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適應能力
適應 (adaptation)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包含兩方面涵義:①生物的結構(從生物大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系統、個體乃至由個體組成的群體等)大都適合於一定的功能。例如DNA分子結構適合於遺傳信息的存貯和「半保守」的自我復制;各種細胞器適合於細胞水平上的各種功能(有絲分裂器適合於細胞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的重新分配,纖毛、鞭毛適合於細胞的運動);高等動植物個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分別適合於個體的各種營養和繁殖功能;由許多個體組成的生物群體或社會組織(如蜜蜂、螞蟻的社會組織)的結構適合於整個群體的取食、繁育、防衛等功能。在生物的各個層次上都顯示出結構與功能的對應關系。②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適合於該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生存和繁殖。例如魚鰓的結構及其呼吸功能適合於魚在水環境中的生存,陸地脊椎動物肺的結構及其功能適合於該動物在陸地環境的生存,等等。
自古以來對於適應就有目的論和進化論兩種解釋。C.R.達爾文第一次用自然選擇原理來解釋適應的起源,徹底擺脫了「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自然選擇學說雖受到種種批評,但與其他學說相比,至今仍是最合理地解釋了適應起源的學說。
在進化論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種不同的「適應」定義。
用「生存」來定義適應 達爾文在闡述其自然選擇原理時曾指出,最適應於環境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將其有利的變異遺傳到後代。後來哲學家H.斯賓塞用「最適者生存」這個術語來概括達爾文關於適應和自然選擇的基本思想:生存者是最適應的。但這個定義在邏輯上是不夠嚴密的。因為生存由多種因素決定,生存本身尚需解釋。況且生存如果與繁殖分開便毫無意義。因為一個個體即使生存下來,若不能繁育後代則不能將其適應的特徵傳遞下去,這樣的個體不能算「最適者」。
用「繁殖」來定義適應,用「繁殖的成功程度」來定義適應度現代綜合進化論改進了達爾文關於「適應」的定義,用能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來定義適應,同時用繁殖的成功程度來定義適應度。把具有某種基因型的個體的適應度定義為「該個體所攜帶的基因能傳遞給下一代的相對值」,這種適應度被稱為「達爾文適應度」(T.多布然斯基等,1977)。
生態學的適應定義「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環境條件的生物是最適者」(勒沃廷, 1978;福雷,1971)。在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是受系統內其他生物和環境所制約的,種群數量往往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繁殖率和存活率都不能作為生物適應成功的指標。勒沃廷用一個生態數學模型來證明這種觀點。假定有兩個受物質能源限制的種群,各含100個個體,每個個體消耗1個單位的有限物能源(有限物能源指自然界中相對而言數量有限的、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例如,對於異養動物來說食物就是有限物能源)。在第一個種群內發生了一個突變,突變的個體比正常個體繁殖力提高一倍,但物能源的利用率保持不變,由此計算出的結果是該種群內突變型最終完全取代了非突變型(正常型)。按「生存」或「繁殖」的適應定義來說,突變型個體是最適者,然而整個種群的個體總數(種群的大小)不變,生長速率也不變。
單是繁殖力的提高並沒有改變該種群在生態系統中的狀況。而且繁殖力的提高還可能帶來幼體死亡率增高和被捕食的數量增多等因素,所以很難說是增加了種群的適應性。假若在第二個種群發生了另一種突變,突變型個體的物能源利用率提高了一倍,而繁殖力不變。由此計算出的結果是該種群內突變型最終完全代替了非突變型,種群個體總數增加一倍,生長率先是增高,然後降到原來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繁殖力不變,若按「繁殖」的適應定義,突變個體並非最適者。
從生態學角度看,突變型完全替代了非突變型之後的種群個體總數增大了,因此第二個種群中的突變型個體才是真正的最適者。第一個種群雖然發生了進化改變(突變型替代了非突變型),但並沒有提高種群的適應性。第二個種群發生了進化改變,同時又提高了種群的適應性。
Ⅱ 適應性的含義是什麼它包括那倆個方面
摘要 應性(adaptation),即通過生物的遺傳組成賦予某種生物的生存潛力,是一個生態學術語。它決定此物種在自然選擇壓力下的性能。適應性是指生物體與環境表現相適合的現象。適應性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需要很長時間形成的。應激性的結果是使生物適應環境,可見它是生物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Ⅲ 舉幾個例子說明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原理
鳥的結構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骨骼中空,利於飛翔。減輕重量
肺有氣囊,一次呼吸,氣流經過肺2次。
有翅膀
有羽毛
脖子長
沒有膀胱。不儲存糞便。
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眼球結構中,眼球結構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都是無色透明的而且都有屈光作用。有利於在視網膜上成影。
下肢骨及肌肉比上肢發達,有利於人體站立,前臂肌肉相對多,有利於上肢做精細活動。
小腸長5--7米,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Ⅳ 運動生理學中判斷題生物體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稱為適應性是對還是錯
錯,是適應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Ⅳ 簡述骨的功能適應性,此為一簡答題(生物力學),快考試了,求大家多幫幫忙
骨作為活的組織可以根據周圍的力學環境調整自身的結構和形態,以便用最優的結構形式承受載
荷,即以最少的結構材料獲得最大的結構強度,把骨的這種性能稱為功能適應性,這種結構的調整過程被稱為骨再造或骨重建。
自從Wolff定性地描述骨再造以來,一些學者試圖把此過程用數學公式進行定量的描述,由此形成兩種主要的骨再造理論。
一種是位置特定理論Site-specific theory (Cowin andHeges;Hart etal; Huiskes et al),另一種是自優化理論Self-optimization theory (Huiskes et al;Carter et al; Beaupre et al; Weinans et al) 。
Cowin 等人使用位置特定理論模擬了非正常狀態下骨的再造行為,如帶有骨內植入物的骨再造行為,把長骨骨幹抽象成厚壁圓筒,對骨幹形狀的變化進行預測等。
Huiskes 等人使用自優化理論研究了股骨植入物周圍骨吸收與應變遮擋的關系及股骨組織的密度分布。
Ⅵ 2.運動生理學、興奮、應激性和適應性的定義是什麼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運動生理學是體育科學基礎學科之一,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分支。人體生理學是研究人體機能活動規律的科學;運動生理學研究人體在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影響下結構和機能的變化,研究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機能變化的規律,以及形成和發展運動技能的生理學規律,探討人體運動能力發展和完善的生理學機理,論證並確立各種科學的訓練制度和訓練方法。
興奮:興奮是生物機體的一種狀態轉變的過程。
機體代謝、功能從相對靜止狀態轉變為活動狀態,或是從弱的活動狀態轉變為強的活動狀態,稱之為興奮
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Ⅶ 2.運動生理學、興奮、應激性和適應性的定義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4
Ⅷ 什麼是肌肉功能適應性求專業人士!急!!
舉個例子,軍訓開始1-2天會出現身體某幾部分肌肉特別酸痛。單一般第三天開始,肌肉就不酸痛了,而且各種軍訓動作開始得心應手。這就叫肌肉功能適應性,簡單的說,就是肌肉群協同做功完全適應了。再比如,長拳和太極拳發力方法不一樣。如果用長拳的發力方法練太極拳就會肌肉功能很不適應。但是,學武術要明白,中國近代武術都是從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的36個動作變化而來。也就是說所有動作都是一樣的,只有36個,只是發力方式不一樣。所以,李小龍說,武術無所謂門派的。
Ⅸ 生物學進化理論中,"適應性"和"選擇性"有什麼區別和差異嗎
適應性:適應性的主體是生物,生物本身具有適應能力,當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生物發生改變,通過這一改變適應新的環境。
選擇性:選擇性的主體是自然,自然通過自然選擇的方式將發生變異的生物進行篩選,定向的改變生物的基因頻率,從而選擇更加適合新環境的物種。
也就是生物通過基因突變適應環境,自然通過自然選擇定向選擇突變之後的新基因。
Ⅹ 生物的適應階段性是什麼概念呢
生物的適應階段性,就是指人在進行一項運動的時候,都是有一個階段去適應這個運動的,只要經歷了這個階段,我們就可以很好的掌握這項運動。這個階段是由淺入深,由短到長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是生物的適應階段性。
而且我們都知道運動員是需要長期訓練的,不然就會技術退步,包括運動員的體能,技能,心理能力,戰術能力,運動智力,都需要教練員去不斷訓練,包括生物的適應階段性,就是運動員的運動適應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運動員去完全適應這個運動,最後成功參加競賽,這也是運動員訓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