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牛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哪些內容

牛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10-02 03:09:12

❶ 牛是什麼樣的動物

牛以愚忠聞名。人們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稱為「蠢牛」或「飼牛」。古時譏笑目不識丁者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謂不明話意為「對牛彈琴」。稱毀譽由人為「呼牛呼馬」。正如從《莊子》所雲:「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謂之馬。」形容賢愚利鈍不分為「牛驥共宰」。形容貌丑或宵小朋友摯為「牛鬼蛇神」(後老師意得以辱名)。報恩於人寧「做牛做馬」,即做牛馬為人耕作馱行之意。
漢書中有「獨念牛衣涕泣時邪」一句,故後人形容貧賤為妻之貧苦境況為「牛衣對泣」。
孟子雲「牛山之木嘗美矣」,本是指山東臨淄縣的牛山地方林木之美,後人借喻人之禿頂。
韓愈雲:「牛溲、馬勃、敗鼓之皮」,後人遂形容極細微之物著也有用處,所謂「牛溲馬勃」。
此外,「歸馬放牛」比喻戰事結束,士兵解甲歸田永息兵弋。「九牛一毛」言極多數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虎」形容極大的力量。「土牛林木馬」比喻有形而無實質。「騎牛找牛」比喻忘其本而有他求之意。「吳牛喘月」形容過分的懼怕。「老牛推車」譏人力盡無能。
在民間俚諺中,「黑漢、犁牛、鐵青馬、一個作活就頂兩」喻人身強體健,力氣大,一人做兩人的事。「有錢買牛馬,不如牛生氣」,謂人當選用有肚量的幹才,而不必人做事不把握重點,卻專門注意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謂不切實際。「牛吃稻草,鴨吃魚蝦」,及謂各人福氣不用。

❷ 牛的簡介!!!!!!!!!急!

牛是一種家畜,狗馬牛羊豬雞合稱為六畜

❸ 牛是什麼動物

中文學名:牛
界:動物界
目:哺乳綱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牛科(Bovidae)
屬:牛屬(Bos),水牛屬(Bubalus)
生物學特性
依不同牛種(屬)而異.其共同點為牙齒32枚,其中門齒 8枚,上下臼齒24枚,無犬齒.上顎無門齒,只有齒墊.胃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芻.蹄分兩半.鼻鏡光滑濕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單胎,雙胎率一般僅佔1~2.3%.除高寒地區的氂牛因終年放牧,受氣候影響,屬季節性發情外,舍飼的牛一般均為常年多次發情,四季均可.發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❹ 氂牛的生物學特性有哪些

由於特殊生態環境和極強的自然選擇,使氂牛形成了不同於其他畜種的生物學特性,對適應高寒草地有一整套獨特的體質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

(1)氂牛適應高山草原少氧環境的生物學特性

氂牛生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暖季可上升到5000米以上。這些地區空氣中含氧量只及海平面的1/3~1/2。氂牛之所以能夠適應於空氣稀薄、大氣壓低的缺氧環境,是由它的生理特點決定的。氂牛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在高山草原生態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特性,在軀體結構上相應發生某些變化,主要表現在氣管、胸腔的結構及呼吸、脈搏、血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等指標上。氂牛的氣管較普通牛短而粗大,由50~53個軟骨環組成,長44~51厘米,較普通牛短14~21厘米。斷面呈半月形,口徑為13~14.5厘米。氣管軟骨環兩端間的距離大,且軟骨環兩端間的肌肉長而發達。使其能適應頻速呼吸,在高原少氧環境下較普通牛單位時間增加了氣體交換量,以獲得更多的氧。氂牛胸腔比普通牛大而發達。心臟發達,脈搏血輸出量大,血液循環快,能滿足機體在寒冷條件下對熱量的需要。肺活量大,由於呼吸頻率的增加,相應增加了氧氣含量,能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需要。氂牛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白細胞的含量高,能使血液中結合較多的氧氣,增加血液中氧的容量,加快氧的運輸,補償其維持生理活動和生產過程對氧的需求。氂牛具有呼吸、脈搏快,血液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高的生理特點,使它在少氧環境中,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代償性機能,因而能適合海拔高、氣壓低和氧氣少的高寒地區。

(2)氂牛適應高山草原寒冷氣候環境的生物學特性

高山草原上,氣候寒冷、潮濕,年平均氣溫0℃左右,溫度變化劇烈。氂牛在-30~-40℃仍可照常生活,產區冷季漫長,半年冰凍雪封,有些地區甚至全年無絕對無霜期,氂牛仍能適應。氂牛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表現在散熱機能不發達。因而氂牛是一個極不耐熱的畜種,相反氂牛對低溫環境具有適應性。氂牛的皮膚比較厚,真皮層及下面的脂肪層發育較好,容易沉積皮下脂肪,脂肪層是熱的不良導體,能防止體熱過度地散發,形成機體的貯能保溫層。氂牛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為了適應高寒地區惡劣的氣候條件,形成了外形緊湊、垂皮小、外周附件和體表皺褶少的體態,因此散熱量小。在氂牛同寒冷氣候條件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保存了有利於耐寒的被毛變異。氂牛全身著生長而密的粗毛,長而粗的被毛有良好的保溫性能。進入冷季後,粗毛間密生絨毛,使軀體免受風雪嚴寒凍害。氂牛被毛是由不同毛纖維類型組成的混型被毛,較單一纖維類型被毛增加了絕熱層次和厚度,具有很高的保溫性能。同時,肩部、胸腹下部和大腿部還密生長毛,便於保溫。另外,氂牛汗腺發育差,可減少體表的蒸發散熱,降低因嚴寒而對熱能和營養物質的消耗。氂牛怕熱,遇到氣溫升高,天氣悶熱時,則表現煩躁不安,停止採食,向山頂或山口轉移,以求涼爽,躲避蚊蠅襲擾。因此,氂牛對低溫環境具有驚人的適應性和很大的可塑性。

(3)氂牛適應高山草原矮草採食的生物學特性

氂牛對高山草原矮草的採食有良好的適應特性,主要表現在氂牛鼻鏡小、嘴唇薄而靈活、口裂亦較小。舌稍短,而舌端寬而鈍圓有力,舌面的絲狀乳頭發達而角質化。牙齒齒質硬而耐磨。氂牛既能卷食高草,也能用牙齒啃食3~5厘米高的矮草,冬春季還能用舌舔食被踏碎或被風吹、鼠咬斷的浮草。這樣多種採食方式的結合,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草層的牧草,盡可能多採食。高山草原的冬春季,牧草往往被積雪覆蓋。在飢餓的情況下,氂牛可以用蹄子刨開10~20厘米厚的積雪,也可以用顏面撞開堆積的厚雪啃食枯萎矮草。夏秋可用舌卷食高草,採食能力極強,且行動敏捷。善於走高山險路、陡坡及沼澤地,也能鑽入荊棘灌木叢中採食。夏季遇到天氣驟變,雨、雪、冰雹交加時仍照常採食。由於氂牛瘤胃蠕動頻率較恆定,幾乎不受採食與否和飢飽的影響,因而能終年放牧。氂牛的牧食過程,隨年齡、性別、個體等有一定差異。一般成年母牛、公牛、馱牛能勤奮採食,較青年牛遊走少。年齡大的牛牧食周期長,這是由於年齡大、體大、消化道容量大,但採食速度較慢,只有多採食,減少遊走,才能飽腹。

❺ 動物牛的資料

牛,中國詞語。牛,草食性反芻家畜。牛屬和水牛屬家畜的總稱,包括4個種,具多種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皮屬工業原料;牛還可為農業生產等提供役力。此外,」牛「在中國也是一個姓氏,也可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在物理學中,作為力學單位來使用。 ①普通牛郵票牛照片集錦(14張)(Bos taurus)。分布較廣,頭數最多,如各種、兼用牛、中國以役用為主的以及日本的和牛等,牛(20張)與人類生活地關系最為密切。 ② 駝牛(B.indicus),亦稱駝峰牛。耐熱、抗蜱,是印度和非洲等熱帶地區特有的牛種。 ③氂牛(B.run-niens)。毛長過膝,耐寒耐苦,適應高山地區空氣稀薄的生態條件,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獨特畜種,所產奶、肉、皮、毛,是當地牧民的重要生活資源。 ④野牛 (Bison),如美洲野牛(B.bison)(圖1[美洲野牛])、歐洲野牛(B.bonasus)等。可與牛屬中的普通牛種雜交,產生雜交優勢和為培育新品種提供有用基因。 ⑤水牛屬中的 (Bubalus bubalus)是水稻地區的主要役畜,在印度則兼作乳用。 牛頭數最多的國家 世界上牛頭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1984年有牛18220萬頭(其中水牛6200萬頭)。以下依次為巴西 13302萬頭(其中水牛72萬頭);美國 11404萬頭;中國7808萬頭(其中水牛1900萬頭,氂牛約1300萬頭)。印度養牛頭數雖多,但由於宗教習俗等原因,生產性能較低。 起源與馴化 國畫牛照片集錦(20張)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剪紙牛照片集錦(20張)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圖2[原牛])。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牛的剪紙 馴化了的普通牛,在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野牛體軀高大(體高 1.8~2.1 米)、性野,毛色單一、多為黑色或白色,乳房小、產乳量低、僅夠牛犢食用。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在 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其他起源 關於其他牛種的起源問題,凱勒(1909)曾認為印度瘤牛系由爪哇野牛馴化而來,但據近代對顱骨類型和角型的研究,以及對瘤牛與普通牛雜交能產生後代並育成新品種的分析,證明瘤牛也起源於原牛,其在南亞馴化的時間大致與普通牛相同或稍遲。中國古書記載的「牛」,即現代的瘤牛中國水牛的毛色、顱骨和角形等特徵同印度野水牛極相似,故以前學者都認為中國水牛起源於印度的野生平角水牛——亞尼水牛(Bubalus arne)。但近期對華北、東北、內蒙古以及四川等地更新世不同時期地層中發掘出的不下 7個水牛種的化石研究,可證明其中至少有1~2種後來進化而成為現代的家水牛。中國水牛起源於南方。這可能是由於更新世晚期亞洲北部受冰川侵襲,使原屬熱帶性氣候的黃河流域以北廣大地區變得干寒,以致古代水牛等動物被迫向南方遷移的結果。中國氂牛系由野氂牛馴化而來。至今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高寒地區和藏北高原海拔4 000~5 000米高山峻嶺之間,以及蒙古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北部仍有野氂牛分布。 生物學特性 依不同牛種(屬)而異。其共同點為牙齒32枚,其中門齒 8枚,上下臼齒24枚,無犬齒。上顎無門齒,只有齒墊。胃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芻。蹄分兩半。鼻鏡光滑濕潤,如出現乾燥,即為患病的徵兆。單胎,雙胎率一般僅佔1~2.3%。除高寒地區的氂牛因終年放牧,受氣候影響,屬季節性發情外,舍飼的牛一般均為常年多次發情,四季均可。發情周期基本相似,平均21天左右。

❻ 初一生物:馬,牛,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快,兩小時內

一、相同點

1、分類:馬,牛,驢都屬於脊索動物門的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的真獸亞綱。

2、外形:馬、牛、驢都具蹄。

二、不同點

1、分類:馬屬於奇蹄目、馬科、馬屬、馬種;驢屬於奇蹄目、馬科、馬屬,驢種;牛屬於偶蹄目、牛科、牛屬(水牛屬)、牛族。

2、外形:

馬: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四肢高度特化,肱骨和股骨很短,橈骨和脛骨很長,尺骨和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

頰齒高冠;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

(6)牛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物種起源:

馬:

通過化石研究已經證實,馬屬動物的祖先—始新馬出現於5500萬年前的北美,其身體如同狐狸樣大小,以多汁嫩葉為食,前足有四指,後足有三趾。

隨後,自然界發生地形、氣候及生態變化,出現了開闊的內陸平原,馬的進化也逐漸適應了這些變化。馬的進化經歷了始馬、中馬、原馬、上新馬和真馬等主要發展階段。

主要進化特點是:體軀增大;體高增高,體高由原來的40cm增高至120cm以上;趾由三趾或四趾進化為單趾,以利於奔跑;牙齒由低冠的阜頭結構向高冠、齒質堅硬、齒面寬而多皺結構變化,以利於採食乾草;腦容量增大。

牛: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

主要進化特點是:外形、生物學特性和生產性能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馴化後的牛體型比野牛小(體高由1.8~2.1米變為1.7米以下),性情溫馴,毛色多樣,乳房變大,產乳量和其他經濟性能都大大提高。

驢:

驢起源於非洲,非洲野驢為現代家驢的祖先。驢被馴化很可能發生在5000年前。

中國家驢中現有部分驢,仍保留著野生驢的某些毛色、外形特徵和特性。野驢和家驢交配可以繁殖後代。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馬

網路-牛

網路-驢

❼ 牛的生物學特徵有哪些

1、睡眠:每日睡覺1—1.5小時,因此夜間有充分的時間採食和反芻
2、群居性
放牧時,牛喜歡3—5頭結幫活動。 舍飼時,僅有2%單獨散卧,40%以上3—5頭結幫合卧。 牛群經過爭斗建立起優勢序列,優勢者各方面得以優先。因此,放牧是牛群不宜過大,否則,影響牛的辨識能力,爭頭次數增加
3、視覺、聽覺、嗅覺靈敏,記憶力強
(1)公牛的性行為主要由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所引起,並且視覺比嗅覺更為重要(鹿是嗅覺比視覺更為重要)(2)公牛的記憶力強,對它接觸過的人和事,印象深刻,例如獸醫或打過它的人接近它時常有反感的表現
二、採食和消化特點
1、採食:牛是草食性反芻動物,以植物為食物,主要草是植物的根、莖、葉和籽實
(1)牛適宜在牧草較高的草地放牧,當草高未度超過5—10厘米時,牛難以吃飽,並會因,跑青,而大量消耗體力。(2)牛有竟食性,即在自由採食時,互相搶食。利用這一特性,群食可增加對劣質飼料的採食量
(4)牛……

閱讀全文

與牛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