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蛇頸龍、滄龍和魚龍的拉丁名
蛇頸龍 :拉丁學名:Plesiosaurus
滄龍 :拉丁學名:Mosasaurus
魚龍 :拉丁學名:Ichthyosaurus
魚龍
拉丁學名:Ichthyosaurus
種屬:爬行綱·魚龍目
辨認要決:象海豚
生活年代:中生代侏羅紀
生活在海中的爬行動物,種類很多,體長3-10米左右,重約3噸,以捕魚為食。
蛇頸龍
拉丁學名:Plesiosaurus
種屬:爬行綱·蜥鰭目
辨認要決:長脖,四肢鰭狀
生活年代:侏羅紀——白堊紀
從鰭狀的四肢可以認為它是游泳型的爬行動物,體長約3米,頭小脖長,以魚和其他海洋生物
為食。頸部有70餘塊骨頭組成,推測它的脖子可以如蛇一樣彎曲。
滄龍
拉丁學名:Mosasaurus
種屬:爬行綱·滄龍類(?)
生活年代:中生代白堊紀晚期
白堊紀分部廣泛的海洋蜥蜴狀爬行動物的統稱,與陸生蜥蜴關系密切。早期體型較小,後期體長可達10米,
重約5噸。四肢呈鰭槳狀。尾巴長而扁平,有尾鰭。吻部又長又尖,嘴裡長滿利齒,好像現在鱷魚。
❷ 世界上陸地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
世界上 陸地上 最大的恐龍是什麼?現在讓我告訴你世界上 陸地上 最大的恐龍是什麼?
世界上陸地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
是地震龍。地震龍(屬名:"Seismosaurus")意為"使大地震動的蜥蜴",是較大的植食性恐龍之一,生存於侏羅紀晚期。 尾巴比脖子略長,小腦袋,有一個腳趾長著爪子,地震龍起初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屬,但最近的研究顯示地震龍可能是梁龍屬的一個大型種,D. hallorum,更研究提出它們是長梁龍的一個標本。如同其他梁龍,地震龍生存於啟莫里階到提通階,約1億5400萬年前到1億4400萬年前。地震龍是以部分骨骸來命名,這些骨骸是在1979年在新墨西哥州發現,包含了脊椎、骨盆、以及肋骨。原本被假設是胃石的石頭,似乎是經過河流沖積的卵石。地震龍是在1991年正式敘述、命名,屬於梁龍科。如同其他梁龍科恐龍,地震龍的鼻孔位於口鼻部前端,但頭顱骨上的鼻管孔位於頭部頂部;而地震龍的前肢稍短於後肢。
體態特徵
地震龍拉丁文名(seismosaurus)的含義是“地震的蜥蜴”。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的,時代為迭紀晚期。已經發現的身體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後肢。初看起來它很像梁龍,但地震龍具有更長的尾巴和粗壯的骨盆。據初步估計,它的長度至少有35米,甚至可達到40米。 地震龍長著長脖子,小腦袋,以及一條細長的尾巴。鼻孔長在頭頂上。它的頭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圓形牙齒,後部沒有牙齒。地震龍的前腿比後腿短些。每隻腳有5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爪子。地震龍用四隻腳走路,走得很慢。它們成群生活。地震龍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地震龍將樹葉整個咽下去,一口也不嚼。地震龍是最大的恐龍,但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一隻長得過大的梁龍。目前公認的最長的恐龍是地震龍。
習性
生存在1億4500萬-1億56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震龍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比雷龍、腕龍都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身體很短,因此體重並不重,地震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且韌,因此地震龍的脖子並不能像蛇頸龍一般自由彎曲。腕龍、雷龍、地震龍的鼻孔都是長在頭頂上的。脖子最長的恐龍是馬門溪龍,尾巴最長的恐龍一定就是地震龍了。
地震龍全長27米,是恐龍世界中的體長冠軍。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瘦小,只有十幾噸重,體重遠不如馬門溪龍。它的牙齒只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長尾巴可以幫助它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所到之處的其他小動物。可以想像得出,地震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地震龍是個巨大的恐龍,它脖子長7.8米,尾巴13.5米。盡管地震龍體型巨大,梁龍的腦袋卻是纖細小巧。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嘴的前部長著扁平的牙齒,嘴的側面和後部則沒有牙齒。它的前腿比後腿短,每隻腳上有五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爪子。地震龍成群活動,它們走路非常的慢。梁龍不做窩,它們一邊走路一邊生小恐龍,因此恐龍蛋形成一條長長的線。它們不照顧自己的孩子。地震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聰明。地震龍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它不咀嚼,而是將樹葉等食物直接吞下去。一些大型食肉恐龍會捕食地震龍.如果讓20位10歲左右的小朋友頭腳相接的躺在地上,他們組成的長度基本上同地震龍的體長差不多。
地震龍地震龍的脖子又細又長,尾巴像鞭子,四條腿像柱子一般。地震龍的後腿比前肢稍長,所以它的臀部高於前肩。從其纖細、小巧的腦袋到其巨大無比的尾巴頂稍,地震龍的身體被一串相互連接的中軸骨骼支撐著,我們稱其為脊椎骨。它的脖子是由15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大約70塊!盡管梁龍身體龐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將自己從地面上支撐起來。梁龍能用它強有力的尾巴來鞭打敵人,迫使進攻者後退;或者用後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體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來自衛。地震龍前肢內側腳趾上有一個巨大而彎曲的爪,那可是它鋒利的自衛武器。就像人類的鞋後跟一樣,地震龍的腳下大概也生有能將其腳趾墊起來的腳掌墊。有了它,地震龍在行走時就不會因為支持沉重的身體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VS梁龍
地震龍體長超過40米,體重超過100噸(有的人認為它是一種大的梁龍,只有30噸),屬於植食性恐龍。生存在1億4500萬-1億56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梁龍體長27米,身高12米,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身體很短,因此體重並不重,體重約10噸。雷龍體長21米,身高10米,體重35噸。腕龍體長23米,高12米,體重77-80噸。所以體積和體重最大的是地震龍。恐龍名稱:梁龍(大陸)雙棘龍(港台)拉丁文名:diplodocus恐龍體長:27米身高:12米恐龍體重:10噸恐龍食物:草食生存年代:1億4500萬-1億5500萬年前,晚侏羅紀生存地點:美國的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辨認要決:尾巴特別長恐龍種類:蜥臀目·蜥腳類來歷:根據數據最長的恐龍應是地震龍,長達42.67米,不是梁龍,但是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一隻長得過大的梁龍。
相關資料
梁龍科(Diplodocidae),也可稱作梁龍類,是蜥臀類的恐龍,梁龍、迷惑龍(雷龍)都是屬於梁龍類的恐龍,梁龍類中包括了最長的恐龍,是地球陸地上生存過最長的生物,例如巨龍和地震龍,體型可長達40公尺-50公尺。 梁龍類的恐龍有著長長的脖頸,和一條尖長的尾,骨骼的形狀使它們的體重較其他蜥腳類的恐龍輕,後腿較前腿長,使它們的體型微微向前傾,梁龍類的頭型較其他蜥臀類恐龍長,鼻孔位於雙眼附近,短棒狀的牙齒,草食性。經電腦模擬可知,梁龍類可輕易地揮動它們的長尾,產生約200分貝的巨響,也許它們是利用這種方式來嚇退攻擊它們的掠食性動物,有些梁龍類化石的尾端骨頭有碎裂的情形,支持這項推測。1877年迷惑龍的化石首次被發現,唯缺少頭骨的部分。完整的迷惑龍化石於1975年被挖掘出來。
❸ 侏羅紀時期有哪些恐龍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最大肉食性恐龍:棘龍,身長16到19米,重量16-26.5噸。
最大的植食性恐龍、體形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身長可達58-62米,重150-180噸。
最小的恐龍:小馳龍,全長只有39厘米,重量為162公克
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龍:微角龍與皖南龍,身長約60厘米。
最早出現的恐龍:阿根廷月亮谷地區發現的始盜龍是距今最古老的恐龍,生活於晚三疊紀。
最遲出現的恐龍:角龍類恐龍在距今1.35億年前以後最盛。
牙齒最長的恐龍:霸王龍,牙齒超過30厘米。
最早被發現有羽毛的恐龍:似鳥龍,發現於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距今約1.6億年的。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參考鏈接:侏羅紀_網路
http://ke..com/view/8878.htm
恐龍(動物)_網路
http://ke..com/subview/3232/15370452.htm#6
❹ 脖子很長的龍
脖子又細又長的恐龍有梁龍、蛇頸龍等。
1、梁龍
梁龍(學名:Diplodoc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麵積的。
形態特徵
梁龍是最容易確認的恐龍之一,有著巨大的體型,長頸及尾巴,及強壯的四肢。很多年前它都被認為是最長的恐龍。它的體型足以阻嚇於同一地層發現的(有可能是同時代的)異特龍及角鼻龍等獵食動物。
梁龍比迷惑龍、腕龍要長,但是由於頭尾很長,軀干很短,而且很瘦,因此體重並不重,梁龍脖子雖長,但由於頸骨數量少且韌,因此梁龍的脖子並不能像蛇頸龍一般自由彎曲。腕龍、雷龍、梁龍的鼻孔都是長在頭頂上的。
梁龍全長27米。由於背部骨骼較輕,使得它的身軀瘦小,只有十幾噸重,體重遠不如迷惑龍和腕龍。它的牙齒只長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細小,這樣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鞭子似的長尾巴可以幫助它抵禦敵害,也可以趕走所到之處的其他小動物。可以想像得出,梁龍在吃食的時候,尾巴在不斷抽打的情形。
梁龍是個巨大的恐龍,它脖子長7.5米,尾巴13最長14米。盡管梁龍體型很大,梁龍的腦袋卻是纖細小巧。它的鼻孔長在頭頂上。嘴的前部長著扁平的牙齒,嘴的側面和後部則沒有牙齒。它的前腿比後腿短,每隻腳上有五個腳趾,其中的一個腳趾長著爪子。梁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聰明。梁龍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它不咀嚼,而是將樹葉等食物直接吞下去。
一些大型食肉恐龍會捕食梁龍.如果讓20位9歲左右的小朋友頭腳相接的躺在地上,他們組成的長度基本上同梁龍的體長差不多。梁龍的脖子又細又長,尾巴像鞭子,四條腿像柱子一般。梁龍的後腿比前肢稍長,所以它的臀部高於前肩。從其纖細、小巧的腦袋到其巨大無比的尾巴頂稍,梁龍的身體被一串相互連接的中軸骨骼支撐著,我們稱其為脊椎骨。
它的脖子是由15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大約70塊!盡管梁龍身體龐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將自己從地面上支撐起來。梁龍能用它強有力的尾巴來鞭打敵人,迫使進攻者後退;或者用後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體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來自衛。梁龍前肢內側腳趾上有一個巨大而彎曲的爪,那可是它鋒利的自衛武器。
就像人類的鞋後跟一樣,梁龍的腳下大概也生有能將其腳趾墊起來的腳掌墊。有了它,梁龍在行走時就不會因為支持沉重的身體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恐龍(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❺ 恐龍家族中的海上霸王是什麼龍
蛇頸龍蛇頸龍(Plesiosaur)是海中爬蟲類的一種,海中爬蟲類包括了海洋鱷魚和魚龍。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這些中形的爬蟲類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必須生活在乾凈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魚類維生。化石證實它們較常出現在海洋環境中,除了鸚鵡螺之外也吃魚類。古生物學家對於Plesiosaur與其他海洋物種的關系,意見分歧。 蛇頸龍-發現 蛇頸龍(示意圖) 2009年英國考古學家取得重大突破,他們發現了類似尼斯湖怪的生物化石。科學家進而推斷這種動物2億年前生活在在英吉利海峽中。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發生在英國多塞特郡的海濱城市萊姆里傑斯(Lyme Regis),在這座城市有世界自然遺產「侏羅紀海岸」。考古學家正是在侏羅紀海岸的石灰石岩中發現了類似尼斯湖怪的生物化石。考古學家花費數月時間把數十塊骨骼化石拼裝起來,試圖還原這只長12英尺(約3.6米)的蛇頸龍。這種海洋兩棲動物長有細細的長脖頸和細長尾巴,四個巨大的闊鰭,像剃刀一樣鋒利的牙齒,以捕食其他海洋動物為生。蛇頸龍生活在距今大約1.5億年到2億年之前,當時是侏羅紀時代。當時的英吉利海峽是水位不深的熱帶海洋。遺骸是由化石專家特蕾西-馬勒在萊姆里傑斯附近的蒙默思海灘岩石下發現的。她先是在石灰岩中發現了一塊骨骼。後來她和她的搭檔、化石專家克里斯-摩爾又返回蒙默思海灘,結果又找到了四塊骨骼。專家們仔細研究了這種古生物的骨骼,驚奇地發現一種食肉恐龍對「湖怪」的屍體進行了咬嚙,因為其骨骼上留下了恐龍的齒印。經過進一步發掘,共找到了150塊椎骨和部分頭骨和顎骨,顎骨上還留有一顆牙齒。摩爾表示,「盡管只是發掘出蛇頸龍的骨頭碎片,但是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的面貌。尾骨還在原來位置,一些背骨還在原位,頸骨也保持在原來位置。」摩爾說一些骨骼上能夠看出被咬嚙的痕跡。「骨骼上邊留有齒印,這具屍骨曾經被其他兇狠的海洋兩棲動物撕咬成兩半。」摩爾說撕咬蛇頸龍屍體的可能是食肉的魚龍。據悉,英國政府下屬機構「自然英格蘭」同「侏羅紀海岸世界遺產」管理者一道把蛇頸龍遺骸發掘出來,以防止其遭破壞或被海水沖刷腐蝕。不過「侏羅紀海岸世界遺產」科技部門負責人理查德-埃德蒙斯表示挖掘這具古生物化石有可能破壞這條菊石通道。埃德蒙斯說,「蛇頸龍遺骸非常罕見,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只有10具完整的或部分蛇頸龍遺骸化石。我為此工作了30多年只發現了這唯一一具蛇頸龍骨骼化石。」埃德蒙斯還說,「化石被發現的地點非常敏感,因為其位於著名的、有標識意義的菊石通道上。」萊姆里傑斯的懸崖和海灘屬於世界遺產侏羅紀海岸的一部分。藍石灰岩石群有大量侏羅紀初期的遺跡,那個時期優質的化石很稀少。很多遺跡保存良好,一些重要物種的標本完整。許多恐龍和其他史前爬行動物的遺跡在萊姆里傑斯被發現。蛇頸龍-外形 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干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劃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游泳。蛇頸龍-食物 蛇頸龍(示意圖) 傳統理論認為蛇頸龍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游水動物作為食物,其實不然,在化石中竟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證明蛇頸龍的食譜要更為廣泛,不僅僅局限於獵食游水魚類,還可以利用長長的脖頸伸到海底尋覓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 英國萊斯特市新沃克博物館蛇頸龍專家理查德·福雷斯特表示,早在1920年科學界就曾猜測蛇頸龍有海底覓食的可能性。福雷斯特說,「蛇頸龍長著細長而單薄的牙齒,從它的牙齒結構上看,它雖具有食肉習性,但是它的牙齒並非很適合撕咬獵物,而是更適合在海底尋覓軟體生物作為食物。」 福雷斯特還指出,此項研究之前,古生物學家在瑞士遠古海底沉積層中發現一處「可疑」痕跡,在沉積層中明顯有一處凹槽,他們依據沉積層所處時代猜測這可能是蛇頸龍留下的痕跡。 但是蛇頸龍為什麼會在海底留下明顯凹槽呢?基於這項最新研究發現,我們不難看出海底沉積層的「可疑」痕跡更加有力證實了蛇頸龍有海底覓食習性,這應當是它在海底尋找軟體生物時留下的痕跡。 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兇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蛇頸龍之所以適應海底覓食習性,是由於海洋世界中蛇頸龍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滄龍有著強有力的牙齒,能夠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魚類,在與滄龍的獵食競賽中,蛇頸龍仍保留著獵食游水魚類的習性,但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法則下,迫使蛇頸龍漸漸改變了獵食策略,適應了如何利用靈活修長的脖頸在海底尋找軟體、貝殼類食物。蛇頸龍-胃石之謎 在對於蛇頸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曾發現蛇頸龍的胃中有數量不等的磨光鵝卵石,這種磨光鵝卵石被稱為胃石,多年以來,蛇頸龍的胃石在科學界一直是富有爭議的話題。 蛇頸龍體型龐大,它的脖頸與體軀不成正比,就像一條大蛇穿在烏龜殼中,由於它特殊的身體構造,使得它不能將四肢抬起超過臀部將身體完全潛入水中。因此,主導理論認為,蛇頸龍在獵食中不能很靈活地潛入水中捕捉獵物,於是吞下許多鵝卵石幫助減少浮力不再漂在水面上。據悉,研究人員在對澳大利亞出土的這兩具蛇頸龍化石分析過程中,發現其中一具蛇頸龍胃部竟包含著135塊胃石。 胃石在蛇頸龍胃中究竟實現著一種什麼功能呢?在對這兩具蛇頸龍化石胃部殘留物的分析中,疑問又有了新的進展。紐卡斯爾大學的麥克亨利認為,蛇頸龍體內胃石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幫助消化,蛇頸龍在海底覓食會吞下許多蛤蜊、螃蟹等帶有甲殼的動物,胃中難免會留下難以消化的貝殼殘物。正是這種鵝卵石在胃中將難以消化的貝殼磨碎促進蛇頸龍的食物消化,長時間之後鵝卵石也被磨得十分光滑。 麥克亨利指出,胃石有助於消化與早先科學家所提出胃石控制浮力的理論並不產生沖突,有可能胃石至少具有這兩種功能。
❻ 蛇頸龍就是尼斯湖水怪 已滅絕史前海洋霸主復活(2)
科學家在一些蛇頸龍的胃中有數量不等的磨光鵝卵石,這種磨光鵝卵石被稱為胃石,它們可能為了使自己在水中游動而吞下石頭來增加體重。蛇頸龍體內胃石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幫助消化,正是這種鵝卵石在胃中將難以消化的貝殼磨碎促進蛇頸龍的食物消化,長時間之後鵝卵石也被磨得十分光滑。
三、尼斯湖水怪蛇頸龍
現今有地下暗河的湖泊或海洋多有未知大型生物諸如海蛇之類出現,一些科學家認為近代目擊事件中的“海怪”可能是蛇頸龍。1933年,尼斯湖旁興建公路,自此目擊湖怪的報告明顯上升。其中2000年有12次,2002年有4次,坊間普遍認為蛇頸龍沒有滅絕潛藏在尼斯湖中。
2009年英國考古學家取得重大突破,在侏羅紀海岸的石灰石岩中發現了類似尼斯湖怪的生物化石。考古學家花費數月時間把數十塊骨骼化石拼裝起來,試圖還原這只長約3.6米的蛇頸龍。這種海洋兩棲動物長有細細的長脖頸和細長尾巴,四個巨大的闊鰭,像剃刀一樣鋒利的牙齒,以捕食其他海洋動物為生。
盡管只是發掘出蛇頸龍的骨頭碎片,但是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它的面貌。專家們仔細研究了這種古生物的骨骼,驚奇地發現一種食肉恐龍對“湖怪”的屍體進行了咬嚙,因為其骨骼上留下了恐龍的齒印。經過進一步發掘,共找到了150塊椎骨和部分頭骨和顎骨,顎骨上還留有一顆牙齒。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❼ 海洋中有哪些恐龍
現在沒有,不過侏羅紀有。魚龍
(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今天的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布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蛇頸龍(Plesiosaur)
蛇頸龍是海中爬蟲類的一種,海中爬蟲類包括了海洋鱷魚和魚龍。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這些中形的爬蟲類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它們必須生活在乾凈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魚類維生。化石證實它們較常出現在海洋環境中,除了鸚鵡螺之外也吃魚類。古生物學家對於Plesiosaur與其他海洋物種的關系,意見分歧。
大眼魚龍(Ophthalmosaurus)
這是侏羅紀晚期中等體型的肉食性 魚龍,生活在廣大的海洋,為胎生動物,並只有在生產時才會靠近岸邊。它們的游泳速度可能相當快,並以沒有牙齒的長嘴追捕烏賊和魚類,大眼魚龍可長達 5 公尺。
巨板龍 macroplata
巨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是一種原始的上龍。它得名於大大的肩胛骨,這些肩胛骨發展成大塊的腹底骨板,主要是用來支撐前鰭的。相對其他上龍來說,巨板龍的構造還比較原始,之所以把它分類為上龍主要是看它窄長的口鼻部,而且它的脖子只比頭骨長兩倍而已。巨板龍身材不大,只有4到5米左右,27塊椎骨(有些資料是29塊,而晚期蛇頸龍代表——薄片龍的椎骨多達71塊!。
泥泳龍 peloneustes
也許大家會奇怪為啥這種上龍有如此古怪的名字,其實這是因為它的化石出土在英國牛津郡的粘土層里,泥泳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已經有所進化,它的椎骨減少到22塊,牙齒上有十分獨特的一條垂直軸線從底部延伸到牙齒中部。科學家還發現泥泳龍的頸骨下面還有一條類似「龍骨」一樣的組織,估計是用來支撐用的,但是這樣肯定使它的脖子轉動不靈活。泥泳龍的後鰭比前鰭要大,這與大多數的蛇頸龍恰恰相反,顯示出它是一位速游專家。 從泥泳龍開始,上龍類的特徵——大嘴短脖子逐漸明顯起來。
滑齒龍 (liopleurodon)
滑齒龍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水生猛獸,侏羅紀晚期,它們龐大的身影在四片巨型槳鰭的驅動下,威嚴地劃破淺海水域,宣洩著無形的霸主氣勢!滑齒龍的長顎里滿部尖銳的牙齒,在這樣一台吞噬機器前,鱷魚、利茲魚、魚龍甚至其他上龍都要退避三舍,否則必難逃厄運。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直到最近科學家能確定的最大成年滑齒龍不過是18米,但2003年在墨西哥出土了一具18米的上龍(可能是滑齒龍)化石,而它不過是一隻幼獸!如果它成功長大,那肯定會大到駭人聽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