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進行土壤耕作,土壤耕作都有哪些作用
土壤耕作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①改良土壤耕作層的物理狀況,調整其中的固、液、氣三相比例,改善耕層構造。對緊實的土壤耕層,耕作可增加土壤空隙,提高通透性,有利降水和灌溉水下滲,減少地面徑流,保墒蓄水,並能促進微生物的好氣分解,釋放速效養分;對土粒鬆散的耕層,耕作可減少土壤空隙,增加微生物的厭氣分解,減緩有機物的消耗和速效養分的大量損失,以協調水、肥、氣、熱4個肥力因素,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歷史土壤耕作是一項古老的農業技術,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經歷了從原始「刀耕火種」到現代機械化耕作的逐步演變。中國大約早在夏商至春秋時代已用木製耕具「耒耜」以及二人「耦耕」等方式耕田。春秋以後至戰國時期,木犁上開始帶鐵鑄犁鏵,以畜力代替人力。約在秦漢時代發明的犁壁,使翻土作業更臻完善。此後又增添了 楱、勞(耮)、陸軸(碌碡)、鋒等整地農具,至魏晉南北朝已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北方旱地的以耕、耙、耱相結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術。元代以後,南方以耕、耙、耖相結合的水田耕作技術也趨完善,並總結了「凍融」、「曝曬」等熟化土壤的經驗。
❷ 土壤耕作是調節什麼之間的關系
常見的耕地土壤病有以下10種:
1、耕作層變淺
在長期不深耕深松和機械耕作碾壓、踐踏條件下,耕地土壤耕作層由過去的20~30公分變為15公分左右,加之降雨、灌水沉實,「犁底層」位置上移並加厚,成為堅硬深厚的阻隔層,阻礙土壤水分、養分和空氣的上下運行,阻礙作物根系下扎延伸,土壤蓄水減少,抗旱性能下降,土壤養分有效性和作物營養狀況惡化。
2、土壤有機質減少
一是長期不施或少施農家肥,缺少秸稈還田,不種植綠肥,土壤有機質得不到補充;二是超量施用化學氮肥,以及超出土壤負荷的高產,頻繁的表土耕翻,則加劇了土壤碳的耗竭,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有機質減少會引發土壤結構破壞和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質惡化,土壤酸化和次生鹽鹼化,土傳病害加劇,土壤凈化能力減退等。
3、土壤板結
由於耕地土壤有機質缺乏,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大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土壤次生鹽鹼化,破壞了土壤團粒結,致使土壤板結。土壤板結直接導致土壤-植物系統缺氧、缺水、缺肥,影響到土壤植-物系統的物質轉化和能量交換,甚至某些生理活動和生命代謝不能正常進行,或者終止,或者向有害方向轉化。
4、土壤酸化
由於長期過量使用生理酸性肥料和化學氮肥,土壤中的酸性物質不斷增加並積累,土壤中的鈣鎂等鹼性物質被作物吸收利用或淋洗而減少,缺乏必要的補充調節,使土壤出現酸化現象。土壤酸化會加速土壤貧瘠化,土壤有害重金屬活化,土壤有害微生物特別是寄生真菌增加,土傳病害嚴重發生。
5、土壤次生鹽鹼化
由於長期過量使用化學肥料,使土壤中的鹽分不斷積累,尤其是硝酸鹽積累更甚。這些鹽分隨土壤水分上行聚集到地表,形成土壤表層次生鹽鹼化,土壤結構破壞,理化生物性質惡化,輕則影響種子發芽出苗,阻礙養分吸收,作物生長不良,重則造成植物生理乾旱,營養障礙、鹽害、死亡。甚至失去農業利用價值。
6、土壤營養失調
生產中不按作物所需營養元素比例施肥,不搞測土配方施肥,盲目過量施用氮磷鉀,不施或少施有機肥和中微量元素肥,造成土壤中氮、磷的富集,土壤中鉀、硅及鈣、鎂、硼、鋅、鐵、鉬等中微量元素耗竭,導致氮磷鉀比例失調,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間營養比例失調,硅等有益元素缺失,並導致土壤營養元素拮抗,有肥而無用。
7、土壤污染
由於農業系統外的「三廢」污染,農業系統內過量化肥、農葯、農膜殘留污染,未經處理的有機肥污染,以及有害病原物污染,時常會進入耕地土壤。當這些污染物殘留累積超出土壤自凈化能力後就會「溢出」,直接造成耕地土壤的重金屬、有機化合物和致病生物污染。
耕地土壤被污染後,就會破壞土壤生態平衡,使土壤有益生物大量死亡,土壤生物種群減少,土壤理化生物性質惡化,土壤活性下降,土壤功能變差,嚴重污染者會使土壤喪失生產能力,失去農業利用價值。
8、土壤侵蝕
耕地土壤侵蝕主要表現有水蝕、風蝕和耕蝕。主要是坡地土壤墾殖過度,尤其是坡度大於15度以上的坡地,頻繁地表土耕作擾動,使水土流失。其次是墾後缺乏如坡改梯、水平溝耕作、植物籬等保護性耕作措施,而是隨意挖地耕翻,既造成耕蝕,又加劇了風蝕、水蝕。長期水土流失, 導致土壤沙化, 土層變薄,養分流失,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貧瘠化,耕地面積減少。
9、土壤-植物系統病
由於連續在同一塊耕地上種植同一種或同科作物,因作物根系分泌物和殘留物及某些病原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積累,使這塊耕地土壤成為有病土壤。加之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因連續被吸收而缺乏,不需要的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累積,致使土壤營養失衡。再是土壤微生物生態群落被破壞,土壤對「有害微生物」的凈化能力或抑製作用下降,有害微生物增多,有益微生物減少,生物性質惡化。
「土壤-植物系統病」的根源在土壤,表現在作物,當有病的土壤遇到免疫力差的植物,即會以植物病的形式表現出來,生產上常叫做重茬病、連作障礙、再植障礙。
10、設施農業土壤綜合症
在全年或季節封閉的高溫高濕環境下,加之高度集約化、高復種指數、高強度利用、高頻度人為干擾,過量施肥,過量用葯,過量灌水,過度耕作與踐踏等強烈的干擾和巨大壓力下,設施土壤健康急劇惡化。一般種植2-3年,就出現土壤結構破壞,土壤營養失衡,土壤酸化,土壤次生鹽鹼化,土壤有害物質積累,土壤微生物種群多樣性和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病。
針對以上情況,改土培肥勢在必行!土壤改良劑、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等都有一定的改土培肥作用。其中,生物有機肥不僅具有有機肥的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結構,保水保肥,促進根系生長;還具有微生物菌劑的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環境、刺激作物生長點、高抗逆、抗重茬的功效,因此,筆者認為,微生物菌肥以及有機肥的必將是中國土壤問題解決的主流方向。據國家環保部2016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為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比例為1.1%;全國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僅重金屬鎘的超標率就達7%。污水灌溉、化肥、農葯、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是導致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❸ 農民在播種前,你知道為什麼要先把土地先耕一遍
把地玄宮的好處是可以把那些粉碎的麥秸、麥糠和雜草等物質施到各種化肥,可以使土地變得更加松軟。同時地表上沒有了雜草,麥秸等,那麼就可以有效的防止玉米田有害蟲發生的幾率,同時也可以有更多的有效生長時間,因為在秋天之後氣溫會降低而影響作物的成熟。所以需要盡早的播種,同時在夏天玉米播種的越早越好。
過去的農村採用的是犁地的方式翻動,土壤雖然簡單,但是如今也有了高科技的拖拉機犁地,這樣會使土壤進行更深的翻土地,所以農作物的產量也會增加,這和土壤的改變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一定要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改良,只有進行土壤改良,才會把土壤的價值達到最大化。
❹ 影響耕地質量的因素
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影響耕地質量因素諸多,有
土壤固有肥力狀況、耕地所在區位、耕地周邊環境、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和管理水平
❺ 為什麼農田土壤中放線菌比森林中多
這是因為放線菌屬於好氧腐生型細菌,要求環境中有O2和易降解的有機物。農田土壤有翻耕過程,氧氣含量較高,而森林土壤比較緊實,O2相對較少。從肥力上看,農田土壤比森林土壤肥沃,有充足的可用態營養物質(如C、N、P等),人工破壞或粉碎後的秸稈等有機物比森林枯枝落葉更容易降解,因而,農田土壤更適合放線菌生長。
❻ 土壤耕作可減輕作物病蟲危害,還有什麼作用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又到了春耕的好時候了,依稀記得小時候還幫父母撒過化肥,拉過犁耙。從古至今,春耕都是一項對農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環,很多皇帝到了春天還親自耕地,代表對農業的重視。更有詩句寫到:千里按圖收故地,三軍罷戰及春耕 ,可見耕地的重要性。那麼我們究竟是為什麼要耕地呢?相信很多人還不知道,那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一,經過上一季的農作物的種植,土地的土質變得質地堅硬,經過翻耕的土地會使得土壤間隙變大,土地變的松軟,是大量空氣進入到土壤中,氧氣有利於種子發芽,並且有利於植物根系扎到地底深處,便於汲取水分且不易倒伏。下雨時候會水分會更容易儲存在土壤中,同時也可以翻出上一季植物殘留的根莖,減少來年的雜草生長。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現在大部分耕地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耕種,這使得農民的生活更加輕松,糧食產量也趨於穩定,民以食為天,糧食對於人類來說是無比重要的,重視農業發展、耕地保護也是一條長遠的戰略。關於土壤耕作方面你還有其他方面的見解嗎?
❼ 保護性耕作的效益
山西省100多萬畝的應用試驗表明,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相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①減少徑流(水分流失)60%、水蝕(土壤流失)80%左右;②減少風蝕(農田揚塵),抑制沙塵暴;③增加土壤蓄水能力14%~15%,提高水分利用率15%~17%,節約水資源;④秸稈還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機質提高0.03%;不燒秸稈、減少了大氣污染;⑤提高小麥、玉米產量13%以上;⑥減少作業工序,降低作業成本10%~15%,增加農民收入20%~30%。