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哪個事件是現代生物防治的開端

哪個事件是現代生物防治的開端

發布時間:2022-10-03 10:31:14

㈠ 地球曾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第六次大滅絕或許已經到來

6500萬年前,發生恐龍大滅絕事件,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大型陸生脊椎動物幾乎全數滅絕,唯有鳥類和穴居生物部分存活下來。陸地生態幾乎被完全清空。

根據化石研究,從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開始,地球曾發生過數十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5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恐龍大滅絕事件也包括在其中。而且每次滅絕事件的間隔時間非常近似,幾乎都在6500萬至一億年。難道這是地球生物必須經歷的命運嗎?滅絕事件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如今,距離上一次滅絕事件已經6500萬年,新一輪的大滅絕事件會如期來臨嗎,甚至有科學家說滅絕事件已經開始發生了。人類剛成型數千年的文明能從其中逃脫嗎?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幾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以及可能的原因。看看我們是否正在重復曾經的滅絕歷程。

大約4.5至4.4億年前,全球85%的海洋物種滅絕了,此時葉足動物門,腕足動物門,外肛動物門,頭足類,三葉蟲類,慮食性浮游生物等物種的數量也大量減少。在此之前,地球氣候溫和,全球大多地方都被淺海覆蓋,非常適合生存,此時的動物都生活在海洋中。為何突然就發生了物種大滅絕了呢。

研究發現,奧陶紀的岩層記錄五個冰川脈沖。4.2億年前,南方大陸的巨大版塊移動到了南極,形成冰蓋凝結海水,而此時的地球間冰期也導致海平面的不斷上升下降變化影響了氣候,而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很多脆弱物種的滅絕。

另外還有科學家認為可能是一顆超新星的伽馬射線暴破壞了臭氧層,導致紫外線破壞了地球的食物鏈。

大約3.76億至3.6億年,78%的海洋物種消失。沉積記錄表明,海洋底層普遍缺氧。碳埋藏率猛增,底棲生物遭受破壞影響了生物生存並導致了物種滅絕。

原因是植物登陸後進化出了龐大的根系加速了風化,使得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進入海洋,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藻類爆發導致海洋缺氧。

同時迅速生長的植物影響了全球的碳循環,植物生長過快使得大量的碳元素埋藏於地下。大氣中二氧化碳迅速降低了5倍,溫室氣體的快速下降引發了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稱卡魯大冰期。

此次滅絕事件發生於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96%的海洋動物消失,這是生物大爆發以來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這也是唯一一次昆蟲大滅絕。

滅絕原因有很多假設,一個是盤古大陸的形成使得大部分淺水區域消失,導致近海生態系統崩潰。科學家發現當時底層中的碳13與碳12比例波動,赤道溫度升高了6度,說明溫室氣體使得全球變暖導致生態失衡。

最有說服力的是海洋缺氧硫化,地質證據表明二疊紀海洋缺氧,海底硫化物逃逸,海水中的硫化氫大量排放到大氣中,壞生態系統以及臭氧層,紫外線進一步傷害全球物種。二疊紀形態不正常的孢子化石和底層中的綠硫細菌都支持這種觀點。

約兩億年前,50%的物種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消失,此次滅絕事件後,恐龍成為了地球霸主。

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很多且沒有證據表明某種單一的原因,但是可以看出氣候開始變得乾旱,火山活動劇烈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異常,而恐龍的進化擠壓了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

到了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終結了恐龍的霸主地位,從此,哺乳動物開始登上了 歷史 舞台。

從幾次滅絕事件中,我們看到,除了地球外不確定的原因外,基本所有的滅絕都是由於地球自身的內部運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和物種進化導致生態失衡導致,即便是恐龍的滅絕,科學家發現除了小行星外,被子植物的進化也導致恐龍缺少食物,地球地殼運動越加頻繁及必然導致氣候極端變化,也就是說,即便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或許也會很快退出 歷史 舞台。否則,為什麼稱霸地球的恐龍全軍覆沒,而同期的許多爬行動物卻存活下來

總結下來,物種面臨的滅絕威脅主要來自於地球的地殼運動導致的氣候異常,碳循環異常導致的溫室效應或缺氧,臭氧層被破壞導致的紫外線威脅,以及優勢物種對環境的掠奪。

自從人類走出非洲到人類成為了地球霸主,人類的活動就不斷導致物種滅絕,近兩千年來,已經有數百種動物消失,而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滅絕,還有大量物種成為瀕危物種。而到了近代,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人類生活對森林的破壞導致了碳元素循環失衡。各種工業生產排放導致臭氧層空洞。人類的瘋狂擴張占據整個地球,瘋狂掠奪自然資源。人類親手把導致物種滅絕的因素一個接一個的開啟了。

無處不在的塑料垃圾,甚至已經進入我們自己的體內,毒害物質,重金屬的排放,甚至連核廢料都公然排入大海,未來的威脅可想而知。

如今,人類憑借發達的現代 科技 ,或許已經無懼氣候的變化,在兇猛的自然災害也無法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即便小行星來襲或許也能靠核武器對抗一二。但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最終原因就是我們自身。

㈡ 你能想到生物防治害蟲的例子嗎

是實驗幾班的??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來抑制或消滅有害生物的一種防治方法。內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見的有應用真菌、細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質的抗生菌,如應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真菌),蘇雲金桿菌各種變種制劑防治多種林業害蟲(細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蟲、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線菌)微孢子蟲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蟲(原生動物),泰山 1號防治天牛(線蟲)。(2)利用寄生性天敵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蠅,最常見有赤眼蜂、寄生蠅防治松毛蟲等多種害蟲,腫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圓蚧。(3)利用捕食性天敵防治。這類天敵很多,主要為食蟲、食鼠的脊椎動物和捕食性節肢動物兩大類。鳥類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鳥等捕食害蟲的不同蟲態。鼠類天敵如黃鼬、貓頭鷹、蛇等,節肢動物中捕食性天敵有瓢蟲、螳螂、螞蟻等昆蟲外,還有蜘蛛和蟎類。
利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學現象和某些生物學特性,以防治危害農業、倉儲、建築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蟲,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304年左右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和公元 877年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都記載了利用一種蚊防治柑桔害蟲的事例。19世紀以來,生物防治在世界許多國家有了迅速發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敵防治,利用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蟲和遺傳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敵防治 利用天敵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應用最為普遍。每種害蟲都有一種或幾種天敵,能有效地抑制害蟲的大量繁殖。這種抑製作用是生態系統反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這一生態學現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種群之間的平衡關系。目前用於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為三類: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蟲、步行蟲、畸螯蟎、鈍綏蟎、蜘蛛、蛙、蟾蜍、食蚊魚、叉尾魚以及許多食蟲益鳥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蠅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蘇芸金桿菌、白僵菌等。在中國,利用大紅瓢蟲防治柑桔吹綿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蟲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紅鈴蟲,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獲得成功。在美國,利用蘇芸金桿菌防治落葉松葉蜂、舞毒蛾、雲杉芽卷葉蛾;在蘇聯,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和顆粒體病毒防治美國白蛾等,也獲得成功。
利用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 選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如選育抗馬鈴薯晚疫病的馬鈴薯品種、抗花葉病的甘蔗品種,抗鐮刀菌枯萎病的亞麻品種、抗麥桿蠅的小麥品種,都已經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蟲性表現為忍耐性、抗生性和無嗜愛性。忍耐性是作物雖受有害生物侵襲,仍能保持正常產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對有害生物的生長發育或生理機能產生影響,抑制它們的生活力和發育速度,使雌性成蟲的生殖能力減退;無嗜愛性是作物對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蟲防治和遺傳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變農業環境,減少有害生物的發生。不育昆蟲防治是搜集或培養大量有害昆蟲,用γ射線或化學不育劑使它們成為不育個體,再把它們釋放出去與野生害蟲交配,使其後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國佛羅里達州應用這種方法消滅了羊旋皮蠅。遺傳防治是通過改變有害昆蟲的基因成分,使它們後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減弱或出現遺傳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謝產物,使某些有害昆蟲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意義 由於化學農葯的長期使用,一些害蟲已經產生很強的抗葯性,許多害蟲的天敵又大量被殺滅,致使一些害蟲十分猖獗。許多種化學農葯嚴重污染水體、大氣和土壤,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點,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生物防治

據一本古書《南方草木狀》的記載,在南方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著一種口袋上街叫賣,這種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襲中放有許多樹枝樹葉,枝葉上掛著蟲繭,蟲繭看上去就象薄絮,裡面裹著一種蟲蟻,這種蟲蟻顏色為赤黃色,比普通的的螞蟻要大一些,賣的時候連同薄絮一起賣掉,至此,你也許要問,有誰會去買這玩意呢?買它干什麼呢?原來,南方盛產柑桔,柑桔樹上有一種害蟲,專門為害果實,買這種蟲蟻就是為了防治這種柑桔害蟲,如果沒有這種蟲蟻的話,桔子會被害蟲吃得無一完好。這種利用蟲蟻防治柑桔害蟲的記載,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名詞,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於害蟲的昆蟲、真茵、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線蟲以及捕食性昆蟲和蟎類、益鳥、魚類、兩棲動物等來抑制或消滅害蟲,利用抗生素來防治病原菌,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制菌,以菌治病。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用蟻防治柑桔害蟲以外,還有很多利用益鳥和青蛙防治害蟲的例子。

然而對於益鳥和青蛙的利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於是,人們又從益鳥吃蟲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養鴨治蟲。明代有個名叫陳經綸的人就在一個名為《治蝗筆記》中詳細地記載了自己發明養鴨治蟲的經過。陳經綸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曾從菲律賓的呂宋島把甘薯引種到福建進行試種,以後他和他的子孫們又積極致力於在各地推廣甘薯種植,甘薯成為普通大眾的食糧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陳經綸和他們一家。養鴨治蝗便是他在推廣甘薯種植的過程中發明的。有一年,陳經綸在教人種甘薯時,看到天邊飛來了一群蝗蟲,把薯葉全給吃光了,一會兒又飛來了幾十隻鷺鳥,把蝗蟲又給吃掉了。他從中受到啟發,認為鴨和鷺的食性差不多,於是便養了幾只鴨子,放在鷺鳥活動的地方,結果發現,鴨子吃起蝗蟲來,比鷺鳥又多又快,於是就號召當地老百姓大量養鴨。每當春夏之間,便將鴨子趕到田地里去吃蝗蟲。後來,這種方法果然成為江南地區治蝗的重要辦法之一,不少的治蝗專書中也都提到了這種治蝗辦法。

明清時期,養鴨還不僅用來治蝗,同時還用來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種,它它以谷芽為食,因此,成為稻田害蟲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養鴨來防治蟛蜞對水稻的為害。養鴨治蟲,是中國歷史上利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它不僅可以消滅害蟲,保護莊稼,同時還能促進養殖業的發展,起到化害為利的效果,是中國生物防治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㈢ 氣候變暖真正的威脅,藏在永久凍土裡的病毒病菌們正在復甦……

有些恐怖病毒,我們以為已經將它徹底消滅了,但它卻還存在於世等待蘇醒。

天花是人類 歷史 上一種釀造了無數悲劇的惡性傳染病,它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

從1967年開始全球進行最後一次採用牛痘疫苗大規模消滅天花的活動,活動以1977年非洲索馬里最後一位患者的痊癒結束。

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毒。

現存的最後天花病毒樣本只分別保留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兩個研究中心中做研究使用。

而在19世紀90年代西伯利亞爆發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天花疫情,當時人們把患病死者的屍體草草掩埋在河邊。

西伯利亞凍原上的永久凍土就像大學實驗室里的冷庫一樣保存著這些天花病毒,現如今,變暖的氣候已經開始使凍土逐漸融化。

天花病毒

人類擅長與一切威脅其生存的生物抗戰。

遠古時期發明尖矛利盾抵抗兇猛野獸,所向披靡。

一個世紀前以青黴素的發明為開端,拉開了人類與病菌激戰的序幕。

隨後病菌不斷進化,人類研發的抗生素也隨之更新換代。

本以為這是一場更新競速比賽,但這時候猛然一回頭,發現數千年前的致病病菌和病毒正以更兇猛之勢卷土重來。

亞歷山大·弗萊明首次提取青黴素

已經有一些可怕的病菌開始悄無聲息地重新蘇醒,威脅人類。

2016年8月一種古老病菌就在廣袤壯闊的西伯利亞凍原上就顯露了它的蛛絲馬跡。

一位居住在凍原北極圈內亞馬爾半島的12歲男孩因感染炭疽而死亡,同時至少有20位當地人也因此住院治療。

純凈的北極怎麼會突然出現易被食草獸感染的炭疽桿菌呢?而且這種病菌與現代炭疽桿菌在形貌上有著不小的差異。

這起事件得到當時科學家們的重點研究,經過排查疫情探明真相,原因令人十分驚訝。

一頭因感染炭疽死於1941年的馴鹿屍體本來深埋在永久凍土層之下,所有人都認為屍體會被永久冰封。

但隨著全球變暖氣候下夏日熱浪的出現,永久凍土原來並不像字面意思所說的「持續永久」,它開始融化。

這就使得馴鹿屍體暴露,炭疽桿菌重見天日,並復活釋放到附近的水和土壤中。

病菌傳染式地侵入附近放牧馴鹿,造成2000多隻馴鹿死亡。

疫情爆發的亞馬爾半島大概擁有30萬只馴鹿,當時的俄羅斯政府甚至准備捕殺半島上六分之五的馴鹿以確保疫情控制。

隨著食物鏈的流向,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也難以倖免,近百人因此就醫治療。

永久凍土又稱永凍層,它具有迷惑性的名字,其實指的是持續多年凍結的土石層,並不是永遠凍結不會融化的冰層。

北極地區的凍土層分為兩層,約50厘米的上層凍融土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凍結,再往下的永凍層則常年處於凍結狀態,100米以內的部分年平均低溫達到-5至-3℃。

大多數情況下永凍層中的水分子含量會超過地表物料的潛在水飽和量,因此通常是冰與土的凍融形態。

但隨著氣溫回暖或者受到強壓,凍土內的冰會融化成水而改變其固體的狀態,並且更深的永久凍土正逐漸顯露出來。

土葬是古代處理屍體最方便和常用的方式了。

人死後可能還會將遺體運送回老家選一處風水寶地風光大葬。

而動物的待遇就沒那麼好了,它們死後的屍體要麼是遺棄荒野,要麼是有人經過動了惻隱之心而把它就地掘土埋葬。

一般來說動物體內的病毒細菌會隨著它們寄主的身體死亡而凋亡,但凍土這種條件可謂是某些病菌的「保鮮庫」。

炭疽桿菌等一類病菌在生長發育後期會形成芽孢,其表面具有一層異常堅硬孢子。

在這層孢子的保護下病菌就可以在低溫、無氧、黑暗、沒有水分的永久凍土中安心冬眠長達幾個世紀了。

早就有研究指出,在淺層永凍層中的炭疽芽孢活性可以保持105年,而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細菌還能休眠更長的時間。

炭疽菌落及菌體

在20世紀初期,全世界有一百多萬只馴鹿死於炭疽病。

當時它們的屍體大部分就被埋葬在地表,主要分散在俄羅斯北部的區域。

近年來受全球變暖影響最大的北極圈氣溫急速上升,其上升速度要比全球其他地區快三倍。

冬眠狀態中的病菌在溫暖的「呼喚」中覺醒,再依據其傳染特徵很快找到新的寄主,實現「復活」。

然而,這並不是古老病菌首次復活的孤例。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病毒學和生物技術的科學家意外在幾具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體中,檢查出了他們曾感染的天花和黑死病病毒的DNA片段。

雖然沒有發現病毒本身,但病原體有可能在環境適宜生存的條件下通過感染性媒介傳播。

早在2005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就實現讓凍存3.2萬年的肉芽孢桿菌復活。

那還是猛獁象在地球上生存的時代,而猛獁象就沒有那麼幸運能夠復活了。

它們復活的原理和炭疽桿菌類似,也是產生了堅硬的孢子才得以存活。

而一旦復活,它們也具有了可怕的傳染性。

猛獁象

北極的永久凍土中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貴重金屬、石油等珍貴資源,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打起了這塊區域的主意。

要挖礦或開採石油都需要大量地移動永久凍土,而且移動的量至少以百萬噸級來計算。

因此除了溫度升高引起凍土融化導致的病菌復活外,在北極地區進行的采礦等商業行為也會嚴重破壞凍土結構,從而使深藏其中的遠古病毒再次復甦。

這一舉措要是真的落實,其破壞力將遠遠大於全球升溫的影響。

我國青藏高原地區也蘊含豐富的永久凍土資源。

但隨著近50年來人為開發利用等人類活動的干擾,青藏高原的凍土環境也受到不小的影響。

開挖地表、任意取土樣品等工程活動擾亂了原有凍土的水-熱-冰的動態平衡機制,加快了土壤溫度的變化。

據統計,在1980-1995年間永久凍土小於20米深的淺層地溫普遍升高,十幾米厚的凍土減薄或者消失了。

青藏高原的凍土資源

人類微生物防治技術發展其實已經比較先進和完善,但遠古世紀的病毒和細菌依然能夠震懾我們。

這是因為現如今研發的防治技術主要針對新型的致病病菌,與它們的祖先相比已然改頭換面。

因此在古老病菌面前,即使人類重甲加身、武器精銳也沒有用武之地,不及時針對其研發對抗的話就只能繳械投降了。

疫苗是人類 歷史 上對抗病菌的一項里程碑式的偉大發明。

威脅人類數百年之久的天花病毒就是在牛痘疫苗的接種下得到完全防治。

在兩百多年的疫苗發展中不斷更新與完善其防禦效力,但由於早年醫學條件較差,多種疫苗只被用於當時特定疾病的控制和預防,並沒有很好的保存下來。

而隨著古老病菌的復活,可見維持疫苗庫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同時對永久凍土中DNA含量的檢測和監控也是預防病菌復甦的一項重要舉措。

定向地發現罪惡的苗頭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後續防治與保護。

雖然永久凍土中病毒庫的存在和遠古病菌的復甦將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地球微生物強大的存活能力和休眠能力也確實使人驚嘆。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微生物學與細胞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從俄羅斯西伯利亞一處12~20米深的凍土中提取到了一種肉食桿菌屬細菌和其他細菌。

科學家們把細菌放在常溫條件下培養,隨後用它們測試了火星環境培養,如缺氧、極度低溫低壓條件。

實驗發現,30天的培養後10000個細菌樣品中有6個能在這種極端環境中存活,而存活下來的無一例外都是肉食桿菌屬細菌。

這一發現對火星上生命探究的進度有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探測火星環境的飛行器

外星研究固然重要,但當務之急是防範好埋藏在永久凍土之下的巨量細菌與病毒。

否則還沒等到登上移民火星的諾亞方舟,人類已經在地球上岌岌可危了。

㈣ 最早的生物防治是在什麼時候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從生物界互相制約的現象中受到啟發,發明和運用了生物防治的方法。

1000多年前的晉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人以席囊貯蟻鬻(賣)於市者,其窠如薄絮囊,皆連枝葉,蟻在其中,並窠而賣。蟻赤黃色,大於常蟻。南方柑樹若無此蟻,則其實(果實)皆為群蠹(害蟲)所傷,無復一完者矣。」這是我國和世界農學史上運用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方法的最早記錄。公元9世紀,唐代的段成式也注意到我國南方有一種大蟻,結巢於柑樹的果實上,果實因而長得非常好。以後元、明、清等代的許多著作中也均有類似記載。

經有關專家考證,嵇含所說的那種能防治柑樹害蟲的蟻是黃猄蟻。黃猄蟻能捕食多種柑樹害蟲,對於防治柑樹的病蟲害,效果十分顯著。而且,跟施用化學葯物相比,用黃蟻治蟲可減少落果30%。此法至今仍為廣東、福建一些地方的果農沿用。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遜曾說:「農業史上,黃掠蟻的利用是生物防治害蟲最古老、最著名的例子。」我國對這一事實的記載是最早、最翔實的,國外遲至19世紀後半葉才有這方面的記載。

㈤ 生物防治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利用生物防治害蟲,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304年左右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和公元877年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都記載了利用一種蟲蟻防治柑橘害蟲的事例。19世紀以來,生物防治在世界許多國家有了迅速發展。

據古書《南方草木狀》的記載,在南方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著一種口袋上街叫賣,這種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袋中放有許多樹枝樹葉,枝葉上掛著蟲繭,蟲繭看上去就像薄絮,裡面裹著一種蟲蟻。這種蟲蟻顏色為赤黃色,比普通的的螞蟻要大一些,賣的時候連同薄絮一起賣掉。原來,南方盛產柑橘,柑橘樹上有一種害蟲,專門為害果實,買這種蟲蟻就是為了防治這種柑橘害蟲,如果沒有這種蟲蟻的話,橘子會被害蟲吃得無一完好。這種利用蟲蟻防治柑橘害蟲的記載,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用蟲蟻防治柑橘害蟲以外,還有很多利用益鳥和青蛙防治害蟲的例子。人們從益鳥吃蟲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養鴨治蟲。明代有個名叫陳經綸的人就在名為《治蝗筆記》中詳細地記載了自己發明養鴨治蟲的經過。陳經綸曾從菲律賓的呂宋島把甘薯引種到福建進行試種,以後他和他的子孫們又積極致力於在各地推廣甘薯種植,甘薯成為普通大眾的食糧,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陳經綸和他一家。養鴨治蝗便是他在推廣甘薯種植的過程中發明的。有一年,陳經綸在教人種甘薯時,看到天邊飛來了一群蝗蟲,把薯葉全給吃光了,一會兒又飛來了幾十隻鷺鳥,把蝗蟲又給吃掉了。他從中受到啟發,認為鴨和鷺的食性差不多,於是便養了幾只鴨子,放在鷺鳥活動的地方,結果發現,鴨子吃起蝗蟲來,比鷺鳥又多又快,於是就號召當地老百姓大量養鴨。每當春夏之間,便將鴨子趕到田地里去吃蝗蟲。後來,這種方法果然成為江南地區治蝗的重要辦法之一,不少的治蝗書中也都提到了這種治蝗辦法。

明、清時期,養鴨還不僅用來治蝗,同時還用來防治蟛蜞。蟛蜞,是螃蟹的一種,以谷芽為食,因此成為稻田害蟲之一。明代,珠江流域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養鴨來防治蟛蜞對水稻的為害。養鴨治蟲,是中國歷史上利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防治技術,它不僅可以消滅害蟲,保護莊稼,同時,還能促進養殖業的發展,起到化害為利的效果,是中國生物防治史上一項了不起的發明。

㈥ 為什麼說中國是世界上生物防治歷史最早的

中國是世界上應用生物防治最早的國家,比德國哈提在他的著作里提出生物防治的思想和美國成功地應用澳洲瓢蟲防治吹綿介殼蟲要早1200-1500年.公元304年前後,晉嵇含著《南方草木狀》記述了以黃犭京蟻防治柑桔害蟲的方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蟲治蟲的史料.文獻中還記有人工養蟻:「養花先養蟻」、「土人取大蟻飼之……」,還有「收蟻而販」以賣蟻為業的記載.關於收蟻工具,有「以席囊貯蟻」的,有用「豬羊尿泡」的,有「以布袋貯之」的.可見古代在嶺南一帶,應用這種方法治蟲是相當普遍的.有的文獻中還談到「以藤竹引度,使之樹樹相通」,「系竹索,引大蟻往來出入藉以除蠹.」這可算是最早、最簡單的天敵助殲了.以螳螂治蟲,在古代也有應用.有人「於五月覓螳螂窩(卵塊)數枚置菊左右,立秋前螳螂子出,跳躍菊上,不食菊葉,能驅蝴蝶,兼食諸蟲.」中國古代的生物防治另一卓有成效的例子,應推養鴨治蝗.據考證,養鴨治蝗系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79年)陳經綸所創造.在他的《治蝗筆記》中記有「……遂教其土人群畜鴨雛,春夏之間隨地放之,是年此方遂無蝗害.」「四十之鴨可治四萬之蝗.」

㈦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人物有:列文虎克、巴斯德、維諾格拉茨、伊萬諾夫斯基、畢希納、弗萊明、比德爾和塔特姆、科思、科恩伯格、埃倫貝等等。

微生物學發展史中重要的事件

17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可放大160-260倍)觀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運動著的「微小動物」,並用文字和圖畫科學地記載了人類最早看見的「微小動物」-細菌的不同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等)。

1838年,德國動物學家埃倫貝格在《纖毛蟲是真正的有機體》一書中,把纖毛蟲綱分為22科,其中包括3個細菌的科(他將細菌看作動物),並且創用bacteria(細菌)一詞。1854年,德國植物學家科思發現桿狀細菌的芽孢,他將細菌歸屬於植物界,確定了此後百年間細菌的分類地位。

俄國出生的法國微生物學家維諾格拉茨基於1887年發現硫磺細菌,1890年發現硝化細菌,他論證了土壤中硫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學過程以及這些細菌的化能營養特性。

1892年,俄國植物生理學家伊萬諾夫斯基發現煙草花葉病原體是比細菌還小的、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光學顯微鏡不能窺測的生物,稱為過濾性病毒。1915-1917年,特沃特和埃雷爾觀察細菌菌落上出現噬菌斑以及培養液中的溶菌現象,發現了細菌病毒-噬菌體。

1957年,A.科恩伯格等成功地進行了DNA的體外組合和操縱。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組的研究不斷獲得進展,胰島素已用基因轉移的大腸桿菌發酵生產,干擾素也已開始用細菌生產。現代微生物學的研究將繼續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

(7)哪個事件是現代生物防治的開端擴展閱讀

微生物學對人類的作用

在微生物與工業發展的關繫上,通過食品罐藏防腐、釀造技術的改造、純種厭氧發酵的建立、液體深層通氣攪拌大規模培養技術的創建以及代謝調控發酵技術的發明,使得古老的釀造技術迅速發展成工業發酵新技術。

在遺傳工程等新技術的推動下,進一步發生質的飛躍,發展為發酵工程,並與遺傳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一起,共同組成當代的一個高技術學科生物工程學。

微生物在當代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新世紀的農業是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高科技為依託,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搞大農業(含農、林、牧、副、漁)、生態農業和工廠化的農業,因而是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低投入和無廢棄物的農業。

它兼有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和高生態效益的特點。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極其重要卻易被忽略,例如,以菌治害蟲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術: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長的微生物增產技術;以菌作飼(餌)料和以菌當蔬菜的單細胞蛋白和食用菌生產技術。

㈧ 世界地球日是幾月幾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環境。

世界地球日提醒大家如何保護環境,低碳生活:

1、隨手關燈 電力資源不浪費。

由於疏忽大意或覺得麻煩,很多人在生活中常常忘記關燈或關閉電源。目前我們生活中用的電,60%依靠燃燒煤炭,每發1度電就要燃燒400克煤炭。燃燒煤炭,不僅消耗地球資源,還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塵,嚴重污染環境。

養成隨手關燈小習慣,對於不用的電子設備,及時拔掉電源,既能省電,也能保護自然資源。

2、綠色低碳出行 環保又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是有車一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使用機動車。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大家也可以多去戶外騎車、健步走等,既鍛煉了身體,放鬆了身心,也降低了能耗

㈨ 生物防治是什麼

在自然條件下,生態系中的每一種物質和生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意義,長期的自然選擇,形成了生態平衡,不存在有害物質和蟲害、病害的概念。農田生態系中病蟲暴發,造成對人類經濟的危害,形成了病蟲害概念。為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減少害蟲的危害,人們大量地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葯,由於病蟲空間分布的稀疏性和作物吸收肥料能力的限制,90%的化學農葯和50%的化學肥料殘留在農田生態系中,形成了公害,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研究表明,自然因素引起的農業公害僅佔5%,而人為因素達95%,因而防止農葯殘毒污染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並已採取了許多有力措施,概括起來有下列幾方面:限制和停止使用某些劇毒殘留期較長的農葯品種,制定和遵守防止農葯殘留污染的有關規定,改進施葯方法,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的新農葯,大力發展「第三代農葯」,第三代農葯通常指能生物降解而無害於環境的新農葯。

採用綜合,發展化學防治以外的其他方法,並採用綜合防治,是防止農葯污染的一條重要途徑。

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運用有益生物及其產品來防治病蟲害的一種方法。它的優點是對環境污染少、對人、畜、植物無毒。生物防治有著廣泛的發展前途,是今後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

1.以蟲治蟲 我國是開展「以蟲治蟲」最早的國家。公元304年晉《南方草木狀》中即有用黃猝蟻防治橘園害蟲的記載。自然界中有許多益蟲捕食農林害蟲,又有許多益蟲寄生在農林害蟲身體內部或外部。這些益蟲通常叫做害蟲的天敵。捕食害蟲的就叫做捕食性天敵,寄生在害蟲體內或體外的就叫做寄生性天敵。利用天敵昆蟲來消滅害蟲是生物防治的一種重要方法。以蟲治蟲的方法除了對人畜安全、花錢少、使用簡便、效果好外還有很多優點。例如以蟲治蟲,把天敵昆蟲釋放出去,天敵昆蟲有尋找害蟲加以消滅的能力;天敵昆蟲釋放後,不但消滅了一部分害蟲,還能夠繁殖增多,進一步消滅更多的害蟲,因此以蟲治蟲的效果常可維持較長的時間;如果從外地引進一種或幾種天敵昆蟲而獲得成功,這是有較長遠防治意義的。因此以蟲治蟲與其他防治方法綜合應用,優點很多,我們應該十分重視這項工作。

我國有許多能消滅害蟲的有益昆蟲。在果樹生產上也已廣泛應用取得顯著效果。現列舉以下以蟲治蟲的一些著名的事例。

(1)以蟻治蟲我國最早開始 早在公元304年,晉朝嵇康所著《南方草木狀》中就詳細記載有南方橘農曾利用黃猝蟻防治柑橘害蟲的事跡。所以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我國最早開始以蟲治蟲的工作。而在國外,直到19世紀才有以蟲治蟲的詳細記載。目前廣東省四會縣仍然沿用這種黃猝蟻來防治柑橘大綠蝽、潛葉斧、粉綠象蟲和銅綠金龜子等害蟲。

(2)以瓢蟲治蟲 瓢蟲常用以防治蚜蟲和蚧蟲。

利用瓢蟲防治介殼蟲。我國南方利用大紅瓢蟲防治吹綿蚧早已取得成功,從國外引進澳洲瓢蟲防治吹綿蚧也已取得成功。福建省從廣東省引進孟氏隱唇瓢蟲防治果樹粉蚧也取得成功。其外,日本方頭甲、整胸寡節瓢蟲捕食矢尖蚧,草蛉和小黑瓢蟲,捕食蟎可以捕食柑橘、草莓紅蜘蛛,七星瓢蟲和食蟎蠅可捕食蚜蟲等。在河北省,黑緣紅瓢蟲是控制杏、桃樹害蟲朝鮮球蚧的重要天敵。

(3)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 平腹小蜂成蟲能把自己的卵產在荔枝椿象、蓖麻蠶、樟蠶、柞蠶、馬尾松毛蟲和柑橘大緣椿象等蟲的卵里,其幼蟲孵化後就以寄主卵內的營養物質為食,最後寄主卵不能孵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的效果很顯著,卵寄生率一般都達90%。

(4)利用植綏蟎防治柑橘紅蜘蛛 世界上已知植綏蟎約800餘種。我國已研究利用的是其中一種,叫做畸鰲蟎,用以防治柑橘紅蜘蛛,效果很好,現已在柑橘生產上示範推廣。

2.以菌治蟲 在自然界中,能使昆蟲感病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它們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及原生動物等。利用昆蟲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來防治害蟲,稱為微生物防治,也叫做以菌治蟲。以菌治蟲對人、畜比較安全;以菌治蟲有選擇性,有利於保護昆蟲的天敵;以菌治蟲經濟有效,可以工業化生產,便於在農村推廣。近十多年來微生物殺蟲劑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知可利用的病原體就有1000種以上。

(1)以細菌治蟲 細菌刺劑大多是隨著昆蟲取食,經過口腔,進入蟲體,在蟲體中產生芽孢和一種蛋白質毒素,叫做伴孢晶體。這種毒素能破壞昆蟲腸道,引起昆蟲癱瘓,很快停止取食。經過細菌在體腔進一步大量繁殖,引起敗血症,昆蟲很快死亡。昆蟲死後,開始腹部發黑,以後全體發黑,軟化腐爛。

病原細菌主要是蘇芸金桿菌,它是一種寄生於昆蟲體內引起昆蟲發病死亡的細菌。我國近年來分離出不少蘇芸金桿菌菌種,並發現了一些新變種。目前,國內各地生產和使用的松毛蟲桿菌、殺螟桿菌、青蟲菌、Bt8010等都屬於蘇芸金桿菌類,已用它防治20餘種農、林害蟲,如柑橘鳳蝶、蘋果巢蛾,柑橘紅蜘蛛、卷葉蛾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於蘇芸金桿菌制劑必須被害蟲食入,才起毒殺作用,所以適時施葯非常重要。

目前,我國生產和使用的蘇芸桿菌類的菌劑如Bt8010生物農葯等都存在殺蟲譜窄,僅對鱗翅目害蟲有效,殺蟲速率慢,長期使用易使害蟲產生抗葯性問題。最近,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中心研製的生物農葯天霸是利用多位點殺蟲毒素(mu ltiple-toxin)理論,將生物殺蟲劑Bt的伴胞晶體與放線菌Abarnecctin毒素進行藕合生產出的雙毒素生物殺蟲劑,就克服了以往研製的蘇芸金桿菌類葯劑的不足。表現為殺蟲譜廣,可用於防治鱗翅目、同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和蟎類等主要害蟲,在果樹上鱗翅目害蟲如果蒂蟲、枇杷黃毛蟲、柑橘鳳蝶、桃梨食心蟲等,雙翅目害蟲如葉甲等,同翅目害蟲如荔枝椿象、龍眼木虱、橄欖木虱等,以及果樹上的蟎類等應用推廣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殺蟲速率快,對主要害蟲的殺蟲經達24小時大於85%。降低害蟲抗葯性,雙毒素生物殺蟲劑的抗性周期是單毒素的乘數倍,假設單毒素生物殺蟲劑的抗性周期為5年,雙毒素的則為25年。使用成本低,天霸的使用成本平均為52.5~82.5元/公頃·次。

(2)以真菌治蟲 真菌是通過體壁進入害蟲的體內,大量繁殖後,又以菌絲穿出體壁,產生孢子。死蟲身體往往僵硬,呈現白色、黃色、綠色和紅色。在害蟲病原微生物中,以真菌致病的最多,已知約有530餘種,佔60%以上。而昆蟲的真菌病中,由白僵菌引起的佔21%。目前國內外成功使用的,主要是半知菌綱的白僵菌。此外,綠僵菌Metarrhizium anisopliae M.S.、蟲黴菌屬Entomophthora和多毛菌屬Hi-rsutella等研究較多,也頗有應用前途。白僵菌,又稱球孢白僵病,是一種廣譜性寄生真菌,它可以寄生在5個目、24科的190多種昆蟲與蟎類。1835年在美國首次分離出來,近二三十年才較廣泛應用。在果樹生產上,我國較大面積應用白僵菌防治蘋果食心蟲,杏葉蜂,蟎類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在福建利用荔蝽菌防治荔枝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病毒治蟲 昆蟲病毒病在自然界的昆蟲群體中是經常存在的,有時還能引起昆蟲的流行病,起著抑制害蟲大發生的作用。因此,昆蟲病毒大可以作為防治害蟲的一種重要手段。國內外已發現能被病毒感染的昆蟲與蟎類已達七百餘種。

目前用來防治害蟲的病毒主要是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和質型多角體病毒。病毒對昆蟲的致病力一般都很強,感病死亡率常達80%以上。幼蟲如果感病,即使有少數和能化蛹,許多病蛹也不能成活。少數能羽化為成蟲,其體內也都帶病毒,產卵時,卵面常附著有病毒,可使病毒傳給下一代。

上述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和質型多角體病毒等幾類有包涵體的昆蟲病毒,在自然界能保存活力四五年,甚至更久,因此病毒能夠在自然界長期保存下來,起著調劑害蟲群體數量消長的作用。

我國已發現昆蟲病毒將近30種,大都作過接種試驗。最近各地陸續發現的重要害蟲的病毒有:斜紋夜蛾、桑毛蟲、木橑尺蠖、馬尾松毛蟲和茶毛蟲的核型多角體病毒;棉鈴蟲、黃地老虎和馬尾松毛蟲的質型多角體病毒以及菜白蝶和黃地老虎的顆粒病毒。其中已經在林間或田間作過防治試驗,有初步效果的有: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斜紋夜蛾幼蟲、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和質型多角體病毒防治馬尾松毛蟲、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桑毛蟲、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赤松毛蟲以及用核型多角體防治棉鈴蟲。這些都是我國以病毒治蟲的良好開端。

閱讀全文

與哪個事件是現代生物防治的開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