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知道哪些動物有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現象直接和地球、太陽及月球間相對位置的周期變化對應。①日節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通稱晝夜節律(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②潮汐節律。生活在沿海潮線附近的動植物,其活動規律與潮汐時相一致。③月節律。約29.5天為一期,主要反映在動物動情和生殖周期上。④年節律。動物的冬眠、夏蟄、洄遊,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節律。除天體物理因子外,光線、溫度、餵食、葯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調時作用。此外,還有一些生物節律不受外界影響,正常成人心搏每分鍾70次,酶合成和酶活性的振盪周期為1到幾十分鍾,神經電位發放頻率則可達101~102赫。通常把生物體內激發生物節律並使之穩定維持的內部定時機制稱為生物鍾。對生物鍾有兩種假說:一種認為生物體系根據外界自然周期現象定時,因而產生了與天體物理因子等同步的節律;另一種認為生物鍾是先天性和遺傳性的,是一種內在的振盪機制。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個奇特的農場,100多匹毛驢是這個農場的職工,它們承擔了那兒所有的農活。有趣的是,正午時所有的毛驢都會自動停止工作,到了中午12點,誰也無法強迫它們繼續幹活。而到了下午6點,它們又會重新干起活來。
除此之外動物還懂得日程,燕子每年都要進行一次「長途旅行」。冬天,燕子南飛,到南洋群島、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地「避寒」;春暖花開的時節,它們又成群結隊地北上,早春二月,它們飛到我國的廣東,3月間到達福建、浙江及長江下游,4月初就可以在秦皇島看到它們的蹤跡。
在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沿海,一年一度總有一群來自北冰洋的灰鯨前來「拜訪」。北半球漫長的冬天開始後,成百頭灰鯨告別北冰洋,以每小時6.4千米的速度南遊,穿越白令海峽,橫渡浩瀚的太平洋,在2月初到達墨西哥,旅程長達1萬千米。它們從不「失約」,每年到達的時間,最多相差四五天。
最奇妙的要算一種叫琴師蟹(也叫招潮小蟹)的動物了,這是生活在海灘上的一種小蟹,它的雄蟹有一隻巨大的螫,使雄蟹看上去就像一位正在拉小提琴的琴師,為此人們就把它叫做琴師蟹。白天,琴師蟹藏在暗處,這時它們身體的顏色會變深;夜晚,它們四齣活動,身體的顏色又會變淺。引人注目的是,琴師蟹體色最深的時間,每天會推遲50分鍾。要知道,大海漲潮和落潮的時間,每天也恰好推遲50分鍾。看來,動物與大海之間也有著某種默契。
每年5月,在月圓以後,美國太平洋沿岸會出現一次最大的海潮。閃閃發光的銀魚,就是被這一年一次的巨大海潮沖上海岸的。在海岸上,銀魚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後,又被海浪卷回大海。
究竟動物們的時間觀念來自何處?原來,在動物的體內有一種類似時鍾的結構,這就是生物鍾,正是它使動物的活動顯示出了極強的規律性。
科學家用蟑螂做了一個實驗。每當傍晚時分,它們都顯得特別活躍。科學家把蟑螂關在一個黑暗的籠子里,發現它們的活動周期是23小時53分,和地球的自轉周期非常相近!那麼蟑螂的生物鍾在哪裡呢?科學家在蟑螂的食道下方,終於找到了這個生物鍾,它是一種神經組織,這一組織能在體內有節律地產生控制蟑螂活動的激素。
如果把一種綠蟹的眼柄摘除,它們的體色隨晝夜變化的規律就會消失,這說明綠蟹控制這一規律的生物鍾就在眼柄內。
近年來發現,鳥兒的生物鍾就在它腦子的松果腺細胞里。一到黑夜,雞的松果腺細胞便分泌一種叫黑色緊張素的激素,使雞知道該去睡覺了;如果把一隻麻雀的松果腺摘除,這只麻雀每天的活動周期就消失了,這時若將別的麻雀的松果腺移植進去,活動周期便恢復了。
現在已經知道,生物鍾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有和晝夜相適應的日鍾,有和潮汐相適應的潮汐鍾,還有和地球公轉、季節變化相適應的年鍾。正是這些生物鍾,使動物能在大自然中,正常地生活、覓食和活動。
㈡ 哪些動物晝夜節律性行為分別幹了什麼那些動物季節節律性行為分別幹了什麼
晝夜節律性行為有:貓頭鷹,蝙蝠,田鼠.
貓頭鷹:晝伏夜出
季節節律性行為有:大雁.
大雁:為了躲避寒冷.
㈢ 晝夜節律的生物節律
生物體的各種生理機能適應外界環境的晝夜變化而建立起的規律周期。自然界、生物界都有它本身的特有的嚴謹的節律。人體的生物節律與自然節律相適應,人類才得以生存下來。地球上億萬年的晝來夜往,永不停息。人體的各種生理機能隨之建立了有規律的晝夜周期,睡眠和醒覺節律就是一例。人體的一些生理活動晝夜之間有周期性變化。人的體溫早晨稍低,白天逐漸上升,到黃昏又高一些。新陳代謝活動,白天分解過程旺盛,晚間則同化過程增強。白天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夜晚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人體的腎上腺素含量在白天某一時刻達到一定水平,然後逐漸下降,12小時後再度上升。這些生理變化,一天之中的波動范圍是恆定的,周期和時鍾相似,又稱生物鍾。人類習慣於白天工作夜晚睡眠,一天24小時,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與之相適應的是人的機體白天適宜於活動,夜晚身體機能使白天產生的變化得以恢復。
㈣ 「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解釋了生物的哪些科學現象
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解釋了生物都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規律。
㈤ 人體生物鍾的晝夜節律
近10年,生物學的研究越來越清楚地告訴我們,晝夜節律是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形成的。1972年研究人員證明,下丘腦前部視交叉上核擔負著晝夜節律的中樞起搏點作用。臨床觀察到人類腦腫瘤破壞包括視交叉上核區時,可導致睡眠-覺醒周期瓦解。靈長類腦內至少有兩個晝夜節律起搏點,其中一個就是視交叉上核,另一個目前尚未確定。
㈥ 生物的晝夜節律、年周期節律有什麼
日節律。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通稱晝夜節律(如細胞分裂、高等動植物組織中多種成分的濃度、活性的24小時周期漲落、光合作用速率變化等。年節律。動物的冬眠、夏蟄、洄遊,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等現象均有明顯的年周期節律。
㈦ 晝夜節律的例子有哪些
人們利用晝夜節律對動植物改造的例子
地球物理環境的變化對於機體最為常見的影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變化可以引起生物體內生理活動發生節律性變化。生物體這種與自然晝夜交替大致同步的生理活動周期性的改變,稱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24h晝夜節律的形成,是外界環境周期性明暗變化的直接結果。晝夜節律是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並且已經成為自身固有節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說生物對於地球物理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形成了晝夜節律,並使之成為自身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這是生物物種得以保存與延續的根本原因。
與地球自轉、地面明暗交替相對應的,是生物的活動與休息相交替。早在1729年就有學者觀察了晝夜節律對於植物的影響:將植入天芥菜屬植物的兩個花盆分別放在箱子內及曝露於箱子外,發現在白天無論是否受到太陽光的直接照射,兩盆植物的葉片都是伸展的;而在夜晚,放置於箱子內及曝露於箱子外的兩盆植物葉片都是捲曲的。說明晝夜節律對於植物的生長具有調節作用。
生命現象幾乎都是以近似24h周期發生著變化,絕大多數動物在這一周期內,都有一次生長時間休息的行為變化。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光明驅散了黑暗,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充滿了活力,開始了一天的活動。當夜幕徐徐降臨,黑暗籠罩大地之後,動物也就安靜下來,開始休息。極少數夜行動物(如大鼠、小鼠等),在白天明亮的環境中休息,等到晚上黑暗降臨才開始覓食的活動。有時動物出於無奈,被迫改變了活動的時間,但24h中活動和休息交替的規律仍然繼續保持。
人與生活在自然界的所有其他生物一樣,並非僅僅是自身獨立存在而已,必須依賴和適應自然環境,有機體有節律的生活必須與晝夜節律這一客觀節律相互協調一致,才能夠生存下來,繁衍昌盛。有機體經常是按照與外界周期性變化相同步的適應性變化,來創造體內活動的條件。人體的多種生理指標,如體溫、氧耗量、血壓、白細胞數、血液中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其他多種激素的含量、腦組織生物化學成分的含量等,都具有晝夜節律,幾乎全部生理功能都具有周期為24h的節律性變化。早晨醒來後神清氣爽,生機勃勃,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的晝夜節律在此時處與最高峰有關。當24h節律被破壞時,可能引起機體多種生理功能障礙。研究晝夜節律與生物體內功能變化關系的學科稱為時辰生物學(chonobiology)。
由於一天內的生物學時間變化,機體抵抗力的強弱也隨著變化,甚至連生死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將小鼠曝露在雜訊很強的環境中,它在白天休息期幾乎不受影響,到夜間活動期則狂躁不已、發生痙攣甚至死亡。人也因為生物時間變動而產生很多不同的反應,而且不同個體的晝夜節律也很不相同。有的人早晨工作效率高,有的則在午後工作效率高,而有的甚至在夜間工作效率最高;有的時候情緒安定,有的時候容易激動。在不同時刻進行的心理學與生理學試驗,所得到結果也不一致。孕婦為什麼常常在夜間出現陣痛,在早晨分娩?醫師為什麼經常在這些時候因心肌梗死患者發病而忙碌?青光眼的疼痛、各種過敏性哮喘也總是在一定時刻發作;甚至葯物的效果也隨一天的生物學時間而不同,合適的給葯時間,
可以使葯物產生最大的治療效果和最少的不良發應,由此而誕生了時辰葯物學這門新的學科。
㈧ 哪些植物有晝夜節律
含羞草,含羞草很特別,到了晚上它的葉子就會自動地合起來,然後到了早上它的葉子又會自己展開。
㈨ 哪些動物有節律
有些生物隨著季節的改變而發生周期性的行為稱為季節節律。
還有晝夜節律行為 冬眠,睡眠,遷徙,洄遊,潮汐節律等等 。
生物節律的特徵
明暗、溫度、濕度、氣壓、宇宙射線以及來自外界的其他各種因素,都可能是激發節律的扳機,社會習性也可能起重要作用。所有這些同步的因子中,研究得最深入的是光因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