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規微生物檢驗用品包括哪些 常規微生物檢驗需要用什麼
1、常規微生物檢驗用品:試管,燒杯,錐形瓶,容量瓶,玻璃棒,鐵架台,酒精燈,鑷子,移液管,洗耳球,載玻片,量筒,培養皿,乾燥箱,電爐,高壓蒸汽滅菌鍋,恆溫培養箱,水浴鍋,分光光度級計,試管架,漏斗,濾紙,接種環,顯微鏡,擦鏡紙。
2、微生物檢驗工作是一項對前期准備要求很嚴格的工作,建議准備以下事項:清楚檢驗工作的目的,是檢測什麼樣品的什麼項目,依照什麼標准,例如依照GBT 4789.2-2008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檢測某食品樣品的菌落總數項目,那麼你就要熟讀這個標准,要知道准備什麼用到的儀器器具,用到什麼培養基,要有怎樣的培養條件,怎樣去觀察結果以及數據處理,怎樣填寫檢驗報告。
Ⅱ 微生物實驗室需要什麼試劑 我們進行樣品的黴菌,酵母菌和細菌的計數,大腸桿菌的檢測也是計數,
如果只是你檢測的這些,緩沖液用PH7.0氯化鈉-蛋白腖緩沖液就可以了。
培養基的話,就要看你是什麼標准了,如果是cp 的標准呢,就去看中國葯典二部,附錄107頁的微生物限度檢測方法,裡面說的很清楚的。
如果是USP的標准呢,就去看USP葯典里的61和62,這兩個部分呢,一個是講如何測黴菌、酵母菌、細菌的,一個是講如何測大腸、金葡菌的。
試劑什麼的,在這些地方都有講的。
Ⅲ 微生物檢測手段及注意事項
1. 微生物計量法
1.1 體積測量法
又稱測菌絲濃度法,通過測定一定體積培養液中所含菌絲的量來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測培養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如5 min)和轉速(如5000 rpm),離心後,倒出上清夜,測出上清夜體積為v,則菌絲濃度為(10-v)/10。菌絲濃度測定法是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監測指標。這種方法比較粗放,簡便,快速,但需要設定一致的處理條件,否則偏差很大,由於離心沉澱物中夾雜有一些固體營養物,結果會有一定偏差。
1.2稱 乾重法
可用離心或過濾法測定。一般乾重為濕重的10~20%。在離心法中,將一定體積待測培養液倒入離心管中,設定一定的離心時間和轉速,進行離心,並用清水離心洗滌1~5次,進行乾燥。乾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乾,或採用紅外線烘乾,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乾燥,乾燥後稱重。如用過濾法,絲狀真菌可用濾紙過濾,細菌可用醋酸纖維膜等濾膜過濾,過濾後用少量水洗滌,在40 ℃下進行真空乾燥。稱乾重發法較為煩瑣,通常獲取的微生物產品為菌體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如活性乾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體為活性物質的飼料和肥料。
1.3 比濁法
微生物的生長引起培養物混濁度的增高。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一定波長下的吸光值,判斷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對某一培養物內的菌體生長作定時跟蹤時,可採用一種特製的有側臂的三角燒瓶。將側臂插入光電比色計的比色座孔中,即可隨時測定其生長情況,而不必取菌液。該法主要用於發酵工業菌體生長監測。如使用UNICO公司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 nm處用比色管定時測定發酵液的吸光光度值OD600,以此監控E.coli的生長及誘導時間。
1.4 菌絲長度測量法
對於絲狀真菌和一些放線菌,可以在培養基上測定一定時間內菌絲生長的長度,或是利用一隻一端開口並帶有刻度的細玻璃管,到入合適的培養基,卧放,在開口的一端接種微生物,一段時間後記錄其菌絲生長長度,藉此衡量絲狀微生物的生長。
2. 微生物計數法
2.1 血球計數板法
血球計數板是一種有特別結構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條溝和兩條嵴,中央有一短橫溝和兩個平台,兩嵴的表比兩平台的表面高0.1 mm,每個平台上刻有不同規格的格網,中央0.1 mm2面積上刻有400個小方格。通過油鏡觀察,統計一定大格內微生物的數量,即可算出1 mL菌液中所含的菌體數。這種方法簡便,直觀,快捷,但只適宜於單細胞狀態的微生物或絲狀微生物所產生的孢子進行計數,並且所得結果是包括死細胞在內的總菌數。
2.2 染色計數法
為了彌補一些微生物在油鏡下不易觀察計數,而直接用血球計數板法又無法區分死細胞和活細胞的不足,人們發明了染色計數法。藉助不同的染料對菌體進行適當的染色,可以更方便的在顯微鏡下進行活菌計數。如酵母活細胞計數可用美藍染色液,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活細胞為無色,而死細胞為藍色。
2.3 比例計數法
將已知顆粒(如黴菌孢子或紅細胞)濃度的液體與一待測細胞濃度的菌液按一定比例均勻混合,在顯微鏡視野中數出各自的數目,即可得未知菌液的細胞濃度。這種計數方法比較粗放。並且需要配製已知顆粒濃度的懸液做標准。
2.4 液體稀釋法
對未知菌樣做連續十倍系列稀釋,根據估計數,從最適宜的三個連續的10倍稀釋液中各取5 mL試樣,接種1 mL到3組共15隻裝培養液的試管中,經培養後記錄每個稀釋度出現生長的試管數,然後查最大或然數表MPN(Most Probable Number)得出菌樣的含菌數,根據樣品稀釋倍數計算出活菌含量。該法常用於食品中微生物的檢測,例如飲用水和牛奶的微生物限量檢查。
2.5 平板菌落計數法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活菌計數法。將待測菌液進行梯度稀釋,取一定體積的稀釋菌液與合適的固體培養基在凝固前均勻混合,或將菌液塗布於已凝固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保溫培養後,用平板上出現的菌落數乘以菌液稀釋度,即可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數。一般以直徑9 cm的平板上出現50~500個菌落為宜。但方法比較麻煩,操作者需有熟練的技術。平板菌落計數法不僅可以得出菌液中活菌的含菌數,而且同時將菌液中的'細菌進行了一次分離培養,獲得了單克隆。
2.6 試劑紙
在平板計數法的基礎上,發展了小型商品化產品以供快速計數用。形式有小型厚濾紙片,瓊脂片等。在濾紙和瓊脂片中吸有合適的培養基,其中加入活性指示劑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無色)待蘸取測試菌液後置密封包裝袋中培養。短期培養後在濾紙上出現一定密度的玫瑰色微小菌落與標准紙色板上圖譜比較即可估算出樣品的含菌量。試劑紙法計數快捷准確,相比而言避免了平板計數法的人為操作誤差。
2.7 膜過濾法
用特殊的濾膜過濾一定體積的含菌樣品,經丫叮橙染色,在紫外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熒光,活細胞會發橙色熒光,而死細胞則發綠色熒光。
3. 間接測定法
微生物的生長伴隨著一系列生理指標發生變化,例如酸鹼度,發酵液中的含氮量,含糖量,產氣量等,與生長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標很多,它們可作為生長測定的相對值。因此可利用生理指標等間接參數來測定生物量。
3.1 測定含氮量
大多數細菌的含氮量為乾重的12.5%,酵母為7.5%,黴菌為6.0%。根據含氮量×6.25,即可測定粗蛋白的含量。含氮量的測定方法有很多,如用硫酸,過氯酸,碘酸,磷酸等消化法和Dumas測N2氣法。Dumas測N2氣法是將樣品與CuO混合,在CO2氣流中加熱後產生氮氣,收集在呼吸計中,用KOH吸去CO2後即可測出N2的量。
3.2 測定含碳量
將少量(乾重0.2~2.0 mg)生物材料混入1 mL水或無機緩沖液中,用2 mL 2%的K2Cr2O7溶液在100 ℃下加熱30分鍾後冷卻。加水稀釋至5 mL,在580 nm的波長下讀取吸光光度值,即可推算出生長量。需用試劑做空白對照,用標准樣品做標准曲線。
3.3還原糖測定法
還原糖通常是指單糖或寡糖,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通過還原糖的測定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常用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上微生物生長的常規監測。方法是,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試劑,沸水浴煮沸3分鍾,取出加少許鹽酸酸化,加入Na2S2O3臨近終點時加入澱粉溶液,繼續加Na2S2O3至終點,查表讀出還原糖的含量。
3.4 氨基氮的測定
離心發酵液,取上清液,加入甲基紅和鹽酸作指示劑,加入0.02 mol/L的NaOH調色至顏色剛剛褪去,加入底物18%的中性甲醛,反應數刻,加入0.02 mol/L的使之變色,根據NaOH的用量折算出氨基氮的含量。根據培養液中氨基氮的含量,可間接反映微生物的生長狀況。
3.5 其他生理物質的測定
P,DNA,RNA,ATP,NAM(乙醯胞壁酸)等含量以及產酸,產氣,產CO2(用標記葡萄糖做基質),耗氧,黏度,產熱等指標,都可用於生長量的測定。也可以根據反應前後的基質濃度變化,最終產氣量,微生物活性三方面的測定反映微生物的生長。如在BMP-2的發酵生產上,隨時監測溶氧量的變化和酸鹼度的變化,判斷細菌的長勢。
4. 商業化快速微生物檢測法
微生物的檢測,其發展方向是快速,准確,簡便,自動化,當前很多生物製品公司利用傳統微生物檢測原理,結合不同的檢測方法,設計了形式各異的微生物檢測儀器設備,正逐步廣泛應用於醫學微生物檢測和科學研究領域。例如:
4.1 試劑盒,培養基等手段
抗干擾培養基和微生物數量快速檢測技術結合解決了傳統微生物檢測手段不能解決的難題,為建立一套完整的抗干擾微生物檢測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抗干擾微生物培養基,新型生化鑒定管,微生物計數卡,環境質量檢測試劑盒等,可方便的用於多項檢測。
4.2 藉助新型先進儀器
BACTOMETER全自動各類總菌數及快速細菌檢測系統可以數小時內獲得監測結果,樣本顏色及光學特徵都不影響讀數,對酵母和黴菌檢測同樣高度敏感原理是利用電阻抗法(Impedance Technology)將待測樣本與培養基置於反應試劑盒內,底部有一對不銹鋼電極,測定因微生物生長而產生阻抗改變。如微生物生長時可將培養基中的大分子營養物經代謝轉變為活躍小分子,電阻抗法可測試這種微弱變化,從而比傳統平板法更快速監測微生物的存在及數量。測定項目包括總生菌數,酵母菌,大腸桿菌群,黴菌,乳酸菌,嗜熱菌,革蘭氏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OD值是反映菌體生長狀態的一個指標,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縮寫,表示被檢測物吸收掉的光密度。通常400~700 nm 都是微生物測定的范圍,需要紫外分光光度計測最大吸收波長。用得最多的是:505 nm測菌絲菌體、560 nm測酵母、600 nm測細菌。用測OD方法畫微生物生長曲線時,同一株菌的起始培養濃度可以准備多管(根據檢測點的需要,如需檢測10個點,就准備10管),然後每個點取一管出來測OD值就行了。
一般測菌體密度的OD的波長范圍是580 nm-660 nm,如枯草芽孢桿菌用600 nm,已經屬於可見光區(200 nm~400 nm為紫外光區,400 nm~800 nm為可見光區)。空白如用水做,需要離心洗滌菌體;空白如用不接種的培養基做就不需要洗滌,但是不接種的培養基要和接種的同時培養以求條件一致,最後注意一般OD值在控制在0.1~0.4最好,在這個區內的值就可靠,如果OD大於1.0,一般要稀釋後再測,因為OD太大,分光光度計的靈敏度就會顯著降低。
一般都測吸光值,而且最好是整個實驗過程中,保持發酵液或菌體的稀釋倍數一致,吸光值與稀釋倍數不一定成正比,可保證整個實驗點有可比性。且取值的時候要連續讀數,重復3次的數最好。
另,用分光光度計測微生物的OD值為什麼要把波長設為600 nm
這個波長其實只是針對濁度,而分光光度計在600 nm處對濁度的反應比較靈敏。測吸收峰的實際意義並不大,比如LB搖瓶培養過夜的大腸桿菌,其實在400多納米處的吸收最大,但那很可能是培養液的吸收峰。
Ⅳ 微生物實驗室常用試劑有那些往XDJM指點一二
微生物學實驗室常用試劑與培養基
第一節 常用試劑及其使用方法
一、診斷用紙片
⑴ 桿菌肽紙片(0.04U/片):抑菌圈>10mm為敏感。質控菌株: D群鏈球菌陰性, A群鏈球菌陽性。
⑵ SMZ紙片(1.25μg/片、23.75μg/片):出現抑菌圈即為敏感。質控菌株:D群鏈球菌陽性, A群鏈球菌陰性。
⑶ 新生黴素紙片(5.0μg/片):抑菌圈≥16mm為敏感。質控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陽性,腐生葡萄球菌陰性。
⑷ O129紙片、奧普托欣(Optochin)紙片:參見第五節《生化試驗培養基》。
二、診斷用血清
1.沙門菌屬診斷血清
⑴ A-F群O多價診斷血清。
⑵ 特異O群因子診斷血清:常用的有O2,O4,O7,O9,O10診斷血清。
⑶ 特異H因子診斷血清 常用的有Ha,Hb,Hc,Hd,Hgm,Hi,Hf、Vi因子診斷血清。
2.志賀菌屬診斷血清
志賀菌屬4種多價血清:痢疾志賀菌Ⅰ、Ⅱ血清,福氏志賀菌多價血清及分型血清(1~6型),宋內志賀菌診斷血清,鮑氏志賀菌多價血清及分型血清。
3.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診斷血清
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診斷血清,產腸毒素大腸埃希菌(ETEC)診斷血清,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診斷血清,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診斷血清O157: H 7。
4.霍亂弧菌O1、O139混合多價診斷血清及稻葉、小川、彥島O139分型血清
5.腦膜炎奈瑟菌多價血清及分群血清
6.鏈球菌分類診斷血清
7.肺炎鏈球菌診斷血清
8.耶爾森菌診斷血清
三、常用染色液
1.革蘭染色液
⑴ 結晶紫溶液 A液:結晶紫 20g,95%乙醇20 ml; B液:草酸銨 0.8g, 蒸餾水80 ml。
染色前24h將A液、 B液混合,過濾後裝入試劑瓶內備用。
⑵ 碘液:碘1g,碘化鉀2g,蒸餾水300ml。
將碘與碘化鉀混合並研磨,加入幾毫升蒸餾水, 使其逐漸溶解,然後研磨,繼續加入少量蒸餾水至碘、碘化鉀完全溶解。最後補足水量。也可用少量蒸餾水將碘化鉀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後,加水至300ml。
⑶ 脫色液:95%乙醇
⑷ 復染液:沙黃2.5g,95%乙醇100ml為貯存液,取貯存液10ml,加蒸餾水90ml為應用液。
2.抗酸染色液
⑴ 鹼性復紅染色液: ①萋納石炭酸復紅溶液:鹼性復紅乙醇飽和溶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 ②脫色液:濃鹽酸3ml,95%乙醇97ml。③復染液(呂弗勒美藍液):美藍乙醇飽和溶液30ml,100g/L氫氧化鉀溶液0.1ml,蒸餾水100ml。
⑵ 金胺O-羅丹明B染色液: ①羅丹明B液:羅丹明B 0.1g加蒸餾水100ml。②1g/L金胺O液:金胺O液0.1g加蒸餾水95ml,再加入純石炭酸 5ml,混勻。③3%鹽酸乙醇。④稀釋美藍液:呂弗勒美藍液100ml,加蒸餾水90ml,混勻。
3.鞭毛染色液(改良Ryu法)
A液:5%石炭酸10ml,鞣酸2g,飽和硫酸鋁鉀溶液 10ml; B液:結晶紫乙醇飽和液。應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溫存放備用。
4.異染顆粒染色液
甲液:甲苯胺藍 0.15g,孔雀綠 2g/L, 95% 乙醇2.0ml,蒸餾水100ml。乙液:碘 2g,碘化鉀3g,蒸餾水300ml。
先將碘化鉀加入少許蒸餾水(約2ml),充分振搖,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後, 加蒸餾水至300ml。
5.莢膜染色液
⑴ 印度墨汁或50g/L黑色素水溶液
⑵ 5g/L苯胺藍水溶液。
第二節 基礎培養基
一、液體基礎培養基
1.蛋白腖水
[用途]
用於細菌靛基質試驗;一般細菌培養和傳代。
[配法]
蛋白腖(或胰蛋白腖)10g,氯化鈉 5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溶於水中,校正pH 至7.2,分裝試管,每管2~3ml,置121℃滅菌15min備用。
[質量控制]
大腸埃希菌生長良好,靛基質陽性;傷寒沙門菌生長良好,靛基質陰性。
2.營養肉湯
[用途]
一般細菌的增菌培養,加入1%的瓊脂粉亦可作營養瓊脂。
[配法]
蛋白腖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稱量混合溶解於水中,校正pH至7.4,按用途不同分裝於燒瓶或試管內。經121℃滅菌15min,作無菌試驗後冷藏備用。
[質量控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沙門菌、化膿性鏈球菌生長良好。
[保存]
置冰箱3周內用完。
3.牛肉浸液培養基
[用途]
細菌培養最基礎的培養基,除用於一般細菌的培養外,又可以作營養瓊脂及其它培養基的基礎。
[配法]
新鮮除脂牛肉 500g,氯化鈉5g
蛋白腖10g,蒸餾水1L。
先將牛肉清洗,除脂肪、肌腱,並切塊絞碎。稱取500g置容器加入蒸餾水1L,攪勻後置冰箱過夜,次日煮沸加熱30min,並用玻棒不時攪拌用絨布或麻布進行粗過濾,再用脫脂棉過濾即成。在過濾中加入蛋白腖10g、氯化鈉5g溶解後,用氫氧化鈉溶液校正pH至7.6~7.8,並加熱煮沸10min,補充蒸餾水至1L,最後用濾紙過濾,呈清晰透明、淡黃色液體,經121℃15min滅菌備用。
[用法]
根據用途不同可以製成營養肉湯,以此為基礎製成其它培養基。如製作固體培養基,加入瓊脂15 ~20g/L即可。
[質量控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等均生長良好。
[保存]
置4℃冰箱內可以使用較長時間。
注:商品牛肉浸膏粉,一般使用量為3~5g/L。
二、固體基礎培養基
1.營養瓊脂
[用途]
一般細菌和菌株的純化及傳種。 [配法]
蛋白腖10g,牛肉膏3g,氯化鈉5g,瓊脂粉(優質)12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除瓊脂外)溶於水中,校正pH 7.2~7.4後加入瓊脂,煮沸溶解,根據用途不同進行分裝,經121℃滅菌15min,傾注平板或製成斜面,冷藏備用。
[質量控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呈淺黃色; 痢疾志賀菌菌落無色;銅綠假單胞菌 菌落無色或淺綠色。
[保存]
置4℃冰箱保存,2周內用完。
2.血瓊脂培養基
[用途]
一般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和溶血性鑒別及保存菌種。
[配法]
pH 7.4~7.6牛肉浸液瓊脂 100ml,脫纖維羊血(或兔血) 5~10ml。
將血瓊脂基礎經121℃滅菌15min,待冷卻至50℃左右以無菌手續加入羊血,搖勻後立即傾注滅菌平皿內,待凝固後,經無菌實驗冷藏備用。
[質量控制]
化膿性鏈球菌ATCC 19615生長良好,β-溶血;肺炎鏈球菌ATCC 6303生長良好,α-溶血;表皮葡萄球菌ATCC 12228 生長良好,不溶血。
[保存]
置4℃冰箱,1周內用完。
3.巧克力瓊脂培養基
[用途]
主要用於嗜血桿菌的分離培養,亦可用於奈瑟菌的增殖培養。
[配法]
鮮牛肉浸出液1L, 蛋白腖10g,
氯化鈉5g,瓊脂粉12g,無菌脫纖維
羊血或兔血100ml。
將上述成分(除兔血外)加熱溶解,調pH至7.2,置121℃15min高壓滅菌,待冷至約85℃,以無菌方式加入兔血,搖勻後置85℃水浴中,維持該溫度10min,使之成巧克力色。取出置室溫冷至約50℃,傾注平板或製成斜面備用。
[質量控制]
流感嗜血桿菌ATCC 10211、肺炎鏈球菌ATCC 6305生長良好,菌落典型。
[保存]
置4℃冰箱,1周內用完。
4.胱氨酸胰化酪蛋白瓊脂
[用途]
常用於測定腦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以及營養要求較高細菌的糖發酵試驗。
[配法]
胱氨酸0.5g, 胰化酪蛋白20g,氯化鈉5g,亞硫酸鈉0.3g,瓊脂3.5g,酚紅0.0175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酚紅除外)混合溶解,調pH至7.2,加入酚紅指示劑。分裝試管,115℃滅菌15min。
[用法]
用於測定糖發酵時,按需要加入各種糖溶液,將待檢標本直接種於培養基管內,置35℃孵箱,18~24h觀察結果。培養基由紅色變為黃色為陽性,不變色為陰性。
第三節 保存和增菌培養基
一、菌種保存培養基
[配法]
蛋白腖10g,牛肉膏5g,氯化鈉3g,磷酸氫二鈉2g,瓊脂粉4.5g,蒸餾水1L 。
將上述成分混合於水中,加熱溶解,調pH至7.4~7.6,分裝試管2/3左右高度,121℃高壓滅菌15min,成為半固體培養基,備用。
[質量控制]
培養基呈淡黃色半固體狀。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生長良好,動力陽性;福氏志賀菌(ATCC 12022)生長良好,動力陰性;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生長良好,動力陰性。
二、增菌培養基
1.葡萄糖肉湯
[用途]
用於血液增菌。
[配法]
蛋白腖(或月示 腖)10g,氯化鈉5g,肉浸液(或心浸液)1L,葡萄糖3g,枸櫞酸鈉3g,5g/L對氨基苯甲酸水溶液10ml,1mol/L硫酸鎂溶液20ml,青黴素酶1000 U。
將蛋白腖、氯化鈉混合於肉浸液中加熱溶解,再加入葡萄糖、枸櫞酸鈉、對氨苯甲酸及硫酸鎂,繼續煮沸5min,並補足失水,調整pH至7.8。
過濾分裝,每瓶50ml,高壓滅菌115℃20min後,每瓶加入青黴素酶50 U,經無菌試驗合格後,冷卻備用。
[用法]
將採取的血液標本,以無菌手續注入培養瓶中(血液1ml,培養液10ml),置35℃培養箱內,每天1次取出觀察結果。如有細菌生長,可出現數種不同的表現,應隨時作分離培養,可選用血瓊脂、伊紅美藍瓊脂及巧克力瓊脂平板等。無細菌生長表現的培養瓶,需連續觀察7d,仍無細菌生長方可棄去。在觀察的過程中,至少應作兩次分離培養。
注:
⑴ 枸櫞酸鈉為抗凝劑,可使血液加入培養基中不凝固。
⑵ 對氨基苯甲酸主要中和血液中磺胺類葯物的抑菌作用。
⑶ 硫酸鎂主要抑制血液中存在的四環素、金黴素、新黴素、多粘菌素及鏈黴素的抑菌作用。
⑷ 本培養基近年來有許多改良配方,如加入0.3%~0.5%酵母浸膏以增加營養;加0.2%核酸刺激細菌生長;加0.1%粘液素能被覆於細菌的表面,保護細菌免受抗體破壞;加入聚茴香腦磺酸鈉(SPS)能中和補體的抗葯作用從而提高檢出率。
2.血液增菌培養基
[用途]
血液和骨髓液病原菌的增菌培養。
[配法]
蛋白腖10g,氯化鈉5g,牛肉膏3g,葡萄糖1g,酵母膏粉3g,枸櫞酸鈉3g,磷酸氫二鉀2g,5g/L對氨基苯甲酸溶液5ml,1mol/L硫酸鎂溶液20ml, 4g/L酚紅溶液6ml,青黴素酶50 U,聚茴香腦磺酸鈉(SPS) 0.3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除酚紅指示劑、青黴素酶外)混合加熱溶解,校正pH至7.4,再加酚紅,過濾分裝每瓶30~50ml,經121℃滅菌15min和35℃24h無菌試驗備用。臨用時每瓶加入1.5~2.5 U青黴素酶。
[質量控制]
傷寒沙門菌ATCC 50096、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化膿性鏈球菌ATCC 19615、肺炎鏈球菌ATCC 6305、金黃色葡萄菌ATCC 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均生長良好。
3.亞硒酸鹽增菌培養基
[用途]
沙門菌增菌培養。
[配法]
蛋白腖5g,乳糖4g,磷酸氫二鈉4.5g,磷酸二氫鈉5.5g,亞硒酸氫鈉4g,蒸餾水1L。
先將亞硒酸鹽加到200ml蒸餾水中,充分搖勻溶解。其它成分稱量混合,加入蒸餾水800ml,加熱溶解,待冷卻後兩液混合,充分搖勻,校正pH 7.0~7.1(通過調整磷酸鹽緩沖對的比例來校正pH值)。最後分裝於15×150mm的試管內,每管10ml。置水浴隔水煮沸10~15min,立即冷卻,置4℃冰箱保存備用。
[用法]
取新鮮標本1g或棉拭子采樣直接種於該培養管內。搖動後置35℃培養過夜。如發現均勻混濁,管底有紅色沉澱物,表示細菌生長。然後取培養物分離在選擇性培養基上,如SS瓊脂、麥康凱瓊脂平板等,進行培養。
[質量控制]
培養基應呈淡黃色或無色,透明無沉澱物。增菌靈敏度:傷寒沙門菌1×10-5,鼠傷寒及副傷寒沙門菌1×10-7。
[保存]
4℃保存,1周內用完。
註:
⑴ 亞硒酸鹽,包括亞硒酸鈉、亞硒酸氫鈉均可使用,但以亞硒酸氫鈉效果為好。
⑵ 磷酸鹽緩沖對中,兩者的用量比例與亞硒酸鹽及蛋白腖的品種有關。制備前應進行調試,其總量為10g/L。
⑶ 在制備過程中,亞硒酸鹽不能直接加熱。隔水煮沸時間亦不能超過規定時間,否則亞硒酸鹽會變質,生成紅色沉澱物。
⑷ 培養基應呈淡黃色,有紅色沉澱物出現時不可再用。
4.SS增菌液
[用途]
用於沙門、志賀菌的增菌。
[配法]
月示 腖 2g,蛋白腖8g,牛肉膏3.5g,酵母膏2g,葡萄糖2g,枸櫞酸鐵10g,硫代硫酸鈉10g,亞硫酸鈉0.7g,膽鹽5.5g,磷酸氫二鈉4g,磷酸二氫鉀0.1g,去氧膽酸鈉(進口) 1.5g,煌綠0.005g,蒸餾水1L。
將上述成分加熱溶於水中,調pH至7.1,分裝試管(15×150mm),每管5~7ml,隔水煮沸5min備用。
[用法]
取糞便標本1g直接種於增菌液內,35℃16~18h培養,取出轉種於分離培養基即可。
[質量控制]
培養基應呈淡黃色或略呈淡綠色。傷寒沙門菌ATCC 50096、福氏志賀菌ATCC 12022 生長良好;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生長抑制。
註:
⑴ 切勿高壓,隔水煮沸時間不超過5min。
⑵ 煌綠用量應根據不同產品批號酌情增減。
5.鹼性蛋白腖水
[用途]
霍亂弧菌增菌培養。
[配法]
蛋白腖 20g,氯化鈉5g,蒸餾水100ml。
將上述成分溶解於水中,校正pH 至8.6,分裝於試管8~10ml,經121℃滅菌15min備用。
[用法]
將待檢標本接種到鹼性腖水中,置35℃培養6~8h,霍亂弧菌呈均勻混濁生長,表面有菌膜出現。取表面菌液一白金環移種到鹼性瓊脂、慶大瓊脂或TCBS瓊脂平板上。必要時做第二次增菌。
[質量控制]
有條件的實驗室可用標准菌株,一般臨床實驗室可用非01群弧菌,培養後生長良好者方可使用。霍亂弧菌E1-Tor生物型和副溶血弧菌生長良好(6h);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不生長(6h)。
[保存]
置4℃冰箱,2周內用完。
註:若在每升鹼性腖水中加入1%亞碲酸鉀溶液0.5~1.0 ml,則成為亞碲酸鉀鹼性腖水,其增菌效果更為理想。
第四節 分離培養基
一、革蘭陽性桿菌分離培養基
1.羅-琴改良培養基
[用途]
用於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配法]
磷酸二氫鉀2.4g,硫酸鎂0.24g,枸櫞酸鎂(或枸櫞酸鈉) 0.6g,天門冬素3.6g,甘油12ml,蒸餾水600ml,馬鈴薯澱粉30g,新鮮雞卵液1L,2%孔雀綠水溶液20ml。
先將磷酸鹽、硫酸鎂、枸櫞酸鎂、天門冬素及甘油,加熱溶解於600ml蒸餾水中。再添放馬鈴薯粉,邊放邊攪,並繼續置沸水中加熱30min,待冷卻至60℃左右時,加入雞卵液1L及孔雀綠溶液20ml,充分混勻後,用無菌操作分裝於滅菌試管,每支5~6ml,塞緊橡皮塞(最好是翻口塞),置於血清凝固器內製成斜面,經85℃1h間歇滅菌2次(或高壓滅菌115℃20min),待凝固後經無菌試驗,4℃冷藏備用。
[用法]
取晨咳痰或其它體液標本,經消化處理和離心沉澱的濃縮液0.1ml(約2滴)滴種於培養基的斜面上,盡量搖晃,置35℃5%~10%二氧化碳溫箱內培養1~4周,觀察結果。凡在1周內發現生長的菌落,一般不可能是結核分枝桿菌;在2周後生長的菌落,奶油狀,略呈黃色,粗糙突起,不透明,即取菌進行塗片染色鏡檢及鑒定。
[質量控制]
用結核分枝桿菌菌株作陽性培養試驗。
[保存]
置4℃冰箱內2~4周有效。
註:
⑴ 本培養基由Lowenstein-Jenden設計的基礎上改良。
(2)本培養基pH約為6.0左右,一般無須校正。
(3)間歇滅菌的溫度不宜超過90℃。
2.血清斜面培養基(呂氏血清斜面)
[用途]
用於白喉棒狀桿菌培養。
[配法]
1%葡萄糖肉湯(pH 7.6)100ml,無菌動物血清(牛、羊、豬、兔) 300ml。
將上述成分混合後,分裝於試管內,每管約4~5ml。斜插在血清凝固器內(或蒸籠)加熱80~85℃30min,使血清凝固成斜面,冷卻後放4℃冰箱內。取出後採用間歇滅菌法,85℃滅菌30min,連續3天,經無菌試驗證明無雜菌生長即可應用。
微生物學實驗室常用試劑與培養基 第一節 常用試劑及其使用方法 分類:默認欄目2006.2.21 20:54 作者:hbmzhsh | 評論:2 | 閱讀:1037
微生物學實驗室常用試劑與培養基
第一節 常用試劑及其使用方法
一、診斷用紙片
⑴ 桿菌肽紙片(0.04U/片):抑菌圈>10mm為敏感。質控菌株: D群鏈球菌陰性, A群鏈球菌陽性。
⑵ SMZ紙片(1.25μg/片、23.75μg/片):出現抑菌圈即為敏感。質控菌株:D群鏈球菌陽性, A群鏈球菌陰性。
⑶ 新生黴素紙片(5.0μg/片):抑菌圈≥16mm為敏感。質控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陽性,腐生葡萄球菌陰性。
⑷ O129紙片、奧普托欣(Optochin)紙片:參見第五節《生化試驗培養基》。
二、診斷用血清
1.沙門菌屬診斷血清
⑴ A-F群O多價診斷血清。
⑵ 特異O群因子診斷血清:常用的有O2,O4,O7,O9,O10診斷血清。
⑶ 特異H因子診斷血清 常用的有Ha,Hb,Hc,Hd,Hgm,Hi,Hf、Vi因子診斷血清。
2.志賀菌屬診斷血清
志賀菌屬4種多價血清:痢疾志賀菌Ⅰ、Ⅱ血清,福氏志賀菌多價血清及分型血清(1~6型),宋內志賀菌診斷血清,鮑氏志賀菌多價血清及分型血清。
3.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診斷血清
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診斷血清,產腸毒素大腸埃希菌(ETEC)診斷血清,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診斷血清,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診斷血清O157: H 7。
4.霍亂弧菌O1、O139混合多價診斷血清及稻葉、小川、彥島O139分型血清
5.腦膜炎奈瑟菌多價血清及分群血清
6.鏈球菌分類診斷血清
7.肺炎鏈球菌診斷血清
8.耶爾森菌診斷血清
三、常用染色液
1.革蘭染色液
⑴ 結晶紫溶液 A液:結晶紫 20g,95%乙醇20 ml; B液:草酸銨 0.8g, 蒸餾水80 ml。
染色前24h將A液、 B液混合,過濾後裝入試劑瓶內備用。
⑵ 碘液:碘1g,碘化鉀2g,蒸餾水300ml。
將碘與碘化鉀混合並研磨,加入幾毫升蒸餾水, 使其逐漸溶解,然後研磨,繼續加入少量蒸餾水至碘、碘化鉀完全溶解。最後補足水量。也可用少量蒸餾水將碘化鉀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後,加水至300ml。
⑶ 脫色液:95%乙醇
⑷ 復染液:沙黃2.5g,95%乙醇100ml為貯存液,取貯存液10ml,加蒸餾水90ml為應用液。
2.抗酸染色液
⑴ 鹼性復紅染色液: ①萋納石炭酸復紅溶液:鹼性復紅乙醇飽和溶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 ②脫色液:濃鹽酸3ml,95%乙醇97ml。③復染液(呂弗勒美藍液):美藍乙醇飽和溶液30ml,100g/L氫氧化鉀溶液0.1ml,蒸餾水100ml。
⑵ 金胺O-羅丹明B染色液: ①羅丹明B液:羅丹明B 0.1g加蒸餾水100ml。②1g/L金胺O液:金胺O液0.1g加蒸餾水95ml,再加入純石炭酸 5ml,混勻。③3%鹽酸乙醇。④稀釋美藍液:呂弗勒美藍液100ml,加蒸餾水90ml,混勻。
3.鞭毛染色液(改良Ryu法)
A液:5%石炭酸10ml,鞣酸2g,飽和硫酸鋁鉀溶液 10ml; B液:結晶紫乙醇飽和液。應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溫存放備用。
4.異染顆粒染色液
甲液:甲苯胺藍 0.15g,孔雀綠 2g/L, 95% 乙醇2.0ml,蒸餾水100ml。乙液:碘 2g,碘化鉀3g,蒸餾水300ml。
先將碘化鉀加入少許蒸餾水(約2ml),充分振搖,待完全溶解,再加入碘,使完全溶解後, 加蒸餾水至300ml。
5.莢膜染色液
⑴ 印度墨汁或50g/L黑色素水溶液
⑵ 5g/L苯胺藍水溶液。
Ⅳ 微生物限度檢查常用的消毒劑有哪些
微生物限度檢查常用的消毒劑有哪些
據研究,可污染飲用水的致病微生物有上百種,為杜絕介水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保證人體健康,生活飲用水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方可供飲用。目前我國用於飲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線消毒和臭氧消毒。 一 氯化消毒 1.常用氯消毒劑的種類 1.1氯 分子式為Cl2,分子量是70.91。氯是一種強氧化物質,在常溫常壓下呈黃綠色氣體,氯氣較空氣重2.5倍,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氯臭味。當加壓至6—7個大氣壓時可液化,體積縮小 457倍,可灌入鋼瓶中貯存,故又稱液氯。液氯較水重1.5倍,將液氯置於大氣中,立即變成氣體,將氯氣通入水中可得氯水。氯加入水中可變為鹽酸和次氯酸。 1.2漂白粉 漂白粉又稱含氯石灰、氯化石灰。它是將氯氣通入熟石灰中而製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鈣(含32%—36%),還含氯化鈣(29%)、氧化鈣(10%—18%)、氫氧化鈣(15%)及水(10%),通常以Ca0Cl2代表其分子式。 漂白粉為白色顆粒狀粉末,有氯臭,能溶於水,溶液呈鹼性,有大量沉渣。漂白粉穩定性差,在一般保存過程中,有效氯每月可減少1%—3%,因此不宜保存過長時間。 1.3漂白粉精 將氯化石灰乳經過結晶分離,再溶解噴霧干 燥即製成漂白粉精,漂白粉精含次氯酸鈣約80%,還含少量的氯化鈣(2.74%)、氫氧化鈣(1.9%)。 漂白粉精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易溶於水,溶液呈鹼性,有少量沉渣,穩定性較漂白粉好,有效氯含量是漂白粉的一倍。 1.4有機含氯消毒劑 目前最常用於各種物品消毒的是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 二氯異氰尿酸鈉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氣,有效氯含量為60%—64%,性質穩定,易溶於水,溶液呈弱酸性。但據研究報道有機氯毒性危害程度比無機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採用有機含氯消毒劑作長期飲用水消毒是不適宜的。 1.5次氯酸鈉 電解食鹽所得氯氣與氫氧化鈉作用生成次氯酸鈉,分子式NaOCl,分子量為74.44。次氯酸鈉為淡黃色液體,有氯臭,有效氯含量為12%—14%,易溶於水,穩定性差,受熱及陽光照射有效氯易喪失,故不宜長時間保存。 2.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2.1氯的殺菌機理 氯的殺菌作用是由於次氯酸體積小,電荷中性,易於穿過細胞壁;同時,它又是一種強氧化劑,能損害細胞膜,使蛋白質、RNA和DNA等物質釋出,並影響多種酶系統(主要是磷酸葡萄糖去氫酶的巰基被氧化破壞),從而使細菌死亡。氯對病毒的作用,在於對核酸的致死性損害。有資料指出病毒對氯的抵抗力較細菌強,其原因可能是病毒缺乏一系列的代謝酶;氯較易破壞—SH鍵,而較難使蛋白質變性。 2.2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氯化消毒的效果受下列各因素的影響:加氯量、接觸時間、PH值、水溫、水的渾濁度和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2.2.1加氯量: 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飲水時,氯不僅與水中細菌作用,還要氧化水中的有機物和還原性無機物,其需要的氯的總量稱為「需氯量」。為保證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須超過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殺菌後還能剩餘一些有效氯,稱為「余氯」。一般要求氯加入水中後,接觸30分鍾,水中至少應保持游離性余氯0.3mg/l。在配水管網末梢,游離性余氯不應低於0.05mg/l。余氯分為游離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兩種,游離性的HOCl、OCl-和Cl2;化合性如NH2Cl和NHCl2。前者殺菌力較強,後者殺菌力較弱。 2.2.2接觸時間: 氯加入水中後,必須保證與水有一定的接觸時間,才能充分發揮消毒作用。用游離性有效氯(指HOCl和OCl—)消毒時,接觸時間應至少30分鍾,游離性余氯達0.3—0.5mg/l;採用氯胺(指NH2C1和NHCl2)消毒時,接觸時間應在l—2小時,化合性余氯達1—2mg/l。 2.2.3水的PH值: 次氯酸是弱電解質,其離解程度取決於水溫和水的PH值。當PH值<5.0時,HOCL呈100%形式存在於水中,隨著PH值的增高,HOCl逐漸減少而OCL-逐漸增多。PH值在6.0時,HOCl在95%以上;PH值>7.0值,H0CL含量急劇減少;PH=7.5時,HOCl和OCl-大致相等;PH值>9時,OCl-接近100%。根據對大腸桿菌的實驗,次氯酸(HOCl)的殺菌效率比次氯酸離子(OCL-)高約80倍。因此,消毒時應注意控制水的PH值,不要太高,以免生成OCl-較多,H0CL較少而影響殺菌效率。用漂白粉消毒時,因同時產生Ca(OH)2,可使PH值升高。故當漂白粉因保存不當或放置過久而使有效氯含量低時,消毒效果會受影響。 二氯胺的殺菌效果較一氯胺高,三氯胺則幾乎無殺菌作用。它們之間的生成量比例,取決於氨和氯的相對濃底,PH值和溫度等因素。一般而言,當PH值>7時,一氯胺的生成量較多;PH=7.0時,一氯胺和二氯胺近似相等;PH值<6.5時,主要為二氯胺;三氯胺只有當PH值<4.4時才存在。 2.2.4水溫: 水溫高,殺菌效果好。水溫每提高10℃,病菌殺滅率約提高2—3倍。 2.2.5水的渾濁度: 用氯消毒時,必須使生成的次氯酸(HOC1)和次氯酸離子(OCl-)直接與水中細菌接觸,方能達到殺菌效果。如水的渾濁度很高,懸浮物質較多,細菌多附著在這些懸浮顆粒上,則氯的作用達不到細菌本身,使殺菌效果降低。這說明消毒前混凝沉澱和過濾處理的必要性。懸浮顆粒對消毒的影響, 因顆粒性質、微生物種類而不同。如粘土顆粒吸附微生物後,對消毒效果影響甚小,而糞尿中的細胞碎片、或污水中的有機顆粒與微生物結合後,會使微生物獲得明顯的保護作用。病毒因體積小,表面積大,易被吸附成團,因而顆粒對病毒的保護作用較細菌大。 2.2.6水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不同微生物對氯的耐受性不盡相同,除腺病毒外,腸道病毒對氯的耐受性較腸道病原菌強。消毒往往達不到100%的殺滅效果,常以99%、99.9%或99.99%的效果為參數。故消毒前若水中細菌過多,則消毒後水中細菌數就不易達到衛生標準的要求。 3.氯消毒的幾種方法 3.1普通氯化消毒法 當水中需氯量較低,且基本無氨(<0.3mg/L)時,加入少量氯即可達到消毒目的一種消毒法。此法產生的主要是游離性余氯,所需接觸時間短,效果可靠;但要求源水污染較輕,且基本無酚類物質(氯能與酚形成有嗅味的氯酚);游離性余氯較不穩定,不易在較長管網中保持至管網末梢。 3.2折點氯消毒法 採用超過折點的加氯量,使水中形成適量的游離性余氯,稱為折點氯消毒法。本法的優點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顯降低錳、鐵、酚和有機物含量;並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點是耗氯多,因而有可能產生較多的氯化副產物三鹵甲烷;需事先求出折點加氯量,比較麻煩,有時水樣折點不明顯;會使水的PH值過低,故必要時尚需加鹼調整。 3.3氯胺消毒法 在水中加入氨(液氨、硫酸胺或氯化胺),則加氯後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這種方法為氯胺消毒。氨與氯的比例應通過試驗確定,其范圍一般為1:3—1:6。本法的優點是:三鹵甲烷類物質的形成明顯較普通氯化法低;如先加氨後加氯,則可防止氯酚臭,化合性余氯較穩定,在管網中可維持較長時間,使管網末梢余氯得到保證。缺點是: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強,要求保證足夠長的接觸時間(2小時)和較高的余氯量(1—2mg/l),因此接觸時間長,費用較貴;需加氨而操作復雜;對病毒的殺滅效果較差。 3.4過量氯消毒法 當水源受有機物和細菌污染較嚴重時,或在野外工作、行軍等條件下,需在短時間內達到消毒效果時,可加過量氯於水中,使余氯達l—5mg/l。消毒後的水需用亞硫酸鈉、亞硫酸氫鈉,硫代硫酸鈉)或活性炭脫氯。 4.加氯地點和加氯設備 4.1加氯地點 在水的凈化處理流程中,加氯地點可選擇為: 4.1.1濾前加氯 指在混凝沉澱前加氯,其主要目的在於改良混凝沉澱和防止藻類生長,但易生成大量氯化副產物。 4.1.2濾後加氯 指在濾後水中加氯,其目的是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它是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也可採取二次加氯,即混凝沉澱前和濾後各加一次。 4.1.3中途加氯 在輸水管線較長時,在管網中途的加壓泵站或貯水池泵站的補充加氯。採用此法既能保證末梢余氯,又不致使水廠附近的管網水含余氯過高。 4.2加氯設備 大中型水廠一般均採用液氯消毒。液氯和乾燥的氯氣對銅、鐵和鋼等金屬沒有腐蝕性,但遇水或受潮時,化學活性增強,對金屬的腐蝕性很大,因此為避免氯瓶進水,氯瓶中的氯氣不能直接用管道加入水中,必須經過加氯機後投加。氯的投加設備種類很多,常用的有真空加氯機和轉子加氯機。 真空加氯機上部為一玻璃罩,浸於水盤中,罩內壓力較大氣壓低。液氯鋼瓶內的氯經減壓氣化後吸人玻璃罩內,由另一管孔通往水射器,與壓力水混合後送至加氯點。轉子加氯機鋼瓶內氯氣先進入旋風分離器,除去鐵銹、油污後再經彈簧膜閥、控制閥到轉子流量計和中轉玻璃罩,在水射器抽吸下,氯與壓力水混合並溶解,氯濃度大於1%,經加氯管道送往加氯點。加氯點應選在無壓的管渠內。 近來國內一些水廠引進了國外較先進的真空加氯系統,可根據原水流量以及加氯後的余氯量進行自動運行。小水廠可用漂白粉消毒。所用漂白粉其有效氯應達到25%。調制和投加漂白粉溶液桶應有兩個,以便輪流使用。溶液桶內可配成濃度1%—2%的漂白粉澄清液備用。有的水廠也採用漂白粉精片或次氯酸鈉進行消毒。 5.氯化消毒的安全性問題 5.1氯化副產物的形成及危害 在氯化消毒殺滅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同時,氯與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產生一系列氯的副產物。通常,將水中能與氯形成氯化副產物的有機物稱為有機前體物。天然水中有機前體物以腐殖質(含腐殖酸和富里酸)為主要成分,其次有藻類及其代謝產物、蛋白質等。腐殖質是氯化消毒過程中形成氯化副產物三鹵甲烷的主要前體物質。三鹵甲烷屬揮發性鹵代有機物,主要有四種: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其中以氯仿含量最高。據研究表明氯仿具有致突變性和動物致癌性。 氯化副產物中非揮發性鹵代有機物有鹵乙腈、鹵乙酸、鹵代酚、鹵代酮和鹵代醛等。這類物質目前現有儀器難以檢測,但它們仍具有一定的突變性和致癌性。 5.2防治措施 對氯化副產物的防治,可根據情況採取以下措施:盡可能選擇有機前體物含量低的水源;加強混凝沉澱和過濾等凈化措施;防止藻類在制水構築物內的生長,以降低有機前體物的含量;改善氯化消毒方法,如取消預氯化和避免折點氯消毒,採用管網中途加氯等,以減少氯化副產物的形成;採用顆粒活性炭過濾,以除去已形成的氯化副產物;此外還可考慮採用二氧化氯或臭氧作氧化劑/消毒劑,也可改用氯胺消毒。 6.氯制劑效果測定 用於飲水消毒的含氯制劑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片和次氯酸鈉等,其消毒效果取決於有效氯的含量,液氯含有效氯在99%以上;新鮮漂白粉含有效氯在30%—35%;漂白粉精片含有效氯高達60%—70%;剛生產的次氯酸鈉有效氯在13%-14%。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必須達25%以上,次氯酸鈉有效氯含量應在10%以上才能作飲水消毒劑。有效氯的測定可採用碘量法。其原理是:氯在酸性溶液中與碘化鉀起氧化作用,釋出相當量的碘,再以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來滴定碘,然後根據硫代硫酸鈉標准溶液的用量計算出含氯化合物中有效氯的含量。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測定還可採用較簡捷的藍墨水快速測定法。因藍墨水能為有效氯所漂白,故可根據消耗藍墨水的體積計算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 飲水在採用氯化消毒時,將涉及三個指標:加氯量,需氯量和余氯。 加氯量是指水中所加入的氯量。 需氯量是指消毒飲水所需要的氯量。 余氯是指水經加氯消毒接觸一定時間後,水中所剩餘的氯量,將加氯量減去余氯量即為水體的需氯量。飲水中余氯的作用是表證消毒效果,並可防止飲水受到再次污染。余氯有三種形式:總余氯、化合性余氯、游離性余氯。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集中式給水出廠水中游離性余氯含量不得低於0.3mg/L。 余氯測定方法有:碘量法測定總余氯量,原理同有效氯測定;鄰聯甲苯胺的比色法測定總余氯和游離性余氯量,其原理是在PH小於1.3的酸性溶液中,余氯與鄰聯甲苯胺反應,生成黃色的醌式化合物,用目視比色法進行比色定量;鄰聯甲苯胺—亞砷酸鹽比色法可分別測定三種形式的余氯和干擾假色,它的原理是當余氯與鄰聯甲苯胺生成黃色化合物後,再加入亞砷酸鹽其顏色不再變化,如先加亞砷酸鹽將余氯還原為氯化物,則余氯不能與鄰聯甲苯胺作用生成黃色化合物,此時溶液呈現的顏色為干擾物的假色。根據亞砷酸鹽及鄰聯甲苯胺的加入次序,並控制不同的顯色時間,則可分別測出遊離性余氯,化合物余氯和總余氯的含量,並能去除假色干擾。 由於鄰聯甲苯胺具有致癌性,目前國際上已取消此比色法,而採用DPD法測定水中余氯(包括游離氯、化合性余氯、總余氯)含量。其原理是:氯與D.P.D在偏酸性條件下作用,生成桃紅色產物,顏色的深淺與水中余氯的含量成正比。按加人試劑的順序不同,可測出三種不同的余氯。 二 其他消毒 1.二氧化氯消毒 本世紀4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用二氧化氯(C102)用於水的消毒有很好的效果,但因製造復雜,價格較貴,過去未受到重視。近年來,國外為避免氯消毒所引起的有害作用而尋找新的消毒劑時,對它的研究和應用日益增多,據資料統計,在1977年歐洲使用二氧化氯的水廠就有數千個,美國有103個水廠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我國近兩年也有採用二氧化氯消毒飲水的水廠出現。 1.1二氧化氯的理化特性 二氧化氯在常溫下為橙黃色氣體,溶點-59.5℃,沸點11℃,冷水中溶解度為2.9g/l(即4℃時的溶解度),熱水中分解成HCl02、C12和O2。二氧化氯易溶於水,但不和水起化學反應,在水中極易揮發,其水中溶液呈黃綠色,敞開存放時能被光分解.因此不宜貯存,必須在現場邊生產邊使用;在密閉,避光條件下存放,很穩定,如果輕度酸化(PH6)則更穩定。二氧化氯很容易爆炸,當空氣中濃度大於10%或水中濃度大於30%時,都具有爆炸性。因此在生產時常用空氣來沖談二氧化氯氣體,使其濃度低於8%—10%。將此氣體溶於水時,水中二氧化氯濃度約為6—8mg/L。 二氧化氯在酸性條件下有很強的氧化性。 1.2二氧化氯的消毒力 從研究資料顯示,二氧化氯對細菌、病毒及真菌孢子的殺滅能力均很強,由於CLO2是一種不穩定化合物,不含H0Cl和H0Cl-形式的有效氯,然而其濃度常以有效氯的術語表示。Cl02氯原子為正4價,還原成氯化物時將可得到5個電子,因此其氧化力相當於氯的5倍,有效氯含量為263%。故二氧化氯是極為有效的飲水消毒劑。二氧化氯對微生物的殺滅原理是:二氧化氯對細胞壁有較好的吸附性和透過性能,可有效地氧化細胞內含疏基的酶;可與半胱氨酸、色氨酸和游離脂肪酸反應,快速控制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使膜的滲透性增高;並能改變病毒衣殼蛋白,導致病毒滅活。 1.3二氧化氯的毒性 二氧化氯及其歧化形成的亞氯酸鹽和氯酸根有一定的毒性。C1O2-能引起動物的溶血性貧血和變性血紅蛋白血症,CLO2還具有降低血清甲狀腺素的作用。經動物實驗證明,只有在接觸高濃度二氧化氯及歧化產物亞氯酸鹽時,才會產生不利影響;低劑量接觸一般不會影響其健康。例如:有人用小白鼠作實驗,飲用含亞氯酸鹽100mg/l的水,可使它們的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飲用含量為10mg/l的水就未引起這種變化。讓大鼠長期飲用含二氧化氯10mg/l的水,兩年後也未檢查出對動物健康有害的作用。 1.4二氧化氯消毒 CLO2在飲水消毒中除可單獨使用外,也可與其它消毒劑配合使用。如用CL02作制水前處理,然後在濾後水中加氯,這樣可防止形成過量的三鹵甲烷,減少構築物上藻類的生長,並能避免管網水中C102、C102-和CL03-的總量過高。 CLO2的投加量與源水水質有關,一般情況下,只作消毒用時,加入量為0.1—0.3mg/L,兼作前處理時,約為0.6-1.5mg/L。但無論何種情況,其餘氯量應與游離余氯相同,且管網中CL02、C102-和CL03-的總量應低於1mg/L。 影響二氧化氯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溫度,隨著溫度的降低其殺菌效力逐漸減弱。但消毒效果不受PH值的影響(PH6—10),這使其對水質PH的變化比氯有更強的適應性,特別適用於鹼度較高的水源水消毒;也不受天然水源中經常存在的氨的影響;因此,二氧化氯作為飲水消毒有其特有的實用性。 1.5二氧化氯消毒的優缺點 二氧化氯是一種強氧化劑,它在水的消毒中有以下獨特的優點:可減少水中三鹵甲烷等氯化副產物的形成;當水中含氨時不與氨反應,其二氧化氯的氧化和消毒作用不受影響;能殺滅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消毒作用不受水質酸鹼度的影響;經二氧化氯處理後,水中余氯穩定持久,防止再污染的能力強;因氧化作用強,可除去水中的色和味,不與酚形成氯酚臭;對鐵、錳的除去效果較氯強;二氧化氯的水溶液可以安全生產和使用。其缺點是:二氧化氯具有爆炸性,必須在現場制備,立即使用;制備含氯低的二氧化氯較復雜,其成本較其它消毒方法高;二氧化氯的歧化產物對動物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和變性血紅旦質血症等中毒反應。 2.紫外線消毒 2.1紫外線消毒原理 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殺滅作用的紫外線波長主要為200-300nm,其中240—280nm波長的殺菌力較強,254nm波長的紫外線殺菌力最強。紫外線對病原微生物殺滅作用的原理是:當微生物被照射時,紫外線可透入微生物體內作用於核酸、原漿蛋白與酶,使其發生化學變化而造成微生物死亡。據研究,紫外線使DNA上相鄰的胸腺嘧啶鍵合成雙體,致DNA失去轉錄能力,病原微生物死亡。 2.2紫外線消毒方法 用紫外線消毒飲用水時,一般採用紫外線飲水消毒裝置進行。消毒裝置是管狀,使水由一側進入,另一側流出,管道中用紫外燈照射。目前紫外線燈為高壓石英水銀燈。用於飲水消毒的設備有兩種:套管進水式(浸入式)和反射罩式(水面式)。套管進水式是燈管外有石英套管,水從燈管旁流過而消毒;反射罩式是利用表面拋光的鋁質反射罩將紫外線輻射到水中,所處理的水為無壓流。燈管有效壽命為500h,燈管分低壓燈管和高壓燈管,高壓燈管單位時間內消毒的水量較低壓燈管為多。利用紫外線消毒時,水的色度和濁度要低,水深最好不超過2cm,光照接觸時間10—100s。 2.3紫外線消毒的優缺點 紫外線消毒的優點是所需接觸時間短,殺菌效率高,不改變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不產生殘留物質和不良異味;缺點是消毒後水中無持續殺菌作用,每支燈管處理水量有限,且需定期清洗更換,(每周應用酒精棉球擦試燈管),成本也較貴。因此,除單位供水可採用紫外線消毒外,未獲得廣泛應用。 3.臭氧消毒 3.1臭氧的理化特性 臭氧又稱三氧。臭氧是已知最強的氧化劑,在常溫下為淡蘭色的爆炸性氣體,有特臭。臭氧氣體經低溫壓縮處理可呈液態,沸點為-112.3℃。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氧大13倍,但因分壓較低,故在常溫常壓下只能得到每升數毫克的濃度溶液。臭氧穩定性極差,在常溫下可自行分解為氧,並放出新生態氧: 3.2臭氧消毒的優缺點 臭氧消毒的優點是:消毒效果較C102和CL2好;用量少;接觸時間短;PH在6—8.5范圍內均有效;不影響水的感官性狀,同時還有除臭、色、鐵、錳、酚等多種作用;除水中有溴離子外,不產生三鹵甲烷;用於前處理時尚能促進絮凝和澄清,降低混凝劑用量,並因而減少化學污泥量。缺點是:投資大、費用較氯化消毒高;水中03不穩定,控制和檢測O3均需一定的技術,缺乏剩餘消毒劑,出廠水無剩餘03(03對管道腐蝕作用強,也不允許有剩餘03),因此需用第二消毒劑,以防止細菌後生長。 三 消毒方法的應用 1.大中型水廠 目前我國極大多數水廠採用氯消毒。氯消毒效果好,具有持續消毒作用(管網余氯),且費用較其它消毒方法低。但是,由於氯氣是具有刺激性和有害氣體,對金屬有極強的腐蝕性,因此採用氯消毒必須有專門的加氯機、加氯間和氯庫,以保證加氯的安全性。通常將裝有液氯的氯瓶放在磅秤上,在加氯過程中隨時觀察氯瓶重量度化,經以核對氯瓶中剩餘液氯量,防止用空,使用時還應防止加氯機的水倒灌入氯瓶。因氯氣比空氣重,加氯間和氯庫外牆的低處安裝排風扇,以排除聚積在室內的氯氣;氯庫和加氯間內應安置漏氣探測報警儀,以預防和處理氯氣泄漏事故,在加氯間還應有應急中和處理池(池內裝石灰水)。 加氯後,應加強余氯的連續監測,有條件時,加氯地點宜設置余氯連續測定儀。目前國內很多大型水廠採用自動化加氯,也有的水廠採用計算機控制加氯。 為減少沉澱池和濾池中藻類生長,有些水廠採用濾前加氯和濾後加氯的二次加氯方法。但濾前加氯可造成氯與水中有機物反應形成三鹵甲烷等物質,因此目前提出在濾前採用臭氧或二氧化氯消毒,濾後採用氯消毒的方法。 小型水廠目前有採用氯消毒方法,也有採用漂白粉消毒。因漂白粉所含有效氯易揮發,每批購進的漂白粉應進行有效氯含量的測定。存放漂白粉的倉庫應與漂白粉溶液投加間隔開,並保持陰涼,乾燥和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漂白粉溶解池和溶液池一般2個,便於輪流使用。池底坡度不小於2%並坡向排渣孔。因氯有腐蝕性,應有防腐蝕措施.加漂白粉間與—級泵房應隔開,並採用自然通風,室內地坪坡度不小於5%。 漂白粉投加方法:將每包50kg的漂白粉先加400—500kg水攪拌成10%-15%的溶液,再加水調成1%-2%濃度、澄清後、由計量設備投到濾後水中,可採用重力將漂白粉溶液投加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壓力管中投加。 2.企業、農村水廠 2.1企業水廠的消毒 企業由於供水量較小,管網相對集中,目前採用的飲水消毒方法較多。有氯化消毒、漂白粉消毒、也有採用臭氧消毒、紫外線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還有部分採用次氯酸鈉消毒。 次氯酸鈉是由次氯酸鈉發生器將食鹽電解後產生的,其有效氯含量在1%-5%。次氯酸鈉容易受陽光、溫度的作用而分解,因此次氯酸鈉宜就地制備和投加。工業制備的次氯酸鈉有效氯含量在10%-12%,但由於其不穩定性,在購進時應測試其有效氯含量。存放時間應在1月以內。投加方法要用重力投加,通過水封箱加註到水泵吸水管中,也可用水射器向壓力管中投加。加葯濃度以有效氯含量在l-6mg/L時每噸水約加10-60ML次氯酸鈉溶液。 2.2農村水廠 農村水廠以深井加水塔的供水方式為多,也有使用地面水而進行完全處理後的供水生產方式。農村水廠的飲水消毒根據其經濟條件不同而選擇的方法不同,大部分採用的是漂白粉消毒,也有使用次氯酸鈉消毒,少數水廠採用液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紫外線消毒。 3.農村分散式給水 我國農村目前分散式給水面還有相當的比例,為保證飲用水質的衛生安全,井水必須經常消毒,尤其在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更不可忽視。井水消毒可採用普通消毒法和持續消毒法。 普通消毒法即每天向井內投加漂白粉(或漂白粉精)溶液。消毒前,應先測量井中的水深和直徑,算出井水水量。有條件時可取井水水樣進行需氯量測定。根據井水水量和加氯量(或需氯量)計算出每次消毒所需的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也應事先測定)重量。將漂白粉加水調成糊狀,再加水攪拌,把澄清液倒入井內,用潔凈水桶或竹桿在井內攪和,半小時後,從井中取水樣測定余氯含量,使保持在0.3—0.5mg/L為宜。如余氯不足或過多,說明所加葯量太少或過多,應作為下一次消毒時參考。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次,一次在早晨群眾用水前,一次在午後。
Ⅵ 做微生物實驗需要哪些設備和化學試劑
常規微生物實驗室配置:1,培養箱:3台(細菌、黴菌、致病菌)
2,電子秤:1台
3,均質器:1台
4,菌落計數器:1台
5,微波爐:1台
6,高壓滅菌鍋:2台
7,加樣器:2個
8,冰箱:2台
9,酒精燈:10個
10,試管架:20~30個
11,500ml三角瓶:50~100個
12,量筒:(250ml 2個,500ml 2個,1000ml 2個)
13,玻璃試管:500~1000支
14,滅菌吸管:1ml,10ml各根據日用量而定
15,涼干架:2個
16,剪刀,鑷子:各40~60個
17,脫脂棉,紗布
18,試管筐:10~20個
19,無菌采樣及稱樣袋:根據日用量而定
Ⅶ 通常微生物實驗室需要什麼試劑 急用 平常用的
一般有微生物培養基,菌種,感受態細胞,抗生素等。看具體實驗方案確定。
厚百holdbio提供生物試劑、耗材等全面實驗室用品及實驗技術服務,科研整體服務(課
題設計-實驗-SCI)。
Ⅷ 微生物的傳統檢測方法有哪些
傳統檢測有三種方法
1、直接顯微鏡觀察,正常情況,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菌落特徵對微生物種類進行判斷。
2、選擇培養基培養微生物或人為提供有利於目的菌株生長的條件,選擇培養基,其作用是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長。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類型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3、鑒別培養基,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