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理中 縮寫FC是什麼
為對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體。對具有該受體的細胞,通過抗體與抗原結合時,細胞將發揮如下的特有機能:(1)原噬菌體對IgG,佔多形核白細胞大部分的嗜中性細胞對IgG、IgA具有Fc受體,通常通過與抗原結合的抗體以及有時與游離的抗體(嗜細胞性抗體)結合來捕捉抗原,並經吞噬作用將之圍吞。(2)B細胞的大部分(80%以上)具有對IgG的Fc受體,這些都不進行產生抗體的細胞分化,可通過與抗原抗體復合體的結合而被活化,釋放產生抗體的細胞限制因子。(3)T細胞約有10%具有Fc受體,主要作為免疫反應調節的細胞而發揮作用,但這些細胞的Fc受體的作用尚不甚明了。在人體,具有對IgM的Fc受體的細胞,是B細胞的助細胞,以及具有對IgG的受體細胞,是作為抑制細胞而起作用。(4)對肥大細胞的Fc受體結合的IgE,其進一步與抗原結合時,肥大細胞可釋放出引起「即發型」過敏症因子。(5)非淋巴細胞性的某種細胞(K細胞),可與癌細胞同異種細胞結合的IgG的Fc部分結合,給這些細胞以障礙,這種現象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障礙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貳』 生物中Fc是啥
Fc段:可結晶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相當於Ig的CH2和CH3結構域,是Ig與效應分子或者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木瓜蛋白酶水解Ig的部位是在鉸鏈區二硫鍵連接的兩條重鏈的近N端,可將Ig裂解為兩個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個Fc段。Fab段即抗原結合片段(fragment antigenbinding,Fab),由一條完整的輕鏈與重鏈的VH和CHl結構域組成。一個Fab片段為單價,可與抗原結合但不產生凝集反應或沉澱反應;Fc段即可結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由Ig的CH2和CH3結構域組成。Fc段無抗原結合活性,是Ig與效應分子或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叄』 什麼是Fab段和Fc段,它們與免疫球蛋白的可變區與定區有何不同
Fab段:抗原結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相當於抗體分子的兩個臂,由一個完整的輕鏈和重鏈的VH和CH1結構域組成。
Fc段:可結晶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相當於Ig的CH2和CH3結構域,是Ig與效應分子或者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
Fab段包含完整的可變區,以及恆定區的CH1區域。
Fc段僅指Ig恆定區CH2和CH3的區域,相當於Y字結構下面那一部分。
『肆』 免疫學中FcR是什麼
FCR:(Forwarders Certificate of Receipt )貨運代理人收訖貨物證明。是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給其組織內部國際貨運代理人推薦使用的單據。目前,許多國際超市買家如Wal-Mart、K-Mart等,多採用這種方式。
FcR有IgG、IgA和IgE的FcR (FcγR、FcαR和 FcεR) 。FcγR 分為FcγRⅠ、 FcγRⅡ 和FcγRⅢ三種亞類,FcεR分為FcεRⅠ和FcεRⅡ兩種亞類。FcεRⅠ大量表達於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是IgE的Fc片段的高親和力受體。
(4)微生物與免疫中FC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抗原和抗體概念確立後,人們對其理化性質、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化學基礎等問題產生了興趣。20 世紀初, Landsteiner 等應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結合抗原,即以芳香族有機化學分子偶聯到蛋白質分子上形成的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從中認識到,抗原特異性實際上是由一些小分子的結構及構象決定的,進而提出了關於抗原抗體反應的格子學說,從理論上解釋了血清學反應現象。20 世紀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電泳技術。
證明抗體是丙種球蛋白,並利用分離、純化抗體的方法對抗體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電泳技術,發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質,從而使抗體分子與結構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伍』 醫學免疫學中Fc 代表什麼
抗體呈Y形。"Y"的柄部稱結晶片段(crystalline fragment,FC),糖結合在FC 上。
『陸』 FC在生化中是什麼意思啊
FC(free cholesterol)在生化中是指 游離膽固醇,亦稱非酯化膽固醇(unesterified cholesterol),與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一起稱為膽固醇。廣泛分布於各組織。
參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P164
『柒』 分子生物學技術中FC和IP的全稱是什麼
FC=flow cytomete,流式細胞儀 或者 FC=fast cool
IP:Immunoprecipitation免疫沉澱反應
『捌』 微生物與免疫學的名詞解釋都有哪些
1. 免疫:是指對抗體識別與排除抗原性異物,維持機體生理平衡的一種功能,正常情況下,
對抗體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調時,會產生對機體有害的反應。
2. 抗原:是一類能刺激抗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並能與免疫應答的產物在體
內外產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
3. 抗原決定簇:是存在於抗原分子表面,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集團,又稱表位,它
的種類,數目,空間構型決定了抗原的特異性。
4. 異嗜性抗原:是指在無種屬關系生物間存在的共同抗原。
5. 抗體: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B細胞轉化為漿細胞,由漿細胞產生的能與相
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球蛋白。
6.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上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
7. 單克隆抗體:是指對一個抗原決定簇,由一個B細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細胞集團,即單一
純系細胞合成的抗體。
8. 補體系統:是存在於正常人和動物血清中及組織具有酶活性的一組與免疫有關的球蛋白
所組成的酶反應系統,它包括多種因子。
9. LAK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NK細胞或部分Tc在體外培養時,在高劑量IL2
誘導下,成為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殺傷作用的細胞,稱LAK細胞。 10. 免疫細胞:指所有參加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及前體細胞。
11. 細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細胞或非免疫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具有多種生物學效應的
小分子多肽。
12. APC:即抗原提呈細胞,能表達被特異性T細胞識別的抗原肽:MHC復合物的所有細
胞,主要包括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
13. 免疫應答:是指免疫細胞識別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產生效應物質,將抗原破
壞,清除的全部過程。
14. 免疫耐受:是機體接受某種抗原刺激後所產生的特異性無應答狀態。
15. 超敏反應: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進入致敏的機體,在體內引起特異性體液或細胞免
疫反應,由此導致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
16. 傳染性變態反應:是指機體在遭受胞內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過程中發生的T
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
17. 類風濕因子(RF):自身變性的IgG分子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抗自身變性IgG的
自身抗體稱為類風濕因子,這類自身抗體以IgM為主。
18. 人工自動免疫:是用於人工接種的方法給抗體輸入抗原性物質,刺激機體產生特異免疫
應答獲得免疫力的方法。
19. 質粒:是細菌體內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是一種雙股閉合環狀DNA
20. 莢膜:某些細菌合成並分泌到細胞外的一層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為多糖或多肽。
21. 熱原質:由大多由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產生,極微量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可引起發
熱反應,故名熱原質。革蘭陰性菌的熱原質就是細胞壁中的脂多糖,熱原質耐高溫,高壓滅菌不能破壞。除去熱原質的方法用特殊石棉過濾,最好辦法是蒸餾。
22. 細菌素:某些細菌產生的一種抗生素類物質,可抑制與其親緣關系較近的細菌生長,故
名細菌素。其抗菌譜較窄,其產生受質粒控制,臨床上主要用於細菌的鑒定。
23. 培養基:人工配製的供給細菌生長繁殖的所需的營養物質稱為培養基。培養基本身必須
澄清無菌,並有一定的酸鹼度。
24. 菌群失調症:當正常菌群在組成和數量上發生明顯改變時,稱為菌群失調。當這種失調
狀態進一步發展,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征,就成為菌群失調症。
25. 消毒:是指殺死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般不能全部殺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26. 滅菌:是指殺死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27. 無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進入機體或物體的操作方法,無菌指滅菌後的無活菌狀態。
28. 轉化:受體菌直接攝取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並將其整合到自己菌體基因中去,從
而獲取供體菌部分遺傳性特徵的過程,稱為轉化。
29. 轉導:以為和噬菌體為媒介,將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體菌中,使受體菌獲得供體
菌部分遺傳性狀的過程,成為轉導。
30. 嗜血症:病原菌由原發部位一時性或間斷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無明顯中毒
症狀,稱菌血症。
31. 敗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並在其中繁殖,造成抗體嚴重損害,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成為敗血
症。
32. 隱性感染:當機體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或病原菌侵入的數量不多,或毒力較弱時,感染後
對抗體損害較輕,不出現臨床症狀或出現的臨床症狀不明顯,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後,機體可獲得特異性的免疫力。
33. 袍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條菌絲上可以長出多個孢子。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孢子又
可以萌發成菌絲並發育成菌絲體。
34. 真菌中毒症:有些真菌在糧食或飼料上成長,人畜食用後可導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稱為
真菌中毒症,引起中毒的可以是本身有毒的真菌也可以是真菌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毒素。
35. 病毒體:結構完整並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為病毒體,其實是病毒在易感細胞內復制
增殖後,釋放到細胞外的可短暫獨力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36. 干擾現象:「兩種病毒同種感染同一個細胞時,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的復制,稱為
干擾現象,干擾現象非常普遍,可以發生在同一種,型株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種型株之間還可以發生在活病毒與滅火病毒之間干擾作用發生的機制還不完全明白了病毒之間的干擾作用可終止感染,是宿主康復,接種疫苗時,應注意避免干擾作用對免疫效果的影響。
37. 垂直傳播:那病毒等病原體微生物由孕婦傳給胎兒的方式稱為垂直傳播。
38. 潛伏感染:某些病毒經急性或隱性感染後,病毒基因可以在一定的組織細胞內長期潛伏,
但不產生感染性病毒,當某些條件打破了病毒和機體之間的平衡,如感染發熱應用免疫抑制劑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潛伏機體的病毒可重新增殖傳播,引起急性病變,如單純皰疹病毒和誰都一帶狀皰疹病毒,平常隱藏在感覺神經節細胞內,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時可反復發作引起唇皰疹和帶狀皰疹。
39. 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機體後,潛伏期很長,甚至長達數十年,一旦出現症狀
即呈現亞急性進行性,最終多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40. 干擾素:是細胞在受到病毒物質的誘導下,由細胞基因編碼產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
蛋白質,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等功能。
41. Done顆粒:是一種結構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顆粒存在於HBV感染者的血液中,1970
年done用電鏡首次觀察到,故名為Done顆粒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