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生長發育貫穿卵細胞受精到人的發育成熟。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快慢交替的.發有速度曲線呈波浪式上升。這期間有兩次生長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兒期,第二次在青春發育初期。
身體各部分的生長速度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各部分的增長幅度也不一樣。如在出生後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頭顱增加1倍,軀干增加2倍,上肢增加3倍,下肢增加4倍。身體形態從出生時的頭顱特大、軀干較長和四肢短小,發育到成人時的頭顱較小、軀干較短和四肢較長。
身體各系統的發育也不均衡,呈現出不同的發育趨勢。如神經系統發育得最早,兒童在6歲時腦重已達成人的90%;淋巴系統的發育也較早,但到10歲以後就逐漸退化;而生殖系統在出生頭10年裡幾乎沒有什麼發育,到青春期迅速發育,並很快達到成人水平;呼吸、循環、消化等系統發育與體格生長平行。
二、生長發育的相互關聯性
學前兒童身體各系統的發育時間和速度雖然各有不同,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個系統的發育是彼此密切關聯的,某一器官的發育可以促進另一器官的發育。 如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骨骼肌肉的發育,也能促進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同時,兒童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密切相關。生理發育是心理發育的載體,是物質基礎;反過來心理的發展也會影響生理功能。
三、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性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兒童的生長發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無論是身體的形態還是機體的功能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表現出高矮胖瘦、智愚強弱之別。兒童的生長發育受到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影響,沒有兩個幼兒的發育水平和發育過程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在評價一個兒童的生長發育時,不能簡單地將其指標數據同標准平均數進行比較,而應該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將他們以往的情況與現在的情況進行比較,只要他在原有的基礎上按正常的速度長高增重,即使沒有達到所謂的平均標准,也不能說是不正常。
❷ 常見的生物規律有那些
1、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3、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4、生物體能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同時生物體內也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轉變過程,其實質就是生物體能不斷進行自我更新。新陳代謝是生命體最主要的生命活動形式,如果新陳代謝停止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2)生物的生長發育有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古代人們在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關於生物的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知識,注意到生物機體的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逐步形成了樸素的生物進化思想。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他那個時代有關動物的知識的系統整理,把540種動物按性狀的異同分為有血的和無血的兩大群,每群之下又分為若干類。他進一步提出生物等級即生物階梯的觀念,認為自然界所有生物形成一個連續的系列,即從植物一直到人逐漸變得完善起來的直線系列。
中國戰國時期匯集的《爾雅》一書記載了生物類型的變化;漢初的《淮南子》一書,不僅對動植物作了初步分類,而且提出各類生物是由其原始類型發展而來的。
❸ 人的生長發育有何規律性
人的生長發育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一重要特點。生長是指隨兒童年齡的增加,身體和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生長的量的變化。生長主要以形態變化來體現。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生長的變化可用來評價發育。發育是細胞、組織、器官功能上的分化與成熟。生長和發育二者密不可分,共同表示機體的動態變化。生長的量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人類共同的規律性。
(一)生長發育是一連續的過程,又有階段性 整個兒童時生長發育不斷進行,但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有一定的特點,不同年齡階段生長速度不同。第一年為生後的第一個生長高峰,第二年以後生長速度逐漸減慢,至青春期生長速度又加快,出現第二個生長高峰。
(二)各系統器官發育不平衡 各器官、系統發育順序遵循一定規律,有各自的生長特點,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各系統發育速度的不平衡與其在不同年齡的生理功能有關。
(三)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生長發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如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後抬胸,再會坐。立、行(從上到下);從臂到手,從腿到腳的活動(近到遠);從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從粗到細;)先畫直線後畫圈、圖形(簡單到復雜);先會看、聽、感覺事物,認識事物,發展到有記憶、思維、分析、判斷(低級到高級)。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兒童生長發育雖按一定總規律發展,但在一定范圍內受遺傳、環境的影響,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生長的「軌道」不會完全相同。因此,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有一定的范圍,所謂的正常值不是絕對的,必須考慮個體的不同影響因素,才能較正確的判斷。
❹ 敘述微生物生長規律
微生物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不斷地吸收營養物質,並按照自己的代謝方式進行代謝活動,如果同化作用大於異化作用,則細胞質的量不斷增加,體積得以加大,於是表現為生長。簡單地說,生長就是有機體的細胞組分與結構在量方面的增加。
單細胞微生物如細菌,生長往往伴隨著細胞數目的增加。當細胞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兩個基本相似的子細胞,子細胞又重復以上過程。在單細胞微生物中,由於細胞分裂而引起的個體數目的增加,稱為繁殖。在一般情況下,當環境條件適合,生長與繁殖始終是交替進行的。從生長到繁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發育。
微生物處於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生長發育正常,繁殖速率也高;如果某一或某些環境條件發生改變,並超出了生物可以適應的范圍時,就會對機體產生抑制乃至殺滅作用。
❺ 簡述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
簡述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
簡述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從孩子出生那一刻開始,爸爸媽媽的心裏面是很高興的,而且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以下給大家簡述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及相關知識。
(1)生長發育是一連續過程,又有階段性
生長發育在整個兒童期不斷進行,但不是等速進行的,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有一定的特點。所謂階段性是指每個發育階段都有鮮明的特點,而連續性則是指前後發育階段間規律地交替銜接,前一階段為後一階段奠定基礎,後一階段是前一階段的必然趨勢。
(2)各系統器官發育不平衡
兒童各器官、臟器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遵循一定的規律。發育最早的是神經系統,腦在生後2年內發育較快;發育最晚的是生殖系統,淋巴系統在兒童期生長迅速,於青春期前達高峰,以後降達成人水平;心、肝、腎、肌肉等系統的增長基本與體格生長相平行。
(3)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生長發育遵循由上而下、由遠而近、由粗糙到精細、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規律。比如,孩子出生後運動發育規律是先抬頭、後抬胸,再會坐、立、行走,這是由上到下;先會揮動手臂,然後才會做手指的運動,這是由近而遠。
先會抓東西,然後才會用拇指和食指捏取東西,這是由粗糙到精細;先會發單音,後是片語、句子,這是由簡單到復雜;先會看、聽、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有記憶、思維、分析和判斷,這是由低級到高級。
(4)每個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其自身的特點
兒童生長發育有許多共性,但由於先天遺傳以及先天、後天環境條件的差異,個體發育不可能一致,必然呈現高矮、胖瘦、強弱以及智力高低的不同。有些孩子是先會說話,後會走,有些孩子剛好相反,先會走,後會說;有些孩子生性活潑,好動,有些孩子則比較內向;有些孩子生來和別人好相處,有些孩子則比較難接近,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每個人生長的「軌道」不會完全相同。
因此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圍,所謂的正常值不是絕對的,評價時必須考慮個體的不同影響因素,才能作出做正確的判斷。
(5)生物的生長發育有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生長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變化,是量的改變;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完善與功能上的成熟,是質的改變。兩者密切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而發育成熟狀況又反映在生長的量的變化。
人的生長發育是指從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過程。生長和發育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是指兒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可有相應的測量值來表示其的量的變化;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與功能成熟。生長和發育兩者緊密相關,生長是發育的物質基礎,生長的量的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器官、系統的成熟狀況。
營養是保證小兒正常生長發育、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兒童期對營養物質的需要高於成人,這是因為必須滿足兩個要求,即生長發育與活動的需要,尤其是嬰幼兒期生長發育最為迅速,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因此必須給以重視。
小兒從斷奶後,就需要做到平衡膳食,盡量多吃各種食物,以保證對熱能與營養素的需要以及保持營養素之間的平衡,不致因營養素的缺乏造成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偏食和亂吃零食非常重要。
另外除了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食慾外,還要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睡眠要充足,應該經常參加戶外活動,這樣就能有利於防止疾病,促進攝入的營養消化吸收而使兒童健康的成長。
微量元素硒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缺硒大國,72%的地區都是缺硒地區。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是絕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微量元素硒的需求也相對比較旺盛。一旦缺乏了微量元素硒,將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營養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充足和調配合理的營養是小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如營養不足則首先導致小兒體重不增甚至下降,最終也會影響身高的'增長和身體其它各系統的功能,如免疫功能、內分泌功能、神經調節功能等。而且年齡越小,受營養的影響越大。
疾病對小兒生長發育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急性感染常使體重不增或減輕,慢性感染則同時影響體重和身高的增長。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對生長發育的影響更為突出,常引起骨骼生長和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對小兒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都會產生明顯影響。
另外,良好的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如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水源清潔等有利於小兒生長發育,反之則帶來不利影響。合理的生活制度、護理、教養、鍛煉等對小兒體格生長和智力發育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榜樣作用、良好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對小兒性格和品德的形成、情緒的穩定和神經精神的發育都有深遠的影響。
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的原因是什麼
一、遺傳:遺傳因素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如父母身材的高矮、皮膚的顏色、毛發的多少以及形態等,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精神因素:專家認為得不到撫愛的兒童,由於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比較少,故他們的平均身高可能低於同齡兒童。
三、營養:營養對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嬰幼兒期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否則不但影響正常發育,而會影響日後的智能。
四、睡眠:兒童入睡後,腦垂體的前葉就能分泌出一種生長激素。如睡眠不足,生長激素就可能受阻,形成精神性侏儒症。
五、鍛煉:利用自然條件進行體格鍛煉對增強兒童體質,提高發育水平和降低發病率有很大作用。日光、空氣、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環,有利生長發育。
六、疾病: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反復呼吸道感染、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大腦發育不全等,對小兒生長發育都有直接影響。
七、環境和氣候:人體學研究已經證明,秋季長重,春季長高。從地區來看,熱帶發育較早,寒帶生長迅速。此外,合理的生活制度、清鮮空氣、沒有噪音和污染的環境,均有利於小兒體格和精神的發育。
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生長發育貫穿卵細胞受精到人的發育成熟。人體的生長發育是快慢交替的.發有速度曲線呈波浪式上升。這期間有兩次生長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兒期,第二次在青春發育初期。
身體各部分的生長速度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各部分的增長幅度也不一樣。如在出生後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頭顱增加1倍,軀干增加2倍,上肢增加3倍,下肢增加4倍。身體形態從出生時的頭顱特大、軀干較長和四肢短小,發育到成人時的頭顱較小、軀干較短和四肢較長。
身體各系統的發育也不均衡,呈現出不同的發育趨勢。如神經系統發育得最早,兒童在6歲時腦重已達成人的90%;淋巴系統的發育也較早,但到10歲以後就逐漸退化;而生殖系統在出生頭10年裡幾乎沒有什麼發育,到青春期迅速發育,並很快達到成人水平;呼吸、循環、消化等系統發育與體格生長平行。
生長發育的相互關聯性
學前兒童身體各系統的發育時間和速度雖然各有不同,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個系統的發育是彼此密切關聯的,某一器官的發育可以促進另一器官的發育。 如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骨骼肌肉的發育,也能促進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同時,兒童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密切相關。生理發育是心理發育的載體,是物質基礎;反過來心理的發展也會影響生理功能。
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性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兒童的生長發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無論是身體的形態還是機體的功能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表現出高矮胖瘦、智愚強弱之別。兒童的生長發育受到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影響,沒有兩個幼兒的發育水平和發育過程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在評價一個兒童的生長發育時,不能簡單地將其指標數據同標准平均數進行比較,而應該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將他們以往的情況與現在的情況進行比較,只要他在原有的基礎上按正常的速度長高增重,即使沒有達到所謂的平均標准,也不能說是不正常。
❻ 植物遺傳生長發育的兩大規律是什麼
兩大定律分別是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後來又發現了第三定律,即連鎖與互換定律。
分離定律
分離規律是遺傳學中最基本的一個規律。它從本質上闡明了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基因存在的。基因作為遺傳單位在體細胞中是成雙的,它在遺傳上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因此,在減數分裂的配子形成過程中,成對的基因在雜種細胞中能夠彼此互不幹擾,獨立分離,通過基因重組在子代繼續表現各自的作用。這一規律從理論上說明了生物界由於雜交和分離所出現的變異的普遍性。
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為例,紅花與白花雜交所產生的F1植株,全開紅花。在F2群體中出現了開紅花和開白花兩類,比例3∶1。孟德爾曾反過來做白花為花的雜交,結果完全一致,這說明F1 和F2的性狀表現不受親本組合方式的影響,父本性狀和母本性狀在其後代中還將是分離的。
發現人
遺傳學說奠基人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於1856-1864年間作為假說提出並初步驗證,作者或許是摩爾根。
自由組合定律
自由組合定律(又稱獨立分配規律)是在分離規律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多對基因間自由組合的關系,解釋了不同基因的獨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發生變異的重要來源之一。按照自由組合定律,在顯性作用完全的條件下,親本間有2對基因差異時,F2有2^2=4種表現型;4對基因差異,F2有2^4=16種表現型。設兩個親本有20對基因的判別,這些基因都是獨立遺傳的,那麼F2將有2^20=1048576種不同的表現型。這個規律說明通過雜交造成基因的重組,是生物界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現代生物學解釋為:當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子一代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
發現人
遺傳學說奠基人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於1856-1864年間作為假說提出並初步驗證。
❼ 植物的生長有什麼規律
植物的生長發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在各種物質代謝的基礎上,表現為種子發芽、生根、長葉、植物體長大成熟、開花、結果,最後衰老、死亡。通常認為,生長是植物體積的增大,它主要是通過細胞分裂和伸長來完成的;
而發育則是在整個生活史中,植物體的構造和機能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它的表現就是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高等植物生長發育的特點是:由種子萌發到形成幼苗,在其生活史的各個階段總在不斷地形成新的器官,是一個開放系統;
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光、溫度等條件調控著植物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發育;在一定外界條件刺激下,植物細胞表現高度的全能性;固著在土壤中的植物必須對復雜的環境變化做出多種反應。植物的一生始於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形成就意味著新一代生命的開始。
(7)生物的生長發育有哪些規律擴展閱讀:
經過歷代植物學家的研究證實,纏繞莖植物生長方向的不同,其實源自於其天生的向光性,與光照的方向有很大關系。向光源方向彎曲是植物生長的一個特點,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植物莖中的生長素分布並不均勻。
因此,在光線的作用之下,植物莖面向陽光的一面便會產生陰電荷,而背著陽光的一面則會產生相反的陽電荷。植物的生長素主要帶陰電荷。由於陰陽相吸的原理,大部分的生長素會被吸引到植物的背光一面,這就導致植物背光面的細胞生長較之向光面的細胞更快,進而使得纏繞莖植物出現向光源方向彎曲的生長現象。
❽ 敘述微生物生長規律
微生物生長規律,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時期:
1.調整期:此時微生物一般不分裂,其代謝活躍,會大量合成各種酶類等物質。
2.對數期:此時微生物分裂較快,且代謝旺盛,形態和生理特性都相對穩定。
3.穩定期:此時微生物出生率和死亡率幾乎相等,次級代謝產物積累。
4.衰亡期:此時微生物死亡率大於出生率,細胞出現多種形態,有些開始解體並釋放出代謝產物。
❾ 生物的生長發育
從受精卵開始,要經過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1.生殖、發育和生長
生殖是生物產生後代的過程,對有性生殖生物來講,受精卵的形成意味著下一代生命的開始。從受精卵分裂到性成熟生物體的形成是發育過程,所以,生長發育是生殖過程的繼續,是把受精卵時具有的生命可能性變成生物現實的過程。發育過程包含著個體生長,生長發育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個體生長過程中,經過量的積累,到性成熟時實現質變,從而完成個體發育過程。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協調有序地進行是在神經—激素的調節下完成的。
2.個體發育、胚的發育和胚後發育
生物的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該過程可以分為二個階段,即胚的發育和胚後發育。
(1)胚的發育:
動物:受精卵發育成幼體的過程。如青蛙是從受精卵→蝌蚪。
被子植物: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在胚珠內發育成種子的過程(實質是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
(2)胚後發育:
動物:幼體從卵膜內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該過程在有些動物是變態發育,如青蛙的蝌蚪發育成成蛙的過程;有些是不完全變態發育,如蝗蟲的發育過程,有些是不變態發育,如牛、羊等。
被子植物:種子萌發後,經營養生長,發育成成體;再經生殖生長,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的過程。
3.極核與極體、胚囊與囊胚之間的區別
極體是動物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與卵細胞同時形成的子細胞,由於含細胞質少,缺乏營養物質,而不能發育,最終被母體吸收。一個卵原細胞產生的三個極體,有兩個(由第一極體產生的)遺傳物質相同,另一個與卵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相同。極體、卵細胞所含染色體的數目均是本物種的一半。
極核是游離於被子植物胚囊中的兩個核,與精子結合後形成受精極核,將來發育成胚乳,供幼胚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胚珠內一個大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產生一個大孢子,由大孢子經三次有絲分裂產生8個細胞(含有這8個細胞的結構叫胚囊),其中一個是卵細胞,兩個極核,所以兩個極核與卵細胞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所含染色體的數目也均是本物種的一半。動物受精卵經卵裂形成囊胚腔的胚叫囊胚。
4.植物發育過程中各部分染色體與基因型的關系
為了便於記憶植物各部分染色體及基因型的情況,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規律進行理解與掌握,即「兩個除了」:
(1)從染色體數目看:(假定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除了精子、卵細胞、極核(一個極核)內的染色體數目為N;除了受精極核及發育成的胚乳細胞染色體數目為3N,其餘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為2N。
(2)從基因型看:除了受精卵及發育成的胚,其基因型是由一個卵細胞和一個精子組成;除了受精極核及發育成的胚乳細胞其基因型是由一個精子和兩個卵細胞組成,其餘細胞的基因型都和母體相同。
5.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
營養生長是指植物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生長。生殖生長是指植物的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營養生長是生殖生長的物質基礎,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消耗有機物、爭奪著有機物,它們影響或改變著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分布部位。所以,對於栽培的葉、莖、根類蔬菜和牧草等,應當採取措施促進營養生長,抑制生殖生長;對於收獲穀粒、菜籽、果實的植物,應當採取措施在營養生長的同時,促進生殖生長,或當營養生長達到一定水平後,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
6.羊膜的進化意義
兩棲動物還擺脫不了水的限制,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初期)必須在水中,直接依賴外界水環境,所以,兩棲類動物不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羊膜是從爬行動物開始出現的結構,羊膜內有充足的液體——羊水,保證了胚胎發育對水環境的要求,從而解除了個體發育中對外界水環境的依賴,羊膜為脊椎動物的完全陸生打下了基礎,同時羊膜內的羊水能緩沖震盪,防止內部的胚胎出現機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