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
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可以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水準。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 範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1.主題
探討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如何加強教師在探究教學中的引導,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式學習活動。
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2.教學方式
任務驅動式、引導探究式。
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3.教與學過程
3.1教學環節一:情景創設,引入課題。(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關注染色體與基因的關系)
師設疑:孟德爾所說的基因控制著生物的性狀,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通過配子傳給子代,其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基因在哪裡呢?
大家注意:體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也是成對存在,在減數分裂過程形成配子時,成對的染色體分開進入不同的配子,那麼基因與染色體有什麼關系嗎?
3.2教學環節二:運用類比推理 方法 引導學生發現事實,提出假說,布置任務:完成學案上的嘗試分析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①一個基因型是AaBb的個體,可產生幾種類型的配子?
②一個體細胞內有兩對同源染色體(1與2、3與4)的個體,在減數分裂時產生多少種類型的性生殖細胞(配子)?
③填表
學生完成上述任務並評價後,師導引:能否用一句話描述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
學生: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相似。
師:如果你就是科學家,怎樣解釋基因與染色體之間具有相似或者說具有平行關系這個事實?
學生討論後達成共識:基因在染色體上。
師述:上述過程是將兩個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假說。這種方法就是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也發現了等位基因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於是運用類比推理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學生得知自己具有科學家的思維,非常興奮。(學生通過自己參與的活動,提出與薩頓假說相似的觀點,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3教學環節三:運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析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流程是:問題誘發、探究引領→分析推理、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領悟假說——演繹)→實驗驗證→結論:基因在染色體上。
師:假說僅僅只是一種推理,並不等於事實,假說要成為事實,還必須經過什麼環節?
生:實驗的驗證。
師:薩頓假說的證明是由另一個科學家摩爾根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實現的。
展示摩爾根的頭像及所用的實驗材料——果蠅。
設疑:為什麼選擇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簡介特點:個體小易 飼養 、繁殖快、後代多、相對性狀明顯,便於觀察和統計,而且染色體數少。展示雌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圖解:引導學生識別雌果蠅的染色體組成、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分析比較區別, 總結 概述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的概念。請學生關注XY的差異。(意在強化實驗材料的選擇對於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
師出示摩爾根的紅白眼果蠅雜交實驗:
P 紅眼(雌)×白眼(雄)
↓
F1 紅眼(雌、雄)1237隻
↓ 自交
F2 紅眼(雌) 2459隻 紅眼(雄) 1011隻 白眼(雄)782隻
引導分析:
(1)紅眼、白眼這對相對性狀中哪個是顯性性狀?生:F1看出紅眼是顯性性狀。
(2)此遺傳符合分離定律嗎?生分析後得出結論:紅眼(雌雄)3/4 白眼(雄)1/4,符合。
(3)用孟德爾的方法去分析摩爾根的實驗,哪些現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生:白眼只出現在雄性果蠅,與性別有關。
(4)如何解釋白眼只出現在雄性果蠅中?
提示:如果按照薩頓的理論:基因在染色體上,那麼,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常染色體上還是在性染色體上呢?如果在性染色體上,那又有哪些可能呢?
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假設
學生:在性染色體上,理論依據:性染色體與決定性別有關。
假設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只在Y染色體上,X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
假設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體上
假設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
師:哪種假設合理呢?判斷假設是否成立,首先要能夠解釋實驗。引導學生用假設一解釋摩爾根的實驗,結果與事實不符,排除假設一的可能。(此環節意在給學生完成下面的任務做出示範)教師導引學生寫出如果假設二成立,則親本的基因型為:XWXW(紅眼雌)XwYw(白眼雄)。如果假設三成立,則親本的基因型為:XWXW(紅眼雌)XwY(白眼雄)。(此環節為學生獨立完成下面的任務做鋪墊)
布置任務:分組在學案上寫出假設二、假設三對實驗解釋的相應遺傳圖解,判斷假設二、假設三兩個假設能否解釋實驗。
生: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相應的遺傳圖解,其餘學生在學案上寫出相應的遺傳圖解。
寫完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結果都能解釋摩爾根實驗。
師設疑:兩個假設中肯定有一個是對的,一個是錯的,如何驗證?生:用測交:F1紅眼雌果蠅與最初的白眼雄果蠅雜交。
師:首先用演繹推理預測結果。布置任務:請依據假設二和假設三,演繹F1紅眼雌與白眼雄的交配後代可能的結果。
生: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寫相應的預測結果。其餘學生在學案上寫相應的的預測結果。
教師導引學生點評後歸納:
根據假設二:F1紅眼雌與白眼雄交配時,子代雌蠅和雄蠅中,紅眼和白眼各佔一半。
根據假設三:F1紅眼雌與白眼雄交配時,子代雌蠅和雄蠅中,紅眼和白眼各佔一半。
師展示摩爾根的F1紅眼雌與白眼雄的測交實驗結果:子代雌蠅和雄蠅中,紅眼和白眼各佔一半。引導學生與預測結果比較,結果兩個假設的預測結果與測交實驗結果都相吻合。
師:兩個假設真的都合理嗎?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說,摩爾根又設計了一個新的實驗:將上述測交實驗所得的白眼雌蠅和一個毫無血緣關系的純種紅眼雄蠅雜交。
布置任務:請依據假設二和假設三,分別演繹白眼雌蠅與純種紅眼雄蠅雜交,其後代可能的結果。
生: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寫相應的預測結果。其餘學生在學案上寫相應的預測結果。
教師導引學生點評後歸納:
根據假設二:白眼雌蠅與純種紅眼雄蠅交配時,子代中雌蠅都是紅眼,雄蠅也是紅眼。
根據假設三:白眼雌蠅與純種紅眼雄蠅交配時,子代中雌蠅都是紅眼,雄蠅都是白眼。
師展示摩爾根的白眼雌蠅與純種紅眼雄蠅交配的實驗結果:子代的雌果蠅全是紅眼,雄果蠅全是白眼。並引導學生與預測結果比較,結果假設二的預測結果與實驗結果不符。淘汰假設二。假設三的預測結果與實驗結果完全符合。證明假設三是正確的。這樣,摩爾根就把決定紅眼和白眼的基因定位在X染色體上。
師小結: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據,證實了薩頓的“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
3.4教學環節四:嘗試運用研究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
布置任務:在學案上把左邊的基因寫到右邊的染色體上。並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 A和a是什麼關系? 它們位於什麼染色體上? A與B或b,a與B或b是什麼關系?它們位於什麼染色體上?
②在形成配子的時候,等位基因為什麼會發生分離?非等位基因為什麼會發生自由組合?
③填寫下面的表述:在雜合子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等位基因成對存在於_______,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相融合;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_______而分離,分離後的基因分別進入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這個表述把染色體與基因聯系起來了,是對孟德爾分離定律的補充和完善,被稱為“分離定律的現代解釋”。
位於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_______彼此分離的同時,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這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現代解釋。
高中生物教學案例分析:4.研討與點評
4.1該教學案例體現了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性與學生認知規律的高度統一性,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薩頓、摩爾根科學發現中的相關生物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發現中的科學方法。
4.2該教學案例對《標准》的解讀准確,通過任務驅動式,引領學生進行類比推理,通過引導探究式教學分析摩爾根的實驗,引領學生領悟“假說——演繹”法,駕馭教學資源的能力較強。通過適當情景式質疑和設計問題串,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整個教學過程側重知識獲取過程、 學習方法 和思維能力培養的整合,體現了高中生物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4.3本節教學過程通過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將發現“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思維過程按知識發展的邏輯過程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思維過程,學生在教學中是思維活動的主體。教師始終是引領者、組織者,有效的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活動。
『貳』 高中生物究竟應該如何備課
一、備課的一般性問題
一是備課標。因為課標是備課的依據,課標也是考核的依據。應該改變只看教材不看課標的不好的習慣。
二是備教材。教材是師生進行共同進行學習的平台,各個版本的教材很不一樣,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可以參考不同的版本,取其長處。
三是備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經驗。因為教學總是在學生原有的經驗基礎上來構建的。但弄清學生的認知規律需要教學經驗,教學經驗越長,越容易弄清楚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藉以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就平常而言,在日常的教學中間,應該和學生平等親切地交流,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學生。
四是備課程資源。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重要的平台,特別是新課程要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應該有更充足的課程資源,方便學生的分析、討論、實驗、探究等。
五是備教師自己。也就是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一個好教師要有精湛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所以不斷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
二、教師的備課遵循的程序、整體思路和流程
一是把教學目標弄清楚。
二是要備教學的程序,或者說流程,程序最重要的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是新課程的備課一定要在重要的或必要的地方給學生留有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或者說,一定要有學生活動。
四是要考慮教學媒體的使用,不應太繁復使用媒體,也不要迷信現代教育媒體,應該把傳統的和現代的媒體結合起來使用,各取其長。
五是要把形成性評價進入備課內容中。
三、生物教師備課的具體要求
1、先參照課標、教材形成自己的設想,教參都不必先看,更不說先參考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了,這聽來有點狂妄,但沒有自信是成不了材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自己為主再吸收消化別人的經驗,這樣成長得更快,也更會富有創造性。
2、新的高中生物教材由於強調了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特別是時代性,就要反映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又不能丟掉經典的基礎的東西,呈現在老師面前就感到又寬又深。生物教師要適應這個情況,更要加強學習,,更要強調教師專業化成長。
3、善於利用生物備課資源。絕大多數版本的教材都有教師參考用書,有些還附有探究和實驗的光碟。高中生物老師手中總要有幾本較好、較新的普通生物學,也要有幾本同相應學習模塊有關的科普性讀物,這類讀物一般易懂生動,對教學方法也會有啟迪。還有一些網路資源,網路資源很豐富但是要注意選擇鑒別,以免帶進課堂不實的錯誤的東西。
4、利用新教材中圖像、圖表形式。新教材增加了許多圖像圖表,這是為了更適於學生學習,引起他們的興趣。按圖索驥,總比讀文字有趣吧。那麼如何使用好呢?圖上能懂的東西,可以讓學生讀圖。而且要讀得細致,教材上有很多處就是讓學生看圖再分組討論
總之,教學不要一概而言,不是千篇一律一樣的要求。新教師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教學思路,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叄』 怎樣制定自己的高中生物學習計劃
高中生物,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於理科生來說,尤其如此。要學好高中生物課,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還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針對生物學科的特點,要學好高中生物,建議做到以下幾個方面。【課外熏陶】
任何科目,一旦有了興趣,就會如同閃爍的火星落到乾柴上,點燃你的熱情。隨之而來的,成績也自然會給你大大的驚喜,生物也是如此。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身邊處處皆生物,不僅如此,一些好書、優秀的紀錄片也為你開啟通往生物殿堂的大門。
下面就為你推薦幾個:
《微觀世界》(講述昆蟲世界中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帝企鵝日記》(為你呈現寒冷、遼闊的南極大陸上一種柔弱、頑強、勇敢的生物---帝企鵝,不畏危險遷徙、繁育、成長的艱辛歷程)。此外還有《遷徙的鳥》、《子熊物語》等等,相信在攝影師細膩的視角帶領下,你一定會對生物更加喜愛。如果你想更深跟入的了解生物,或者想往奧賽生物上發展,不妨把陳閱增教授編著的《普通生物學》找來讀一讀。
最後,希望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早日實現夢想!(*^__^*)
『肆』 簡析幾種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
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
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
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確
2、現象要明顯且容易觀察
3、盡量排除次要因素或減小次要因素的影響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積極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7、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
參觀教學法主要應用於各種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的工作程序、後代選擇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內容的教學
參觀教學法可以分為:「准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
8、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9、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自主學習法主要應用於課程拓展內容的教學,如項目教學未涉及的小作物具體的育種方法和特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論文的形式並撰寫學習小論文,交由老師評價。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寫作能力。
『伍』 高中生物如何說課在說課過程怎樣設計才夠新穎,才能符合新課改
「說課」的本義是指授課教師在一定場合就某一堂課向指定的對象陳述自己如何實施,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實施教學環節的活動。其內容涉及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策略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及付諸實施行為的理論依據或個人看法。
目前「說課」的范圍有所擴大,它不再僅僅局限於一節課,其內容可以是一個章節、一個主題,甚至是一個課題。
「說課」是教學教研活動的重要組成形式,它填補了「聽課」和「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空白,因為它不要有實體的教學環境(比如:學生、教具等),僅通過說課者的陳述來完成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所以「說課」活動經常被靈活運用於多種場合下的教研,比如學校內部的師徒結對、學科組教研活動、不同級別的教學比賽、校際間的教學教研交流等(由於不同學科之間具有各自的學科特點,所以「說課」活動不宜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進行)。由於「說課」中的教學行為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理論陳述層面上的,不能完全「兌現」實際的教學過程。所以它不能完全替代實際的聽課活動。
「說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教研活動形式,它對說課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說課者要准確把握課程標准(教學大綱)、靈活運用教育教學理念、善於分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規劃教學環節,而且要求說課者要善於表達、交流、分析和吸收評價者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說課」活動也對評價者(交流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評價者(交流者)對於「說課」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最好能熟悉實際課堂教學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對說課者的陳述內容提出客觀的評價、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學,所以「說課」無論對於說課者還是評價者都有很好的提高,是教師兼收並蓄的好時機。
「說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重在交流,這種交流是高效率的;其二是重在分析,這種分析不僅有教學理論上的分析,而且還涵蓋對課堂教學實際環境的分析。
「說課」的主要功能在於:(1)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2)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3)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說課」的類型
根據「說課」時間和「說課」內容的實施時間的先後關系,可以把「說課」劃分為「課前說課」和「課後說課」(也就是「教後說」)。
原義上的「說課」指的是「課前說課」,它是指說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理念或者個人教學習慣,結合較為具體的教學環境,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理論上的陳述或教學過程的設想,說課者主要強調的是實施行為的理論依據及其優點,並力求將這些優點轉化為教學效果上的優勢。其教學效果是理想狀態下的預測,可能和實際實施教學行為後的教學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為了體現教學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學習」,說課者安排了5分鍾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理論上此活動在5分鍾內是絕對完成(因為不用實際實施),並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在實際情況下可能會因為教學對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同而出現不同於理想狀態下的結果,比如超時、自主學習成效低下,那麼授課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補救,而不能按照設想強行實施方案中的其他環節。
盡管「課前說課」也要參照一定的教學環境,但由於「課前說課」主要部分是說課者對教學過程的規劃和設想,所以在「課前說課」的處理上會使得說課者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比如說課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某種方式更能突出「說課」的主題,但這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難以處理或者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說課者通常會「主觀提升」教學對象(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認知水平,使教學行為或環節顯得更為合理流暢。
例如:在講授「孟德爾遺傳學實驗中的『假說——演繹』科學探究方法」時,說課者為了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採用了角色扮演(扮演孟德爾)的方式讓學生分析孟德爾實驗的結果與前人理論的矛盾,並提出「假設」,然後再完成「演繹」過程。這種「角色扮演」活動對於學生的素質要求甚高,如果說課者的實際教學對象的綜合素質不能滿足要求,那麼說課者在「說課」的學情分析環節中就「主觀提升」學生的素質,使其達到活動的要求,凸現「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意圖。
「課後說課」是指說課者針對某一堂課按照一定的教學理念設計、規劃並實施後,陳述教學過陳和教學效果的活動,雖然也有教學活動實施前的規劃和設想,但與「課前說課」最大的不同在於「課後說課」是對既定教學對象(學生)真實實施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效果的陳述,在「說課」活動中說課者要使用課堂教學中的照片或實錄來展現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也就直接展示了教學對象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所以說課者的陳述必須顧及學生的真實水平,並且在實際教學中要處理「生成性問題」和非設想內的狀況,而不能「主觀提升」學生的素質或水平。雖然說「課前說課」可以通過「主觀提升」教學環境,加強說課主題的凸現和教學環節的流暢,但不一定能夠在說課中獲取高的評價,這是因為說課評價也不是單純以說課者的表述、課堂環節的流暢性來確定的,也是要結合教學環境的難度和教師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技巧來進行的,特別是說課者計劃採用的教學環節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等。
由於「課後說課」是真實教學活動後陳述,所以從「說課」的交流功能上看,這種「課後說課」更具有實際操作價值。
相對於「課前說課」而言,「課後說課」中的的課堂教學效果可能不十分理想,或者是十分不理想,但這些都不影響
「說課」的交流功能,它可以通過教學反思(課前說課不具備這一環節)環節來反省、交流、改善或彌補。
3 「說課」的基本環節
無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按照「說課」活動的一般流程,可以簡單地將「說課」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3.1 准備階段
要「說」好一節課,需要說課者做足很多的准備工作,主要包括:說課主題的把握與分析、說課的內容的分析、說課道具(或課件)的准備等。
3.1.1 說課主題的把握
不同的說課主題對於說課者有著不同的要求,它為說課指定了大方向,是說課者進行說課活動的「航標」,如果說課者沒有把握住主題,那麼「說」的再精彩都是南轅北轍。
比如:2005年廣州市教研室生物科舉辦的「新課程實施活動」的說課比賽,主題被設定為「新課程」,這就要求說課者要准確把握新課程的要求和特點(比如新課程強調過程性學習、過程性評價、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並將這些特點在說課過程中凸現出來,說課者可以直接凸現,也可以通過對比「新」、「舊」課程來凸現,但不論如何都不能脫離開「新課程」這個主題。
3.1.2 說課內容的分析
說課內容的分析不僅包括了對於教材內容(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學情分析、教材知識的地位分析、教學目標的分析、重難點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法分析、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等一系列內容。
①學情分析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課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感悟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所以對於同一知識內容,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考量,在授課過程中就會有著不同策略和措施。
比如:同是對高中生物新課程教材必修3(人教版)中的免疫調節進行教學,如果教師面對的是優秀素質的學生,那麼教師就可以充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新課程的特點),並且效果會比較好,這是因為這些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要求。
如果對於素質較低的學生群體也採用這種策略,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a、學生學習能力的不足會導致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相應知識的學習或者說學習效果達不到教師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學生對於探究什麼、如何進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
b、學生課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較低就可能會導致自主學習不專心,出現教師「放」得出、「收」不回的場面(比如哄鬧、嬉笑、難以平息下來等情況。)。
c、學生表達交流能力較弱可能嚴重減低小組間學習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況。
d、由於學生學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評或小組互評膚淺或失去價值。
那麼是不是面對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採用新課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新課程的理念不僅僅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還可以採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啟發式、概念圖等)來凸現新課程中強調的過程性學習的要求。
所以學情分析的目的不僅能夠讓老師認清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而採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為說課活動中的評價者提供客觀評價自己說課(包括策略的選擇、教學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實環境。
②教材知識的地位分析
教材中的知識在《課程標准》中都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准確把握這些要求是成功課堂的標准之一,教材知識在學生學業成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決定了這些知識該以何種方式進行傳授是最為恰當的、高效的,知識挖掘地過深或過淺都是不當的。
例如:《ATP的來源——細胞的呼吸》這一章節在《生物課程標准》中的要求是第Ⅱ層次,但是傳授知識的時候卻不能局限在這個水平,因為在面對學生的高考(生物專業)中,這部分的知識屬於課程的主幹知識,按照常規,細胞的呼吸作用在高考生物專業卷中的比例是比較大的,考察的深度也是超過第Ⅱ層次的要求,那麼在說課中,評價者就是依照這些知識的地位來分析判斷說課者對於知識挖掘拓展的「度」是否妥當。
所以分析教材知識的地位,不僅僅要依照《課程標准》,還要緊密結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實際情況來進行。
③教學目標的分析
教學目標的分析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而進行的,針對一個教材知識,教師的教要到什麼程度,學生的學要道什麼效果,在課前進行正確的分析,然後在實施完成教學規劃之後,通過和教學效果的對照,檢查課堂教學是否達成了預先的設定,或者是達成度是多少,這也是評價說課和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標准之一。
④重難點分析
重點突出和難點突破是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當然也是說課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者」,其作用就是協助學生完成從自主性學習達到的層次(如:認知、簡單理解等)提升為掌握、理解或應用的層次。對於教材知識中的簡易部分(或要求水平較低,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就能達到要求的知識)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而對於重點和難點要著重講、深入講,所以重難點分析是對教學內容(知識)進行詳略把握的前提,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準確把握住重難點,那麼這堂課就是失敗的,說課當然也是不成功的。判斷教材知識是否屬於重點知識的標准就是看該知識在學科課程中的地位以及學生學業成績的需求,而判斷教材知識是否屬於難點的依據主要取決於學生群體,因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那麼同一知識對於不同學習能力的群體,其困難程度是不一樣的。
在「說課」活動中,教師一般都會選取有代表意義的章節(重難點比較凸現,難點常規下教難突破),也只有這樣的章節才能彰顯出說課者對於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如果教師在說課中避重就輕地選取了沒有重難點的教材章節進行說課,那就失去了說課的意義,因為說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陳述如何更好地進行重點知識的高效教學和難點知識的順利突破,所以教師在說課中的中心任務就是陳述如何進行重點教學和採用何種方式進行最優的難點突破,並展示進行教學後的相關效果。
⑤教學策略分析、教法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幾個分析之後,這堂課的中心任務已經突顯,目標也已經十分明確,那麼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就是教學策略和教法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務。
前面的例子說過,對於不同能力和素質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其實對於不同教材知識、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環境也要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實驗中,針對不同的環境應採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學生素質 實驗室條件 建議採用的策略
很好(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 實驗室充足儀器、葯劑完備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教師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學生進行小組探究→
一般 實驗室充足儀器、葯劑完備 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很好(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 實驗室不具備小組實驗探究的條件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教師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教師抽取某個小組進行演示實驗→匯報探究成果→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一般 實驗室不具備小組實驗探究的條件 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⑥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這部分工作主要是確定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先後順序,因為不同順序的教學環節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還是十分的明顯。比如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實驗中,先做實驗探究,再進行實驗的歸納和總結的教學效果要優於先講解實驗,再進行實驗驗證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規劃上需要教師結合說課主題進行詳細斟酌。在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中不僅要求說課者要制定詳細的教案(課堂教學規劃),而且要求說課者對於課堂的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預案,以及環節出現異常時的應對措施。比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5分鍾,但是到5分鍾的時候,教師發現學生還沒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教師沒有相應預案或應變措施,其結果無非是教師生硬打斷學生的學習活動或者是教師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最終會導致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出現混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⑦課後反思
這個環節是針對「課後說課」的,在課後說課中說課者通常會使用照片或者是課堂實錄來展示或佐證課堂教學的環節、突破中難點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效果,但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可能會出現與預期規劃有異的情況(這也是事實),那麼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就十分之突出,因為課後的教學反思不僅僅反映了課前教學規劃上的部分不足或不當,而且能通過課後的反思、交流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最大限度地優化,深化了說課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功能。
3.1.3 說課道具的准備和課件的製作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難點突破,教師通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直觀化,所以課堂中進場使用教具、模型、實驗、甚至是恰當的游戲,而大多說這些物件是授課者自製或者是改制的,如果在說課過程中僅僅依靠說課者的陳述,其評價者將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客觀評價,所以說課者有必要准備課堂教學在將要使用的或以經用過的教具,形象直觀地展示給評價者。
課件的使用也是說課者為了更清晰地展現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或為了更清楚說明問題而准備的,無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都很有必要使用。
對於「課前說課」,說課者可以使用課件展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將使用的圖片、課件、動畫、實驗裝置、情景等,同時也可以向評價這(交流者)展示自己的教學環節或教學流程等,使抽象的語言表述得到形象具體的強化。
對於「課後說課」而言,說課者不單單能夠展示課堂上使用的器物,而且還能夠通過圖片、視頻等介質展示實際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效果,這種展示的說服力遠遠優於直接陳述。
3.2 「說」的階段
在做足准備的情況下,「說」就有了其根源、內容,就不會出現「詞窮」的尷尬,准備得越充分,要說的內容就越多,這可能會和「說課」的時間限定(一般的說課比賽要求在10~15分鍾說完)產生矛盾,這種情況下,「說什麼」和「怎麼說」就成了解決矛盾的關鍵。
3.2.1 說課「說什麼」
很多說課者認為前文提到的任何一個分析環節的內容都十分重要,丟掉誰都會影響說課的情況,以為自己要是不陳述「學情分析」,那麼自己的「教學策略」就是去了根基,如果不說明「教材知識結構」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是否抓住了重難點知識,進而會使「教學環節出現脫離。
但如果將前文提到的問題都陳述一遍,恐怕半個小時都不成,況且「說課」的一般時間在10~15分鍾左右,所以說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完全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因為評價者(交流者)對於你要表述的很多內容也是非常熟悉的,即便你不說出來,他們同樣能夠明了和理解。
所以對於「說」的部分內容要仔細斟酌、精心挑選,「說什麼」通常有兩個標准:(1)最能凸現本次「說課」主題;(2)最能凸現「說課」內容上的精華,可以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課堂教學的引入、教學難點的精彩突破、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轉承等;對於舍棄不「說」的內容也有兩個標准:(1)評價者(交流者)完全(或非常)熟悉的部分要舍棄。比如廣東省華師大附中或省實驗中學(全省數一數二的知名學校)的生物學老師在面對廣州市生物學一線教師進行說課交流時,完全沒有必要再陳述教學對象的學情如何、教學環境如何等,因為每一位老師都明白,但如果說課的評價者(交流者)更換為外省區的不熟悉這間學校情況的人,那麼說課者就很有必要說明教學對象的狀態了。(2)不能凸現「說課主題」或「說課」內容精華的部分要舍棄。
3.2.2 說課「如何說」
在確定了「說什麼」之後,很多教師在說課前准備了說課稿,並且在「說」的時候就一字不落地全文照讀,雖然「說」的內容也經過甄選、「說」的過程也很流暢,但這種「照本宣讀」不僅導致「說課」缺失了靈活性,還失去了「說課」過程中的交流。
之所以出現說課者「照本宣讀」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說課者擔心在脫離說課稿的情況下,會出現「卡殼」的尷尬,其實這種「卡殼」還是說明了說課者對於說課內容的不熟悉,或者是對自己要說什麼沒能准確把握。因為說課的實質就是在「闡述問題」和「闡述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對這兩項工作應當是非常熟悉(課堂教學也就是圍繞著兩個問題開展的)。
關於「如何說」,說課者要認清兩件事情:(1)說課稿僅僅是說課者為了幫助自己整理「說的內容」和「說的流程」而做的准備;(2)說課的課件也僅僅為了更好地「佐證」或「強化」說課者「說的內容」。
「說」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其基本原則有兩個:
(1)更能凸現或強化「說的內容」。例如講故事,有的人用驚險的事件做開頭,以吸引讀者,而有的人喜歡先陳述故事的背景,娓娓道來,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凸現故事的中心。
(2)因為是要「說」的作用主要在於交流,所以說課者的「說」要能夠讓他人非常清楚明晰。只有讓評價者(交流者)明了說課者說的內容,那麼交流才能得以實現。
在上述兩個基礎上如果能夠將語言生動化、形象化,那麼「說」的過程也就更引人入勝。0
4 「說課「中的注意事項
雖然「說課」是一個短時間內的交流活動,但想要較完美地進行一次說課,其要注意的事項還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偏離「說課」的主題 很多的說課都存在這樣問題,主要是為說課者沒有意識到「說課」還存在「主題」。前文已經說明了「說課主題」的重要性性,它是約束說課內容和說課形式的大環境,所以在「說課」活動的一開始就要研究分析「說課」主題,最好能組織討論。
(2)「中心」不凸顯 這里所謂的「中心」就是說課者最想要表述的能夠反映出說課者駕馭課堂能力,處理教學問題的核心內容。出現「中心」不凸現的大多數原因是因為說課者的表述總想面面俱到,沒有對「說」的內容做好取捨。
(3)理論和實際嚴重脫離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其原因是說課者太急於凸現「說課」的主題、太過於強調課堂教學的流暢性、或者是過於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完美,不得不大幅度「主觀提升」或「主觀降低」教學環境或學生素質,脫離了正常學生所應具有的水平。
比如:說課者為了突出教學效果的良好,在表述學情的時候,故意降低學生的能力,將其描述為一群什麼都不懂、厭學、棄學的學生,然後再通過課堂實錄凸現教學效果,強調教學效果的十分成功,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評價者(交流者)很直觀或依靠經驗就能從課堂狀況判斷出學生素質的層次。
再例如說課者面對一個原本要分為兩課時授課的章節,硬是要壓縮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只好加快課堂教學進度,為了保證在高速的課堂教學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說課者就「主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描述為知識難點都能完全自主學習,教師一點就明的群體。如果學生的能力真的達到老師描述的層次,那麼教學內容也就沒有了難點了,這一次的「說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況且這種「主觀提升」很容易讓評價者(交流者)看出,並十分反感。
還有一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那就是說課者為了實現某個教學任務而對教學環節和教學目標牽強附會。比如說課者的課堂教學內容明明不能夠實現課程標准(新課程標准)提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但說課者為了體現新課程的要求硬是把教學過程中的某個原本不相乾的環節扯進來,硬說它體現了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4)表述缺乏條理
「說課」的本質是闡明一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其效果,在表述的內容上具有很強的因果關系(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在時間上有明確的主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所以「說課」的條理性應當是相當強的。之所以在「說課」中出現缺乏條理的情況,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對「說」的內容相當不熟悉;其二是沒有掌握好個環節的邏輯關系。
(5)「課件」華而不實這種錯誤是多出現在說課經驗不過的年輕教師身上(說課經驗豐富的教師一般會很清楚說課課件的作用和意義,老教師之所多媒體課件缺少技術),其主要原因是說課者沒有認清說課課件的作用。
雖然華麗的課件並不會降低評價者的評價,但也不會因此而提升評價者對說課的評價,一個再華麗的課件如果沒有起到輔助說課者更好地說明問題、形象表現說課內容的功能,這個課件就不是一個好課件,而很多課件的「華而不實」就出在這個問題上。當然如果課件既華麗美觀,又實質有效,那是再好不過。
在課件的之所上有三個原則應當遵守,其一:課件要為充分為「說課」這個中心服務;其二:課件頁面上的文字要保證清晰、美觀和直白,保證評價者(交流者)能夠看清楚、易於理解、心情上願意看,這才能輔助說課,否則一切白費。其三:避免長篇累牘,能說得清楚的內容就說(可以節省時間),課件上的內容主要是需要強調的內容或者是語言不能很好表述的內容(比如課堂活動照片、課堂視頻錄像等)。
說課過程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緊張、「卡殼」等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說課者自身的素質參差不齊產生的,可以通過充分准備或多練習來解決。
5 結束語
「說課」的不僅具備高效性、靈活性,而且能夠較為真實反映出教室的課堂教學的綜合素質,並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所以「說課」也越來越被各種場合或形式中的教學教研活動所採用,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教師)來說還是相當陌生的,需要廣大的教師積極投入到「說課」活動中去,加強交流和學習,實現課堂教學教研的共同提高。
『陸』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四節課教案設計的落實課程標准
本學年,「零起點教學」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所謂「零起點教學」,就是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新一輪課改,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用課程標准來替代原來的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來實施教學。但現實並不樂觀。雖然新課改已經推進了十二年,很多教師也在不斷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變革,研究性學習、小組活動……等學習方式逐漸被師生們所接受,可多數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研究並不深入,不少教師手邊根本就沒有自己學科的課程標准,「跟著感覺走」的教學依然非常普遍。
教學不基於課程標准,就像火車不在既定的軌道上行駛一樣,不僅會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學要求,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今天課堂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與此是有很大關系的。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一個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據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以及學科教育的規律來實施教學,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是落實這一要求的具體體現。
一、課程標準的特點
課程標準是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的規定。它有如下特點:
第一,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學習內容、知識點的具體規定。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來開展學習活動。全國有不同版本的教材,為這種選擇提供了可能。
第二,課程標准對學習結果所做出的規定,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師在保證基本要求有效落實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機會。
第三,課程標准沒有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教學順序,它既賦予了教師更大的教學自主權,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執行者,而應該和學生一樣作為主體參與教育過程,課程的生成性成為可能。
之前的教學大綱,「剛性」的要求很鮮明,規定了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順序及其要求。教師必須按照大綱規定的內容、順序和課時進行教學,不能越雷池一步。換句話說,它在一定程度上不僅限制了教師教什麼,而且還限制了教師怎麼教。
教學大綱的「剛性」要求,對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制定學期教學計劃時,教師考慮較多的是「何時能完成教學內容」,而關於「如何完成教學內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卻少有考慮;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更關注的是教科書中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依據教科書的內容安排教學,至於為何選擇這些內容、如此安排教學順序的原因,教師卻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師習慣於「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比較關注教科書的內容細節以及教學時間的安排,較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課程標准被隆重推出。
課程標准沒有指出具體的教學內容要點,也沒有要求教學順序,更沒有給出具體的教學方法,有的只是教學建議。因此,基於標準的教學,一定不是一種標准化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
二、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
從教學的角度看,實施任何一項新的課程計劃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個要素:使用新的教學材料,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的理念。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基於標準的教學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課程標准以及與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綜合實踐活動、小組活動等多樣化的教與學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教學的理念也隨之發生變化。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來確定學習的內容,明白學生做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課程標准所規定的水平,知道為此需要運用的教學策略、需要建立的評價機制,等等。在教學實踐中,讓教師來適應新的教材、運用新的教學方式都是比較容易的,但轉變教學理念往往很困難。但教師的教學理念不發生改變,很難保證新課程的有效落地。新一輪課改十多年的現實,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最關心的是學科中一個個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學生能夠記住它,並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用它來解決問題。但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最需要教師清楚的是學生達到標准時的具體表現,以及可以通過怎樣的途徑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標准要求的水平。為此,課堂教學的設計需要有新的模式,逆向設計,就是其中被大家所認可的一種模式。
逆向設計是一種面向目標、又確保目標得以實現的設計。該模式主張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學習目標,然後確定針對目標的評價方式,最後再來規劃學習經驗和教學。其核心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
開展逆向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學習目標是什麼?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應該知道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或者能夠做什麼?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要能夠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比較清晰地明確教學的三維目標。
第二步: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預期的目標
即教師要在設計教學流程之前,先設計學生的學習評價,以便知道學生通過學習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的要求,能夠通過具體的實證資料來說明學生已經實現了預期的學習結果。教學的三維目標,都應該是可以觀察和測量的,都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課堂或者課後的作業來進行驗證。因此,測量工具的編制很重要。
傳統的教學不會在教學流程設計之前就關注評價,也不關注課堂上的即時評價,通常是教完了一個單元之後才做一次檢測,以此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這很不利於課堂教學的落實,也很難起到通過評價改進教學的作用。
第三步:安排教學活動和教學指導
目標明確了,評價的方式也清楚了,教師的教學設計針對性就會更強,就會兼顧目標和評價這兩頭,通過恰當的教學組織,來讓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之所以強調教學觀念的轉變,從基於課程標準的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中就可以明白。觀念決定行為,沒有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有逆向教學設計這樣的行為。
三、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要實現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需要在課程標準的研讀和評價工具的研製上下功夫。
第一,要會解析課程標准
如前所述,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要求通常是一個學段結束的時候學生應該達到的學習水平,需要教師通過一節節的教學逐漸加以落實。這其實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將課程標準的要求細化為每一節課具體的學習目標。
為了幫助教師做到這一點,安斯沃斯從技術層面提出了解析課程標準的方法:
1)確定與教學相符合的某一具體內容標准;
2)列出內容標准中的概念和技能,創建知識技能結構圖;
3)分析主要知識技能,確定學生學習的核心要點;
4)用學生能明白的語言,表述實質性的學習問題;
5)依據概念和技能,設計表現性的學習任務;
6)確保標准中的知識技能要求能反映在表現性學習任務中;
7)創建與表現性學習任務相符合的教學綱要;
8)設計學習結果的評分標准或評價量表。
第二,要會設計學習評價
美國評價專家斯蒂金斯認為,任何課堂教學的質量最終都取決於該課堂所運用的評價的質量,如果評價能夠在課堂層面得到良好的運行,那麼學習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為了確保學生最終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前就應該清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後的表現是怎樣的。」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對學習的判斷,更是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工具。
學習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一般性的了解。比如口頭提問,直接談話等等;二是日常性的考查或者考試,比如隨堂小測試、課後測驗、單元測驗、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試等等;三是開放性的提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一些生活現象,對一些事件進行分析和判斷等;四是實踐性作業,比如實驗、小製作、課題研究等等。選擇什麼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最基本的一條原則就是看它能否直接評價學習目標中反映的學習結果。
上述的各種評價方法,換一個角度來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性的評價,一類是表現性的評價。客觀性的評價大家非常熟悉,不用多說。表現性的評價有四個基本的特徵,分別是建構性、標准性、過程性和真實性,是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給予的評價。一個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跳水比賽,針對這樣一項運動(真實性),我們要觀賞從起跳到落水的全過程(過程性),為此要制定評價的規則(標准性),明確達到某種程度的運動員,可以得到多少分,並根據該運動員在空中重現標准動作的情況(建構性)來加以評判。
第三,要會確定中心問題
教學活動設計的一種關鍵的策略是「圍繞問題」進行的,明確的中心問題可以減少教學活動設計的隨意性,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中心問題通常與這節課的核心知識有關。由此出發可以抓住一節課的核心概念和關鍵技能,也能夠很方便地構建起教學活動的內在框架。
如何確定中心問題?仍然可以從三維目標的角度來思考。有的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在學科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中心;有的知識雖然在學科中的位置不重要,但這一知識呈現的過程中人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很有借鑒意義,那麼其中的過程和方法就成為中心;還有的知識,從學科內容組成的角度看並不重要,也少有方法論的意義,但在給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浸潤方面有很重要的價值,那麼它就會成為該領域的中心。
中心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功能:它可以成為教學活動的支撐點,引導教學活動的開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基於標準的教學設計:理論、實踐與案例》 李鋒/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8
『柒』 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模式和策略有哪些
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方式納入教師的教學設計,實現課堂結構的更新,就必須探討高中生物新課程中的教學新策略。
一、新課程理念下選擇生物教學策略的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策略要求教師應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實踐,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興趣愛好。教學方式上,要因人而異地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目標,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獲,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平等的教育。為此我選擇生物教學策略時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主動選擇帶來主動學習,提供學生選擇的教育,才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活動,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內容、練習方式,獨立地進行練習。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是高中新課程的突破,體現了新課程的特色。為了幫助學生正確選擇課程,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要依據學校選課制度,編寫「生物課程選課指南」,並採取咨詢、答疑、講座等各種有效形式給學生進行切實的指導。選擇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時空,會使之產生新的興趣和一種自主支配學習的激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使學生學會選擇,形成個性,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生物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可以從學習環境中得到體驗,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加強實驗是高中生物新課程的重要特色。教學中要注意針對不同類型的實驗,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實驗質量。新課程還增加了許多類型的實踐活動,教師要設計好這些活動的教學過程,使學生身處生動活潑的情境之中鍛煉操作技能、學習模仿、體驗學習的快樂,使學生一上課就感到生動有趣、形式新穎、情境交融,整個學習過程處於「樂中練、動中練、學中練」的氛圍之中。
(三)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新課程還十分重視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例如,新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如思考與討論、科學前沿、技能訓練、模型構建、探究、想像空間、課外製作、活動及建議活動等欄目,其中有許多都是值得思考的,應該讓學生動動腦筋、動動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困難。
二、新課程理念下生物教學策略的案例分析與評價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完成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運用了創設探究情境式、合作交流式、開放式等教學策略。
(一)創設探究情境式教學策略
1.創設探究情境式教學策略是根據生物課程標准學習領域目標和相關的活動內容,圍繞創設的一個教學主題,把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採用相互聯系的若干教學環節,通過游戲為主的方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它是一種主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以思維鍛煉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
2.教學過程:(1)引導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2)以主題情境逐漸進入各小標題情境教學;(3)發展學生思維技能訓練;(4)小組合作探討和實踐完成教學目標;(5)讓評價滲透到每一個情境教學中。
3.評價:該策略重點在於引出教學任務,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任務中來。教師把將要學習的生物學知識通過一定的問題、情境或事件呈現給學生,並通過這一活動把學生過去的活動和將來的活動聯系在一體,引起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注意和興趣。這一方法要求教師做到:創設為理解各類生物學學習主題所需的而學生現在又欠缺的接近真實經驗的情境;提供一定的相互矛盾的事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通過活動使教學目標逐漸明確起來,並確立教學目標的規則和程序;避免直接解釋概念,提供定義和答案,自己將結論陳述出來。
(二)合作交流式教學策略
1.合作交流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陪伴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為主要形式,以師生互動為主要方法創設情境,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該策略重視學生首次發現,首次示範,將所學知識、技能「外化」,進行自我反饋,以逐步完成教學目標。
2.合作交流式教學過程:(1)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2)教師陪伴學生進入學習程序,陪同學生一起練習分析;(3)發展學生思維技能訓練;(4)小組協作學習,利用各人不同的認識開展小組討論,利用集體練習情境的創設提供學習幫助;(5)學習效果評價、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
3.評價:學生在自主探究之後,將各自的探究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通過自主學習而獲得知識。學生獲得的知識可能並不全面或正確,這就需要在一個相互協作的學習群體中對各自的觀點、假設進行辯論,使不同的觀點得以交鋒、碰撞,從而加深、補充、修正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這一策略要求教師做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概念和定義,並請他們對自己的解釋作出說明或提供證據;鼓勵學生相互交流他們的解釋,批判性地傾聽他人的解釋,並對其他解釋提出質疑;用學生現有的經驗作為解釋概念的基礎,進而向他們提供正式的定義、解釋以及新的說明性的短語;避免向學生介紹不相關的概念或技巧,也不要接受學生不合理的解釋。
(三)開放式教學策略
1.開放式教學以教材、場地、自然條件為主線展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地改變教學環境,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積極討論學習的規則,以達到教學的目標。
2.開放式教學過程:(1)引導學生利用教材進行自主學習;(2)改變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小組合作下創設探究的氛圍,延伸學生學習的興趣;(4)讓個人、小組進行表演、展示;(5)運用綜合性評價。
3.評價:該策略給學生提供了確認發展當前的概念、過程以及技巧的經驗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有時間對教師准備好的「情境」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通過與教學情境、材料以及方式的互動,積累直接經驗並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學會遵循一定的模式,確定影響事件的變數,而且學會對事件進行質疑。這一策略要求教師做到:鼓勵學生在沒有教師的直接指導下一起學習,給予他們充分的活動和學習的機會;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需要,把握他們的思路等;向學生提出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以改變他們的研究思路;教師應充當協助者、教練或顧問的角色,不必領著學生一步步地解決問題。
(四)實踐引申式教學策略
該策略目的在於通過質疑、復習、實踐等活動來擴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給學生提供新的經驗,使學生形成更深刻、更廣泛的理解,獲得更豐富的信息和恰當的技巧。這一策略常用於對新材料新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要求教師做到:鼓勵學生使用正式的定義或解釋,並將這些新的說明性短語、定義、解釋和技巧運用到新的相似的情境中去;提醒學生做替代性的解釋,使學生形成更深刻、更廣泛的理解,獲得更豐富的信息技巧;使學生注意信息和證據,讓他們從證據中得出合理的結論,提醒他們不要忽視以前的信息和證據而牽強地得出結論;應注意避免向學生提供明確的答案;避免領著學生一步步尋找答案、解釋怎樣解決問題;避免因學生的錯誤結論而訓斥學生。
(五)反饋評價式教學策略
該策略目的在於鼓勵學生評估自己的理解力和創新力,同時也為教師提供評價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的機會。教師運用正式或非正式的程序來評估學生的觀念、態度和技巧,學生則得以檢驗他們在新情境下的解釋、行為及態度。這一策略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階段施行,要求教師做到:注意觀察學生使用新知識、技巧的情況,尋找學生改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跡象;評估學生的知識和技巧,但要避免檢測他們詞彙、術語及孤立的事件;允許學生評估自己的學習以及小組協作的技巧,並提出有利於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證據以及以前接受的解釋來回答開放性問題,但不要籌劃與知識和技巧無關的開放性討論。
三、結論與建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筆者認為,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不僅指教學目標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還指教學過程是學生自我活動和自主發展的過程。
1.改革以生物知識為中心的單向式傳授教學模式,創造一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2.把「教學過程」首先看作是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因為,「教學」意味著更多的控制和支配,而「學習」則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估等環節中,都包含著如何從「教」的角度去喚起學生的「學」。3.讓學生承擔一定的學習責任。4.大膽改造固定的、僵化的教學程序(如復習舊知、新授、鞏固練習等)。5.把教師的角色定位於學生發展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
『捌』 如何實施高中生物課堂中的目標教學
一、圍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課堂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而要把學生作為長久性發展目標來培養。生物學是社會的科學,自然的科學,與人類生活、環境保護、社會活動等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所以生物教學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有相應的應用行為,學生之所以不能對題目正確的解決或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應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以實為要,基礎知識伴隨學生的終生成長。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解題方法的選擇,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反思和應用,是其他目標達成的媒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自強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做人,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體會到知的苦澀,行的坎坷,欲獲真知必行,故從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該以活見長,考慮掌握、記憶和再現知識的重要,也應考慮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知識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以人為本,通過教與學達成個性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使之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陶行知認為:「這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中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具備學校人和社會人雙重身份,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走向社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三維教學目標強調教育的「平等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普及意識。在現實中,學生由於智力結構、思維習慣、知識積累等因人而異,在學科內容掌握上不可能齊頭並進,甚至相差懸殊,這樣就出現了學習成績「優秀生」和「學困生」之分。搞好「學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注重「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長中,智能因素的差異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發展的動力因素。「學困生」與「優秀生」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心、堅持性與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為了加快後進生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課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之產生成功的情緒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應該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處理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先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學案,注重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被鼓勵和被要求的評價。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1.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來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強,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他們腦海中產生許多問號。所以在刨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能夠自己聯系實際,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然後通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使學生學習毫無強迫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於最佳狀態,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閃爍。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師應在實驗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在動手中善於求異,創造新的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1.德育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諧生活、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可以說每一節
『玖』 新課標高一的生物教案如何寫好像要體現什麼三維目標
一、圍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課堂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而要把學生作為長久性發展目標來培養。生物學是社會的科學,自然的科學,與人類生活、環境保護、社會活動等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所以生物教學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有相應的應用行為,學生之所以不能對題目正確的解決或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應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以實為要,基礎知識伴隨學生的終生成長。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解題方法的選擇,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反思和應用,是其他目標達成的媒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自強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做人,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體會到知的苦澀,行的坎坷,欲獲真知必行,故從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該以活見長,考慮掌握、記憶和再現知識的重要,也應考慮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知識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以人為本,通過教與學達成個性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使之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陶行知認為:「這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中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具備學校人和社會人雙重身份,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走向社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三維教學目標強調教育的「平等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普及意識。在現實中,學生由於智力結構、思維習慣、知識積累等因人而異,在學科內容掌握上不可能齊頭並進,甚至相差懸殊,這樣就出現了學習成績「優秀生」和「學困生」之分。搞好「學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注重「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長中,智能因素的差異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發展的動力因素。「學困生」與「優秀生」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心、堅持性與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為了加快後進生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課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之產生成功的情緒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應該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處理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先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學案,注重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被鼓勵和被要求的評價。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1.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來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強,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他們腦海中產生許多問號。所以在刨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能夠自己聯系實際,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然後通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使學生學習毫無強迫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於最佳狀態,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閃爍。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師應在實驗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在動手中善於求異,創造新的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1.德育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諧生活、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可以說每一節生物專題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育素材,將德育教育貫穿在生物教學的全過程。
2.注重美、體、勞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維目標同樣強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滲透德育,強調刨新,而且要促進學生的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形態美和結構美的認識,使學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從而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生理和營養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營養飲食、科學鍛煉,以達到強健身心等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從基礎做起,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准確落實,使課堂煥發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