、灌木為主(圖9-7 之1,2,3,4,5,6)。我國西北、華北及東北屬於此植物區南部。熱帶植物區,由於東西兩半球組成不同,又可分為古熱帶植物區(東半球)和新熱帶植物區(西半球)。古熱帶植物區北界,大約穿過英格蘭中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波羅的海區、俄羅斯中部、鹹海、巴爾喀什湖一帶,我國南方位於此植物區的北部。區內植物群以常綠樹為主,(圖9-7 之7),也有大型蕨類。南極植物區所知不多。上述植物區的劃分至漸新世末變化不多,到新近紀,則有些變化表現在溫帶型植物群向南遷移。

圖9-6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動物

(據溫獻得,1998)

1.貨幣蟲(Nummulites sp.);2.抱球蟲(Globigerina);3.硅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蠣(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圖9-7 新生代植物

(據溫獻得,1998)

1.棟(Quercus);2.山毛櫸(Fagus);3.木蘭(Magnolia);4.樺(Betula);5.楊(Populus);6.紅杉(Sepuoia);7.樟(Cinnamomun)

四、技能訓練——新生代典型化石識別

訓練目的:觀察新生代代表性化石標本,了解新生代生物界面貌。

古近紀、新近紀時,海生的雙殼類和腹足類是很繁盛的,常見的如海扇(Pecten)。海生有孔蟲在古近紀、新近紀也大量發展,經常成為造岩、造礁生物,如貨幣蟲(Num⁃mulites)。第四紀時有孔蟲仍很繁盛,但一般個體很小。除此之外,新生代時海膽、苔蘚蟲和六射珊瑚等也很發育。

古近紀、新近紀時,陸相雙殼類和腹足類極為繁盛,介形蟲、昆蟲等也甚發育。第四紀時,上述的生物類別仍然保持了典型的晚新近紀後期的面貌。

【任務】 觀察並描述下列代表性化石:Lamprotula (麗蚌),Populus (楊),Salix (柳),Magnolia (木蘭)。

6. 新生代的介紹急需,謝謝

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到今天,生物發展史上稱新生代,包括地史上的第三紀(距今六千五百萬年至三百萬年)和第四紀(距今三百萬年至現在),第三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個時期;第四紀則分為更新世和全新世兩時期。

中生代末期,生物界又一次發生了劇烈的變革,極度繁榮的恐龍突然絕減;海域裹的無脊動物如海蕾類,海林禽、蛤型瓣鰓類、菊石群、箭石群等,都未能免逃脫這次巨變而遭受淘汰。然而,進入新生代,一些類群如鳥類和哺乳類等欲產生了更高級的科、屬,獲得興盛發展;被子植物因種子在子房內發育,並進行變受精作用,完全擺脫了水域環境的束縛,於是取代了裸子植物,成為植物界的霸主,這就構成了地史上又一次的新陳代謝!

(2)無脊椎動物 新生代的無脊椎動物化石還是豐富多彩的,粗略統計,曾經記錄描述的物種達數萬種之多,近年仍在不斷增加。總的說來,它拉的特微逐漸與現代生活的類群相近似。占優勢的是軟體動物瓣鰓類和腹足類,它們殼體保存完整,在某種情況下,幾乎絲毫沒有遭受溶蝕與破壞。

軟體動物的瓣鰓類和腹足類在新生代極度繁盛,與白堊紀晚期的科、屬比較,疫有明顯變化;但某些奇形怪狀的類群,固著蛤類(RUDISTS)、本角蛤(TRIGONIA)、多褶螺(MULTIPLICARIA)、鐮唇螺(DRAPANOCHEILUS)等,仍有生存。而瓣鰓類的心蛤(CARDITA)、蛛蚌(UNIO)(淡水)、海扇(PECTEN)、牡蠣(OSTREA) ,腹足類的法螺(CHERONIA)、寶貝(CYRAEA)、蟹守螺(CERITHIUM)、田螺(VIVIPARUS)(淡水)等;形態均與現今海濱所看到的,可以說沒有大的差別。新生代早期的不少科、屬,現今雖尚有存,但它們的種群則已全部滅絕;晚期的多數種群則延續到現代。新變化鰓類與腹足類在4-5億年前的寒武紀、奧陶紀即已出現,它們形態變化到新生代達到興盛的高峰,數量與屬種都超越過去的任何一個地質時代。這一事實似乎可以說明,軟體動物的這兩大類具有高度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這是他們能夠日趨興盛而不衰退的主要原因。當然,新生代的瓣鰓類與腹足類在殼形與裝飾兩方面和它們的祖先比較,顯示出高度的演變,這也是客觀上容易看到的事實。

與瓣鰓類和腹足類相反,新生代軟體動物頭足類的科、屬,與白堊紀的欲迥然不同。中生代極度繁盛,稱雄海域的菊石群、箭石群,成為地史上的(過客),全部消亡;殘留的僅有少數的鸚鵡螺,還有烏賊、章魚等不重要的代表。無脊椎動物的頭足類,曾經廣泛分布,演化更新,達數億年之久,在新生代欲退居一個狹小的角落。

原生動物的有孔蟲類,在新生代仍然是數量特別多和形態變異大的微體生物之一。在新生代全期,億萬個薄弱細小的的有孔蟲殼,在海底堆積成為厚達數百公尺的岩屑。黏合質殼型興鈣質型的種群同樣繁盛,而後者尤占優勢。在赤道或近赤道海水內,還產有殼體巨大,構造復雜的有孔蟲,最大可至6-7厘米,圓形、薄餅或盤狀的貨幣蟲(NUMMULITES),是最普通常見的。在地中海地區,貨幣蟲灰岩是新生代早期巨厚岩屑,聞名於世界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利用這種灰岩建造的。

腔腸動物的珊瑚類從積成礁,形成環狀的珊瑚島。形態特殊的屬有:塊狀復體、多口出芽繁殖、隔壁外露的巢形珊瑚(FAVITES):單圓錐形、外壁具孔洞、莖狀中軸由一級隔壁聯合形成的陀螺珊瑚(TURBINARIA);硬體輪廓側視呈扇形、骨骸作楔狀旋穿插、隔壁多,無中軸或異常脆弱的扇面珊瑚。

中生代已經衰退減的腕足動物,新生代已殘存無幾,主要的是穿孔貝類,小嘴貝類退居次要地位。

海膽類科、屬多數都延續到新生代,產生了許多構造特殊,較為高級的屬群。規則對稱的正形海膽,骨骼多圓形,具粗刺,如圓裂海膽、割肋海膽;歪形海瞻類的骨骸多坦平或心藏形,具短刺及花瓣形裂孔,如心形海膽(CARDIASTER),盾海膽(CLYPEASTER)等。

節肢動物的介形類,是新生代特別重要而繁多的微體生物,用於對比海、陸相地層都有較大的意義。陸相的有:玻璃介(CANDONA);土星介(ILYOCYPRIS)。海相的有;真尾花介(EUCYTHERURA)和翼花介(CYTHEROPTERON)。

新生代的昆蟲更接近於現代的類群,甲蟲、蜻蜒、蝴蝶、飛蛾、蚊、蠅等的屬種更為繁多,當它們幸運地被埋藏在硅藻泥或樹脂內,就保存為完美良好的化石標本。

7. 新生代是什麼

新時代的代名詞

8. 森林裡的生物有哪些

動物、植物、微生物。有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有無脊椎

2、根據提問是否恆定

3、根據有無骨骼系統

4、根據生物體組成細胞的數目。

哺乳動物綱可分為原獸亞綱和獸亞綱兩個亞綱。原獸亞綱包括現存的單孔目和眾多的早期哺乳動物,其中單孔目為卵生,這個亞綱的史前成員可能也是卵生。原獸亞綱也常被分成三個不同的亞綱,其中單孔目保留在原獸亞綱,一些最早期的哺乳動物被列為始獸亞綱,而多瘤齒獸類被單列為異獸亞綱。獸亞綱是胎生的哺乳動物,包括現存絕大多數哺乳動物以及一些早期的哺乳動物。現存的獸亞綱可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後獸下綱即有袋類,可能獸亞綱的其它早期成員也具有類似有袋類的特徵


哺乳動物分類列表


原獸亞綱:原始的卵生哺乳動物,包括現存的單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動物。


單孔目: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卵生,僅分布於大洋洲。

獸亞綱:胎生哺乳動物,包括據大多數新生代的哺乳動物和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動物。


後獸下綱:即有袋類,僅有袋目一目,也有人將其分成不同的目。

有袋目:現分布於大洋洲和美洲,非常多樣化,通常又分成美洲有袋類和澳洲有袋類,澳洲有袋類則又分成袋鼬類、袋狸類和雙門齒類。

真獸下綱:即有胎盤類,新生代占統治地位的哺乳動物,我國只有這一下綱的哺乳動物。

食蟲目:真獸類最原始的成員,與其它真獸類的共同祖先非常相似,現分布於大洋洲、南美南部和南極以外的大多數地區,種類繁多。

跳鼩目:產於非洲的小目,曾經被置於食蟲目。

攀獸目:產於亞洲熱帶地區的小目,即樹鼩,曾經被置於食蟲目或靈長目。

皮翼目:產於亞洲熱帶地區的小目,僅包括兩種鼯猴。

翼手目:即蝙蝠,飛行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第二大目,遍及南極以外的世界各地。

靈長目:包括猿猴、狐猴和人類等,除人類外,多分布於大洋洲以外的溫暖地區。通常按照進化程度可分成原始的原猴類、中等進步的猴類和進步的猿類和人類。

貧齒目:現僅分布於美洲的原始類群,包括犰狳、食蟻獸和樹懶。

鱗甲目:即穿山甲,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兔型目:包括兔和鼠兔,分布於大洋洲和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被引進大洋洲。

嚙齒目:哺乳動物的最大一目,遍及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即各種鼠類以及豪豬、河狸等,一般分成松鼠型亞目、鼠型亞目和豪豬型亞目三大類。

食肉目:包括陸生的裂腳類和海生的鰭腳類,二者常分成不同的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裂腳類又分成犬型類和貓型類,其中犬型類的鼬科和貓型類的貓科單獨介紹。

鯨目:包括鯨和海豚,廣泛分布於世界海洋,其中有些地球上最大的動物。

海牛目:素食性的海洋哺乳動物,現分布於各大洲熱帶、亞熱帶沿海地區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淡水水域。

蹄兔目:現僅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的小目。

長鼻目:即象類,現僅分布於非洲和亞洲熱帶地區。

管齒目:僅土豚一種,分布於非洲的食蟻動物。

奇蹄目:處於衰敗中的有蹄類,包括馬、貘和犀牛三類,現分布於非洲、亞洲和中南美洲。

偶蹄目:現代的優勢有蹄類,分布於大洋洲和南極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豬型亞目,駢足亞目和反芻亞目,其中反芻亞目的牛科是最進步、最繁盛的有蹄類。

9. 新生代裡面有什麼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 Era)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 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

中文名
新生代

外文名
Cenozoic Era


顯生宙


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時間
約6500萬年前至今

地質特徵

喜馬拉雅山
新生代有地球歷史6500萬年的地質時代。是繼古生代、中生代之後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1760年,G.阿爾杜伊諾把岩石分成3個紀:第一紀為結晶岩;第二紀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紀是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地層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一紀、第二紀已廢棄,第一紀大致相當,第二紀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古近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又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全新世。

新生代開始時,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比現代大,古歐亞大陸比現代小;古中國和古印度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為古地中海中的島嶼,這些陸塊尚未與古歐亞大陸連接;紅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島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遙遠,而古北美洲與古歐亞大陸接近,有時相連。

新生代開始後,地表各個陸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印度與亞洲大陸結合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喜馬拉雅山聳起則是200~300萬年的事,與此同時或稍早,歐洲升起了阿爾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古近紀氣候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漸新世南極大陸出現小型冰蓋,中新世中期那裡形成的冰蓋已相當於現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現格陵蘭冰蓋,其後200萬年間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見於幾個大陸。

地質運動
構造階段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

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

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隱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


地殼發展
(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寧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於活動狀態,表現為橫亘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於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於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亘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系,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

(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後第四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於活動狀態。

環太平洋地槽內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如今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台灣脫水而出。[1]

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窪發展新階段

印支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到地窪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後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後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

(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抬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後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後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後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

(2)規模較大的岩漿活動。伴隨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岩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岩、東北五大連池、台灣、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

(3)加里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10. 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有哪些要30種以上哦!

、牛、羊、馬、豬、雞、鴨、鵝、蚊、蠅、蟑螂、蝙蝠、貓、狗、鳥、蟻、蛇、蝦、龜、鱉、蛙、蟹、蜈蚣、鼠、兔、壁虎、田螺、蝴蝶、蛾、蜂、蜻蜓。

魚類是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

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尼爾森在1994年的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以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閱讀全文

與新生代的生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